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画像读后感(汇编十篇)

01-23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仿佛收获了真理。将这些感受写成读后感时,应该注意表达出最深刻的启示与认识。一篇出彩的读后感应该令人感到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汲取到新的思考和触动。不妨让我们一起探索“画像读后感”的故事与文化底蕴,请阅读。但请注意,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具体的分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

画像读后感(篇1)

「献给无法直视的灵魂」

No2/20xx.08.09/精妙绝伦,字字珠玑

读完道林格雷的画像,我仿佛见证了一场谋杀。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下午,如同一张白纸的少年在新朋友的夸夸其谈里第一次触摸到魔鬼的轮廓。他的美貌依旧,但投射出灵魂的画像却在他一次次放纵与堕落中变得苍老丑陋。直到某一天,他向画像挥刀,企图毁灭这丑陋的灵魂。然而刀尖却没入他的心脏,最终,他杀死了自己。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近半年以来读过的最棒的作品。文字华美而流畅,语言饱含感染力与启发性,人物不再是单一的脸谱化,他们都丰满真实,让人又爱又恨。

在这本书里,王尔德没有重复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一百年的陈词滥调,他把美好的东西从内部撕碎,让撕扯出的血肉立成一块块警示牌。

人的灵魂所能承受的放纵是有限度的。

我们要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享乐。

内心富足而其貌不扬是一种悲剧,虚有其表但精神空虚则是一种罪过。

一个抛弃了自己的灵魂的人,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

“我曾七次唾弃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我们能用镜子审视容颜,又能用什么来叩问内心?没有哪个成熟的心灵纯白无暇,当你看向它,会觉得羞愧难当还是理所当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天堂和地狱,我唾弃我的灵魂一如我珍爱着它,哪怕它再怎么庸俗、虚伪、善妒、冷漠,缺少了这21克的重量,一切的美好也将与我无缘。

最后,分享一段特别喜欢的描写:

他站起来,向大街上望去。对面房子上层的窗户已被夕阳染成了金红色。玻璃窗熠熠闪光,像烧红的金属。窗户之上的天空则似一朵凋谢的玫瑰。他想着朋友年轻而火热多彩的生活,不知道这一切会如何告终。

我想,大概不是以堕落告终,就是以遗憾告终吧。

画像读后感(篇2)

读完任仲然先生的《钱玄同给鲁迅“画像”》一文,煞是有意思。文章通过钱玄同给鲁迅的“画像”,把一个有生气、有那么点小“瑕疵”的鲁迅形象凸显出来,与以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有那么些差别。以往的鲁迅先生就是拿着匕首和投枪的双眉紧蹙严峻凝重的战士形象,说他是一个个体,但是,感觉更是一种精神。

有句俗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有血个性是最正常的。据说,钱玄同笔下的鲁迅形象轮廓清晰、光彩夺目,但也勾勒出鲁迅身上的三道伤疤。

第一道伤疤是可疑的,第二道是轻信,第三道是愤怒。虽然钱玄同先生所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现也无从考究。但是,细细想想,在那样的年代,斗争尖锐,矛盾重重,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先生有这些性格特征也是无可非议的吧!

这样的评价并不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正如毛泽东对他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任仲然先生在《钱玄同给鲁迅“画像”》一文中说:“由此联想到,以往对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所犯的不是同一种毛病吗?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美化和过度升迁,不实事求是,追求是用主义。有什么意义?

我们如果能够正视先进模范人物也是人的事实,如果能够通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常识,如果能够明白瑕不掩瑜的道理,这种毛病就不会再犯下去了。”

是啊!过于神化的形象很难融入人们的生活,而有人情和一些个性的人更容易被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鲁迅,从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的思想。

而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中要切忌“吹嘘”,不切实际的拔高、过度美化,那就成了“浮夸风”, 而“浮夸风”是极易让人反感甚至厌恶的。

大理弥渡县委组织部李亮花

**:136********

画像读后感(篇3)

美无常在——《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道林格雷是英国社会的上流子弟,容貌非凡,家底殷厚,光彩照人,仿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格雷齐聚一身。在生命的前十几年中,他恣意享受着美、青春与财富给予他的人类社会所能有的一切自由,体验着这自由所能带给他的欢乐。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行走在阳光之下,躲避一切痛苦和苦恼投下的阴影,而道林格雷做到了。

完全浸没在这种欢乐之中的道林格雷从未想过他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非凡之处,或者他到底凭借什么才能站在这样的高处。亨利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语刺破——当青春逝去,你的生活将是空虚的。这种旁观者的视角使得道林格雷意识到他所拥有的、奇迹般的伟大财富。“美是一种天赋,有时甚至高于天赋,因为美不需要任何解释。”道林格雷开始恐惧时间的流逝将会剥夺他的天赋——让他享受美好生活的“一技之长”,怀着罪恶和苦恼,他不自觉的向好友巴塞尔为他所作的,同样美丽的画像许下了愿望:让画像替我变老,而让我自己青春永驻。

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不得不接受时间给我们留下的痕迹。青春是宝贵的,但韶华易逝,凡是美而恒久的东西,如钻石,珍珠,都不曾真正地拥有过生命,或是拥有过时间赋予美以生命力的体验。道林格雷的祈祷意外成真了,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永恒不变的美丽的人。无论他多少岁,或是他做过什么,他永远不需要在自己的身体上付出任何代价。

“美终结于理智开始的地方。”道林格雷不再担心变老,他也不再是一个无知者,在不可言喻的幸运的眷顾之下,他延续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却在有意识地挑战人类欲望与道德的极限,放纵于一切美好的感官体验,顺应一切肉体向他召唤的事物。他纵情声色,甚至杀死亲友带来的一切罪恶和丑陋,都被赋予他幸运的神亲手一笔一笔地刻在他的画像上。掀开盖住画像的布,道林格雷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正在承担的后果,看到了阳光下的另一面,阴暗、苦难却又极端真实。

如果道林格雷能够忘记画像就好了!他大可以把画像深深藏起,摆摆手做自己高兴的事情。但他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野兽,作为一个人,他不得不忍受画像上那张残忍、丑陋的脸庞所昭示的。忙于抓住青春时光的道林格雷,在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开始反过头来寻找自己失落的灵魂。但正如时间作用在青春美貌上那样,时间作用在灵魂上的影响同样不可逆转。意识到这一点,道林格雷拿起刀,刺向画像,同时也结束了自己荒谬的一生。

画像读后感(篇4)

书与画像的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网友:读这本书第四次。这是一部纯粹的“个人化阅读史”,邹波说他是怀着和性欲相匹敌的激情来阅读和记录一些书籍。书的名字来自于伍尔芙的同名作品。这个奇怪而才华横溢的女人认为世界是对称的。有但丁就有女但丁,有卡尔维诺就有女卡尔维诺。而伍尔芙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女但丁,最后这个女但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混战中跳进河里,杀死了自己。邹波记录了很多人和他们的书,他就波伏瓦与萨特的感情谈忠贞,谈卡尔维诺的童话,博尔赫斯与“我不是博尔赫斯”,普鲁斯特的丝一般光滑敏感的童年等等,他观察这些人的角度和技术甚至让我这个科班出身的人觉得惭愧。事实就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躲避那些职业化的学术写作,逃到邹波的地盘享受,因为这里灵光闪烁。相比这些有些学术含量的文字,我更倾向于邹波对他的童年和生活感悟的写作。并在那里流连忘返。我反复吟咏《妈妈的农庄》里的那段话“城市是用螺丝固定起来的,有天夜里我们全城的人都听到‘蹭’的一声巨响,有人说是武汉长江大桥一颗巨大的螺丝松脱了。雨水浸泡下,城市的裂缝越来越多,报上说这场雨有很强的酸性,酸雨严重腐蚀着城市,所有的螺丝都开始松脱,那时候似乎给木脚盆紧箍的生意特别好,随处都能听到桶匠的吆喝。”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丧失年龄,我也相信邹波写作时一定突然迷失,分不清说这话的是谁,是那份桔黄色报纸的设计总监,还是武汉市郊一个过早开始敏感的孩子。我贪恋这种懵懂,就像我不能感觉二十五岁已经老了,有些东西一直没变,喜欢玩水,喜欢大树,喜欢仰头看天上的飞机,喜欢冒一些小小的险,喜欢对着空空的房间编故事,喜欢发呆。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二十岁有些可怕,二十岁了知道一切没变;二十岁觉得二十五已经沧桑了,不敢望着,到了也就如此,并不觉得老态龙钟,那三十岁呢,一定还会经常发狂,真老了,也会聊发少年之狂。就是这样。读这本书已经四次了,把它买下来,然后带着,闯荡江湖。直到有一天我和这世上的人纷纷说着,让我们相忘于此……

画像读后感(篇5)

这让我很难过,曾经那个纯洁美丽的年轻人终于逃不出这场灾难。他就像当今社会的很多人,原本拥有美好的品德,但却迷失在欲望之中,对这些品质不懂得珍惜,过了很多年之后,当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摸爬滚打,自以为获得成功。然而,繁荣过后,他们发现自己空虚。这时,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多里安作恶多端,他杀了画家,间接害死了女孩和他的哥哥,在故事的最后,多里安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脸,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突然悔恨起当时的那个可笑的愿望,正是这个愿望让他迷失了自己,遗失了自己的灵魂。是他的美貌毁了他的灵魂!多里安凝视着画像,用颤抖的手刺了过去。

故事的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画像和多里安都回到了自己正确的位置上了,画像中的人依然年轻美丽,而地上死去的多里安的脸又老又丑并且病的发黄。《多里安·格雷的画像》就是这样,通过一个离奇到匪夷所思的故事,寓言式的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遗失了灵魂的人只能是一具会行走的皮囊,纵然外表华丽美好,也抵不过别人真心实意生活中的一次平静的快乐。

画像读后感(篇6)

以前只知道王尔德的毒舌,后来喜欢上他的童话,被快乐王子与燕子的情义感动,被为爱献出生命的夜莺流泪。而这本书,拿到手就被封面上那双血红的手吓了一跳!

这本书不长,在图书馆坐了一下午就看完了,序里说王尔德是在为了艺术而艺术,但是看的过程中我有点不舒服,一开始一直摸不清作者是想表达什么样的一个观点。记得之前看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时,对作者推崇的艺术至上的想法我也有点不能理解。

这本书的开始,是画家霍华德为道林格雷画了一幅肖像,那个时候的格雷青春貌美,纯洁的像张白纸,画家也之倾注了自己的一生。而在那之后,在亨利勋爵的引导下,格雷开始有了欲望,他要永葆青春,欲望是无穷尽的,他实现了青春永驻。世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一张绝美容颜,而那幅画从此却变得丑陋无比,那幅画是他的内心,是他灵魂丧失的见证。无论他表面上做了多少看似艺术的事,也掩盖不了灵魂的堕落与肮脏。

十八年后,正直的画家好心规劝他,却被他杀死,因为格雷觉得画家是他堕落的始作俑者。后来格雷说自己醒悟了,想做个好人,但是画还在,怎么办?他的答案是毁了他(上一秒还说要做好人的呢?!!!)于是拿起那把杀死画家的刀伸向那幅画,离奇的是,画上的容颜恢复光彩,刀却落在了他自己的心上。

我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最后画却能恢复如初,是想说他的死完成了对灵魂的救赎吗?可我觉得并没有,事情做过了就是做过了,死能代表什么?死了就只是死了而已!死不能让你做过的事烟消云散,伤害依然还在,灵魂并不能依靠死来净化!

画像读后感(篇7)

中文名:《道林·格雷的画像》

英文名:《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作者:王尔德(Oscar Wilde)

这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了主人公道林拥有极聚俊美的外貌且心地善良,激起了画家贝尔的创作灵感并为道林创作了一幅画像。道林受到画家朋友的怂恿且通过画家的画像了解到自己的惊人之美,于是在画像面前许下心愿拿自己的灵魂跟永保美貌作为交换。没想到随口说说的意愿却成了真,当女演员因他而死的时候,画像发生了变化。事后道林并没有克制自己反而更加堕落,而画像也日变丑陋。然而道林把这一现象告诉担心他的画家时,道林却杀死了画家,并拉着朋友做帮凶,朋友因被迫卷入而后自杀。然而女演员的弟弟为寻仇也死了,后来道林悔悟,觉得留着画像已没了意义,然后在毁掉画像的那瞬间,自己也死了,并且他的面容变得与丑陋的画像一样,然而画像却恢复了原来的'美。

我觉得有必要再去看下英文版的,中文版的我是在kindle上买的电子书,居然会有其他的书,搞得我都不知道是不是结局。所以看完那天就广罗找人确认结局。各种不相信结局就这样了,还没反应过来就突然的戛然而止了。

读感

第一次看小说有很是期待很是想继续看的感觉,每每公交车快到站的时候总感觉很挂心后面的内容,那种感觉就像我们追电视剧的时候,看到精彩部分就没了需要等最新更新一样。

为自己看书能有这样的感觉而高兴,不知道文章的什么魔力深深的吸引着我。很好奇到底多美的外表会让这么多人所喜而独爱之,难道真有百看不厌的面孔;难道唯美面孔下的丑陋灵魂真的可以遮掩到无论是从外表还是言谈举止都感受不到或者都看不出来的程度,还是说他们不愿看出来而独爱这美貌?

好奇女演员的弟弟是怎么死的,这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一些百度点评说是因道林的忏悔而死的,我还是无解,不太同意这个观点。虽然我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就是感觉不对味,好吧,这里就当我在耍流氓吧。

还好奇为啥亨利完全不受道林的影响,无论是外貌还是精神方面,虽然亨利是怂恿道林各种坏变的起因,但是我觉得亨利这个角色像是那种光说不会去做的人,虽然不知道他是有束缚不敢去做还是本身就是那种说说而已不用为之的人。

最后,当道林把画家杀死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有种接受不了的感觉。那一刻真的很心疼画家,以至于后面道林为亨利勋爵弹琴的时候,他两起了些冲突,让我一度有点以为他对亨利也起了杀心。

三个好奇一个心疼,期待下次,看全英文版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画像读后感(篇8)

画家的自画像往往都不美,如中国的徐悲鸿、潘玉良,外国的佛里达、伦勃朗、梵高……这些名人的自画像中,也许精神未见抖擞,神采缺乏奕奕,但他们抓住的却是生活中某个刹那的自己,深邃、怅然、飘逸、空灵,虽不惊艳却意有所指、表达清晰。那是一种并非世俗的美,他们能够看透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才活得深刻。

这,又是雪小禅的一篇散文作品——《自画像》。

曾经,我不明白梵高为什么要割下耳朵后再为自己画像——直到看懂这篇文章。由于阅历尚浅,或许我并没有画家和名人们悲欢离合的人生体会,但内心却有了小小的顿悟:我需要看透我自己。

我们这些小女生,半谙世事、似懂非懂,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成熟。同学之间相处表面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其实谁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暗自里也经常与他人相比较,老是想为自己博来所谓的“面子”,都渴求自己能够多一些成就,多一些名气,以便于众人眼中有更高的地位罢了。这样的想法很普遍,也有它的励志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加倍努力,你追我赶,在比较中彼此进步;但也有反向作用,过度的好胜心或许会渐渐演变成妒忌心、猜疑心,让本应单纯友爱的同学情渐行渐远……其实,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镜,正己衣冠、束己言行,把自己看透,不去恶意竞争就不会因妒生恨。“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大概就是人们看透自己的最高境界吧!

想一想,我们到底有没有站在镜子前,直视镜中的自己,细细打量,看透他,找寻他的优点或缺点?没有吧。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对别人的形形色色指手画脚,对别人的缺点失败如数家珍,但总是看不见自己的短视和不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拥有自知之明才最重要。所以,我一定要看透我自己,去明白我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只有自我认知,立志于心,明确努力学习的方向,才会用淡然的心境去看待别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我想给自己也画上一幅自画像:如果在过去,我会画一个穿着水晶鞋的婀娜女孩,长发披落腰间,粉红的梦幻公主裙套在身上,正举起杯,故作优雅地小口啜着茶,背后华丽的房间里还有一大堆可爱的玩具娃娃;可是现在,我却只想为自己画上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一条浅蓝牛仔裤,背着行囊走在旅途中,微笑着眺望远方的风景,眼神平和而淡定,有信念,有慈悲,还有希望。这样简简单单,足矣。

《自画像》一文给我的感触良多,耐人寻味。面对人生的明镜,我们只有看透了自己,才知道怎么努力,不是吗?

画像读后感(篇9)

《道林·格雷的画像》| [英] 王尔德

美,对一个人来说,是否是一种劫难。在文字的最初,道林·格雷活在人们的口中,画家对他的形容更是最为高级的,并且也怀抱着最真挚的不可名状的爱。后来那一日,他在画家的画室里遇见了亨利勋爵,一个可怕又独有魅力的男人,并与他聊起了人生。就在那一天,道林·格雷仿佛才真正得了解自己的美与自己大好的青春。而后他也开始变得恐惧,对这易逝的青春变得患得患失。

那天,画家为他画了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像。而他也许下了一个心愿,愿画像可以代替他去衰老,去改变。而他,将永远保持着他的青春与迷人。随着他与亨利勋爵越来越多的频繁接触,他的世界观也越来越倾向可怕的方向。而他不过是亨利勋爵的一个实验对象。

是什么时候他真正地开始改变呢,大约就是他遇见她的那一刻起。

那时他还纯洁简单地如一张白纸,祈求拥有最真挚的爱,珍视这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才华。所以,即便她的出身寒微,但他被她的美貌与精湛的演技折服。他确定他将永远爱她,并在私下里与她订婚。可作为女演员的她在拥有爱情后,再也无法心无挂碍地在舞台上与其他的男演员演绎爱情,他带着最亲密的朋友去欣赏她的光彩,却见到了他心里最糟糕的她。此刻他才明白,他爱的是那份天才般的表演天赋,爱的是她因在青春里才保有的迷人,他不爱她,他并不爱她本人,她不过是他心里一切美好事物的载体。但那时的他是诚挚又简单的,即便他痛骂了她,却依然愿意信守承诺去与她完婚。可女演员却因为他的情变,选择了自杀。而他,却最终选择了逃避与视而不见。

自此,那幅画着他最迷人优雅又魅力的画像,开始一点点发生改变。而当他发觉画像可以承担下本该承担的一切时,他人性里的恶开始愈演愈烈。他有大把的遗产,较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年轻而迷人的容貌,这让他肆无忌惮。直到最后,每个与他接触较密的人,都变得异常糟糕。他也成了一个可怕的传说。

而道林·格雷也不是一味的疯狂着,即便已经封存、上锁,可他永远担心着那幅已经变得又丑陋又罪恶的画像被人所发现。而当爱他的画家听闻了那些传闻想要与他一求究竟时,他疯狂地将一切糟糕的模样都归结到了画家的身上。他认为那幅画像便是一切改变的本源,而画家是它的缔造者。就这样,在他把画像的秘密告诉画家以后,他愤怒地用刀子将画家的生命结束在了画像前。

可他并未因此想要悔过,他依然过着无比糟糕的生活。而画像里,也出现了斑斑血迹。就这样,他一面最嚣张地生活着,一面又最胆怯地生活着。他再也受不了画像里那张丑陋又罪恶的脸,在他见到画像里的血迹越来越多时,他歇斯底里地用杀死了画家的刀子刺向了画像。

就这样,画像里,又出现了他从前那最单纯美好的脸庞。而道林·格雷悄然死在了画像前,一张脸,充满了皱纹与丑陋。

这部小说的深刻与精彩,以及他揭示的东西,当真无法用短短的千字叙述清晰。阅读完毕的那一刻,让我不禁想去作者的眼中看看他眼中所存在的世界。他表达了这个世界上至真的美,也表达了人性里最可怕的恶。而王尔德也因为这部小说里,描写的画家对道林的感情,被作为猥亵罪的佐证,获刑入狱。

其实它就像是一个叙述漫长的童话故事,给每个活在这个世上的人,一剂最美丽的重击。想起《长恨歌》里写,女子若美本是好事,可若是旁的人全都将这美告知于她,偏她自己又清楚自己的美。便就是灾难了。如果道林并不了解自己的风华正茂与迷人风采,也许他便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但青春无错,美丽无错。欲壑难填的,从来都是人心本身。

画像读后感(篇10)

读了一半,心就象攥在手心里的糖,软软的,黏黏的。

一个小男孩从记事起一页一页的长大。就象一只刚刚破壳的小鸟,敏感而柔弱,伸出脑袋,转动眼球,试探着,观察着。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都似懂非懂,包括家人的吵闹,包括同学之间的恶作剧,包括老师的体罚。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居然经常就成了局外人,只是看着。甚至不悲不喜。最多的情绪是害怕。

一页页翻过去,小男孩就到青春期了,父亲生意败落了,他上不成学的那段日子,快活极了。父亲在朋友的帮助下又让他跟弟弟上了中学。他学习成绩优异,也会写作。按说很风光。

但青春期莫名的躁动让他苦不堪言,他被荷尔蒙征服的日子,正好是父亲财产损失惨重的日子。就跟他从小感受到家里的信仰分裂一样,他一方面不信上帝的救赎,一方面又不停的祷告未来

..

读这本自传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就像凤凰磐涅般的辛苦,对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记忆那么清晰,是不是当时的痛苦系数较高。

他多么希望能在世事之外,不用敷衍,不用装模做样,他多么希望能直接走下台阶,拥抱并亲吻自己喜欢的那个姑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