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教案推荐11篇

01-07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根据您提供的“化学教案”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些提示可以改进您的工作流程。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的重要材料,因此老师需要用心去设计好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指南。

化学教案 篇1

新编化学教材

第一章 空气 氧

§1 空气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 积极,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

火焰 。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检测】课堂练习二。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专题设计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课后反思:

 

 

 

 

 

 

TEST: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化学教案 篇2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初步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4.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

2.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结合P138附录Ⅱ认识常用仪器。

二、验室安全规则

P137附录Ⅰ; P21发生意外怎么办?

三、本操作练习

㈠、液体药品的取用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取试剂瓶中的水向试管中倒入约1/3体积。

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标签对着手心,拿稳试剂瓶;

4.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靠紧试管口倾倒液体。

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标签对着手心,防止残留液沿瓶壁外流下腐蚀标签。

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约20滴水。

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胶头滴管,先挤压排气后,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

4.滴管于试管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5.滴管用后洗净插在试管架上。

1.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滴管;

2.不可把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会污染滴管;

3.不可倒持滴管,滴管内的试液会腐蚀胶头。

㈡、固体药品的取用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取少量细砂于试管中

1.将盛细砂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宽窄合适的纸槽,用药匙取少量食盐倒入纸槽中;

4.试管平放,用纸槽将食盐送到试管底部后,将试管竖直起来,慢慢取出纸槽。

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若药匙大小合适也可直接将药匙伸入试管中,不用纸槽。

2.取石灰石颗粒于试管中

1.将盛石灰石的广口瓶取出;

2.打开瓶塞并倒放在桌上;

3.试管平放,用镊子取一粒石灰石放入试管口,缓慢将试管竖直使固体滑落。

1.试管由平放到竖直,保证固体滑落,防止块状固体直接坠落砸破试管。

㈢、物质的加热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1.将酒精灯放在实验桌中央;

2.取下灯帽正放在桌上;

3.用火柴点着酒精灯,将废火柴梗投入废液缸中;

4.观察酒精灯火焰,然后用灯帽盖灭。

1.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否则会引燃灯内酒精而着火!

2.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时,要重复盖一次,使空气进入,以免灯帽内酒精蒸汽冷却后形成负压,灯帽难以打开。

2.加热试管中的水至沸腾

1.取少量水于试管中(同㈠中1的步骤)放在试管架上;

2.点燃酒精灯(同㈢中1的步骤);

3.将试管夹从下往上套夹到距试管口1/3处,手握试管夹的长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

4.试管与桌面成45。,试管口不能对着人,试管底部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并来回移动。

1.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

2.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万一液体溅出可能伤人;

3.试管底部接触酒精灯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来回移动是为进行预热。

4.加热后的试管放回试管架上,冷却后再洗涤。

㈣、物质的称量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用托盘天平称量2g食盐

1.调节天平平衡,并在两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纸;

2.用镊子将游码调至2g;

3.取少量食盐向左盘添加至天平平衡。

1.在两盘上各放一张相同大小的纸,如果是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防止药品污染和损坏托盘。

2.称量物必须放在左盘,因为游码的质量是加在右盘的。(即左物右码)

2.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

1.取25mL的量筒;

2.向其中倒水至接近20mL(取用液体的方法同㈠中1);

3.改用胶头滴管向量筒中滴加水至恰好20mL。

1.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仰视时读数偏低,俯视时读数偏高。

2.量筒不能用来溶解物质,不能用来进行化学反应。否则会影响刻度的准确性。

㈤、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书P25

四、实验练习

——对基本操作的实际应用

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

现象

1.氢氧化钠、硫酸铜、酚酞三种液体间的反应

试管1:倒入氢氧化钠滴加硫酸铜;

试管2:倒入氢氧化钠滴加酚酞;

试管3:倒入硫酸铜滴加酚酞。

2.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2-3块石灰石,滴入2mL稀盐酸,观察石灰石表面的变化,然后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

3.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滴入约2mL稀硫酸;

加热上述试管。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仪器和练习基本操作,同时要掌握几个反应的实验现象。

[课后作业 ]

结合学习提纲理解记忆有关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课后记]

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准备的很充分,进行的也很顺利,学生纪律情况整体也很好,对动手操作的兴趣很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化学教案 篇3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粒子符号

物质的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个钠离子,是23g。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对于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化学教案 篇4

高中化学教案后的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任务,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反思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我将就高中化学教案后的教学反思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一节高中化学课程结束后,我会先回顾教学过程。回顾是为了对照教案,看看自己的教学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有偏离预期的情况出现。回顾过程中,我会仔细回想每一个环节,评估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如果发现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会思考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例如,上节课在讲解某个概念的时候学生出现了困惑,下节课我会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或案例讲解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其次,在回顾的基础上,我会检查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例如,是否有关键点没有讲到位,是否有思维导图、示意图等辅助教学工具没有使用,是否有相关实验没有进行等。这些不足之处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所以,在教学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

第三,我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老师自己的思考,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估。我会回顾学生的课堂作业、小测验和考试成绩,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有学生理解困难,我会提供额外的帮助,例如安排一对一辅导或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可以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否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是否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教学讲解。

最后,我会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做出改进。例如,我发现自己讲解化学实验步骤时有些冗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下次课我会提前准备好实验资料并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中,我会回顾教学过程,检查教学不足之处,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个过程,我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成为一名更出色的高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术成绩,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教案 篇5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2、二氧化碳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理解和应用;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探究,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异同点并从中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制备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但我们并没有亲手做过这个实验,今天我们就要亲手在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在正式开始动手之前,先让我们来热一下身。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上的“热热身”中的5个练习

1、实验室通常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下列哪些装置可以作为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

3、若选择C为发生装置,该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

4、可以用哪些方法收集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方法收集时又该如何验满?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收集气体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用燃着的木条验满⑤向锥形瓶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请写出其正确的排列顺序。

【备注】1、练习的答案通过ppT课件投影。

2、在讲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时候,准备好注射器,教师演示另外一种检查方法。

【教师】:好,通过刚才的热身,我想大家已经准备好了,甚至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动手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今天要做哪些实验?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然后,我们就开始动手实验。

【备注】:带领学生一起将学案上的“动动手”读一遍,并且强调一下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再开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完成相关性质实验。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以“实验准备”中C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组装后检查装置气密性。

2、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在长颈漏斗中加稀盐酸。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并验满。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剂的小试管中,观察现象,片刻后加热该试管

4、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中,观察现象

5、将收集到的一瓶二氧化碳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备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有没有错误的实验操作,并将其拍摄下来,等学生实验结束以后与学生一起讨论。

【教师】:好,刚才大家实验都完成的非常好。接下来,就需要大家动动脑筋了。我们已经学过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流程,接下来就请大家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学生练习】

1、请根据所给信息,选择合适的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

化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化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概览: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 :

[复习巩固] 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 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 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板书]三、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一)、依据 掌握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m

M

V

22.4

m总

d总

V=V1+V2

n

V

C=

N

NA

C·V

V=V水

m总

d总

(二)、类型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请同学们看课本P58例1和例2。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例3、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g溶液来计算

m(H2SO4)=100 g×37%=37 g

n(H2SO4)= =0.37 mol

V(液)= =78.12 mL=0.078 L

c(H2SO4)= =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解法二:取1 L溶液来计算 V(液)=1 L

m(H2SO4)=V[H2SO4(aq)]·ρ·w=1000 mL×1.28 g·cm-3×37%=473.6 g

n(H2SO4)==4.8 mol

c(H2SO4)==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思考题]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的某溶质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为:            。

[同学们思考后]

[板书] c=

[练习] 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 = =18.4 mol·L-1)

[设问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及溶液的密度ρ,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同学们对上式推导后得出]

[板书] w=

例4、已知75mL 2mol·L-1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已知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还须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依题意,我们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75 mL 2mol·L-1 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c(NaOH)·V[NaOH·(aq)]=2 mol·L-1×0.075 L=0.15 mol

m(NaOH)=n(NaOH)·M(NaOH)=0.15 mol×40 g·mol-1=6 g

w(NaOH)= ×100%= ×100%=7.5%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板书] 3、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讲解]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  c(浓)·V(浓)=c(稀)·V(稀)

例5、配制250mL 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解:设配制250 mL(V1)·1 mol·L-1(c1)HCl溶液,需要12 mol·L-1(c2)HCl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 =0.021 L=21 mL

答: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21mL。

[小结] 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4、关于溶液体积的换算

学生练习:(1)课本P62,三、第4题

m总

d总

(2)将此题改为:将250mL 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 ·cm-3的浓硫酸加入350mL水中,稀释得到密度为1.38 g ·cm-3的溶液,求此时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结论:①当混合的液体的密度相差较大时,V=           (补上图①)

(3)把0.5 mol·L-1NaOH溶液200mL和1.0 mol·L-1 NaOH溶液200mL混和后,求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结论:②当混合的液体的密度相差不大时,V=V1+V2(补上图②)

(4)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L的干燥烧瓶里,用排空气法收集干燥的HCl气体后,测得烧瓶内的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氦气密度的8.5倍,这时把烧瓶口倒置插入盛满水的水槽里,当瓶内HCl完全溶解后,假设烧瓶中溶液不扩散,求烧瓶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结论:③当气体溶于水得到很稀溶液时,可近似V=V水(补上图③)

m总

d总

(4)已知标准状况下HCl的溶解度为500,计算标准状况下饱和H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结论:④当气体溶于水得到很浓溶液时,V= (补上图④)

化学教案 篇8

一、简介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

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

化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化学教案 篇10

高一化学教案: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第2课时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2)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主要用途,感受化学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氧氧化铝的两性、铝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关系。

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

三、设计思路

氧化铝部分的教学思路:绚丽的宝石图片展示氧化铝的性质探究氧化铝的性质总结。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两性”的定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此基础上,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境,提出探究的主题——氢氧化铝是否也是两性氢氧化物,把“氢氧化铝的两性”巧妙地转化为四个设疑和三个学生探究实验。氢氧化铝部分的教学思路:情境(氢氧化铝是否也是两性氢氧化物)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探究(制备氢氧化铝为何使用氨水)实验探究(制备氢氧化铝为何使用CO2)氢氧化铝的性质总结。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红宝石和蓝宝石不仅美丽而且昂贵,我们先来欣赏下绚丽多彩的宝石。

【播放图片】美丽的宝石

【设问】红、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讲述】氧化铝的存在形式有那些呢?我们看投影。

【播放图片】氧化铝的天然存在形式

【设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氧化铝有了初步的了解,请推测其可能性质,并用所给药品进行验证?(现有试剂:氧化铝、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活动得出结论】Al2O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讲述】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氧化物。

【过渡】氧化铝的性质如何,哪些应用呢?请同学先阅读课本66页的资料卡:“氧化铝及其应用”,然后归纳性质和应用。

【板书】一、氧化铝的性质:

1.物性:高硬度、高熔点、高沸点

2.化性: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a.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b.与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3.用途:可作很好的耐火材料及用做提取铝的原料。

【讲述】铝的氧化物具有两性,那么铝的氢氧化物呢?下面我们来讨论氢氧化铝的性质。

【探究一】首先思考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备氢氧化铝?请提出可行的方法。

【交流与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1.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2.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3.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4.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要求统一用方案4制备氢氧化铝。

【学生实验1】Al(OH)3的制备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氯化铝溶液,加入适量氨水,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过渡】为什么用第4套方案来制备氢氧化铝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们还得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铝的性质。

【设问】氧化铝是什么氧化物?两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二】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同属铝的化合物,用类比的方法,你推测氢氧化铝是否也是两性氢氧化物?请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

【交流与谈论】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师生讨论,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实验2】Al(OH)3的两性

将实验1制得的Al(OH)3分成两份,第一支试管逐滴加入盐酸直至过量,第二支试管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结论】氢氧化铝既可以与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两性氢氧化物。

【探究三】为什么制备氢氧化铝使用氨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呢?

【交流与讨论】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师生讨论,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实验3】Al(OH)3制备方案比较

将少量AlCl3溶液分别注入两支试管中,一支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另一支逐滴加入氨水直至过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与讨论】结论:Al(OH)3易溶于强碱,难溶于弱碱:氨水。

从反应控制难易来看,方案2优于方案1。

【演示】Al(OH)3中通入CO2。

【强调】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但只能与强酸和强碱反应。

【探究四】请你通过所学知识比较下(1)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2)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两种制备方法的优劣。

【演示实验】(1)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2)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分析与讨论】方案2若加入的盐酸过量,沉淀会溶解;方案1即使二氧化碳通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结论:从反应控制的角度来看,方案1优于方案2。

【小结】

制备氢氧化铝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2)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追问】在前一节课学习的提取铝的工艺流程中,为什么选用二氧化碳酸化而不用盐酸酸化?

【讲述】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氢氧化铝的两性,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氢氧化铝的性质

【投影】一、物理性质

白色胶状物,不溶于水,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

二、化学性质(两性):

1.与强酸反应:

2.与强碱反应:

【讲述】氢氧化铝有很多用途,请举例。

三、应用:

1.医学上的应用

2.净水

【巩固练习】

1.氢氧化铝可作为治疗某种胃病的内服药,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的(B)

A.酸性B.碱性

C.两性D.氧化性

化学教案 篇11

一、课题初三化学实验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

②了解常见气体制取的思路,明确所要制取的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能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③了解常见气体的干燥与净化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市质检考试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缺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②通过问题和习题的设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应试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联想、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难点: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与学生交流、讨论质检试卷有关实验部分题目的得失,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引入主题。

2、复习主题:①②③

(一)、常见气体的制取

(1)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3)净化与干燥

(二)常用仪器的使用

3、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喜欢《最新化学教案推荐11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化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