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读后感合集五篇

02-05

阅读优秀作品是一个好的习惯,而阅读后记录自己的想法,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在读作者的作品时我陷入了忘我状态。读后感分为哪几个部分?了解“和谐课堂读后感”的小伙伴们赶紧来看一下这篇文章。

和谐课堂读后感(篇1)

《和谐课堂》读后感


我所读的《和谐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和谐、友爱氛围的理想教育环境。通过描述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课堂,这本书述说了一个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并通过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者在书中首先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教师在面对学生们各种个性和困难时能够心平气和地与他们交流,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初中老师,她总是耐心地倾听我们的问题和烦恼,从不急躁或置之不理。她关心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总是积极鼓励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她的关怀让我们感到被尊重和关注,进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应该提供给学生们各种互相协作和合作的机会。这样的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共同努力的意识。我想起了我高中时的一堂体验课,老师以小组形式让我们合作完成一个实验项目。我们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不同的责任和任务,但我们需要互相合作才能够完成整个实验。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另外,在《和谐课堂》中,作者还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超越纯粹的知识传授,而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应该倡导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门文学课。老师鼓励我们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和理解,并鼓励我们写作。我们经常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这种自由表达和思辨的环境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


《和谐课堂》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培养。一个和谐的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积极、友爱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读完《和谐课堂》,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教师或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同时,要提供给学生充分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是,要超越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做法,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发展。

和谐课堂读后感(篇2)

刚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出发点和动机。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是学生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规模,优化课堂提问策略,实现有效教学呢?

1课堂提问应该很有趣。孔子说:之者不如善,善者不如乐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提问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新目标八年级下册 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学时,可以先抛出问题, how will your life be different in ten years?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他们都在想象着自己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步步深入:

1. will you be at this school in ten years? 2.

will you live in the same house in ten years? 3. will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me?

4. how was your robots?学生们都谈了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接着再提出了问题 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50 years?给学生造成悬念,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疑问,渴望破解疑问,很快地就融入50年后的世界,使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进行,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3、提问的对象要有广泛性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然而,有不少教师往往喜欢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或答不正确而避开他们,“尖子生”成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常客”。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导致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所有这些都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因此,在询问基础知识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面向中、低水平的学生;面对知识难点的提问,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初中英语》读后感

涂佳音外语组

2012年9月1日

和谐课堂读后感(篇3)

其次,要做好课堂上的“串联”。“串联”是在倾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序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这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步。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同文本与同学对话后,得到的信息肯定纷杂,那就需要老师在认真倾听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整理与筛选,使课堂在热烈且不失方向的基础上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对于新教师来说,“串联”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教育机智。书中说到了一则案例,志村老师不仅巧妙地把学生的简介串联起来,更是关注到了班上一名性格孤僻的学生,通过这名学生与文本世界的串联,让学生走出了内心世界。

另外,重视“反刍”。反省,即当**的主题遇到困难时,重新开始,在曲线上达到目标。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也注重个人发展。

当老师“倾听”到“不好的发言”或是“低语或沉默”时,说明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需要老师的指点。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兼顾课时和教学目标,我们总是急于求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只对少数学生有利。本书记载了一则案例:

同学们一遍一遍为“不懂”的一名学生帮助理解,一个3分钟的教学环节用了20分钟,让人觉得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同学们在合作学***时,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后续的知识点也迎刃而解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整个过程中,互助互助的学习氛围更加珍贵。

想起自己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为了争取课堂效率,节约时间,不顾及那些“不懂”的学生,这其实在扼杀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失去了教学效果。

一堂和谐有序生动的课堂,如同一场和谐动听的交响曲,需要各个乐器凑出谐音,指挥师有条不紊地指挥引领。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师”,认真倾听每位“演奏员”的谐音,编织串联起完整和谐的曲谱!

和谐课堂读后感(篇4)

和谐课堂读后感


《和谐课堂》是一本描写教育情结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小学教师季强的故事,引发了我对教育问题的深思。


故事中,季强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才华的教师,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他不仅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对每个孩子都用心关注,注重唤起他们内心的潜能。季强用自己的努力和真诚,使得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他的爱和关怀,形成了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他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孩子们在自由和愉悦中学习。


与此同时,季强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他的教学方法被其他老师和家长质疑,有些人认为季强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没有足够的纪律和秩序。他面临着学校的压力,需要符合评比标准,但这又与他主张的个性化教育相悖。尽管他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但季强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相信只有在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才能充分发展自我。


《和谐课堂》这本小说让我思考了很多。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的职责不仅是教会孩子们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唤醒他们内心的潜力和兴趣。只有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教导和引导,才能真正引发他们的潜能。季强对于每个孩子都细致入微的关注让我深感教育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教师用心去做,不能简单地将每个孩子都归纳为同一个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和谐课堂》中饱含着对教育环境的思考。季强创造的和谐课堂环境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以前的教育注重纪律和秩序的建立,但有时候却忽略了孩子们的个性和需求。而季强提倡的和谐课堂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放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引发了我对教育模式的思考,教育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个性化,为每个孩子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


通过阅读《和谐课堂》,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无比重要的事业。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而一个刻板和压抑的教育环境则可能扼杀了孩子们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课堂》这本小说让我深刻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教育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和潜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希望能够像季强一样,用自己的爱和关怀,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我也期待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和谐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快乐和愉悦中成长。

和谐课堂读后感(篇5)

读完《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一书,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通过学习后对有效教学的肤浅认识。

1、师生和谐为有效教学奠基

育人为本,爱心是根,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心和责任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有了爱心、责任心,教师便会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的眼中时时刻刻看到的是学生,脑中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学生,心中时时刻刻感受着学生的感受,而不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做题的工具。教师要会及时、深刻、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温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有安全感、成就感。要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的'积极学习状态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潜入文本为有效教学铺路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深人钻研教材,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首先,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人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其次,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喜欢学什么、可以学什么、不爱学什么,把准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从教师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老师要对课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细心品味,文中关键的段落、语句都能富有感情地背诵,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不放过。

3、质量引领为有效教学助推。

实施有效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质量指标上。一是教师行为的质量指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神态、教师的评价,都对学生,尤其是对小学生影响颇大。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满脸焦虑的神态、恰到好处的点评,时时刻刻牵动着学生,可爱的孩子们就在老师预设的情境中渐人佳境。二是学生行为的质量指标。学生课堂的表现是课堂有效性的直接反味。三是辅助手段的质量指标。辅助手段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能给学生创设语言无法替代的教学情景。四是教学方式的质量指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重要体现,面对我们的国情、校情、班情,我们应正确使用好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

4、持续反思为有效教学服务

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人,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这样促进自己有效借鉴他人的经验,开阔反思的视野,提升持续反思的质量。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我坚信:当师生关系和谐了,课堂教学和谐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会成为一种必然,我们的社会也会和谐前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