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汇编十二篇

01-12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安妮日记读后感”的相关文章。不去阅读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教育,同时也无法培养鉴别力。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令人难以忘怀,读完后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现在是时候写出一篇最能表达内心收获的读后感了。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值得收藏,请保存本网页的链接以备随时查看!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2

昨日读罢安妮宝贝的《春宴》,犹如品尝了一餐文字的盛宴,只觉得字字珠玑,文字简练而冷酷,读后更觉得逐爱的艰辛。

作者以探索情感的方式交替叙述了两位主角:庆长与信得的故事。每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经历与性格,庆长对爱的完整性屡次尝试,苦苦追逐,到最后败给现实,满身伤痕;信得从小跟着养母贞谅过着脱世的生活,长大后从与男人、女人的性爱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平衡。在中年她们相遇,然后又选择不同的方向面对人生。她们童年孤独的成长,构建起心灵强大的壁垒,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可也就是这样的人,反而爱得更为纯粹简单,更加热烈执着,对爱信仰般实践着。

我对信得的妈妈--贞谅,那个逃遁者,最为感兴趣,那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对爱的理解真是让我心生敬佩。爱是简单无目的的,爱是灵和肉体的结合,把生活一切复杂浮夸多余的事情摒除,只留下赖以生存的出售织布,剩下的时间用来上山看花开,细细品味生活。不对物质产生过分依赖,不贪婪,懂得人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物质的尺度!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贞谅那从不远行的男友倒是一针见血,如果你知道生命的基本结构和自然地表现形式,对时间了然于心,唯一想做的事情。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小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面对死亡的恐惧,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问题,逐渐成长为一个对人生有着深刻理解的成熟人。

安妮的勇敢让我非常敬佩,在死亡面前,人们都表现出畏惧的情感。然而,她仍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信心和对爱情的向往。安妮在书中多次提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最好的状态。

啊,我们真的应该效仿她思想。

想想当你被困在黑暗狭窄的小屋里,看不见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时,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能做到安妮那样吗?

____2008年8月,因为有人通知,这8名被隐藏的**人员被投入集中营。战争结束时,只有安妮的父亲弗兰克还活着。为此,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费兰克先生曾经十分消沉。

后来,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鼓起勇气继续生活。他后半生致力于宣传安妮的日记,希望能完成女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人”的愿望。也就是现在我看到的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全世界再次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它直是一轮太阳,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成长。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4

在这个周末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安妮》。这本书描写了小主人公——小女孩安妮和家人为了躲避战火的灾难,而不得不在密室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安妮于爸爸、妈妈过着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可是在很聪明,所以希特勒开始对犹太人进行肆虐的压迫和残忍的屠杀。从此安妮一家便没有了自由,安妮和姐姐不能去上学了,安妮的爸爸和她的妈妈不能再工作了。他们再也不能生活在幸福、美满、快乐、和平的国家里了,只能生活在恐怖和苦难当中了。为了人身安全,安妮一家人从德国几经周折逃到荷兰这个国家躲藏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德国攻占荷兰。安妮一家和其他四人不得不躲进了密室,这一年安妮才潮湿、没有阳光的地方,苦苦的捱过过了两年。在密室的两年,安妮每天都在写日记,记录一家人在密室中的单调、困苦的生活,以及自己在困境中精神和心理的压力,和她对未来生存的信心的希望。安妮还给她的日记本起了个名字叫————“贝蒂”。安妮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每天都会和贝蒂“说”几句话,让“贝蒂”知道战争的恐怖;希特勒的残酷无情;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自己家人生活的苦难。安妮她多么向往原来没有战争的和平时光啊!她不想在黑暗的密室里生活了,她想重获自由,再见阳光,她想进入学校学习,她想在自己的家里和同学尽情玩耍……

我很喜欢《安妮日记》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人在困苦和在困境中应当采取的生活态度。还让我了解了那时候希特勒的残酷、无情、冷漠。如果让我选择在哪个年代生活的话,我想我一定选择在和平年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玩耍。不要让安妮的悲剧重演,我也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发生,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安妮弗兰克写得《安妮日记》,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面对德国对犹太人残酷的迫害,她们一家人只好躲进她父亲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荫蔽房屋里,在这不见阳光的日记里,安妮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给它取名为吉蒂,这本书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青春期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其中,我最欣赏的人是安妮,安妮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是在密室里面是极其枯燥和烦闷的,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恐惧和饥饿不断折磨着她们一家人。安妮对自己的情感,对别人的感情都直言不讳,坦率地表现在文字之中,她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扭曲的人际关系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她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将来能出去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她是一个有理想的小女孩。

安妮在与世隔绝的密室里度过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在这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她没有享受到花季女孩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只有日记本陪伴着她。她向日记诉说自己的苦闷,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描述和亲人间的各种冲突和情感,同时,她以勇敢的态度控诉了法西斯邪恶的战争,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种族歧视,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让我感到由衷佩服的地方,是她敢于深刻剖析自己,在碰到家人对她有过分的批评时,她正视自己的缺点,尽量做得合大家心意,并努力想做得更好。安妮的母亲不怎么为孩子的精神方面考虑,对安妮很苛刻,使得安妮对她很反感,不过,安妮尽量地理解母亲,她听见楼梯上有了脚步声,就盼着妈妈来向她道早安,然后安妮又会热烈地问候妈妈,渴望看着妈妈亲切地注视着她目光。如果妈妈指责她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她的心情就一落千丈,但是过一会儿,安妮心里就原谅了妈妈,还为妈妈找理由,因为她烦心的事情太多了,安妮觉得,如果我们与人相处,彼此互相友善,都心胸开阔一些,不是只看到别人不好的一面,那么关于教育、饮食等问题的冲突都可以变成一种友好的讨论,简洁的文字,却包含了真理!

《安妮日记》是一本值得认真读的好书,愿安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伴我们成长!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6

很高兴有人愿意“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地借书给我看!也很高兴在书中看到一方写有书主人字的纸,于我来说,这是一种馈赠,是一种绝妙的礼物!慢慢品味,眼有“余香”!

安妮宝贝,《莲花》。看了第一章便扯起了我无限的思绪,忍不住买了纸,记下这瞬间的翻飞,希望能与人共享。

她进入了手术室的描述是那样真实而又坦然,却也隐含着一种生病的残酷,当人被用某种工具解剖时,是赤裸裸的,没有一丝虚假的尊严,我只是一个躯壳!妈妈进入手术室时的紧张,对我的依恋;我在手术台上任其挪取……在安妮宝贝的文字里一一回忆起来。

她父亲的死,又使我很自然地想到已然不存在的舅舅。感慨,怀念,痛惜。“再无巡回的途径”。亲爱的舅舅,你在另一边还好吗?我宁愿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这样我的思念也有依托。我和小弟一样地想念你,想念曾经的你!

西藏的神秘是我向往的!

第二次拿起这本书,便迫不及待的一口气看到底。说不清是文字的冷静吸引着我,还是探险似的旅程让我无法放下,抑或是人物特殊的交流方式让我无法割舍。也许兼而有之吧。

善生,内河。我无法断定他们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找到直抵心灵的朋友?冷静、理智而又不失情感。善生,内河他们太冷静,太理智,以至于无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他们是善良的,却也是自私的。善生的两次婚姻均没有爱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为结婚而结婚,他没有把任何一个女人放在心内,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善生、内河的心里或许只有彼此,却没有爱情,没有肉的欲望——这是一种多么奇怪的感情啊!彼此了解。彼此熟悉。心有灵犀。却又各自在世间寻觅属于自己的快乐!

故事结尾,梦到善生割腕自杀,是因为孤独吗?是世间再也没有可以沟通的心灵了吗?他们是为彼此而活着吗?我也愿意善生是死了,要不,留下的有生之涯将是如何的孤独寂寞?这种孤独。这种寂寞。又岂是麻木的人群所能了解?这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病又岂是能轻易医治的?

活着是为了什么?

庆昭是幸福的!这个勇敢,独立,不慕名利的女人,让人看到活着是幸福的,快乐的!

“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在孤独的人生路上也要学会寻找快乐!麻木地幸福吧,亲爱的人儿!

不幸福,何以遣有生之涯!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7

本文为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安妮用她那细腻的笔触,记下了他们在勇敢面对,快乐地写作,她该一个多么坚强乐观的女孩呀!

可是,我们现在有些青少年就缺少安妮身上那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和热爱生活的品质。他们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恐惧,没有生命的危险,天天衣食无忧,可是他们不懂得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抱怨老天不公,为什么他家富,我家穷?为什么他学好,我成绩差……?还有一些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不安心学习,不刻苦学习,埋怨老师布置作业多,背书多,尤其不愿写日记,不愿写作文,而只想看电视,玩电脑……

与安妮相比,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像安妮那样坚强、乐观,不再抱怨,而是利用当前和平、安定、富裕的好环境,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干好每件事,为人类明天的和平、幸福、安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安妮虽然最终未逃过德国纳粹的搜捕而被杀害,未能实现当一名作家的梦想,但她的日记是多么感人,她的精神是多么感人,她实际上就是一名作家,一名受全世界青少年喜欢和敬佩的作家。让我们永远记住她那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透过《安妮日记》字里行间的文字感受她在黑暗中丝丝天真、甜美和坚强的笑容!她如寒冬里的一缕曙光,让她永远照耀我们通向成功的殿堂。

范文二

1942年—1944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书中安妮的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因为当时德国人的占领使荷兰这个国家鸡犬不宁,盖世太保下令抓走所有的犹太人,安妮一家逃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地方。不久父亲的`好朋友范达恩一家也搬了过来。两家人在这里一起躲避灾难。之后又来了一位避难者牙科医生迪赛尔,八个人在“秘密后屋”里度过两年难熬的岁月。虽然忠诚的朋友们帮忙,但是整天还是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不让库房的工人知道,他们每天说话轻声细语,走路都要轻轻地,只能等下面的人开始吃午饭时,才能洗浴,开水等。在“秘密后屋”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一个个整天担心受怕,就怕一个不小心,就去天堂做客。可是,他们最后还是被一个工人给举报了。于是,在手臂上烙上号码的安妮、玛格特、范达恩太太被送往德国的贝尔森集中营,三人都在这里夺去了生命。整篇文章看完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安妮那可怜的命运一直牵着我的心。

看完后的我,总是记着这样一个情节:亲爱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眼前忽然朦胧地出现了菜丝的身影。我看到菜丝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显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哦,安妮,你为什么不管我,快把我从人间地狱中救出来吧!”菜丝,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够让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她,我会为她祈祷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却太凄惨了,她曾说过: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她的日记让她实现了这愿望。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8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9

《安妮日记》学生读后感范文

很久以前就看过《安妮日记》的简介,以为是一部批判法西斯主义,反应二战时德军占领区人民的艰苦生活。

这次认真地看了一遍,只是觉得真实,不像是以往电影的浮夸,就像一个小妹妹。翻过一页页书,一个女孩子就在眼前长大,心思越来越细腻,就是一个散发光彩的姑娘,但在黝黑的背景下,却渐渐暗淡下去了。

“总有一天,可怕的战争会结束,到那时,我们又会变成人,而不只是犹太人。”但战争里不会有人能够逃避,犹太人是不幸的,但就算是那些善良的荷兰人,他们的生活也是异常艰辛。战争之下,不会有胜利者,无论是最终取得胜利的盟军,还是挑起战争的法西斯,所有人都失去了太多太多。

由于看的是B版的《安妮日记》,是最全的一版,不单单是反应当时法西斯的残暴,还有安妮很多内心的独白,一个女孩的成长。整个人物就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安妮给自己的日记取名“吉蒂”,她把这个日记当作她真正的倾听者,而非以前交往的朋友。她把内心的秘密都告诉了吉蒂,而把自己隐藏在幼稚的外表下。

在成长中,她想把内心的好安妮展现给大家,但是安妮固化在大家心中的'淘气的坏安妮形象不易改变。在日记里,可以看出安妮思想的改变,人只有在面对自己和记录自己时才可能反省,日记中安妮在长大,而记日记的过程也是她成长的过程。

在日记里,有许多对人生的思考,考虑时局,思索未来。“我希望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说起这战争的苦难,几个钟头也写不完,但我越写,自己只会越痛苦。我们只有等,尽量平静地等,等这一切结束。犹太人和_一样在等,整个世界都在等,而且很多人是在等死。”若能在晚上看看窗外的景象也会使内心宁静,“大自然使我觉得谦卑”。每日生活在恐惧中,但是“把密室变成一个’忧室’又有什么意义呢?”,安妮带着勇气面对任何打击,她写下《密室简介与指南》,这是密室里的快乐,也是对未来的希望。

在现在看来,安妮与迪塞尔的争执:一个桌子两个下午的使用权也许十分好笑,但是当每个人的空间都十分有限时,却也是事实,被人说成“坏小孩”,无奈的泪娃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大家都已经似乎忘记了微笑。

高尚?礼让?这些品质也许只有在增量社会才会有出路吧。

一个“我”站在身边看着“我”做事,不断地评价,没完没了的反思。就像在监狱中,无聊,找事做,就像是《肖申克的救赎》中一样找事做。许多的函授课程,外文书籍,家务,当然还有带来希望的收音机。作为战争中躲藏起来的幸运儿,他们是不幸中的万幸。当广播里传来“D日“的消息,我也为安妮感到高兴,虽然在看完《艾森豪威尔:一个士兵的一生》后得知“D日”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结束。

在吉蒂看来,这个朋友的一点点变化还是很有趣的。从一个生活富裕的小女孩到困窘的心思复杂的女生。每一份烦恼,成长的烦呐,种种妥协,与父母关系的恶化,和姐姐关系的紧张,对彼得的简单的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安妮就是一个叛逆的女生,吉蒂见证了这个青春期女生的心理变化,成长着,更加独立。

走过童年,走向青春的感伤,回忆往昔,成熟的心智。独处使人反思,思考内心的成长,然后便是成长。安妮在死亡和恐惧面前寻找内心的慰藉,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只是在她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这个本该有着绚丽未来的姑娘在炮火硝烟中失去了光泽……

“现在我知道,人最需要的是勇气与幸福,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0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1

本文为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600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安妮日记》是妈妈推荐给我读的一部电影。我在寒假期间也阅读了这本书,看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还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日记从敏感的少女在狭小封闭的环境中如何苦闷、无聊,她对特殊环境中人际关系的扭曲如何反感、厌恶;看到这个自尊心强、有独立见解的孩子与长辈之间的冲突;看到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看到她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在犹太人每天被一车车抓走,送往毒气室时,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安妮却在日记中写道:“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或者作家,这是我的愿望!”

安妮每天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不下数个小时。她读希腊、罗马神话,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语并翻译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学习父母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竟编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卡片。

安妮甚至还在狭窄的房间里学习芭蕾舞。她抱怨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玛格特说:“我们都快要忘记怎么跳舞了……难道你希望,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把什么事都给忘了?”

密室里的所有人,都从安妮这里感染到了温暖和快乐。她会帮助妈妈洗刷碗筷,打扫卫生;帮助凡·达恩太太削那些“好像永远也削不完的豆子皮”;在牙医给凡·达恩先生拔牙时,她也要“外行地凑上一个帮手”。

安妮还爱上了密室里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年彼得,两个孩子瞒着大人偷偷地幽会。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知道,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你让我们知道,颓废,空虚,迷茫,不过是糟践自己;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你让我们知道,要好好去爱,好好生活。

范文二

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了。书中安妮的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因为当时德国人的占领使荷兰这个国家鸡犬不宁,盖世太保下令抓走所有的犹太人,安妮一家逃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地方。不久父亲的好朋友范达恩一家也搬了过来。两家人在这里一起躲避灾难。之后又来了一位避难者牙科医生迪赛尔,八个人在“秘密后屋”里度过两年难熬的岁月。虽然忠诚的朋友们帮忙,但是整天还是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不让库房的工人知道,他们每天说话轻声细语,走路都要轻轻地,只能等下面的人开始吃午饭时,才能洗浴,开水等。在“秘密后屋”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一个个整天担心受怕,就怕一个不小心,就去天堂做客。可是,他们最后还是被一个工人给举报了。于是,在手臂上烙上号码的安妮、玛格特、范达恩太太被送往德国的贝尔森集中营,三人都在这里夺去了生命。整篇文章看完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安妮那可怜的命运一直牵着我的心。

看完后的我,总是记着这样一个情节:亲爱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眼前忽然朦胧地出现了菜丝的身影。我看到菜丝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显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哦,安妮,你为什么不管我,快把我从人间地狱中救出来吧!”菜丝,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够让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她,我会为她祈祷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却太凄惨了,她曾说过: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她的日记让她实现了这愿望。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2

《安妮日记》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犹太人在德国纳粹的逼迫下躲藏的生活实录,也被当成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纳粹**的铁证,其在密室中艰难生活和获取食物**、生活必需品的途径也是二战中犹太人窘迫的经济困境缩影。

德国排犹的原因之一即为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支付了巨额战争赔款以及欠债一些国家的“经济支援”即贷款。1929年时经济大萧条,德国工人失业率大幅增加,国民经济遭受更为沉重的打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犹太人却以其经商的才能大发战争财,其建立的金融帝国遍布欧洲,垄断了欧洲的经济命脉,大企业、银行基本上都是犹太人在经营,这导致日耳曼人对犹太人更加反感,其优越的生活引起了德国人的虎视眈眈,以致于后来种族**,大量犹太人的资产被纳粹没收,为德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雄厚的力量。

而被**、剥削的犹太人在躲藏中还要为日常食物生计所焦虑,在《安妮日记》中一开始安妮一家人为躲藏生活事先运输了充足的水果罐头、黄油、马铃薯等食物,而随着时间流逝,在临近最后的躲藏生活中“给我们提供食物配给卡的人们都被逮起来了,我们只剩下了五张黑市上的食物购置券—没有配给卡,没有油脂,没有食油”等等,每个人都想着吧食物往自己肚子里塞,因为工资早就冻结不涨了,人们不得不去行骗。密室中的人们在担惊受怕中过活,每日面临死亡威胁,没有自由,基本温饱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而这样的生活归因于战争,“没有哪个国家会毫无理由地牺牲自己的男子,尤其是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这么做,战争的唯一导火线是利益,国家的利益。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统治者的良知和道德底线被抛在一边,他们的错误由无辜的人民来承担。

”为了利益发动战争,而战争带来了灾难和经济的退后,不仅是犹太人还有许多其他无辜人民在战争下陷入经济困境和生存困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