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

04-13

我们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24个比利读后感,供您参考。贫寒的时候,读书可以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力量,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若想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不妨写一下读后感。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24个比利读后感【篇1】

一个拥有24个甚至更多人格的个体是史上最罕见的多重人格病例,因为犯罪而被专家重视,也因为犯罪被世人憎恨,福祸并存,最终还是没有被幸运女神眷顾……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人类,从医界角度来说,应该将其隔离申请专项基金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从中说不定能探索出不止脑电波异同的发现,并且可以试验各种治疗方案,或许还能发现针对多重人格的更加优化的诊疗技术。这对于医学界来说是一个新鲜而富有挑战的课题,然而只有少数几位心理学专家才愿意据理力争为比利为自己同时也是为全人类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另外从社会角度来说,任何人都会觉得有过前科的精神病人是很可怕的,因为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做出什么有利或许不利于人类的举动。公众舆论和法官们让他在看守严格的医院治疗的要求和判决是合乎情理无可厚非的。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所以包含了人类所应该具有的各类情绪和思想,我理解本书中决定比利命运的所有人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是同情比利。他被上帝特殊照顾赋予不一样的生命,却因此遭遇了不一样的厄运,也许这就是异于常人的代价!

24个比利读后感【篇2】

花了两三天时间,一口气看掉了这本书,对于人格分裂,其实我依旧很陌生,但是对融合的人格这一说法有了点兴趣。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融合体,这些人格当中又好又坏,有善良友好的一面,也有倾向暴力犯罪的一面。书中所说的具有意识的.人格,就是某个特定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人格,如果具有意识的人格不止一个,那么他们彼此可能会听到对方的声音,彼此相互交流或者相互争执,而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一过程即是思忖的过程,或者说纠结的过程,脑子里也只有一种声音。

所以每个人都有犯罪的倾向。但是正常人接受过教育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而人格分裂症患者由于时间的碎片化,记忆的凌乱,以及来自外部世界的人的影响,会进一步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更容易释放犯罪倾向型人格。也是因此,才会引起媒体的担忧,进而触发普通人对多重人格患者享以普通公民权力的抵触情绪。

虽然我还是觉得媒体的行为应该对比利的病情恶化负主要责任,但是从这一角度想好像也很合理,或许是媒体没有控制好这个度,而且过于执着于比利所犯下的罪。他们的做法让我反感,可能是因为这种做法只代表了一方观点吧。如果站在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来看,比利应该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尊重,而且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人。但是舆论导向对比利不利,而且舆论的影响力着实很大,这样看来,我果然还是认为是媒体的不对。

如果置身事外,单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我会想到以后自己应该秉持的待人方式。比利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而普通人如果跟这样的人相处,可能并不会发现这一事实,察觉到奇怪的地方也不会想到或者相信这一事实,也就是根本不能够辨别。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怀着宽容和善意与他人相处。

不过,我依旧拒绝与同我三观不合的人有过多的交流,不然只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还会破坏心情。我想现在的我已经比以前更加懂得控制情绪和理性思考了,上次高中语文老师对我的话可以说明这一点吧~但是换位思考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好,很多时候会因为知识的匮乏而难以理解别人的行为,甚至其所言。

树人必先树德。这是我一贯秉持的看法。所以如果三观不合,即使知识再充实,对对方的想法理解得再深入,也不适合深交。

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也要活得真诚实在。

24个比利读后感【篇3】

刚开始是从网上看到了相关于威廉.米利根的相关介绍。标题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因为患有多重人格而无罪释放的强奸犯》。其中提及了这本书,就带着怀疑的想法读了起来。

现实中也有差不多的事情发生,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犯法不会判刑。其实之前我是不相信的,认为肯定是那些人为了逃避罪行而在伪装。并且觉得就算是精神病患者犯法了也应该被惩罚或者隔离起来,因为他就是潜在的危险。但是这本书是以患者的角度去叙述,让我们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整个世界。他们也是受害者,也在饱受折磨与痛苦。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真的想了很多。第一是又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对一个孩子来说周边环境跟父母是怎样的角色真的会左右他的一生。第二是就算是我们听到了看到了某个现象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你的随意的一句话也可能是影响别人的关键因素。第三是让我对多重人格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并且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

我接下来也要接着看《比利战争》,看看比利是如何在“死亡之地”利玛医院坚持下来的…

24个比利读后感【篇4】

相信我不用多说,读过《24个比利》这本书的人,都会确确实实感受到书中那万分沉重,真是就像书籍封面上所说的那样,“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这是一个人在遭受多大苦难之后才会有的一切,更何况书中的主人公比利是在童年遭受了这些。

整本书里没有那些晦涩难懂词语、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情节,让人感觉无比真实,本来这也是真实的故事。就像本作者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最后比利的人格一定会融合成功,但事实却没有,到了这时我终于意识到书里讲的本身就不是故事,而是现实。故事和现实的差距就是这样,一个可能是大圆满式的结局,一个是让人苍白且无力的。同时正文之前的那句“献给,受虐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受害者……”

这就不仅想人思索世界上还有多少个像比利这样的孩子。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童年和少年就不断遭受着虐待,在这本该吃喝玩乐,享受情亲、友情、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早早地给自己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心智上饱受摧残。当然还有更加极端的情况,让人不忍去想的那种。

或许一些孩子从他降生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要过早的去接受一些不堪的东西,注定了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能有的是紧张的家庭关系,残暴的继父继母,甚至是生父生母。我们可以说上天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让他们降生在了一个幻境恶劣不堪的家庭里。他们是不被上天眷顾的人,但正因为如此,每当有这样遭遇或是经历的孩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时,他们更应当得到我们每个人的爱护,也更应当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

毕竟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比利.米利根”只有一个就好……

“每一个人,都有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权利。”

24个比利读后感【篇5】

作者在前言就介绍了,因为有真实事件,作者做了很多采访考证,所以是纪实文学的风格,很多描写都得具体细节,本以为挺厚的一本,又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交待会看不进去,但整体的结构还是很顺畅的,即使有一些专业术语,还有那么多出现的人物,但还是吸引我读到了最后,也不觉着难读,只要你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想要了解多重人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能读进去,当然这肯定不是一本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每次对于各个人格转换时的描写,很精彩。

另外比利作为一个人格分裂症患者,对自己还严格要求,希望每个人格都要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了能够治好自己,能够获得自由,看到这觉着有点肖申克的救赎的味道,也觉得自愧不如。到现在可能也没有定论说比利到底是人格分裂还是欺骗了大众,还是有人怀疑,我们这些读者更没法确认了吧。我看到的是,无论在什么处境,想要别人救你不如自己救自己。

24个比利读后感【篇6】

《24个比利》讲的是一个非常富有悲伤色彩的故事。故事开头只是叙述一个令公众所憎恶的抢劫强奸案的恶魔。但是随着犯罪者落网之后,围绕在这个特殊的犯罪者身上的秘密被一层层揭开。本该是一个天才一样的孩子因为灰暗的人生经历而成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是被人性的邪恶所折磨并被社会所冷漠与抛弃的产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会有内心深处另一个自己,可以说是我们所潜在的分裂人格。但我们幸运的是我们的苦难并没有大到让我们自己所崩溃,但是比利的痛苦从小时候开始,充满矛盾与痛苦的家庭环境,受虐的母亲,人格出现问题后没有能被及时拯救,后来被身边人的嘲笑与冷漠…他所产生的许多人格都有一个让人悲伤的经历。选择承受住被继父折磨的戴维、因为不想听到母亲被虐待而有了天生耳聋的肖恩、渴望爱与爱抚的阿达拉娜…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可以引人思考。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ps:虽然比利的人生经历让人唏嘘,但是毕竟不小心做出了伤害人的事情,所以还是觉得他应该受到惩罚。不过书中让他遇到美好的人并且有一段短暂的爱情之后又将他打回了深渊,虽然令人唏嘘但是在某种意义也算是一种惩罚了。)

24个比利读后感【篇7】

首先强烈推荐一波,好久没读到让我这么兴奋的作品了。

在读到多一半的时候,真的有一种羡慕比利的看法,一个人有24个人格,是多么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也是多么的可爱有趣。尤其是读到人格制定的原则,不浪费时间,努力学习和提升自我,艺术,医学,机械,电气,法律,写作,格斗,射击,口才……来个大大的赞叹,活生生一部“择天记”。在后面还出现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格(人),那是个哲学家。“远离了真实的世界,我能够友好地相处”,这是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对人类愚昧狭隘自私的鄙夷,是一种自我超越。

原本是不想悲天悯人的表达感慨,但读到最后面真的是让人感动,假如比利自杀了,那么所有人都有罪。

再次做一些延伸,精神病人(人格分裂患者)怀疑自己来到世上是个错误,但主要在于他为什么得精神病,社会、家庭和教育都应该负主要责任,别说什么内心脆弱,比利多少次走到崩溃边缘不都活下来了。

关于对妇女儿童的关注,别总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人性远比你想象的可怕,就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心存一份善意吧。

对精神病人的偏见,这个社会太多偏见了,强迫别人去接纳也是不现实的。只能表达个人理解,精神病人在生理层面只是精神失常,而以哲学层面讲,这个“失常”反而是跳出了人为自己设的规则和枷锁,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精神自由,灵魂得到解放,万事不入俗尘,一个人的乌托邦。

最后,我想说即使对精神病人评价再高,影响也不会很大,毕竟社会偏见太重。记得小时候被精神病人追着跑真是吓坏了。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做的希望就是多一些善意,对精神病人及家属多一些尊重和支持吧。

24个比利读后感【篇8】

人格分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都能理解,看完整本书,让我对多重人格的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了解比利的故事,看发生在他身上事情,比利的每一种人格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独立,每个人格都不可或缺,缺少了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比利,比较能吸引我的是每个人格都有一套完整的独立的思想系统,互不干扰,又完全由比利支配。有时候觉得比利是一个天才,激发了人类最深处的潜能,将自己开发到了极致,包括精神层面的,体能方面的,里根的强大坚不可摧,儿童克莉丝汀的天真无邪,阿瑟的统筹计划,以及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思考方式都让人觉得震撼。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比利人格一个一个的出现,让人惊叹,看到比利因为不同人格,失落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带给比利的都是未知和收不尽的烂摊子,比利因此痛苦不堪,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也很希望各个人格融合在一起,让比利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了解各个人格之后,又舍不得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的消失,不忍心看他们进行融合,但是看到老师的出现,以及周围的人能接受理解比利的终究是少数。从更多不了解比利的大众角度来说,比利对于大众,对于社会是一个危险的存在,他们恐惧、恐慌、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比利的判决,不能看到比利在条件稍好的医院治疗。这些人这么想也并没有错。后文看到对比利脑电波以及像比利这样儿情况的病人的脑电波分析与介绍,觉得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且只是已经了解的部分,对于人类的未知层面,是值得去探索去肯定的,人类到底会有怎样儿的秘密有待揭晓呢,真让人拭目以待。

24个比利读后感【篇9】

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被封面吸引,觉得很有艺术感。看了简介,有些不理解,为什么犯罪却不受法律控制。我以为是金钱和官官相护所诊断出人格分裂以逃脱罪名,但当我一点点深入了解比利生活的时候我忍不住替比利感到悲伤。他是比利也是其他人。所有人为了保护比利不惜让比利沉睡,甚至在身体受伤害时由戴维来承受痛苦、由里根来击退施暴者、由汤姆来逃脱、由阿瑟来负责管理其他人格、由老师来为其他人格传授知识。若不是知道这些是比利的人格分裂,我甚至会以为这是幸福的一家人。里根虽然有暴力倾向,也会尊重妇女和儿童。其实想想比利从小受继父虐待,母亲又没有很好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比利虽有人格分裂,但那些受欢迎的人是那么上进。物理、化学、医学、逃脱甚至绘画无所不能。如果社会能多一些理解,那完整的比利可能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曾读到考尔为了让比利得到更好的治疗而被社会人所恐吓与威胁,希望如考尔所愿。到最后比利还是去了利玛医院!即将合成的人格又被分裂。甚至有看管员借口绘画所使用亚麻籽油属危险品而拒绝比利携带绘画工具!相对于社会对待比利,比利对待社会是如此温柔。他会偷拐杖轮椅给买不起工具的残疾女孩,他会安慰困在电梯里的小女孩。社会舆论只知比利做了一件坏事从而否定了比利的全部进行不断抨击。比利这个孤独的孩子又一次被社会抛弃。他这一生受尽了不平等的待遇,我们不需要为他做什么,甚至可以不用理解他,最起码我们可以做到不抨击他!

由此也想到现在社会,第一希望父母都能让孩子们很好的受到家庭教育。第二希望我们不要再做吃瓜群众。人性本善,但我们袖手旁观只会让善良的人更心凉,让卑鄙的人更加胆大妄为!

我这不像在写书评,像是写简介,只为以后看到能警醒自己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