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观后感8篇

11-03

在校园生活中大家应该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吧,其实写作文也是一种思维逻辑的锻炼。人们会流连忘返在优秀的作文里,写作文需要重点强调什么?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科幻电影观后感8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1

我们熟知的科幻小说可追溯至朱尔凡尔纳(Jules Verne)和HG威尔斯(H.G. Wells)在十九世纪末期的作品,科技史家詹姆斯格雷克(JamesGleick)在新书指出,只有在工业革命社会和技术快速变革后,这个文学类型才有可能出现。突然之间,人们深信未来可以跟现在不同,而这种心态完全体现在科幻小说里。

1950年代的太空竞赛是狂热追求科幻乌托邦主义的时代。今天,主流文化崇拜像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或伊隆马斯克(ElonMusk)这些资助研究私人太空旅行的「天才富豪」。但在1950年代,太空探索曾是公共责任与荣誉。在美国,人们想象的典型太空英雄为白人男性,外型拥有方下巴和利落平头,就像参与水星计划的太空人一样。然而,1960年东德的「德国电影股份公司」(DEFA)制作出一部观点与众不同的太空电影:《沉默之星》(德文:Der Schweigende Stern,波兰语:Milczca Gwiazda)。

《沉默之星》为跨国组成且种族多元化的太空团队,里面包括非洲工程师、中国植物学家和日本医生。

《沉默之星》为跨国组成且种族多元化的太空团队,里面包括非洲工程师、中国植物学家和日本医生。剧情描述在不久的将来(1970年),太空船前往金星调查一则威胁发动袭击但信号模糊的无线电信息。这部电影改编自波兰科幻小说作家史坦尼斯劳莱姆(StanislawLem)的第一部小说,想像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在美国社会主义者的合作参与下,共同取得重大的科学发现,并将人类从存亡之际拯救出来。他们航行时认识到无生命体的金星历史,为紧张的冷战时期提供寓意深远的警世故事。

当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个充满希望愿景的题材才有机会实现。但在不民主的东德,视频所传达的信息和制作过程都受到国家干预而必须不断协商。由于这是东德拍摄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德国电影股份公司全力以赴打造宏伟壮观的布景与特效,甚至特别制作了无线电控制的机器人,并使用色彩饱满的爱克发彩色胶卷(Agfacolor)拍摄。事实上,它是电影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东德电影。

但这部电影还面临政治难题:它必须取得西方国家的发行协议,但东德文化当局抱怨电影在宣扬社会主义方面做得不够明显,而且人物刻画过于随意,特别是美国人的角色部分。为了修正必要的改动,制作过程又往后推迟了好几年,而这些调整也让角色看起来太严肃,难以激起观众内心的激情。

最终,这部电影仍顺利在西欧和美国上映,尽管内容经过删减(原版为93分钟,删减版为79分钟,所有关于广岛原爆的内容都被删除,角色国籍也经过修改或对调)且没有宣传广告,但它出现的时机恰巧是民权运动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并对当时社会主义者批评美国种族主义情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太空航行的社会包容愿景后来启发了另一部乌托邦科幻系列电影,这部电影同样描述一支不同种族的男女共同执行太空任务的未来——《星舰迷航记》(Star Trek)。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2

《阿凡达》真好看!不得不再次感叹老外的拍摄技术和科幻思维。一直都听看过的人说《阿凡达》是如何如何得好看,连一向对外国影片不感冒的我心里也痒痒的,很想去看下人们说的好看到底有多好看。

昨天终于去看了。看过之后,果然不同凡响,震撼太大了。3D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身临其境,常常让我感觉到那个潘多拉星球上美丽的风景就在我的身旁仿佛触手可得。那一只神奇的眼镜,戴上它看,呼呼的,不知什么东西从头顶飞过。射箭,好像要射自已的眼晴,不由自主地躲闪。最后20分钟最好看,就像置身于战争,自已驾驶着战略轰炸机去轰炸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不知道原始的地球是否也曾经这么美丽过,在这个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存在着如此美丽的地方。人类总是很可恶,为了得到宝贵的矿物,不惜创造一个阿凡达以来达到他的目的: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他们实施毁灭性的扫荡。幸亏在这场战斗中,阿凡达们有自己的认识和良知,并且用自己的良知来拯救他们的家园,和试验者反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阿凡达》冲破了人类想像力的极限,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充满希望而且瑰丽的大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灵都充满着瑰丽的想象,从造型到色彩,从静态到动态,从昼到夜,想象的张力华美而充满诗性的浪漫。不同的人会读出看出不同的东西,可以读出看出侵略、战争、环保、地球毁灭、保卫家园、拯救人类,还可以读出看出城市的拆迁。

没有看过的同学们,一定去看看《阿凡达》,真的是很好看。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3

我在前几个月前,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后天》,我原以为不好看,便拒绝了父母,但我父母说:“看看吧!看完你再做决定。”我心想:“好吧!看这部电影,也没么损失阿!”现在,让我告诉你故事的情节吧!

这部电影是在描述全球温室效应造成各地天灾频传,暴风雨、龙捲风、地震、海啸、山洪爆发等等,一名气候学家试图找出拯救地球方法,但之前他必须抢救危在旦夕的儿子,他的儿子被困在冰河包围的纽约城的图书馆中,气候学家决定自己去拯救儿子,并在和儿子通话中告诉他:“在室内烧点东西保温,不要出去,一出去,马上会被冻伤,严重可能会死的。”过了不久,大家发现雪停了,他们想说赶快逃命吧,他的儿子试图告诉大家他爸爸说的话,但大家都不相信他,只剩下他的好友.流浪汉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家一直烧书,并相信他的爸爸一定会来,途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后,他的爸爸终于来了,他很庆幸自己的儿子能听他的话,并存活下来。

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很感动,也很害怕,问爸爸说:“我们会不会遇到冰河时期?”爸爸微笑着说:“有可能吧!也有可能在你的四.五代会遇到。”我很想问爸爸:“你怎么都不害怕呢?”但我没做到。

我觉得大家都看过这部电影,有可能害怕,有可能不会,但是大家一定要维护这个世界,才能尽量不碰到这可怕的冰河时期,你觉得呢?

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何变化?犹记得去年是11月5日下了第一场雪,而今年,直至此刻已经12月了,依然不见雪的踪影。越来越温暖了,不是吗?其实作为一个北方人来说,我更喜爱这样的暖冬。但是暂时的舒适背后是否隐藏着危机呢?对于这种明显的变化,不知人们是否有所思考。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的电影,片名叫《后天》。它是美国今年暑期的一部大制作科幻片。该片讲的就是气候变暖的始因---温室效应,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该片的切入点是:一位古气候学家发现并预测了温室效应引起的持续全球变暖将使北极积雪迅速融化,而地球为了自我调节直至回归平衡,会进入冰河期,人类将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生存。但是他只猜对了结果却估错了时刻。正因这场灾难不是在若干年后,而是此刻。

就在后天预测成真。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袭击了东京,一位极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前一秒还在和妻子谈话,后一秒已被冰雹砸倒在地;地处热带的南亚次大陆竟然被大暴风雪所覆盖;冰川融化后的巨浪把整个洛杉矶撕裂殆尽。最令人震撼的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了,万物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一艘万吨巨轮竟然被冲进了楼宇之间,而转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之中的纽约又变成了一个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剩下了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礼貌的纽约城大半永入冰雪之中。

看过影片,那可怕的场面真使我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同身受的惧怕。原来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将是比起其他任何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恐怖事件或突然到来的天灾人祸更能迫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大问题。

此刻真的不得不关注和忧虑这个大问题了。一项吓人的统计令人震惊:,欧洲有将近2万人死于气温过高。不难想象气温的增高将给我们带来什麽!陆地将被淹没,生物将要死绝,我们那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将要消失殆尽,地球上将大肆肆虐着各种各样的疾病------真到那一天,我们将何去何从?

影片中主人公们在避难时,一个黑人男孩说:“嘿!那边有一些税收条例和法律条文,让我们烧了取暖吧!”在美国,法律是神圣的,而在那种关头,它算什麽?它的利用价值只是在于承载它的那些纸,那能够使火燃烧的材料。想想美国总统布什的环境政策吧,他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正因会影响发展经济,去丝毫没顾及到将带给环境的恶果。真到灾难降临的那个时候,那起到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法律条文和税收条例还能保护经济的发展吗?别提经济了,他为人们带给的只是维持生命的那一点点火焰!——影片中更为讽刺的是正因北部寒冷,超多美国公民往南部城市撤离,而南部城市超多的美国人来到墨西哥寻求避难,应对紧闭的边境大门,美国人甚至丢下车,背着行李淌过边境河,非法入境。也许像我们第三世界的人民看到这一幕会觉得异常解气。美国,想当年,想要进入你的门槛是多麽得难,一张美国绿卡以前是多少人毕生的梦想,然而此刻,以前无上光耀的美国公民却成了美国难民。我明白了为什麽有那麽多的美国人组织游行反对布什的环境政策,正因他们也明白,发展经济并不是第一位,而破坏环境就是在毁灭自己。在看到“美国难民”们逃命的同时,我不禁想起了那时的中国,虽然影片中没有提到,但是想必不会比美国幸运

吧!真的很恐怖,正因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灾难。当整个星球都被洪水埋葬,人们真不知将要逃向哪里。我以前在看过《彗星撞地球》后,做过一个梦。我梦见有一个大火球从天空中缓缓降落,我心中知道那是什麽,我想逃,但是无路可逃,到了哪里都一样,整个星球都要毁灭的。因此我只能看着它离我越来越近,我能感觉到生命在渐渐消逝------在天地一片白的那一刻,我猛然惊醒。我想生命的最无助感就来自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吧!

在大自然面前,一切生物都是渺小的存在,包括人类,我们曾妄以为人类这个物种是世界的主宰,其实不然 ,人类也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吾等生于斯,长于斯,且均依仗于斯。 ——题记

电影《后天》放映于,电影以气候学家杰克为主人公展开描述,全球暖化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北冰洋的冰山大量消融流入大西洋,海水中的水盐平衡因此遭受破坏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江面临着新的冰河世纪……杰克面向政府官员提出自己的设想,但政客们目光不在于此,他们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足以让他们分神预防这未知的变数,经济创收提高国家实力才是他们的目标。于是在杰克多次的提醒均未受接纳的情况下,他预计的未来提前到来……形成于陆地的龙卷风覆天盖地所到之处砖瓦不留,热带国家被暴风雪覆盖,巨型冰雹从天而降,整个北美先后遭受了海啸,低温,暴风眼的笼罩,千万条生命被无情湮没。《后天》是我看的第一部自然灾害片,每一年我都要重复欣赏几次,它展示了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对气候形势的大胆想象和认识已经超前到一定的高度了。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只有令人震撼的自然灾害特效,还有面对一个种族的濒临灭亡时,人类对文明守护的渺小愿望以及互帮互助的和谐温馨。此中种种无一不展示着自然才是公正的主宰,生命的可贵性,我们肆意地享受的美好归根结底都是地球母亲在为我们买单……而天道轮回,人类始终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以特殊的角度,新奇的题材以及高超的技术将这一大自然灾害的灾难片送到我们面前。重工业气体不合理排放,汽车尾气大肆排放,对林木的乱砍滥伐……人们认为仅仅是小部分的破坏达到一定的积累量后最终后果反馈到了人类身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假设每个人都抱着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侥幸心理,那么恶行积少成多终成恶果。近年来各责任国针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形势联合展开一系列的预防和补救活动,生态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国家法律法规的引导无异于为我们的人民提供了标榜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绿色共享单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构建高效的绿色和谐社会……人类是渺小的,但全人类的力量是庞大的,只要我们能团结一致地对待环境问题,只要积善成德,只要锲而不舍,那金石可镂指日可待!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不要让《后天》成为全人类的后天,我们的后天需要无数今天和明天的努力来守护!

冰雹砸死无数人,砸怀房屋几十万栋。。。。在很短的时间里,全求被龙卷风,台风,飓风仔细“清扫”了一遍,海上水涨,气温下降,地球又成了雪与海的蓝色星球。。。。。真是一场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浩劫!

那这个破坏地球家园的元凶是谁?当然是人类啦!

现在,许许多多的家庭步入小康社会,科技日渐发达,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气车排反着气车尾气,而汽车尾气中含有氟里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一些人用的含氟牙膏也含有氟里昂:摩丝就不用说了,那含的氟里昂是许许多多的。最无奈的是,冰箱空调含的氟里昂是最多的,可谁家能不用冰箱空调呢?这些氟里昂会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而消灭臭氧,臭氧可是挡住紫外线的好帮手,紫外线会使全球气候变暖,行成厄尔尼诺,可现在紫外线在北极已经无居无束了,北极热了,雪化成水或水蒸汽,形成厄尔尼诺来到五大洲,自然就下起雪来了。所以我们要少用含氟里昂的东西,保护现在不太乐观的环境。

看完《后天》我感触颇深,第一次才敢觉到,人类是多么软弱无助,在地球上随心所欲的消耗着地球的资源,随着脚下的土地一片一片的减少,森林逐渐的离开了我们的视野,身边的空气……有什么我们没有破坏到?别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看来我们只能请求上天原谅我们的无知。

这个电影的主演是美国的丹尼斯·奎德,演的是一名天气学家他的儿子山姆知道世界的大灾难要来了。因此他不顾一切去救身在纽约的女友,但是他父亲不放心也跟着他的儿子去了纽约。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在洪水中摇摇晃晃,车子翻了,许多人被龙卷风卷走了,还有人被洪水淹死了,更有许多人,被突如其来的冰雹砸死了。

当我看到一位日本上班族的叔叔前一秒还在与妻子谈话,后一秒就被冰雹砸倒在地,那一刻人类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啊!

无法抵抗的龙卷风,袭击了洛杉矶,狂雪掩盖的印度,下着葡萄柚大小冰雹的东京,而纽约却在一天的时刻里从炎热速降为酷寒。

我清楚的记的,美国副总统发表的一句话:“我们以前以为我们能够无节制的去消耗地球的资源,但我们错了,包括我……”这一幕,对骄傲的美国人而言,很是侮辱。

我们要保护地球资源,不然这就会是我们的“后天”!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4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根据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幻小说的最主要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刘慈欣的作品。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至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传统境界。

笔者观后感:这部科幻电影场面庞大、太空空间站场景、设备特别复杂,天文学知识幻想深奥……拯救地球计划极其复杂惊险、令人恐怖!估计此片制作费比电影《大轰炸》要高数倍!令笔者惊讶的是制片人出巨资拍摄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目的,除了赚钱没有任何意义:

其一、从科学的思维可以断言:地球绝不可能流浪,因为谁都知道地球与星球的距离远近一点点、公转、自传、转的速度、角度、相互间的引力与运转的轨道偏差……都绝对不允许有丝毫的改变,这么多的数据出现任何一丝毫改变一切生命瞬间不复存在,难道这么简单的科学知识,制片人与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刘慈欣都不知道吗?

其二、一切文学作品、影视剧的问世究竟要产生什么意义?难道制片人不知道吗?

笔者认为出品这部电影虽然大结局成功拯救了地球也只有负面意义:令人思想混乱、恐惧与绝望,花费巨资出品这部荒谬科幻电影不如令人吸毒还有片刻飘飘入仙的好受价值。难道不是吗?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5

3D技术的成功推进,让高难度的电影呈现完美的景象不再是困难,《阿凡达》惊艳很多眼球,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再现如诗如幻的影像,而《地心引力》再现太空飞人的壮观。人类的科技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曾经传说的太空漫步不仅仅是舞步的望梅止渴。高科技恰到好处的运用,完全可以实现人们心中之梦想,绮丽而赋有诗意的画面精彩纷呈。

其实太空不是我们人类的家园,那也只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目的还是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便捷。太空犹如大黑洞,没有氧气,没有引力,只有无边无际的苍穹,人类在这样的环境固然不是诗意的栖居,完全就是为了科学研究的课题。在一般人眼里这是神秘玄幻的,而在科学家眼里这却是让人最不着边际的世界,唯有踩在地球的土地上一切才是真实而安全的。

影片讲述的主要是生物医学女博士瑞恩如何在太空灾难中求生,平安回到地球,真切感受到地心引力的成功。这部太空罹难经历的电影,告知我们的是一个残酷而又美丽的现实。瑞恩一次次的逃难,最终在坚强的信念下实现自我的救赎,电影没有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依靠强大的宗教信念支撑活下去,而瑞恩并不是一个熟练的宇宙飞船的专业人士,但她最终战胜自我的恐惧和无助,一路的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成功的活了下来。其实这就是部太空灾难片,人类的求生欲念伟大而令人寻味。

影片其实也宣扬了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由于美国太空飞船遭遇俄罗斯粉碎卫星碎片的袭击,最后只剩下瑞恩和马特活着,马特调侃的一直和瑞恩对话尽量消除瑞恩的恐惧心理,并理智的指导她如何自救,而马特为什么放手瑞恩就是牺牲我一个成就生物学医学家瑞恩的活下去,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毫无疑问是值得很多人推崇备至。小我的牺牲并不重要,关键的是瑞恩是一个生物医学专家,她的活下去可能会造福很多人。而马特的坚强和乐观的精神一直在鼓励着瑞恩活下去,尽管到了最后关头燃料即将耗尽,在瑞恩的幻境中马特出现了,并指导她如何着陆,最终瑞恩在这样的信念中成功的活了下去。

该片由好莱坞顶级明星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虽然是穿着厚厚的太空服,但演员的精彩演技一样可以成功将观众的视觉感知带入身临其境中,我们听到无数次瑞恩惊恐的尖叫以及她失望而又无助的表情,感同身受的惊慌失措和颤栗的与命运抗争。影片大量的还是桑德拉布洛克一个人完成自救的戏份,导演选择她来主演,让我们难以忘记其曾经在《生死时速》中的精彩表演,在灾难来临之际,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动力是十分可贵的,至少她的太空逃难经历可以成为很多后人学习的榜样。

此次好莱坞依然向中国观众抛眉弄眼,因为中国元素被正能量的植入,最终瑞恩的逃亡就是借助中国的天宫一号宇宙飞船进行自救,成功着陆。虽然没有中国面孔的明星打酱油,但中国的航天事业成就依然是被该片给重视,中国俨然成了救世主,在灾难片《2012》中的诺亚方舟一样是中国制造。尽管这只是电影的表现,但同样也折射了中国在世界领域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该片没有蓄意的故弄玄虚,完全就是一场个人对抗太空罹难的自救故事,没有《阿凡达》臆想的潘多拉星球,也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老虎作祟,也没有《雷神奇侠2》的神域世界,而是真实而又残酷的太空历险,在无限可能之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简单而又真实的一个故事。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6

有外星人么?

相信有好奇心的人类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至于科学家们更是孜孜以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寻找地外生物,而付出的一往无前的艰辛,足以感动世人。

电影《星际探索》也是这样讲述孤独探索外星人的科学家的故事。前,一对由科学家克莱福德率领的探索队飞往了远在30亿公里外的海王星附近,然后失去音讯。20年后,克莱福德的儿子罗伊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漫漫星际之旅。

这样的背景设计,其实和的科幻恐怖电影《黑洞表面》大致相同。同样的太空探索计划,海王星附近失联,开始新的寻找真相的计划。不过,《黑洞表面》就是赤裸裸的商业电影,惊悚恐怖的元素堪称惊世骇俗。特别是脑洞大开的打开类似地狱的设计,以及异世界恶魔的出现,让这部电影成为很多人的梦魇。当然,电影本身也就成为一部简单宣泄的商业电影。

而《星际探索》就有意思多了。这是一部打着硬科幻旗号、和披着文艺外衣,但本质上还是商业思维随大流的跟风电影。科幻艺术方式的包装,是师从《湮灭》、《降临》。硬科幻的方法,师从《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影片。而《星际探索》自身品质上又没有达到上述影片的高度,在制作层面上再次沦为创作者迸发脑洞的肆意妄为的想象。

父子两代人的太空探索,寻找外星人注定是一种没有结果的路程。何况是远离地球30亿公里的遥远的海王星附近。注定孤寂的旅程,依然孤身向前。这样的背景设计,很容易将观众带入一种孤胆英雄戏的氛围,以及类似于《太空奥德赛》式的关于生命和哲学的思考。特别是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罗伊,一脸苦大仇深、轻度抑郁的脸,在内心独白、自我剖析种,更是将这种氛围渲染的无以复加。

然而,这种貌似高大上的太空哲学设计,在皮特梦呓般的叨逼叨、以及毫无结果的印证中,被证明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台词,只是为了让影片显得深邃,实则毫无意义。甚至在剧情的设计上,根本和这些虚无的台词毫无关系。

唯一有意义的一点是,找了半天外星人,还不如身边的亲人重要。

这种强加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高大上的噱头,让《星际探索》这部电影在骨子里就是孱弱无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极为准确。

然后在剧情层面,同样趋同于典型的商业电影,而合《湮灭》、《降临》等科幻文艺这种近年来的电影类型相去甚远,肆意妄为的程度也让硬科幻这个外衣蒙羞。

未来的时代,人类已经在外太空的近地球轨道建立起了堪比城市的外太空空间站。皮特饰演的罗伊在太空行走进行站外维护时,遇到了太空雷暴。皮特就从近百公里的外太空仅凭借太空服就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

这一点情节设计,除了引出太空雷暴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太空直降这点为将来埋下伏笔。虽然塑造了皮特的冷静、技能高超,也埋下了伏线千里的剧情,貌似用心,其实也开始暴露了影片最大的问题——无视逻辑和常识的肆意妄为,而和硬科幻开始背道而驰。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7

《长城》是当下中国投资最高,真正意义上的中美合拍片。1.5亿美金,与迄今票房最高的《侏罗纪世界》投资持平。《长城》是张艺谋第一部3D电影,第一部全英文电影,也是他第一次和好莱坞最优秀的精英合作。

由张艺谋执导的贺岁饕餮巨制《长城》将于12月16日全国公映,影片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

今日,片方发布“饕餮围城”版预告,首次曝光长城不为人知的“秘密”,各种威力强大的精巧机关,还有镇守长城的神秘军队守夜人无影禁军,将长城变成巨大的陆上航母,而他们的对手就是异鬼上古神兽饕餮。(咦这个设定好像在哪里见过)预告中战斗场面恢弘壮大,处处显露出的中国文化元素,更表明张艺谋从未放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

“很多东西是你从未见过的”。正如《长城》预告中威廉达福所言,这款“饕餮围城”预告曝光了大量信息,马特达蒙饰演的雇佣兵,千里迢迢来中国寻找一种神秘武器,意外发现了长城的惊天秘密。长城原来不止是一段城墙这么简单,预告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威力强大的精巧机关只是这个“陆上航母”的冰山一角。还有镇守长城抵御上古神兽饕餮进攻的无影禁军,“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场战争做准备”。

电影中的无影禁军分属五个不同的兵种,各军各司其职,协同作战。虎军是工程和机关部队,操控着长城上各种威力强大的精巧机关,和弓箭部队鹰军一起,负责远程打击;熊军和鹿军则是两支主力近战部队,熊军厚重鹿军灵活,他们将和饕餮贴身肉搏;还有套着飞索的鹤军,她们手持长枪从高空跃下,利用重力各种角度全方位进攻,这些在预告中都可以看到。

据悉,影片中的饕餮,每60年一次降临人间,它们并非无意识的野兽,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掠食人类”。在预告中,饕餮首度以群像现身,速度极快,有组织的疯狂地攻击人类、摧毁建筑物,战力极其恐怖。

长城是中国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标签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数的神话传说,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更是一个数不尽的宝藏,攫取其中一点就可以发散出很多的想象空间。此次张艺谋将它们与长城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中国文化特有的故事。在此次曝光的预告片中就有颇多亮点,神秘的长城关城、《山海经》里的上古神兽、精锐的无影禁军、瑰丽的皇宫、如画的五彩山、神奇的中国火药和中国功夫,还有炫酷的中国冷兵器作战方式等。

张艺谋曾明确表示:“这(长城)是中国电影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步。”通过娱乐电影,去普及一些基本的观念,他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向,“至少让全世界爱看娱乐电影的年轻人,看到这个电影让他们知道火药是中国发明的,”张艺谋调侃称。

据悉,电影《长城》已参加纽约国际动漫展,并于今日凌晨在纽约举行见面会,导演张艺谋携主演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王俊凯重磅亮相。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四位主演的人物海报,片中马特达蒙和佩德罗帕斯卡饰演两位从西方奔赴长城的雇佣兵,景甜饰演无影禁军中鹤军将领,王俊凯饰演皇帝。

科幻电影观后感 篇8

最近一段时间大片真多,而我也被那一大一小两男人带着一起享受了几次IMAX之旅,确实很震撼,觉得我也渐渐爱上看电影这种活动了。而且看完后我们一家子进入了一场深刻的讨论,我和小宝约了每人写一篇观后感,所以也要老实兑现,做个表率吧。

《地心引力》讲述了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以及航空新手赖安·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在出舱工作时,飞船与空间站发生爆炸,同行丧生,两个人是如何在缺氧、失重、与外界丧失联系的情况下回到地球的故事。

关于电影方面的诸多感受,理解,认知我是属于迟钝型的,而最初对《地心引力》的期盼也是缘于那一大一小的大力鼓吹,对电影我最多只能算是他俩的跟屁虫,多数时候完全不能理解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含义,需要一个专职人员在旁边给我解释,随时回答那些可能会被认为愚蠢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看电影的兴趣,因为一部电影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剧情本身,看电影的那一段时间就是一种和平时隔离的时光,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节目,你可以在那一刻忘记掉你是谁。

片头整个太空的风景很美很震撼,3D效果也好到爆,整个影片的过程让人一直处于紧张纠心中,感觉这心脏一直就和主人公一起挂在了太空里,随时有覆灭的可能。好几次那些卫星碎片飙过来的时候我不自然就拿手去挡眼睛了,果然是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在家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也让我越来越依赖于IMAX的效果。

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一共只有两个主人公的片子,而且其中一个在影片不到1/3的时候就消失在了太空里,接下来的就是一场独角戏,而我居然也看得紧张非凡,片子里有些惊悚的境头,以至于小宝一直嘀咕着,这简直就是恐怖片嘛。而我其实也有同感。

直到电影结束,我心里仍然很空,觉得在剧情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突破,只是确实被外国片那人性的光辉给感染,在生死之间,勇敢的把生的机会拱手传递,坦然面对浩淼的太空。在面对困难时,把人性的脆弱真实的体现,但最终人的本性,还有那些人性里光明的东西唤醒了一个人生存下去,不怕万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我想如果是我,一定是绝望了,而瑞恩也曾绝望,但那些生命的语言最终还是让她拾起自救的勇气,从容面对。

另一方面影响带给我们许多科普方面的信息与知识,给了我们一个失重状态的想象,以及空间战,天空一号,神州号一个相对具体的印象,以及在失重状态下的一些和平常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等等,这是影片给予的另一个收获。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不管如何,此片还是值得一看的,这观后感是写得不咋得,水平有待提高,但我会学习着每次都简单的写写,相信每次进步一点点,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