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课件(合集12篇)

06-07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新闻课件(合集12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新闻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重点: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9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讲习课文

(一)环节一:

答案: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二)环节二: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三)环节三:(归纳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四)环节四: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新闻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动作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恐怖残暴

写作特点:1、文字简练、朴实。2、视角独特。3、多用否定句。

新闻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依据对新闻体裁的了解,积累新闻采访的选题、写提纲等基本常识。

2.分析热点话题,根据采访计划尝试拟写采访提纲。

3.根据采访提纲的基本要求,制定采访计划,梳理采访结果。

二、教学重点:

围绕话题,根据采访的目的和对象,拟写采访提纲。

三、教学难点

了解采访提纲的基本要求,按照标准修改提纲。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体验法头脑风暴法

第一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围绕“新闻阅读”编排了5篇课文;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通过学习,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新闻采访解析

人文主题:培养新闻敏感度及成果预判意识。

语文要素: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并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线索。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焦点访谈》《第一时间》这类新闻深度报道类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原因在于,一是聚焦热点话题,例如《假紫菜的真相》《破获酒驾逃逸案》《谁弄脏了我的空气》,二是完成这些新闻报道之前,媒体人要做充足的准备,即撰写访谈提纲。本节课,我们就体验一下媒体人的工作,完成新闻采访提纲的撰写。

【设计意图】

关注时事,导入新课。

回忆新闻体裁知识

教师语言:作为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大家除了之前积累的新闻体裁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关于新闻采访的一些常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调动自身经验,参与学习,做好规划。

学生活动:回忆新闻体裁知识,记录新闻采访的知识。小组合作,制定采访计划。

【课件展示】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明确: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去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通过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实现。

2.什么是新闻写作

明确:新闻写作,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写作。可以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

采访前的准备

(1)明确报道的目的。采访前,首先要明确自己采访的目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好人好事”的新闻,在采访的时候就要围绕“好”来问,挖掘人物乐于助人的品质。

(2)搜集充分的资料

可以从报纸、杂志等搜集资料,也可以从正规媒体网络查阅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比如采访一个会议,会议主题是什么,参会人员有哪些,会上主要议论什么内容等。资料越充分,采访会越顺利。

(3)拟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进行采访、写稿。比如,采访清洁工的采访提纲:

每天上班几点出来几点回去?

每天的工作是什么?

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工作中最累、最苦的事情是什么?

行人随手扔垃圾怎么办?

⑷制定采访计划

依据采访话题及提纲,制定采访计划。包括何时、何地进行采访,对采访中的突发情况如何应对,对采访结果和数据如何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

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

访谈提纲的基本要素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访谈提纲样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访谈提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明确:采访主题、时间地点、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方式、采访器材和采访问题。

2.和上面采访清洁工的提纲比,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明确:访谈对象可以不止一个;访谈问题都跟主题、目的有关;要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要表达清楚;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和目的要清楚......

【设计意图】

了解访谈提纲的基本结构,为自拟提纲做好准备。

设计访谈提纲

教师语言:那么,我们这次的采访话题是“手机进校园”,请阅读相关资料拟写采访提纲。

【资料1】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资料2】在日本较为主流的教育方针是,由学校统一向学生发放手机,以此来“教会学生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尾木透露,这种手机月租3500日元(约合220元人民币),不能上网但自带GPS功能,此外,这种手机还可以“防狼”,如果遇到危险,孩子可以一键打开报警装置。

【资料3】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方便了家长与之联系,但也存在一些青少年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患上了“手机综合征”。而且频发短信对视力有一定伤害,手机辐射也影响身体健康;沉迷于玩手机也必定影响他们的学习;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都有不利影响,学校和家长必须要管,但怎么管是关键。单用一纸禁令完全把手机清除出校园,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用途,学校应当采用科学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学生活动:填写访谈提纲(答案不唯一),完成提纲后进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后进行修改。

新闻课件 篇3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纪实报道。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特点是客观性(真实)和时效性(新鲜)。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一篇新闻的特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并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在写这类报道时作者必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印象、写观感。所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四、文本解读。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文一共16个自然段,1—3段写奥斯维辛的今天,4—5段写奥斯维辛的历史,6—15段写今天(1958年)参观者(包括作者在内)的感受。16段收束全文。文章的开头先写奥斯维辛今天鸟语花香,阳光明媚,而作者却认为这是噩梦,这一巨大的反差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当读到后面,了解了奥斯维辛的历史,这一困惑便找到了答案。这是作者怕人们(尤其是儿童)淡忘历史的一种深深的忧虑。正是因为这种忧虑作者在第六段中写道“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

文章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7—15段,这部分主要是描写参观者的感受。有些描写,学生一目了然,例如:“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等。而有些描写语句看似直白,但含义深刻,需要深入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例如“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它会羞红了脸的。”参观者为什么要“庆幸”呢,是因为一旦打开门,他们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正常人对当年在妇女身上进行不育试验的实验室看一眼都觉得尴尬,而那些纳粹分子他们却残忍的、没有良知的进行着实验。简单的一个“庆幸”让我们看到了纳粹的残忍与无耻。像这样的语句还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什么值得看的”、“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等。这些语句在平实地叙述中,蕴含着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对这些语句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奥斯维辛的认识,把握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1、对于新闻,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已学过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等;但是这篇新闻的特点比较特殊,与一般的新闻不太一样。

2、学生对奥斯威辛的了解呈现两级情况,一种是一无所知,一种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为多。

3、高一学生还是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

2、阅读新闻抓住表达作者主观评价的语句。

3、提高学生理解作者主观评价语句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讨论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领会在平静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分子强烈的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的惨痛教训,珍惜和平。

一、设疑引入

开门见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奥斯威辛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新闻?

3、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

二、初步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语句或依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

问题一:奥斯威辛是什么?

纳粹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可怕的旅游中心

奥斯维辛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莫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问题二:十四年前奥斯威辛是一个杀人工厂,十四年后它成了一个可怕的旅游中心,在这个可怕的旅游中心都展览些什么?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三、背景介绍

(插入ppt用图片介绍奥斯维辛——图片很有震撼性,一下子拉进了学生和奥斯维新的距离)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xx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xx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四、浅谈感受

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你有何感受?(如果你去奥斯维辛参观,看到这样的展览,你会有什么感触?)

犹太人太可怜了,这些事情太恐怖了。

生命不能这样被轻视、被践踏。要尊重生命。

问题:今天(1958年)去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们,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在书上划出表现参观者感受的句子。

(学生阅读文章7—14段找同学朗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在书上。)

五、深入理解

问题:在这些描写参观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语句?(学生自由提问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若学生不问老师就提出问题)

问题一:11段“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搞妇女不育试验的地方——大门紧锁可提供图片)

明确:一个有良知之人,他就是看一眼这样的场所都感到羞愧,而那些纳粹分子却麻木的做着的试验,表达出了作者对对纳粹的控诉。

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因为人的尊严受到冲撞,受到了摧残。

可见,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见微知著。不仅是展示二战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更希望通过展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

问题二、13段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作者,当看到温和着微笑的照片时,作者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一)作者想这二十多岁的姑娘为什么会微笑?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赴死刑的人的表情都是木然的,这木然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麻木、绝望。因为死神天天都会光顾,随时都有人被纳粹杀害,所以多数人已变得麻木和绝望了。而这个姑娘却带着微笑是因为她看到了希望,他心中拥有希望。

推测一:终于不用等死了,不用再看到同胞的遇害了,终于解脱了因此微笑。

推测二:这个姑娘却带着微笑是因为她看到了希望,他心中拥有希望。——文中有“雏菊花”,与此呼应,也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二)小结

无论是因为什么微笑,但是她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丽,而这美丽的生命却被人无情的毁灭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人人面对死亡都如此麻木,如此木然;但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却温和地微笑着走先死亡。当美好被毁灭时更让人心痛。对纳粹的仇恨更深。作者在沉思些什么呢?

对生命的无视,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巨大悲剧的反思。

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的思考。

问题三、10段作者在写这些参观者的感受的时候,也写道了讲解员的态度。“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解说员为何是这样的态度?

提示:游客看到女牢房的景象时,惊惧万分,想叫但却叫不出来;而解说员却快步走开觉得没有什么可看得。

也许是解说员天天看这一景象,天天向大家讲述这些内容,他有些麻木了。所以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不要对灾难的历史变得麻木。

也许是这一场景与其他的毒气室、焚尸炉、绞刑室比较起来是小巫见大巫,起码还给了一个生存的空间,所以解说员觉得没什么值得看的。——控诉了纳粹份子的惨无人道、残忍。

小结:在我们深刻理解了参观者、作者、讲解者的感受之后,相信也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战争的思考、对和平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

五、探究主旨

在了解了这篇新闻的内容之后,你们说说“今天”的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

提示:在奥斯维辛400万人被屠杀——这是14年前的新闻。而今天没有什么新闻。

“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一种不安的心情”。(作者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六、作业拓展

1、作者离开了奥斯维辛后写下了这篇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新闻。若是你在参观完奥斯维辛之后,你会在留言墙上写些什么呢?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杀人工厂旅游中心

毒气室震惊

展览焚尸炉感受愤恨

绞刑室可怕

窒息

最大的优点

整个教学流程层次感很强,问题设计基本能做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抓住学生对文本中描写参观者的感受不理解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切入点很好,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正好是深入把握文章作者情感的过程。

最大的困惑

这是一篇新闻,但我并没有按照新闻的思路来讲,而是像分析散文一样来对文本进行内容的筛选和语句的分析,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我心里还没有答案。

新闻课件 篇4

一、复习旧课: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新闻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1.看看图想想队长小林可能发布哪些新闻。

2.听录音队长小林发布哪些新闻(老师事先录好)。

3.根据小林发布的新闻,请你提出看法或问题。

4.通过小新闻发布会活动,让学生养成关心周围事物并乐于发表看法和提问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1.看看图想想队长小林可能发布哪些新闻。

2.根据小林发布的新闻,请你提出看法或问题。

3.通过小新闻发布会活动,让学生养成关心周围事物并乐于发表看法和提问的习惯

4.培养良好的听话、说话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看到过新闻发布会吗?

2.揭示课题:听说活动:小小新闻发布会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先小组讨论队长小林可能发布哪些新闻。

(1)学生讨论。

(3)学生讨论后交流。

2.听录音,记住小林所说新闻内容边听边,然后小组讨论,

(1)听内容。

(2)小组讨论

(3)准备向小林提出哪些问题

(4)筛选看法或提问

(5)同桌练习说

(6)学生练说

(7)学生评议

3.说一说,新闻。要求: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说

(3)小组交流

(4)大组交流

(5)学生评议

三.总结全课,激发情感。

布置口头回家作业,对你的爸爸妈妈开个新闻发布会。

新闻课件 篇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课,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不同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二战中犹太人曾遭受的苦难,满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透过战争苦难去珍爱和平。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细心挖掘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因为本文条理十分清晰,所以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其次,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引导学生着重来看文章的主体(6-15)参观苦难,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顺势抛出问题: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来进行依次描写的。

最后,通过阅读概括学生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参观者的感觉都是——恐怖。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参观者的心情,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在文中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比如学生可以找到: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其次,根据学生的答案,我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个问题,(1)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2)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引导学生得出:(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2)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最后,引导学生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在学生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能深入那段历史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进而激发学生珍爱和平的思想情感,至此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新闻课件 篇7

《新闻两则》的教学设计模板

本教学设计的意图,是着重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着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的高度兴趣,所以,本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戏,扩展延伸,简洁而入木,注重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并用,注重课堂实效。教师在设计中是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标志,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学过新闻这种体裁,所以本人将新闻的常识和特点、新闻的写作作为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而本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配合本设计的意图而安排的。

本设计本人以为较优胜的地方,有下面这些:

1、预习的第一个要求是本人每篇新授课的常规环节,力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独立解决生字词的能力和习惯;而“检查预习”的“1”环节是在游戏式的乐趣中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和肯定。

2、导入的方式方法许多,本人通常将课前五分钟的内容融入导语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前五分钟与新授课的联系,又不失导语的本色、相对节省了时间。

3、本人按时间顺序分阶段简介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我国解放战争的.大略过程有明晰的认识,从而明了文章两则新闻的有关背景;但第一则新闻更典型、更具可讲性,更易让学生装较全面掌握新闻知识,所以还是安排在第一课时;而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第二课时便可以更简洁、更放手,以便更能锻炼学生,所以第二则新闻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4、先让学生了解练习一、二的新闻常识,是让学生先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常识补充时就更就手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完第一则新闻后才让学生总结新闻的特点、写法,也是这个道理。

5、本设计有两次新闻写作的布置,一课内一课外,主要是考虑到这是学生新学习的文体,力图通过它使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讲究课堂实效的问题;“堂上问卷”也是为此。

另外,本人在课堂中允许小组合作发言,为的是加强组员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意图久而久之,学生能真正群策群力;教学环节安排时间,是因为新课标教学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它是调控手段之一,而非完全的死时间安排。

新闻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准确传达信息。

2、清楚、连贯地讲述。

教学重点

能准确、清楚地传达信息。

教学难点

地讲述新闻。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产生新闻,新闻充实生活。时时处处我们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课件出示2。

如:

9674;C919国产大型客机预计于20xx、年交付使用

O北京获得了20xx年冬奥会的举办权

O我国预计在20xx年发射火星探测卫星

O本市新增一座儿童游乐园

你们平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

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知道的新闻,召开

一次新闻发布会吧!课件出示3。

(板书:说新闻)。谈话引出“说新闻”话题,把学生带入新闻发布会的情境,为新授知识做铺垫。

二、明确要求,有的放矢。

1、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4。

(1)在你最近了解的新闻中,选一则感兴趣的和同学交流。

(2)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新闻的内容,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2、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谋件出示5。

(1)准确表达信息。

(2)清楚、连贯地讲述。(板书:准确表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三、师生参与,合作探究。

1、(师)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课件出示6。

2、(生)

A、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B、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C、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D、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E、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新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次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准备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4、学生按照“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新闻。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面互动,召开会议。

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1、大家推选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各小组推选代表作为新闻发布人。每个板块选二个代表上台发布新闻。

2、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上台宣布:小小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提出相关要求:课件出示7。

每个版块的二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个代表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答问时间。

3、按照"时事一经济——文化一教育——体育——日常生活一其他”的顺序,各板块代表依次上台发布新闻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五、求异创新,教学评价。

1、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点评、指导。

2、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3、新闻发言人就同样的内容进行求异创新发言。

4、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5、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六、师生总结,交流收获。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8。

预设:学会和别人交流新闻信息。

预设:能够准确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利用“精彩十分”和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经常进行,希望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关注新闻,收集新闻,撰写新闻报道,积极参

加这样的活动锻炼自己,提高白己。课件出示9。

说新闻,课件出示10。

准确表达信息,渭楚、连贯地讲述。

新闻课件 篇10

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也是我在实习期间上的一篇新授课。下面,我将会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这五大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这又包括了四个内容,即课文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作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它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前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已经复习巩固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基于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了解本篇报道与一般消息的不同;掌握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新闻中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暴行的强雷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设为:引导学生领会记者是如何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鲜明情感,同时,还要品位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含义。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大屠杀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分析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点,传授知识。

其中点分析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以及问题法。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八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会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营造一种低沉的氛围,然后通过对比,过渡到二战期间欧洲的大屠杀。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环节2:检查预习,浏览课文,巩固字音。这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翻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背景介绍。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导语部分,找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历史,教师再做一定的补充。(由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离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它的背景,便于理解)

环节4:文本主体分析。

在这部分,我以多媒体展示两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看到的现实的布热金卡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呢?(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比分析奥斯维辛集中的现实与历史的对比,有利于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问题二:记者带我们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参观主体是谁?(设计意图:明确本文的写作线索)

环节5:文本细节分析

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了本文是以参观的地方为线索组织新闻材料的。而参观的地方分别有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留个地方。(板书)而参观每个地方,作者和参观者的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就依据参观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毒气室——恐怖、终身难忘。

在结合细节描写“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理解“令人终生难忘”的原因。赏析这个句子,要求学生在讨论探究后掌握对比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对教学重点的落实。

按照这个教学思路,我会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参观每个地方游客的感受。焚尸炉——浑身发抖;女牢房——惊惧万分;实验室——羞;纪念墙——沉思;绞刑室——窒息。

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意味的句子,我会通过提问、讲授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重点研讨的句子有:

1、在女牢房里,作者说“没有什么值得看的”,难道真的没有了吗?

2、参观实验室,为什么会羞红了脸?

3、“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可以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在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接着,就是一个小结提升。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板书,学生总结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是作者把自己和参观者的感受当做新闻的主体内容来写,并表达了自己的鲜明感情,即对纳粹的控诉,对受害者的同情,对历史的反思。从而使本文突破了一般新闻客观报道的限制,独具特色。

环节6:解题,明确中心。

问题:既然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什么新闻,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写下这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呢?

(引导学生结合新闻的特点以及文本去分析。)

环节7:延伸拓展。让学生结合历史和时政热点,谈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

(强调谈学生本人的看法,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文章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挖掘独特的内心感悟。)

最后一环节就是布置作业了,我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要求,写一篇小作文。这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体现了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学以致用。

那么这就是我的板书了,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新闻课件 篇11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听、说新闻的能力。

2、投影仪

3、教师演示用的新闻图片,幼儿创编新闻用的大纸和画笔。

活动过程:

一、讲解、讨论新闻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电视机”)

师:今天“电视机”要给我们放一段电视,你们想看吗?(想)

师:(打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什么节目?(新闻报道)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仔细听,新闻里讲了些什么。(教师借助新闻图片,在投影仪上播放新闻)

师:刚才“电视”里播放了几条新闻?告诉了我们哪几件事?

幼:电视里播放了3条新闻。第一条是海门发生了火灾;第二条是动物园的一头狮子逃出了笼子;第三条是张家口发生了大地震。

师:刚才小朋友听得很认真,把新闻的主要内容都记住了。现在请你们再看一遍,这一次要仔细听清楚新闻里的详细报道。比如,海门昨天发生了多少起火灾,消防队员在干什么;动物园的狮子现在在哪里;张家口发生大地震后,海门市市长要求我们大家做一件什么事。(教师再播放一遍新闻)

师:昨天,海门发生了多少起火灾?(一起)

师:火灾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呢?(房子会被烧掉,许多人没有房子住;会有许多人死亡;钱被烧光了;家具、电器也会被烧掉的等)

师:是洋撒,火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幸亏消防队员及时赶到把大火扑灭了。刚才新闻了讲消防队员把火扑灭后要赶紧做一件什么事?(调查火灾原因)

师:是呀,只有调查出火灾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防止火灾再次发生。第二条新闻说狮子现在在哪里?(一个山洞里)

师 :它躲在山洞里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狮子饿了会出来吃人的;这样的话,游客就看不到威武的狮子了;狮子还会抓伤过路人等)

师:对了,所以新闻了要求大家做什么事呢?(想办法抓住这头狮子)

师:新闻里还报道了一件大事,是——(张家口发生地震)

师:现在哪儿的人们在生活上遇到了那些困难?(停电、停水;房屋倒塌无家可归;学生不能上学等)

师:他们还会遇到那些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没有水喝等)

师:张家口人民生活那么困难,所以市长要求我们——(想办法帮助他们)

师:你们说这几条新闻重要吗?(重要)

师:所以电视台要在以后的节目里对这些事件作“追踪报道”。要追踪报道火灾发生的原因,追踪报道——(怎样抓住狮子;用什么办法帮助张家口人民)

师: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记者呢?(想)

师:今天就请你们来制作这些“追踪报道”。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图画纸。愿意去调查火灾原因的,就把你调查到的原因话出来;愿意去捕捉狮子的,就把你想出来的好办法话出来;愿意帮助张家口人民的,也把你的想法画出来。等画完之后,就到前面的“电视机”里来播放。

师:小记者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开始工作吧。

二、幼儿制作“追踪报道”、教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报道新闻

师:刚才小记者都很动脑筋,制作了重要的、许多人都在关心的新闻报道,现在请小记者上来报道。(每个新闻请2-3个幼儿)

活动目标:

1、通过听新闻和编播新闻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说兴趣。

2、引导幼儿用语言和绘画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

3、让幼儿学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

新闻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

,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

幼师资料《新闻课件(合集12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闻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