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套最适合孩子的营养早餐

09-19

儿童营养早餐对于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学习表现和健康状况都至关重要。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每天吃营养丰富的早餐,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20套最适合孩子的营养早餐”,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20套最适合孩子的营养早餐(篇1)

1、甜甜圈+八宝粥+崇明糕+白煮蛋

2、水果可丽饼+牛奶

3、黄油卷+白煮蛋+圣女果+苦菊+牛奶麦片

4、生菜粥+香葱蛋饼+橙

5、鹌鹑蛋三明治+牛奶

6、海绵蛋糕+椒盐杏鲍菇+火龙果+牛奶麦片

7、蛋饼+胡萝卜山药炒芹菜+樱桃+小圆子

8、蛋花汤+香肠卷+橙

9、小米大米粥+枸杞拌菠菜+烤面包+白煮蛋

10、玉米粥+葱香面包+西葫芦炒蛋+圣女果

20套最适合孩子的营养早餐(篇2)

1、海绵蛋糕+青椒炒蛋+牛奶麦片

2、西芹炒百合+花卷+红薯小米粥+橙

3、面包+木耳炒鸡蛋+赤豆粥+煮马蹄

4、肉末茄子青菜面+干果+牛奶

5、猪肉白菜豆腐粉条包+玉米小米粥+胡萝卜西芹炒马蹄+白煮蛋

6、糖三角+八宝粥+小蘑菇炒蛋+橙

7、肉松面包+山药黑豆核桃杏仁芝麻糊+青椒炒蛋

8、窝窝头+青豆玉米炒马蹄+银耳炖雪梨+白煮蛋

9、草莓酱夹心土司+虾皮炖蛋+草莓牛奶麦片

10、菠菜三明治+紫薯奶昔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哪种早教理念最适合孩子?


到底什么样的早教理念和课程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呢?笔者搜集了时下最流行的几种早教课程,希望给更多的妈妈带来借鉴。

潜能开发早教

理念:

注重开发儿童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激发他们进行高效的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采用视听教学及互动教学模式。课堂中采用问答时间、角色扮演、演讲录像、动手实验、团体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知识整合运用,提高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能力。

点评:

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涵盖了各种学习形态(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课程可以提升孩子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词句建构的能力。

蒙特梭利教学法

理念:

蒙特梭利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意识到幼儿拥有极其敏锐的感觉,对一切事物充满活力和激情,并能自觉地依照感觉去学习;二是主张给幼儿“有益的自由”,鼓励幼儿利用环境中的教具自由钻研,即便犯错也可以自我修正,老师和家长在蒙氏教育法里只是观察者和协调者,而不是主导元素。音乐方面辅以妙事多幼儿音乐教育体系。

点评:

蒙氏理论是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幼儿教育理论,要求老师能够敏锐观察到孩子的敏感倾向,对老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创意早教

理念:

蔬菜、面粉、泥巴……这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成了孩子们的创意工具。在课堂上,在纸游戏、颜料游戏、黏土游戏、胶水画游戏中,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五感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摸,通过“探索—表达—思考”去启发孩子,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点评: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五感式体验,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力,并奠定思考和表达的基础;游戏性的课程设置,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更乐于思考和更善于解决问题。

脑力开发课程

理念:

它的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每节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教材和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与蒙特梭利相比,脑力开发课程注重循序渐进的自我学习,强调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自我检测与立即鼓励回馈的机制。脑力开发课程认为,让孩子知道如何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点评:

脑力开发课程强调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脑力开发课程把知识形象化,用可看、可感、可操作的教具来引导孩子。

早教音乐适合每个孩子吗?


“安静点,不要吵醒宝宝。”这在美国被认为是废话。有3 个孩子的艾伦认为婴儿的听力不是很好,所以在宝宝睡觉时根本用不着强调安静。那么婴儿到底能不能听到声音呢?

美国的音乐感受性启迪专家戈登(Gordon) 认为,人从婴儿时期就应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受性。让孩子反复听适合婴幼儿水平的音律和节拍,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音乐,并且可以在听不到音乐的空间里想象音乐,再现音乐。这也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具体的音乐教育之前,比如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乐器之前,先培养他们喜好音乐的心理基础。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早期特长教育需要我们好好反省一下。只有在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音乐教育的心理条件时,这种音乐特长教育才会有效果。如果强行让一个没有心理准备的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他将会永远讨厌音乐。

有一位妈妈为了让上小学的女儿能在钢琴比赛上获得好成绩,就强迫她整个暑假都要练琴。结果,虽然获得了特等奖,但孩子却不再弹琴了。对这个女儿,妈妈毫无办法。如果父母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将来在感到幸福时,闲暇时,能用琴声表达内心感受,就不要这样狠心强迫孩子练琴了。

被派遣到新西兰的一位外交官家里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在回国的前一年,他们把5 岁的女儿送到当地一家非常有名的音乐学校,让孩子学习弹钢琴。看着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从音乐学校里回来,妈妈就怀着期待的心情让孩子弹钢琴给她听,但孩子每次不是说 “今天练习唱歌了”就是说“今天打鼓了”“今天拍手了”…… 妈妈很着急,在回国前2 个月左右,她实在忍不住去问音乐学院的老师,到底什么时候能学弹琴。老师说:“弹钢琴不是技术,不喜欢音乐的人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它。您家的孩子没有节拍感、乐感,怎么能学好钢琴呢?”结果那个孩子到回国时也没有摸过琴键。

不要因为父母的强迫或错误的教育方法,让一个原本只要经过培养就能开花结果的幼苗过早凋谢掉。

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摄取食物是孩子维持身体生长发育、发挥身体的功能和保持身体的有序性而获取营养的必要途径。为了让孩子能很好地消化、利用食物,获取全面、足够的营养,怎样吃好饭菜很重要。

1.吃食要做到细嚼慢咽。口腔是进食的第一道关卡,食物进入口腔经过牙齿的切磨,利用舌头把唾液与食物进行充分地搅拌,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再通过食道进入胃。如果食物在口腔内没有充分咀嚼,囫囵吞枣进入胃肠,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营养素分解不彻底,影响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所以,孩子进餐时,成人要鼓励他们细嚼慢咽,而不是催促快吃。有专家认为食物在口腔中咀嚼的次数为30次最科学合理,最容易被进一步消化吸收。

2.不能用汤泡饭。因为,孩子吃汤泡的饭时,一般不太需要咀嚼,饭粒就会很容易地被吞咽下去,这样做同样会增加胃肠的消化负担。

3.不挑食、偏食。孩子挑食或偏食都会使摄入的营养素不全面,造成营养不良。现在孩子挑食偏食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现孩子偏食应及时找原因,然后慢慢纠正。一般孩子挑食、偏食多半是受父母偏食习惯的影响,往往再加上家长过于娇惯、溺爱的教养态度,使孩子的偏食现象越发严重。首先,家长应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己首先不挑食,买菜时,经常变换品种。吃饭时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另一方面,与幼儿园老师联系,利用在幼儿园进餐的时机,逐渐纠正孩子挑食、偏食的行为。因为老师比较有办法,如老师经常会有意识地带孩子们到附近菜场参观,认识各类蔬菜,观察蔬菜有趣的样子和鲜艳的颜色,引导、激发他们对各种蔬菜的感情;如对幼儿不爱吃的饭菜,教师会用自己喜爱吃的态度去鼓励他们,或把他们安排在喜欢吃这种菜的孩子的旁边,用同伴的榜样行为感染他们;或者先给少量的菜,鼓励孩子先试一试,然后慢慢地增加,逐渐习惯,最终达到彻底纠正为止。

建议各位家长试试。

孩子也需要心理营养


“补钙、补脑……千万不能让孩子缺了营养”,当许多家庭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营养上时,心理营养的缺乏日渐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儿童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是儿童心理专家在日前召开的营养与健康论坛上介绍的。专家呼吁,在为孩子身体着想的时候,别忘了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其实,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他生活环境一点点浇灌而成的。在婴幼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任何人。如果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的心情、父母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的输赢,那么,孩子便会感到这个世界完全无法预料,当然也就没有安全感。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或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碍都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致那里找到解释。

专家指出,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只能承受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一些家长心目中,孩子学习是理所当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绩就眉开眼笑。孩子的学习一旦出现问题,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批评、训斥,甚至是辱骂,时间一久,就出现了孩子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教养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为何找不到最好的教养方法?

走在地下书街的路上,翻起琳琅满目的教养书籍,让我不禁想起了往事。

自从领悟了教养这档事,坚持对孩子“不打、不骂、不批评、不指责”,从那之后开始思考且摸索着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法。于是我看了相当多的教养书与亲子文章,心想这些都是专家学者的呕心沥血之作,照着做一定不会错。

后来,我看到一本是教怎么与孩子讲道理的教养书。于是从泽泽两岁之后,我就开始与泽泽讲道理。

哭闹了,我讲道理给他听;生气了,我讲道理给他听;耍赖了,我还是讲道理给他听。然而,却发现讲完道理之后没多久还是会再做同样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我的好言好语就立刻明白懂事。

于是,我讲道理的时间~越来越长,深深地认为我不打不骂,至少我可以把道理灌输在泽泽的脑中吧。

有一次,泽泽与小朋友借玩具不成,一生气就出手打了对方一下。哭声传开了,大人跑来关心了,我也把泽泽抓来讲道理。我严厉地看着他:“刚刚发生什么事情?”泽泽小声说:“我打人。”我一听到泽泽又打人,整个心就烦躁了起来。“爸爸已经跟你讲过很多次了喔,不可以打人,打人对方会痛会难过。而且这个东西是他的,我们都要问。如果对方不借,我们可以想别的方法,我们可以交换、可以轮流等很多方法,就是没有打人啊。知道吗?”我讲完这么一大串后,就看泽泽点了点头说:“知道。”我立刻反问:“知道什么?”泽泽愣住了,一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模样。我接着说:“没关系,爸爸再说一遍。”就这样,一遍一遍再一遍,直到泽泽可以自己说出了些重点之后,我才让他离开,最多有长达20分钟之久。

此时我心想,我的道理已经深植在泽泽的脑中了,那记得就应该可以做到吧。此时,我才刚走回客厅不久,又听到孩子的哭声,我转头往孩子玩的地方一望,只见泽泽两眼哀怨地看着我,手中拿着玩具像现行犯般的被我抓到。我叹了一口气,心想:“我不是已经不打不骂了,还都照着书上做,为什么找不到最好的教养方法呢?”

先了解孩子,再来对孩子做教养

直到有一次,我叫泽泽过来讲道理的时候,泽泽起了身往我这边走过来的同时,居然翻了白眼,一脸很无奈的模样。我没有对着泽泽大骂“你这是什么态度。”我反而开始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后来我懂了,我自认为对他好的讲道理方式,对于他却是一种啰嗦与处罚。我自认为是灌输观念给泽泽,其实当时才快三岁的他,不管是词句上的理解力与时间上的专注力而言,都无法承受我这种长时间的轰炸,所以理所当然还是会一犯再犯,因为当时被我讲道理的泽泽,满脑子应该只想逃离吧,难怪会有翻白眼的无奈表情。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在教养孩子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孩子。

因为“了解孩子比教养孩子重要”:了解孩子每个时期所发展出来的能力;了解孩子以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了解孩子与我们长期相处的习性。

了解孩子之后,进而找到最适合彼此个性的方式来处理。我领悟了之后,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孩子的角度与高度来做适性教养,而非一味的把看到的理论套用在我跟孩子身上。

面对才快三岁的泽泽,词句上还无法有太深的理解,所以我用泽泽这年纪可以听懂的方式去说明;三岁孩子的专注能力本来就比较短暂,于是我缩短对泽泽讲道理的时间,待泽泽再大一些的时候,再慢慢的拉长到我与孩子都可以接受的程度;理解三岁孩子的情绪控管尚未稳定,愿意等孩子情绪发泄完了再继续讲道理;知道泽泽属于忘掉比记住还容易的个性,于是把泽泽发生的每一个状况都当成第一次,不会因为孩子一犯再犯而生气。

我试着改变与调整之后,这个效用出乎意料的强大。因为~我更加了解孩子了,也更加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再摸索出最适合我与孩子的教养方式,让我们与孩子之间,不会因为管教上的“想要为孩子好”,却反而让“关系变得不好”。只有“先了解孩子,再来对孩子教养”,才可以既让孩子好,也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

泽泽长大了,妹妹花宝出生了,花宝也到与泽泽当时相同的年纪时,我发现没有办法直接把对泽泽的这套放在花宝身上。花宝的语言能力比同年龄的泽泽发展得快,我在跟花宝讲道理时,花宝会辩解、会找理由也会故意讲反话想让我动怒。花宝在个性的坚持度上,比同年龄的泽泽更加的具有持久力,往往泽泽哭闹的5分钟的事情,花宝可以坚持到10分钟甚至20分钟。一开始,的确会有泽泽比花宝好带的想法,会对花宝失去耐心,甚至说出“哥哥以前都不会这样”的比较话语。

于是我再次回到“先了解孩子,再来对孩子教养”的心态来看待花宝,恍然大悟般地自省,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面对每个孩子就要用不同的教养方法,即使是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也一样。

换句话说,我要与花宝重新一起磨合出最适合我与她的教养方式。而非把对哥哥的公式套在她身上。

教养,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我们听到、看到、读到或学到的教养法,相信都是好的,但不一定全然都可以百分之百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毕竟这些教养法,是从教科书或是作者自身的经验上所得来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与孩子。然而并非就不需要再看教养书了,而是我们要从这些教养书及文章上,学到教养孩子的观念、大方向与大原则。

“不打不骂,对孩子讲道理”是个大原则、“引导孩子”是个大方向、“有了孩子之后才开始学习怎么当父母”是个观念。这些绝对都是正确的,但实际的做法以及细节的调整,依然要靠着我们与孩子在相处上去磨合及摸索。相信着通往这条正向的道路上,有着各式各样的风景,一个孩子就属于一种景色,至于要怎去欣赏,就要看我们父母自己喽。

所看到的教养法,我们都当作参考,因为最真实的人,就在我们面前;最真实的拥抱,就在我们怀中;最温暖的亲子之情,就在我们的相处与陪伴。看懂孩子且了解孩子,教养不是拿本参考书来照本宣科,而是依着我们自己与孩子的个性,找到那最适合我们彼此的教养方式,那就是世界上最棒的教养法了。

因为~教养,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培养孩子20种阅读的方法


20种方法培养孩子阅读 让阅读成为孩子终生的习惯

1先是听书,及早开始

在孩子还是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读书、念诗给他听。文字的韵律,配上妈妈温暖的声音,真的能成为孩子潜意识里最初的印记。

其实越早使用这种方式越好,用来进行胎教也是可以的,历史上周文王的母亲就是这样,结果周文王生下来就很聪明,能够“以一而识百”(举一反三、闻一而知百)。

2童年故事,终身难忘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多少人的童年回忆里,感恩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爸爸妈妈或者姥姥。

给孩子讲故事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儿童听父母讲故事的时间长短,与他数年后的阅读水平有很大关系。

父母每天给孩子朗读故事,能让孩子理解更多的词汇,提高理解的速度。故事还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放飞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看到孩子被故事吸引后,可以告诉孩子,只要认识字,自己就可以在书本上阅读这些故事。

3持之以恒,日久见效

从读一本书开始,持之以恒的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很多父母兴致来了,买本书给孩子讲一下,坚持了几天看孩子兴趣不大,就放弃了。一天讲一个故事不难,难的是一年365天每天都讲故事。

只要坚持下去,两三年就能看出效果。

4要有耐心,不厌其烦

孩子都有一个心理特点:对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东西特别执着,听故事也是一样,他们对喜欢的故事百听不厌。但是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讲。

当孩子不停地要求重复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不要让急躁和抱怨伤害了他们的兴趣,耐心是父母的必修课。

5要有感情,声情并茂

书是死的,故事是活的,父母不能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充满感情地讲故事,带着动作和表情,模仿不同的声音,让孩子进入故事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他自然可以体会到故事的意义。

读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

6家中有书,营造环境

家里没有几本书,怎么能引导孩子喜欢读书?所以让孩子的身边堆满书,或者单独给孩子设置一个读书的小天地,准备很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儿童书籍,使孩子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快乐地读自己想读的任何一种图书。

7父母陪读,营造氛围

孩子最强的能力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习惯,都会无形地影响到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父母如果不读书,经常看电视、玩游戏,有事没事拿着手机刷朋友圈,家里就没有读书的氛围,孩子自然也不会喜欢读书。

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应该放下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读书。

8常去书店,开拓眼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常在书店逛,自然沾书香”。带孩子进书店,让孩子徜佯在书的海洋中,通过书店的环境感受读书的气氛。

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效应”。

书店里图书齐全,总有一种书是孩子喜欢读的。在这里,不用教他们,他们自己就会翻开来读,这对吸引孩子对书产生兴趣非常有帮助。

图书馆也能产生书店的这种效应,培养孩子泡图书馆的习惯。

9兴趣优先,引导阅读

阅读不能强迫,要适当引导。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书籍。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经常给孩子买很多书,但孩子很少看书,原因可能在于没有选对书籍。

父母如果以自己的判断,或者按照别人的经验,以及流行的看法,来为孩子选择书籍,那是非常不可取的,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容易产生兴趣。

10利用厌倦,诱导阅读

让孩子在厌倦的事与读书之间做选择,比如故意将孩子上床睡觉的时间提前,然后告诉孩子,不想睡觉可以看书。

“看半小时书”还是“马上关灯睡觉”,孩子十有八九是选择看书,这不见得是孩子爱看书,而是他们都讨厌睡觉。

11户外读书,新鲜体验

读书环境可以挑选,也可以与其它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把读书和有趣的户外活动联系起来。

带着孩子到户外玩耍,在帐篷里读书,在吊床上读书,在小船上读书,一切能给孩子新鲜有趣体验的阅读活动都是孩子想要的,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有利于孩子爱上读书。

12孩子朗读,宠物来听

孩子不大愿意读给父母听,但是孩子肯定愿意读给他们的宠物听。用宠物、孩子心爱的玩具作为替代,让孩子给他们朗读。

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让孩子读给他们的兄弟姐妹听,或者孩子愿意给谁读书,就创造条件让孩子给谁读,无论对象是一只蚂蚁、一只蝴蝶还是任何奇怪的东西。

13给予纸笔,鼓励乱画

允许孩子乱写乱画,给书上画的女人添上胡子,再加一只眼睛,都是孩子想象力肆无忌惮的表现。

如果要教育孩子爱护书籍,就给孩子一个笔记本,鼓励孩子和故事中的人物交流,比如想送他什么礼物呀,写下来,不会写就画。

14说来听听,参与讨论

孩子慢慢大了,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候鼓励孩子读书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父母也可以参与讨论,但是要接受孩子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还是错。

这样孩子逐渐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自主思考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父母也可以让孩子试着将观点写出来,或者试着自己编一个故事。

15见缝插书,触手可及

在孩子玩耍的地方也可以放上书,并且让孩子触手可及。

比如在家中的阳台放个小书架,上面可以摆有名人的自传、科普杂志等等。孩子在阳台玩累了之后,可能会顺手拿一本翻,根本不用父母劝导,而且很容易看上瘾。

16多读经典,超前阅读

引导孩子多读经典。尽量给孩子买没有删减、原汁原味的书。不要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过于浅薄的书对大脑很难起到足够的刺激,所以可以买一些相对来说,有点超前的书给孩子看。

17阅读方法,因类而异

为了让孩子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和读书热情,就必须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例如:精读、略读、跳读;朗读、默读。

对于不同体裁的读物还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经典的读物要精读,对于故事类读物要略读,为了寻找某些资料时可用跳读。优美的诗歌和散文适用朗读,较为深奥且逻辑性较强的文章适宜默读。

18偏重享受,不可功利

有的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写好作文,提高成绩,倾向于选择专家指定的书目或者教辅类的书籍,甚至“作文宝典”“作文大全”等等,成了父母和部分孩子的最爱。

这种太过功利化的读书不可取,会败坏孩子的阅读胃口,使孩子忽略了读书本身的意义。

读书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孩子读书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一例外。

19静等花开,不能急躁

读书并不会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明显的或者直接的效果,所以父母不能急躁,不要觉得孩子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了,就可以迅速提高成绩了,否则就是书白读了,读书没有用。

事实上,孩子大量读书的效果大约在初、高中才能表现出来。孩子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就能形成连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能产生正向反馈。所以让孩子坚持读书,总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20联系实际,读无字书

将孩子的阅读经验融入生活,也要带孩子旅游,见见世面,读读无字书。

看了那么多关于恐龙的书籍,就一定要到博物馆看看恐龙的化石;读过《水浒传》,不妨就带孩子去“水泊梁山”景区看看,让读书与实际相互印证一下。这样更能启发孩子思考,毕竟孩子读书最终是为了把握现实生活。

阅读是一种长时间提升个人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手段,希望各位家长能对孩子多加引导,通过上文的20种实用方法,让孩子从此彻底爱上阅读。

多给孩子一点人文营养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生命认知……事实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

,平时非常淘气,一直带他的奶奶不耐烦骂他两句,一天奶奶午睡时,男孩跑到厨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额头来回的切,奶奶惊醒后吓的一阵狂叫。小男孩则得意的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把你杀掉!”人文观点对于上述现象,专家普遍归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却很少有提及生命意识薄弱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长期匮乏的东西。许多父母也会知道说珍爱生命,但若不是以一个牢固的生命认识做基础,我们的真爱能否抗的住压力、经受住挫折仍是个问题。西方一个哲人曾经说过:“Deathdestroysaman,theideaofdeathsaveshim.(死亡可以消灭一个人,而死亡观则可以拯救他)”在美国关于“911”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告知孩子们父亲的突然死亡时,她解释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变成了天使,在天上注视着他们。这个女人未必是教徒,但她对死亡的诠释则将生命的美传承给了孩子们。建议

生命信念的树立和内化,都是要从小抓起的。当孩子们第一次提问“我是从哪来”的时候,应被视为他对生命的最初探究,这样的时候,父母最好和孩子进行一次深谈,除了告诉他,他是父母爱的结晶以外,还要告诉他,对于他的出生,父母有过多少梦想,祖辈又有过多少期待。他出生的时候,全家人是怎样的激动,祝贺的人是怎样的踊跃,他的第一次走路、学说话、生日……许多充满人情味的珍贵细节,都是让孩子确立他在这个世界的坐标,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的“基础教育”。当孩子对小猫小狗甚至小乌龟小知了施虐的时候,你也应该将之视为生命意义教育的良机。要告诉他,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严,而且“无论是狮子还是刺猬;雄鹿还是蝙蝠,都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孩子便不会因为觉得什么人丑陋或者不顺从自己而去伤害他

,更不会因为自卑而残害自己。共情……事实曾听北京的一位幼教专家讲过一件事情,他们到北京朝阳区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时,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冻的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回答。老师只好点名,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我怕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听到孩子们让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儿园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道:“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的哭,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回答的十分干脆。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在餐桌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旁若无人地拿着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举着筷子在桌上的菜盘里来回挑选,好像不知要从哪儿下筷。调查发现,吃饭时对身边的人熟视无睹,一双筷子对满桌饭菜挑来拣去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存在。

其实,餐桌上的不文明现象远不止这些,比如拿筷子敲饭盆,吃饭时把筷子、勺子含在嘴里,把喜欢吃的菜摆在自己面前,用一根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帮别人夹菜不用公用筷等,都是餐桌上的不文明行为。这些发生在餐桌上的细节,反映出孩子是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就餐时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呢?这与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一些生活细节问题不用太在意。现在的孩子不缺少理想抱负,缺少的是养成教育。在过去,因为家里孩子多,吃饭时家长都强调要等大家坐齐了再动筷子,吃饭时不能发出声音,不能挑食,不能在盘子里乱挑。如今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慢慢丢失了。有的孩子吃饭时叫不来,有的孩子则不等大人上桌就只顾自己开吃了;吃完饭把碗筷一放就走人,余下的事让父母去做,更不会对别人道声“您慢吃”。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地养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了。

那么,良好的就餐习惯应该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介绍了吃饭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比如与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吃饭时,要检查自己的手是否清洁;夹菜时要等菜盘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手,不应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也不要把夹起的菜放回菜盘中;一道菜上桌后,通常要等主人或长辈动手后再去夹取;需要使用公筷或公用调羹的菜,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自己的碟盘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食用。就餐时的仪态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也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当众剔牙,如需要剔牙时,应以手掩口或转过身去。吃饭完毕应对同桌说“慢用”后再离开。如果是作为主人方,一定要等所有客人吃完才能离开餐桌。另外,就餐时要放松心情,姿势端正,仪态优雅,不能将腿搁在椅子上或者趴在餐桌上。诸如此类的餐桌礼仪,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孩子们也应该自觉掌握并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相信《20套最适合孩子的营养早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适合孩子的早餐有哪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