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本十三篇)

10-24

「书籍带我悄悄成为自己——《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

本书以姚木兰为主人公展开叙述,讲述了姚家在逃难时姚木兰失踪,与曾家的人相遇,与曾家结缘后发生的一连串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虽然只写了几个小家庭,但却全景式展现了人们从旧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转变。

就拿书中的曼娘来说好了,她处在一个旧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脚,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尽量少见面,不能有肢体接触,导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相比之下,木兰就显得自由许多,她不需要裹脚,并且喜欢古玩,京戏,在异性面前可以大方谈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拥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

书中令我感触较深的还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书中姚母因为对木兰的哥哥体仁过于溺爱,而姚父对体仁又过于严厉,在两种极端的教育下,体仁变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银屏搅在了一起。本想着去英国读书,结果途中放弃,留在了香港,将父亲给他读书用的大笔财产全部挥霍了个精光,将父母气了个半死。不过,幸好在木兰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能,颓废,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许多人将这本书称之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但我觉得《京华烟云》还是要逊色许多,暂且抛开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说。相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恨情仇,《京华烟云》讲述的家族恩怨则显得更为平淡许多。其次,《红楼梦》中主要围绕着贾府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而《京华烟云》讲述的却是整个中国,时代,社会,思想上的变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这点是与《红楼梦》大不相同的。

京华烟云,拨开烟云,探究云雾下真实的旧社会,这,便是全书要向我们诉说的东西。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刚看到这个**就没打开,以为这就像张爱玲写的一个美丽悲伤的爱情故事。讲述的只是近代北平几个家族的爱情故事。细读之下,才发现内容并非如此。

这本写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一本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京华烟云》讲述了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悲欢离合与恩怨情仇,各种人物的出现与消逝,文中再现了近代中国的新势力产生与旧势力的灭亡。虽然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但它是林语堂先生紧密有序地写得。

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曾经这样说过“一九三八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

自八月到巴黎时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其中搬迁不算,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成空前之纪录。其中好多佳话或奇遇,都是涉笔生趣,临文时杜撰出来的。

父亲不但在红玉之死后挥泪而已,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让我更加想要去探寻隐藏在那层层烟雾中的老北京的故事,想让我了解那些或许曾经发生在我们过去的故事,想让我去探寻那些发生在背后的故事,更想让我去深深反思那些故事所带给我的震撼。

在这本最初由英文写成的**中,也许许多人认为文中的爱情故事更加吸引读者,而我却认为,正是以这种爱情故事,才能凸显近代社会中尖锐的矛盾,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书中的姚木兰在**开片只是一位富贵人家中未出阁的单纯小姐,她没有傲慢与较贵,没有那个时代的陈腐观念。她像一朵洁白的百合花,优雅朴素,聪慧贤惠,在自己的世界里期待着一分爱。

然而,在旧中国,这样的女子又怎能平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也许林语堂笔下最终思考道家学说的木兰始终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无奈吧,这种无奈恰恰是一代人的无奈。 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

”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

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以战争为结尾代表了一种重生。像凤凰一样,中华民族在对火的渴望中重生。在未来,我们的民族将为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使命,奉献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些英雄儿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仍将强大起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其实最初吸引我的是这部**其中的优美的语言,以及优美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哲理。**中穿插着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许多人认为,这带给了全书以一种消极的影响。但是,我认为正是这种道家思想,才能使文章中的人物更加充实生动。

以一种看透人生的种种而存在。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

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人生总有悲欢离合。生活充满了欢乐和悲伤。生活怎么可能没有梦想。

也许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不是对生活最好的态度,而是现实生活中最好的选择。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看做是一部**,在这部属于自己的**中,我们去谱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书中探寻过宝石与人生的永生。

“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我也许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有人说这是一部模仿《红楼梦》的**,但我却在这部**中看不到《红楼梦》的影子。它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风雨交加的视界,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但这些隐藏的思想,就像在现代寻找古典的影子,在现代影响中国的西方文化中寻找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

也许这与作者林语堂先生的时代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有人曾这样说这部**,《京华烟云》是可以随时翻看的**,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世人以如何的影响,我只知道这部**带给我的感悟。

我知道我仍旧无法理解林语堂先生对于《京华烟云》所投入的全部情感与林老先生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但我却不得不去承认其中的伟大与深邃。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京华烟云》这本书,我看了挺久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能特别吸引我,以至于我一直把它放在床边的架子上,只是偶尔闲来无事的时候翻翻看。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我逐渐尝到了能流传至今的书,肯定是这样的,就像陈年的酒,久久飘香。

作为一本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社会的书,一篇文章难免难以表达我的感受,所以我只想在这篇文章中写下一些我最深的感受。

我在这个年龄段,最容易关注的是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姚木兰,作为这本书的女主角,很多场景都是从她的角度出发的。许多人把《京华烟云》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确实如此,不仅是基本上书中的人物均能在《红楼梦》**中看到影子,比如姚莫愁为薛宝钗,姚木兰似史湘云。

连书中的标题都与《石头记》相像,姚家二姐妹都心仪于孔立夫,于姚木兰所说,初见孔立夫,当时只是道寻常,何曾想,只是有缘无份。

在第十七章中,木兰与孙亚订婚之际,生辰八字交换,姚母顺带问了莫愁与立夫,立夫的木与莫愁的土竟比木兰的金与孙亚的水还要好。幸而木兰不曾听到这段对话,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在木兰刚感觉到精神上的自由,杠感觉到她以前从未曾经过的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味道,这种幸福的味道里,是有立夫这个异性青年的。

这种幸福的味道使她的思想专注于此,别无所顾。却偏偏孙亚家的提亲,让她不得不从梦中清醒过来,无论孙亚再怎么是个好配偶,心不在此,方寸难安。况且,她有一种预感,她的妹妹莫愁,早晚会嫁给立夫。

明明和立夫去看大水。是她陪立夫去看残骸的。但她不可能是那个一起死去的人。他甚至不知道她有多喜欢他。

不过或许有遗憾才是隽永的回忆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人物;有感天动地的凄美爱情;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苏杭韵味;有质朴诚挚的人间实感;有千年文明的精彩记录;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有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能力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爱情的悲喜,感受**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文明。

林语堂先生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但是在我看来,牢牢的紧贴现实,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因为这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生活,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让我们更好的从中吸收一些东西。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勇气和骨气;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和内情;兼容着不同的善良和宽容;也融合着深厚的情怀和才华。

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不是一个伟大的人。木兰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淳淳教育深深地烙印在她身上和一生中。

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

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人,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这样一个开朗无畏的女人,怎么会不被人喜欢和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爱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后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非常圆满的。

当然,木兰的婚姻也不是那么顺利。她丈夫犯了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他有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起,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接受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己的情敌,无畏地去面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己的婚姻,她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

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独特的女人,情商高,智商高。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理想的人。她在世俗的智慧中活出了自己美丽的心灵,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着内心的自由与骄傲。这个陌生的女人,她的一生总是光彩着人,她的故事总是打动人们的心,她的才华总是光彩着人,她的一生总是传奇。最后我想说:

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这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给我留下了太过深刻的映象,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迪与感悟。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所说:“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波涛,然后觉得幽默、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是啊,浮生如梦,忙忙碌碌走过这一生,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那么虚无缥缈,那么可望不可即。所以说世间万物都有其一定之规,善恶、美丑、荣辱、贵贱、死生、祸福,如朝去夕来、梦碎但醒,皆为轮回转换,不可强求,亦难以回避。因此,面对不幸,我们应该勇敢地承受命运的苦难,在宽阔的臂膀中获得坚韧,在适应中把握,在承受中理解解脱,在困境中发现真相。

诗歌是一种忧郁,诗人的使命是孤独。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难过。即使黑夜吞噬了太阳,我也能回来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安静的原因。我还有很多问题,问南方,问家乡,问希望,问距离。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我还有很多热情,去分离,去死亡,去昨天,去和平。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我还有很多真诚,不能离开,不能放手,活着,爱。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孤寂的原因。我还有很多要求。我需要安慰,分享,沮丧和告诉你。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冷漠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动情, 为时间,为白为天黑,畏天命。

那时我们有梦,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我们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跳着暮色的鼓点。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在寻找生命之湖。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我不相信生活是一片沼泽,我不相信人生旅途不能一路歌唱,我不相信成长是懦弱的,

我不相信,双手握不住执着的绳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就跟大树上的叶子一样,早晚会枯黄陨落。树叶虽小但见证了春秋,既目睹了繁花似锦,也目睹了大树凋零。

我们都是非常相似的叶子,因为生命就是这样,生命、衰老和死亡都在经历。 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虽生犹死的寂寞让生命都凋零了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

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生活不能像做饭一样。只有当所有的原料都准备好了,我们才能下锅。卑鄙者的通行证就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贵族墓志铭就是贵族墓志铭。早晨,阳光扑照进来。他还在睡觉。我拉开窗帘,望着窗外平凡而真实的景色。

我想,在平凡和现实中,一定存在着巨大的美的可能性。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

沐浴在夕阳下,平静如水,我们眺望着远处漂浮的云彩。事实上,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远在天边,放眼望去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不必向我诉说春天我的心里并没有秋寒不必向我解释色彩我的眼里自有一片湛我叹世事多变幻世事望我却依然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逃避的原因。我仍然有很多憧憬,梦想,回忆,失败,希望。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卑微的原因。我还有很多勇气,不相信失败,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天堂,不相信地面。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失落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高昂, 有存在,有价值,有独特,有意义。

说实话离开故乡久了,家的概念变得混乱。有时我在他乡的天空下开车,会突然感到纳闷:我在哪儿?

这就是我家吗? 我家,在不同的路标之间。

这世界上唯一扛的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 1、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曾几何时,我们做了世上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朵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出现了绝壁,那么就越过它,就能把绝壁变成桥了一曲终了,繁花散尽,伊人已逝,只余一声空叹。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有时候,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去安慰别人,却说服不了自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所谓的王,乃最贪婪,最豪爽,最易怒之人。

且清且浊,追求极致人生。为臣者,因之而仰慕,追随其左右。因此,臣民才会有称王之志,追寻自己的理想。

这个世界其实从不曾有一个人能取代另一个人的位置,所谓的取代,只是以前的那个人被遗忘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

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大提琴的声音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心中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

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

或许前路永夜,即便如此我也要前进,因为星光即使微弱也会为我照亮前路操千曲那而心到晓月然中,观千剑那而心到识器。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低级有低级的好处,人家不好意思难为你,只要你乖乖地,可以得过且过,一旦升得高,有无数的人上来硬是要同你比剑,你不动手?

他们压上头来,你动手?杀掉几个,人又说你心狠手辣,走江湖没意思。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很天真简单的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

累了们的睡吧不到只为了一个孤独的夜晚如着弃一个耀当生觉的黎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人生这条路,无论你走到**,身后有人追赶你,远方有人回头找你,已是最大的福分。

胖子临走说了一句套话: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说的挺有感觉,若不是这么多时间相处下来,又出生入死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套话里的意思有多么婉转凄凉。

我背负着幸福,却追寻着痛苦。流浪也许是爱你唯一的去路。 曾经的自己拼尽全力在路上,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活;曾经的自己咬紧牙关勇敢坚强,为了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活。

而我今天的继续远行,是为了不辜负曾经的自己,是为了做和曾经一样努力的自己,是为了对得起曾经的那份隐忍和坚持。 无论是一片坦途的光明,还是绝望寂静的黑暗,人总是不断向前走。你想到达明天,那么此刻就不要停下脚步。

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实的流露你不是喜欢披发抚琴一马天涯四季流浪么

你不是喜欢睡眼惺忪一夜扶案缱绻相思么你不是喜欢小楫轻舟穿入江南云梦洞庭么你不是喜欢芙蓉满园石径尘染锁住清秋么你不是喜欢春夜细语一寝风月对酒当歌么你不是喜欢花架夏荫禅鸣鸟翠明媚朗朗么你不是喜欢梨花满树漫天飞雪寒堂暗香么你不是喜欢炊烟袅袅水天一色登高长啸么你怎么了怎么开始哀愁埋怨世事无常人情不古积劳喊累怎么开始随波逐流谄媚世俗附庸风雅醉纸迷金你被爱恨纠缠迷蒙双眼了么你被世俗圈拦羁绊双脚了么风吹过街道,风是如此冷冽让人不由得想停下脚步。此时也请继续慢慢因为最后终将到达终的点。悲伤的时候不要紧,伸出双手另一头总有人在守候,温暖是可以分享的。

即使独自踏上艰辛的旅途,只要不放开相牵的手就一定能够跨越。所以请不要放弃,漫长的路途尽头幸福正在等待着,幸福互相重合变成更大的幸福。然后有一天希望你能发现,你走过的路上曾有好几个幸福请不要忘记你并不是孤身一人铭刻足迹穿越四季仰望天空就算没有翅膀也一定前往一直所梦想的充满光明的明天……其实,有些藏在心底的话 ,并不是故意要去隐瞒,只是,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

突然有些心酸。我们都熬过了那段最苦的日子。 后来就不在一起了。

苦难总会终结,坚强之人永存。 坏日子总是会结束的。 但是很多我们以为是最坏的日子,回头来看也许反而是最好的日子。

只是坏日子里面的苦难消磨了很多可贵的温柔,轻松的好日子来临时,我们却没有多余的勇气了。说并用程这为再年余生,风雪是你,成多每内淡是你,清贫是你,荣华是你,心底温柔是你,并用光所内为界,也是你。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京华烟云读后感导读:

我没看过赵雅芝版的《京华烟云》,只看了赵薇版的。电视使我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学校图书馆里,我找到了一本厚厚的原著,如愿读完了。书的内容与电视有一些出入,时间跨度大,但背景未变,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我在书中最喜欢的角色是姚思安和姚木兰。姚思安的道教风格是平和、方正、正直、自立的,所以外患不能侵入。他曾经告诉木兰,祝福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在。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

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罐清水会变成**;在不配的人面前,一罐银子会变成一罐清水。木兰在父亲的引导下,聪明、善良、端庄、贤惠,但她生动活泼,不象莫愁那样冷静,有时充满热情,勇敢而可怜,有时激进而不象马娘那样文静。于丹曾经说过,女人应该有大女人的头脑和小女人的感情。

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丈夫称她是个好主意。丈夫要出轨时,她宽容大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丈夫从歧途上拉回来。

书,展现的是宏大的;人,描写的是平凡的。我也写不出更深入的评价,只是把我的感受写出来,文字是零碎的,但感受是满满的。

浮生如梦,为乐几何,构成1911年红楼梦!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范文一: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仔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中,伴随着我考试前十多天的雅思复习,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林先生的英语资料作为补充课程。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

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大家族的领袖曾文璞、牛思道和姚思安,分别成为不同时代的注脚。林语堂讲,**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

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对比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可以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如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崇拜战争、五四运动、三一八运动等。

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也有真正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和毕生提倡旧思想的学者辜鸿明。他们的出现使读者感到有趣。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改版的商业化十充分的,它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如果我们从电视转到书本,许多人会觉得无聊。但这本书是一个缓慢热销的产品。当你发现每个个性鲜明的人都成了那个时代的不同写照时,这个直观却不需要大脑思考的智障电玩,就远远不是联想丰富的书海。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以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给莫愁一个妹妹,你比我更幸福,成了彼此心底最痛的一个。

可敬的是,这样的爱是如此含蓄地存在于四个人的心中,彼此很了解,但也隐藏着彼此。甚至木兰面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互尊为客,将爱情演绎成最美的调理和磨合。

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旧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己不敢放开的眼观,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

曾大人则痛在自己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都是寡妇,她认为这是表达爱的唯一方式。

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后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后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

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悲剧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新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森雅处于转型期。他们敢于接受新思想,但也有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

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后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也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买了王府花园,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写对联。

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结婚,木兰求爱,各种活动都有乐趣,都有沉重的负担,但不得不感叹这飘得像个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但是木兰还是曾经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希望融入山野。

范文二: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

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

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范文三:

**中二人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姚木兰也同样遇到了这种困惑。**中姚木兰与孔立夫互相爱慕,本是绝好的一对,但却阴错阳差,姚木兰嫁给了曾荪亚。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他们相知、相爱得很深,却有着细腻的情感和冰雪一样的纯洁。

姚木兰抱定了绝不伤害他人,也绝不伤害自己的宗旨,把这种爱只是视为一种自我享受的记忆。但在孔立夫**的关键时刻,她还是难以抑制的挺身而出了。对自己心仪的孔立夫,她用几乎是自我牺牲的方式,担起应负的拯救责任。

她救了立夫的命,虽然由于有些冲动,有些显得不顾一切,甚至因而惹起了丈夫的猜疑,但她并不后悔,既没有影响大家对她的认同,也没有影响夫妻关系。

一个女性能把道德情感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妥善处理好是一件高尚的艺术,而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的优雅情怀也恰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姚木兰深知爱情绝不是一种占有,她把微妙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绚丽火花,深深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尽管她与孔立夫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的情愫若隐若现,但那种彼此之间默默的深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是可以超越时代的。

姚木兰与孔立夫的爱,虽然含有一点个人私情,但更具有深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爱情,它留给了人们很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心理悬念。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姚木兰——一个个性十足,又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具备的优点;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随性改变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的浪漫情怀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亲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庄子思想。她勤奋好学,喜欢看书,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小说中很多描写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莫愁与姐姐一样聪慧贤能,气质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质的区别。木兰热情洋溢,幽默诙谐,活泼开朗;而莫愁则沉静自如,真诚爽快,圆润浑厚,是中国传统型的淑女。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林语堂塑造如此优秀的女性体现了他自己对中国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女性进步的希望。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拜读已久,自初中母亲从学校借回书起已六载。这本书颂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一个富商家族面对外国人入侵的变迁故事,成功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p>

原著是林语堂用英文写的,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成中文后,没有华而不实的文字,但它清除了引入。林语堂对土地和文化的热爱体现在台词中。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甲骨,更有时局动荡时特有的语言习惯。

”《京华烟云》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道门。

《京华烟云》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极深,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这是我没有看出来的,自然也说不出什么评价。但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受到教影想的。

书中女主人公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个聪明人。齐家,垂衣拱手而治。性情随和,思想开放,为人坦荡,关心儿女的精神世界。

在他的教导下,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姚木兰,姚莫愁成了钱钟书《围城》笔下那种最真实的女孩子。他不使女儿们裹脚,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忧国,最后他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木兰这个人物,很似《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形象。她知书达理的形象和不拘小节的形象并不冲突,博学多才和真名士自风流在她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以至于被曾太太成为“疯少奶奶”,令人不禁哑然失笑。木兰生于富足之家,却对钱财有着特殊的见解,后来甘愿过着农村里质朴娴雅的生活,是曾荪亚口中当之无愧的“妙想夫人”。

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女子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的才智?

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他们会深深地感动。曾荪亚喜欢新潮女性曹丽华。面对丈夫的背叛,木兰以她独特的聪明才智巧妙地挽救了自己的感情和丈夫。她认识他,也爱他,所以她选择了原谅,让丈夫深深地感激。

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

莫愁是《红楼》中薛宝钗的形象无疑。沉稳,节检,好教养,又是个思想成熟,懂得权衡,遇事有主见的女子。与立夫结成连理,郎才女贤。

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这样的冷静,值得学习。

孙曼娘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在这一点上,她像极了《金粉世家》中的小怜。以冲喜为由,被准婆家利用。

最后却为了爱情,以清白之身守寡到老。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付诸实践。但我认为,如果没有爱情,曼娘是不会去的,这不仅仅是封建导致的结果,更是曼娘的心甘情愿。

书中谱写的爱情的力量多过对封建的鞭笞。她是封建主义的牺牲品,但我认为这种情绪不能用这样的话来解释。书中还有一节,姚思安问马娘中日战争是否会爆发。

看似很荒谬,但其中爆发了大智慧。曼娘被看作了中国普通妇女的典型。如果这样一个传统女性收到外国人的欺负和压迫,懂得反抗,那么中国就有希望。

曼宁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的矛盾在于她在守礼、不越界方面不断超越传统。她和木兰一起去看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

林语堂的女儿说:“《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作者林语堂在写完红玉之死后泪流满面,这样的用心良苦,读者岂能不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呢。

在书中,木兰称我们宽容,她的宽容是有尊严的,大气的,不仅仅是纵容,成千上万的人,成千上万的脸,和宽宏大量。这种宽容是真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林语堂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同时,也告诫我们,传统文化正在被曲解或丢失。

他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鲁迅用他的呐喊唤醒了中国的愚人,林语堂则用他的作品含蓄地教导我们要开悟。

《京华烟云》该作品最大的缺陷自然是对传统名作的模仿痕迹过重,这也让该作品无论如何完善,都注定无法超越《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如果一部作品中的人物与其他作品有明显的关联,创作的意义就会大大降低。此外,林语堂本人没有翻译作品,导致翻译语言稍显僵硬,失去了原作的生动性。

此外,冯红玉的形象除了才华出众、敏感体贴外,还有小女孩的嫌疑。失掉了林黛玉的轻灵通透,反倒惹上了凡世尘埃。我认为这是《京华烟云》的不足之处。

不过,艺术是环境的产物,评价一部作品不仅仅从其艺术价值判断,更要嵌入当时的环境,体查其社会和历史意义。在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京华烟云》是当之无愧的优秀。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9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长篇**,林语堂先生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他在国外生活时,积极宣传中国文化,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中国悠久的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朴素的生活。《京华烟云》是一部“近现代”版的《红楼梦》,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杰作,像外国人介绍了真正的中国文化。

《京华烟云》描写了1900年-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通过对曾、姚、牛三大家族命运的演变,展现了各个阶层,各个地位的人、事由胜转衰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中作者用心刻画了一个个性十足,知书达理,聪明美丽,宽容自尊的女子姚木兰,初见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女英雄花木兰,或许作者正是要这种巾帼不让须眉豪情体现在女主人公姚木兰身上。她优雅、聪慧、贤惠,这是传统女性的特点;她追求时尚,谈吐风趣,这是现代女性的特点。对公公婆婆她尊重孝顺,对丈夫他体贴入微,是好妻子的典范。

她喜欢孩子,战后收养孤儿,照顾丈夫和其他孩子,是一个好母亲的模范。他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服从命运的安排,没有大胆地追求自己所爱的人,这就是她的性格缺陷。她不嫉妒,在自己的肚子里有苦咽,对伤害自己的人有容忍。

除了木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莫愁和鲁比。莫愁是一个纯现代女性的代表。他敢于反对政治婚姻,决心追求自己的真爱,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她说“男人就像一本书,只看封面,金光闪烁;再看序言,引人入胜;可等你拿到手,也许就读不下去了”。

可见她思想之开放。同时她又是个好妻子,在嫁与立夫为妻后,事事为立夫考虑她性格稳重,镇定,不失风范。红玉是姚家的外甥女,一身多病,为了自己心中所爱,可以放弃一切。

她爱看红楼,她觉得自己就是活脱脱的一个林黛玉,她整日以泪洗面,对姚迪非用情至深,最终知道迪非心中另有她人之后,受不了打击,跳潭自尽。

书中三大家族中,姚家的两位老人一位通道家的思想,一位通儒家的思想。两人信仰不同,却互相体谅,日子也过的其乐融融。她们教育出来的儿女自然心胸豁达,性格开放;曾家两位老人思想保守固执,凡事自己说了算,不听人劝,他们便是祸事的罪源,他们对孩子苛刻,自然使得孩子或是懦弱,或是叛逆;牛家两位老人一个贪权,一个贪财,看到他们家便觉得可笑,最终还是落个无权无财的下场。

他们教育的孩子不是欺负就是叛徒。从这里也

由此可见,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林语堂先生在**中题词: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奸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全书不仅仅在写抗日时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它更加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0

林语堂先生,一代文学大家,有幸在茫茫书海与《京华烟云》一书邂逅实属有幸。震撼于林先生将三大家族在清朝末期这样的时代背景**宕起伏,荣辱兴衰的故事和置身其中的人物命运精炼同时情节连贯错落有致的描写,处理如此得当,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栩栩如生。由于此书描写的是三大家族史诗般的命运变迁,逐渐衰落,姚木兰这一代人一生境遇变化,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性格、接收新事物、新思想的程度造成行为方面的千差万别,更是敬佩林先生思维之严谨,逻辑错综复杂没有半点不合常理之处更是让我感叹剧作家之伟大。

下面来说说剧中让我尤为记忆深刻的几个人物。

莫愁是最让我敬佩的女士。如果给我一个机会去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一起走向生活,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姚莫愁。莫愁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位完整、生动、文化涵养、文雅的女性。

姚思远作为一个新学派,接收新思想而不批判旧思想。他把旧思想和新思想结合起来,把新学校作为第一个。这样的父亲形象对莫愁成长的精神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另外姚木兰在莫愁为人做事,学***中的榜样作用由莫愁其自身性格,能力,为人方面优秀程度可见一斑。

后来嫁为人妻之后就是莫愁已经成型的个人人格魅力展现无遗的时候,直至此书末了,莫愁一家迁至重庆,后面的情形可自行想象。

木兰是姚思远最挚爱的一个孩子,在其身上倾注的心血不言而喻,由姚思远老先生从木兰孩童时期给木兰灌输的古代遗产经典文化,新派又别具一格的行事风格使得木兰逐渐成为大家所公认的妙想家。木兰一生中与莫愁这样一个旧式女人的友谊让我相信两个互补的人可以有莫逆之交的。作为一个新时代,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有个性的人可以产生友谊,这是最容易接受的想法。

可是木兰和莫愁之间的轻易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就木兰这个人物就其中一些情节发展让我捉摸不透,但是又合情合理就人物性格而言。和妹夫孔立夫之间当方面的情思可以理解,作为女人这点我能够感同身受,但是以结婚生子的木兰在救孔立夫于监狱之中,孤身前往司令部这个没有把握的虎狼之穴着实有越人情常理。

后来举家迁至苏州之后其丈夫曾荪亚与艺校少女之间的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被木兰发现后,她的处理方式确实十分得体。这两段话能否说明姚木兰能够接受夫妻双方精神上的不忠?就像现代社会的一些人可以接受肉体上的不忠而不能接受精神上的不忠一样。

这两种思想被认为是新思想,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是没有办法把这些新思想当作自己的规律的。

莫娘是一个典型的老派女型代表,同时也是一块玉石中的老派女性。生活一辈子一直遵守老旧思想。遗憾的是结局令人惋惜。又对日本人痛恨直至

姚思远,让我好奇的是这位老先生是如何从吃喝嫖赌一样不落的****转变为正派又有新潮思想的正统君子的。他的所有思想十中**我都可以接受,例如有钱攒着不如花在能产生价值的事物上,即使被别人认为不值得。就像他花了一大笔钱买下那座大花园,又拿出一笔出外游山观景。

古代遗产并非完全是某个特定人的物品,此刻拥有只能代表是此刻的主人,这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主人也会不断变化。我们生活中的人或者事务又何尝不是呢。顺其自然,有了它就珍惜它,找到美或艺术,失去它就不会伤心。

这是否也验证了沉没成本呢?

其他性格鲜明、命运不同的人物将不在这里描述。

这部**就似一个宝盒,装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一生短暂,不能体味多种性格命运,就是从像这样有内涵的故事中可以借以品味,尝遍人生百味也不失为美好直至。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1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不平等,不和谐的东西还有很多,有很多东西,我们只能冷眼旁观!其实,有些东西,不要自怨自艾,想通了就好了,命运是不公平的,我们只好着眼于当下,好好去进取!!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故事里有太多的人离开了我们,有英年早逝的,平亚,体仁,银屏,有寿终正寝的,老姚,老曾,他们对于活着的人们,都有着重大意义,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海枯石烂的爱情时时刻刻地在告诉我们,每失去一份爱,人就会老一分,直到最终,我们也会将其他人的爱随着带走!!

所以,珍惜眼前人吧,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对待他们吗??身边的朋友,没事好好联系联系;街坊邻居,不熟的大哥大姐,见面打打招呼!好好珍惜每一个人,人生的下一刻,没人能预料到!!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2

几天功夫,把44集的新版《京华烟云》算是看完了(最后4集没完整看,以前看过)。**期间,想过看完后一定要写写观后感;可真的看完了,又不知从何写起。不想写了。

打开百度搜索,也有人对该剧作了一些评论,当然,分析的角度很全面,而且用词也很贴切。相比之下,我可能很难找到一些文字来充分表达我内心的想法。但为了留下纪念,我还是想录点东西,我不会浪费这些天去担心。

随便找个借口,我不是中文系的,用拙劣幼稚的语言来抒写,也无可厚非吧。也许这就是规则。近年来,每年暑假和寒假,我们都有机会完全看一场好戏。《新上海滩》、《半生缘》、《上门女婿》、《蜗居》、《拥抱阳光》等等。

记得20xx年,这部新版《京华烟云》出来后,遭到了很多非议,尤其是赵薇饰演的姚木兰。我没看过赵雅芝版的姚木兰。我无法比较,也没什么可说的。就像几年看《新上海滩》,孙俪版的冯程程被与赵雅芝版的比较而遭批一样。

或许,真正深入人心的只是人物本身吧。所以,我想说的只是这些角色,而不是演员的表演。看了这么多电视剧,我还是觉得**时期的主题最有趣。

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夹杂着政治、利益、功名的纠纷,似乎显得更加值得玩味。那是对一个时代立体地描绘。姚木兰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最难以形容的人物。

当我看到故事的前半部分时,不禁感叹:女人太完美是悲剧吗?她的完美让自己的丈夫感到畏惧而不敢爱,是命运的阴差阳错铸成了一段婚姻的悲剧。

我一直希望她能和曾荪亚离婚,嫁给志同道合的孔立夫。然而,她的责任心、宽容和大度使她的丈夫挥霍无度。这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但并不那么神奇。

她用心良苦地帮助丈夫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却接二连三地受打击和伤害她很无助,很沮丧;但依然坚持。她要和曾荪亚离婚,也终于看到这个女子并非圣人,凡人的忍耐度总是有限的。可最终又留了下来,最初的原因,却只因放心不下丈夫在外面的私生子。

那种无私的博爱,试问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其实,真正的婚姻无所谓门当户对,而是两人志同道合,以精神为伴,感情才能地久天长。一些爷们儿角色中,最敬重姚思安。

这个喜好云游四海,无为而治的道家信奉者。大结局中,他在熊熊烈火中高喊的那一句“就算这甲骨化成灰,也要让它在华夏大地上”令人为之震撼。人活着为什么会那么累?

无非就是抛不开名和利。而这些,在姚思安看来,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他对一切都很淡漠,活得很洒脱,很无忧无虑。

几年前,我买了于丹的《庄子心得》,通读了一遍,就搁在书架上了。长期以来,我也很期待老庄的道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也许,是性情所致;也许,是羡慕道者在无为中脱离尘世的纷繁……但我知道,只要还身处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是无法真正做到这种平和的,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

只有不断经历一些事情,不断思索、思索,才能慢慢将人心从浮华中出脱吧。我一直不喜欢用条条框框来分析**和影视剧的一些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法,只想从一些人物的生活轨迹中找到一些影子和寄托。从姚木兰身上,我可以看到,即使我是完美的,我的生活也会留下一些遗憾——这是最真实的生活。

但我们仍然要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坚持。姚父告诉我,除了亲情,名与利都为为“身外之物”,应时常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凡事都能想开了。烦恼的源头,不也来自这些“身外之物”么?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3

2005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宁夏银川,从武汉到银川没有直飞的飞机,中途须在咸阳机场转机,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机场的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这本书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看过的,只是那时囫囵吞枣,并未真正能够理解;工作后却也没了大把闲散的时间再读,就留下了自己不觉的遗憾。现在出差一个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冻的季节,既缺水,也没有下雪,树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当地极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还是羊肉,感觉除了冷,还是冷,西北的'风景也不能领略到。只是晚上窝在宾馆里看这本小说,才觉得这趟差还值,有大块的时间看了本好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当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因为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初看觉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语言也缺乏个性,看起来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说情节曲折,展现了1900年至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变幻。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