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10-23

编辑发现了这篇网络上精彩的“论可能生活读后感”文章,特此与大家分享。鼓励大家将本网页添加到常用链接列表或收藏夹中,以培养阅读的习惯,就像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庇护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读完作品后,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很多收获。撰写读后感可以促进我们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1

孙金莲的书无视地重新分析了幸福与正义的问题,并试图建构一种结合中西理论优势的当代美德伦理。幸福的两个原则,自制的目的和他人的馈赠,通常表达了作者在道德方面的当代进步。

翻开这本书,我不禁大为头疼,这是继《教育哲学》之后又一本略微晦涩难懂的书籍。果然读第一遍时,毫无头绪。尽管作者已经将重要的句子加粗,仍然在我可怜的、贫乏的理解之外,如:

“任何一种‘应该’都有可能是不应该的”。读了两遍都一头雾水,直到联系上下文时才明白,这句话是在论证规范是必须的,但它在价值上不值得尊重,重要的是人性,而不是规范。要区分生活本来的样子和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引出生活的意义。

现代社会倾向于以形式去掩盖内容,而实际上生活不是为了社会机制,而是为了生活本身的意义,社会须服务于生活。最感人的是作者对幸福及其追求的论述。

赵汀阳指出了关于幸福的几个常见误解。有人认为在规范内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但是无论这些规范来自人世还是宗教信仰,都贬低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背离人道;还有人认为获得了快乐就是幸福,不管这种快乐来自利益或者欲望的满足。的确,幸福常被表述为幸福,但幸福是消耗性的,但幸福可以保留,为生活留下永久的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幸福的生活等同于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任何一种生活时,都要注重生命意义的最大化。如果人们只是像其他动物一样生活,生命就没有意义,但作为创造者,人们赋予生命意义。

但追求生活意义,也有其常见误区。以学习为例。父母经常告诉孩子,只有好的高中才能成为好的大学;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才能找个好老婆……似乎求知之目的,只在于工作、老婆,而无关乎身心成长,而一代代青少年的人生,因此而孤独、偏狭、枯燥。

类似的行为可以分析如下:如果动作a只是为了实现动作b,那么无论动作b是否实现,a都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如果b没有实现,根据这个逻辑,a自然没有意义。

即使b实现了,也会带来幸福感,但以a为代价,这种幸福感会大大降低;并且a 这段生活只能成为“准备生活”,也算白活。Yjs21.cOM

因此,笔者认为,行动能否带来幸福,取决于行动是否有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行为带来了一种没有代价的快乐。即只要有正确的方式或步骤,这样的行动过程自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要是行动有良好的结果,又增加了额外的幸福。

所以,必须去探索、思考、辩证自己的哪些行动是具有“自成目的性”的,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一般人所忽视的是:这样的行动或许未必是一些大事,更多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因为我们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生活的。

这样,无论我们追求爱情的真,,还是买房购物,喝茶散步,我们都可以拥有独特的美感。生活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幸福的事业。所谓名利双收的野心,恰恰相反,是微不足道的。

诚如作者所言,幸福稀少珍贵,或许不在于其难于追求,只是人们理解她的方式有误。但愿此书让我们有些感悟,让自己的人生,以幸福的方式展开。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

一、。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如今,对生命意义的**似乎变得奢侈和可笑。随着社会机制的发展,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忘记了生活,就像行为只是为了实现制度的规范目标,而不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

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心理上来说是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

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是幸福说了算。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

史铁生说:“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我认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了,所以轻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线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至少它给了你更多的机会去欣赏快乐。

2、 生活的目的是使生活有价值得东西。叔本华是一位极端悲观主义者,他曾经这样分析人生: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就因为不满而受苦;如果愿望实现,我们就因为满足而受苦。()一句话,生活是痛苦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总是在“苦”中酝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先苦后甜”来自我安慰。最后就算有了好结局,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感觉不到“甜”。

这又刚好切合叔本华的思想了——“因为餍足而痛苦”,或许也只是认命: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

《论可能生活》批驳了叔本华把生活目的看成某种结局,以“利”来支撑生活的观点。他认为,人生最终要的不幸,是要把人生的目的理解为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因为这类最终目标就是设想进行一系列行为而终将获得某种结局,但任何行为及其结局都是生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

所以,把某种结局看成生活目的或生活意义是致命的伤害,无论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一结局,都是痛苦,都没有意义。

但是我有些不解,既然幸福的感觉是属于个人的,为什么不能用利来支撑,如果我的幸福感是源于利益,要我用道来支撑自然就是违背我内心的感受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问题。赵汀阳提出了无立场哲学的新理念。作者的“无立场”思维的深层意义是认清事实、看清道理,是为了创造可能的道理。在学术研究上,无立场固然能够确保客观性,但是知识的大厦不是空中楼阁,必然有着前人知识的根基,所以每个人的思维中不仅仅是自己的思维,也有着前人思想的影响,所以谁又能说自己就是“无立场”了?

无立场哲学的思维这是一种理性的狂妄吗?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3

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拥有好生活?雷锋并不喜欢“专门”吃亏,他一定是从他的所作所为中获得了幸福,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助人为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你对我们周围事物意义的评价和看法。我们知道我们幸福的不同方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获得幸福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在这种行动中创造,而不是等待遥远得幸福。有的人即使腰缠万贯,拥有了穷人眼里的幸福,但他却并不幸福,但假设他将自己的财产拿出一部分捐助出去,帮助了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他得到了人生价值的肯定,发挥了人性的光辉,他就获得了幸福。人依赖他人,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受到他人生命意义的制约。

既然个人依赖他人的存在,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个人与自身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即正义。这就是如何有效地保护创造幸福的条件。生活中,制造假酒、添加药品、劣质奶粉的案例很多。然而,他们并不缺乏道德和法律观念,而是缺乏惩罚性和公正性的约束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破坏别人的幸福比破坏他们的生活更可怕。只有依靠同情和宽容,才会使同情和宽容得不到保护。显然,选择正义更有道德价值。

一般来说,幸福包涵着对正义的要求,正义服务于幸福。我们鼓励热爱光荣的人性,支持创造幸福,维护正义。正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那句经典的话,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无论是购物和吃饭,工作和生活,从每一个细节感受生活,生活自然成为一个幸福的事业。名利只是小事。

那些经常抱怨幸福很难找到的人,并没有找到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的生活只是为了寻求幸福。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4

张双婷《论可能生活》是赵汀阳所著,从行动而不是从规范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并且力求符合一般人的直观而不求与伦理学传统一致,关注人的生活和存在。本文运用非立场思维分析了幸福与正义的公理,认为伦理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为社会服务的。只有过上可能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的选择,而正义是幸福生活的保证。

这种可能的生活需要自我创造和自我目标。

一、视角取向

作者从伦理学和逻辑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生活的存在和意义,告诉人们选择一种可能生活才是一种真正而幸福的人生。幸福生活是伦理道德的起点,如何获得幸福成为笔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作者看来,道德不是一种标准的生活。

因为规范所涉及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利益上的让步而确认某种可得到公认的规范”.所以规范问题是”唯利是图”的,并不值得尊重。作者通过否定”ought to be “的规范语句和”to be “的事实语句,进而提出尊重生活是伦理学的唯一选择。

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好生活?这涉及到伦理真理的问题,伦理价值判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道德价值呢?作者在这里引入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即”无立场思维”.什么是无立场?

为什么需要无立场?无立场”所揭示的真理必须超越一切主观立场,无论是个人立场还是意识形态。”因为从一种立场去解释和批判另一种立场永远不会有结果,这种立场是无效性的。

无立场以”存在论”为基础。任何一种存在都是创造出来的,它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存在都有自己的目的。如果我们主观地理解它,就会陷入悲观的认识论。

因此,当我们理解某种存在时,必须把它作为分析的对象,从无立场的角度来解读。因此,价值判断是基于目的论的价值真理。

作者把无立场置于生活观念中,生活的价值就在于为生活而生活,生活在自我创造性中产生意义,也就是生活的自成目的性。这种生活空间论得到哲学界的赞同,”人性的自成目的性是做一个人的创造性行动能力本来意义上的人,生活的自成目的性是过生活本来所意味着的好生活。”这就是可能生活的含义,创造性活动和自成目的性成为伦理学的基础。

二、逻辑结构

作者从批判规范性语句”ought to be”和事实性语句”to be “入手,提出伦理学的困惑和难题。因为规范不能解决人类行为领域的各种问题,所以它们总是唯利是图的。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伦理问题。

于是,无立场思维浮现,成为认识伦理学的新思路。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推论,作者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伦理原则:幸福和正义。

前者是行为原则的绝对依据,揭示了合理的生活;后者是行为原则的绝对基础,揭示了合理的人生。那么行动原则和行动原则有什么区别呢?行动原则就是”x就是做x所意味着的事情”,是做给自己看的自主原则;行为原则就是”做x就是按规范n去做x”,是做给别人看的让步原则。

行动的原则是以允许的方式行动,行动的原则是以可能的方式达到某种效果。换言之,行为是附加规范意义的行为。

生活是一个去”to do”的问题,就是创造性的生活。只有过有创造力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种生活是有目的的,是为了生活,是一种存在的生活。

追求幸福的方式就是努力过一种可能性的生活,”每个人必须尽可能去实现他所意味着去实现的可能生活,并且仅仅以自成目的性的方式去行动,即,使得这一行动在操作上是创造性的,在效果上是给予性的。”

三、运思方式

作者采用”否定-肯定”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既否定规范观念,又否定事实观念,批判性地提出伦理学以存在为基础,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社会,生活具有自成目的性,”生活的目的表现为人们所企求的东西。”在不断质疑中,作者引入无立场的批判性思维,重新对伦理价值进行判断,对生活进行分析。追求更好的生活有利于我们得幸福。人的存在是不断创造自己生命的过程。

从批判的劝说伦理出发,提出了追求真理的伦理,这种伦理更加关注生命,对生命充满希望和热情。而幸福公理和公正公理在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做事和做人的根据。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共有一篇,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可以买个奖励

第一篇:《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

一、。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如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似乎变得奢侈可笑。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

人生的本意是创造幸福的生活,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

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是幸福说了算。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

史铁生说:“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我认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了,所以轻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线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至少它给你一个机会去体会更多的幸福。

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使生活值得生活极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曾如此分析生活: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因为不满而痛苦;如果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一句话,生活是痛苦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总是在“苦”中酝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先苦后甜”来自我安慰。最后就算有了好结局,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感觉不到“甜”。

这又刚好切合叔本华的思想了——“因为餍足而痛苦”,或许也只是认命: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