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6篇

09-26

想要更好地掌握“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的相关知识赶紧来看看这篇文章吧。当我们百忙之中看一看电影时,谈起影视作品里的情节,我们总会感慨万千。观后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代表是感触与理解的完美融合,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和社会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你是否在网上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范文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解决问题建议你把它保存下来!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1

一个三年级女生,成绩一直不好。家长让她转了几次学,情况没有一点改变。家长心灰意冷,不仅对她不报希望,每天不给她笑脸,还要求老师不要管她了。家长甚至放出“狠话”:老师再让家长配合,就是找家长的麻烦。老师没有放弃,对她的关心无微不至,但看不到她的进步,测验、考试成绩都只有十来分、二三十分。老师应当怎么办?是不得已放弃她,还是帮她分析原因,带她一起向前走?

有一天,省围棋队的小棋手来到学校,指导校围棋队的同学下棋。孩子们虽然同龄,但专业的与业余的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小棋手让了五子,仍大获全胜。

老师收到启发:这个女同学的基础差,短期内要求她有大的进步,不现实。让她和全班同学面对同样的试卷,分数当然惨不忍睹。一次一次的“红灯”,不要说是三年级女同学,即使是成年人也无法承受。

老师豁然开朗,决定专门为这个女同学出试卷,降低难度。女同学第一次得了49分,再一次得了57分,又一次得了76分……

家长看到分数,很惊讶,也很高兴,但知道这个进步是降低难度得到的,又觉得自欺欺人。

老师说,降低难度,是为了真正摸清楚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让孩子重拾信心。

家长不信心老师的话,认为老师的努力是白费功夫,甚至认为老师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孩子是你们的,她只是我的学生。你们就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没有希望,就是100%没希望。而我,这一个班有40个学生,一个学生失败,只是失败了2.5%,我为什么要为2.5%煞费苦心?不客气地说,你们失败不起!”老师严肃地说。

老师的话,在家长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一个班级,两个测试和考试标准。这位女同学开始在她这个层面进步。后来,她每次测试或考试都能得到八九十分,有时候还能得到满分。老师把她的成绩按正常试卷的难度折算,可以达到六七十分。她学习进步了,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情好了。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一旦他们得到尊重,自尊心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拔节、抽穗,结出自信与自强的`果实。

这是两个成功的教育案例。

真正完全不负责任的老师少之又少,胸怀爱心却

无计可施的老师比比皆是。学生一天一天在成长,知识一天一天在更新,各方面的要求一天一天都在提高。但是,几乎每个班都有所谓的“问题学生”。老师再怎么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于是埋怨、发火、放弃,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之间关系紧张。于是,“问题学生”真的成了问题,然后变成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我所带的班虽然只有二十几人,但是也有好几个“问题学生”。像王傲天,单亲家庭,跟着妈妈在外婆家生活,家人除了知道给点吃穿,别的什么也不关心,还说什么没有孬的怎么有好的。王傲天成天要么作业拖拉,要么写的寥寥草草,成绩落后。我对他从来都没有放弃,是责任心驱使着我,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补习功课、辅导他写作业。像王广鑫,是天生的愚笨型的孩子,我对他则降低要求,只要能学会书本上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就行,每天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辅导,还是无济于事,但是,我仍是始终没有放弃。还有陈羽熙、吴大众等几个特殊学生,真是费尽了心血,但是效果不大。

对老师的评价,不仅仅在于是否负责任、是否有爱心,还在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我所有的工作,似乎就在于寻找——寻找一个契机、一个突破口。很幸运的是,这个契机、突破口终将到来,但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坚守中如约而至。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腆着肚子,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嘴难伸,有理难辩,你说冤不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提法本来就是片面的,数学术语定义为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教育主管部门绝对不会不理解,心知肚明。但用这句话管教师,却很简单管用。于是乎――谎言说了万遍竟也成了真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如果正确且能成立的话,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谁没有责任感?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般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主席都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中,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不是贤人的人呢,他有没有教得好的学生呢?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社会思潮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和道德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怎么能够上得去?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

洋思中学作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有人认为,洋思是全封闭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忧心如焚么?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工读学校与加强少管所么?理念片面,模式机械!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

所以,一味说“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甚至是极端的话。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两个凡是”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不是吗?只要一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但生活不是艺术,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做做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D�D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D�D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究竟是在讹诈教师?还是在自欺欺人?现在中国的教育面对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时代不同,一代人一代物啊,80年代的学生那是相当的自觉,90年代的学生那是比较自觉,新世纪的学生那是相当的麻烦,教育方法虽在革新,但是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生的“革新"”。以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拿来对学生是没用,万事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太绝对了,毫无回旋之余地。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是“建立共产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要打拼多少年,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3

接近100年前,寓居北京的鲁迅,曾经做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迄今这个问题依然在拷问着中国人。

事实上,鲁迅并没有成为父亲。周海婴需要再过10年才能在上海出生,而他的母亲许广平不在北京。

在过去的100年里,时代的巨轮翻过了太多的坎坷、沟壑和平坦的道路。不幸的是,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做父亲。

钟情编剧、兰城序导演的《坏爸爸》,对此有一个艺术式解答,其中坏爸爸和问题多多的儿子问题之缘起、发展的过程与结果,都值得当前观众进行或近或远、可弹可赞的表扬与批评,毕竟怎么当好父亲这个角色,可没有培训班来教,每个爸爸都需要在不断的父子冲突沟通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高,这是一个无尽头的事业,因为每个男孩都会长大,他也会成为父亲,也会遇到老问题。

没有爸爸天然选择做坏爸爸,所谓的坏爸爸只是一种相对视角里的观察。

《坏爸爸》中邵兵饰演的爸爸,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与孙绍龙饰演的儿子恰恰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彼此看对方都很有情绪,正如他们的名字萧大海和萧寒漪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前者的粗疏、有力,而后者的格局则相对细密、无奈。

坏爸爸不是真的坏,中国家庭中父爱的缺失造成了爸爸坏的错觉,坏在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坏在爸爸自己有时候还是孩子,但是这种坏,有时候也是一种成长,每一个男孩都要成长为男人,而如何做爸爸的角色是一生的必修课。

说虽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这都是理想主义的套路,其实也未必都能够实现,而且游泳和战争并非是必然要参与,只要做了父亲就是至少十八年甚至一辈子的担当,没有退路的。

萧大海和萧寒漪的冲突,即使有一定的代际因素,更多则是彼此缺乏基本的信息分享,父子各自忙,有事不说话,先在心底确定了对方的反对,长此以往必然父子成了仇雠,甚至还不如陌生人之间的冲撞式坦白。

如同《坏爸爸》中的父子,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青春期过度绵延的儿子,与壮年期颐指气使的父亲,双方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儿子自顾自的玩游戏、不学习、练练车,老子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成功者对儿子采取又打又骂的严苛教育。

事实上,恰恰相反。我儿子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蹒跚而行,没有明确的未来。

老子健康时有无穷的精力发泄,只有父子处在极端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放手。

事实上,电影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当父亲发现癌症已经晚期时,他仍然想采取竞争性措施来打击儿子的信心,并试图用这种方式让他回到指定的轨道上。

这当然是自**愿的妄想,儿子和亲友都发现了老人其实并不老生病的秘密之时,电影就走向了悲剧和正剧一起上演的路数。

在生离死别的大框架内,萧大海和萧寒漪实现了和解,彼此共享了人生的奥妙、过程、遗憾和快乐之所在,大家敞开心扉说出了过去不愿意说的话。

请注意这是一部电影,通常不是现实。在电影院里很容易触及灵魂。在现实中,很容易是现实度的沟通和交流,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做不到的。

我们如何做爸爸,首先是要在做好自己的本分之时,还要做朋友。

否则,父亲很难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传给儿子。

即使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和职场阅历,父亲的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前提是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具体处境和职业选择、自我实现的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简单地说,扶上马、送一程,古今中外这都是很不错的父子情谊。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4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你的爱比父爱更严厉,比母爱更细腻,比友情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

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赞扬老师的名言警句有太多太多的。然而,这些都是针对我们作为教师的角色。当我离开学校回家时,我是一个母亲。我怎样才能教育我的孩子?

这个问题对于初为人母的我很是困惑。

在书店,看到了《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想读这本书,是呀,教师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呢?看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一、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独立和好奇心叠加在一起就可以成全一个孩子比较完整的人格。”只要做父母的不过度看护,孩子就可能显示出追求独立的天性。所以,教育孩子要学会放手。

有时候 ,放手也是一种爱。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自由空间。父母的过度保护往往会限制他们的天性。

我们的爱最终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初为人母的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要自己反省,孩子在开心的玩的时候我会随着自己的性子打扰孩子的活动,如,抱过孩子问他“妈妈爱你,你爱妈妈不?”孩子还在专心的玩自己的游戏,我还是在追问自己的问题,直到孩子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才会结束自己的问话。有时候孩子拿着一些钳子之类的工具在模仿大人的工作时候,我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抢走孩子的工具而不顾哭泣中的孩子,我的理由只是怕孩子伤害到自己,看完书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孩子高高兴兴的的在自己的世界中玩耍,我为什么不在旁边保护她不受到伤害,而要强制性的夺走孩子的愉快世界。

以后我一定做到还自由的空间给孩子。守望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

走得太近了。他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受压迫。他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他有了安全感,他安全地居住在他的大地上。

我不可以以“看护”或者“爱”的名义,做干涉她自由生活的事情。

二、留更多的美好回忆给孩子的童年

张文质在文章中说“我常想,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的童年有更多美好的记忆,童年不仅塑造未来,也是我们不断返回的栖息地,几乎可以说童年的生命质量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质量”。

我的孩子很小,所以我很幸运能让我在他童年之前读到这篇文章,所以我会尽我所能为我孩子的童年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余岱宗曾说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按照拉康的说法,要经过一个“镜像”阶段。这个“镜像”就是一面镜子。儿童从这个镜子里认识自己是什么样子,同时,也从父母、小伙伴、教师那儿获得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信息。

所以我作为母亲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母亲,我的家庭充满着民主和谐的氛围,我要和和儿子的关系融洽。偶尔我想,即使这辈子没有成绩,我也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用自己的奋斗、知识和个性,为孩子们提供健康成长的心理文化资源,值得骄傲和欣慰!

三、告诉他健康快乐最重要

张文质在文章中说,我坚信坚强、乐观、善良将成为她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这一点时间会证明。人出世的唯一目的大概就是为了开心。独自承担之所以能够忍受,是因为这个世界原本为她提供了足以让她开心的事与物。

这些事与物就在孩子的身边。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令她开心的事与物。

因为健康快乐才应该是人来到世上最根本的理由. 所以如果我的孩子成绩平平,但不乏善良、感恩、有孝心、宽容、大度、幽默、爱好广泛、善于沟通与交流等品质,那么仍然认为我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我以后应该在家里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最想感谢的是妈妈的微笑,是它,让我快乐度过每一天。”(陈开玖),看到孩子的脸我怎么会不笑呢。我会让我的笑脸伴随在儿子童年的每一天。

张文质说“我总是会坚定、责无旁贷地站在儿子的身后。我经常想,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也许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好、最善良、最纯洁的一代,无论多么艰难,我都必须尽我的一份力量去保护这些孩子。”我儿子也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所以我也同样会站在他的身后。

我儿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我的私人财产,也不是我实现抱负的工具。他的生活必须由他自己写。我能得到的就是爱,对她真正的爱。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5

了解童贞1——决定1:0-6岁的孩子

子一生幸福的性教育》读后感

刘秀桃本书共有14章,每一章的主题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总会用最简单常见的事情来作案例,让读者更容易明白,同时又给予了家长和老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其中第一章嘻嘻,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儿童的性探索及指导第三章爸爸妈妈,教教我吧——儿童的生殖健康与保护第六章我长大啦——潜伏期的性教育这三章的内容在我脑海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本书开篇时一个总论,主题是性关怀从0岁开始在总论中,作者首先通过“童年的一个游戏带来一生的阴影”,举了一些实例,讲述一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得到性关怀,甚至受到了性伤害导致了他一生的不幸福。然后讲到“性关怀是性教育的必要补充”期间提到了佛洛佛洛依德的理论。通过整个总论的内容,我接触了一个对我而言全新的领域,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它,我开始关注并重视对孩子的性教育,认为这是我此前对爱女成长的教育过程中被遗忘和忽视的东西,而我的女儿已是两岁多了,我必须把她拾起,作为整个对孩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学习、实践。

此外,我从中也初步了解了性教育的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作者通篇讲了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性关怀一定从0岁开始,也就是孩子一出生,就要对孩子做全面的保护,包括他的性,性关怀是性教育的必要补充,我认为也是性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必要的准备,她是性教育的基础;二是性关怀的两个组成部分,即性关怀的基础——性尊重和性关怀的方法——性引导。

结合书中出现的孩子们的一些性游戏,想想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小班级的孩子们在如厕的时候是不分男生女生的,能很容易就观察到异性的身体,有的时候,孩子们甚至是在脱了裤子的情况下,很坦然的和异性在那里聊天,有些时候孩子们在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异性孩子穿脱裤子的时候,也能很容易就看到异性的身体。教师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往往是提醒孩子赶紧把裤子拉上去,或者请孩子们寻求教师的帮忙。也有的时候会本着开玩笑的心思,对孩子们说羞羞。

看完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对待孩子们的性游戏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而不能从**的角度考虑,孩子们只是把他作为一种游戏在和自己的同伴探索,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很紧张很责备的态度去对待,让孩子们产生一种自己做错事的心理,这样不利于孩子性的发展。应该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让我们掌握一些技巧。做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家长正确、科学、健康地教育和培养孩子。

我们都知道家庭气氛是民主、尊重、平等和自由。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努力,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但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也不能给他们下定义。

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

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应该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一样,谨慎而恰当地使用语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和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我们要学会把这些有效的沟通方法借鉴运用到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儿童性教育是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它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不可掉以轻心。总的来说,对幼年与童年的孩子,可以作大致的说明,而随着年龄增长,对同样的问题的解释程度可不断加深。

孩子问到什么程度,他回答得很透彻。如果基于迫切地想多进行一些教育的考虑,而一股脑解释许多相关问题,不仅孩子可能理解不了,而且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但如果遮遮掩掩,左躲右闪,孩子问了却不回答,同样可能造成无尽的伤害。

你知道,孩子们问的往往是他们能力解的。不要用错误的答案来欺骗孩子!因为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最合适的时候,用最轻松的方式,学会最有用的东西,这样的孩子是最幸福的。还要从良好的习惯,独特的思想,真诚的友谊。。。以及其他方面培养更好的一代新人。

我觉得向别人学习不能照搬表面的东西,而是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些具体的实践。要知道事物是不断前进和变化的,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整个性发展的规律,不懂得基本的性知识,不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不结和家庭教养孩子的文化,不掌握应对孩子性发展的行为的原则,不实践对孩子更有利的教养方法,如何获得育儿智慧的发展呢?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6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只有不会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只有不会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这是我第二次读《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是在20xx年,刚参加工作,那时,并不能读懂其精髓。直至今日,重新翻阅,才觉得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一个角色有着不可忽略的指引作用。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开创了影响东西方几个世纪的教学方法——全能教学法。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乡村牧师,他的儿子卡尔?

威特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八岁时,他能自如地使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种语言;熟悉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哥廷根大学;他14岁时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16岁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他的父亲把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奉为早期教育的经典,是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可以说它早就无数天才。

卡尔?威特有着这样的惊人的成就,并不是他的天赋有多么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

因为,他坚信孩子的禀赋不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的有效合理的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一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才的。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终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出生后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被定为的低智儿最后成为了文明全德的奇才。

出生时是一样的。 只是因为环境,您才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首先,我认为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书中,有例子,有位贵族把孩子交给了管家,自己和夫人周游世界,等他们几年后回来时发现孩子跟他们毫无感情,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教育了。

我们周围有很多例子。孩子小时,找借口不管孩子,或者找借口不学习教育方法,造成的坏影响肯定会显现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孩子如果身处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相反,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

因此,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他们是环境教育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

根据而童潜能递减规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定的智力发展期。这个最佳时期是非常关键的,它对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不要错过它。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最佳时期。

第二,我们应该培养各种各样的兴趣,但绝不能使用填鸭式的教育

老卡尔先生非常热爱大自然,卡尔3岁的时候,每天早晨都会带她出去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溜达,而是一边谈话,一边溜达。其实,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随时成为教育的素材,自然界新诞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与注意的对象。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

灌输式的教育,就像是给小树浇水,只浇到树叶上,根本就没有浇及根部,树木怎么吸收得到水分呢?孩子的究理精神从两三岁都开始萌发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说明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思考了。于是,很多家长只对孩子的问题感到兴奋,却觉得无聊。

这是大错特错的这种态度,是在打压他们的究理神经,如果在孩子的智力刚开始萌芽时,我们不提供适当的对象供孩子们玩耍,他们这种已经萌发的精神就会白白枯死。父母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当孩子问的一个他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为了保住面子,随便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甚至以大声呵斥孩子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在施教中,老卡尔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一个只固守书本知识的人,会变的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不能成为创新型学者。

卡尔在书中读到伽利略那个有关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显然,一个很重,另一个很轻。它应该很重,先着陆。

”许多人恐怕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爸爸找到了两个铁球,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带他到教堂顶上做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卡尔觉得这个真的太神奇了,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他开始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什么样的教育不会伤害孩子?

一味的纵容,只会让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也不要欺骗孩子的理由,不损害孩子的判断力。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弄清楚真相了再做决断,千万不能错误地批评孩子,严格要求取决于道理,在严格的基础上有一个限度,就是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但是,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即使是小孩子也应把他们作为成年人一样对待,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

四·信心的源泉,夸奖的妙处

信心从何而来?**于父母有效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

“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只要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孩子的潜能能否最大化取决于父母而不是孩子。只要父母发现并赞美他的才华,孩子就会扬帆向前。在卡尔的教育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孩子越早表扬良好的行为,越好。孩子越小,效果越明显,越容易。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当卡尔做了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时,他的父亲会拥抱并亲吻他,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善行的报酬是善行的乐趣。

当孩子有了“恶习”之后,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来树立父母的权威。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应该以不伤害他的自尊为基础。

对于有效的孩子来说,尽管他不完全懂事,但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会对他的性格乃至整个心里的健康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

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孩子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欲望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激烈。对儿童来说,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认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勇气的价值: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

独立意识:为孩子做太多事情会使他们失去时间和锻炼机会。

磨练心理承受力:让孩子有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成为坚强的人。

自我控制能力:人要战胜自己是不容易的,战胜自己就是控制自己的成功。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情感,必须以毒攻毒,用以感情基础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情感问题,玩“平静下来”的游戏。

尽量争取与果断放弃:能争取的就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

七·与人相处

倾听的艺术。如果一个人局限于自己的知识,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那么他的潜力就根本无法发挥。每天留一点时间出来,听听孩子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作出评价,哪些事情做的好,那些事情做的不够好,久而久之,做父母的,也会对孩子的个性,待人处事有很清楚的了解。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敞开心扉,与自己讨论一切,征求自己的意见。那么家长首先要营造一种诚恳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的情感信任,才能实现与孩子无限制交流的默契。

相互理解的力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等,启示都与家庭中的沟通有关,往往起源于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理解。拿那些撒谎行为来说,往往就是孩子感到与父母处于不平等地位,经验告诉他们,父母不愿意与他共同**有些事情该如何对待,不愿意去理解他们做的某些事,而会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给以严厉的斥责,所以他们就选择不把真话说出来。

成功的沟通应该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心、接受、信任和尊重。理解需要父母和孩子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存在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于行动;接受需要考虑每个人的个性和欣赏他人的优点;信任就是信任别人和你自己;尊重意味着尊重他人,特别是儿童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看完卡尔弗特的教育,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生活中有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是有很大的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一名教师,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是毋庸置疑的,前提是过程中一定要快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