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情绪不禁泛起阵阵涟漪。 写读后感要有相应依据,基于客观事实进行评价,是否想更深入地了解“不干了读后感”下面的资料或能帮到你,热烈欢迎参考这些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不干了读后感》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作者用生动详实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人迈向改变的心路历程。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人,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对生活感到厌倦。尽管工作稳定且薪水不错,但是他却觉得缺乏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工作,忍受压力和枯燥。于是,他鼓起勇气辞去了稳定的工作,选择了一次从零开始的冒险。
在这个冒险的过程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遇到了朋友的误解和嘲笑,也曾陷入了经济困境。但他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信心。他通过不停地尝试和学习,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方向。他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首先,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只有敢于改变,才能走向成功。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只会陷入工作的机械与枯燥中,无法拥有真正的成就感。只有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其次,我认识到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主人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轻易放弃。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战胜了一个个的难关,最终获得了成功。这给了我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告诫我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最后,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对工作与生活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为之努力奋斗。真正对工作富有激情和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成就。同时,也要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身心健康和家庭的重要性。这是我从这本书中深刻领悟到的。
《不干了读后感》这本书的内容生动、详实,它通过一个人的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和工作的意义。它告诉我只有勇于改变,坚持不懈,才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方向,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不干了读后感
《不干了》是由中共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一本党史普及读物。它采用了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从而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革命历程。阅读完《不干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产生了强烈的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书中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次的血与火的洗礼,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我为中国共产党的勇敢和智慧感到无比自豪。
书中也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被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事业的无私奉献所深深感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楷模和榜样。
书中生动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系列伟大斗争和胜利。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西安事变、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历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他们坚持真理,坚守革命理想,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阻碍,都不屈不挠地前进。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敬意和钦佩。
书中还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严明纪律和勇往直前的战斗风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革命的纪律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还是抗日战争中的王二小、刘胡兰,都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奋斗意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风采。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甘愿牺牲,不畏生死,为我们树立了可敬可亲的榜样。
通过阅读《不干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不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要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纪律性,做到党纲党规在心中,党的事业在肩上,立足岗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不断学习党史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前辈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中国的今天,我们要牢记历史,深入学习党史,坚定立场,勇往直前,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不干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艰苦奋斗,激发了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我将永远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景仰之情,努力学习,忠诚奉献,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曾读过文摘里的短篇《不干了》,觉得潇洒的人太多了,一言不发,拂袖而去,不做了。不耐烦了,不干了,立刻走。工作生活中,压力太大,而自身又无法承受住,选择离开;或是上司的几句“评语”使自尊受了伤害,选择离开。
当时想想真潇洒、洒脱,飞特族吗?或是自信地无需去考虑自己的下一份工作在何处,难道他可以不吃饭、不穿衣,家里老的小的随时愿意露宿街头,或早已***苦。
就如一位群众推举出来的领导,大家希望他以后为民请命,做出政绩来,谁知道他竟会不顾一切喊声“不干了”即时辞职。辜负大家的一片诚心。这时想想一句“不干了”真当失去一切。
说一句“不干了”很简单,曾碰到一个同学,毕业后进入与专业相符合的单位上班。可没过多久就跳槽了,不干了。原因很简单,和老板吵了一架,气得辞职了。
于是回到家中无所事事,本来大门(就业)向他敞开着,可他不肯踏进去,就这样让会溜走了。再那之后她跳来跳去,没有过一份稳定的工作,最终还是失业在家中,成了家长的负担,当了一只“米虫”。悔不当初的冲动已来不及了。
哎,明天到何处去出粮?天下乌鸦一般黑,走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正是此处不留人,可是留人的地方又在**呢?明天又将在何处呢?
也许只是出于家庭的温暖或学校的庇护,社会也不像这些时刻保护你的港湾,一切都需要冷静,不要冲动。俗话说:冲动易坏事。
想想自己本身有无缺陷,好的继续发扬,有缺陷的努力弥补、纠正。自优进攻,耐力、毅力很重要。这些延长生命,不要轻易放弃,其实一切皆有可能。
放弃等于没有,甚至不给机会保持,之前的努力白白浪费,多么遗憾。机会属于每个人。准确地说,它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他们不容易放弃。他们很冷静。遇到困难时,坐下慢慢一个个解决。
因为,生命的终点不需要感叹号,而应该是一个句号。
编辑为您仔细选择了“再见了可鲁读后感”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读完作者的作品后,相信大家的眼界一定得到了拓宽。只有深入研究并理解该书的核心思想,才能写出丰富有趣的读后感。如果这个网站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以备将来需要时使用。
暑假里,我阅读了《再见了,可鲁》。
可鲁是一只拉布拉多导盲犬。它的左腹部有一个黑色的印记,像海鸥在飞翔。他开始给它起名叫乔纳森。他在出生43天后离开父母,把他们送到养父母那里。他被养父母改名为可鲁,一岁时被送到导盲犬训练场。
开始了真正的训练。
可鲁七岁时遇到了它的第一个主人渡边先生,可渡边先生在一次盲人登山活动之后,就感觉到头晕恶心、四肢发麻,可是到了医院一检查,渡边先生的肾衰竭的已经丧失了净化血液的功能。可鲁因为渡边先生,又回到了导盲犬训练场,可这一等就是三年,渡边先生再也没有回来。可鲁和渡边先生在一起五年了。事实上,同居的真正时间只有两年。
之后,可鲁的身体越来越差。多霍坦先生不得不让它回到养父母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度过最后的时光。
可鲁一生都为导盲犬工作。它是一只非常好的导盲犬,也是所有导盲犬中的模范犬。它的一生都为了导盲犬的事业,为了导盲犬的事业,都付出了生命。虽然是一只普通的导盲犬,但它为导盲犬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见了可鲁读后感一:再见了可鲁读后感()这本书介绍的是一只导盲犬的一生经历。
不要小看这只导盲犬,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1986年6月5日清晨,五只小狗,其中一只小狗——可鲁的左腹部,有一块黑色的毛,因为左腹部黑色的十字型印记,给了水户太太某种这也许是命中注定的感觉,于是她决定就是这个孩子了。
再见。成为导盲犬的第一步就是在这一刻决定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可鲁终于成了导盲犬。
不久之后,可鲁开始过上真正的导盲犬生活,他在12岁和25岁时去世。
福斯特说: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一个人惟一无私的朋友,惟一不抛弃他的朋友,就是他的狗。
这本书介绍的是一只导盲犬的一生经历。
不要小看这只导盲犬,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1986年6月5日清晨,五只小狗,其中一只小狗——可鲁的左腹部,有一块黑色的毛,因为左腹部黑色的十字型印记,给了水户太太某种这也许是命中注定的感觉,于是她决定就是这个孩子了。
可鲁成为导盲犬的第一步就是在这一刻决定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可鲁终于成了导盲犬。
不久之后,可鲁开始过上真正的导盲犬生活,他在12岁和25岁时去世。
福斯特说: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一个人惟一无私的朋友,惟一不抛弃他的朋友,就是他的狗。
再见可鲁。2: 再见可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摄影师用相机逐一记录小狗的感人生活。
koru是拉布拉多犬的纯种品种,1986年6月25日清晨出生在日本东京的mito夫人家中。
它是妈妈月馆这一胎的第四个孩子,左腹部一块像海鸥飞翔的黑印,和它沉稳、内向的性格,跟它总像在询问你在干什么?的眼神,成了可鲁的标志。
被选为导盲犬的小可鲁离开了母亲和水户太太的家。
在养父母仁井夫妇家八个月的生活中,可鲁将小狗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可鲁也渐渐长大……从严酷的训练到正式成为导盲犬,可鲁都很顺利。
它用无比的信任、细致入微的关爱、默契的配合,与失明的渡边先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成为一对心灵相通的搭档。
这使失明的渡边先生似乎又看到了蓝天。
可鲁随渡边先生走过平静、快乐的五年,一直陪伴他走完生命中最后的一段路。
可鲁晚年也开始步入老年,可鲁回到了养父母温暖的家中。在这对仁爱的夫妇的照料下,他踏上了通往天国的道路。
简单善良的可鲁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系。它的内心从来没有嫉妒和不满。它默默地做着高尚的工作,与盲人分享着幸福。
在金色的夕阳下,与可鲁坐在美丽的河边,仿佛回到了伊甸园。即使你静静地坐着,你也不会感到无聊,只有快乐和平静。
在繁忙的马路边,在街心公园的休闲木椅上,在细雨迷蒙的林畔小径……可鲁和渡边先生形影不离,一幅幅质朴无华的黑白**,沁入我们心底的,却是深深**撼。
忠诚,信任,无私,关心和永恒的爱,可鲁带给我们的是最深的情感。
再见了,可鲁。
再见可鲁,再见可鲁,读第三感:再见可鲁,读第三感()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我们应该诚实对待我们的朋友。
日本有个作家叫石黑谦吾,他说,他的生命中出现过很多只狗,它们仿佛是与他宿命相连的,他从狗身上得到了巨大的安慰和鼓励,因此,他写了《再见了,可鲁》这本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马上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上面是一只趴着的拉布拉多犬,深黑轻地把手搭在它的鼻子上,刹时,似乎激起了心中的某个回忆。
手心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真的有温温的,湿湿的呼吸,温暖了我的手。
那眼睛在跟我诉说着它的一生。
在它退役后由一对姓仁井的夫妇收养。
那时可鲁已经是一只虚弱的老狗了。
书中说到,可鲁已经快不行了,也许是肺部受到压迫而感到呼吸困难,它频频示意要翻身,但是最终,它连发出示意的力气都没有了。
仁井先生不停地抚摸着它的头色的背景。
那样的眼神,那样的姿态,是那样的熟悉。
我情不自禁地,轻,仁井太太摩挲着可鲁的背部,用平静的口吻对它说: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再那么努力了,可以了,你就慢慢休息吧,到了天国以后,要准确地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噢!刚说完,可鲁就停止了呼吸。
看到这里,我伤心的哽咽,终于哭了,为了这可爱的生活,为了一个我认为无比高尚的生活。
米兰昆德拉还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纽带。
它们不懂何为**、嫉妒、不满。
在美丽的夜晚和狗并肩坐在河边,就像回到伊甸园。
即使我什么都不做,我也不会感到无聊——只有幸福和安宁。
是的,有的只有幸福、和平!
在两年前吧,我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很简单,很真实。只是叙述了一只狗可鲁的一生,出生至死亡。这本书虽然措辞简单,也没有出奇的架构,却有着对互动的诚挚情感最真实的描写,一只不会说话的狗却用自己的一生向你诉说了忠诚、仁爱、信赖和永恒。
1986 年6月25日清晨,在东京水户太太的`家里,一只拉布拉多犬产下了五只小狗。在5个兄弟姐妹中,可鲁身上的十字形花纹就好像告诉世人,它要成为一只导盲犬似的。它在水户家度过了幸福的幼儿时代;在仁井家尽情地显露了它顽皮的"小男孩"天性;与多和田先生相遇,开始走上导盲犬之路;然后是时间虽然短暂、但亦步亦趋地守护着渡边先生的日子。是可鲁,让原本讨厌狗的渡边先生都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它让我想起了人类原本走路的方式。"再之后,可鲁完成了示范犬的使命,在仁井家,和范德西一同度过了最后的安稳岁月 。
米兰·昆德拉说: “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他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 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无论你对他多么不好,多么残忍,它依旧会对你不离不弃,只因你是它的主人;无论你骂它,打它,它依旧会对你服服帖帖,只因它信任你,你不会把它抛弃。
人们会说,不就一只狗么,至于这么重视吗?有没有想过,其实狗和人类是一样的,甚至狗要比人类更懂得感恩与爱。狗把人类看成自己的神,即使人们不停的辜负它们,背叛它们,伤害它们,但它们却永远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毫无怨言的陪伴着我们的孤独。
单纯,信任,爱与关怀,可鲁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最深切地感动。
《再见了,可鲁》这本书打动了亿万读者。书中记叙了导盲犬——可鲁一生的经历。
水户太太的母狗月馆生了五只小狗,其中一只叫可鲁。几个月后,经过训练,可鲁成了导盲犬,并尽力帮助盲人达十多年之久。它老了,最后被送回家过晚年。
可鲁是多么的优秀啊,它的一生几乎都在帮助这个盲人,无怨无悔。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但是我们能真正帮助他们多少人呢?狗能为盲人做出如此大的贡献。想到自己我真的很惭愧。
当我读到水户太太对可鲁说道了天国的时候,一定要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时,我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叹息,可鲁的死,令我感到惋惜,一只导盲犬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合上书,我在想:妈妈工作的地方不也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吗,可鲁能为一个盲人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难道我就不能为妈妈的这些学生做些什么吗?
起码在妈妈值班的时候我可以带上我爱吃的零食去分给他们一些,我还可以把我穿小了的衣服送给那些比我小的学生啊……可鲁的善良犹如那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那位盲人的心窝,让他在黑暗的人生路上不再害怕、不再孤独,给予了他一缕希望的光芒。
同学们,可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快乐。
这本书写了一只狗的一生,这只狗不是普通的一只狗,而是一只导盲犬的一生,它从一生下来就担负着神圣的重任,这本书的作者是石黑谦吾,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出奇,结构很精细,轻描淡写,但全面的叙述了一只导盲犬神圣的一生,告诉了人们忠诚、仁爱、信赖和永恒的力量,“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他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是啊,狗,不懂得什么是邪恶,不满, 只要人和狗互相仁爱、信赖,就会非常的幸福。
1986年6月25日,一只拉不拉多猎犬诞生在了东京的水户太太家里,它就是可鲁,身为一只导盲犬,可鲁的血统并不是很纯正,因为它的母亲并不是一只导盲犬,但这似乎丝毫不能影响到可鲁成长为一条出色的导盲犬!在可鲁45天大的时候,它离开了它的母亲与兄弟,它要被寄养到仁井太太家,开始为它导盲犬生涯印上第一个足迹!一年后,痛别了仁井夫妇,可鲁来到了训练中心,它开始了解到它的使命,它要明白“WAIT”是停下,“DOWN”是趴下,“SIT”是坐下,它要明白导盲犬不是只会撒娇玩耍的宠物,它要明白,它的盲人主人是多么的需要它,它就是他唯一的依靠!
可鲁当了5年的导盲犬后,又成为了导盲犬的宣传示范犬,10岁时退役,但在两年后,可鲁患上白血病永远地离开了……可鲁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人类,它从未感到后悔,它只是一如既往地温顺、耐心地守候着它的主人,带他们去到从未去过的小巷,让们绽放从未有过的笑容,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不仅是可鲁,所有的导盲犬都用尽了它们全部的爱来回报这个社会,作为这个社会的 一份子,我难道不该敬佩它们吗?不仅敬佩,我还有着深深的惭愧,作为一个“人”,所谓的高等生物,我何尝舍得过用我的一丁点爱来回报过什么?或许我会去回报,但那一天又在多远的将来呢?
读《再见了,可鲁》有感从小,我就很喜欢小动物,见到猫猫狗狗就想跟它们玩,可是妈妈总会说:"太脏了!"在书店,我一眼就看见了一本小狗封面的书--《再见了,可鲁》,名字怪伤感的。
我被往事所吸引,看了这本书,不禁流下了眼泪。这本书是一位摄影师写的。有很多**。据说水户太太的狗生了五只小狗,其中一只是约拿。
水户太太把乔那送去当导盲犬,它就改了名--可鲁。可鲁一直在为社会服务。渡边师傅肾功能衰竭后,到各小学进行示范。到了老年,他终于可以安心休息了,但可鲁死于白血病。
享年12岁25天。看到可鲁去世那一段文字时,就像有什么揪住了我的心。可鲁为什么会死呢?
它是多么聪明和忠诚,它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狗,是人类的朋友。佛斯特说过:
“在这个自私的世界里,陪伴你的唯一无私的朋友就是狗。“可鲁很可爱,很简单。他从未想过抱怨、嫉妒或无聊。书上一张张质朴无华的黑白**,满载着可鲁默默的奉献:
在雨中与主人漫步,与主人一起看夕阳,寻回丢失的东西......可鲁的爱,曾经让渡边先生"仿佛看到了蓝天"。我不禁想起另一个故事:
一个导盲犬和主人,主人过马路时被闯红灯的车轧死了,导盲犬为了护卫主人也牺牲了。他们到了天堂,但天堂只有一个座位,所以主人不得不下地狱。在主人下地狱的那一刻,导盲犬冲向主人的方向,上帝的速度阻止不了它。灵魂越善良,速度就越快。
导盲犬和主人下了地狱。多么忠诚的导盲犬啊!就算上了天国,也不忘守护主人,就算天堂与地狱相隔甚远......
那只导盲犬没有想着到了天堂就可以享受,而是继续履行它的职责,陪在主人身边,尽管主人的灵魂已不再失明难道我们不应该赞美可鲁吗?它默默地为盲人送去安全和温暖,默默地做着高尚的工作。要知道,导盲犬是一个多么严格的职业啊,无比的信任、细致入微的关爱、默契的配合、绝对的遵守命令,连看到主人也不能兴奋地大叫和扑上去。
我相信,任何一个和可鲁并肩坐在夕阳下的人,都会感觉到温暖与放心,便像在上帝的伊甸园里。回顾书上的**,可鲁从小时可爱的乔那,在仁井家一天天长大,又陪伴了渡边先生五年,和穿梭在各所学校宣传示范,还有临终,那忘不掉的面孔......除了深深的震撼,还有真心的感动。
【读书笔记作文】读《再见了,可鲁》有感
集美中学高二7班李晓惠/发表于中学生语文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小猫、小狗,并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可爱与单纯。日本有个作家叫石黑谦吾,他说,他的生命中出现过很多只狗,它们仿佛是与他宿命相连的,他从狗身上得到了巨大的安慰和鼓励,因此,他写了《再见了,可鲁》这本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那是一只躺着的拉布拉多犬,深色的背景。
那种眼神,那种姿态,那种熟悉。我忍不住轻轻地把手放在它的鼻子上。一瞬间,它似乎唤起了我心中的一些回忆。手心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真的有温温的,湿湿的呼吸,温暖了我的手。
那眼睛在跟我诉说着它的一生。
可鲁是一只纯正的拉布拉多犬,也许它应该是一只普通的宠物,但它是一只导盲犬。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导盲犬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动物。它会帮助主人上下车,引着主人走安全的道路,遇到路口会停下,遇到障碍物会避开,当红灯亮的时停—下脚步……可以想象,盲人对导盲犬会有多大的依赖,而导盲犬的这些行为都仅仅因为它们对人的爱。
古鲁是日本的导盲犬。退休后,被一对叫仁井的夫妇领养。那时,可鲁是一只虚弱的老狗。书里面说到,可鲁已经快不行了,也许是肺部受到压迫而感到呼吸困难,它频频示意要翻身,但是最终,它连发出示意的力气都没有了。
“仁井先生不停地抚摩着它的头,仁井太太摩挲着它的背部,用平静的口吻对它说:‘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再那么努力了,可以了,你就慢慢休息吧,到了天国以后,要准确地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噢!”刚说完,可鲁就停止了呼吸。
看到这里,我伤心的哽咽,终于哭了,为这可爱的生命的陨落,为一个我认为无比崇高的生命。佛斯特说过:“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一个人惟一不自私的朋友,惟一不抛弃他的朋友,惟一不忘恩负义的朋友,就是他的狗。
”可谓“一只狗,一生情”。狗把人类看成自己的神,即使人们不停的辜负它们,背叛它们,伤害它们,但它们却永远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毫无怨言的陪伴着我们的孤独。
它们忠诚勤劳,但求付出不求回报。在一些世俗的人中,这些美德已经逐渐消失。狗性具有超自然的神性,而人性则具有可耻的动物性。这个社会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冷漠,人们的心灵差距越来越大。现在谁还忠诚?
还有谁让你唤之则来,呼之则去,不计较你的粗鲁和无理的对待,并无休止的迁就你呢?从此,我告诉自己要更爱狗,也希望能告诉别人,请爱你们的狗。
在时间的长河里面,总有让你既有深刻的优秀作品,读作者写的作品便是给了我们一个攀登的台阶。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他人或感染他人。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一篇对应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文章,欢迎您来到这里愿您在网页中找到您所需的内容!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向了月亮。月亮代表着理想,六便士代表着现实。单看这个书名就引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原本有着体面生活的**经纪人“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 抛妻弃子,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不顾一切的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画画”。而最终死在了一座偏远小岛上的故事!
书的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人,当读到书的一半时。你会对他感到困惑、好奇和愤怒。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个过着丰衣足食,体面富贵的**经纪人。
他是个上流社会的人,他的妻子优雅迷人。一双子女也是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真可谓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了吧?
可谓是“人生大赢家”了吧?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成功人士”,也是我们许多人渴望和追求的完美人生。我们忙碌一生,奋斗一生,辛苦一生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些吗?
可这些美好的事物在他看来就是三个字“无所谓”,他果断毅然的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自己的理想“画画”!书中当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一切出走时,他的太太悲痛不解的这样说到:“他要是因为女人离开这个家我倒还能接受,可他竟然为了画画我真是不能理解,他已经不是一个十八岁正好学画画的小伙了”,这句话强烈直接的说明:
“理想在现实的柴米油盐,妻儿老小中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地方,是虚无缥缈的存在”。
但思特里克兰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乎。他脑子里只有绘画。旁人的不解和困惑他当看不见,无数人的咒骂和唾弃他当耳边风。在别人眼里,他自己的灵魂似乎被魔鬼控制着。他控制不了自己。
他麻木无情的奔向了远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
可是他的画画技术和他追求画画的狂热梦想仅不成正比,他的画没有任何技巧,粗陋不堪。他想看什么就画什么。他的画被认为是一个笑话和一堆垃圾。但思特里克兰,一朵不同于普通人的奇葩,只为绘画而画,不为他人而画!
几年间,他从法国巴黎一路困难重重的画到了远离繁华的偏远小岛“塔希提”,他娶了当地的土著女人并生了两个孩子。他们一家四口住在这个小岛上,这是思特里克兰在地球上的天堂。全世界对他的困惑和仇恨在这里得到了安慰。这是他真正的家!天妒英才,几年后他死于麻风病,带着他的绝笔画在自己的小屋里共同燃烧焚尽。
他了无牵挂,像解脱了魔鬼的掌控一样释然。满足而又无畏的离去。
思特里克兰死后,他生前的画作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他自己也成了一位受到成千上万人钦佩和赞扬的艺术家。你可以在书的开头恨他,但在书的结尾却又爱又恨他!最后,我开始怀疑思特里克兰是否真的错了?
这已经达到了一种“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所不能分辨和评判的对于通常对错的程度。
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到底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理想和现实到底该如何取舍?
--这是我读这本书时想明白的,也是很多人想明白的。这本书没让我失望,它给了我答案:“难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最怡然自得的环境中,心平气和、淡泊宁静就是把人生糟蹋了吗?
成为著名的成功人士,步入百万年,嫁得如花般美丽,这是成功吗?我想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样的义务,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对于“好”和“坏”的定义无比通透的话令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事实上,无论是弯腰捡起地上的便士,还是选择仰望夜空中的月亮。一切都是可行的,没有标准可言,也没有对错可言。还是那话:
“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样的义务和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帮助和启发!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型是与塞尚、梵高颇有酬酢往来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摘抄:“爱需要有自甘示弱的姿态,有保护对方的愿望,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取悦别人的心理”
“我的性格有个缺点,就是无法真的讨厌能让我发笑的人”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看法去左右别人的行为,因而会憎恨那些不受我们影响的人”
“我有种奇怪的感觉,这仅仅是个躯壳,我面对的是一个出窍的灵魂”
“尼科尔斯是无法摆脱她的,就像前因摆脱不了后果”
“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会在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之后,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毅然抛弃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而事后从来不懊悔突然踏出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
“他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全然不问世事,也已被世人遗忘”
“就像所有良家妇女,她由衷地认为真正体面得女人应该靠别人来养活”。
起先,看起这本书,就仅仅是因为好奇。好奇那月亮与六便士到底是什么,准确点说,是好奇六便士到底是什么。或许是太过孤陋寡闻和无知,连六便士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也有一点原因是这本书的呼声很高,很想知道到底是为何,真的是所说的那样这里所谈的理想让人心潮汹涌吗?后来,恰好有机会,也就顺势读了下去。
相信“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起了月亮”这句话是大多数人对于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当然我也不例外,也正是因为它,才让我没有在刚开始晦涩难懂的话语之间败下阵来,就硬忍着看了下去。不过,说来也奇特,除了刚开始的章节,之后的章节似乎是直白直叙的,并没有开始的那样佶屈聱牙。
先说说,第一次看时,我对于这个作者的评价吧,
对于毛姆
我记得当时这样写到
毛姆真的是一个奇怪的人,他一边说柔斯瓦特是一个奇特的女子,具男性的聪明才智和女性的古怪性格,又说柔斯瓦特尔芙德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女人,既似是褒奖又似是批判。对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的评价亦是如此,似中肯又似讽刺。
他参加聚会不关注于聚会本身,反而更关注聚会中的陈设,关注着一切似乎毫无联系的物质现象,他一边似是无意提及又一边似是刻意提及,我不太懂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种充满矛盾的态度、说法,让人充满疑惑,但似乎一切又都很有道理,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个体的存在,或者说毛姆有着自已独特的观察角度、有着自己引人探究的特色。
当时刚开始看,所以这仅仅是开始对于这个作者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
简而言之,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别扭的矛盾体。
继而,渐渐地引入了正题。
文章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逐步进入我的视线。现在想想,似乎前面所描述的一些矛盾体,或许正是为了后面主人公的经历做铺垫。其实故事说来也简单,就像大多数人介绍的那样: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起了月亮。”
在一切看似平静幸福的时候,斯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的妻子儿女 ,去了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甚至没有讲清楚原因,即使他的妻子苦苦寻找朋友咒骂劝阻,他依旧没有动摇,还是留在了一个破旧小楼里画他的画,以至断了所有的联系,蓬头垢面也不在意,之后的之后他辗转几地,依旧没有放弃他的画画事业,即使无人欣赏无人看懂,吃不起饭,生了重病也依旧在继续绘画,最后的最后,他终于在塔希提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画出了他最终的作品,也在此去世。但是他却并没有让这件作品问世,而是拜托他最后的妻子,或者说严格意义上不算妻子的爱塔烧毁了它。人们也没有看到这幅画的真容,只是说这是一副惊世之作。
虽说,故事其实也简单,他历经半生,追逐了梦想,最终实现了梦想。但是,我想说的是:文中的一些详情,却让人不忍直视,或许是时代不同,也或许是中西方理念不同,更或者是我太过浅薄,体会不到那种对于艺术追求的极端。
文中他的思想有着让人不敢苟同的既视感,是一种和现今的平等观念不相对等的不适感,在思特里克兰德眼中,或许只有他的梦想,其他的都不复存在,这其中所展示的人性与冷漠的交织是我所不能理解的,甚至对于生命的漠视,难道在追求艺术的路上都可以被忽略的吗,或许在思特里克兰德的眼中是的,一切都无所谓,就像他说的那样“和我有什么关系”。不禁思考,真的没有关系吗,最基本的一丝恻隐之心都没有吗?
或许,不该这样评价,但是我依旧对这种与社会相脱节的艺术追求,是不理解的,依旧觉得它是不值得推崇的。追逐月亮是很伟大,但是六便士是生命必需,就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也不例外,他若没有一丝六便士,依旧无法最终完成他的惊世之作。
或许也只有毛姆对他的画以及对他的评价才最为中肯:
“这些客观事物背后的一些不可言喻的精神意义,他努力想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就好像是他在混沌的宇宙中找到了一颗星星的运行轨迹,他竭尽全力想把看到的路线整理得更清晰明白一点,但是无奈的是,没有任何途径让他在一片混沌中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方向标的东西,于是他把痛苦和不甘心全部发泄到了画上。”
“是创作欲让思特里克兰德深深地着迷。他如此渴望造出更多美的东西。这种想法逼着他四处奔走,而他的内心片刻也不曾宁静过。他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心中向往着圣地,穷尽所有去跋涉。然而心魔却时刻在他的心中盘旋,毫不同情他。追寻真理是好多人的终极目标,他们迫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为此,哪怕要打破原先的生活,他们都毫不在乎。这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的本性。他和常人不同的是,他渴望追求的是美而非真理。”
到此为止,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我依旧不知该如何评价,或许几年之后,到了中年,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最后看评论时,曾这样看到过这样的说法)但现在,我只能说这是可悟不可鉴的,月亮皎洁,六便士不可或缺,对于这种追逐艺术但却对他人漠视的行为不可推崇,毕竟主人公一生依旧没能离开六便士。还是希望善意、温暖、人性美更多一点,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对于理想的追逐。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人世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也充满了抉择。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安身乐业;有人高瞻远瞩,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间,一世之别。梦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这些该作何选择?翻开《月亮与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说除了会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必须拥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作者。显然,毛姆就是个会讲故事的作者。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他抛去夸张、荒诞、极端的文学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边与你谈话的老先生,像一个温暖的讲述者,将故事内容娓娓道来。而学医的经历,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层理智与沉稳的美。
《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斯特利克兰因为追求绘画的艺术热忱而放弃事业、抛弃妻子,奔赴巴黎受尽苦难折磨后,最终登上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与一个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并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惊的画作。当他创作出一幅最伟大的表现伊甸园的作品后,麻风夺走了他的生命,离世前他的最后一个决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小说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视角去带领观众阅读,语气轻松,有时还会用“所知甚少”“不确信”等词汇向读者讲述故事,但却使得读者更加觉得真实,这便是一种最真实的虚构。不得不说这样的作者是聪明的。既然是聪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会扮演温柔的讲述者,还会扮演冷酷的手术医师。他用笔杆子作手术刀,对人性进行剖析,“刀法”独到有力,既有足够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秘感,不作说教和批判,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所以,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拷问着你的内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如同主人公在现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理想世界,我们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觉醒。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迥异,无视社会道德良知,蔑视感情,他抛妻弃子,破坏恩人的家庭,鄙视为他自杀的女人……这些行为令人难以接受,甚至读者不会太喜欢这个角色。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承认他的执着与才华,也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的高超艺术境界。借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才得以让故事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们在读到斯特里克兰令人不舒服的行为以及不太一样的价值观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情感。这便开启了对理智与感情的探索,作为人世间的平凡人,我们都需要爱来包裹自己,温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兰却说他不需要爱情。他只知道欲望。他的爱情观在正常人眼里看来是难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说它毫无道理。爱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满了欲望地占有也充满了无私地付出。毛姆或许借此强调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爱的矛盾本质。
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最终都脱离了物质而以精神形式存在。这或许就是斯特里克兰最后要烧掉画作的原因。绘画的美是他毕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寻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质作载体了,所以也只有最伟大的画作脱离了物质的载体形式,才得以真正圆满。小说对艺术的探讨是深刻的,却也是隐晦的。毛姆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思考,但小说中却又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荒谬与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正是这种多变的矛盾的笔调,让精神内涵得以越发深刻。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满腔热血,却被生活的磨难压低了头颅,从此只能低头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荆棘,踏上广阔的平原,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我们不如枕着月亮睡。
英国小说家、戏剧作家威廉﹒萨摩赛特﹒毛姆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蓝本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
书中描写了一位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渥美满的生活,远走他乡。辗转巴黎、马赛,最终到达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他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这篇小说中处处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性与理性......真是无冲突不戏剧,无冲突不小说。
就是一个小小的配角斯特洛夫也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统一体。他有着一副最世俗的商人面孔,却对朋友无比的真诚和慷慨,对爱人极尽疼爱和包容;他拥有着最敏锐的艺术嗅觉,自己却是个糟糕的画家。他明明是他妻子和斯特里克兰的恩人,但他的妻子奚落他、远离他,甚至至死都不愿见他。朋友斯特里克兰更是恩将仇报,拐走他的妻子,甚至鸠占鹊巢。而他仍不埋怨,视妻子为挚爱、视朋友为天才。
文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拥有社会地位、拥有娇妻孝子,拥有者大多数人向往的美满生活。却抛弃了这些,在巴黎住最便宜的旅店,饥不果腹,只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这时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能他自己还不是特别清楚。他画画,却并不在意自己画的好坏,不为卖钱,不为得到别人的赞赏,好像只为宣泄。直到到了塔希提,他才在那个充满阳光的迷人小岛上追求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完成了他一生最伟大的杰作。在生命的倒计时的日子里,用瞎了的眼睛去画画、去欣赏自己的杰作。死后,不待人们去欣赏,就让他的女人阿塔将之付之一炬。他饥寒交迫,穷困潦倒,几次在生死线上徘徊,可他内心却强大富足,对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从未放弃,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找到了自己的追求的艺术,他的内心应该是平和的、满足的。可他表象里,对待家人、朋友甚至一切事物都是暴躁的、讥讽的,对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在意,他摒弃了社会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可他又确确实实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即使躲到了塔拉瓦奥大山的一处褶皱里,也依然有着善良家人的陪伴。如此一个不讨喜的人物,却总能吸引人的目光,可能就是作者所说的不仅仅因为他所创作的伟大的艺术,还因为他艺术家的个性。小说中的“我”对斯特里克兰的态度充满着矛盾。明明很看不惯他,甚至是厌恶他想远离他,但却总拒绝不了他,忍不住去探寻他,打问他的消息。
小说中“我”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夹叙夹议。以“我”来穿针引线,处处有“我”,可“我”是谁?是作者毛姆吗?还是另有其人?全书竟没有出现一次“我”的名字!只知道“我”是一个作家。作者在用一个都不知道的“我”,叙述着一个“我”对真实的事情知之甚少,大多听他人给“我”叙述的故事。却让读者感到这个虚构的故事是多么真实!这真的是一种诡异,一种处处充满矛盾对立的统一。
这本书之所以称为全球畅销书可能只因为到底追求理想的“月亮”还是现实生活的“六便士”一直在让我们纠结,它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就像高更在塔希提岛的巨作:《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一样,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哲学问题,但终归我们是佩服那些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