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07-07

您是否觉得读完之后,对作品有了深刻的体验?每个人读作品时都有独特的感受。当我们浮现各种想法时,可以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推荐了一篇精彩的“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您会喜欢!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评《甲申三百年祭》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xx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xx,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2

朝代更迭,治乱兴衰,本是自然规律,但一个政权被推翻,再加上一个悲情皇帝的黯然谢幕,将近三百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的大明王朝逝去,终究让人唏嘘不已。

《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回顾了明朝的兴亡得失,李自成打江山曲折历经最终功败垂成的原因。当时毛主席阅后高度重视此文,把它当做历史教材刊发给全党干部群众。让大家深刻吸取这里面的成败得失,从而为我党所用。一年后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周期律”的说法,毛主席找到了对策,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只有人人负起责来,才不会人亡政息。

中华文明浩浩汤汤,从古至今,人类筚路蓝缕,文明薪火相传,进步最快的是物质文明,而进步最慢的却是人心。读史书可以看到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将决定人物的最终归宿。

明末风起云涌,不少史书对此有很详细的描述。通过了解阅读相关的资料,我仔细品读了崇祯帝,他从开始的隐忍,到清除魏忠贤的果决,成功后的励精图治,错杀袁崇焕的痛心,民变时的用力过猛,城破时的绝望,一步步走上了一条悲情的路线。客观地讲大明王朝的悲剧不是完全由他造成的,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环境原因,但他作为大明王朝的CEO,却不得不负全部的责任。他曾经愤愤地说过:“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左传》云:“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桀和纣怪罪他人,把责任推给别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

李自成被逼无奈走上了一条下岗再创业的道路,从最初的小跟班做起,十八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几次命都快没了,终于熬出了头,建立了大顺王朝,为自己设下了安乐窝,就蒙头准备睡大觉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山没有坐稳就要贪图享乐,这是注定是悲剧的结局。这也是农民出身的他性格使然——小富即安,不图更大的梦想。革命,从来就不相信眼泪。

掩卷沉思,大明王朝沉浮的历史,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命运的缩影,这段历史有跌宕有兴衰,有悲壮也有磅礴,都让人感到无奈与震撼,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

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社会上道德败坏的现象却频频发生,这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危机的体现。历史人物总是在改头换面以另一个名字出现在某个时间段。从当年的刘宗敏张献忠贪财,到近期落马的数名贪官就说明了在金钱和人性的考验面前,他们是灵魂的溺水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小的隐患也许就是将来致命的打击。

用什么来拯救道德危机呢?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或许会有一种全新的诠释,带给我们更多启迪。近期开展学习中央八项规定与反对“四风”活动,其实,读史也好,教育实践活动也好,最终目的是要敦促党员干部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自己的贡献。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它能启迪今天,也会影响未来。它能让我们在理性思索中前行,能在艰难蜕变中进步。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只有以史为鉴,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眼光,才能防微杜渐,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历史,从古人身上汲取精髓的真正目的。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3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

自然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在这上面更加以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4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当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分析了李闯王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天下兴亡,人民说了算。

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天,我们的广大党员都就应重读此文。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真正结束了中国的分裂与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这是历史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位热血青年到八千多万人的大党,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解放的燎原之势,从几万人部队发展到打垮国民党几百万的部队,建立真正好处上的统一、独立的新中国,一路走来,都是因为有人民这个强大的靠山。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商品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一些党员在金钱美女面前倒下了,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众变成了模糊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天面临的危险。就和当年的李闯王面临的危险一样,看得见的敌人容易对付,看不见的思想上的颓废更加可怕。

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时候,精神懈怠、潜力不足、脱离群众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正地威胁着我们的党,如果共产党人不实现自我约束,就不能持续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不是走形式,不是隔靴搔痒,而是要动真,从河北省的民主生活会汇报我们看到了成效,公车、公房、“吃空饷”的问题,不是这天才发生的,也不是昨日才发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解决?是没有认真,没有人要求认真,因为查处这些问题不是难题,不是做不到,而是思想在作怪。而这些违规用公车、占公房、“吃空饷”的人,是普通老百姓吗,必须不是。这些正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引起老百姓反感的地方。

李闯王失败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们要保证我们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1944年,郭沫若先生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企图通过李自成农民起义这个典型案例,探讨中国农民革命的命运,选题重大,目光锐利,可谓无有出其右者。5年后毛泽东重论此文,并给中共出了个题目:“进城以后到底怎么办?”那时正好是1949年解放战争大局既定,进入北平前夕,他正准备领导着团队“进京赶考”。他们的答案早已成为历史,书写在共和国的主页上。

此番,正值海航创业二十年,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陈峰董事长说“海航创业二十载,风雨兼程,业已初具规模,实属不易,吾常寤寐思之,何以能基业长青,如芒在背。今复读郭沫若之《甲申三百年祭》,论及明朝倾覆,闯王胜败,字字千钧,韵味深长,甚有醍醐灌顶之感”。

海航创业二十年,历经几代海航人风雨兼程,早跻身中国五百强,正迈向世界五百强,铸造着海航人“世界级企业和名牌”的梦想。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说起来,也算是很有成就了。回首这二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区域到全球化,从航空公司到现代综合服务运行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段。此刻,我们该送上深深的祝福。记得看过一句话说,大多数的祝福源自礼仪,只有少数的

祝愿发自内心。如果您也和我一样认同:最可靠也是最动心的祝福,就是坚守信仰,共赴时艰,同享成功。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在兴衰生死的命运轨迹上,常常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近三十年来,中国大地上生生死死的大小公司,其实许许多多都在重复着李自成们的历史命运。或许是太少人关注这些以公司符号作为标签的团队,他们从无到有的一路拼杀和从有到无的腐朽衰败,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财富聚散,而是激荡着多少人的激情、梦想和多少家庭的血泪。用不着于历数曾经名噪一时的xx团队的兴衰历程,也用不着去翻阅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盛极而衰的档案,我们很容易便能找到它们不可以长盛不衰的理由----创造者与创造物,团队与公司之间的矛盾。创造者为创造物所累,最终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压跨。yJS21.coM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象一个新立的国家,前期团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功臣。所有者的身份滋长着支配欲、占有欲,于是便开始有了谱,有了傲慢与偏见。而这一切,都与前期的创造、激情,无所顾忌的前行形成了冲突。二十年来我们在各个向度上都创造和积累了经验。有些经验,甚至在业内颇具影响。善待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则会成为我们的负累和前进的包袱。作为一群真正的创造者,其本质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抱着过去的经验,实际上是在谋杀未来。相比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我们还没有创造多大的利益。但个人利益高于群体利益,部门利益高于

公司利益的现象渐成风尚,部门的协作愈来愈难,一些原本不难协调的工作论争,变成旷日持久、无止无息的纠缠,一些善良的愿望和举措,被无端地恶意猜忌和病诟……风气在变,变得我们无法用常理去衡度和化解。当福利当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我们的团队怎么还可以轻装前行?

六十年前《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革命命运、出路的思考,可以鉴古,可以鉴今。二十年来我们所向披靡,是因为我们轻装简从。时逢创业二十年,面对历史和成就,值得祝福,面对未来和下一步发展,我想更该多一份冷静,多一份忧虑,总比多一份狂妄,多一份骄矜好。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2000字

朝代更迭,治乱兴衰,本是自然规律,但一个政权被推翻,再加上一个悲情皇帝的黯然谢幕,将近三百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的大明王朝逝去,终究让人唏嘘不已。

《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回顾了明朝的兴亡得失,李自成打江山曲折历经最终功败垂成的原因。当时毛主席阅后高度重视此文,把它当做历史教材刊发给全党干部群众。让大家深刻吸取这里面的成败得失,从而为我党所用。一年后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周期律”的说法,毛主席找到了对策,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只有人人负起责来,才不会人亡政息。

中华文明浩浩汤汤,从古至今,人类筚路蓝缕,文明薪火相传,进步最快的是物质文明,而进步最慢的却是人心。读史书可以看到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将决定人物的最终归宿。

明末风起云涌,不少史书对此有很详细的描述。通过了解阅读相关的资料,我仔细品读了崇祯帝,他从开始的隐忍,到清除魏忠贤的果决,成功后的励精图治,错杀袁崇焕的痛心,民变时的用力过猛,城破时的绝望,一步步走上了一条悲情的路线。客观地讲大明王朝的悲剧不是完全由他造成的,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环境原因,但他作为大明王朝的CEO,却不得不负全部的责任。他曾经愤愤地说过:“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左传》云:“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桀和纣怪罪他人,把责任推给别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

李自成被逼无奈走上了一条下岗再创业的道路,从最初的小跟班做起,十八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几次命都快没了,终于熬出了头,建立了大顺王朝,为自己设下了安乐窝,就蒙头准备睡大觉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山没有坐稳就要贪图享乐,这是注定是悲剧的结局。这也是农民出身的他性格使然——小富即安,不图更大的梦想。革命,从来就不相信眼泪。

掩卷沉思,大明王朝沉浮的历史,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命运的缩影,这段历史有跌宕有兴衰,有悲壮也有磅礴,都让人感到无奈与震撼,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

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社会上道德败坏的现象却频频发生,这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危机的体现。历史人物总是在改头换面以另一个名字出现在某个时间段。从当年的刘宗敏张献忠贪财,到近期落马的数名贪官就说明了在金钱和人性的考验面前,他们是灵魂的溺水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小的隐患也许就是将来致命的打击。

用什么来拯救道德危机呢?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或许会有一种全新的诠释,带给我们更多启迪。近期开展学习中央八项规定与反对“四风”活动,其实,读史也好,教育实践活动也好,最终目的是要敦促党员干部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自己的贡献。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它能启迪今天,也会影响未来。它能让我们在理性思索中前行,能在艰难蜕变中进步。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只有以史为鉴,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眼光,才能防微杜渐,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历史,从古人身上汲取精髓的真正目的。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5

一九四四年,是明朝灭亡后的第五个甲申年。是年春天,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郭沫若写下了这篇为后世所传诵的史学佳作《甲申三百年祭》。时值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光明前途和国民党所代表的黑暗势力的激烈较量,郭老的这篇万余字的作品无疑在纷争的年代引起了轩然大波。

国民党御用文人的口诛笔伐,共产党和无党派人士的大加赞誉,一篇史论史无前例的带来了政坛的震荡。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前人的论断已无需评判。近日拜读了老校长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跟随郭老追寻了明朝灭亡的轨迹,探究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发迹与败亡,我从字里行间感悟到的是对“责任”的阐释。

(一)明亡:爱民之责的缺失

从屡击倭寇到征服高丽,从郑和七下西洋到解缙修编永乐大典,一系列史实无疑在向世人昭示着大明王朝的强大富庶。就是这么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也难逃历史的轮回。

明王朝从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开国以来,经过两百多年的统治,内忧外患都发展到了极点。到了甲申年,形势已极为严峻。一方面满清的军队已经完全占领了山海关以外的广大土地,虽然山海关有明军扼守,一时攻不下来,但清兵绕到察哈尔,侵入了长城以内,已曾屡次窜扰到北京附近。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饱受饥荒的农民汇集而成的起义部队已经声势浩大,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已经由湖南湖北进入了四川;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队伍则由河南破潼关而占领了西安,并以之为根据地,制定了行军规则,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了。到了这般田地,就算是唐宗宋祖在世也无法让偌大的一个王朝起死回生了,也难怪朱由检同学急的只想自我了断。

很多人都会把明朝的灭亡归结为明末政治的腐朽不堪,这点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宦官当道,锦衣卫横行,难道还会有人夸它的政治清明吗?不过简单的一句政治腐朽似乎忽略了太多的人为的因素。从形态意识层面来讲,明朝走向灭亡不能不说是爱民之责的严重缺失所导致的恶果。

从臣子的角度讲,位居人臣,上当直言敢谏,对皇帝负责;下应体恤百姓,对广大平民负责。可看看明末的那帮臣子都干了些什么勾当。首先是天启朝的宦官魏忠贤和奉圣夫人客氏,这两个人在明末可是曾经权倾朝野的角色。客氏与魏忠贤“私为夫妇”,利用皇帝不理政务之便,把持宫内大权,然后网罗亲信,结党营私,蒙蔽皇上,诬陷忠良,这就是他们对皇帝所负之责;利用东厂大肆扰民,假公济私,甚至利用皇帝的名义颁布禁令拆毁全国书院,对民间疾苦则不闻不问,这就是他们对人民所负的责任。

有如此不知爱民之官,明焉能不亡?到了崇祯朝,“阉党”虽被铲除,然而身披官袍的那些人又为民谋了些什么福利呢?“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百姓衣食无着,甚至有“煮人肉以为食”的现象发生,然而却是“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完全不顾百姓死活。有一位武生向崇祯提议搜刮臣宰助饷,可是却遭到了以钱士升为首的大臣的极力反对。群官不思为民请命,民焉能不反?明焉能不亡?

国家兴亡,匹夫尚且有责,一国之君岂能逃脱干系?昏庸如万历、天启者,就无需多说什么了。且谈一下颇具争议的崇祯皇帝。在历代改朝换代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却是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

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我们只能说崇祯太擅长演戏了。他是最喜欢下《罪己诏》的皇帝,但总是申说爱民却口惠而实不至。他还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却不肯把国库里面的钱拿出来助饷赈灾,以至于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国库“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我们着实不能随意就把昏庸的帽子扣给朱由检,但是如此沽名钓誉、空谈爱民之心却不肯肩负爱民之责的皇帝又能比昏君好到哪里去呢?民心已失,悔之晚矣。

这样看来,明朝的灭亡其实就是自上而下一种责任的缺失。当统治者们忘记了自己肩头所扛负的造福万万百姓的责任时,这个统治阶级迟早是要垮掉的。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6

1944年的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这篇文章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高度评价。趁着午间休息和晚上下班后的时间,读完了一遍,尝试着将读完后的感觉记录如下:

郭沫若将明末农民起义中最着名的一支李自成的失败归结了如下两条原因:

1、用人不当,主要是对左膀右臂:文臣牛金星、武将刘宗敏的错误使用;

2、军纪废弛:部队进入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只知享乐,腐败蔓延。

郭沫若似乎不太愿意批评李自成,将李自成的失败责任,差不多全部归结于牛金星和刘宗敏两人。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李自成的威望和影响力,在用人方面适当,如果没有李自成的首肯,牛金星和刘宗敏断无法做到丞相、权将军这样的高位的。在军纪方面,李自成喜欢身先士卒,虽然能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但是作为一名最高统帅,如果过于乐于身先士卒而缺乏对于重要岗位人才的甄选、考察、使用,只能说李自成不是一名成功的统帅。

和李自成出身类似的刘邦文才不如萧何,武功不如韩信,谋远不如张良但是创立了汉朝,主要是还在选人、用人上比李自成成功太多倍所致。李自成,做一名冲锋陷阵的猛将还可以,做统帅似乎勉为其难,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7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当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分析了李闯王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天下兴亡,人民说了算。

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天,我们的广大党员都就应重读此文。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真正结束了中国的分裂与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这是历史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位热血青年到八千多万人的大党,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解放的燎原之势,从几万人部队发展到打垮国民党几百万的部队,建立真正好处上的统一、独立的新中国,一路走来,都是因为有人民这个强大的靠山。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商品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一些党员在金钱美女面前倒下了,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众变成了模糊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天面临的危险。就和当年的李闯王面临的危险一样,看得见的敌人容易对付,看不见的思想上的颓废更加可怕。

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时候,精神懈怠、潜力不足、脱离群众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正地威胁着我们的党,如果共产党人不实现自我约束,就不能持续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

李闯王失败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们要保证我们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8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杯具,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但是之后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潜力,和自我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职责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思考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我,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我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期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我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期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持续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个性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