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观后感分享

09-16

挑选了一篇网络上非常出色的“大唐玄奘观后感”文章分享给大家,怎么写作品名观后感写出真情实感的感觉呢?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重温那些影片中特别经典美好的瞬间,想掌握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1

《大唐玄奘》观后感:笃求佛经,普度众生

霍建起导演作品《大唐玄奘》,从内容方面分析,可看作两部分:笃求佛经和普度众生。

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凉州、瓜州、沙州、葫芦河、五烽、莫贺延碛沙漠、野马泉、伊吾、霍山山、高昌、秋子、凌山大雪山、石叶城等地,最终到达天竺群女城那烂达寺。“万水千山求真经度苦厄,唯有故土难离舍”,“一十九载春去秋来几何,修行苦袈裟薄一念执着”。玄奘一心求取真经,不因难耐的寂寞而生妄念,不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所**。

当高昌国王以强硬的态度要求玄奘留在高昌时,玄奘凛然答道:“施主尽可留下贫僧的白骨,此心不可留。”这种诚笃、执着的精神,正印了《一代宗师》中宫宝森对叶问所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应”。

求取真经后,玄奘将普度众生的发愿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在西天古国,玄奘解除了对奴隶加拉瓦的诅咒,使他重获自由。在恒河中,加拉瓦冒着生命危险从河水深处取回**和佛像,于是天堂为加拉瓦摘下了面具,加拉瓦是诅咒的象征。

无遮辩经大会,玄奘以《破恶见论》精辟地阐明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本质区别:小乘自度,即强调修炼自我,大乘度他,即追求普度众生。“苦难化成了传说,诵声阿弥陀佛可解脱。

”当玄奘回到故土长安,便出现了“倾都罢市、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

佛学普度众生说与儒学推己及人说相通。孔子“忠恕之道”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也就是推己及人,正好与大乘佛教的本质——“度他”相契合。宗教和哲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都是关于世界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根本问题。

哲学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宗教通过意志信仰进行**。宗教最终体悟到了根本所在,而哲学始终走在探求根本的路上。然而,宗教和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一样的,即善。

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善看作世界的本原,苏格拉底更是提出了“德性就是知识”的著名论断。

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2

对于唐僧也许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是通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印入自己的脑海的,而我们却不是所有人都读过原著,更不是所有人都研究过玄奘的生平传记。所以我们心里面住着的唐僧也许就是那个曾经会无数次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的老和尚。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就是玄奘,一个从电影的角度走进我们心里的追求佛法的僧人,一个把众生挂在心间的大师,一个把信念当做人生苦苦追寻的执念圣贤。

抛去佛法诠释,我只想在这里说说我自己看这部影片之后的感受,毕竟还有曾经的一些经历可以揉进文字里,继续慢慢咀嚼。也许我永远不会遁入空门,但是我却已经开始喜欢佛法禅悟。这样,我也是一个对自己和亲朋古旧继续施爱的俗人。

真实的玄奘取经没有众多徒弟的保护,也没有所谓的大唐皇帝的圣旨,只是玄奘的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到佛国去,去亲吻佛祖的菩提之根。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痴迷于佛法,把心交给众生的僧人的理想。

身临其境,仿佛见到了佛陀。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真谛禅语。佛陀不一定真的就是佛祖,而那身临其境的“境”也不必要非得是佛法宏音绕耳熏染的清净。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追求的梦想终点又何尝不是心中的佛祖。而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终点势必要经历一番辛苦的努力执着,跨过无数次的跌倒和伤痛,我们才会真的身临其境,也真的会明白一切生活的经历原来都是取经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心里的那个经念歪了,或者隐藏了,或者杀戮了。又有多少人正是因为自己的执着才取得了心中的真经,见到了佛祖,彻底完成了身临其境。于是,在这些人的心中就绽开了一朵纯洁无染的莲花。

再回到电影中的片段,我们看到了玄奘克服了种种阻挠,终于达到了自己的“境”,见到了自己的“佛祖”,于是他可以笑着面对众生,名正言顺的回国传法弘佛。我们又是怎么看待玄奘途中所遇到的那些坎坷?

一个人的寂寞,如果不能走进他的内心,谁会懂?

一个人的执着,如果不是与他一起前行,谁会知?

一个人的拯救,如果不是昼夜的灵魂对话,谁会明?

一个人的诱惑,如果不是心如磐石,念向佛祖,谁会静?

原来这些许的感悟又怎么是我们这些肉眼凡胎能轻松品味的呢!心中的佛就需要克服那些扰乱身心的妖魔,才可以真正成佛。

再看看玄奘在佛国的辩经展示,我们就明白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说明自己的坚持,自然也说明了自己对于佛学研究的深透。

任何一个用心追求梦想的人都不是肚腹空空,头脑空空,没有知识的累积是不可能参与到某一种精英层面的展示的。厚积薄发自然要积跬步垒微尘,这才是正道沧桑。

一个人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这依然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多么简明的道理啊,生命有限,我们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影子或者足迹遍布所有的空间,但是,我们却有机会让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灵魂,传得更远。让世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执着的生命,没有虚度光阴,没有浪费曾经的宝贵轮回。

放眼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就是在心里想着那个美梦,却不知道用自己的一分一秒去累积自己的万里长征?有多少人一心只希望得到父母亲朋的帮助,却不知道任何的帮助都不如自己辛苦奋斗来的实在?有多少人一味地欺瞒诈骗,却不知道这样的污浊灵魂迟早会受到生命本真的谴责?也许这仅仅是一种状态,一种把生命浪费的状态,为什么我们不珍惜这样美好的人生之旅呢?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无法回头的经历,谁也无法让昨天永远相伴自己。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让今天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才是对得起生命的此生来过。

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功成名就的辉煌,那样自然有无数的他人为你喝彩献花,其实我们很多人有时候却不明白,这些献花和赞美都是曾经泪水和疼痛的完美传化。

如果没有经历疼痛,经历泪水,经历那种生死绝境一线天的窘况,哪有这后来的幸福欢笑。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习惯让自己置身于幸福中,却很少想到自己需要经历一番刻苦的磨炼。百炼成钢又怎么会是一朝一夕的简单呢?鲜花掌声又怎么会是一言一行的空乏呢?没有付出,永远不会有回报。

有时候,我们期盼见到灵魂佛祖的心只是因为缺少思考,缺少经历,于是就会停留在那一层永远不会开释的顿悟包裹之内,备受身心的责罚,不自知,不前进,更不欢乐。【swy7.com 申请书范文网】

曾经有幸走近西安大慈恩寺,去感受玄奘法师从千年之前带来的佛光智慧;也曾经有幸走近济公活佛的灵隐寺,去感受亦癫亦狂的率性为佛之灵异。虽然我不是一位僧人,但是谁又不是一位行走在自己人生旅途中的僧人呢?

经历千年,佛法也许早就进入了我们的灵魂。只是我们并不是都如那些佛家弟子一样,潜心礼佛,用心念佛。可是我们自然也会用佛法宗旨来劝化我们的灵魂。那些进到寺庙里的生命,不都是把心交给了佛来教诲吗?

相比较其他人而言,我不是不信佛,但是我不跪拜那些佛像。因为我的膝盖要留着跪自己的父母,我的心却一定要跪拜精深的佛法的。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结束我的感悟吧:我是在梦中去西天取经,还是在取经的路上,走进了虚幻的世界。

但是,我知道一颗善良执着的心会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取经之路,最终到达人生最幸福的虚幻而真实的世界。


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3

原本没打算去看的。衣柜尚未整理,诸多衣物待洗,内心纷乱杂扰,并无心思观影。因姐姐有多余的票, 不能白白浪费,于是草草收拾一番便去了。

《西游记》的原著小学的时候已读过,电视剧从小看到大,大多情节历历在目。而《大话西游》的无厘头早已深入人心,《西游降魔篇》又是另一番风情,这些年,玄奘取经的故事被各种篡改,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子——我也不知它最真的样子。影视剧看来看去,不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因此对于该电影并不抱有期待,然而当音乐响起,画面铺开,一个熟悉的冗长的故事就此娓娓道来,竟是久违的感动,几乎是流着泪看完了全剧。

玄奘克服重重艰险取经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详,自不必赘述。剧中的玄奘目光坚定,拒绝高义王的盛情,宁死不屈,在沙漠里几度晕厥……我的眼泪像是没有闸门的小溪水,一直流,一直流……这应该只是他取经路上万分之一的艰辛。电视剧里的玄奘懦弱无能,无四位徒弟的保护便寸步难行。但我们都明白并没有神通广大的大师兄护师父西去,唐僧肉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神效,没有那么多妖魔鬼怪要抓他,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在神话他,唯独在这部剧作里玄奘是一个人,同我们一样的有情感的人,会怀念,会害怕,会难过,会脆弱,而一人前行的孤苦、恶劣的气候、饥无处食困无处眠才是最大的困难,玄奘用他的坚定和坚持战胜了苦难,终得实现宏愿,如果吸引力法则成立的话,那么他一定是得佛庇佑。

剧中用一个成语“吸风饮露”来描述玄奘西去的艰辛,我很喜欢这个词,它原是庄子形容神仙的词语,此处用给玄奘却格外妥帖。每一种伟大必定伴随着沉重,玄奘为了实现梦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人生原本就没有捷径可走,享乐太过轻飘,刹那即逝,而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生命做点什么,才不枉此生。

感谢千年之前的玄奘给我们带来佛法普渡众生,如果你问我佛法对我影响是什么?譬如,当我泪眼朦胧中听到邻座的大叔传来了轻微的鼾声,如果佛法没有感化过我,我可能会讥笑他鄙视他,但是我知道了,因此心里是一样的安宁祥和,这,就是我敬仰佛法的意义。

——谨以此文献给电影《大唐玄奘》


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4

*** 刘雨法学院

“一个人的影子可能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会传的很远,生生不息。”

一、关于演员其人

我一开始是冲着黄晓明的颜值去的,后来才发现,在这部剧的沉重历史面前,他的颜值无关紧要,他不再带有任何关于“黄晓明”的标签,他站在那里,目光沉静而悲戚,是个僧人,叫玄奘。

我能感觉到他的用心,他真正将自己融入这个角色,属于大汉天子的风流不存在,属于上海滩的潇洒不存在,属于黄晓明自己的气质也不存在,从最初和难民一同出场,中途艰辛历程,到最后怀有宁静而彻悟之心回到大唐,用毕生翻译研究佛经,再到最后坦然辞世,历史上光耀的传奇回归到个人,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电影。

演员们的演技让人觉得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段有厚度的历史,在他们面前慢慢展开。

二、关于情节

一个传奇的历史会投射到艺术作品的各个方面,更多的描述总是有很长的相似性,这让人不感兴趣。这部电影的妙处在于从细微处入手,从一个侧面传达整部电影的核心。

我不能忘记电影开头的那一幕。从高空俯瞰,难民和玄奘踏上了两条路。一个接一个,熙熙攘攘。只有一个人独自行走。

一幕不仅限于情节,带着禅宗修行的一般感觉,情节的西行也慢慢拉开。在我看来,这一幕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暗示了玄奘与他人不同的生活和命运。唐朝的市场熙熙攘攘,但他已经走上了一条出口之路。从那以后,他的心有菩提,但他经常死。深绿和灰色的色调,展开的像一首诗。

一路上不断遇到阻力,镇守城池的**阻止他出关,这是来自人世的皇权的阻力;而饥渴和迷途则是自然带给他的阻力,被困沙漠,无法脱身。在其中,徒弟起杀心、最后苦苦劝阻的情节、老马不愿向前走的情节给人带来的震撼尤其深:当绝境中相依为命的同伴屈服在苦难之下,苦苦劝其回头,任是谁,都会受到严重打击,内心动摇吧!

困境中对方背叛带来的伤害更甚于平常,玄奘脸含悲戚,却依然有一双坚定的眼睛。

突如其来的风沙将水壶吹翻,玄奘滚落沙坡捧起那抔土的时候,我不由也跟着流下眼泪。这种仿佛人生一样的情节,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吧:困境中为着内心咬牙坚持,却总是会有风雨打击不断而来,有人从此绝望,一蹶不振,而有人却拼命坚持下去,最终迎来了命运的眷顾。

一场大雨救了玄奘,让我们松了一口气。

三、关于感悟

历史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用历史养活当下,成为一种新的精神食粮。身为一个大四学生,每天忙碌在学***工作中,身体疲惫,精神困顿,而看完电影深深受到震撼,这也正是电影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未来是艰难险阻的,有风雨,有沙尘,有轻蔑和嘲笑,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定的心,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印度的心脏。

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5

三一文库(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范文

大唐玄奘观后感(一)

前天首映这一天第一时间看到了《大唐玄奘》这部一直让我认为神圣而庄严的电影,当我踏入影院的大门时里面准备**的人寥寥无几十来人,我顿时的感悟是那些爱情武打片首映都会爆满票房,这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的人确这么少,从一个小小的窗口却反应出整个社会现象,“缺乏信仰的人太多了”,我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肤浅,整部影片令我感动与感悟很深的环节有许多,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

他可以不顾一切障碍,甚至害怕放弃生命,也可以追求自己的信仰。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一方面,我们可以牺牲一切,心甘情愿地放弃一切。这是一个绝对虔诚,绝对忠诚和善良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有一个公认的认知,一个明确而真实的目标,一个愿意花你余生去探索的未来,这种不安是什么?这样,我们有自己的顾虑,世界上的各种情绪,每个人都有继续下去的支持。

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一切美好的开始都是为了更圆满的结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无论发了什么心愿,在路途中遇见任何困难与艰险都不能忘却“初心”,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被“名利,鲜花,掌声,荣誉,金钱……”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人生短暂几十年,我们再难也要让自己在社会中活得有价值,不枉此生……

大唐玄奘观后感(二)

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6

前几日和琰琰去看奇幻森林时偶然看到电影城贴出了《大唐玄奘》的电影海报,心头为之一震……终于有人把玄奘拍成电影了!相较于西游记中那个家喻户晓的唐僧,玄奘其人其事的细节却不见得有多少人知晓,也许碍于宗教的神秘,也许碍于细细研读的耐心,但我有缘在高三时结识一个真实的玄奘,冥冥之中似是注定,玄奘对目标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我,心底里我也将这位千年前的苦行者奉为心中的偶像。

初闻玄奘真人真事拜央视《百家讲坛》所赐。高三的中午几乎都在奶奶家度过,那是在紧张中抽出一缕闲暇的时光。当时的百家讲坛正在播放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一段介绍使我兴趣大增,竞一集一集的追完了。看完之后偶在书店看到“玄奘西游记”书籍也有出版,便立即解囊。那时的长安城、碎叶城、边塞五烽燧、那烂陀寺这些熟悉的地名张口就开,一个又一个复杂的古印度地名也脱口而出,出于对玄奘这神秘旅途的喜爱。玄奘神秘的身世,偷渡出关的勇气,独自面对大漠的挣扎,西域遇险的心惊,佛国求法的刻苦,以及辩经会上的力压群雄……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太着迷了,《玄奘西游记》的印刷也不同于其他读物有着独特的墨香,它成了我每晚复习前驰骋思想的良刊。在玄奘西行路上还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唐朝边塞的守将被玄奘的决心打动,网开一面放行玄奘的豁然;野马泉识途老马驮载玄奘的万物有灵;玄奘一路上几个或有成绩或入世还俗的徒儿;西域城邦的领主、突厥部落的可汗、印度佛国的国王,他们尽管坐拥权利拥有巨大的财富,但面对玄奘,一个诚心诚意的求法者,一方面被他虔诚的信仰打动,更多的则是为他强大的人格所折服,鸠摩罗王、日逐王……如果没有玄奘的记录,这两位古印度帝王的故事又会缺失很多……

“路在脚下、勿忘初心”是这次观影后我最大的体会……别人好意的劝阻、自然环境的极端、高昌王盛情的挽留、佛国理想的氛围这些或美轮美奂或艰苦卓绝的情况都没有阻挡玄奘的初心,尽管也曾动摇过,但勿忘初心坚持自己最终也必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玄奘的努力下百部汉经翻译出炉在中国宗教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玄奘这样的无畏、坚持的精神不也是非常可贵的吗?

我有幸三临大雁塔,曾独自流连于玄奘翻译佛经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熙攘的人群取代了沙沙的笔声,但雨中的清净恢复了这里的清幽,一花一世界……雨中的我感悟到水正是佛家智慧的体现,雨也在玄奘最艰苦的沙漠之行中给他启智,延续生命,这一定就是佛对我的点化吧……大雁塔前广场上依然伫立着玄奘的雕塑,常有市民供养的鲜花在他的脚下。从正面看玄奘手持锡杖诵经念法,从侧面看大师脚步稳健心无旁骛,我在玄奘的雕像下伫立良久,每每见到依旧肃然起敬,给挚爱诉说着我与玄奘之间奇妙的故事……

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7

****5y

五四青年节,我赶上了末班车,邀请朋友们去电影院看唐玄奘。

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对佛教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怀着极大的敬佩之情走进电影院,期待着一代高僧的人生故事,向他的光辉人格致敬,增进对佛教的了解。

影片直截了当地讲述了玄奘大师历经艰难险阻离开西部长安来到天竺国取经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两个小时的看电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也没有被智慧和思想点燃。我甚至没用准备好的纸巾。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好的题材不能抓住我心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也没有资格就电影制作提供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权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放映什么?突出什么?

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玄奘大师不怕艰难险阻,翻山越岭,寻找**。毫无疑问,他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也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法师一个人去西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化解?

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

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段经历对他了解佛教和生活有什么帮助?一个好导演是他内心世界在银幕上的投影。

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间解释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大量墨水描述法师在路上遇到的各种人。通过这些肤浅的故事线索,我明白了,得经不易,的人不易阻挠。

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

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生死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与梦想无关,只是侥幸而已。

终于到达了天竺,玄奘法师在这里渡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十几年光阴——在那烂陀寺的佛教经论学习,成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游历印度各国,访师参学,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曲女城的佛学辩论中,任人问难,无人能诘难,从而名震五印;无遮大会成为归国前的谢幕演出。可以说,玄奘大师在天竺的学术经历,不仅将他推上了人生的巅峰,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可是再回头来看看电影的处理,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导演处理起来有些轻描淡写。如果表现法师努力钻研用了几组与僧人讨论的画面还算差强人意的话,对于访师参学这一部分,只想通过解释一个名词“刹那”就来阐述深邃的佛学,制作人也太小儿科了。另外,对于巅峰对决的曲女城佛式辩论,它之于法师与印度的深远影响,基于影片的基础,我想一个对佛学不了解的人大约也是没有多大感触的吧!

也许我的观点会让电影人感到有点委屈。但这部电影的质量不受我个人意见的控制。票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对于人数众多的佛教徒来说,这部电影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有时间看的。

除了这部分人,有多少人真得喜欢这部电影?我只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电影人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化

****5y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