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本六篇)

10-05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分享,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本六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为业:*……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2】

紧接着作者又写“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河的两岸全部是盛开的桃花,纯净透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连野草也是那么芳香,那么葱茏,满地都是红艳艳的落花,天堂也不过如此吧?这是一个没有人来探索过的从没听说过的崭新世界。“渔人甚异之”,为什么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美丽的景色呢,为什么我今天会走到这儿来呢?每天单调的生活,渐渐地让人的精神感官迟钝,而今天这美好的景色,以它璀璨的亮丽激活了这个人,景色如此之美丽,怎么不会激发起他的好奇心呢,于是他“复前行,欲穷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这片树林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接着作者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树林的尽头就是水的源头,水是从山里面出来的。有桃花有流水,有高山,怪不得那魏晋时期会有那么多隐士,迷恋有山有水的地方,找一个修行的好去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神秘的山洞,若有若无的弱光,吸引着这个普通的武陵渔夫对未知的渴望,此时他已进入了这种世间人都没达到的境界,一切都是他独自发现,此时他心无旁骛,光的那边是什么?这幽微的光,会让我们感知一个平时纷乱的万象中接触不到的世界,已到门口,何不窥探一下呢?

作者接着讲述,“便舍船,从口入。”这六个字非常重要。这个“舍”,也是关键性的动作,也是下定了决心才可以有新的发现。你不舍弃你现有的负载,就不会得到下一个东西。我记得世面上有种酒叫“舍得”,大概也由此而来,不知不觉地上升到一种哲学意义上来。舍是入的开始,船即是武陵人的饭碗,是赖以生存的道具。但是想去新的探索就要狠心丢掉,惟有如此,你才能不受束缚,没有挂碍地前行,这样,作者就把这种失与得的抽象思考,化成一个我们后人能看得到想得出的画面。

但是,前途是未知的,道路是艰险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读到这儿,我想起了去山西五台山的一段经历,其中有个佛母寺,那儿有个佛母洞,据说洞口也是极窄小,要把外套脱掉,身子灵活的才能勉强进出。我胆小,再加体形也称不上苗条,怕进退中卡在洞口出丑,虽回来后有遗憾,但再去可能仍然不会选择钻洞。导游说出洞后你将获得重生,所有业障将被遣除,所以尽管进出艰难,可依然有好多勇敢虔诚的人排队体验。体验那种“初极狭,才通人”是痛苦的,就像蝉要想飞翔必接受脱掉硬壳的考验,应该是有天空的明亮辽阔在呼唤着蝉吧,所以它才奋不顾身,独自完成蜕变。这有点像我们上学时解数学题,你苦思冥想汗流浃背地努力,也未果,推翻重来,忽然脑中涌现一丝灵感,然后小心地沿此缓缓而行,列公式计算,画半页纸,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前面豁然开朗,晴空一片,那种喜悦,也是很难形容得出。世间任何专业任何技术都是如此,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若坚持不懈,就会柳暗花明,就会有新收获。

接下来的部分,则是白描手法,呈现给读者诗一样的田园生活——活泼、单纯、简单;而桃花源的人们见到武陵人后,则是热情、好客,满足当下。见到外人后,作者又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这么美的讲述,我再多言纯属画蛇添足,这段文字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深为那武陵人最后离开而遗憾。可有些东西,不离开,又没有新的获得,如此缠绵的逻辑,让人受益匪浅。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由此进入。在一片纯粹的桃花林中,没有任何的障碍物,没有杂乱的植物,也没有斗艳的姿态。有的只是,一个“净”字。

这样的素净,恰好能为桃花源的出现埋下伏笔。渔人走到桃花林的尽头,就找到了一个洞口。渔人弃船而入,走完一段狭窄的小路后,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没有战乱,没有灾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景色优美。其中的人们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才搬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村民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可令人倍感奇怪的是,他们的衣着与劳动方式竟然与外界没有丝毫不同。一个与世隔绝了几百年的地方,究竟是怎么知道外界的情况的呢?在这样一个隐秘的地方,老人和孩子却“怡然自乐”,没有任何怨声。这些可谓是《桃花源记》一文中的谜团。

文中有一句话十分令人匪夷所思,那就是村中人所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样的一处世外桃源,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才会使得村民如此担忧,唯恐被外界所知呢?最终作者也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当渔人从这处世外桃源出来时,他并没有将村民的话听进去,而是将这一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守。可无论是太守一行人,还是后来的刘子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入口。或许是桃花源中的村民在渔人进入后,就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威胁。他们认为外人的到来会对他们全村人不利,且他们知道,若再不做防御措施,他们很快就会暴露在世人眼前。因此,他们或许搬走了,搬到下一处无人之地;又或许利用“障眼法”,封闭了桃花源的入口。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关于《桃花源记》的另一种说法,即桃花源这一地方,其实是人死后的世界——冥界。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渔人在进入桃花源前看到的洞,据文中描述,其实是一个“小口”,有着隐秘的光亮。渔人靠捕鱼为生,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只有这一次望见了这个小洞呢?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呢?当渔人进入桃花源时,必定看到了桃花与竹子这两种景物,且它们都处在最茂盛的时期。桃花在三月时最茂盛,但竹子在六月最茂盛。若要造成这样的景象,势必需要不同的海拔。也就是说,桃花源最好是山地地形,才能营造这两种植物的最佳生长状态。可是,据文中提到,桃花源中“土地平旷”,那就意味着,桃花源是平原地形的可能性最大。那么桃花源是如何做到这一奇特景象的呢?难道说,是其中的植物种类不同所造成的吗?但桃花源与世隔绝几百年,不可能去引进外界的植物新品种了。还有,为什么只有桃花源有这样的景色,而外界却见不到呢?也许说,是桃花源的时间与外界不同吗?时间在世界上是个奇迹,这种情况虽说很诡异且不真实,但也不应完全被否定。

渔夫在走出桃花源后,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太守。可最后的结果是,太守和随从并没有找到桃花源。而后来去寻找桃花源的刘子骥,也没有找到此地。等他归来不久,却因病而终。再也没有后人去寻找桃花源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作者要设置这样一个结局呢?就算刘子骥去世后,后人也同样可以去寻找桃花源,可结果却是“后遂无问津者”。刘子骥真的只是简单的因病亡故吗?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刘子骥的死,会不会是村民的所作所为?因为外人会找到真相,所以被杀人灭口了?这是一种可能。回到文中,“未果”真的'是“未果”吗?倘若当年刘子骥真的找到了桃花源,但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令这位品行高洁的读书人,绝口不提找到此地的事实。而后再寻此地,却再无所获。从此心病缠身,抑郁而终。这同样也是一种可能。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或许只是作者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乐土。但他体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全文是作者心中的一种寄托,一种向往的愿望。同时,作者也留下了许多的疑问,等待我们去探索,给予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4】

再读《桃花源记》,感觉其实就是陶公的一个理想王国,那里老幼和谐,衣食丰足。没有战争,永世和平。这种王国其实是不存在的,古往今来,谁不愿处在这王国里。此文道出了多少隐士之心声。堪称“绝唱”。遂做此笔记以记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文学家,死后后人尊称“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为此诗的序)等。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公元396)。

为业:为,作为。为业:以……为生。

缘:沿着。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的意思。

忽逢:逢,遇到。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江河的两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草:指花花草草。

鲜美:鲜艳美丽。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副词,很,非常。

便:副词,于是,就。

穷:本意是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的缩写,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丢下。

初:开始,起初。

才:副词,仅仅,刚刚。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屋舍:房屋。

旷: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悉:都。

外人:桃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副词,竟,竟然。

大惊:很,非常。

具:通“俱”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不足: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处处志之:志:动词,作标记处处都做了记号。。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以捕鱼为职业武陵人。一天他划船顺着溪水走,忘记了走了多远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的距离,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感到很惊异。再往前走,打算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看到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招待渔人。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再没出去过,于是就和外人隔绝了。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这些人都被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而感到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说来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题解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文章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景像。尽管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似幻似真,展示了一幅 “乌托邦”图景。

文章段落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文章开头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和人物。一句“忘路之远近”这就给读者弄了个悬念,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个“忽”又创造了一个转折点,接着再用大量的词汇展现了一幅桃花美景。把人的好奇心推到了高潮,所以顺理成章就有了“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这段道出了渔人“复前行”的所见。“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个“仿佛”再加上“若”给人无穷想象,究竟前面到底是什么?于是就接下来“便舍船,从口入”。一句“豁然开朗”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杰作就道出了理想桃园的美丽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用白描的手段给我们展现一个美好富足的新气象。在加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和景的完美的结合。这就是作者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多么的天然自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段描写了渔人在这“世外桃源”的所闻。见到渔人,用一句“乃大惊”大惊之后来个“便要还家”这也突出了桃源之人,不是野蛮落后的名族,是一个文明,注重礼仪的名族。“设酒杀鸡作食”就体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富裕充足了才有这么尚礼好客。这注重礼节的风尚,也不是一家,而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通过交谈,得出了为什么这些人回来到这里,从渔人口中得出了外界的情况。真实战争才让他们来到这世外之地。这也就是陶公所追求的。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理想的社会。

此段末尾,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把大家拉回了现实,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段写出了,渔人违背了诺言,留了哥心眼,做了手脚。给外人(太守)所了这件事。这本来是一件不诚信的事。也就顺理成章的得出一个“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完美结局。这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陶老先生又来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结尾。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上文渔人是个俗人,违背诺一那样结局,在加上像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人士也去寻不到,最后没有人去探访了。这也把这桃源写得出神入化,神秘感十足了。

读后感: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写的一篇序。虚拟了一个和平恬静,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千百年来,《桃花源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渔人无意中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故事情节完整,构思奇巧,引人入胜。语言朴素简炼,形象生动。真不愧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是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把渔人的背景交代得十分肯定,世人感觉似乎真有其事。一下子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的心现实世界一步步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反之,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或是用梦境道出作者的心声。这样,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作者用两大段描绘了渔人在桃源里的所见所闻。给人咱县里一幅理想的画卷。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这让人们过得富足美满,这样也就顺理写出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绝非野蛮落后的名族。这本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最后却来个“不足为外人道也”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渔人返寻所志,竟迷不得路。这又使读者心中再起波澜,末尾用南阳刘子骥规往却未果来结束,使读者意犹未尽,使后人对此产生了无限畅想。这就是此文的魅力所在。

有些人认为作品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说作者虽发现并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却没有也不可能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只能描绘出如此的“绝境”来作为寄托;最后以“不复得路”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含糊。试想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后人们感概颇深,有多少仁人志士不也是为这桃源般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吗。这是这篇文章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谁不爱和平社会?我们不也是为了一个和平的大家园而不懈努力吗?桃源梦,不仅仅是当年陶公的理想追求,在今天,也是我们大家的理想所在。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5】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6】

东晋太元年间,一渔人无意迷路,却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过洞口就来到了一座村庄前。村民看见了渔人,于是请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几日,渔人便回去了。而后,渔人再寻桃花源,却再也找寻不到……

陶渊明的这篇游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朴人情。桃花源中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净土。在这人间净土,村民见到了渔人,没有戒备心,而是将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对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这人间净土,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利益纷争,有的是信任与热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简直是人间地狱。东晋太元年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军阀混战,百姓赋税繁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桃花源里,百姓却过着安逸、幸福、快乐的生活。无论外面的战事多么频繁,人性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败,桃花源中的百姓总保持着与生带来的一份淳朴与淡然。

反观今天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处处算计,人性的黑暗与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心灵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是,人们并不想失去淳朴与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涌现出来,为了社会和谐无私奉献,星星之火,终可燎原。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让各项举措更贴近百姓,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的心灵会返璞归真,人间处处是桃花源。

喜欢《《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本六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桃花源记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