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读后感(精品10篇)

10-19

如今是创作的时代,写作文可以把我们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文章需要的斟酌字句,我们要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界读后感(精品10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边界读后感 篇1

《楚门的世界》是我近期看过最震撼的电影。电影有三股逻辑,摄影小镇的世界、电影里正在看楚门直播的观众,以及我们这群在看《楚门的世界》的观众。

电影一开始就是电影中楚门直播的制片人的一段自白,从这段自白里面,我们就能得知一个巨大的dramaticirony——一个叫楚门的男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放映在电视上,24小时无间断地被人直播他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大学毕业,而他自己却对此事完全不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楚门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他周围的人都是配合演出的演员,只有他自己不知道。这个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就会开始期待,期待楚门的世界和电影里的世界汇合,即他什么时候会得知真相,在得知真相之后作何反应。

电影开头,楚门出门的时候,一个摄影灯从天而降,让楚门靠近真相,但随即广播报道的“飞机故障,零件坠毁”,让楚门又远离了真相。虽然楚门远离了真相,但这个摄影灯却提示着戏外的我们,楚门所在的荒谬世界。之后,天气系统的故障,一道对着楚门淋的水柱,让他离真相更近一步。

不过这些设备带来的逻辑线的靠近并不足以引起楚门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了死而复生的父亲出现在了街道上,他想要去与父亲相认,却发现他的父亲被工作人员拖上了汽车。这是一个比道具故障更容易让两条世界线汇聚的剧情,他开始起疑心,跑去问母亲关于父亲的事情,不过她的母亲给巧妙圆过去了。后来,剧组又安排了父亲海难未死,父子相认的剧情。我们看到了两条逻辑线的汇合,接着又分开。

起疑的楚门,来到地下室翻着旧物品,对着初恋情人劳伦的外衣思索回忆。劳伦在戏外的真名是西尔维娅。她爱怜楚门,认为把一个人限制在一个摄影棚里,剥夺他知道真相的权利是错误的。所以她想尽办法要让楚门知道真相。在图书馆里复习功课的时候,楚门又遇到了西尔维娅,他对她发起了约会的邀约。在这里楚门和西尔维娅的对话很有意思,楚门的台词逻辑是基于摄影棚世界的,西尔维娅的台词逻辑是基于电影世界的,作为戏外世界的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两人对白逻辑的分离。好不容易没有其他人,西尔维娅把楚门拉到了海边,告诉他一切真相。但很快,就有工作人员自称为西尔维娅的父亲,告诉楚门她有精神分裂症,她的话不可信,再强行把她带走。西尔维娅告诉楚门要相信她,并来斐济来找她。这时候,楚门还是偏向于相信自己的世界的,但西尔维娅给了驱使他去斐济的动力。这段剧情同时解释了电影开头“楚门想要去斐济”的悬念原因——楚门想要再见到西尔维娅。

剧情继续发展,楚门的行车广播出现了故障,楚门听见了电影制作组的指令,他恐慌地发现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观察得一清二楚。他来到了一座建筑的电梯处,发现电梯打开并非电梯,而是剧组工作人员休息处。他被保安强行拖出去,这个时候两条逻辑线汇合在了一起,楚门不再相信他所处的世界了。

从以上剧情可以看出,楚门对真相接近的剧情,一点一点地发展,一次比一次强,直到达到高潮,所以这个dramaticirony是十分强大的、有效的,让观众不知不觉参与了进来。

当楚门得知真相之后,剧情却没有松懈下来,剧情依旧非常紧张高效,紧张的情绪聚集在了一起,但是模式发生了变化。楚门已经知道了真相,所以他要逃离这个世界。这一段剧情也非常让人震撼,他从地下室避开了监视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海边。他对水有童年的心理阴影,但他还是决定出海逃离这个小岛。工作人员发现了他在海面上行船,把天气系统拉到最坏的一档,想要逼他回来,瞬时间电闪雷鸣、波涛汹涌,但楚门却是把自己绑在船上,就算是被淹死也不愿意回到那个世界。这一局楚门赢了,制片人总不能把他在众目睽睽下淹死,那是谋杀。终于,楚门来到了摄影小镇世界的尽头,蓝色的天空、无尽的海洋,不过是绘着图的墙壁,他终于找到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出口。这个时候,制片人直接跟楚门对话,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其实也充满着谎言与险恶,甚至比这个摄影棚世界更糟糕,因为至少在摄影棚世界里楚门是这个世界的主角。但是,楚门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说着开头跟邻居说的那句话:“”这次,楚门是真的跟这个摄影棚世界再见,跟真人秀的观众再见,跟我们再见。

从电影内涵和深度来讲,这部电影也有很强的哲学意义。他问出了一个无人能解答的问题,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是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么?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在冥冥之中其实就是一段编码,有迹可循。我们在欣赏戏中之人,可谁知道我们是不是也是戏中之人呢?

《楚门的世界》在1998年上映,而其中内容竟然更是含沙射影影射了人类的窥探欲,预测了今天的局面,还是挺有前瞻性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直播算是一向热门的行业,现在有以直播为生的主播,也有业余赚点小外快的兼职主播。本质上,直播就是根据观众的喜好去扮演一个主播形象。于是,在直播行业中,出现了许多悲剧,比如说为了迎合观众猎奇心理的高危主播,有徒手爬楼导致高空坠落的悲剧;为了树立人设,把怀孕的妻子冻死在阳台的游戏主播……看起来主播与楚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主播是知情的、主播是主动选择的,但有时候最后的未来发展和走势往往就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即演着演着就真的把自己给套进去了。我无意抨击直播行业,但直播行业确实需要更多的规范。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能被大数据监视预测出来,我们早就是戏中人了。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带节奏,不被消费主义与焦虑贩卖者洗脑已是十分难得。

我们处在已知又未知的世界,我们无法确定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荒谬的,但我们可以保持质疑,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边界,探寻世界的真相。

边界读后感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对传统的企业组织提出了重大挑战。就像当前宗庆后与马云的纠纷一样,它代表着传统组织与新兴组织的对抗。

新兴组织比起传统组织更加灵活,呈现出了信息化、分散化、虚拟化、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经营多元化的特点,呈现出了无边界组织的种种特点。传统组织如果要与之竞争,就必须吸收其优势。

传统组织往往会随着规模的增加,为了保证执行力而逐渐变得机构臃肿,各种审批流程拖慢了办事效率,各部门之间的推诿增加了企业内耗,浪费了很对资源。随着权力和责任的分离,人们只专注于自己的责任,而没有考虑其他部门的问题,这导致部门之间的矛盾激化。传统组织种的大多数成员在执行任务时缺乏组织目标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在这种情况下,通用电气传奇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无边界组织的概念。

无边界公司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只能无限接近,不能完全实现。如书中所述,无边界组织实际上实际于边界的存在,而不是对所有边界的绝对否定。

“至大无外 ,至小无内”是理想,就企业内部来说,无论职能部门之间再怎么扁平,水平边界依然存在,这是现实。因此,如何使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模糊,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渗透和整合,成为一个现实的命题。

我们现在作为大公司的一员,必须学会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能只顾自己的责任,而忽略了其他部门的利益。多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多角度思考。从而为公司的转变做好准备。

边界读后感 篇3

20xx年,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仅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成为了中国手机销量的霸主。但从20xx年起,小米逐渐被OPPO、vivo等强势品牌超越。在智能手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小米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瞄准智能家居这个风口,开启了新一轮的快速拓展,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升级。

从小米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人类生存还是企业发展,靠的不仅仅是财力、人力、物力支撑,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种科学、积极、向上的先进理念,将发展所需的有形无形条件进行重新排列组合,通过合理高效的手段,使之发挥最大功效的过程。而这种所谓的“理念”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也是个人或者企业的“灵魂”。

近现代以来,公司企业发展犹如雨后春笋。缘何有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历经百年而不衰,有的则在时代的浪潮中昙花一现,转瞬间已经辉煌不再?这背后,有社会环境、企业机遇以及员工管理等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在“黑天鹅”出现之前、在企业面临市场“断层”,出现“非连续性”发展的关键时刻,没有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开辟新的生存路径。而这种致命性的失误,最根本的是缺乏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眼光、战略思维。

自从有了企业,就有了对企业发展的理论。但纵观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大多还停留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层面,波特五力模型和波士顿矩阵等理论被看作是管理界的理论宝典,但其“定位”特质限制了实践应用;即便是后来提出的“蓝海战略”,也是一种“静态”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

静止、不变、固守,注定要遭到时代的淘汰,唯有主动适应才能永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打造具有超时代甚至划时代的知名品牌。对此,作文两位来自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深专家,以自身丰富的企业实践以及深厚的理论知识积累,在《竞争新边界》这本书中为我们开创企业美好前景,提供了一条理论上的康庄大道,即“战略第三条路”,它指导众多企业跳出不是“多元化”就是“聚焦”这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想约束,让企业在面临发展困境时能够进行“适时、连续跳跃”,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与进步。

这种“适时、连续跳跃”,不是也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能实现。能跳过去并能实现快速发展,无疑是极少数的成功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跳跃成功,甚至没有敢跳。逆行才有生机,被动等待的结果只有一个:在同行竞争中出局,在时代冲击中没落。跳越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这种“适时、连续跳跃”需要厚实的基础做支撑。

这种基础,不仅仅是公司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资本运作能力,还包括企业的软实力。在《竞争新边界》中,打造企业“共同想象”,创造良好“生态系统”,强化“组织意识”,通过“Mindfulness和领导力”,为企业跳跃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作者拓展“战略第三条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世界著名企业的成功发展都证实了这一点。

企业发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动态变化性。《竞争新边界》抓住新时代企业发展面临的新特点,以大量企业发展的真实案例为基础,在与企业管理的著名理论比较中,阐述了“战略第三条路”,指导企业通过“边界=机会vs能力”这个指导框架精准掌控形势变化,迅即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这种决策方法,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处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边界读后感 篇4

《竞争的新边界》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一本经典著作,对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

首先,波特在书中提到了企业需要重视的竞争要素。在一个市场上,有很多企业在做同一件事,因此企业要想在这个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不同的要素实现。波特认为,企业应该从成本、产品差异化、专注度、创新、品牌等方面努力,这些要素的高低水平和差异化程度,最终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然而,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仅要关注传统的竞争要素,还需要把握新的竞争要素。例如,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数据的价值愈发凸显,企业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度理解,为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和个性化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此外,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化等元素,也成为了企业在新时代获得竞争优势的新边界。

其次,波特提出了企业需要适应不同市场的战略。他指出,企业的竞争战略应该根据所处的市场和产业而定,因为每个市场和产业都有不同的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争取低价优势。而在潜在市场中,企业则需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除此之外,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企业还需要伙伴关系和联合,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在这里,波特提到了价值链上的伙伴关系、联盟和合作等模式,这些模式通过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共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

最后,在书中,波特还关注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发展。企业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这既是企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作为企业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采取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综上所述,《竞争的新边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思路,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看清市场和竞争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还能够引领我们探索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领域。希望广大企业家和管理者能够认真阅读本书,深入思考自己的企业战略和竞争优势,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提升。

边界读后感 篇5

管理学名著作业

通过阅读《跨边界管理》,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跨国公司就是在这样的潮流中产生的。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表明公司应重新考虑组织和管理;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表明公司应重新考虑。高沙尔与巴特利特的《跨边界管理》一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根据行业特征制定战略,这是很多公司的一贯做法。在经济全球化早期,市场、技术和需求等国别差异因素对公司的影响并非十分明显,因此,很多公司采用“单焦点”做法,寻找自己在行业中的着力点。高彻将这种单焦点跨国经营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多国型公司全球型公司和国际型公司。

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是公司主导战略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三种类型的公司,能够形成自己的关键战略能力。跨国公司凭借对当地差异敏感的强大分支机构获胜。全球公司通过集中的国际规模经营建立成本优势。过集公司善于利用母公司在世界各地传播的知识和能力。

然而,一旦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不再稳定,就不再安全。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适应市场和行业变化的要求,运用多种战略能力应对多种市场和行业。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摒弃单一主导战略建设的传统组织模式,代之以具有多重战略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即具有全球竞争力、国际适应性和全球学习能力的跨国经营管理模式,跨国公司。

高沙尔认为,他研究中所涉及的企业,尚没有一个能全面拥有这种全新管理模式,但是他发现,“所有的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公司都发展了这种组织的某些特征和能力,并使它们自己向着理想中的形态发展”。高沙尔总结了九个取得成功的现有公司,结论是:“企业的表现主要取决于其主要的战略能力是否与该行业主导的战略需求相匹配。

”高沙尔认为,响应能力、效率和知识的转移对每一行业而言,必然有一样是最重要的。由于拥有这些战略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回报,因此研究这些战略能力背后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响应速度、效率和学习能力在各个行业的不同增值阶段有不同的要求。简单说,多国型行业靠响应,全球型行业靠效率,国际型行业靠学习。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单凭能力不足以长期取胜。

当许多行业从单一的主导力量向复杂的主导力量转变时,这些行业的企业也需要及时调整战略能力。“如今没有一家公司能靠一种一维的战略获得成功,无论这种战略是注重效率、响应性还是运用母公司知识与财富的能力。要想获胜,这些公司就要把这三个目标合而为一。

”高沙尔把他称为跨国型企业,它的最大特征是:由全球效率、地区响应能力和在世界范围内运用创新与知识的能力这三种需求共同驱动。

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战略的变化,但任何战略的变化都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在高沙尔眼里,组织管理传统是双刃剑,“管理传统可以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潜在来源,但也可以成为一项巨额的负债,因为它抵制变化,也就阻碍了公司战略能力的重整与扩张。”

不同的管理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结构。高彻将其梳理为三种模式:一是与跨国公司相对应的分权联盟,二是与跨国公司相对应的协调联盟,三是与跨国公司相对应的集权中心。

通过《跨边界管理》可以看出,这三种组织结构在取得全球效率、地区差异性以及跨国开发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并不具有同等优势,只有单一优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获得一个就必须舍弃另一个。面对多元化的业务需求,跨国经营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很多,它们都表现出自身的不足。

跨国型公司需要突破“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思维方式,使组织能同时获得全球效率、地区差异化以及知识学习与创新的共享所带来的收益。高沙尔指出:“为了取得全球竞争优势,成本与收入应同时考虑,效率与创新同样重要,而公司各部门都应进行创新。

”灵活地根据情况进行差异化对待,这是跨国经营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在资源和能力配置上,有些资源和能力可以集中在国内,实现规模经济,保护某些核心能力;有些资源和能力也可以集中在国外,比如利用低廉劳动力及对稀缺资源的配置;也有一些资源可以根据情况分散在各地,比如潜在规模经济小于差异化带来的效益,为避免依赖性而增强地方创造性,以及应对政治、社会、自然等不稳定因素时,该集则集,当散则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分散的资源可以通过公司网络相互连接进行整合。跨国公司的地方反应能力和经济效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竞争地位和战略任务进行差异化管理,即让不同市场的子公司发挥不同的作用,同市,它们在操作、产品和功能方面受到不同的对待。

知识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信息)的共享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在跨国公司,“对新出现的国际机遇,跨国组织会同时使用中央机构与各子公司的资源来为其分布在各地的机构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仅运用一个中央方案或是为不同的环境提供不同的方案”。

跨国组织战略能力建设:1。建立综合网络,塑造竞争力。在从传统的组织模式向跨国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企业重组。

高彻强调,任何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从飞利浦、松下等公司的实践来看,转型遵循两个简单的原则:(1)把现有资产和能力的保护和加强等同于新资产和能力的开发;(2)在创新能力方面,首先考虑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模仿竞争对手。

在这两个原则下,传统公司的跨国化过程表现出向同一种结构发展的趋势,这种结构就是“一体化网络”。2、通过角色定位来发展灵活性。寻找资源、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是跨国企业海外扩张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不同管理传统的影响,跨国组织结构也不一样。高彻认为,要适应跨国经营的新需要,必须摆脱过去的榜样。从寻找稀缺的新信息和知识,以及利用不同地区的资产组合创造越来越复杂的价值开始,高彻提出,根据子公司的能力和资源以及在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可以将其角色分为四类:

战略领袖、贡献者、执行者、黑洞。3、以学习促进多元创新方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产生的知识可以通过内部共享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沙尔发现,成功的公司一般都能敏锐感觉到随时随地会出现的市场或技术趋势,能创造性地响应不同地域的机遇和威胁,能以一种迅捷的方法在全球有效利用它们的新观点和新产品。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抓住任何地方可能出现的机遇,比如利用欧洲的能力处理非洲事务,利用亚洲的资源在拉美竞争。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形成组织内各单位资源和责任的相互依存关系、强有力的跨单位整合安排、公司在管理态度上的认同感和发达的全球视野。

要真正实现跨国创新,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组织困境:既要避免不同创新方法的缺陷,又要实现多种方法的协调。比如,当地化创新需要地方子公司拥有足够的资源及自主权,而中央创新需要资源向总部的集中以及对子公司的严密控制,这两种方法明显是矛盾的。

高沙尔指出,跨国型公司在这一困境中取得成功的奥秘在于创新多元化,不是在所有子公司都推行同一种创新方法,而是对不同的子公司区别对待。比如,战略领袖角色的公司与执行者角色的公司,其创新方式是不同的。

边界读后感 篇6

知识的边界

戴维·温伯格

◆序言知识的危机

我们本可以为阻止灾难做些什么,但是要想知道哪些事情有用实在是太难。人类的完美理论和理论的实际缺陷之间,存有多么大的不可避免的差距?我们的知识中,有多少是依赖于我们愿意去相信的东西?有哪些制度性的偏见,阻止着我们按照自己的所知去行事?对那些腐蚀知识的力量,能否予以阻遏?还是我们早该意识到,知识向来都被政治和贪婪所贬损?

他虚构的小说其实是深植于他对事实的研究基础上的。而且,正是他笔记下的这些勾勾画画,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那些貌似毫不费力的著作后面,其实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挣扎在旧式的“需要知道”(needtoknow)文化和新式的“需要分享”(needtoshare)思维之间。

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

。这个真理我们一直都知道,但是我们的基于书本的知识体系从来却容纳不下,那就是:世界太大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全部

◆知识的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最下层是数据,往上逐渐收窄的每一层,依次是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

我们在生存中失掉的生活在哪里?我们在知识中失掉的智慧在哪里?我们在信息中失掉的知识在哪里?

数据本身没有价值。但通过处理数据,你得到了信息。信息之于数据,就如同葡萄酒之于葡萄园:那是美味醇厚的经过提取和蒸馏之后的产物。

)认为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而知识则是“可以付诸行动的信息”

我们是怎么去理解这个远远超出我们大脑处理能力的世界的呢?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要不就是将复杂的事情降低到较为可以掌控的层面。把水流关小,我们就控制住了消防水管;

:在所有产生的意见当中,知识是这样一种子集:属于这个子集的观点,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因为正当的理由为人们所信服。第二个条件非常必要,因为有些人会因为一些“偶然”的理由而支持某种观点。

我们现在是通过做加法——将任何一种想法,它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放置在巨大的、松散链接的网络之中,来获取知识。

这种新的信息超载,是如何影响了我们曾经最基本的认知策略,即通过做减法来获取知识

“不是信息超载(的问题),而是过滤失效。”

◆事实的历史

知识基本的运作方式如下:知识是一个框架,其稳固的根基可以让我们毫无后顾之忧地添加新的东西

要是你坐在瓦尔登湖畔思考这个世界,然后把要换洗的衣服带回家让母亲和妹妹洗(梭罗就是这么做的),那么这个事实就不可能被发现。

这一切都属于伟大的解放事实行为:让大量的事实作为一种研究资源能被任何人获取,但不带有观点或者目的。

新的系统设定值是:如果你计划援引数据,你最好链接这些数据。网络化事实会指明它们来自何方,并且有时候会指明它们将去往何方。的确,一种被称之为关联数据

如果你尽力去追究一个事实,总会发现有人在反驳它。你想利用事实去支持某个观点,然后你会发现很多链接指向那些和你有根本分歧的人。

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过去的乐观是否基于纸质出版固有的局限性: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知识宫殿,但也许仅仅是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

◆本书其他部分的介绍

知识就是超越你眼前所见而“看”到的东西。

。笛卡尔(Descartes)[插图]认为,知识是你在任何可想象的环境中都不会怀疑的事物。

第二,知识是由我们有理由去相信的信条而构成的。

第三,知识由大量的真理构成,这些真理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世界的真实本质。

知识是一个可理解的、可控制的观点和工作的集合,这个集合可以反映世界的真实本质。

这是说网络比任何其他个体都更能促进群体发展思想。这使得知识从个人的头脑移动到群体的网络。我们仍然需要最大程度地从智者、知识渊博的人那里分享所得,但我们通过使其网络化来实现这一点。

◆专家简史

底层是带着多重目标的人群,散落如同春日里城市中散步的人群。

在一个“小世界”里,任何一个人想要跟另一个人建立连接,最多间隔都不会超过6个人

待解决的问题离解决者专业知识的距离越远,他们越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网络保留了我们发布的每样东西——经常断章取义,有时甚至与你的意愿相违背。

在网上对话虽然并不能总是实现纵向扩展,但横向扩展总是可以的。

这个根本的区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被推导出的方式,也在于专业知识的性质:

在纸质时代,知识看起来像是可以分割成各种可掌控的领域。在网络上,主题不会被整齐地分割,它们一团乱麻般地联系着。

◆审视多样性

丰富的经验可能更有助于一个人敞开心胸去接纳意想不到的观点,也有助于增加一个人对更广泛群体的同情之心

是因为谈话不会完全依据准则进行。多少量的多样性才是“恰好足够”的,取决于交谈的人、主题、目的、社会联系——取决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我们通过做减法来获取知识的策略——知识的形状以“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金字塔存在——已经极度不适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了。取而代之,我们正在采用那些利用具有近乎无限能力的新媒体的策略

网络瀑布”(cybercascades),即一种信条如果以真相之名传遍网络,会很快地获得大批的追随者。

通过使用谷歌搜索,互联网使我们更加聪明了——我们只要轻轻点击,就可以知道得更多,使得我们更善于探索一个话题,更善于寻找那些能够解释并说明我们所不了解的事物的观点。

网络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网络弱化了我们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支撑我们专注性地获取知识、归纳推理、批判思考,想象以及沉思的关键。”

有一些场合我们之所以表现得最聪明,仅仅是因为这些场合具备了回声室的特质:反对的声音被压抑或消灭了。知识总是需要借助社群才能得以蓬勃发展。

◆状如书籍的思想

电子书将改变我们阅读和写作的方式,将之前那种独处阅读、全神贯注的传统转变为一种彼此联系的、公开的、超链接式的狂热。

对记忆的科学研究表明,互联网损害了我们的长期记忆,阻碍了概念模式的发展,损害了我们投入持续注意力的能力,更糟的是,威胁到了“我们文化的深度和独特性。”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蠢。

你继续书写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写下文字,而是要在思路之中找到连续性。

书的作者,要决定你的思想的顺序。书的结束,也鼓励着一种思考的结束:

除了特别有条理的人,否则你拥有的书越多,就越难以找到之中的任何一本

当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第四章中写到“拒绝接受我对地质记录性质的看法,也就是拒绝了我整个的理论”时,他其实是敞开了车门请读者下车。

会如实地呈现事实,不夹杂任何偏见和个人立场。

个人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先尽力在内心有一个准确的呈现,然后再通过语言呈现给别人。

许多链接指向的不是原始资料,而是对作者观点的拓展、补充甚至是矛盾的观点。

◆大到无法形成理论

定义了知识:基于事实的理论

“如果你要开始一项研究,那么知道其他人曾经尝试过什么,哪些失败了,是非常有用的。”

简单的真理,只有放在思想、体制和设备的复杂的历史体系中,才可能产生并具备意义。

实用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工具。如果它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它就具有价值。

◆第八章盖在网络节点上的图章

“在今天的世界上,仅仅是能够做比你高一级的人的活儿是远远不够的。

◆丰富性

。可能一直以来,我们精心建构的、视为通向真理之途的理性知识,只是基于一种最开始就知道自己必死的生物在某段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生活经验(海德格尔)

我们的共同之处,不是拥有彼此一致的知识,而是身处总是存在分歧的同一个世界。

解决信息超载的方法是创造更多的信息:元数据。当你在文件夹上贴上标签,你就是在利用元数据,这样就能找到文件夹里的文件。

边界读后感 篇7

书十分好读,讲起浙江村里的事情娓娓道来,感觉近乎于在读小说,平和亲切,看到村里面的种种事情觉得很有趣,像是在通过作者接近一个不熟悉的群体,看到他们解决问题的种种智慧与方法,不禁感叹他们的灵活变通。

在亲友及生意圈不断扩大的圈层里,浙江村内的互相帮助与明算账互不矛盾,形成了一个不断壮大、彼此帮助的逐渐站稳脚跟的群体,“大人物”与普通商户之间的种种往来,浙江村逐渐壮大过程中出现的脏乱差、帮派、爱心小组等现象,丰富而真实。读完整篇,又翻回头来重新看了遍序言,作者感慨曾经的浙江村如今已被逐渐正规化。

而正规化过程中损失了诸多当初构建社区重要的社会关系,被取而代之的是大资本、正规部门、土地价值,读起来不禁跟作者一同感到遗憾,诚如所言,正规化没有使经济效益下降,却使得缺乏本钱的同乡再不能像从前一样来到浙江村参与经济活动,正规化是否驱赶了一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使他们更难参与到致富过程中呢?反思城市建设,是否也在城市建设得越发完善的同时,牺牲了一些无力参与城市更新的人呢?

也或许他们将再次发挥自我的智慧与能动性,开创新的“非正规”生存方式吧。社会学确实很迷人,观察很有趣,后序部分讲述了作者对于“科学”的反思,不同于以往的很多社会学研究,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我"的存在,让读者了解研究者、被叙述者,”我“针对当时被叙述者遭遇的事情,得出的结论,在读者这里可能会有其他的判断,作者通过这种讲述方式,将”科学“从高高在上的叙述中拉下来,成为了可被质疑的某种观点,很有启发性。

边界读后感 篇8

内容简介:来自广大父母的推荐:母亲:王云玲,儿子9岁,成都,公务员;父亲:高军,女儿8岁,深圳,银行高管;母亲:叶倾城,女儿4岁半,情感畅销书作家,金鹰955之声主持人;母亲:蔡小容,女儿6岁,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母亲:饶敏,儿子和女儿7岁,《幸福》杂志主编;父亲:方刚,儿子13岁,知名性学家,北京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首席专家;父亲:刘澜,大儿子13岁,小儿子8岁,哈佛MPA,管理学和领导力的研究者、写作者和教育者;父亲:孙广杰,教师,河南省实验小学校长,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父亲:常智韬,资深媒体人士。采用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位上哈佛的女儿,与美国“虎妈”相比,被媒体称为中国“猫爸”。德国全国拥有超过6000家博物馆。至今德国科学家一共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医学奖。德国教育赢在哪里?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能孕育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发展成这行精彩国度。

没有边界的教室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生命的复杂性,面对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我们常常会充满孰是孰非的迷茫,常常会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间徘徊。我们总是不愿简单地不负责任地说“是”或“不是”,我们的育儿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犹疑和纠结。正因为我们的选择是如此慎重,所以书中那些相同的选择注定会让我们惊喜。

没有边界的教室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原来学校也可以如此上课!我尤其羡慕他们将阅读习惯的培养结合“读书之夜”的有趣活动,同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且有能力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沟通与倾听的能力将会是孩子长大后在未来社会中存活的最重要能力,也是合作与民主的基础。可惜这点在台湾的教育现场,也往往是较弱的一环。

边界读后感 篇9

我们经常能听到新闻中对一个成功企业的描述是这样的“业务覆盖面广,通过多元化发展,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多元化”这是很多企业的发展壮大所选择的道路,而且是相对于传统“强而精”的企业道路的颠覆。但其实企业发展战略并不是只有这两条路,还有“战略第三条路”,这就是《竞争新边界》中所描述的“适时,连续跳跃”式的发展道路。

“适时,连续跳跃”式的“战略第三条路”理论脱胎于艾森哈特和布朗合著的《边缘竞争》,虽然她们这本书发表时,现在的互联网企业都还没发展壮大,但她们的观点超前而且完美的解释现在这些强大到富可敌国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史,并能给未来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是管理学跨时代的伟大著作。《边缘竞争》也是这本《竞争新边界》最为推崇并引用最多的著作,也是《竞争新边界》核心观点和方法论的来源。《竞争新边界》通过各种案例,把“战略的第三条路”解释的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更方便我们阅读。

“适时,连续跳跃”发展战略是一种企业发展动态式发展战略,是企业主动的选择,通过跳跃来扩展企业的发展边界。企业在已经确定了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如果在其核心竞争力周围出现新的机会,但这种机会并不在自己有优势的范围之内,但又是对自己核心竞争力有影响时,企业主动选择跳跃式发展,跳跃到新的机会,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边界扩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适时,连续跳跃”不是放弃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是要把新的机遇纳入核心竞争力范围,扩大自己的企业边界,把企业最强做大,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发展思路。

“战略第三条路”并不是对企业聚焦模式和多元化模式的否定,而是其补充,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适时,连续跳跃”模式更适合技术企业,这类企业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而且更善于发现机会。“边界=机会VS能力”,要走第三条路,机会和能力缺一不可。抓住机会,并不断发展企业自身能力,企业就可以在这一条路上跳跃式的发展,快速成为强大的企业。当然“适时,连续发展”也可能让很多企业在跳跃过程中摔的粉身碎骨,机遇有真有假,能力有高有低,任何一方面没有发展到位,都没办法成功。

《竞争新边界》引用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功企业来解释这种观点,他们包括百年老企业福特的转型之路,也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微软、亚马逊、谷歌,当然也有我们本土的企业阿里、腾讯、小米、华为等等,通过对这些成功企业的分析,作文让我们知道了这些企业是怎么样一次次完成“适时,连续跳跃”的过程而成功的。在对这些企业成功的分析过程中,给出来很多方法性的理念。怎么发现机会?怎样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怎样完成企业边界的扩张?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

《竞争新边界》是一部管理类的书籍,对于创办了企业和正在管理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参考书。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而且,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有着指导意义的方法,甚至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比如“生态系统的养成”“组织的意识”“领导力”等等都是很新颖的观点,对企业的管理者是管理思路的形成一定会有帮助。

边界读后感 篇10

邻居家有个2岁的可爱小姑娘叫菲菲,每次晚饭后大家在小公园散步时都会逗她玩,非常喜欢她。昨天我儿子也早早地做完作业过来了,他手里拿着个乒乓球拍,准备跟小伙伴打球。菲菲一看见小哥哥,就忙不迭地扑过来要拿我儿子手里的球拍,我儿子只好给她玩了会。很快,他的小伙伴来了,儿子就跟菲菲要球拍,菲菲正玩得开心,死活不肯给。

两孩子僵在那里了,菲菲妈妈不好意思,一把夺过女儿手里的拍子给了我儿子。不出所料,菲菲大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住,眼泪鼻涕把一张漂亮的小脸蛋搞得脏兮兮的,弄得我也挺不好意思的。

菲菲奶奶听见哭声寻过来,倒是没有责怪,而是接过孩子柔声哄道:“菲菲,走,奶奶带你去玩滑滑梯,好不好?奶奶这还有根棒棒糖,菲菲想不想吃?”小姑娘一听奶奶这么说,立马破涕为笑,拿着棒棒朝着滑滑梯跑去。看着孩子没事,我也放松下来,聊了几句就回家了。

小孩子注意力时间短,只要在他们哭闹的时候,找一件其他事情来做,就能让他们很快忘掉刚才的不愉快。这招,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也经常用。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哄孩子,是正确的。今天在家读到这本《有边界才有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才明白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短期有效,但长期来看并不可取。

《有边界才有自由》是美国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的代表作,这本育儿书主要是写给家有1到3岁孩子的父母来看的。学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后,就会给父母出各种难题,比如不好好吃饭、乱扔东西、哭闹、顶嘴、咬人、打人等等,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回避和斥责,而是温和而坚定地引领孩子,并给他们制定清晰而明确的规则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