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忘相生作文汇集12篇

07-22

编辑筛选了大量资料,并最终呈现了这篇“忆忘相生作文”。写作是提升学生批判思维和课堂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通常,优秀的作文会引人流连忘返,你一定在寻找这样的佳作吧?

忆忘相生作文(篇1)

月亮:离地球最近的卫星,不会发光,反射太阳的光。月亮这个名词在天文学上来说是冷冰冰的,没有一丝感情。可是,历史上的月,是多情的,温柔的,引得无数骚人竞折腰,使得中国文学历史上,月光闪闪,使的真正的月亮是那么有人情味。

诗和月是和谐的。幼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月亮是充满童趣的,我们幼时谁不是听着嫦娥奔越的故事长大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是承载着乡愁的。月圆之时,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抬头望月,来诉说思乡之情的?

往往,很多吟月的诗有了寄托,才彰显作者的文学功底。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道尽了万物自古,人生短暂的被念:江畔何人初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和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而一句海伤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不仅抒发了遥相思念的感情,更使诗的意境在清辉的衬托中,超越了空间的阻隔,使一种恍惚迷离的壮美缓缓推移开来,直至天地寥廓,一览无余。

月,陪伴人类走过近万年,映照过李白酒香四溢的金樽,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扰乱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情思,于是有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还成就了王维禅的心境,于是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衬托了苏轼的微茫哀愁,于是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阴晴圆缺;事,瞬息万变;人,悲欢离合。此中,它激发了多少诗人的才情,留下多少铅字的印象?以至于前人的作品,诗月两相生,今人之文,诗情月意。月,使诗意随着它薄沙般的光芒肆意流淌。

于是乎,诗意栖居在地球上,仿佛无法分清,是诗中含月,还是月中藏诗

忆忘相生作文(篇2)

Yjs21.COM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用。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三怕”时,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最后又引用徐志摩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起论证的过程,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

忆忘相生作文(篇3)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忆忘相生作文(篇4)

早在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就用哲理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世界像链条,环环相扣,繁衍生息,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平衡。

神秘莫测的自然界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各种生物又由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绿色植物利用真菌分解的无机物成长,兔子等小动物食用植物,而后又被狐狸所捕食,狐狸死后又被真菌分解,开始新一轮的能量循环。各种生物就是在这样的相互排斥中得以相互生存,一旦哪一链出现问题,整条食物链上的生物都会面临危机。北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地衣是其主要生产者,若地衣大面积受损,各种生物便会直接或间接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必会崩溃。

地球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在相互制约中得到平衡,人类无须再去雕饰,正如研究雅鲁藏布江学者说:“不开发便是保护。”

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晋国大夫荀息带来了很多礼物去见虞国国君,提出了这一请求,虞国国君打算答应他。这时虞国大夫官之奇竭力阻止,他说:“虢国与我们虞国利害相关,虢国一旦灭亡。不能相信晋的话,虢与虞就如同嘴唇和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定会感到寒冷啊!”但虞国国君贪图厚礼不听劝。后来,晋国在灭掉虢国后,果然在回师的时候把虞国也灭了。这就是唇亡齿寒的故事,虞国国君不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最终桑送国家。

一位农夫得到了稀有郁金香的花种,准备独自享有,培植出稀有的郁金香,卖个好价钱。然而他的花籽种下去了却不开花,后来他将花籽分一些给邻居,居然他们的都开花了,农夫的花圃也一片繁盛。原来只有大面积种植才能吸引蝴蝶蜜蜂来传粉,竞争的对手如果没有,那么自己的能力也会受限。简单的石头剪刀布之间相生相克,世界也如同这样的游戏。每一局游戏中,角色相互竞争,最后一起成长,将游戏永远进行下去。

忆忘相生作文(篇5)

我们家有一本厚厚的相册,相册的历史比较悠久了。这本相册话说是我爸爸妈妈在刚结婚的时候就有的这样一本相册。

相册里边包含了很多张照片,从爸妈刚刚结婚到现在,所有每个年代的照片都有,很丰富。妈妈经常会拿出这本相册来好好的欣赏,看看哪一张照片去怀念当时的生活。

照片的第一页都是爸爸妈妈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年轻的样子,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脸上带了许多的青涩,特别有年代感。我经常笑着说,这根本不是爸爸妈妈,你们长得一点都不一样。妈妈总会说现在老了,跟年轻的时候肯定不一样。

后边夹杂着许多我小的时候的照片,有的是坐着的,有的是刚刚学会骑自行车,还有的是抱着一只小羊照的照片,可爱极了。每次看到这些照片就会回想起小的时候那些事情。

到了后边就是长大以后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的照片,但是照片上爸爸妈妈的样子跟之前年轻的时候相比,就苍老了许多,这些照片记录了从年轻到衰老人的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本相册一直保留到现在,虽然封皮已经破烂不堪,但是里面的照片里边的内容里面的回忆,依旧是能够清晰的回忆起来。

愿青春不老,愿岁月安好,愿爸爸妈妈都能健康长寿。一本相册记录了人的一生。

忆忘相生作文(篇6)

十三年前,我这个小小的生命降临于一个陌生的世界,从此,我陌生的命运便和陌生的人碰撞着、交织着、灿烂着。

他们是陌生人,他们是我第一眼看到的人。他们会看着我无缘无故地笑;会温柔地把我抱在怀中晃动;会安慰哭叫的我;会用爱怜的眼神看我;会耐心地教我发出每一个音节并为此欢呼雀跃;他们会给我讲龟兔赛跑、牛郎织女、岳飞精忠报国;他们会在雨中撑把伞在校门口顾盼;他们会每天为我做可口的饭菜……他们真好,我想。于是我给了他们一个甜甜的微笑,从此不再陌生。

她是陌生人,她是站在高高讲台前的一个大人。她会不厌其烦地解答我无知的每一个问题;她会毫不吝啬地给予我鼓励;她会把我从浮躁的边缘拉回;她会用粉笔在黑板上跳舞;她会让方块字变成神奇的事物;她会把人生哲理、生活常识、书本知识搅拌均匀,涂抹在我的心田;她会背起因玩闹而受伤的我,一遍遍地问:“疼吗?”。她真好,我想。于是我真诚地说,您真好,真厉害!从此不再陌生。

她是陌生人,九月一号那天她和我坐在同一张课桌前。她腼腆地用眼角的余光看我,不说话。也许,她可以不只是陌生人,我想,于是我伸出友好的手,并介绍我自己,她笑了。从此,她和我形影不离。她会在我烦恼时安静地倾听我的诉说;她会和我一起开怀大笑;她会帮我把委屈的泪水擦干净;她会在我松懈时和我一同努力;她会在我迈不动灌铅似的双腿时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夕阳下,十指相扣,从此不再陌生。

从被动到主动,从接受到给予,从陌生到熟悉。父母、老师、挚友以及以后的一切也许都是一个陌生的起点,但我仍选择期待。

因为我发现,与陌生人相处,也许只要一个微笑,就能打开温暖的闸门;与陌生人相处,也许只要一句话语,就能点亮一份亲情;与陌生人相处,也许只要一个友好的手势,就能驻进彼此的心扉。

忆忘相生作文(篇7)

朋友,你喜欢照相吗?我可是十分喜欢呢!别看我今年才9岁,可说到照相我可有6年摄龄了,想听听我的学艺经过吗?

我4岁那年,看到爸爸手里拿着一个小黑匣子,匣子上面还有一个小圆孔,一摁按钮,圆孔右上角的灯就亮一下,发出刺眼的白光。我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告诉我它叫照相机,又拿出一堆照片给我看,我太惊奇了,缠着妈妈教我照相。

我最先使用的是傻瓜胶卷相机,它的操作方法很简单,装上胶卷、电池,再把镜头盖打开,对准目标,一按快门就OK了。我的第一张作品是为爸爸妈妈拍的一张合影,不算成功,但却很有趣。

后来,我爸爸又买了一台数码摄像机,因为摄像机也有照相功能,我就开始用摄像机照相了。摄像机照相哪都好,就是洗不出来照片,只能放在电脑里看,爸爸说像素不够,洗出来也不清晰。后来,爸爸看我这样爱拍照,就给我买了一台佳能数码照相机,没过多久我就都学会了。

我觉得照相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它能把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美好的瞬间给记录下来,能把我喜欢的物品照下来留作纪念,把亲人脸上的笑留住,还可以把一些照片传到网上,与远方的朋友分享。对了,照相还能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长我们的知识呢。比如说,我对闪光灯、存储卡、光圈、炭性电池、碱性电池等新名词的了解,都是从照相中得来的。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学照相了?

忆忘相生作文(篇8)

1古言有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孟子坚信当仁义与利益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应当把仁义放在首位。孔子曾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先人们把仁义与利益放在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上,由此可见,单纯从静态的、个人的或现实的角度来看,利和义的关系,似乎是矛盾的,人们往往选择舍利而取义。(举例引出义利的自古之争。)

2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所追寻的目标往往是逐利的表现,而民族的延续发展和世界的和谐共生,则代表了义的存在。由此,如果从动态的、团体的或理想的角度来看,利与义应当是一致的,追利即求义。

3首先,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利义是相通相生的。当18世纪民族资本主义的革命浪潮席卷欧洲,那些起义反抗者看似是为了谋求个体的财产利益而作斗争,实则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全人类发展的道义而奋斗;当马斯克提出火星计划,试图登陆火星时,看似是为了扩大市场,发展自己的企业,实则他是为了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的延续,是与自然不可逆之力抗争的大义之心。

4其次,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利是义的基础,义是利的目的。孟子曾提出保民而王的思想,他提倡君王应当先给人以产业,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用义引导他们,使他们有礼仪。由此可见,利与义的相互融合,应当以利为发展的道途,才能到达义的彼岸。(三个例子,博古通今,丰富了义利之辨的内涵。)

5追利与逐义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就人的本性而言,善心让世界更美好,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激发行善之举,行义取利,当付出了时间、精力后,内心有了慰藉和充实,人格和灵魂会变得饱满。

6因此,义不只是社会他在的道德规范,利不完全是驱使他人产生欲望的本源。吉野源三郎曾说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人,在广阔的世界上是十分少见的。因此,我们应当挣开生活、自我利益、认知的束缚,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提升自我,听从内心的法则,在利与义的对立与统一中找到平衡点。只有拨开眼前利益的迷雾,才能找到人生更广阔的道义,成为道德自由之人。

7利义相融,利义相生。

忆忘相生作文(篇9)

这时一位身材高大,戴着一副墨镜,满嘴胡须的中年男人打量着我旁边的座位,我顿时恐惧起来,脑海里不断想起电视剧的情节。于是我有意地往他打量的位置稍稍挪了过去,可是他还是走了过来,我只好自认倒霉并往自己的位置再挪过去一点,跟他保持距离,免得惹出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我下意识地瞧了一眼他的装扮:身上穿得不是很整齐,肩上背着个大大的工具包,工具包的链子没全部拉上,我往里面瞟了一眼看见里面有刀子,小铁棒等东西,我心理七上八下,生怕他会干出什么事。和他坐在一起,衣服脏兮兮,汗臭味很重。我巴不得快点到站,因为我的内心始终非常害怕,我百无聊赖地翻着杂志。他应该也觉得很无聊吧!突然主动跟我打打招呼,我心想“谁知道他在搞什么花样,说不定要拐骗小孩”只好警惕又爱理不理胡乱搪塞一通。

时间就在一点一点地过去,突然我看见车上来了2个鬼鬼祟祟的男人,偷偷地把手伸进一位老人的口袋,老人正睡得很沉,完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我的心不时地担心老人家的遭遇,我怕惹是生非,假装没看到。可是他一看到,突然起身紧紧地抓住小偷的手,边用嘴来叫醒老人,老人醒来被吓了一跳。他对小偷大吼一声“想干什么?!”小偷举起刀向他扑来,他随手有自己的包包避开,包里电焊条掉了出来。车上有的`人见此情况勇气来了,马上报警,不一会儿,警察就来了,他也应抓贼而立了功劳,可是他却悄悄地走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他是一位不留名的好人。和陌生人相处让我懂得了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我很后悔当初对他

忆忘相生作文(篇10)

翻开旅行相册,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泰国、香港、云南那些美好的时光像春天的草一样,一下子就苏醒过来了。

多吃一举

身为一名小吃货,我吃遍了天下的美食。每次走进自助餐厅,我总能横扫全场我无食不吃。而要说到最喜欢的,却是我在四川找到的我的梦中食通天土豆串。一个超级长的木棒,好比孙行者的定海神针,有一米多长,一圈一圈的土豆串,就像一层层的通天螺旋塔这就是我最爱的通天土豆串。每一片土豆经过油炸之后,变得酥松粉嫩,加上番茄酱的锦上添花,真是人间绝品,吃一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再来一串!

游山玩水

古往今来,诗人侠客都喜欢游山玩水,我也不例外。我攀登过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玉龙雪山号称天下第一山。在玉龙雪山峰上,可眺望整个丽江之美。当我踩着已经结冰了的楼梯,一步一摔跤地爬上玉龙雪山时,天上锦缎般的白云犹如从天而降,美丽极了。此时再说什么天上之美、地面之美都是无法比拟的。

游山玩水,自然离不开水,最美的水在桂林。在桂林阳朔,漓江是最好玩的,那里的水绿得像一块天然的大翡翠,点缀在桂林群山的中央,仿佛是桂林的一颗明珠。坐在游船上,风迎面吹来,山在两岸移行,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在旅行相册里,珍藏着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常常会打开它,享受那些过往的美好时光。

忆忘相生作文(篇11)

直线无澜,曲线生姿,曲直皆为人生之态。倘能做到心有不惊,虚实相生,乃是人生大智。

陈凯歌说:如果你的心是崎岖的,那么你的人生也会崎岖。可见,生命的线条往往由我们自己够了。智者善于在曲线和直线之间进行转化。化曲为直,磨平人生不快;化直为曲,再掀一番激越。曲曲直直,相生相息。

化曲为直,化涌动为平静,化湍流为细水,是人生一番大智慧。袒露胸怀接纳生姿的曲线,用不惊之心修齐其弧度。古有老庄怪诞鼓盆而歌,歌的事生命曲直之辩,以直线去替换曲线图景,死亡也便不过是气的消散,无可骇人之处。今有史铁生在地坛遗留旧辙,他从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中将自己磨砺成心有不惊之人,死亡便成了一件不必着急去做的事,他在生命的直线上行走,径直通向心中圣地,没有往昔曲线上跋涉的颤抖妤慌乱。可见,化曲为直,可抚平生命扰人之波澜,令人不因尘累恓恓惶惶。

化直为曲,于波澜不惊中掀起一番激越,乃是人生另一番智慧,除了先有承受的胸襟外,必有超俗的胆识。这便是另一种见地,是不甘原位欲为生命添彩的进取,是不愿拘囿于当下而求再度超越的拙见。倘若华罗庚当初不是从数论领域漫到其他分支,那便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他的数学生涯早已终结。这样一番挑战自我,不甘囿于现有成就的作为在画界也有典范。齐白石老人在其画作名噪一时后仍五易画风,并教导其弟子: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强调的便是一个不断化直为曲,超越自我的过程。

曲直相生,稳妥有致,人生大智。想那英国诗人济慈一生如传奇般,不断化曲为直,化直为曲,困厄时心有不惊,坦顺时不甘满足,最终他能得出美无垠无限的结论,大概也是一番人生大智。这又怎能不归功于曲直相生所带给他的彻悟呢?

于生活、于梦想我们也定该如此呐。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追求知识之路何其漫长,当中也必有曲线与直线交织相错之纷繁。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使自己的心有所不惊,化曲为直,用我们的信念与努力去克服困难;化直为曲,永不囿于当下所得,尝试追求更高的目标,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曲直相生,实为人生大智!

忆忘相生作文(篇12)

读《美学散步》,驻足《木兰诗》。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提及荀子《乐论》: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突然想到《木兰诗》是对此极好的注解。

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女儿情怀。

开篇以声传情,在声声叹息和喃喃自语中,勤劳能干且心思细腻的女儿形象被细细描摹。木兰如何忧心忡忡,怎样左思右想,诗中没有做过多讲述,却虚空一笔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不是要果决地宣称谁说女子不如男,只是无奈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切实的困境,还原了木兰真实的生活化形象。

接下来的对木兰备战和奔赴战场的描述,可看作中国画里的大笔晕染,让人想起中国戏剧舞台上抬手门自开,挥鞭马就走,舞旗能作浪,摇桨便行舟。

可见的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和可听的黄河流水燕山胡骑,让我们在脑海中自动布景木兰离家渐远、征途日险。其中反复出现的不闻爷娘唤女声,是一处工笔描摹:在如此紧张的行军途中,不写木兰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木兰牵念的是爷娘唤女空回应,让我们不由得想象她头涔涔泪潸潸的女儿情态。

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

后文还有多处这样虚实相生典型化笔法。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大场面,长镜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特写镜头,细节处理。整体和局部切换中,既粹且全。历来为人称道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百战和十年的虚指,表现空间和时间的跨度,将征战一笔带过,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塑造。

木兰的英雄形象有别于其他,除了辞官,回乡是其中浓墨重彩之处。

对爷娘姐弟行为情态的铺陈排比描述,以虚带实,以实带虚,颇有现代影视剧拍摄中的提拉运镜的意味,从细节到全貌,营造了欢欣期待的氛围。木兰的可爱的女儿情态,终于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由缓到急的节奏里,尽情展露。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使节奏变得轻缓。云鬓花黄为典型实物,却实中有虚,还原了木兰女儿身的美好情态。

有意思的是,故事设计了出门看火伴的场景,火伴皆惊忙,戛然而止的定格镜头,颇似中国书画中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更有意思的是,诗的最后以兔为喻,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化出了后来的成语扑朔迷离。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就会陷入刻板,不能动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既充实,又灵动。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样的叙事后的感慨,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书画里的落款和篆章,中国建筑中的飞檐,中国服饰中的盘扣,它们都有着东方含蓄隽永的特有美感和意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