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作读后感(模板九篇)

11-08

对于您栏目小编有关“教育著作读后感”的内容,栏目小编热烈欢迎您的光临。希望我们能成为您值得信赖且需要收藏的阅读站点。书籍不仅能净化您的心灵,更能将您的思想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读完这本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活有着许多深刻的感悟。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原文,并清晰交代“感悟”的来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中的重点句子,然后陈述自己的感想。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1)

读了《教育的智慧与智慧》这本著作之一,让我感受颇深。

这本书里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深地挖掘,其中有许多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而是一种教育思想。通过阅读,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深刻地感到了教育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的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这本书是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教育理论著作之前,通过对一百多年来教育实践的发现和反思,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智慧,他将这些智慧传授给了我们如何去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智慧。他说:“教师的时间从来就是和教师的生活在一起的,教师应当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研究。”他还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第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身体力行、品德高尚、乐于学习、会学习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教师还应具备观察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掌握对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的能力。因而在教师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观察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其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既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活动,如体育教育、游戏课、讲座、听课、看报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又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这是读书的基础上,也是一笔财富。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我想,要想成为一位名师,必须要有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

一是学习不是盲目的,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

三是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就要有一种“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献身,教书育人。在平凡中要求学生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要努力去做好。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的教育理念之一吧,我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学校争光。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2)

读完《新教育》第二章,使我对新教育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说要培养大写的人。有了特色,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你考试考得好,我舞跳得好,他字写得好,谁也不比谁差。一个人有特色,就有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他的社会行为也会相应地有了自我规范。

新教育实验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行动”也是十分重视的,他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他把“在劳力上劳心”称之为“有思考的行动”,他说“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行动在反思中进行,读书与写作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是一条走向深刻幸福的道路。新教育实验强调行动。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使教师在行动中不断成长。

在新教育行动的召唤下,我们很快驶入航道,并收获着充实与快乐。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3)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非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灵活掌握程度还存在欠缺,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区别,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时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做的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掌握知识。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4)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经验,但由于理论欠缺,不能变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经验不能与人共享,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说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论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学校倡导大家读教育类书,目的在此,希望大家争做名师。基于此目的,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响应学校给教师的读书计划,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生命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欣赏教育》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受益非浅,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 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5)

一、概述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写于1757年,出版于1762年。该书出版后,在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引起轰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爱弥儿》一书对我国教育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卢梭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和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提倡“自然教育”使儿童适应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在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里培养“新人”。

卢梭在《爱弥儿》中致力于培养这种“新人”的理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儿童教育观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

卢梭的儿童观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解放儿童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让孩子们积极探索学习,让孩子们创造性地学习,把孩子们从传统师生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孩子们从家庭、教师和社会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了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重点介绍如何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因此他提倡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12-15岁的孩子由于感官感受而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主要探讨他们的智力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15到20岁的年轻人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他主要讨论他们的道德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青年男女主要讨论女性教育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卢梭的按年龄特点分阶段教育思想,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它对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后期发展,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二、经典摘录:

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想强调的是,一种土地在另一种土地上孕育着某种东西,迫使一种树结出另一种树的果实。(M.sQ158.cOm 申请书范文网)

2。有些植物被我们阻止了垂直生长。它们有这样的习惯。尽管自由生长的植物保持着人们强迫它们斜向生长的方向,但它们的汁液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方向。而且,如果植物继续生长,它们会直立生长。人的习性也是如此。

只要人们处在同样的环境中,他们就可以保持习惯所产生的习惯,尽管这些习惯对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一旦环境改变,习惯就会消失,自然就会回归。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三。我们生来就有感情,一出生就以各种方式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

四。在社会秩序中,所有的职位都有标记。每个人都应该为他的职位受到教育。

5、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

6、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就开始教育自己;我们的教育从我们的生活开始。为了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们不应该只遵循一个指导。

7、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8个。教孩子们活下去,活下去,不是呼吸,而是运动,就是使我们的器官,运用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才能,以及我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所有部分。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这个年龄活得最多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深的人。

9、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不断地训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测试来磨练他们的气质;它教会他们年轻时的烦恼和痛苦。通过这些考验,孩子们获得了力量;一旦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本质就变得更加坚实。

10、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11号。如果一个有着深厚爱心的人无视这些神圣的职责,我可以向他预言,他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流下许多痛苦的眼泪,永远不会从哭泣中得到安慰。

最困难的是要在一个孩子童年时期看出他是正正的笨还是表面上的笨,这种表面上的笨实际上往往是坚强性格的表现。咋看起来是是很奇怪的。这两种极端情形的象征是及其相似的,而且是应该相似的,因为,当人们还处在没有真正的思想的年岁里,有天才的人和没有天才的人的区别在于,后者光接受虚假的现象,而前者能看出他们是假的,因此就一个也不接受,所以,两者都如同傻子。

一个是样样都不懂,而另一个是觉得样样都不称他的心。

教育不好的孩子往往不如没有教育的孩子聪明。

教育孩子,在表面上来看好像很容易,而这种表面的容易,正是贻误的原因。

如果孩子们还不懂得你所讲的字眼,就不易拿你的功课去教导他。如果他没有一个真正的想法,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因为我不认为这叫做记忆只是为了保留一些感觉。

爱弥尔是决不背诵什么课文的,即使是寓言,即使是拉.封登的寓言,不论它们是多么的简单动人,他都是不背诵的,因为寓言中的话并不是寓言,就像历史中的文字并不是历史一样。

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孩子读书识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子拼读片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办成了印刷厂。洛克(著名儿童教育家)则主张用骰子教孩子学习识字,这岂不是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吗?真是可怜!

其实,有一个办法倒是比以上的办法更为可靠,但是这个办法一直被人们遗忘了,这个办法就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孩子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一直到他到了青年时期还觉得是件可怕的事情。

一般的来讲,小孩子了解老师的心里比老师了解孩子的心理还透撤。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即能用他的机智保卫它的生存,他当然要把他所有的机智用来摆脱暴君的锁链,夺回他天赋的自由;反之,老师是不会窥探孩子的心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切身的利益,促使他这样做,所以,他有时候觉得让偷懒和瞎闹一阵反而对自己有好处。

孩子最留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发现管束他的人的弱点,这种倾向往往使他们做出一些顽皮的事情。然而,这种倾向的产生,不是有他们顽皮的天性所决定的,而是由于他们需要逃避那压制他们的权威。他们受不了你压在他们身上的束缚,所以,要想方设法的摆脱他;老师的缺点已被发现以后,就提供了她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手段。

一直由母亲放在房间中长大的孩子,连什么叫重量和阻力都是不知道的,所以,竟想去拨动大树和掀掉岩石,谁比得上他那分傻气呢?我从物理学上才学会什么叫杠杆?可是,一个12岁的农家孩子用起杠杆来却个个比法兰西学院第一流的机械式还熟练。

小学生在校园里互相学习的知识,比你在课堂是给他讲的东西还有用一百倍

三、读后感

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读教育经典名著《爱弥尔》

卢梭说: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的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

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则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因为,它要成功,就必须把三种教育配合一致,然而这一点是不由任何人决定的。我们殚思极虑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标罢了。

当我们培养一个人,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别人的时候,要配合一致,就不可能了。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教育成这两种人。

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别人要我的学生做军人,做教士,或者做律师,我没有什么意见。在从事他父母的职业以前,大自然就已经叫他认识人生了。

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命运啊,我对你早有防备,我已经把你俘虏,并且把所有一切你能够来到我身边的道路通通堵塞。”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6)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请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水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7)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献祝福网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8)

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着;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我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淫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茫茫史海,让我畅游其中。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应该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9)

读了教育学著作后,我不知不觉地工作了近十年。我经历过几次测试。每次考试后,好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知不觉中,我觉的老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不能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情的界限。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个学生向望得精神雨。它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能量和灵魂。这种爱不可能是一种肤浅的工作来处理,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没有爱,老师就不能教育学生。

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和方法。老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不公平的情绪。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

教师的爱包括教育目的的爱,通过爱达到教育效果。老师爱学生,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个性。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他们应该把“差生”看作“枯木”。有的老师不遮掩,或进行体罚,还侮辱学生。

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不是力量,而是爱。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对学生的爱也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全面关怀和热爱上。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现代教师应该扮演“亲、友、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学生有不良的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我们会及时送去关怀和指导,让学生在承载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当他对学生充满爱时,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信任和亲近,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中”,享受他们所快乐的,担心他们所担心的,用老师的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教育学著作读后感2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

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没有光荣可言。面对这样神圣的事业,我真的应该全身心投入到认真工作中去,不仅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更要用我的人格魅力给孩子们以爱和影响,让他们健康成长。

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的良好教育强调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扼杀,需要解脱,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

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