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孩子日记汇编

07-21

我们如何下笔写一篇好的周记?周记是我们自己用来记录身边事情的一种方式,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周记吧,周记可以提高我们在压力和困难面前的应变能力。编辑为您搜集了“家长看孩子日记”的详细信息以便满足您的需求,请注意这只是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家长看孩子日记 篇1

劳动是青春的亮色。劳动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它就像音符跳进谱子那样跳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来听听劳动之歌——

清晨花香鸟语,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农贸市场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摆满了地摊,有卖菜的,有卖鱼的,有卖鸡的,还有卖熟食的

小贩的吆喝声、人们买菜时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来哟来哟,本地正宗西红柿二块五一斤!

是不是假的哦?少点噻,其他那些都卖的两块。

少不得,你看嘛,其他那些有我这个颜色正宗没得嘛?

旁边卖鱼的小摊更是热闹非凡,本就狭窄的摊位被挤得密密麻麻。老板操起一条鱼,往地下用力一扔,弯腰抓起,放在杀鱼槽中,用菜刀反向往鱼背身上一刮,鱼鳞顺势向后堆去,一会儿就刮完了,接下来剖腹,掏内脏等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

哪个的鱼要切片?诶,老汉儿,不忙,那个人的好像要加佐料包!你问下他。诶,快点,哪个的鱼要切片?说一声!

切片嘛?我的!我的!我的要切片!后面的不要挤嘛,热得很!

让一让,让一让,叔,来条够两三个人吃的鲫鱼!活的不杀,我拿回家自己整。

要得,等我儿把他们的鱼整了来,后面杀鱼的人还有一点多,小兄弟要不先去买点菜吧?

安,你说啥子安?

我说,后面要杀鱼的人还有点儿多,小兄弟要是等不及了,先去买点菜。

摊主们的叫卖声,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欢乐和谐的交响乐

听啊,劳动的声音!它为人们带来了热闹的,美好的生活。

家长看孩子日记 篇2

从幼儿园升小学、从小学进初中……每年九月,是不少家长、孩子为学段过渡焦虑的日子。昨日,数位专家,为家长们解惑支招。

初入幼儿园——家长要狠心放手

孩子初进幼儿园,会出现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种种不适,哭闹不停。武汉市教科院专家陈红梅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年龄小,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较差。“这段时间,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断奶期’,家长一定要狠心!”陈红梅说,入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出、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家长要告诉孩子“你长大了,需要上幼儿园,就像爸爸妈妈每天要上班一样”,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哭就抱回家,这样对孩子最为不利。

家长可为孩子准备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这样能减轻他们的不适应感。孩子每天回家后,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多问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开心的事情。

幼儿园升小学——培养专注能力和学习习惯

省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表示,幼儿园教育强调在游戏中学习,而小学教育相对严格一些,每节课40分钟,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坐在位置上。家长要帮助他们适应小学学习,要训练他们坐得住的习惯。同时,要为孩子规划良好的作息时间,安排他们放学回家后的生活,教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小学学习开始有压力。家长在描述小学的学习生活时,切忌灌输“上学后就不能玩了,要好好学习”,甚至吓唬孩子说“不听话就让老师训你”。应该多从正面、积极的方面描述小学生活,如上学后会交新的朋友,会了解很多有趣的知识,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等,让孩子以轻松的心态来看待上学,从而对学习生活产生兴趣和期待。

小学升初中——引导学生面对挫折

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急剧增多,难度相对增大,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大大减少。针对这些变化,武昌积玉桥学校校长祝正洲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从初中开始,分数的重要性被大大强化,竞争的压力随之而来,学生随时可能受到各种挫折。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引导他去克服困难。”祝正洲说,中学老师也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事无巨细,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是相对比较放手锻炼孩子的主动能力,家长要给孩子打“预防针”。

初中升高中——调整期望值正确定位

“孩子虽然进了重点高中,但成绩比较靠后,进校后该怎样调整?”家长王女士的困惑,也是众多学生面临的难题。

华师一附中特级教师周文涛说,学生进入高中后,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重新树立学习目标,“高中是关乎前程的一个关键时期,高中生应思考‘我人生的路该如何走’。”学生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调整,高中与初中相比,学习难度加大了,而且更强调对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开发。

同时,学生很容易面临“鸡头凤尾”的困境,如进了重点高中,发现自己不像从前一样拔尖了,找不到优越感了,然后就感到失落、压力大。针对这种问题,家长应该让孩子调整期望值,教他正确定位自己。家长应该告诉孩子,高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可能遇到许多优秀的同龄人,他要做的就是做的自己,只要每天都在进步,这就足够了。

家长看孩子日记 篇3

孩子写作文不知道如何下笔、课外书读很多但一写作文就歇菜、写作文流水账无重点是不少家长的抱怨点,那如何能改变现状,提高孩子们的读写能力呢?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想要提升写作水平无非在于不断的阅读模仿。写日记则是日常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如何指导孩子写好日记】

1、让孩子明确写日记的目的

让孩子明白写日记的好处:可以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培养观察力,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等。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写日记。

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进日记里。对孩子日记的要求不要过高,鼓励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就行。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有能连贯的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就行,不要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不强求题目,不强求重点,只要富有童趣就行。

让孩子觉得日记好写,写日记是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孩子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生活,动脑筋分析事物。有了生活的源泉,孩子就能做到言之有物、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文有所创了。

2、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开始要求低,渐渐的在数字上,立意上,语言上,语句上不断提高标准。最后,限定时间写日记,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日记。使写的日记由数的变化发展到质的飞跃。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更大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多写多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孩子写好日记。同时,也为将来孩子能学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看孩子日记 篇4

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快乐健康地成长。可是快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巧。那么怎样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天使呢?

1、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如果孩子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融洽,他们肯定是快乐的。要培养孩子这种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首先,啊几张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两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是孩子认识和体味快乐情绪的第一课堂。其次,家长应教育孩子待人礼貌、待人宽容、尽力去帮助别人。在别人的赞扬声中,孩子会感受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2、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家长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让他尽可能多地参加、体验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体会到更广泛的快乐。

3、教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鼓励孩子自己相处办法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当孩子自己能解决了问题时,他会逐步认识到,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是的快乐。4、作为孩子最信任的“心理医生”。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分数,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他情绪低落时,家长要及时安慰;他胆怯畏缩时,家长要及时鼓励;他大发雷霆时,家长要及时诱导……这样,孩子才会一只“阳光灿烂”,健康成长,几张也才会成为孩子最信任的朋友。

只要家长努力为孩子在生活中寻求快乐,为孩子提供产生快乐的动力,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快乐的天使,同时也会成为以份额正直、善良、有勇气、有信仰的人!

让快乐的日子永远属于人类共同的孩子!

家长看孩子日记 篇5

小美的哥哥交往了个女朋友,小美的姐姐家有个2岁的女宝宝。哥哥的女朋友在小美家住,宝宝也在姥姥家居住。姐姐和女朋友彼此都不喜欢,但是宝宝特别喜欢女朋友,因为是家里新来的人,宝宝特别好奇。中午吃饭的时候,姐姐没在,小美照顾着宝宝一起吃饭,宝宝能自己拿着勺子吃,宝宝看到女朋友用的小勺子,宝宝很喜欢,跑到女朋友身边要勺子,女朋友没给,哥哥坐在一边看着,宝宝用大劲儿去夺,女朋友冲着宝宝给了个白眼,说一边去,宝宝感受到恶意,一撇嘴想哭,以往一撇嘴大人总是能满足宝宝的需求,但是这次没给,宝宝就哭了,小美把宝宝抱过去哄着,女朋友看着不搭理,自己拿着勺子继续吃饭,哥哥也看着不说话。小美内心有点无奈,为什么大人之间的仇恨要传染到孩子身上呢。孩子不是大人的出气筒。小美感觉其实女朋友可以把勺子给宝宝用的。

几年后哥哥娶媳妇了,不是原来的女朋友。宝宝也长大了,上小学了,因为小学距离姥姥家近,宝宝天天中午在姥姥家吃饭,吃了将近一年。小美的嫂子不愿意了,缝人说话可难听,还发朋友圈。姐姐伤心极了,不让孩子去姥姥家吃饭了。其实哥哥和媳妇根本没和老人住一起,反而老人经常得到姐姐的照顾,不知道为什么小媳妇如此抗拒。小美内心很不是滋味,是不是未来小美的孩子去了姥姥家,哥哥和媳妇也会如此对待呢。

小美有个同学,有一次小美去同学家住了一晚,当晚同学家里热,去了同学的三婶家,三婶对小美的同学特别疼爱,晚上睡觉同学跟小美聊起来了,说自己母亲跟三婶之间不说话,大人之间的矛盾好多年了,见面从不说话,小美很吃惊问道,那你怎么还能来三婶家呢。同学说,那是大人之间的矛盾,跟孩子都没关系的,三婶家孩子也经常去同学家玩的。

小美突然特别羡慕,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小美身边很多同学,大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原因最终搞得关系不好,可是关系不好也是跟孩子无关的,希望大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带给孩子,仇恨不要传给下一代。聪明的大人不会把矛盾告诉孩子,更不会告诉孩子不要跟谁说话,不要跟谁玩,这种做法很幼稚。难道未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自己那样斤斤计较么?

曾经小美的母亲和婶婶就是关系不好,很多年不说话,母亲告诉小美不让理婶婶,但是小美感觉这样不好,私下里见到婶婶会喊一声,婶婶也是从不正眼看小美。那会小美知道见到大人打招呼是礼貌,但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婶婶跟小美说话,但是从不正眼看呢。后来矛盾延长到了小美高中时候。再后来小美大学了,小美每次回家,母亲不让去婶婶家,小美会告诉母亲,自己是晚辈,去看叔叔婶婶是应该的,只要婶婶没关上大门撵出去,小美就要去,渐渐两家关系好点了,大人们见面会打招呼,孩子们之间见到了还是很亲切的,大人之间的矛盾孩子能帮忙解开最好,无法帮忙解开的话,最起码不要把矛盾升级。再次也劝解一些家长们,自己身边可能存在一些矛盾是在亲人之间的,但请不要把矛盾传达给下一代,他们没有理由给你们的错误买单。世界还是要多一些爱才更完美。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