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集锦

12-08

这篇文章将带您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索“家乡的风俗作文”。作文可以让学生们在写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作可以让我们创造出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想法。优秀的作文是非常养眼的,会被当做参照。我相信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您改善工作效率!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说起家乡的风俗,一抓一大把,不过在我众多家乡的风俗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了。

家乡的端午节就有很多的风俗,什么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等。家乡端午节这一天可热闹了,家乡里的人们也都很重视这一个节日。

每年的端午节,家乡里一些年老的长辈们就最喜欢聚在一起讨论着这端午节的来历了。我们听着长辈们口中的楚国士大夫屈原的事例,听得津津有味。也正是从家乡里这老爷爷的嘴里,我们才在年幼的时候就深深的了解了这一端午节,并且也将屈原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端午节,粽子是一定要吃的。用粽叶包裹出来的粽子,然后一蒸,粽肉里带上了粽叶的芳香,别有一番滋味。我家里人都很喜欢吃粽子,并且我们还喜欢一起围坐在小院子里,坐在树荫下吃这香软的粽子。

家乡的人们也对粽子情有独钟,在我们这儿还有一套流传下来的包粽子的手艺。我们包出来的粽子可好吃了,所以,端午节我们一般不会去买粽子吃,而是自己包粽子吃。因为家乡里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有时候邻居家之间是会相互赠送粽子的。久而久之,我家乡里的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也就有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串门送粽子。毕竟我们包的粽子是不同口味的,我们相互赠送着粽子,也就相当于换一种口味。

家乡的端午节,我们也会划龙舟。家乡有一处湖泊,每年的划龙舟比赛就在这一片湖泊上。湖泊的周围包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大家都想看个热闹,也都在划龙舟比赛开始的时候吼上两嗓子。

我很喜欢家乡里的端午节,这可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我相信我家乡里的人也都会喜欢这个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谢年——是我们老家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小的时候,我去奶奶家,一进奶奶家的大门,就看到院子里摆着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好吃的,我上前就想伸手抓一把,妈妈立马阻止我,轻轻对我说:“这个不能吃,这些吃的是谢年用的。”从那时候起,我脑子里就有了谢年这件事。

“谢年”的时间一般是农历年二十八至年三十。一般屋子里放一张八仙桌,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香炉蜡台,桌上陈放祭品。谢年所用的东西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六样的,因为六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祭品有猪头、全鹅、鱼两条(鱼头还得朝里放)、蛋和蟹,均用红漆祭盘盛装。再用瓷盆分别装上豆腐、糖、粉干、盐酱及糕点水果等。祭桌前方还有两叠年糕,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所有的祭品都准备好后,一家大小按照年龄长幼、辈分前后,逐排站好。家中长辈用烛台火把香点燃,然后每人分三支。大家面朝祭台,双手紧握燃着的香。长辈一边振振有词地说着好话,一边隔空三拜;接着酒斟三巡,然后供饭,再搁筷子于饭碗上;再焚烧锭帛,鸣放鞭炮,洒酒于地,将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表示供膳已毕。一整套过程下来,谢年仪式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谢年?”妈妈说:“谢年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主要是感谢神灵的庇佑,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年年平安、岁岁有余。”“原来是这样。”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马上就要过年啦,不知道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亲眼见证一下谢年的经历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习俗,相信也一定很有意思。

最后,我祝愿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个子高高!心想事成!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独特韵味的民风民俗,尤其是英歌舞,更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提起英歌舞,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跳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时,广场上便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广场上,有的带着妻子和儿女,有的拿着扇子、手绢等各种道具。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英歌手身着盛装,跳起来了!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无限的喜庆。虽然参与英歌队的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拿的英歌棍,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小孩和青年心里也发痒,争着加入队伍。那一条条“彩龙”也越来越长了,四周围满了的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优哉游哉。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英歌舞的队形和演员们的动作也随着变化,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英歌舞,是欢度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是人们的精神大餐,也是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就像陈年的美酒,甘甜醇香!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个味蕾,美味极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汇,塌饼是家乡人的必须具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做塌饼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青年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由于一个塌饼就已足够。老大家也常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身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身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清洁。她从来不会由于任何事而省略每个细则。到今天依然明确地记得外婆将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样细致。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弥漫的香味中。到今天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安静不下来的。我一直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怎么样?我保证不捣乱。”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由于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需要,在一旁慈爱地笑着教导我。

外婆做塌饼的技术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美味。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大量,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当然,大家也常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问外婆为何大伙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习惯。

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可是传统的习俗,那时,家家户户都忙着乐着包粽子,粽香四溢。

今年端午节,我居然学会了包粽子,用妈妈的话说,我这也算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这天,我见外婆坐在小板凳上包粽子,便好奇地凑上前去,看着一只只精致玲珑的粽子连续不断地从外婆那神奇的手中诞生。

我兴奋极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请求外婆教我包粽子。外婆笑着答应了。她先从箬叶堆中挑出一张比较小的箬叶给我,自己则挑了一张大的,让我跟着学。外婆先把软软的箬叶用两只手向下围拢,做成一个尖角形的窝,往里面放入适量已经浸泡好的糯米,我学着外婆的样,“做窝”、“放米”,这是第一步。我把自己做的与外婆做的对照了一下,感觉差不多,心想,这也没什么难的嘛!

第二步是“放馅”。外婆准备了肉、蜜枣、豆沙三种馅。我选了一颗蜜枣做馅,把它放在米窝的中间,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外婆笑呵呵地说:“真不错。”我便更加兴奋了,想象着一个粽子就要在我手中诞生了。

第三步是“添叶”。外婆挑了两张箬叶,分别插入已经做好的窝的交叉的部位,看上去把原来尖角形的窝加长加大了许多,然后用左手托着,再加入适量的米。这下可把我难住了,两张叶子怎么也添不好,外婆一手托着粽子,一手帮我调整,总算把叶给添好了。我感觉到额头冒汗了。

最难的是第四步,把添上去的两张箬叶向上反包过去,并且还要包折出三个棱角。我已经手足无措了,尽管外婆一边示范,一边帮我纠正,但我始终看不明白这三个角是怎么折出来的。在外婆的再三指导下,总算包折出四个角了,但我手上的四个角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而外婆包折出的四个角却十分均匀。我犹如泄了气的皮球,原先的兴奋劲完全没有了。虽然外婆不断鼓励我,表扬我,但此时我就只有一个念头:不学了。

再就是“绑线”了,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棉线均匀地绑缚在粽子上,打上结,粽子就算包好了。看到外婆包好的精致漂亮的粽子,我又打起精神,心想“绑线”是不难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别以为“绑线”是简单的事,这可是技术活,线儿不能绑得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了粽子会变形,太松了粽子容易散掉。外婆放下绑好的粽子,手把手教我把握线的松紧度,终于我包的第一个粽子诞生了。模样之丑,远远在我的意料之外。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只见外婆拿起包好的粽子,正拍拍反拍拍,这是必须要做的一步,叫“拍粽”,目的是让里面的米更加均匀,也使煮出来的粽子更加漂亮。

我那股不服输的劲又上来了,我试着包了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终于越来越像粽子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

我迫不及待地嚷着让外婆快点煮粽子。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很让人心焦。“粽子啊,粽子啊,你快点好呀……”煮粽子的时候,我就一直站在锅边不走,而且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揭锅盖子瞧瞧。过了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粽子那馋人的香味,“挤”满了整个厨房。

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们好不容易从锅里“解放”出来时,我兴奋地手舞足蹈。把粽子拿出,一只一只放在碗里,诱人的气味立刻飞了出来。我激动地剥开一只粽子,金黄松软的粽肉呈现出来,我急忙咬了一口,嫩滑还有蜜枣的香甜,粽肉中有咸有甜,真的好吃极了。我用舌头舔了舔嘴角,心里都感觉喜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端午节的味儿,乐悠悠的,喜洋洋的,香喷喷的,美滋滋的,加起来就是快乐的味道!

“五月五端阳,艾草插门房,

粽香满楼屋,人儿喜洋洋;

今年端午时,学会包粽子,

有滋又有味,更胜往年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今天我来给大伙儿讲讲我的家乡三垟的风俗捣年糕。这年糕是个啥呢?嘿,对了,是吃的,而且还得在过年的时候吃。那为什么要捣年糕呢?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别急,我来给大家细细分解:

这年糕咋做的?自然得用小米磨出来的米粉做。那金黄金黄的米粉放入锅内,盖上锅盖,闷他半个时辰。待出锅时,加点红糖加点水,让他富有弹性。单看那红糖与米粉,就能想象出年糕那香浓软糯的味道了。我看那米粉袋与红糖袋满满当当,就情不自禁地拿点米粉与红糖尝一尝。我先尝红糖,这糖一入口我就呆了:天呐!这红糖清甜,但甜而不腻,让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我赶着红糖在口的机会再尝尝米粉,这米粉刚一入口,有点苦,但一股淡淡的甜味像突如其来的幸福一样充满我的口腔与脑海。再加上红糖,那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说完米粉烹饪,我们再说说捣年糕。这年糕捣起来才好吃。我经过揉米粉团的大叔旁,来到一处捣年糕的地方。这有两个,不是,是好几个大石碗与捣子。不是我说啊,那闪长岩大石碗跟个缸差不多大;那花岗岩石捣别看它小,我使出吃奶的力气,结果拿都拿不动,那花岗岩石捣莫想动得分毫,我一不留神还跌了一跤,险些把骨头摔散架喽。这时来了两位大叔捣年糕。只见一位大叔一捣一起,另一位趁机用水揉揉米粉团。再捣再揉,半时辰过去,他们前前后后捣完十个香浓软糯的年糕。那年糕刚入碗时还是金黄的,经过大叔的“加工”,转眼变成棕色。不同于之前的是,棕年糕比米粉团更香,更甜,更糯。有一种朴实的味道好似仙气一样围绕整个年糕。

我爸帮我买了一个年糕让我带回家吃。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塑料袋吃年糕。那年糕可以说是闻一闻精神百倍,尝一尝神清气爽。香浓软糯的年糕刚一入口,有点烫,但仔细品尝却是另有一番风味,回味无穷。

大伙都知道,这年糕虽是小食,但象征着年年长高,步步高升。所以人人都爱过年时做上一些,吃上一些,有些小孩子盼望自己长高,所以一直在吃年糕,好让自己快快长大。

你想尝尝这味美的年糕吗?那就过年时来我的家乡三垟吧!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说来与我听听,好让我给大家讲讲。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石溪久佳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每每提起端午,谁不是先想到那香气扑鼻的粽子来呢?

当这厚味的粽子进口后,不禁会想,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我国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受人爱戴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自沉于汩罗江,庶民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后来当心凭吊的饭团被鱼虾所食,就想出用树叶包裹饭团并外缠彩丝,慢慢地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工序也不简朴。首先要把采来的棕榈树叶子一条条撕开来,然后一段一段结成绳索备用,再将包粽子的粽叶提早一天洗净并泡在水中使其变软。第二天将糯米洗净过滤掉多余的水,之后按家里人口味拌上酱油盐等备用。再就预备粽子馅:有芋头的、有肉的、还有板栗的、豆沙的……这些备好后,拿出泡好的粽叶,两片粽叶打底,加上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欢的馅,面上再铺一层糯米,之后用另外一张粽叶盖上,最后用棕榈树叶做的绳索将整个粽子一圈一圈把它绑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全部做好后就把他们放进锅里加上水先用大火煮,等水开了之后,那棕叶的香味,棕榈树叶的香味,还有糯米的香味,混合起来,慢慢的从锅盖缝隙里钻了出来,闻着这些香味,我其实忍不住,老是一会儿就去闻闻,一会儿就过去提起锅盖看看,并不中断的问外婆:“熟了没,熟了没?”外婆笑着对我说:“等一会儿”。可没过多久我又跑去问外婆,外婆笑眯眯的说:“再等一会。”我就一直这样子等着、盼着,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

终于,外婆掀开锅盖,对我说:“快来快来,新鲜粽子出炉啦!”煮好的粽子披发发出了更迷人的味道,这味道犹如磁石般吸引着我,拆开一个粽子咬上一口一股清香整理时间溢满了我的口腔、沁入我的心脾……蒲月初五这天开始是为了纪念屈原,经由千百年后的发展今天成为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8

我的家乡在福建,那里布满了我甜美的童年回忆。那些夸姣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那些厚味的生果也让我念念不忘,还有那些特别的风俗让我记忆深刻。

我的家乡有良多奇异的生果。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妈妈出门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不一会儿,大肠告小肠的感觉驱使着我到厨房里去寻觅好吃的。我在厨房里翻翻这儿,看看那儿,整理时,一个金黄金黄的大木瓜泛起在我的面前,怎么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开,黄灿灿的果肉包裹着一颗颗滚圆滚圆的小黑籽,就像一颗颗圆溜溜的小珍珠,摸起来滑滑的。我捏起一个放入嘴里,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满嘴都充斥着火辣辣的味道。这个小黑籽味道还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让那味道在我嘴里徐徐淡去。不外,木瓜的果肉的确好吃,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乡还有良多奇异的生果,好比小柠檬和波罗蜜。说起波罗蜜我总会想到大榴梿,它们长得其实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似乎同胞兄弟。固然它们长得像,但吃到嘴里的味道却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榴梿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香香的,而波罗蜜的气息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良久,嘴里还留存着它的香甜。比拟较而言,我仍是更喜欢那香甜的波罗蜜。

此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好比我们家每当过年吃完年夜饭的时候都要跳火群。什么是跳火群呢?就是把地瓜藤放在院子里,然后纵火烧起来,让全家老小都从火群上跳过去,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所有的霉运都被火烧光了,很特别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9

我的家乡是潮汕。潮汕有数不清的风俗,有些风俗其他地方也有,例如春节拜年、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烧塔、除夕围炉。有些则是潮汕独有,其它地方很难见到,就像营老爷、拖神、赛大猪,行头桥、摸石狮、出花园。潮汕还有不论儒释道、不论鬼神,遇见便拜的习俗,就像孔庙本不烧香但潮汕孔庙却香烟缭绕,黄岐山的月容墓、内充公的将军墓这些别人的先祖坟茔也祭拜。家乡的这些风俗,我也只是听长辈们聊起,自己并没有多少实际接触。不过,拜地主爷却是耳闻目睹,并亲身参与了。

拜地主爷,应该是潮汕最家喻户晓,最独特的风俗了。

我曾见过在石头或石碑上写着土地二字的爷,也记得《西游记》里孙悟空一呼喊,那个被叫出来问话的土地公公,这些是土地爷还是地主爷我总弄不清楚,觉得就是同一个爷。我问过妈妈,妈妈只知道不同,却说不出个为什么来。我在想,《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就是大地主,地主爷的地主可能就是周扒皮的这种地主了吧?现在大家都住楼房,没有土地,这个拥有土地的人就是地主,我们都是租客,是不是这个地主就被人们称为地主爷了?妈妈说不是,地主爷是神,周扒皮是人。不过,我却知道我们家的地主爷是妈妈在菜市场杂货铺买来的,分明就不是神嘛。

你别不相信,我们搬家的时候,我亲眼见到妈妈花了几块钱买来一块写有地主神位的塑料牌,回到家,她就对着这块塑料牌叩拜了。那时,我很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要对这块塑料牌行这么隆重的礼?妈妈说这是地主爷,能保佑我们出入平安、居家健康的。我更好奇了,一块塑料牌就有这超能力?若是真的,我也叩拜,保佑我每次考试都100分,不是更好了?妈妈说也行,你自己跟地主爷说说。哈哈,真能这样的话,那我天天叩拜。

突然,我似乎记得在哪个地方读过一篇题目叫《潮汕女人,一个能跟神明对话的群体》的文章。我也是潮汕女人,我也要跟神明对话。地主爷是神明,就住在我家里,我想请家里的神明帮助我考上一所好中学。

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妈妈总会早早起床,我也跟着妈妈起床,与妈妈一起准备拜地主爷的供品。妈妈说地主爷不讲究,什么食物都行。米饭、菜、鱼、肉、水果、糖,只要是能吃的就好。当然,还必须有钱纸,这是最重要的。我问过妈妈,这是不是就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妈妈瞪了我一眼,告诉我小孩子别乱讲。如果不是,那要地主爷保佑,为什么要用到钱纸,是行贿吗?我不敢再问了,估计神明也有潜规则。

拜地主爷的时候,妈妈先在地主神位前面摆一个香炉,再在香炉两边放置二根电蜡烛,食物则摆在香炉前面,接着点上三根香。这些供品都是摆在地上,不是摆在供桌上。我纳闷了,人吃饭都是在饭桌上,地主爷吃饭却趴在地上?其他神明可不是这个样子!我很好奇,但看到妈妈满脸的虔诚,我也就不敢再问了。我担心问太多,地主爷不保佑我考个好分数,那就是天大的遗憾了。

妈妈跪在地主神位牌前面,嘴巴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她说得很快,我全听不清。妈妈说完话,就把三根香插在香炉上。莫非这就是潮汕女人与神明的对话?紧接着,妈妈叫我来拜。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但我不知道要跟地主爷说潮汕话还是普通话,或者是讲英语,只能在心里默念着保佑我考个好分数,其实我也不知道是用什么语言念,反正我心里明白着。

叩拜完之后,我帮妈妈把钱纸拿到楼下,妈妈则提着一个烧钱纸的炉子也下了楼。她先把一张钱纸点着火,放进炉子里,再陆陆续续把其它钱纸放进去烧。我也照着她那样,把钱纸放进去。火很旺,我一不留神,稚嫩的手差点成了烤猪手。我大惊失色,连忙把手缩回来,吓得大喊哎呀妈呀。可是,妈妈却不慌不忙,一张纸钱一张纸钱往炉里放。我真佩服妈妈那样不怕火。

回到家,妈妈问我跟地主爷说了什么。我把刚才我的迷惑、我的行动全跟妈妈说了,妈妈听后大笑。妈妈告诉我,潮汕女人跟神明对话,就是这种方式。不管你有说出来没说出来,不管你说的是潮汕话普通话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还是火星语土星语,神明一概能明白。你有什么疑问也可以问神明,神明都会告诉你。我感叹,那神明不就是百度了?不止不止,神明应该是亿度才对!

我终于明白了!我想跟妈妈说,待我升初中考试的时候,我把家里的地主爷带到考场去,让他帮我做题,这样就能科科满分,天下无敌了。

你们说说,我家乡的这个风俗好不好?保证所有同学都说好。哈哈!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0

春节期间喝“元宝茶”是我家乡的风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回外公家过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热闹非凡,吃年夜饭、贺岁拿红包、一起看春晚,当然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宝茶”。

关于“元宝茶”,小时候我还闹过笑话。有一次,我对着煮茶的锅子里,用勺子捞了半天,也没见着一只“元宝”。外公笑话我是“小财迷”,边刮我的鼻子,边告诉我:“傻小囡,‘元宝茶’不是真正的元宝煮的,你看,这个两头尖尖的像不像元宝,其实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来的。”待我再长大点,有次参观民俗博物馆,才知道原来“元宝茶”最早源于江南,开始是向皇帝进的贡茶,后来民间也逐渐兴起,寓意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煮元宝茶不难,关键在掌握火候。外公会先将金桔的一面划个十字,然后放入水中大火烧煮约十分钟,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开来,茶汤变得有点粘稠,呈现鲜亮的橙黄色,外公就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有时是“祝老祖宗福如东海,无病无灾”,有时又是“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福气满满”……

除夕夜的第一盏“元宝茶”,一定是外公亲手奉上给我们家的“老祖宗”的。这时候的外公就像个小孩子,恭恭敬敬地双手端好茶盏,递给已经笑得合不拢嘴的老阿太。阿太接过“元宝茶”,舀上茶盏里的两只“元宝”,开开心心地宣布:“年年送宝入我家,双福临门保平安!”然后,我们按照辈分、年龄,每人捧上一杯茶“云宝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气带到了身上。

现在我已长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过了家里煮“元宝茶”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进行改进,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时还用雪梨或红枣,冰糖也用得少了,补血少糖,滋阴补肺。每当有亲朋好友来家里时,我也有模有样地学外公的样子,煮上一杯杯“元宝茶”,将我对长辈、亲友们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过新年时,我的家乡非常喜庆热闹,但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

每当准备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到处买年货,要准备好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让新的一年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了,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大扫除过后,就把好吃的菜肴摆上了桌,这一天,会有少许的客人来到家中,客人和家人们在饭桌上谈笑风生,提前祝贺新年吉祥如意。

除夕是最热闹的,家家户户的饭菜都十里飘香,小孩儿一边看着大人做饭,一边在旁边嚷嚷,虽说是为了让客人快些吃,其实只是为了自己能快点尝尝那香味扑鼻,让人垂涎三尺的人间美味呢!有粉蒸肉、八宝饭、板栗烧鸡、莲藕排骨、羊肉炖胡萝卜、年年有鱼、红烧五花肉,还有姥爷自制的蛋饺子和肉糕;不光是闻到,只要你看见各色菜肴,听见厨房里锅铲“唰唰”的炒菜声,你都会情不自禁的“口水直流三千尺”!门框上贴上大红的对联,对联中间还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可是,为什么是倒的呢?其实啊,“福”倒贴,是象征着“福到了”,福到我家,吉祥如意。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年纪长点的呢,在家里看着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年轻点的呢,则四处走动,给长辈们拜年,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还是一墙之隔的亲戚,这时候都会赶来做客。为了这一年难得一次的重逢和团圆,也为了新年新气象,讨个好彩头,街道上,屋里屋外,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小孩儿们则利用拜年的机会,向长辈们贺寿祈福,甜言蜜语的“哄骗”红包,这压岁钱不仅象征着长辈的关爱,也承载着孩子对新年的期盼和向往!

元宵来临之际,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许多人都蜂拥而至、成双成对的到亲戚家拜年,大家都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畅谈对过去的收获,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元宵节最重要的当然是吃汤圆啦,代表着团团圆圆,不管是三个、五个,他们都希望能多吃点,因为汤圆不仅甜糯可口,还能增加节日祥和、美满的氛围。一转眼,让人酣畅回味的新年已经过去了,但是大家都为新的一年许下了美好的心愿,希望自己和家人朋友永远拥有幸福、快乐、健康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风俗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在春节期间,我们家乡这边比较冷清,街上空荡荡的,鲜少有几辆车子会在马路上飞驰而过。那你肯定会发问了:这么多人都去做什么了呢?其实,过了正月初一,我们这儿的人便都会前往亲戚家去拜年,这便是我们春节的一大习俗。早晨,一家老少会提着大大小小的年货,如大米、某籽油、牛奶,坐上私家车;去往亲戚家。到了目的地,小孩子们只要将祝福送出,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拜年,便是寓意将新春祝福带到各家各户。

到了端午节,我们这边儿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系五彩缕。节日当天,长辈们会为小孩子戴上一个五彩的手环,叫作五彩缕。五彩缕象征着带走身上的邪运、灾祸,因此颜色会附着在手腕上。小孩子若是擅自摘取五彩缕并扔掉,那么也就失灵了,无法护主平安。等到了时候,长辈们会帮孩子摘掉彩缕,放到活水河上,让活水将邪气带走,彻底消散。

到了腊月初八,我们这边会有一个常见的风俗,那便是喝腊八粥。腊八粥常用八种食材熬制(小米、花生仁、赤豆等),所以也称“八宝粥”。腊八粥在以前是用来祭祖祭神的,但现在只是大家享用。从上午开始,用小火慢熬,让腊八粥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一直熬到傍晚。晚饭上,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用勺舀起那黑褐色的浓稠液体,让它顺着食道滑下去,所到之处,又黏又烫,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指导老师:周炤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