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

08-03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1】

《让思维真正产生》著名特级教师赵震曾为我们做了这个讲座。他说为什么长方体体积公式是长乘以宽乘以高。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

最后,他提出了一种学生能理解的分析方法。毫无疑问,赵老师是一位体贴的老师。我相信在他的指导下,他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的学生。但后来,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样评价,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前人的论证的定理,完全可以拿来就用,为什么非要溯源、解剖,大费周章?当时,我也觉得女老师说的话似乎合情合理。可是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来就用,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了。

从古代到现代文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那些生活在兔皮深处不自在的人,他们努力爬上兔毛,爬上兔毛的顶端,努力去看世界。

他们成了当时的巨人,让后来的人一步一步地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可能爬到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怎么能改变世界?也许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我们还有一件事要做。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在**,我们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思考,不再沉沦!

[作者王琼,湖南省新化县科图中学泉蒙读书促进志愿者、小学教师。】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2】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 李汐恩

老师在假期期间要求学生读这本书。 大多数学生说他们听不懂,阅读后的感受大多是敷衍了事。而扣的这篇文章让老师很是惊讶,最后的批阅中说:“我没有资格去品评你的想法...;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知识。

对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自然的。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活着又什么意义?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少校只是书作者约斯坦·贾德的一个角色,他决定自己的言行。

而贾德先生呢?我们和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怎么办?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

如果连写这行字都被某种未知的力量控制,那就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出闹剧里的一个角色,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来演。

这仍然令人不安,因为演员们至少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不知道。我觉得我们更像木偶,被一切控制着。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但是,据帕克利说,这只是一种体验,你感觉不到物质,因为你可以在梦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

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我看不到别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定它。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

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的思想还存在很多漏洞,而且大多数都是别人的功劳,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读完了这本书,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了,还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

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要回到兔子细毛的顶端。

老师点评:哲学是一门人们不敢轻易触及的新奇学科。看完你的文章,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有价值,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我来说,我没有资格评论你的想法。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也有共通之处,推荐你可以看看《庄子》。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3】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跌宕起伏的**形式以及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与条理清晰的哲学梳理交相辉映,为初次进行哲学阅读的读者降低对于哲学的恐惧,而又不失读者对哲学史轮廓的清晰认识。

通读《苏菲的世界》后,让我感受到它在启发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收世界观和方**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老师曾经说过的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指出,但也有暗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似乎双方是完全不同的,但它们仍然是相连的,因为世界是普遍相连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其他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几乎是一样的。从西方人民对世界初步探索以控制引发泰勒斯等希腊先哲的近身觉醒,至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文艺复兴的开展以及协同宗教改革的爆发,到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锐利的**……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

在复杂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我们不难看到哲学的发展。透过《苏菲的世界》中哲学的发展史以及哲学家们的“争论”中会发现,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不是单纯的此消彼长。然而,发展不能一帆风顺,虽然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

正如苏格拉底坚持要死亡一样,人们走出中世纪也花了很长时间。

在细嚼慢咽之间,读者会发现《苏菲的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对真理怀好奇之心。从这本书一开始,就清楚地表明,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好奇心。

而且在每一处都在警醒我们。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某一时空的同一个客观的世界在跨越时空的不同的主观的世界的同一认识,在客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表现为反复出现与必然出现。

实践过程是将主观世界与特定实践和空践的客观世界整合在一起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通过比较而存在,通过斗争而发展。

没有真理, 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是发展自身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变:

首先,条件和范围已经改变,谬论可以变成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的虚假,在其他条件和范围内,可以转化为真理。其次,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前兆。

正确的理解往往是通过许多错误获得的。第三,批判谬误可以发展真理,这也是谬误转化为真理的特例。对于我们广阔的世界,我们称之为大海中的沙子。

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能增长知识。

作为一本启蒙书籍,《苏菲的世界》只是为我们开启了哲学的大门,里头的东西只有我们继续前行才能知道更多、感受更多。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4】

《苏菲的世界》算是哲学启蒙书的一本书。虽然是一本哲学书,但早前就有听说过它是讲一些深入显出的问题,很容易懂。所以对于从未接触哲学书书的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的世界很神奇,世界万物都显得非常灵动和缺一不可。当世界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谁?

”“世界从和而来?”仿佛我就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在翻阅这本书的同时,宇宙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

我不知道我会知道什么,我不知道我会发现什么,但我知道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阿尔伯特和索菲的脚步,开始了这段哲学之旅。

年轻的索菲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疯狂地眨着眼睛,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

”意思是“我思故我在”。索菲(sophie)在一些神秘的信件的指引下开始在哲学界徘徊和思考。世界起源的面纱已经层层揭开,但新的怀疑又来了。

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索菲边走边想,新的哲学世界正在她面前展开。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在这个特定的空间。试问,很多年后,一切都会湮灭,我会存在吗?

我曾经存在过,还是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种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有意识的荒谬的精神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们不会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奇心。

如果一个人不想知道他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

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用科学方法证明的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不认为哲学是科学,因为它没有精确的计算和测量公式。

哲学是对未知或未知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先驱。在我们的世界中,只有科学没有哲学,只有事实没有洞察力和价值观,才能使我们免于灾难和绝望。科学给我们知识,但只有哲学给我们知慧。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5】

傅雷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独生子女,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朋友!

”我想这一点,也许与少校创世的想法不谋而合。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起源,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现象是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在这方面,我可以理解,世界是基于人类的精神。

对于这一点,费尔巴哈做出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纠正:人的本质是生物学上的本质,而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

结合两位思想大师的观点,我对世界有了一种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精神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自然。

每个人都是自然界中的以生物形式的存在,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人有思维与感知,而思维与感知使得人类得以创造出一个高于物质世界而又依赖于物质的精神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建立了一个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与同一物质世界相交,相互影响,但与绝对依赖无关。一个人可以通过交流,影响另一个人的思维,从而使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发生改变,但本质上精神世界仅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直接与其他的世界相互影响。

精神世界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物质存在。如果一个人死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将不再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影片中还是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苏菲最终认识到自己和导师,以及更多的人将是永生的。而实际上,他们并非永生,而是将随着少校的思维终止而结束。

即使少校以书的形式记录了这个世界,他们也只是在其他读者阅读,并且产生思考时,再次出现在别人的精神世界里。

如此说来,精神世界里的人有些悲哀可言,他们的存在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与之相比,我们呢?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必然会联想到电影的主题:

我们是真实的吗?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实在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号称世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缸中的大脑”。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到哲学再到大众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

想象一下,一个疯狂的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身体里取出,放进某种生命维持液中。大脑中有电极连接到电脑,产生图像和感觉信号。因为你得到的关于世界的所有信息都是由你的大脑处理的,所以这台计算机能够模拟你的日常经验。

如果这实可能的,你如何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计算机生成的模拟环境?

这个实验的原型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事实上,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就像我不知道我的存在是否有一天会结束一样。但是我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很简单的意义,正如初中时便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读到的那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是的,就算我们不知道周围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我们何妨忘却那个困扰着我们的不可捉摸的洪荒宇宙,而去尽力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最大的满足呢?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6】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与中国的成语“大智若愚”如出一辙;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辨是非必能进退合宜。在书中,索菲的哲学老师让柏拉图和索菲交谈,并问索菲问题,这也给了我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永远的真善美”,“理性的世界”,“真正的知识”,“不朽的灵魂”,这些问题我也在意起来了。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作者还大胆地批评了柏拉图的“理型论”,还介绍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令人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发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价值,斯宾诺莎的“一元论”,“上帝就是世界”等等,这些哲学家或唯物或唯心,令我这个一直暗自认为自己是唯心主义的人有所动摇,自己的想法千变万化,时而唯物时而唯心,对这个世界还是了解太少,认知不够。

翻阅完这本书,感慨良多,今后,我想怀着一颗好奇心,不厌其烦地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唯有思考,思想才能进步,脑洞才能大开。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7】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收藏一些苦涩难懂的书籍,厚厚的砖块书堆砌起的“城堡”让我骄傲。今天,我拿起了城堡中一块历经风霜却依然闪闪发光的“金砖”,细细地品味它的含蕴。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多人都了解,它是一本以哲学为中心的启蒙书。以苏菲接收的无名信为开端,以神秘导师的教导信为线索,乔斯坦·贾德以不俗的文笔把读者带进少女苏菲的神秘世界中。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我走进哲学,用苏菲的脚步反思生活。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以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形象伫立存在。他像一个不可侵犯的神,复杂而枯萎。我从没想过我会用这种方式触摸和品尝他-读。

晴朗的下午,我轻抿一口茶,慢慢翻开有点泛黄的书页。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我似乎融入了索菲的世界。

我在苏菲身后与她一起阅读第一封无名书信。“你是谁?”我皱眉。

苏菲在思考不得后跑去花园。我没有跟着她的思路。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名字,怎么称呼我?

也许,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不朽的名字,我也是。那么,我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显然很有趣,但很难回答。

我想不出来,无奈地读第二个问题,“世界从何而来?”。这也太困难了!

我跟苏菲一样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我应该好好读完这本书,也许读完后我会理解这些问题,我想。

抱着这个信念,我极有兴趣地花了四个下午啃完这本书。在这短短四天里,我长了不少见识,对柏拉图、笛卡尔和洛克等人的了解也更深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却不是在贾德笔下简单的“哲学”,而是苏菲与席德、少校等人的关系。

就像侦探一样,太鼓舞人心了!我情不自禁地翻到下面几页来找出真相!正如作家马德琳·蓝格所说,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这简直是我的心里话,当然,我并没有这么准确的语言。所以我只能用我可怜的话来表达我的意思。

索菲是个抽象的人物。她是这个专业的学生。苏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给女儿席德的礼物,但作为礼物的苏菲和艾伯特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努力挣脱这种束缚,这使我很受触动,对于在逆境中反败为胜的人物我总是充满敬意的。我很佩服作者贾德,他细致入微的对哲学的思考以他完美的文笔展现在我眼前,我甚至真的溶入其中怀疑自己的存在。

我想,读完这本书,我获得的最大启发应该就是:作为“上帝的作品”,我们应该有理智和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上帝”的控制与命运的枷锁。

对于这本书,我可能不是最懂的人;但是对我来说,这是最感人的书。我希望越来越多的此类书籍能为我们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8】

再读《苏菲的世界》,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也许是经历的充实,合上《苏菲的世界》,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他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哲学我以前从未涉足,总以为它深不可测,难以理会,当我开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随这个玄妙的故事开始变化和深入。

许多名家,如台湾的南方朔和评论家马德兰·蓝格尔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与侦探**融合的书,不过我的观点是:与其说这是一本带有侦探**意味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带有悬疑意味的书。翻开第一章,你会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 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

接着你又会接触到另外一些明信片,那是一张张需要苏菲代转席德明信片,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你会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这是你就会不知不觉和庄子有同样的感慨——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达到的。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你看完全书,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浪漫主义 ……神秘之路通往内心……”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我们跟着索菲的脚步找到了神秘的老师和席德,他们以前从未见过面。

我们也喜欢索菲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学家的精彩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跟着索菲的脚步找到了神秘的老师和席德,他们以前从未见过面。

主线与二线的自然交织,体现了作家的高度艺术修养。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哲学的真谛。

《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用科学方法证明的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不认为哲学是科学,因为它没有精确的计算和测量公式。

哲学是对未知或未知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先驱。在我们的世界中,只有科学没有哲学,只有事实没有洞察力和价值观,才能使我们免于灾难和绝望。科学给我们知识,但只有哲学给我们知慧。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不幸的是,人们的好奇心因为他们的习惯而减少。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

但是哲学家是不同的,因为他们从不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我感慨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希奇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哭哭啼啼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对每件事都充满好奇,用奇怪的眼睛面对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奇于种种事物。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适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只有哲学家才能迈出这危险的一步。其中一些掉下来失败了,但也有一些粘在兔毛上。但那些生活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喜欢吃喝的人,仍在讨论着他们不变的话题:

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务活,放进嘴里,就相当于嚼一片泡泡糖。

我思考得最多也是最急于找到答案的问题有关于幸福。幸福太抽象了,我无法定义它,但我们每个人追求的时有时遥不可及,有时手边有东西。怎么才能的得到幸福,这就是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就是幸福。这就把我带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我们最终达到的不就是这样的幸福吗?

但这样,有点令人沮丧。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时候能达到终点是未知的,我们甚至看不到幸福的曙光。但我们的祖先,喝着血,也在篝火旁欢快地载歌载舞。谁能说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

的确,有太多东西无法用它来解释。因为有些人在逆境中微笑,有些人在灾难中满怀希望,向日葵还在风雨中等待太阳。着这就让我觉得,幸福并不依靠于那些过眼云烟,那些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事实上,我们什么都不曾拥有,只不过暂时得到了就认为是我们的东西而已),就像财富,权势,甚至健康,亲情。

真正的幸福**于心。突然使我想起了“庄生小梦迷蝴蝶”的故事,人生如梦。可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暖和,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让我们休息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顶端,我看了一眼这个世界。

哲学界有许多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披上了神圣的面纱。

人们只能充满钦佩之情,却不能充满哲学的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合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融合了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文字。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

无数哲学家继续著书,试图向世界展示哲学的壮丽全景。然而,一百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丰富了哲学的内涵,但又给全景图增加了新的问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先辈们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命题留给后人,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经典。哲学家用艺术的基调来教导生活,而文人则用理性的笔触来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

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想和幻想的世界,钦佩的世界,哀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瞥见了哲学。 愿他的后代看到哲学的精髓!

继承发扬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9】

哲学阅读笔记:理想与唯物主义

这不是一篇关于西方哲学的读书笔记,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我觉得理想与唯物主义是一切哲学都不断求索的主题。

《苏菲的世界》p147

“在《皆大欢喜》中,他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麦克白》中,他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了;这只是一个傻瓜讲的故事。 它充满热情,但毫无意义。”

《苏菲的世界》p148

“杰普在一个壕沟里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因此他以为他梦见自己是一个贫穷的农场工人。后来,当他再度睡着时,他们把他抬回壕沟去,然后他又醒过来了,这次他以为他刚才只是梦见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罢了。“

“上帝仍为上帝,即便天荒地老,上帝仍为上帝,纵使人人皆亡。“

我的感慨: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时期。欧洲经历了从1618年到1648年惨烈的“三十年战争”,这对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这里既有宏伟的宫廷,也有幽静的寺院。

画中不仅有极其奢华的生活,还有角落里**的骷髅。当时的哲学家们大多秉持着一种极度消极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如梦”、“世界是一座舞台”、“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与巴洛克时期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的是,早在那之前,中国的哲学家就有人将生命比喻为梦境。庄子曾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我不知道周的梦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周?”在巴洛克时期的文学和哲学作品中,处处可见这种悲观的人生哲学。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民的痛苦生活密不可分。

生命真的只是一场梦境吗?这是一个值得**的哲学问题。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

它是身体和灵魂的结合。这是客观的和虚幻的。没有人能描述生命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数年之前,我的人生观也极其悲观消极,我曾今觉得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在辉煌灿烂也终归于死,生命谈何意义?下面是我数年前写的一些文字,文辞悲伤:

我是一个对生活质量毫无感觉的人,所以我的记忆鲜有生动的色彩。就像一座被时间遗弃的城堡。被毁坏的墙壁像一朵朵大花。古钟坐在废墟上,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叹息。我以为我应该是城堡的主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静谧的午后或是沉闷的夜晚或是寒冷的夜晚,我常常走进无名的城堡,去看望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人。我曾在一家闪着火光的铁匠铺前驻足,问一个汗流浃背满脸煤灰的叔叔:“您还记得我吗?

”他拉下搭在肩上的毛巾,抹了抹脸,依旧低着头,握一把弯刀在火光中锤炼。我有些伤心,眼眶开始湿润,“叔叔,您不记得我了吗?小时候,我用定制的划刀帮助父亲。 您还用煤灰在我的鼻子上画了一个黑点,不是吗?

”叔叔好像没有听见,继续翻动着手中的弯刀。像这样,那里的居民不记得我了,好像我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世界。但我清醒地知道,不是我没来,而是我来了。

来时是那个曾今的我,而曾今的我如今已不在。

被时间遗忘是一件很无助的事。从记忆中寻找过去的自己也是不可能的。总有那样的一段时间,我什么也不想做,只是傻傻地看着天空或者某个不确定的角落,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想不起来。

那时候,时光飞逝。城堡里有一个和我同名的小孩,当她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我,问我来自**时,我的血液凝固了,时间被冻结在那尴尬的一瞬。城堡里的玻璃也有褪色的一天。我的记忆中也有一天我不认识自己。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现在的我也只是这人生的过客。

再看这段独白,我还是感触良多。人生从一开始就是无解的。我们的出生是一次偶然,一次于我们而言丝毫没有选择权的偶然。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弯腰舒展呼吸,我们发现我们已经来了。恍惚中,我们意识到周围万物生命的气息,意识到自己的脉搏和思想,知道了原来这就叫“活着”。“活着”是多么艰涩的词语,它让我们想到生存的种种艰辛与不易。

但是,“活着”也很简单,它就是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只是人人有不同的活法。

虽然所有的生命都有时间限制,所有的生命都会慢慢消亡,但我们不能忽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生于死是一个从0到0的过程,仿佛生命的终点又回到了原点。然而,在从无到有,在从无到有的范围内,生命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它的存在,万物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世界悄悄地发生着一些改变。不能因为生命得不可名状,就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它所遭受的痛苦,就否认的价值,更不能因为它的短暂和渺小,就对它置之不顾或放任自流。

总之,生命不是虚构之物,人生也不只是一场梦境,正因为生之短暂、活之不易,我们才更应该紧握年华,好好生活。总有一天,当你仔细审视人生的曲折,你会被人生的崇高和谦虚所折服!

方甜甜41323023

13级金融与理财实验班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10】

哲学一直是我谈之色变,闻之避之的,总觉得太深奥、太枯燥晦涩又比较“无用”,所以除了上学时接触的那点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那么一丁点王阳明、柏拉图,基本属于“哲学盲”。但阅读《苏菲的世界》,可谓给我补上了很好的一次哲学入门课。

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是,以**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体裁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书。鉴于对哲学著作的敬畏,百度在阅读之前搜索了简介和相关资料。一些评论说:

“该书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这更坚定了我认真读完的决心。

遗憾的是,一开始还是读的有些懵,一直朦朦胧胧,不清不楚的感觉。可以说是开始跟随叙事者坚持每月一本书悦读以来最艰难的一次,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无从理清思路,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有所认知、触动和感悟,好像真正陷入了阅读的瓶颈期,尤其是在听完周六线上书吧董艳老师的精彩分享之后,那种巨大的差距感让我更加焦虑,那种感觉真的很不爽利,也是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的原因。但我知道,如果我们真的想从阅读中得到一些东西,我们必须跳出舒适区,接受新的挑战。

今天,尽管还是懵懵懂懂的读完全书,尽管感悟还是不系统不条理,但我想,收获还是蛮多的,有必要撷取一点呈现出来,以觞读者,顺便完成读后感的作业。

本书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很多哲学思想理论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在第一章“你是谁”一节中,涉及到苏菲自我认知、思考活着的意义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十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人都是要死的》,快速翻找,竟然找到了当时手写的长长的读后感,再次捧读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感觉好熟悉,好亲切!

生与死,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永生是一种幸福,但书中的主人公是雷蒙德

因为不朽的生命,福斯卡永远失去了真正的幸福!因为他的永生,他遭受了太多的战争、流血和**,看到了太多的衰老、死亡和腐败;也正因为他的永生才使他一切的奋斗和贡献都失去了意义,甚至变得毫无价值……的确如此,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们能清楚的意识到人终将死去,那么无论是勇敢的横渡湖泊还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才会让人钦佩,因为那是在冒着生命危险,那是一种牺牲奉献的壮美!倘若你根本不会失去生命或者根本意识不到人终将死亡,即使你一样的慷慨大度,勇敢无畏的奉献和付出,但相对于你永生的生命来说,这些牺牲、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难怪作者在书中说:“永生就是一种天罚!”“人可以征服饥荒,可以征服瘟疫,人可以征服自己吗?

”这样振聋发聩的叩问真的震撼人心!据估计,如果人们能够征服自己,那么福斯卡就永远不应该喝不朽的长生不老药!

《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谁?”让福斯卡感到一种早已忘却的灼痛,正是这一最简单又最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围形成!当然,这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

生与死意味着什么?一个永生的人连胆怯的权利都没有,一个永远不会死去的人,无论经历过多少、收获多少,相对于无终止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只飞虫、一朵水花、一只蚂蚁,仅此而已!真的,没有人能和时间故弄玄虚,阻止他继续流转,没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没有人能穷尽自然的奥秘,更没有人能获得永生,因为你获得永生的同时也永远的远离了人类,已经孤独的死去!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的苏菲被“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坚定的认为: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也才开始在神秘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的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才开始一点点的明白:“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变化发展的”,“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当然,毫无疑问的,我也跟随苏菲,跟随神秘老师虽懵懂但也收获颇丰的开始触到了许多哲学的根须,多了许多探问和思索。

正如有人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原来,哲学可以这样读!感谢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经打开了一扇窗,一定会有更多的哲学之光照进来。

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篇11】

书内苏菲十四,书外读者四十;一个豆蔻年华,一个人生不惑。这位40岁的学生跟随这位14岁的老师走进西方哲学史,跟随索菲的眼睛看世界。

十四岁的苏菲充满好奇心,在艾伯特教授的引领下,畅游于西方哲人的智慧之海,思考着“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四十岁的我好奇心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日渐消退,在生活的裹挟下,考虑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

是苏菲帮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引导我睁开眼睛去看世界,去思考生命的本质。

运用上个月学习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简单概括一下《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关于西方历史、宗教和哲学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西方哲学史。“苏菲”(sophie)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这个字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阅读《苏菲的世界》读者,就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就是一个“哲学家”了。对我来说,乔斯坦.

朱德先生和苏格拉底一样,再次把哲学从天堂引入了世界。这有点颠覆了我的三观,哲学不再仅仅是哲学家思考的“高大上”了,而是走到了人间,走进了普通大众的心里。哲学已经成为每个人都能思考,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乔斯坦.贾德先生围绕“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等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从西方神话开始到现代哲学为止;结尾处描述了“未来的宇宙”,对人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在艾伯特教授的引领下,通过苏菲的学习经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跟着苏菲看世界。

对于西方哲学,我们可以按照三个时期来梳理:

一、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脱胎于神话传说。神话的作用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这就是他们何以在科学还没有产生之前会编造出那些神话故事的原因。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他的循环与变化。

雅典的哲学。他们的兴趣主要在于个人和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柏拉图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走出黑暗洞穴是他的哲学理想。亚里士多德,一个严谨的逻辑学家,他想澄清我们的观点。

在他看来,现实世界是由各种与它们的形式和材料相协调的事物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他把大自然“房间”内的东西都彻底地分门别类。

希腊文化的特点在于国家、文化和文化之间的界限消失。期间,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比鸠鲁学派、新柏拉图派、神秘主义异彩纷呈。

二、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的“黑暗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jostein judd先生说,一部分权利不等于一部分错误。

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加以“**教化”,也是第一个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的哲学家。

圣多玛斯将亚里士多德加以”**教化”。认定上帝(或“目的因”)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

在中世纪,上帝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三、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从人出发,强调个人主义。当时人们的观念是,我们不仅时人,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

巴洛克时期,一般指17世纪。“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这时期作品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描写今生与现实人间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描写天上与来世的情境。

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创立一套重要的哲学体系的人,他希望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我思故我在。他清楚地将思想的真实世界与扩展的现实世界区分开来。

斯宾诺莎——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他的主要哲学之一是从永恒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上帝(或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的“内在因”。

幼师资料《苏菲的世界的心得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菲世界心得感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