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格的培养

04-22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格的培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础教育因为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奠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固有的教育传统、家长社会单一的育人目标,都使创新教育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被简化成为对某些特殊学生的精英教育,或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之外添加的特殊内容。更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创新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训练。

正是这种种误区,造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校依然“空缺”,也造成我国的创新水平一直落后于世界发达的创新型国家。

创新的关键要素

创新是一种有着特别意义的思维能力,但它绝不仅仅是思维和能力层面的东西,创新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从人的素质看,任何一个推动社会发展,被称之为创新的过程及结果实质上都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动机、情感支持和能力。

首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并能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是创新行为和能力的最雄厚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对于一个人的创新品质和能力具有价值导向的关键作用。

其次是情感支持,即被我们称为个性品质的部分,一方面应具有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敢为天下先”、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以及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意志品质。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个性品质对一个人的创新作为的影响,大大高于具体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三是具体能力,这里既包括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和行为能力,也包括发现问题、规划解决问题、实施落实等多方面的实际技能。

怎样培养创新人格

与创新技能的培养相比,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把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重点。所谓创新人格,是指个人在创新方面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一旦形成,就将成为助推一个人持续创新的原动力。

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角度,要培养孩子的创新人格,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的志向。要想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创新志向,有五个方面的价值,特别值得潜移默化地予以传递。一是祖国利益至上。二是坚持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方向。三是诚信守纪。四是崇尚科学,热爱劳动。五是和谐与包容。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人格,其次要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情绪反应,形成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一要培养孩子的乐群性。二要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三要锤炼孩子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品质与能力。四要有意识地培养生命热情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五要帮助孩子掌握自我矫正不良心态的本领。

如何加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程培养之中。在当前,加强创新教育,特别需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大力提倡教学观念的变革。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对创新人才的影响不仅是终身的,也是最关键的。教育改革中,教材、教法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更为核心的是课堂中任课教师对授课原则的把握和具体的授课方式,特别是教师整体上的态度,即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基本价值(或者叫做工具伦理),虽然是隐性的,但其影响更为长远。

二是丰富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给孩子更多实践、更多方面的自我体验。在这里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无论课内课外,都要提倡“问题中心”的教育模式。第二,需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给孩子们更多一点接触劳动的机会。

三是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当前,特别需要从政策法规上,给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给予制度安排上的保证,要通过相关教育法规文件,规定科技教育的内容、形式、评估体系等;要在教育经费上,给科技教育以必要的经费保证和支持,比例要合理,要切实有实际效果;要加大教师队伍中科普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扶持予以保证;要积极鼓励中小学少先队、共青团以及社会各类青少年服务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科技活动,为孩子们的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基础教育:独生子女的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和形成期。基础教育阶段独生子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环境方面,独生子女是家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甚至是两个家庭第三代的唯一成员,可谓“万千宠爱于一身”。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

发育方面,独生子女的身体发育普遍较好,智力发育也较早。独生子女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为其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智力发育条件。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是“万千压力于一身”。

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如果采取操之过急的方法,结果有三:一是一味顺从,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唯唯诺诺,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骂我不做声,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自理能力方面,独生子女生活在祖辈溺爱娇宠、父母包办代替、学校不敢放手的环境里,使独生子女动手的机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分享。这些不良习气严重阻碍了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进程,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独生子女的现代教育应当充分扬长避短。

首先要树立全面的教育思想,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和忽视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

第二,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融入到集体中去。成人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理好关系。

第三,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舍得孩子吃一点苦。在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吃一点苦。还要督促孩子多参加劳动,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他去锻炼。

第四,摆正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长期坚持。

最后,对孩子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不能此一时、彼一时,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教育者威信高,教育效果也就增强了。

芬兰基础教育助孩子全面成长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1989年的这一天,《儿童权利公约》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由此诞生。20年来,《儿童权利公约》在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儿童日”前夕,记者对芬兰的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番调查。芬兰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芬兰的基础教育,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书本知识,也锻炼动手实践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健康的人才。芬兰儿童一般7岁开始上学,接受为期9年的义务基础教育。记者近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太阳湾基础学校采访时发现,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呵护创造力的幼苗

在芬兰,虽然各校必须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但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太阳湾基础学校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能体现这一教育特色的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手工课。

走进手工课教室,仿佛来到一个小型加工厂。靠墙的工具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工具,旁边还有台钻、车床等设备。高年级学生有的在锯木条,有的用小型台钻打孔,有的在用砂纸打磨小凳子。在另一间教室里,几名男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电子元件焊接到电路板上,成功地制作出扩音器并播放音乐。

在编织缝纫教室,高年级学生有的在动手设计并缝制各种便装,有的在用毛衣针编织毛衣。他们时而独自琢磨练习,时而凑在一起切磋技艺。老师来回巡视,不时给予指点。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同学们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同时还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

信息技术贯穿教学

学生们有一条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电脑。许多学生喜欢在电脑上查询与所学课程有关的内容,在电脑上做各种练习和作业,并将作业通过网络传给老师。孩子们几乎个个都能熟练使用电脑,并掌握文字、图形、信息和文件处理的基本技能。有的学生对电脑的精通程度甚至超过老师。

在太阳湾基础学校,最新的信息技术在授课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术课和视觉艺术课。由于使用数码相机和手机拍摄日益普及,学校的美术老师除了教学生画画,还教他们如何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如何编辑图片和视频,以及如何应用软件进行电脑绘画等。在视觉艺术课上,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相关软件的应用。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芬兰基础教育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在太阳湾基础学校的家政课上,学生们能够学习烹饪、打扫卫生和熨衣服。在家政教室里,有多个小型整体厨房,学生可分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做出自己喜爱的“美味佳肴”。

和芬兰其他学校一样,太阳湾基础学校为学生提供专职营养师调配的免费自助式午餐。尽管午餐是免费的,但记者看到,学生们吃多少取多少,基本上没有浪费现象。他们将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后,自觉地将用过的餐具分类放在指定的地方才离去,前后不过15分钟。最后,由值日的学生清理餐桌。整个用餐过程井然有序,从中不难看出学生从小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优秀的基本素质。

从美国小学教学目标看国内基础教育


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国小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这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标准可以参考:

1.幼稚园毕业

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

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母音和辅音;

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致做什么事,譬如医生、教师、邮递员、警察、消防人员……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

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人有不同的肤色;

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级

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

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

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

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

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3.二年级

会读、写三位元数的数位,从随意取的五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

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

学会用图片和资料来表达,理解不同职业的谋生方式;

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

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

4.三年级

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

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

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

懂得如何使用字典;

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5.四年级

用电脑运算很大的数位,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

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

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6.五年级

会列、读各种表格,熟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

通过做笔记对各种资讯进行比较和综合;

开始撰写非虚拟的报告和五段体式的短文;

学会写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间的书信;

懂得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能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表达方式、语言艺术进行评论。

也许国内的读者会觉得,一个已经读到五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美国小学生,对其数学能力的要求,仅仅限于加、减、乘、除运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在美国有一位华人朋友,她婆婆退休前是搞少儿教育的,看到美国小学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叹气,她对我朋友说,“孩子今年五年级,马上就小学毕业了,要是在中国,学生的压力已经很大,整天埋头做功课。可是你看这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榄球、踢足球……疯玩,做作业、弹钢琴的时间那么少,你做母亲的要抓紧啊!”

美国的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更注重运动、课外活动、交友联谊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美国教育也更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孩子能够独立收集、分析资料,从小锻炼儿童的团队协作、演讲演示、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这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孩子们今后建立、完善“未来领导力”意义深远,而这些也恰恰是国内少儿基础教育最为欠缺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培养健康人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常常成为孩子一生的行动指南和迷途灯塔。那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不是优秀学习成绩,不是丰富的物质条件。健全的家庭教育,核心应该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如果说,有很多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教育,相信他们都会感觉很委屈。但事实上,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健全的、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譬如,面对孩子对家事或者父母的关心,张口就是:“这些不用你管,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是学习至上型的;整天忙于奔波应酬的父母周末见到孩子:“我辛辛苦苦挣钱还不是为了你,你在学校要好好听老师的话!钱够花吗?”这是物质至上型的;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晚上回到家,开口就问孩子:“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赶快去睡觉!”这是简单指令型的。凡此种种,都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必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甚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成为“畸形人”。实际上,相比于学习成绩、生活条件,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更加重要,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物质条件代替不了父母的爱,家长重视物质抚养更要重视心理抚养。很多现代人,忙于生意场上的交际应酬,牺牲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要知道,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用来自己陪伴孩子;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相比来说,在父母膝下自由嬉戏,比宽敞的房屋和豪华的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

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由于孩子的弱小,需要引导,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长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替孩子作决定,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心中,这一切,都打着爱的旗号进行。

可是,试想,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一个从小被压抑自己的想法、没有感受真正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孩子虽然弱小,他们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地商量、理解和沟通。

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学会尊重,一切跟孩子有关的事情,都要跟孩子商量,根据孩子的成熟程度适当的听取孩子的意见。

要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近几年有很多这样的新闻:很优秀的孩子,到大学后或者出国后,自杀了。为什么?因为他发现在新环境里他不是最优秀的了,他受不了。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家长们必须明白,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委屈、受到冤枉、受到打击、挫折,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完全幸免。因此,我们要早早地给他们打“预防针”,对他们进行抗挫折的训练和教育。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培养“弹性的儿童”,什么叫弹性?就是心理健康,像弹簧一样,受到压力给压下去,过一会他自己回来了,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健康的人格体现。只能听表扬的话,不能听批评的话,要不得。这样的孩子,将来要吃大亏的。有了挫折意识的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当。

价值观与人格教育培养


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核心,是要做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这就是儒家的诚,儒家的诚,不是坚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务的热忱和意愿,而是与智慧一体的,这种智慧,能够回到生命体验的实质,能够呈现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实。这种忠于内心情感原则,就是诚。儒家讲“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就是事实,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实,就不会有欺骗,既然是智慧,就不会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实的自己,要体现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终极的目标。

做真实的自己,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感觉,自然是可以长久的。做真实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使个人感觉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师回到真实的自己,学生自然回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回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自己,“同气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则如此。

回到真实的自己,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说到价值观,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就人格教育来说,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矛盾和分离,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对错,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不符合社会现实,不符合自己的经验,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我们的价值观错了,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我们是社会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价值观错了,人格出现分裂,痛苦和抱怨就产生了。

关于价值观

生物体通过行为表现出对某个客体或者目标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称为操作性价值观,他不需要任何认知和概念性思维的参与,仅仅是有机体通过选择某客体、拒绝某客体的价值选择。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宫里时,蚯蚓就会选择往光滑的一边爬,而不会选择铺有砂纸的一边,这就是操作性价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脆性的凉菜,喜欢吃酸的东西,有的孩子抓岁,多次抓相同的东西。

操作性价值观也可以处理复杂的事情。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20多种食物放在婴儿面前,孩子自己会取符合自己身体健康的食物。

第二种价值叫构想价值,也就是机体对文字符号(佛法称为名相)客体的偏好。比如“真诚至上”的信念,就是一个构想价值。

通常我们的道德信条都是构想性价值观,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接受的,是虚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们跟着它走了,久之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虚假的自我。

案例:一个大孩子去抢小孩子的东西,小孩子不同意,结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大哭。这时候,小孩子的妈妈非但不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哭,你要学习孔融让梨,把你的东西让给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安慰,一直哭个不停,妈妈对孩子孩子说了六次要学“孔融让梨”。小让大,是妈妈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来,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人被咬了还要忍让,天理何在!

构想价值观越接近操作价值观,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物权主人优先原则,别人要用自己的东西,是要经过自己同意的。这种价值观是否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物权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一个从小物质不匮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层面的匮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满足,物权主体资格得到尊重,他就会逐渐变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满足一定程度的自私,来塑造一个人为公的精神。真正的贪欲,来自于精神层面的贫乏,这是一种负面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从此就走上虚假的自我,这种人是“优秀”的,但是也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感召来的人和事,终究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际遇大多不够理想。有天,我对我对一位常做善事且对孩子严格的朋友说:“以你的为人来说,积了德给子孙后代,你的孩子会很有作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关于构想价值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种叫客体价值,就是从客体可取性方面考虑,而不管是否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以为给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结果成了关爱强迫症,让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却总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

价值观的演变与回归

操作性价值观不只是婴儿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总是以操作性价值观为主导,所以孟子讲,一个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婴儿来看,婴儿有如下现象:

婴儿饥饿时不舒服,会哭,会大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成人经常撒谎)。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婴儿吃饱以后,不再留恋和喜欢,甚至表现出厌恶,从来不会占有食物(成人不是这样)。

婴儿喜欢被关注、拥抱等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成人喜欢被拥抱的情况极少,要选择对象)。

婴儿喜欢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新奇的体验,即使发现自己的脚趾头都会快乐,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强(成人变得保守呆板)。

婴儿不喜欢苦味,疼痛和突发的巨大声响(成人有改变)。

可以看出,婴儿的操作性价值观,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固定系统。正如对同一种食物,他有时喜欢,有时厌恶,他喜欢安全和轻松,但是为了满足好奇,他又可以放弃这种环境。这种价值,来自内部的天然的感觉,是一种本有的智慧。不象我们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经文、某个领域的权威或者广告宣传所左右。婴儿喜欢清楚地知道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哪个人对他好哪个人对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时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僵化、无效和不明确的,成人是怎么从婴儿完美而有效的价值判断状态退变的呢?

婴儿需要爱,他也同样爱父母,对父母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性,所以他为了爱改变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扯姐姐的头发,他觉得听到姐姐又哭又闹很开心,但是家长会给他惩戒。多次以后,他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坚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对自己的爱,拒绝爱的行为,是反生命的。他会把别人的价值判断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了爱,他远离了自己先天的判断机制,放弃了自己的内部评价,以别人的价值预设引导自己的行为。

案例

一个男孩,从小梦想自己成为艺术家,但他感觉到父母更愿意他成为一个医生,于是他迁就父母,表示有意向成为一个医生,这时候,父母给他更多的爱和鼓励,他成为医生的意愿逐渐坚定起来,进入医学院以后,他很多科的成绩都不及格,咨询师发现从智力上看,孩子完全有能力取得好成绩,但是,事实相反。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他疏离了自己天然的判断机制,疏离了内心的判断过程,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想过要当一名医生。对另一个孩子来说,则有可能是自己想当医生,最后顺从了父母的意愿做了艺术家,同样是悲剧。

当今社会严重的心理问题,与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直接的关系,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所以面临选择时不果断,总是受到情绪上面的困扰,一但选择,选择的或者得到的又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美国,卡尔.罗杰斯对师范学校的学生做了调查,问:如果你们成为老师,最想教给孩子的价值观是什么,结果他们列举出了“说话用词恰当”、“不用非正式的口语”、“干净”、“遵守纪律”、“按照老师的指导做事”、“老师的指导要说一不二”等等,卡尔.罗杰斯为这些准老师感到汗颜。反观我们自己,也是把那些掩饰自己胆怯的经验,把那些禁锢我们自己的规条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而不是尽量保留孩子们本有的智慧。

个体为了保持得到爱、赞赏和自尊,不惜把自己的价值评判权拱手让人,个体从小就不信任自己的经验的可靠性,不相信仅仅靠自己就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从别人那里学来一堆构想价值观,不管自己的这些观点多么背离了自己的真实体验!因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所以显得生硬、不能变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把环境中的与自己生命经验无关和事实矛盾的价值观,盲目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价值观的病态内化,举例如下。

性欲和性行为是罪恶的。每年有很多青少年因为缺乏对性的了解和认识,造成上百万人未婚先孕。(误区来自道德常识)

(通过实践发现,大人坦荡地告诉孩子生命的由来,孩子自然就不讲粗话,可以顺利地解决早恋问题。儒家讲“食色性也”,从来不回避性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结婚年龄,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所以性压抑的时间很长,由于缺乏对性问题的正确认识,有些人即使体验了性生活,偏执的性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又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复制给后一代。我不是提倡性泛滥,而是希望早些告诉孩子关于性和生命来由的真相,可淡化孩子们跨越性禁区的成就感,通过实践发现,孩子们都表示明白这层道理后,更能妥善对待性问题,以后有机会再举相关案例。关于性于心理行为的关系,《夏山学校》的尼尔,理解很彻底,辅导方法趋近于完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章节。回想起自己初中时候的生理老师,讲到有关性的章节时,总是紧张兮兮的。很多老师自己对性问题都缺少承认事实的勇气。)

已经内化的社会价值观的误区

挣钱越多越好。(来自社会,已经深刻影响到家庭)

人们最需要学习的是知识,这是精英与平庸的区别。(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

浏览和娱乐性、探索性的阅读不被人认可。(来自学校)

紧跟潮流很重要。(来自于媒体和商业广告)

爱自己周围的人是最高美德。(来自于宗教)

竞争比合作好。(来自于商业公司)

名牌产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来自于商业宣传)

南怀瑾先生讲,人格独立,要“卓尔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没有人提倡过,人类作为个体,更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我们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就是超越思维的感觉,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叹。

机遇

当我们寻求内在的独立,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时,转机就出现了。心理辅导发现,自主意识的出现,自己准备做真实的自我时,治愈就开始了,这是所有有效心理辅导的共同特征。当我们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胜任,感到自豪,我们就会慢慢珍惜和欣赏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锐于自己每时每刻的感受和反应,这就是活在当下,活在感觉而不是活在思维里,自我的觉醒就开始了。如此,我们会对自己的体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甚至与自己的体验融为一体,我们的价值取向将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婴儿期的价值取向又重新出现,即来自内部感觉的的特异性的、情境性的反应能力,这比笼统的道理强过百倍。这样,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可以趋近于知时知量,趋近于中庸之道。

对于外部的价值观,我们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参考,远不如我们的经验和直觉更有用。对待外部的价值观,就像服中药,要看它是否能够恢复或者强化机体本有的运转机制。

成熟的人格体现

理想的价值观:我们既能调动丰富的经验与认知功能,又能相信来自自己身体内部的真实的感受。

对于成熟的个体来说,价值判断的趋向于客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自己主体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强壮。这听起来是自私的,是否会损害到人际关系?事实上,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有足够真实自我感的人,他自然会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于他的人格的稳定性,更能够给他人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与人保持亲密而互助的关系。纯粹的利己和利他,都会给人压力,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疏离感,良好而轻松的人际关系,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价值判断,果断的特质与婴儿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参考。

有时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价值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判断就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正视自己的缺点,允许自己犯错误,就会更好地在错误经验里学习,使我们的判断模式不断趋近于完善,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信任自己,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做判断,将比单纯地使用理论知识更为明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断,要比单独的一个头脑所做的判断要敏感准确的多。

卡尔.罗杰斯根据自己研究发现,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开阔,价值取向都是有利于个人、周围的人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给孩子爱和自由,得到重视,能够自由体验生活时,他来自自我的价值导向就会出现,成人也是如此。

我们不需要哲学家和统治者或者牧师从外界强加一个普适的价值观到我们身上,相反,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从我们的经验中,浮现出普适的价值观,在把这种价值观,与《论语》诸书做个对照,发现圣人的语言,不是说教,而是可以印证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我们批评社会价值观同时,更多地要从自己做起,这是现实可行的。

对自己了解多少,对社会就了解多少,自己改变多少,世界就改变多少。

数数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求


数数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求

数数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求,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数数。但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样,所以学习的程度就不一样。

由于所有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都能顺利完成百以内的数数,这时教师就应注重如何解决数数过程中的难点,而第一步让学生了解个、十、百之间的关系,则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以“十”为单位计数的优越性,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趣味性。第二步则通过找电影院的座位解决了学生在数整十数时“满十进一”的难点,设计数接近整十数的练习,则帮助学生更加正确的数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步则将数数与数位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数数能力上升了一个台阶。

教师从学生数喜欢的东西入手,通过摆小棒、捆小棒,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使他们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训练。还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身边十几的数,进行抓糖果、猜糖果等一系列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就我们班同学而言,他们刚来我班的时候,数数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能够数到好几百,可有的连十以内的数都数得困难。可见,在幼儿园阶段数字在他们的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我采取了,几个人一小组的帮扶活动,让这些学生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同时,又采取了“一帮一”的辅导;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可以拿我们经常见到的物品,例如:各种水果,教室里的黑板擦等等。总之,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事物。

数数活动是帮助学生更加正确的数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确的理解数得意义。才能进行以后的教学,才能使以后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数数能力,希望能使他们有所进步。

家园共育《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格的培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基础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