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10-29

对于学生来说,知道如何写好作文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就是写我所写,把脑袋的想法写出来,写清楚。我们写作文时可以在短句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动词,会更吸引读者。有的学生为写不出作文还急哭过呢相信吗?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1

具体而言,笔者分析的结构关系包括:阶级与阶级的关系、阶级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结合笔者对三个国家的调查,他所关注的三种关系如下:

传统农业社会的地主农民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权力与统治阶级的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国际竞争体系中的地位。

笔者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三个国家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三国特有的结构性因素如何决定其独特的社会革命路径选择?本文以中国革命为例,分析了如何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对于中国革命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一个独特的统治阶级,即士绅。这个阶级一方面受制于皇权,即皇权国家,另一方面又与农业基层社会密切相关。帝国主义中国从来没有试图把共产党人和他们的家庭永久地分开,也就是说,他们总是和他们的家庭保持联系。具体地说,由于帝国的管理从未渗透到每一个村庄和标准的集镇,帝国与农业社会的联系就落在士绅身上,即士绅是在帝国中国和农业社会的接合点上建立起来的。

但到了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日益强大的外部压力,其主体是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经济所能承受的限制,1712年以来,由于各省的地税数额以及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皇室的财政一直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这种方法增加了基层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它既不能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又加剧了内部农民与政权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的混合体,而且相互激化、恶化。

面对这种状况,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1894-1895年中日战争失败后,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加强,即只有通过**当局发起的体制改革,才能使中国免予遭受国际屈辱和殖民统治。如果说在早期是帝国缺乏真正的机会来采取主动的措施改革的话,那么此时由帝国改革**推动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完全是由于慈禧太后领导的保守派的阻挠而告终,这加剧了支配阶级和帝国国家的矛盾和裂痕。

就革命的方式来说,中国早期的农民起义更为普遍、组织的更好的农村造反形式是反对帝国政权的**,而不是齐心协力的反对本地地主。其原因在于,帝制中国的“会社、庇护网络,以及扩展开的半血缘关系跨越了传统中国的农民和士绅地主之间的阶级分野,乡村农民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鼓励、彼此竞争。”即不具备以地方村社为基础的自治权,所以农民的反抗不具备潜在的革命性质。

这种情况决定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必然意味着农村社会的彻底变革,即发动农民,同时也要有一种能够取代士绅的组织形式和力量来整合农村社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民族团结。但是,由于军阀通过与乡绅的合作来控制地方基层单位,因而将行政和军事控制渗透到地方基层单位。这就决定了乡绅对农民的控制必须彻底消灭和取而代之,同时必须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权威。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逐步改变了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开始逐渐依赖“新占的华中地区中国商人的财政支持,依靠**于通商口岸的国际**税收以及西方列强的援助。”而中国共产党则“把知识分子后备军的民族主义诉求和农民的利益最终成功的协调起来”,成功的渗透到了广大农村社区,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由于中国革命的这种演进逻辑和路径,中国的国家建设也与此密切相关,或者说是一种逻辑惯性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中共的政权是一种“政治化的官僚机构,”而不是一种像法国那样的理性—法治行政国家;也不同于**的片面的偏重于城市和重工业的发展,而是“两条腿走路”战略,即更多的侧重于农业的发展,注重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强调全国层面和地方、省份之间的协调与领导责任;多次尝试运用“群众路线”进行集体政治动员;平等主义等。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2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最后,在列宁写作这本著作以后的这90余年里,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是列宁没有估计到的也是列宁不可估计到的,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看待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就否认20世纪初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垂死状态。所以,列宁的这一论断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在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3

在马恩相继离世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中有许多机会主义分子和修正主义者对马恩思想歪曲误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捍卫马恩学说,还原马恩思想,列宁在系统阅读马恩原著的基础上,于1917年8月至9月间,隐居在俄芬边界的芬兰拉兹里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这本重要著作。确切地说,列宁并没有完成全部,因为十月革命的爆发中断了他的写作。但列宁也并未遗憾,因为“做出革命的经验比论述革命的经验更愉快,更有益”[1]。

《国家与革命》主要整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暴力革命中的任务和作用。“半国家”理论也是列宁在该书中明确提出来的,它是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所建立的国家,之所以是“半国家”,是因为“它已经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居民已经自己上台来代替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所有一切都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2][2]。“半国家”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其的一种现实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我们有必要重新认真思考,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解答,我们也许能从“半国家”理论中获得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作为一个在文明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国家”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国家就是进行暴力统治的“利维坦”,卢梭、洛克认为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上的一个“**机构”,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与市民社会相关联的“理念的实在化形式”,而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是建立在阶级斗争之上的一个统治工具。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遍布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尤其是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之后,随着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以及私有制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因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不断恶化。而这种对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不能够通过退让协商的方式解决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真正的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没有剥削、公平正义的新社会。

资产阶级“为了使这些对立、经济利益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久居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3][3]。因此,国家成为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不断向被统治阶级发出命令的暴力工具。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存在持完全批判的态度。

2、暴力革命——资产阶级国家的消亡

正因为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要想推翻资产阶级的残暴统治,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无产阶级必须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暴力革命在资产阶级历史上屡次发生,但以前的革命大多只是统治集团的变化,只是政权的一次又一次的转移,只有不同的统治者在革命后才发生了变化。而且,在之前的革命中“一切变革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摧毁它”[4],资产阶级不断的完善自己,集中权力,建立强大的暴力机器,加快剥削的步伐。这就要求无产阶级不仅要在未来的革命中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且要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剥削制度的经济基础。

革命不仅要改变政权的执政者,而且要改变执政者的执政方式和治政理念。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以后,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实现了统治阶级的改造,而且实现了统治方式和统治思想的改造。

3、自行消亡——社会主义国家的消亡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依然需要一个“已经不是国家的国家”来维护基本秩序,发展经济。但这个“国家”已经于之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为不同,不仅从之前的“镇压”转变为现在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不断的“去势”,自行消亡。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力量的日趋强大,剥削阶级被消灭,从而不存阶级矛盾,私有制被消除,从而不存在与社会利益相背的国家利益,一切矛盾都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人民自己的组织来自行解决,因而在客观上已经不需“国家”作为一种工具来实行统治,“国家”的存在没有了意义,也没有了土壤。

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政治形态,它的发展是一个“去国家化”的过程,“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的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5][5]。当国家代替社会完成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实现公有制时,国家就会逐渐消亡,直至共产主义阶段,国家就会彻底消亡。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简要概述。他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它将在历史中产生和消亡。列宁正是把握住了这种国家消亡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半国家”理论,完善了马恩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

二、“半国家”理论概述

马恩对无产阶级**国家有着独特的认识,它作为一种过渡形式,与原有的国家形态(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在巴黎公社的实践之后,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特殊的国家形态。1875年,在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中,直接提到“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马克思也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写道无产阶级**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列宁将马恩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半国家”理论,而且结合当时的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因而可以说列宁的“半国家”理论是对马恩“无产阶级**”学说的完善和超越。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正式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灭的。在这个革命之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6],之所以说它是半国家,是因为它与原来的国家相比已经有了本质上的转变:

1、由“少数人执政”转向“多数人执政”。任何国家的存在都意味着用暴力来统治,无产阶级国家也不例外。但在此之前,在历史上的所有国家,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工人使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统治,而无产阶级**对少数剥削者使用暴力是大多数工人使用的。

马恩曾经论述过古希腊的民主制,而且也认为君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及之前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只是局部范围内的[7][7]。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来执政,正是这种人数上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更大动力,而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国家机器,为国家的消亡做好铺垫。

2、由“社会的国家化”转向“国家的社会化”。马恩认为,国家是一种异化的上层建筑,这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摆脱社会控制之后,就支配着社会来控制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权力日渐强大,统治日趋集中,这就导致了国家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力量都无法与之抗衡,而且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日益打压社会力量,攫取社会利益,使社会日益沦为国家的“奴隶”。

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同的,因为消除阶级差异和私有制,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完全重合,国家的职能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国家职能就直接转变为社会职能,国家不再尽可能的将社会事务控制起来,而是尽可能的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管理的职能交由社会行使,实现社会自治”[8]。这样,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社会力量的崛起,取代国家的职能,实现从国家向社会的转变。

3、由“镇压”转向“管理”。国家只是阶级剥削的工具。它有强大的官僚阶级和常备军来镇压人民的抵抗。因而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承担的最大职能就是“镇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上最大的矛盾只是人民内部的矛盾,通过教育和惩罚就可以基本解决,不需要强大的压制力量。而此时,国家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使命,就是组织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向上发展,发展生产力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因而列宁曾公开强调“无产阶级**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而在于先进的劳动组织”[9]。

当然,剥削阶级、私有制度的消灭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中完全不存在一些剥削现象,也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只是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而且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现象,这都需要治理和维护,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要有一些新组织和新形式来代替国家执政:m.YJS21.CoM

1、用人民武装、选民代表分别代替常备军和官吏。“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马恩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出直接回答,直到巴黎公社的实验之后,在革命实践中找出了答案:“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10][10]。

而且公职人员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取消一切公职人员的特权,这不仅消灭了“官僚主义的隐患”,也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成本,使原来的“老爷”变成了现在的“公仆”。这种“公仆”和“老爷”身份的区别也是人民武装力量与常备军及官吏的最大区别。

2、用“议行合一”的机构代替议会,提高行政效率。资产阶级用议会来掩盖其为少数人服务的**本质,而且议会仅仅作为一个意见的表达机构,有可能落为一所“清谈馆”。而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议会制度,在其“议”的基础上“行”,“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工作的机构,监管行政立法的工作”[11][11]。

与议会相比,这种公社式组织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扩大民主基础,实行民主集中制;它让广大人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和途径,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的统治阶级,而且在广泛的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去制定政策;第二,做出决策之后,立即执行,代表们亲自工作,亲自执行,亲自想人民负责[12][12]。

这种议行合一的机构起初也只是马列的设想,但后来在革命的实践中的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机构,最为主要的就是“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

以上就是“半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它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社会主义阶段国家的政权建设和组织形式,也描述了国家向非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半国家”理论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一个世纪,它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些粗糙和尚待完善之处,但是它的核心理念却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

三、“半国家”理论的现实启示

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此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13][13]。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的话,后三十年的改革必须要是全面的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它不仅关涉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半国家”理论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既可以评价我国当前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也可以指导我国政治体制建设。

1、“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转变国家职能,从管理走向服务,缩小和限制公权力的行使范围。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发生了几次中大的转变,从建国初期的“镇压”到后来的“组织管理”,再到现在的“服务”,国家的强制色彩日益衰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的日趋民主,这就要求国家必须要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将国家事务更多的交由人民和社会自行处理和消化。

而我国当前的形势可能与之相悖,**越来越加强控制和管理,公权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很多领域内都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在社会治理方面,“城管”这一治理模式成为当前我国治理模式的一个典型缩影,尤其对于基层**来说,这样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受人诟病。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的强力干涉不仅在经济领域内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上也促生了很多的官民矛盾以及****件的发生[14]。

这些现象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当前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理念。只有明确公公权力的边界,逐步回归社会,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现实中的矛盾。

2、“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精简公务员队伍,取消公务员特权,合理设置**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公务员热”成为近几年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士,无不向往从事公务员行业,这种期望向往背后折射出了公务员行业存在的一些稳定利益,无论工资、待遇,还是住房、出行以及日常办事,公务员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势[15][15]。而且,很多单位人浮于事,人多事少。许多单位形成了公务员50岁以后不再安排具体工作的做法。

公务员过多与国家机构的建立有很大关系。国家事业单位重复设立的现象很多,不仅提高了运行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陷入了“官僚主义”的庞大体系之中,各个部门相互牵扯,为事情的简单处理人为的处理很多障碍。

“半国家”理论提示我们必须要打破公务员的特权,保持其纯洁性,真正的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同时要提高行政效率,平等对待每一位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造血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拥戴和支持。

3、“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培育理性的“社会心态”,促生多样的社会组织,建立公民社会。“半国家”理论所展示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逐渐消亡的理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启示,就当前的环境来看,国家消亡的条件远未成熟,但是有必要将国家权力逐渐转移给社会,转移给群众本身。首先要培育一种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为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奠定基础,这样一种社会心态不仅要求理性的的对待“异质思维”,更要求平等的倾听“沉没的声音”[16][16]。

除此之外建立广泛的社会组织,通过汶川**、玉树**、奥运会等等大的事件,我们意识到了建立公权力之外的社会组织的需要,它不仅能够弥补公权力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国家机关积极行使公权力[17]。只有以开放的社会心态,广泛的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公民社会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建社一个强大的社会,才能自下而上地维护社会稳定,才能构建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的“半国家”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意义,也对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实践有着很大的启示,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尚未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这也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中不断宣传该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注释:[1]《列宁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2]同上,第169页。

[3]恩格斯:《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转引自《列宁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4]同上,第133页。

[5]恩格斯:《反杜林论》,转引《列宁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3页。

[6]同上,第124页。

[7][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赵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293页。

[8]朱昌宇:“列宁半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形态”,载《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版1期。

[9]王子琳:“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是半国家”,载《当代法学》1991年3期。

[10]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转引自《列宁文选》(第三卷),第146页。

[11]同上,第157页。

[12]吕世伦主编:《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189页。

[13]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14]吴敬琏:“国企存在公权力过度介入弊端必须改革”,载2011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15]相关报道,可参见2011年2月24日南方周末:“年轻人,到体制中去”。

[16]人民**近期连发“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追求理性从**起步”、“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等五篇关注社会心态的文章,引起很社会的广大凡响,也对我国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17]无论是人民群众还是****都意识到了社会民间组织的积极意义,而且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4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5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它的阅读和理解,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当代大学生受益匪浅。

自 19 世纪末以来,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搞得混乱不堪。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严重的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阉割这个学说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的**,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 1916 年秋天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本书的主要观点: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列宁创造性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精髓,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必要性。3.

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一致性。4.列宁还从理论上**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年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 指1851 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 1871 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 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你和无产阶级**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 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而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要站在国家大局上看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下,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社会阶级的进化和主人的回归国家的发展同大自然的净化规律有着美妙的相似之处,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 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部矛盾全权**。因此,社会阶级的演变已成为调解冲突的必要途径。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盾的裂痕。

所以说,利用合适的国家机器处理,适时的国家内部的革命可以促进国家主体的管理和巩固,社会阶级进化的必经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更加顺畅。同时作为当代的进步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眼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清楚的明白国家主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到底谁才是当家作主的人呢?

那就是人民。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的主人,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的力量不可低估。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秉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原则,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 在国家的前进道路上与人们群众一道,谱写一曲和谐的奋进之歌。

国家的发展进步同航船一般,拥有科学的国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航向上不会迷失方向;人民是可靠的水手,我们将有最强大的前进援助;明确了社会阶级的进化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航程的远近及艰难。有了这些, 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前进发展,并且巩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权威。

作为当代进步大学生,我们需要铭记历史,脚踏现在的根基,展望未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担义务与责任。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6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而无产阶级可以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消灭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国家的维系和建立需要暴力机关,暴力在历史中起到革命的作用。人是好斗的动物,和平解决固然可贵,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靠实力解决问题更现实。

对于两个不相熟的国人来说,最大的联系莫过于国家了。

对于我们来说,国家并非由我们建立,我们对国家做贡献就需要去了解她。国家由祖辈建立,总会有时代特点的事物需要改变,从而更有利于时代的发展。

新青年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一方面多接触时政要闻和新鲜资讯,另一方面需要学习新的更多的知识。充实的全面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竞争社会生存。最重要的是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何为爱国?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即为爱国者,奉献于国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捡起路边的一片垃圾,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或是不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坏事,便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是个人的实力,可在世界上,我们的立身基础是社会,是我们的祖国。历史告诉我们,国家衰落,国人会受尽欺凌,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弱国无外交,弱国的人民也会备受屈辱。

为国者亦是为己,祖辈为国家,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你我“命已被革”,机会得之不易。只有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方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养育自己的国家。

书中说,国家最终会消失,但同宗同源的华夏子民永远是一国人,为同一目标努力——建设祖先通过暴力革命,用血用命换来的土地。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7

第四章在恩格斯几部著作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理论。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国家灭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列宁在文章中提到国家的作用,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阶级矛盾中所起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压迫自级的无产阶级,苏联政权镇压反革命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国的外交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外部功能。

马克思列宁都没有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悲惨、最有影响的战争,因此他们不可能对国家的外部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进入21世纪,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国家外部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和发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认识不足,对国家职能的认识是片面的。例如,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忽视国家的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的区别。

例如,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可能会向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在国内外的不同职能。

因此,仅仅研究一个国家职能的一个方面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国内外政策的偏差。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良好待遇,就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家入这两个国家的原因是一样的。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谈判,我们终于加入了十贸组织。

可以看出,如果不重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就要付出代价。

近几年,少数“**”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中国人民不会允许这些祖国的小丑走得太远。

作为当代进步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牢记历史,踏踏实实立足未来,展望未来,用马克思的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于承担责任和责任。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勇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不辜负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期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繁荣大国!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8

《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武装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

列宁这部著作也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写的。

从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歪曲或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的‘修正’和进攻。他们百般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极力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积极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完全堕落为社会沙文主

义者。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主张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俄国的机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列宁认为,在修正主义者歪曲马克思主义者的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

为了恢复和捍卫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肃清修正主义的影响,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指导当时的革命斗争,列宁精心地研究了国家问题。他在侨居瑞士期间,于1916年秋和1917年初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国际问题的大量著作,翻阅了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的书籍。1917年1月至2月间,他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同年8至9月间,列宁在俄国和芬兰边界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匿居时,利用在瑞士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正如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家与革命》就是适应这一政治对这理论斗争迫切需要而诞生的。

《国家与革命》一书按原计划有7章。关于第7章《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列宁只写了详细提纲。1918年出版时,前6章作为第一分册单独出版。1919年第二版时,列宁增加了第二章的第三节《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9

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问题、黄睹毒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邪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比“文化革命”以前严重。所以,国家机器只能加强。当然,在处理不同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必须镇压的要坚决镇压,而对于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否则将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我并不是说列宁的文章写的不对,就俄国当时的情况看,阶级矛盾是俄国的主要矛盾,所以列宁自然要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然而,对于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会“自行消亡”的论述,现在看来,无论是俄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革命都没有能为我们提供旁证和依据,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篇10

1、阅读篇名

《国家与革命》

2、简要背景

这本书是列宁在革命前夕(1917年8月至9月)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系统阐述。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

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3、主要内容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

该书引用恩格斯对历史的分析总结,清晰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 “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什么让他们凌驾于社会之上呢?

随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国家成为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同时也消除了考茨基的反应。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第二章:讲述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一理论与他所有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专门的反资产阶级的暴力组织,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事先摧毁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组织!现实事务的变化过程迫使革命提出了摧毁和消灭国家机器而不是改进国家机器的任务。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第三章:马克思1871巴黎公社的经验分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公社的经验做过分析,从其中的摘录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上一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即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

马克思写到“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而应该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变化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努力从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关于“消灭国家政权——寄生虫”的观点却被机会主义者同蒲鲁东的联邦制混为一谈,列宁继续引用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进行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歪曲的批判。坚信公社是一种政治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取代破碎的国家机器。

第四章:恩格斯的补充说明。恩格斯不止一次地谈到公社的经验,解释了马克思的分析和结论,所以列宁在这里单独作了一章,专门讨论这些解释。

首先提到“住宅问题”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的问题上对无**主义的态度完全扭曲,从而值得提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无**主义者的一次论战。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里批判了格达纲领草案,并特别谈到国家问题,发现了一个重要论断:“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

”虽然倍倍尔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们的目的》这本小册子中有一些关于国家的完全不正确的议论,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仍顽固地重复国家问题的机会主义议论,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时代》上发表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会主义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提到了恩格斯的民主消灭论。消灭国家就是消灭民主,消灭国家也是消灭民主。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它的灭亡也必然有其经济基础,所以问题是国家灭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第五章:分析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先对比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写过的两封信,引出了两者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对于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继而谈到马克思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

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冷静的考察分析,把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的共产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由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机会主义回避躲闪的态度,结果就产生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列宁在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来说的。

总结上述分析,《国家与革命》既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先后顺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历史先后顺序的考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革命家如何通过分析历史革命经验来形成、发展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包含对歪曲、抹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是列宁在新的历史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典型观点

一。列宁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质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的谬误,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清楚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

2。列宁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精髓,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必要性。

三。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一致性。

四。列宁还从理论上**发展了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规律,主义到无产阶级**职能的多样性,并集中在国家灭亡的经济基础上。

5、评论体会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看到,社会主义是带有旧痕迹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搞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还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