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选十一篇)

08-06

编辑精心整理了关于“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的一系列资料,希望这些资源可以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兴趣的去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 读后感需要提供对书籍本质的洞悉。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1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2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3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Freedomisnotfree.用你的勇气、拼搏及执着去争取更多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4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Self-made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如果硬要做煞风景的懒汉做的事,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么这个书名和封面图就足够了: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还是从“Self-mademan”说起,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运动家、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在185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也是那次演讲的主题。他本人就是个毋庸置疑的自我塑造者,作为曾经的黑奴,他用自己的成功向支持奴隶制的那些人证明了奴隶也具有行使美国自由民权利的充分智力——这个在今天看来不言自明的公理,在当年却是需要用战争来下结论、甚至连战争都无法终结的争议。

当代中国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争议,其中不乏关于自由的争议: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为情侣求饶》)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今夜,谁在逮捕圣诞老人》王帅有在网上发帖讨论非法征地,而不被跨省追捕的自由吗?(《救故乡,救公共精神》)维权者在自杀式维权或称“暴力抗法”之外,还有别的维护自己权利的自由吗?(《屋顶上的矿难》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死刑是个笑话》)……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这些年来,时评大行其道,讨论的问题不出上述三类,从来就不看时评的人自不必说,就是时评的忠实读者恐怕也快要审丑疲劳了,这也是《自由在高处》中所说“现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真相”的道理: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是怎么办?

在这一点上,《自由在高处》可能能帮上一些忙。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给形形色色的问题一个总答案:你即你自由。也就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这不见得是唯一的答案,却是作者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答案。从某种角度讲,他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样,都是自己理论的最好例证:弗雷德里克从奴隶主手中逃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公民;熊培云秉笔直书,以此谋生也以此帮助自己留学深造。他们都始终坚信,自己有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由。这个自由既不会危害他人,也不需要他人赐予,只需使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就能获得。

熊培云说,“……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这本书的读者,大多也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前行时发现了障碍物,在清除障碍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由”这个工具,所以才翻开了这本书。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对他们说一声“恭喜”了。能看到自由——哪怕它是在高处——已经比原来离幸福近了一步,这不值得高兴吗?再进一步看,撕下形形色色的误解和蒙蔽,就会发现获得自由其实是个只涉及自己的意愿和努力的简单命题,还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熊培云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并非没有道理。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不自由,毋宁死”也不见得永远成立。熊培云的看法是“不自由,仍可活”。当然,这种想法容易被理解为苟且偷生,自欺欺人,委曲求全,犬儒主义,阿Q精神……但是圣雄甘地也说过“……自由和奴役是精神的状态。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相违的命令。’”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仍然有呼救的自由,最起码,仍然有不用枷锁的利角刺伤周围难友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不认为自己身为奴隶,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不鼓励个人牺牲,大家都来担起责任、积极行事的世界会更好”。毕竟,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并没有走到在生命和自由之间选择的绝境,而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读过《自由在高处》,就会明白这些换算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自由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稀缺的资源。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这些纠结和弯路自有其意义,每一个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Self-mademan”,他不仅从石头中赋予了自己希望拥有的形象,也将送给自己一双能奔善跑的腿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对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从桎梏中获得解放的时刻。读过《自由在高处》并不能使你自由,只有你自己,才能使你获得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5

看他的书,他会告诉你,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通过和熊培云的对话你会发现一个新的社会,一个另外的事实的真相——无疑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让人憧憬和向往的,而如何到达这一美丽新世界?书中给了答案。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结论,作者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潜移默化终起春风化雨之功,有人评价熊培云“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雅的人。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6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7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8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然而城管却会因为城市管理等理由驱赶他们,到底是这买卖的平常生活场景有违城市形象,还是这些野蛮地驱赶破坏这一生活场景?菜市场里靠着监管仍有各种不安全食品,这些摊贩买卖紧靠着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一样吃得健康,被赋予权利的执法者为何要以维护的理由绑架被维护者的选择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节、圣诞节,看大街上节日气氛浓厚,有些人却对这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曾有十位博士联署抵制圣诞节。这不过又是卫道者们借传统的名义给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加手铐脚镣,文明是公共精神产品,不该有东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叠加而不是消减,至少选择过什么节,是我自己的自由。

书中还有谈到被过度的信息包围。环顾身边所有人,无一不是活在各种信息里,家里、路上、车上,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机信息中,走在路上,没有问候的笑容,更难听到一句简单的问候。记得周国平在《妞妞》中说到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他住在学校附近,早上傍晚总会带孩子散步,那时的妞妞特别爱笑,因为他们在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停下来看看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跟她打招呼,赠以笑脸。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权,追求不被信息包围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许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选择自己世界的自由。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被监视,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会比想象中自由,冲破看得见的枷锁,自救,个体自救才会让集体被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