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作为一位刚入职不就的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常常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教育笔记可以促进老师教育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你是不是不太清楚教育笔记应该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欢迎你的品鉴!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资料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头就简单地谈谈自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提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仅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提议我们要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应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提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此刻,自我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能够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提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十分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那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能够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提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教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明白,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此刻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我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提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趣味,何为趣味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我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那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我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那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那里,我想到这一条提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坚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职责感,仅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提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仅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很多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提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期望教师们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当有“你自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异常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我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坚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
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
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仅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貌。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提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最终有一天发现自我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境。
第三十三条提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我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必须的习题集。
这条提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异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提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提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我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我的智力大厦。读到那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此刻我的书架上也应当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提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当掌握的。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当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景下,应当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十分好的提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能够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可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我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我的特色也构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到达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第三点,提高教学技巧,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和学术水平。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我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异常强调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许这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条:关于教师日记的提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写教育日记,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用很多的自我和别人事例来说明记教育日记的好处,它能够使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一件事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这是促进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在上次学校要求班主任写德育案例的时候我就觉得无从下笔,当时真后悔在平时没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经过记日记的方式把平时发生在班级里或某个学生身上的事情记录下来。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我真的是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学生热爱自我的学科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近期,我拜读了这本教育专著,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不是看与教学有关的书,枯燥,乏味,这次,若不是学校把书摆在了眼前,我仍不会打开它们。这一打开,竟爱不释手。郑杰校长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我想郑杰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
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它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您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个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你再努力一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的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是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五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一百零七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既: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者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他编了一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他收集了一套供他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家碰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苏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新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法、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有效的研究方法——教育日记。他建议每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他本人也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坚持写教育日记。在他看来,教育日记是教师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并且有助于自己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分析积累素材。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只要新教师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我看来,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点滴浪花、每一步足迹,回头看看,将是一部多么精美的书啊!
在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后,内心禁不住波涛汹涌,《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提起笔来,有些感慨,也有点激动,我发现我的手正在微微颤抖,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样子,清楚地记得那一堂45分钟的课,课程过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动。
教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职业?我常常这样问身为老师的自己,在不断的工作、学习和成长中,我凝炼出了这样几个等式。
第一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农夫。一样的春种秋收,一样的辛勤耕种;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们来不辞辛苦地灌溉滋润、悉心养护。秋天来到的时候,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如同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第二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厨师。厨师不能做一盘菜强迫谁来品尝,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于是就会有人慕名而来,争相品味,这就是老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有点有面,有张有驰;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对他们最有用的、讲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交给他们最想要的。
第三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舵手。学海无涯,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获得最有用的知识,面对成长,老师也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在这条载着无数希望的航船上,我们甘心做一名舵手,带着莘莘学子的理想,指引他们不畏艰难风浪,坚定信仰,迎向收获的彼岸。
最后一个等式:教师等于工程师。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另一个代名词,从我的老师的老师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样说起。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在完成怎样的一个设计呢?我们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有独到的品位,他们要求独立和个性,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所以工程师的设计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设计思路要紧跟时代不会过时、不能落伍,要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属于他们的优势。
十年的工作经历,四个与教师有关的等式,我用它们对照言行,总结自己。幸福的感觉几乎每一天都在,从清晨的上课铃声响起,在悦耳的铃声中走进教室;推开教室的门走上讲台,从讲台上凝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向他们问好,然后聆听他们真诚的回应。这就是我的一天,日复一日地积攒着这样的小幸福,然后沉淀为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职业的幸福。
职业生涯的第一堂课,看着孩子们稚嫩的小脸,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选择教育这个专业?我是否会将它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要怎样做,才能担得起“师”这样一个神圣地称谓。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名新兵,我是幸运的,因为在前方这条弥漫着书香的路径上,已有许许多多勤勤恳恳、无私忘我的教育先行者,他们用温婉、含蓄的方式,深刻的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行立教、以德立身”之精髓。让我懂得了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仅是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敬仰;更多的是要用真心、爱心、责任心来回报这一份情谊。
如先行者般爱学生,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和不求索取;爱我们的学生,要像手足一样把心和他们贴得更近;爱我们的`学生,要像朋友一样与他们风雨同舟;爱我们的学生,不溺爱。
是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敬仰;更多的是要用真心、爱心、责任心来回报这一份情谊。
如先行者般爱学生,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和不求索取;爱我们的学生,要像手足一样把心和他们贴得更近;爱我们的学生,要像朋友一样与他们风雨同舟;爱我们的学生,不溺爱不袒护,在他们跌倒时,鼓励他们勇敢的站起来!“人民教师”这光荣而神圣的称谓,它总能让我拥有无穷的力量,将一份希望与责任扛在肩上,倾尽我全部的生命让他们离各自的理想更近一些、更近一些!
亲爱的同事们,今天我们不说辛苦,因为我们正收获着幸福;今天我们不言付出,因为我们已获得了最多的财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无需表白。
耕耘知识的沃野,兢兢业业、永不懈怠;三尺讲台、一生情愫,那里有我的精彩;直到双鬓斑白就算青春不在;只要有孩子叫上一声“老师”,再多的委屈我们都无憾!感谢人民赋予我们这神圣的职责,我会谨记这份嘱托,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我的三尺讲台啊,是我人生最绚丽的舞台,我要与你、与你们一道。在这育人的大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献身这阳光的事业吧,为花儿纵情绽放,为桃李处处芬芳,让教师的生命在奉献与耕耘中——熠熠闪光!
喜欢《关于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建议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