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5篇

08-25

作文与我们日常的学习密不可分,通过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章需要符合实际,写作文不能超出现实。你应该也在为写作文而犯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5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篇1】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精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性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性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篇2】

这一周有不少的时间我是在读《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我以前理解的或者说是感官上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着颠覆认知的感觉。我曾经认为,制造业的规模化、一体化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整个产业必然走向规模化,甚至控制在少数力量手中。但是阅读《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之后,对我的认知上面进行了几乎与全面的摧毁和重建,作者**,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向规模化和集成化发展,反而是向着零散化和扁平化发展,然后靠先进的信息交流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网络。

阅读的开始会让人觉得读者是一个乌托邦,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但阅读到一定程度,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思想有着很强的逻辑性,作者的观察也非同寻常。一些表面看不到的事件往往可以通过各种线索联系起来。听到它们很奇怪,但仔细品味它们是合理的。

在作者**的未来或者说是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世界对于能源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以碳为基础的能源表现出来巨大的环境破坏和人类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再加上这种非可再生资源的日渐匮乏,最终会导致一种结果——整个世界的能源结构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碳为基础的能源退出能源体系的主要地位,比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甚至是最近才刚刚兴起的油页岩,而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会迅速发展,并且在能源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以氢—水转化为做基本转换模式的大规模电力储存装置会被大力发展,代替现有的储电方式。

能源结构的这种变化也将使现有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毕竟,社会的形成实际上是以能源为基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是蒸汽机的改良,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则是内燃机发明使用,使得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登上舞台,后继的天然气、油页岩的使用,实质上是“石油工业”的继续。然而石油时代的弊病正在慢慢的显现出来,以碳为基础的能源表现出来巨大的弊端,储量的有限,开采需要的资源巨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几乎不可逆转,整个社会对于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现在很多的经济形势甚至就是以石油为基础的。

例如,汽车和飞机生产的最根本原因是石油的使用。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新型能源,这种能源具有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而且开发力度相对较小,是一种安全健康的能源。核能的出现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但是很多次的教训让人们看到,核能存在的巨大缺陷,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海啸造成的核辐射,都极大**惊世界,而且核废料的解决方案甚至到现在也没有一种可行的方式,只是深埋于深海,却让人担心,这种填埋会不会在几十年后产生不良的影响。也许核能并不是人们寻找的能源。

太阳能和风能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也让很多专家至今头疼。与其他能源相比,太阳能和风能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它们是可再生的和无止境的。它们是清洁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污染。它们是普遍的,几乎无处不在,不可能掌握在某个富豪或集团手中。

但是这些能源的形式却和传统的碳基能源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也是至今为止不能够在世界能源使用上占有主要地位的原意之一——这种能源太分散了,并非是碳基能源那种集中型资源。我们同难过对比可以发现,类似石油、天然气甚至是煤炭这种资源,它们的存在往往是集聚的,在开采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需要某个首屈一指的财阀甚至是国家层面出面安排,比如中国,因为这些资源太重要,关乎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如果仅仅靠市场经济进行掌控,势必发生一些无法预知的危险。

这样,这种形式的能源,无论是开发还是利用,都是一种大规模的方式,就像金字塔一样。上层有权获的使油,然后开发和利用资源。金字塔越低,使用资源和可用资源的能力越低。但整个金字塔的重量实际上是由基层支撑的。也就是说,金字塔底部的存在支撑着整个金字塔的重量,但享有的资源最少。

这种很奇怪的效应,却往往被众多的人接受和忽视。在中国,电力集中在国家机器手中,例如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不可否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使用,每年只需要少量的维护费用,就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公用电和工业用电。

可以看出,无论是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甚至水资源,实际上都具有集聚效应,也就是说,这些资源往往在一定区域内大量富集,从而达到对这些资源的控制和垄断的效果。

如果这时候翻看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也许会发现一点,其实这两次以传统形式资源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其表现形式和资源的表现形式几乎一模一样,都在不停地往大规模化和集聚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国家出面,很多公司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某个行业中,会一直占有垄断地位。

然而,风能和太阳能并不是同一种资源。它们是分散的、普遍的和无止境的。这样,原有的经济结构就不可能适应,也不可能被每一个具体的机构或公司垄断,除非该机构或公司的影响范围能够影响到所有地区和人民。地域如此宽广的大规模能源收集,让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企业望之却步,而且如果大力发展这些新型能源的话,一定会对传统的能源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对传统的经济形式造成很大冲击。

也许这才是大多数国家和企业不愿采取这一步骤的真正原因。

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这种变化可能是致命的,但对于一些小微企业乃至家庭来说,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种在整个经济圈中几乎没有影响力或者影响力极小的企业,甚至仅仅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家庭,并没有那些大企业的担心。一套太阳能集热和转换设备并不十分昂贵,而且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设备的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

而收集到的太阳能不仅能满足自己的使用,而且往往有盈余,可以卖给国家或电力公司。据专家介绍,如果一个家庭安装这种设备,按照平均日照量计算,3到5年内就可以**成本,那么运营就是纯利润。

对于家庭或小微企业来说,这确是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我们知道,能源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如果这种技术和设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家庭和小微企业中得以实施,那么就会凭空产生一股无法估计的新型能源,甚至有和现在传统能源叫板的资格——当然,前提是,大多数的民众都能够认可这种能源方式,并且愿意在**或者某些形式的帮助下,学习这种技术和安装这种设备。这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而是需要国家的长期支持和支持。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场工业革命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无法估量的利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初期经历了至少40年的历史,而现在已经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可能在这段时间内进入巅峰。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书中作者提到,已经有不少的国家和城市已经成为这场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可能他们的最开始目标并非是推动三次工业革命,而是为了保护环境、为了摆脱当下经济低迷的形势、为了不久的未来的利益,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确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为以后的三次工业革命风靡全球的浪潮展开一面大旗。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巨大消耗埋伏着巨大的危机,根据经济学家**,我们这一代的化石燃料人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高层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重大的国际背景问题。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讲话中表示:新能源产业正在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一轮国际战略制高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机遇,要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举措,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策主导,促进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能源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后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应在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方面落后。前者将形成新的标准,后者将形成新的规则。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可以努力拉近与国外的距离。

新能源革命是新一轮国际战略博弈的制胜点。新能源革命将比前三次工业革命更加重大和深远。这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中国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

如里夫金所言,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目前,中国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新能源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绿色产业基础,并在一些新兴领域扮演着“领导者”角色。比如在风电领域,气候组织预计中国明年将成为世界第一。

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设备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集中式能源的使用国家,其智能电网的概念仍以集中式供电作为模板,而且传统能源巨头的阻力仍将是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巨大阻力。在我国,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篇3】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后,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我国经济需要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全要素增长转变的阶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张永生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确实已经开始。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软件,然后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分散的生产方式,而不是传统的、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表示:相比“工业革命”,我更倾向于“技术革命浪潮”这种提法。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有相当长的酝酿发酵期。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波扩容期,也是新一轮技术爆炸的萌芽期。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生物电子学等大多数最前沿的技术目前都处于实验室阶段,无法大规模投入生产。

“大爆炸”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能预测,但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已经在酝酿之中。

谁也不会怀疑,中国已是响当当的工业大国。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初步确立了制造业大国地位。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我国有7大类行业全球第一,水泥、汽车、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居首。

尽管自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工业企业的规模仍在快速增长。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更重要的是,我国产业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由大到强。十年砥砺,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着重发展,尽管经济运行形势曾跌宕起伏,尽管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导致了劳工的贬值。《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注意到,现代工业流水线的起源,远在福特之前,最早可以上溯到威尼斯造船厂。众所周知,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欧洲第一大海上贸易帝国,其军舰和运输船队统治着地中海。

造船业因此成为威尼斯的立国之本。而威尼斯的造船厂和贸易船队,都属于“国营”,以集中资源确保海上贸易的安全。到了十

五、十六世纪,威尼斯造船厂渐渐开始了工业组织的革命,发明了类似于现代汽车制造业中的“生产流水线”,即在工厂内部进行细致的专业分工,先制造标准化部件,然后在“流水线”上组装。这使得企业得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也越来越简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业组织,更是奠基于这种“威尼斯造船厂原则”。

“泰罗制”就是把工人简单、重复性的动作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最优化的规范,仿佛是给活人的动作编程。人也因此变成了机器。这种人的异化,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深刻的冲突。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人权的觉醒。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价值和自由。普选赋予工人阶级政治权利,个人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

然而,现代工业系统的逻辑把人变成了由程序控制的机械手。它的意义只是按照说明书重复简单的动作,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随意更换。在商业逻辑中,劳动力贬值越多,零部件的可替换性越强,企业就能降低成本效益,摆脱对工人的依赖,变得更有竞争力。这种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人权与人性的冲突,以及在生产领域的无足轻重,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大萧条前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和一系列的劳资冲突。

如何在一个崇尚个人的社会让工人们心甘情愿地从事越来越“非人化”的劳动,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20世纪以行为主义为中心的心理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产业组织革命的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可能将这一潮流逆转。

智能软件、新型材料、智能机械、立体印刷、网络软件服务等,使工厂逐步走出量产时代,生产出数量不多但多样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从设计到模具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进行设计,就可以打印出三维物体。这彻底改变了简单重复操作的形式,模糊了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等功能行产业的界限,充分整合了发明和制造过程。

这往往要求设计师和生产人员保持零距离的互动,没有语言障碍,并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当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一体化也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重要。如果我们想把生产过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设计保密在自己手里,那么这样做就越来越困难。

凡此种种都将促使企业舍弃把制造过程“外包”到低工资国家的战略,而把核心生产部门搬回国内。

可以说,我们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的内容仍然带有一丝焦虑,这是近代以来所遗传的发展之焦虑、深恐落后制焦虑。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出现现代化,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必然会采取现代化的方式,因为现代化作为一个合理有效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调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就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独立自主,除非赶上现代工业化的道路,否则就不会被世界淘汰。

即使今天的世界完全不同,但这段历史记忆在短时间内也不容忽视。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篇4】

我们人类社会是有着进化历史的。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因为发明了重要的生产工具铁。秦国作为西方的蛮族国家,可以利用一国的力量完成中国的统一。

不是因为秦王的英明,战士的勇猛。没有他,一个是铁的发明,它重新定义了武器的长度。秦剑可以长到一米,这样就可以在比赛中领先。铁犁逐步开始使用,大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于是,社会关系必然要跟随着发展。秦国商鞅推行“阡陌”制度,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主义。而社会关系的变革同样刺激了秦国的生产力发展。

最终一个强盛的大国崛起在中国西部。

同样,资本主义诞生于蒸汽机的发明,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发明,人类进入了汽油石化时代。第二次劳动革命,除了带来社会主义革命外,还扩大了两次世界大战。

事实上,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世界大战意味着生产力格局发生变化后,我们需要重新划分地理和资源配置的影响范围。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今天也有100年的时间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何时到来,将给人类带来何种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变迁。有幸,我阅读到了杰里米.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作革命》。书看完,真心觉得自己该写点什么。畅想一下。

今天的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变的不怎么关注工业这第一产业。近10年来,人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似乎与工业发展无关。作为中国人,我们经常要抱怨。

当今世界,美国人和欧洲人负责创新,日本人和韩国人负责研发,中国人负责生产。我们付出最多,收获最少。在整个价值产业链上像一群可怜的鬣狗,围着残羹冷炙过活。

现在世界上最具未来感的企业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依托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当然我一直是有一个困惑的。谷歌当前市值5000亿美元。

可是他们主营收入还是广告。难道广告可以创造真正的附加价值么?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广告的意义不大。

那么工业难道进入瓶颈了么?

如果今天的工业没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果没有贸易,它是极其贫穷的。已经没有太多的利润可言。从另一个角度看,它类似于18世纪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瓶颈和20世纪以来蒸汽时代的发展瓶颈。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脚步已经隐约可闻。

那么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本书以各国面临的大量事实和当前问题,清晰地告诉我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方向:

一。和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能源的再整合也必然是其根源。实质上工业革命就是对能源的革命。

从消耗人力、到消耗煤炭到消耗石化。能源的开发效率逐步提升。带动了所有产业的整合提升。

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是能源的革命。现在以消耗石化资源的工业模式难以为继。不单单是开采和资源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地球已经难以承载今日能源消耗之累。人类必须要改变。否则不单单是工业发展,文明的存在都面临挑战。

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能源利用的革命。能源将大力发展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以氢燃料为贮存形式的电力格局将取代今日的能源网络。

2. 互联网虽然目前没有对工业结构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但是为上述的能源结构的改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因为如天阳能或者风力发电。它的结构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型发电组织开发的电网完全不同。未来的人类能源倾向于自给自足,节约利用。

每家每户都可以依靠风能或太阳能通过改造自己的建筑来生产能源。除了供给自身家庭使用外,通过氢燃料储存或者接连到电网中供其他工业生产使用。这些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时不可能实现的科幻。

但互联网首次将所有人分解成节点单元。所有的节点又在一张大网中互相联系。这些科技发明奠定了未来的人类社会结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谷歌5000亿的市值确实不高。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

3. 互联网时代的沟通零成本和分散的能源节点。最终将挑战现在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

之前的工业结构需要集中和组织规范。需要金字塔的社会结构。石油必须在巨头的控制下才能确保能源的稳定。

必须要大规模的生产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利用,必须在严密的组织结构等级制度下人类才可以发挥能源的最大效率和最低成本。

由此带给人类的之前的社会结构。从封建社会的贵族等级制度、到今天的寡头制度。名义上今日的社会是民主平等的社会。但是实上,当今社会是一个寡头世界和金字塔结构体系。

政治,平民只有一张选票。但是政权控制在金融财团的手中。

经济,百姓可以享有,但是终究难逃华尔街大鳄的血口。

文化,历来均是社会精英的主张。

很好,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世界上的一些人,乔布斯,佩奇和布林,包括盖茨。他们利用技术重新构筑了人类社会的关系组织。于是在文化层面。

今日我们已经有了重要的变革。即便是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也可以毫无差别的享受着草根文化的微博、微信,毫无延迟的共享着世界每时每刻的新鲜资讯。

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工业停滞和社会关系转型的结果。

未来的人类结构,金字塔结构将受到冲击直到崩溃。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托拉斯工业组织也将随着历史洪流化为陈迹。

大量的生产将由分散的个人或者是小型组织完成。一是适应未来能源结构的变化。二是3d打印技术和自动化产业发展的结果。

对于未来我们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想象的空间。对上个世纪的人们来说,对未来的想象往往带有一丝恐怖和可怕的感觉。但我在上面总结的书中的三个未来方向真的存在吗?

我将结合个领域的一些前瞻性发展,你会发现清楚的。这个世界在一个莫知的上帝之手的推动下。正一步步地向着未来的方向全面推进。

这个就是历史。

去“托拉斯”工作化

先说说大家觉得难以想象的去“托拉斯”工作化。

现在,恐怕没有人能想象奔驰将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工厂。所有的零部件的生产将在分散在全世界的一个个小作坊般的企业联盟中完成。甚至一些没有安全要求的零件也可以在家里由用户自己生产。

如果我们想想这些太过困难。那么我们看看下面的事实:

(1) 如今的500强企业几乎放弃了泰勒生产线的生产模式。而是采用丰田创造的精益看板制生产。如今的汽车,作为消费者,很难马上提车,因为在精益六西格玛生产中,大多数生产企业仍然难以实现每一个环节的泥的消失,包括成本浪费和时间浪费。

后者才是我们需要等20天才能提车的真正原因。然而,每一个采用精益生产的企业都不愿回到自来水的规模化生产模式。而所谓精益六西格玛,最核心的变革就是将巨无霸的生产流水线分割成小的生产单元。

防止在流水线上出现制约规模的节点。这就是未来去“托拉斯”化的前瞻试验。

(2)最新的3d打印技术完全颠覆了工业知识基础。以前设备的零部件需要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技术工人凭借高超的手法和精良的车床才可以完美的加工出来。可是,现在只要有完备的图纸和一部3d打印设备。

一个文科生就可以制作出来上个世纪最高级技工可以完成的工作。而且完美无缺。

(3)在互联网发展之前,工作理论中最强求的就是二八帕累托定律。要学会放弃才能确保。但是今天盛行于网络时代的是长尾定律。

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中,沟通、库存和交易成本基本为零。那么商品的种类变化也发生了转变。大量的长尾需求爆发出来。

(之前并非没有长尾需要,而是被托拉斯工业时代遏制)。你也可以在淘宝上找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而个性的产品设计制作,未来一定会改变整个工作生产。

从上面的三个业已成为现实的今日社会变化来看。长尾定律决定了未来的社会,大量的劳动力和社会资源会流转到个性化产品设计生产及销售。而新的生产技术手段可以解决了长期困扰工业时代的技术积累问题。

最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能源结构的变换。使得中心城市、大型企业毫无意义。三者累加。

很有可能未来会出现新的产业模式和生产力方式。

体验经济必然是未来的主流营销模式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之前我读过另外一本书《体验经济》(约瑟夫.派恩)完全可以配合这一本《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第三产业的工业革命的前瞻性指导书籍。

苹果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美国人永远在创新在赚取价值链中的最高环节。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在第三产业践行新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更多的个性的满足和未来的体验。

从第三产业来分解人类社会的附加价值。我们可以分为:

基础产品、传统工业附加产品、标准服务产品、体验式服务产品。

越向上则附加值越高。所以,今日我们在传统工业附加上大做文章,我们赚取的甚至还不如印度在标准服务产品上附加的利润更高。

体验经济的是自古都有的一种营销方式。过去人们就会在做一些诸如海盗餐厅之类的体验营销方式。但是从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体验经济必然是未来的主流营销模式。

无线互联网有两个核心转变。第一是颠覆了市场细分;第二是可以互动。科特勒的经典营销理论中,所有营销活动的前提都是要进行市场调查,进行目标市场的锁定和细分。

随后才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渠道建设市场推广。这些经典都是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生产需要托拉斯化,市场是有消费心理黑箱,二八理论贯穿始终。

但是在互联网尤其是无线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自然人都可以在一张沟通成本为零的社交网络中化身为一个数字的点。从技术角度来看,未来不需要进行所谓的市场细分。

所谓目标客户市场,所谓有一定消费实力的偏好同聚归类的消费市场。实际上,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有潜在需要的每一个人都挖出来。

你都可以直接零成本的沟通到自然人了。还要群体做什么?所以,市场细分理论已然过气。

新的市场调查,从理论到方法都应该做调整。

另外一个变化更是划时代的。以前企业是没有办法真实了解掌握消费者的思维和偏好。要么企业有福气,如苹果的乔布斯,他可以准备的看到市场的方向和未来,他创造偏好!

要么,企业通过大量的市场分析调查。试图揭开所谓消费心理暗箱的黑罩子。无限地接近消费者的真实心理需求。

那么是消费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么?

在今天,沟通成本为零。只要企业从技术上市可以实现与千百万的真实的消费者进行无差别的沟通。只需要借助统计学变可以将消费者需求总结归纳甚至满足最长尾的个性要求。

亚马逊伟大之处就是它真实的实现了互动的要求。它可以通过在线的消费记录和分析。进行同类消费习惯消费者的类比,实现由针对性的个性商品推荐。

尤其在图书在线订购上。亚马逊完全开拓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和方法。

所以,不单单从生产的产业革命上未来会发生着第三次革命。配合着从整个第三产业链条包括营销组织方式都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京东、淘宝、携程等在线企业颠覆性的市场份额增长。正是这一结论在今日中国的真实展现。

想象在下一个100年,小明在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

第三次工业革命,最终带给我们人类社会的是对上层建筑和人类文明的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篇5】

作者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基础设施不再是充当经济活动基础的静态模块,而是通信技术和能源的有机结合。

作者由此推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5大支柱,我简单的说一下:

新能源

分散式“发电站”——绿色建筑物

存储能源的技术(燃料电池等)

智能电网运输

绿色能源汽车

全文描述主要围绕这五大支柱,以及进行的样板尝试。书中提到的大多是欧盟国家的积极参与,美国对此不太感冒。美国提倡的是分布式的中央集中电网,从这点就和作者提倡的分散式智能电网相悖了。而欧洲国家以德国为首则显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这从之前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新闻中我也有耳闻,中文媒体另外还痛斥美帝得了便宜还卖乖。至于中国,文中几乎没怎么提,顶多是说中国很有潜力啊,但是还没有什么建树,或者说是努力。但是后来又说中国把五大支柱是分开进行的,因为中央集权,可能很快或是最快就搞完了,方正我是不太明白。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苦苦挣扎,还在考虑如何提升生产率。作者都提出了生产率不在是社会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是符合周期,这一点我也不是太明白。还有两点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美国已经开始对教育开始做改革了,更多的面向了新技术,尤其是作者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需要的技术。2:由于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岗位将要消失,更多人们可能失业,但是作者的说法是可以跟多的NPO组织,即非盈利性质的社会组织。还说人类应该开始更多的享受生活。

作为准制造人士,我对3D打印很是恐慌和激动;我对中国的工业化前景不表示意见,中国是片神奇的土地,不缺乏能人志士,但是现在太看政府了。中国现在有政改的前夜(或许),又要提升内需,还要面对美帝的打压,最后还得考虑考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那些事。怎么说呢,中国是成为又一个日本式的国家还是打破全球格局,就看这几十年了吧,加油吧,少年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