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必备十三篇)

01-18

有关“《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带来的,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内心仿佛潮水般激荡,久久不能平息。读后感能够让我更多地回想书中的情节,而我又该如何撰写出自己独特的读后感呢?朋友们的问候不仅是经典的,也值得分享!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长子。14岁时,龙应台离开德国,应邀回台湾担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184公分高的18岁的高校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作为作家、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敏感地意识到,安德烈已经让她非常陌生,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她对他的一切好像“一无所知”。

两代人的年龄差异为30岁,两个国家的人中间有东西方文化。为了“认识成熟的安德烈”,龙应台决定与他协议共写一个专栏,在香港的一家**上**刊发。于是,龙应台母子两人用三年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互相通信,畅谈自己对人生、情感、教育、价值观等等方面的认识,在各自的独立中相互沟通、理解,由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阅读中我看到了母亲的认真、知性、关注和中年的犀利,也看到了儿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轻的真诚。这些被安德烈认为“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展示了他们为逾越代沟、跨越文化隔膜而进行的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展现了有着东西文化差异的家庭教育,给我最深印象的则是龙应台深情的母爱在书中的流露。我记着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曾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的确父母对孩子的思念在很多时候是单向的,儿女,尤其是我们这个年纪的少年渴望的是自由是自己的一方小屋,在我们对未来的畅想中很少出现父母的身影。

龙应台对安德烈说:“父母就像一座老房子。你住在里面。它给你温暖和安全,但你不跟房子说话,不跟它交流,不关心它,不取悦它。等足足二十年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对惨败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视”。可是天下的父母,难道不都是这样的老房子,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吗?

整本书浸染着一层浓得化不开的母爱,孩子感情上遇到了挫折,龙应台想帮儿子指出条光明大道,但话到嘴边又觉得还是让儿子自己去体味这其中滋味比较好;她很诚恳的说,孩子,我希望你正义、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但是我害怕你受伤害、希望你能保护好自己;她也会被两难所苦恼,一方面他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一方面她也为自己不被需要而失落。当安德烈问她母亲,你死后想怎样被人记住?龙应台说:

“安德烈,想象一场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利普到了一个小木屋里,屋里突然升起熊熊烈火,照亮了整个室内,温暖了你们的胸膛。第二天,你在黎明时分上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事实上,木柴已经被毁了。你带着的是你心中的热和光,去面对前方的冰路。

谁需要记得火柴呢?火柴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本身怎么记得它呢?”

在阅读龙应台与安德烈的对话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同时我也不断地被感动,那些深藏于生活琐碎细节中、时不时会被遗忘的感动。龙应台和安德烈三年来发了36封邮件,儿子有三点玩世不恭,两点黑色幽默,五点严肃。一个八分认真,两分知性怀疑的博学母亲。

有两代时光不同,有中西文化差异,有不同价值理念撞击,但更多平心静气的交流,对未来的构建,却表达得没有架子没有权威,龙应台不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纯粹的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今天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进入18岁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自己和儿子几乎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或者两代外国之间,两代长期不在一起的外国之间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去了?可爱的安安**去了?鸟长大了,就独自飞翔;翅膀硬了,就不那么温顺了。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去了?我两鬓白发,我二十岁的青春已经逝去?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他、教育他、支持他、影响他;是那个怕他饿、怕他冷、担心他千里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把他的幸福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的人。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正的愿望是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我的父母因为我而更快乐。

但父母不能强迫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的关系,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验,你还没有开始走这条路。

因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

父母只是鸟巢,而不是它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就是我”。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3】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由36封电子家书所组成,新颖别致地构建出了一个两代人沟通、了解的平台.父母与孩子应是如何沟通的?本书给予了无数被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父子、母子启示与感动.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和与时代相应的价值观又是怎么样的?在这本书中集结了你想要的所有答案。

在那一封封家书中,我看到东西方孩子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书中的安德烈拥有他所崇尚的青年人应有的生活.他爱喝酒,经常与朋友开party聊天;他爱踢球,每周有三个下午踢球,周末还会去当一帮小鬼的教练;他爱旅行,享受自己的毕业旅行......读书在他们而言只占一小部分,但他们不是放任无止境地玩,只是爱玩并懂得玩.他也会思考类似"华氏.9.11"的问题,但他轻松地承认自己与朋友的看法终究是肤浅的.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个月又会有多少时间深入思考那些富含哲理的问题?我想,如果能有五分钟就不错了.在他年轻却并不轻狂的青春态度上,我对他是十分崇拜的.虽然我们更看重学习,但我们的生活也并不枯燥.我们依然可以专注于我们的兴趣,拥有可以令我们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

我看到了东西方人对待孩子的不同观念.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这样的结论,被龙应台吃惊地得以证实了.其实,孩子也需要肯定与尊重,他们渴望像大人一样,得到平等的对待.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值得父母批准的,这样的家庭政策无疑是拉近父母与子女的最好方式.

让我们试着与父母沟通,也许在饭桌上、在回家的路上抑或是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心情的叙述,更是心灵的慰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4】

近期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龙应台出生于1952年2月,是一位台湾作家,安德烈是她的儿子,出生于1985年12月。这本书被称为“人生三书”之一。

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兴趣,挺不情愿看的,但后来在妈妈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龙应台的“家书”,“家书”这种方式使我感到好奇,母子之间明明可以打电话,为什么要用“家书”这种书信呢?我猜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情吧。

其实内容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的对话---只因他们母子之间相互不理解:妈妈焦虑,孩子自以为有见解。于是他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沟通,后来孩子理解了他的妈妈,通过三年时间慢慢的理解对方,安德烈说“家书”记下了他们三年的生活岁月。

平时我和爸爸有许多不理解,现在也没有解决,我准备用同样的方法沟通,同时,我也推荐爸爸能读读这本书。我也要向安德烈一样,耐心和父母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5】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

龙应台惊慌失措。她不知道如何掌握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和她一起写专栏。一方面,她能理解儿子的想法,心里想做什么,做母亲最想知道的是:好还是坏?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龙应台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来自一个渔村。她的儿子80后,台湾和德国混血,生活在德国。龙应台的18岁,1969、1970年,住在人车杂踏、鸡鸭争道,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当时台湾也属“第三世界”)。

白衣黑衣,准备高考,对阿波罗登月和中国*****有点了解,外界并不存在。安德烈的18岁,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讨论《华氏911》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觉有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

安德烈一代成长在一个舒适而有教养的家庭(龙应台和安德父亲都是医生),互联网使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艺术和美丽。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看到龙应台是一位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很认真地力解和力解她的儿子,但也试**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俩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反**、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

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回想自己,龙应台说:

“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

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中,我看到了中西方在教育、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比如,他们善于理性思考,而我们强调情感表达。他们会积极参与和干预现实,我们更是袖手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

我们依靠长辈和领袖,我们相信权威,我们跟随群众,重视他们。在香港的选举时间表问题上,安德烈置疑了少数香港游行者。在他看来,他为什么不发出争取小权利的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

当然,在一些问题上,安德烈和我们有同样的担忧和担忧。“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不可能有你的成就。你会失望吗?

”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同意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没有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毫无疑问,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但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

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不起精神再去折磨一下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最后我们纠结了很久,依旧没有什么好的建设性意见,最后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遇到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发现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即是能完成这次作业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让我们更加了解父母的一个好机会。相信我们这一代的同龄人,不,应该是每一代人在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是我们不愿意与父母交心相谈,而是真的有时候年代的沟壑,以及思想的界限横亘在我们之间,虽然我们有血脉的相连但是依旧不能跨过这道在我们眼中仿佛是深渊的天堑,看不到入口,更是找不到出口,我们只能在其中徘徊却始终不得要领。

很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本书,我们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简介之后知道这本书是写什么的,还有她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就知道这或许就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捷径了,书中写的是两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拥有中西方孑然不同的思想,从一开始的陌生或者说是思想的冲突到后来的相互间的包容以及真心的交流,还有他们在思想上的沟通,在心灵间的跃动。所以说我们读完他们之间的信之后,我们都表示由衷的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又或者是向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什么,最后我们可以相互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们在心里都明白,暨是来自父母的叮嘱都是出自他们的关心,暨是来自父母的期望都是出自他们的愿望,暨是来自父母的责备都是出自他们的爱,只是我们往往都没有去想这些,即使是事后知道,我们也会闷在心里,再也不会提起。然后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会更加冷淡,更加僵化,更加陌生,甚至到最后,也会像往常一样完成。必须说,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但有时结果不如一般朋友。

从读这本书的观点来看,我们觉得,其实没有当面对话,转而进行书面交流其实是一个很棒的交流方式是。因为即是从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和习惯来看,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顾虑导致我们不能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者说是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因素,可能是因为在场人物的关系,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位置因素导致我们的交流的阻滞不前,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还有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可能还要考虑到表情的表现,我们有时候的心情并不是口中说出话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子得交流就会显得很是做作使人感到不够真诚的对待,一直到最后的交流也就只能像是上面提到的那样停留在表面上,还有一种就是当面对交流需要你比较快的思考出你的表达,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很快的回答出提问者的问题,但是一般我们的思维并没有那么快可以思考出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答案,以至于最后我们自己都不满意这样的对话,最后甚至有时候还会感到后悔,所以我们认为当面的交流虽然能最真实的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以及表达能力还有各种诚实度,但是一般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甚至是最后导致有些人的厌烦还有恐惧,这些都是导致两个人不能很好的做到沟通交流的因素,就更加不要提什么心灵上相互勉励啊灵魂上的交融了。

然而若是以书信的方式进行的交流的话,,若果你还做不到与她真诚的交流的话,那我想,你的一世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你连最为亲近的人你都不能拿出真心对待,那你还能对谁献出真心,那还有谁可以对你献出真心,你这一生注定也就只能活在虚假之中了。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面,脸对脸的交流的可能会面的拘束感,你在信中的言语都是你心中的真实感受,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骂你想骂的,你可以追求你所不能追求的,你还可以和你的父母吵架。总之,书信的方式可以免去我们很多面对面时需要顾虑的事情,还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告诉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儿女心中的意愿以及他们心中不愿意。

然后他们也就可以更加深思熟虑的考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白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代沟,然后他们回给我们带着他们爱意的回信,我们也就更能明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好吧,说到字母交流的好处,让我们总结一下这本书中体现的思想融合。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还有生活在中国的龙应台,这两个人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思想,差异显而易见,已经是不用我们解释的一个自然现象。

就像我们叫做东方人,他们叫做西方人,虽是一字之差但是用上一句不应景的成语来形容就是“恍如隔世”。安德烈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我想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话,不仅会伤了母亲的心,连我们的心都伤了,我们很是不理解安德烈为什么会这么跟自己的母亲这么说话,要是换了中国的传统理念中的孝道来说,这就是大逆不道了。但是正如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注定了是不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东方的我们更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即使是宣泄自己的不满的时候一般也很注重言语的使用,除非是在是到了相当愤怒的时候我们才会失了自己的那份含蓄,那么西方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截了当的,他们更加注重的人的自由性,随性而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坦率的性格,这也是我们这种使用了几千年含蓄的东方人所欠缺的最多的一方面。在信中的安德烈就是如此坦率直白的跟自己的母亲交流,作为一个母亲的龙应台我想刚刚开始一定也不会习惯这样的话语,毕竟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不喜欢这样的话,但是一个母亲的爱,以及她自己思想的包容性和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她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6】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是连接人心的新纽带,是一串串情感。而信赖是建立在真诚与关爱的基础上的。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真诚待人,关爱他人,建立一种信任的人际关系,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在中国,自1921年7月起,28年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90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火在中华大地始终高高擎起,指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奔向康庄大道,奔向繁荣富强。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广泛的话题,如情感世界的困惑,自我价值的追求,全球化的观点和讨论,一些读者的反应导致了深思熟虑的评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海伦的一生也证明了我们课本中的一个道理:海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珍爱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不因为生来的残缺而碌碌终生,反而成了她生活动力,让这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不断延伸这生命的价值。就如一位先哲所说:

“生命中可能会括风下雨,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7】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母子交换了三年的书信。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母亲与儿子之间的**。

虽然我母亲在我心中永远伟大,但没有人能取代她。但我有点嫉妒安德烈。我有一个可以做我知己的母亲。让我惊讶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

他和他在德国的朋友经常谈论的民主和自由。然而,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是,有很多迷失、堕落、麻木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他们总是认为政治离我太远,什么是自由。也许我们已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直处于危险之中。

什么是自由?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可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我们没有。

然而,没有言论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仍然不算是什么坏事,我们无所谓,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鼓励我们青少年去思考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希望的是,你接受,***服从这个制度吧。当一个社会禁锢人们的言论和思想时,它能发展吗?不是死水一潭吗?

文化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厚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风格。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和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

我想至少这让我深深地热爱和钦佩这个日耳曼民族。对于纳粹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地忏悔并铭记在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

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但悠久的历史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为过去。历史上有什么记载?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

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思想文化,没有思想社会,多可怕!

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一直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交流,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

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个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

主流**每天以各种方式给我们灌输无意义的新闻和评论,充盈我们的眼睛,麻痹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尊重理性思考?我们人民缺乏批判、质疑和抵制,不是中国社会制度人文关怀的结果?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无数次的个性签名以及**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

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痛苦,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悲之心去关怀他人。

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来这世间便多了许多和谐,少了许多伤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二)

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

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

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代言”。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

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

你们说我在面对生人时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天啊,你总是这样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开话匣子啊?更重要的是,你总是谈论房子、汽车、门票、人际关系、官场,从不厌倦。你怎么能告诉我插嘴谈谈一个20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你不觉得上厕所是很私人的事吗?

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

也许在中国人的生活***,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8】

《亲爱的安德烈》,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是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中,有那么一位教师介绍了这么一本书。此书是知名作家龙应台和18岁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书中收录了母子之间三十多封书信。通过阅读我知道这书里不是母子之间互道思念、感恩之情,而是母子两人对价值观、社会观等问题的讨论,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两代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在信中,可以这样说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御任回来,已是十八岁的儿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点“冷”地看着她。他们之间似乎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知道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妈妈不能理解儿子,儿子也不能理解妈妈,于是,他们用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用安德烈的话说,刚开始时,母子之间的异议和情绪就像“猛兽出闸”样被释放出来,浮上了表面。随着时间流逝,三年后,他才突然察觉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他和母亲有了连结,而这又是绝大部分人一生中不会有的东西。他和母亲不会每天重复不痛不痒的问候,不会顶着“爱”的名义去做一些违背内心的事。

也许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影响,龙应台虽旅居海外多年,但还是一位不免带有些许“中国特色”的母亲,她羡慕人家二十一岁的女儿和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因而当知道儿子到上海去做暑期实习,她也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并快乐地想象着母子三人共处一室,是多么幸福。然而儿子却说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为什么又要和妈住在一起。虽失望,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和儿子共处一室的初衷,并且看到儿子凌乱的卧室时,也绝不整理。无疑,龙应台已不是一个典型的亚洲母亲,或是说中国母亲。或许正是因为不典型,龙应台才能和儿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沟通,并试着彼此理解对方。

安德烈,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男孩,每一封信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对人生的感慨,充满着智慧与幽默,以一种看似玩世不恭的心态独白了自己的内心,真诚、纯正。

这样的孩子,当然不能简单地用拥抱,或是三言两语就能轻松感化的。平等的交流或许是最好的方式,而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用三年的时间彼此平等对话。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不在于老师对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多少,对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纳为自己的东西。就像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书信一样,对于各种问题,从彼此对的生活出发一问一答,互相启发,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和成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9】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續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看得不快,哪怕隻是龍應台和她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书信集。這本書裏的信件所談内容設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在這個年紀所不能了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铡?

/p>

從開頭的兩篇文章,《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連接的“份”》都可以看出,無論是四五十歲的龍應台,還是她那二十多歲的兒子安德烈,他們都在感歎時光飛逝,并表示了他們都想重新認識對方。安德烈,嗯,每封信都是兩個世界的相遇。相差三十多歲的兩個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對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着再去重新認識一遍我的父母呢?

龍應台試着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挂肚,頭發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甯靜深沉”。我想用一個即将成熟的孩子的眼睛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麽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臉,那隻能說他可能是網上所說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上看職業遊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遊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麽戰術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麽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

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是什麽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裏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誇,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一般,每一句都發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是真的,那我媽媽就不會半夜醒来去你的房間蓋被子了。我生病不舒服時,她會關心我,但除非我發烧,否则她不會跑去蓋被子。我父母都認爲我不再年轻了,我必须學會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爲一隻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遊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

爸爸一直說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麽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内容自然要豐富一些。

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後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着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爲數不多的名著之一《**山伯爵》。總之,我和妈妈相處的方式就像看一對姐妹,聊遊戲,唱好歌,读小說,有時还學習。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學習,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

時間白駒過隙,“安安”不見了,我也在長大。以後我和父母會怎樣?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沒人知道。也许这是已个很大的變化,或者一切都一样。

但至少《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告訴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在成長。每次见面,我們都在拉近父母和我之间的距離。摒棄如提線木偶一般僵硬的“嚴父慈母”,直面最真實的父母,這樣,我才可能真真正正體會到龍應台和安德烈在寫信時的那份感受——很高興認識你。

從小時候到現在,每一次重新認識對方,都有一種快樂,都是一種蛻變。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0】

有时候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凤凰涅盘得来的真经,一定得让孩子如视珍宝的珍藏玩味,否则他就要费时间走弯路受折磨,还可能荒废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怎能不让父母揪心忧虑?

不知道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总在身边指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你自己也明白所说的一切道理其实都是废话,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地慢慢经历,反复周折,才能体验。即使你的愿望只是告诉他最后不要摔倒站起来,那也是一种奢侈。有没有你总是诸葛亮的感觉?

他有没有先读爱情**再谈恋爱的感觉?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始终被动且后知后觉?

有时候父母也会把爱和占有混为一谈。安德烈变了,但他母亲没有对自己说,他变得更加冲动,更加烦恼,更加堕落了?还是更踏实了更成熟更快乐了?

妈妈关心的是,她再也不能享受拥抱和亲吻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的感觉了!爱要占有,占有是一种约束,爱希望回报,回报是一种要求。爱有时会变得咄咄逼人。既然是侵略,就不可能真正面对彼此的独立和平等,不去强迫或冒犯。

是不是老觉得我是对他好,就可以理直气壮?你还认为如果我爱他,我可以肆无忌惮吗?对于被爱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不想把自己定义为侵略者或侵略者,所以他们更愿意整天和朋友在一起,不得不面对父母,带上耳机。

还记得《黑天鹅》里那份母爱吗?

龙应台的《目送》,写的还是太伤感了。所谓父女母子的场景,就是看着他所爱的孩子越走越远,他的背告诉你,你不必追他。

有时父母总是不计代价地付出,孩子走远了,感到无限的凄凉和凄凉。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回报,但请允许我用我自己的方式。

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她说,我在听,我不会违背我的意愿告诉你,这只是出于礼貌和孝顺。

当然,我认为龙应台和安德烈还有其他原因。

比如说,龙应台从政。我是有点很难理解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国家,民族,公平,自由,正义,很像是政治家们在**议论人类的发展,时局的走向;这跟我看《傅雷家书》的感觉不太一样。我想对于龙应台来说,这也许是一套职业习惯的思考,但对于安德烈来说,他只是一个习惯了个人主义自由的年轻人。很难说他有些热情,有些牵强。

比如说,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他们已经很久不在身边了。他们年轻时过着富裕的生活。他们十几岁时周游了半个世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是独立的、自由的、无忧无虑的、任性的。

他会沉溺于自己的爱好,如朋友、足球、啤酒,不会花一点时间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消除了精神上的孤立,还是仅仅是一个母亲的一些迷恋和偏执的努力,其实在我心里,我想他们可能不是。

应该随时间而去的东西,即使你努力回忆,它也不会回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1】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情,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知道、不交流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那个小男孩安并不重要,但我可以认识那个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一个你从没去过的酒吧,听一个你从没听说过的**?

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这本由36封家书组成的书,不仅跨越了新旧、左右、流行文化和人文关怀,而且跨越了母子两代人的价值观。这是一本很棒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已成家,却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

我们不断接触新事物,渐渐地从父母的世界中走了出来,偶尔的**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无聊。“最近好吗?”“还好啦。

”“钱还够用吗?”“够。”仅此而已。

我们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但没有人愿意或关心是否应该改变。我想当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养大的是候,他们永远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我发现作为孩子,我们不太了解我们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认为,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来自于深深的爱。

是爱让他们对我们要求太严格,也是爱让他们在成长和独立的孩子面前无所适从。所以,无论外在表现是什么,内在本质都是爱。我们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更应该在自己的世界里尽兴之后想一想,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来让父母感觉到他们子女的存在,也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成家立业的后我们是怎么的呢?

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后让我深思,指导我如何面对每天在学校遇到的学生。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是作为老师一日就得不断翻阅的书,而且是永远不会重复的书。如果这些书读得好,就被视为教师的爱心、智慧和艺术。

好的老师应该是一名好的读者,龙应台告诉我们,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了解一群性格不同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我看来,我们得先蹲下,把杯子里的水倒出来。只有当我们清空自己,我们才能有空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的日益多元化发展,很多事情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所以不要用标准答案和学生讨论,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被说服。

而且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时,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用于倾听他们的诉说,同时注意不要以权威自居对他们发号施令。

《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

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是个人物品?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

“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

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引导和影响儿子;儿子用自己的风尚和活力感染她,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经历相互碰撞,母亲认识了18岁的儿子,儿子也走进了30岁母亲的世界。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改变,我们就会和父母、父子、老师和学生一起搭建一座通往彼此世界的桥梁。

雨后的彩虹,就会在桥梁的上空,绽放!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2】

长大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真是从小被问到大。从前,幼儿园里的我永远回答“画家”。

如果别人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便闭口不答。小学之后我的理想动摇了,老师?作家?

我真的回答不出。到了初中,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短期理想——志愿高中等等。

十八岁的安德烈面对母亲的追问,给出的答案,似乎比孩子的还要荒谬,“流浪汉,蝙蝠侠,007……”是真的想做那些怪异的不存在的工作,还是和我甚至我们一样,对未来充满疑惑,甚至恐惧?显然是后者。

有时候我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坐在家里时,认为自己可以大有一番作为,天地间总有我立足之处。一走在拥挤的街道上,自信尽失,尤其是清晨,在充满上班族的十字路口,发现自己完全只是偌大世界上不起眼的一个学生,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我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永恒的毅力,如何做出一番成就?

我愣了。

未来的我一定很平庸吧。或许是一个小职员?无业游民?

可能天天被上司骂?忙于各种不重要的小事?龙应台在书中说: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

什么意思?但我妈妈似乎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呀,当我考试失利时,我曾问过妈妈:“如果以后我成绩不再好了,怎么办?”

妈妈是这么说的:“不论你成绩如何,我们都会永远支持你,没有原因。但我们希望你能努力学习,因为这样你就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别人选择。

以后,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学校和你喜欢的工作。只要你喜欢,就值得。”越长大这些话越能触动我,害怕平庸。读后感·可能所有年轻人都害怕平庸,害怕自己每一天都在无意义的重复,害怕自己四五十岁仍一事无成。

但我们在害怕什么?平庸永远是在和别人比,但评价的天平由谁掌握,衡量的砝码又是什么?金钱?

名利?人脉?

平庸,其实是不存在的。别人眼中的“没出息”,在热爱的人眼中,或许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书中说:

在华尔街当银行经理,或者在动物园当狮子河马的饲养员,你是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不认为银行经理更成功,也不认为狮子河马的饲养员平庸。”

动物园管理员是一项普通的工作,但绝不是平庸的。是的,平衡在自己手中,体重永远是内心的偏见。安德烈在那宁静的夜晚,向mm发问,恳求我们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对自己负责的。

别再害怕平庸了。

至少我们都可以给河马刷牙。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3】

信——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几许,无论在什么时代,写信可以变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远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

——《看天下》

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彼此写信来了解对方。《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写给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编成的书,信里包括了讲述时代差距,近期生活,新闻观点……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惊。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有多少人用字母交流?不要说三十五封信。我不想写。

他们究竟为什么要写三十五封信?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经历几次无果后就放弃了。然而,龙应台和安德烈却跨越了鸿沟,通过写信进入了彼此的生活、世界和灵魂。

龙应台说“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最后,她成功了,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觉得看别人的信枯燥无味,家书更是会让我烦燥不堪,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些信是一对母子心灵相贴的过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让我能透过这个方式,找到与父母了解沟通的方法,能让很多读者寻求心灵深处的慰籍。它们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信仰有巨大的力量。

古时,信承载着或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或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战前战士们的鼓励……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等名句,极言书信的珍贵。

而今,游子因为有了**,不再热切地盼望书信的到来,传达信息不过几秒钟的事;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担心长时间没见面导致感情冷却而分手,相见不过一张车票的事;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视书信,也许写信也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笑。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表示我们不再需要书信了吗?当然不。

游子因为有了**,不再有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有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样的诗句;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丽诗句,这难道是一种好现象吗?也许,科技时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写信,让人们创作更多的诗,让世界成为一个没有诗人的时界。

而且,当信息的传递速度变快时,人们的信息就变得随机,感情不增反减。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写一封信时,我会比平时发短信写得更仔细,以免出错。此时,书信上的文字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心情,感情更加真实和强烈。

因此,龙应台和安德烈可以更快地了解对方,更深刻地了解对方,更紧密地感受对方的爱。所以,这封信不仅是一张纸,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足够的力量把相隔千里的人的感情连相隔两代的人的心都联系起来。

望所有人,能够执笔,认真诚挚,书一封信,不论给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