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尽相同,我们都应该用心去记录这些难得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根据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搜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热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鲁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的影响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尽管为鲁迅的弃医从文所感触,尽管也看过鲁迅《阿q正传》、《彷徨》、《呐喊》等文。但最为拨动我心弦的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这篇文章是在“三.一八”**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被统计的北京文教界五使人名单内。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是夏天来到厦门大学的,学生们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童年,写了这篇文章。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中,鲁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却不知如何怀念和怀念那段美好而纯洁的时光
那时鲁迅家还未发生变故,家里仍是富足的。这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贫困家庭子女无法享受的条件。我家有四五十亩稻田,我的日常生活总是绰绰有余。
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他与昆虫为伴,同花草为友。在百草园采摘野花野果,听长妈妈讲神话传说,同伙伴们支竹筛捕鸟;在三味书店读书写字,折花找虫,盖纸画画,向无厘头先生提问
文章中,鲁迅并不是简单的勾勒,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童趣的追忆,很是打动人心
他热爱自然,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渴望自由玩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样的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连一向惧怕虫子的我也不禁一笑
尽管他离开了药草园,去了三味书店,面对着严厉的老先生,这些并没有带走他的幸福。在三味书屋的鲁迅依旧是自得其乐。他和他的朋友们去花园里折花找蝉,大声朗读,并在纸上画画。
还记得小时候我也爱像老先生那样,“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看到最后鲁迅提到,他画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我为了钱把它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学。不禁让人鼻头一酸,小小年纪,就因为家里的变故要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重担,让人很是心疼。
文章中,鲁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童年的世界,读起来不仅叫人回味留恋,更勾起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写这篇文章时,鲁迅已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却那么的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童年是我们记忆中最美丽的篇章之一。尽管它已经走得很远很远,只留下一些零散的记忆,但它仍然藏在我们心中最隐密的角落里,时而翻阅,品味着美丽
再次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我也真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不可以问这些问题,连书本上的句子意思也不可以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3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籍《朝花夕拾》的时候,便见识了鲁迅先生的佳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龙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了一个关于美丽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有一个奇怪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一定不能同意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
鲁迅先生在夏夜乘凉时,总是忧心忡忡,他渴望得到一盒像老和尚一样的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鲁迅先生上学时,家人会送他去三味书店,这意味着鲁迅先生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说再见。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还是经常和同学们在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小花园里玩耍。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5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就像看到鲁迅先生小时候,在大人不注意的情况下,走进百草园。他们以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同伴一起捉鸟,虽然抓不到很多;他们经常听保姆妈妈的故事,她非常害怕药草园里的赤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经典的文字选自鲁迅先生那篇家喻户晓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给鲁迅这种乐趣的是一个小药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些野草,一个园子,便是鲁迅先生儿时的天堂。
即使到了“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仍然也不乏乐趣:下课后和同学们溜到院子里玩耍,趁老先生读书入神偷乐,充满了童趣,充满了欢乐。
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孩子们不必在荒地里玩耍,但这种乐趣越来越少。在学校,在办公室,在路上,在餐厅,每个人都拿着一个平方英寸的屏幕,探索虚拟世界,沉迷于网络的快乐。**,微信,tiktok。。。新的应用程序占用了太多时间。
目前,手机确实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也许是为了生意。可是,当人们在用手机点餐、打车、搜索资料的时候,又有几个能忍住**,不去点击那一个个猎奇的标题,一个个朋友的动态呢?人们可能会在手机里获得片刻的快乐,但当你放下屏幕时,它是不是很有趣?
不,是空虚。如今,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但很少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感受到内心的快乐。
很多人明白这一点,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放下手机。为什么?因为手机的信息对于人们吸引力太大了。
打开网络,打开人们喜欢的内容,如:看**、听**、看新闻、购物、聊天等,不知不觉中时间就失去了。但只要你能放下手机,走出门外,去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或者是静下心来,品读一本好书,即使环境像鲁迅先生小时候一样艰苦,相信你却能感受到比网络世界更真实、更充实的快乐。
手机方寸之屏,并非居心之所。放下手机,走进大自然,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也能收获鲁迅先生那样的朴素幸福。(吴文博)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鲁迅年轻时带着昆虫,采摘野花野果,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但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因此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药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一切美好的感情都在这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不知道为什么,文章里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回味无穷。我想看看。也许是因为这篇文章充满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读了它真是太好了。
曾几何时,童年不再属于我,那么遥远。也许是因为我踏进了青少年的行列,踏入了忙碌的学习生活。但是我想,不管怎样,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童心,人是永远不会老的。
童年甜蜜的梦仍是我最珍贵的财富,永远不会在我心中褪色。
童年已渐渐离去,留下来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记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鲁迅先生的童年之梦,我神往不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二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对鲁迅先生小时候能在百草园玩耍而感到羡慕,对他在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学***到厌恶,也对他能在课后与同学们游戏而感兴趣。
正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百草园是他童年的乐园。的确,能听油蛉低唱,听鸣蝉长吟,听蟋蟀弹琴,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根据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多有意思。
能在这样的花园里无忧无虑地玩耍,真是太高兴了!
不过,在环境这样压抑的三味书屋里学习,听寿镜吾先生自我陶醉地读“上九潜龙勿用”这样难懂的古语,也实在是无聊至极,令人厌倦。但我认为,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未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定与他在三味书店的学习有关。只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了点。
反倒是,在课后去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玩闹较为快乐。可以爬花坛折花,在地上找蝉,捉苍蝇和喂蚂蚁,这样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
不管怎么说,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充满乐趣的,既学到了知识,又能自在地玩耍,但和现在儿童的生活比起来,确实有许多差异的。如今,孩子们没有鲁迅先生小时候那么多亲近自然的机会,连玩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去公园,父母也要等到有时间,而不是想玩。不过,与教学相比,虽然气氛比三味书店活跃得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也比寿镜吾老师讲的有趣生动得多,但还是要承受考试的压力。
这样,我更喜欢鲁迅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三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在课本上学习这篇课文。现在寒假里,唐老师让我们读的《朝花夕拾》中又出现了这篇文章。再读一番,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在文章中表达了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激情。他希望能自由地玩耍,与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他不想整天被父母和老师控制。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希望。
现在,我已经远离童年,步入青春,每天在忙碌的学习中,也有很多自由。平日里,我们早上5:50起床,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
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
我多么希望大人能带我去海边和乡下玩。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 “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快乐。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心中不由得想要以后建立一个像“百草园”一样的园子,还孩子一个像鲁迅一样绿色自由的童年。
最近,我读了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我原以为近代孩子的娱乐很少,可没想到,单是作者家后面一个普通的长满野草的“百草园”,就能为“我”带来无限的乐趣。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词语,写出了景物带给他的安宁以及昆虫带给他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朴实的、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小草作背景,是少年鲁迅爱它的原因。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而“三味书屋”也并非那么无趣:
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好一个生动地童年生活场景!
这篇文章很美,充满了作者对童年的向往。正当童年的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记得三年记得一个周末,我和父亲做了一个小菜,装上小米放在阳台栏杆上。因为我们发现,最近有许多鸟儿像是找不到吃的似得,在天空中有气无力地飞着,看见小虫子就“哄抢”,一定是虫子少了。我们只想喂它们,但不想它们在这里定居。
几天后,小鸟来吃小米,我就像鲁迅,一个年轻人,偷偷滴看着小鸟。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一只鸟儿落在了栏杆上,吃了食儿后却不走了。(也许是它挑中了这块遮风挡雨的“宝地”吧。我正要去轰走他,爸爸却说:
“别忙!”看了一会儿,说:“这只麻雀腿上有伤。
我们把它放到花架上去吧!”我走过去,它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却又无力飞走。我捧起它,它却挣扎着要飞。
最后,我在花架上选择了一个舒适的地方让它回家。
经过几天的休养,它终于能跳跃了!又过了几天,它完全**了!但这也意味着要分别了。
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我捧起它,站到阳台栏杆后,像文中的鲁迅一样,惋惜地望着它,说:“小鸟儿,再见!”它彷佛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望了望我,接着又扭头望着蓝天,眼中射出渴望的光芒,张开翅膀,振了振,朝着万里无云的蓝天飞去……
这真是一片好文章!我不但在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且明白了“要抓住时间,别荒废了童年”的道理。古人曾云:
一定会有不同的、新的感悟的!
我的“百草园”
童年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记忆,陪伴我们度过童年的人或事,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最珍贵的记忆。童年像歌曲一样欢快,如诗歌一样优美,似水墨画一样淡雅,犹空气一样清新,胜阳光一样灿烂……当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童年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讲述了他在绍兴的童年故事。他记忆中对童年的无限怀旧融入了这一点文字,留下了无尽的回味。我对长妈妈给鲁迅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感兴趣,这个故事把那时小小年纪的鲁迅吓得常常担忧“美女蛇”在夜里出现。我不禁想起我童年时的一件趣事:
妈妈给我讲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我担心得夜里睡不着觉,生怕自己也遭遇这样的噩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当我对父母说怀疑时,没想到他们突然大笑起来,这让我很困惑。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天真。我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主意。
最令我百读不厌的还是“百草园”,我读着读着,就陶醉于其中了。那生机勃勃的景象,孩子们快乐游戏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家以前有一个院子,虽然不大,但它承载着我童年编织的美丽梦想。
我的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葡萄一有点紫,麻雀就先来啄它。大家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只好顺其自然。为了“气死”这可恶的麻雀,我常常和它们“比赛”,在葡萄还是青的时候,赶紧摘下来剥开吃,不让麻雀抢先一步。
虽然酸的味道已经渗入我的胃,我的心是甜的。葡萄树的右边是一个小花坛。里面有一个芳香的菊花脑。墙上有香喷喷的金银花,但我只爱几株脱颖而出的狗尾草。我常常拔去几棵,用它来“炖汤”给布娃娃喝。
一到春天,小蝌蚪就成了我的好伙伴,大脑袋、小尾巴,十分惹人喜爱。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蝌蚪很快长出了四肢。有一次,我受不了它们在小鱼缸狭小的空间里移动,偷偷地把它们倒在院子里。
谁知道,几个星期后,院子里全是流氓!大人们感到厌恶,我却格外欢喜,每天晚上,我都在“咕呱、咕呱”的叫声中进入甜美的梦乡……
冰心奶奶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梦。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想说,每个人的童年故事都不会改变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样美丽的童年,也正因为童年里充满了天真、淘气、温馨和爱,童年才会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回味无穷!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鲁迅这个伟大的散文家,小时候也很顽皮,但和我们现在的孩子不同,虽然也很顽皮。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玩,我们的孩子在草坪上玩。虽然鲁迅的家境比较富裕,小时候有仆人,但没有人跟着他,他也没有喊:慢跑,不要摔,慢跑。
但二十一世纪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处处有家人陪护,处处都要家长跟着。鲁迅小时候,到现在有一个多世纪了。那是中国还不发达,处于战争时期。人们的思想极不稳定,他们只能关心自己。但过了一个世纪之后,人们的思维发达,国家富裕,人们的生活渐渐奔上了小康,又顾上了孩子,孩子对父母越来越重要。
上个世纪没有学校,都是私塾,以前人们家里穷,上私塾的都是富家子弟,父母只想自己的孩子平安无事。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施加压力和暴力。
鲁迅六岁时才读私立学校,现在他的孩子三岁就开始上学了。上三年幼儿园和上六年小学都很容易。但三年中学,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一大堆学习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父母又买些练习题,怕学不会。只是学校要做的事情有十几份,还买了几套试题。这个孩子已经做了一天的家庭作业,而仅仅是为了换取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鲁迅年轻时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对联有多简单?那时,他六七岁,记忆力最强,内容简单。鲁迅能不成为一个为大的学者吗?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在没有压力、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况下自由自在的玩耍、学习!
喜欢《有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通用》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百草园到味书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