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困惑于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读后感。但是,作者的作品在我们阅读之后,却常常能够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为了更好地整理读书笔记,记录书中的中心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幼儿教师教育网真诚地希望您能够阅读一下《为政读后感》,相信它会给您带来很多启示。如果您需要,我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您自己手中!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坚持以民为本,强执政之基
——《为政忠告》读后感
一是要有红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方向。人民利益的实现和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者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明白自己是为人民做官,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时刻敲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钟。二是要有诚心。“天下之大任,莫大于恤民”,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时刻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原则,把教育、引导、鼓舞、鞭策与尊重、理解、关心、帮助结合起来,尽职尽责地使自己的决策心系群众,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既立言又立行,既有政策的力量又有人格的魅力 ,让人感到可亲可信,才能深入人心,凝聚力量,诚信做人。
三是要有真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力量,是我们党80多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之一。常言道:
“凡莅一方,果实心实政,其下自有风动之效”。只要我们是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做到“直起腰来当老百姓的伞,伏下身子做老百姓的牛”,把人民当主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动员他们参与到你的决策之中,又何忧自己不能勤政为民,又何忧自己不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四是要有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动力。没有自信,你做的每件事都难免失败。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既难以坚持政策法规,又难以为群众服务和办好事。我们要坚决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尽管有难度有压力,只要是顺民心、得民意的事,我们就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勇气,回顾我们党和人民军队从爬雪山过草地,到南泥湾大开荒,再到千里挺进大别山,走过了常人所不能走的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苦,最终还不是完成了长征等英雄壮举?
一是思考能力。临政须善思,熟思则有得无失,不熟思则有得有失。党员干部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做什么事要慎思、慎独、慎权、慎微、慎欲,尤其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明是非、知廉耻、合情理、守法纪。
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不是想位子、想权利、想待遇。人民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我们要心里有底。要把心思用在便民、**上,把时间放在解难题、攻难关上,这样才不白拿国家俸禄,不白吃百姓五谷,不白占组织位子,才能问心无愧。
二是正确决策能力。古语云“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现在不少同志为群众谋利总觉得力不从心,甚至好心办坏事,反而给群众造成损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点子不当或决策不妥。
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争当“学习型”干部,努力掌握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特别是要搞好科学决策,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解决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及时解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
三是促进科学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贵在科学,重在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谋求发展,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只有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是服务群众能力。人民是我们衣食父母,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是公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与群众、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维护和实现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支持,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战国时期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一是提升民众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只有着眼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要广泛开展以知识技能和民主法制为重点的农民素质教育,着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农民群众,提高他们创业增收本领;又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给农民群众,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二是提高民生技能。要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镇村党校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的变化和农民需要,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发展需求,邀请农技专家通过合作社、农资部门,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作物栽培、果树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现场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逐步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本领和发展生产的能力。以推行“绿色证书”为纽带,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实施“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和“农业远程培训”等农业素质工程,加强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经营的能力,着力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
三是促进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共产党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长期以来,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做好农民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公司+农户”, 实现小农户同大市场的对接,解决农民普遍不知道该种什么和卖难问题,规避市场风险,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同时,要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四是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人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在言行上自觉接受党的纪律。
特别是要在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不发表与**决定相悖的言论,不制造、传播政治谣言,更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为政:我读《论语》
柳林溪
在古代,想要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忠臣并不容易,而想成为百姓拥戴的一代明君更难,一个好臣子,一个好帝王,应具备哪些品质?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好朝政呢?翻开《论语》,答案就在其中。
大臣刚上任时,要做到孔子说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才能“言寡尤,行寡悔”。上任以后,还需做到“事君能致其身”,竭尽所能辅佐君王。那么,如果“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该怎么办?《论语》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我认为既然已经遵守礼制,尽心尽力辅佐了君王,同僚和君王自会看在眼里,奸佞小人的诬告也显得微不足道了。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君王每日批奏折、理朝政也会感到疲乏厌倦,劝说太频繁难免遭到厌恶,正如论语所说:“事君数,斯辱矣。”凡事都讲究适度,过,犹不及。成为忠臣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安全同样重要,应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而免于刑。”即国家治理有道时不会被罢官,国家治理无道也能免于杀身之祸。
不过,君王要想臣子“事君以忠”,首先自己要做到“使臣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民才能有耻且格,只有为政以德,才能像北极星一样,让臣子、百姓居其所而拱之。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正是汉文帝重视农业,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以德化民,才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孔子说过,君主提拔好人、开导弱者,百姓就会更卖力;君主待人接物时能庄重自持,百姓就会更恭敬。鲁哀公曾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夫子答曰:“举直措措诸枉,则民服。”――推举正直之人管理奸佞小人,不听信谗言,就能受百姓爱戴。
不论是臣子还是君王,都要为政以德,心怀天下,才能造就国泰民安的盛世。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近日,我又重温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受益良多,既为作者忠谏和智谏的精神所感动,又为文中对为政之道的哲理性分析所折服,这是一篇警世妙文。魏征已远去,但其阐述的一些为政的要义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贯穿于劝谏始终的“德”字,如果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用来警戒和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将有很大的裨益。
德性不仅是修身的基础,也是政之的基础。共产党人除了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外,还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立德修身为政,如此,我们的人格才会日臻完美,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一要修忠诚之德。魏征能够做到长期忠谏和苦谏,源于他对皇帝和国家的忠诚,虽然愚忠不可取,但其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我们党员干部要维护党的形象,做好党的工作;用爱心对待群众,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以执着心对待事业,爱岗敬业。
二是要修爱民之德。古人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共产党执政者德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用实实在在的亲民、为民、富民行动换取人民的拥护。
三要修团结之德。我们应该把团结看作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标准、一种形象、一种文化。“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做到团结和谐,关键的是以真心待人、以真情暖人。
四要修公正之德。“魏征说:“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公正树威,使功者赏、过者罚,使君子皆至、小人皆退。
五要修奉献之德。对人民、对事业,我们党员干部要恪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理念,以平常心对待个人升迁去留,以进取心对待党的事业,坚持不图名、不争誉、不居功、不贪利;精心谋事,潜心做事。
六要修勤奋之德。“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一个人大凡到一个新的职位,开始都雄心壮志,能做到勤奋敬业,但时间一久,懈怠之心常生。
唯专心致志始见成效。当前,“美而富、和而强”的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善始善终,以夸父追日的精神不断追赶目标。
七要修务实之德。虚名有损于实学,不可不戒。我们共产党人要把忠诚、爱民、奉献、勤奋、公正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以务实的态度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切不可为“应景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浪费宝贵的人力和物力。
八要修谦学之德。“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要求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具备既博又专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学习的动力在于谦虚和缺乏知己。这就需要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保持谦虚的美德,加强学习。
九要修节俭之德。“戒奢以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是在劝谏要戒奢华,也是在说要崇尚节俭。既要增加发展人才,又要勤俭节约节约;强化行政成本意识,尽可能力用有限的财力促进发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十要修清廉之德。德与廉高度一致,二者不可分,古往今来,因为没有守住清廉而毁的人给予我们太多的教训。要保持清正廉洁要做到慎初、慎微,切不能搞“下不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规避“温水煮青蛙”的悲哀。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做事,一个是如何做人,而且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作为一名党员,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注重个人修养,坚持人格尊严。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体现在奉献、诚实、公正的实际行动中。做官是一时一事的事,做人才是一生一世的事。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和基础。好人未必是好官,但要当好官,必须先当好人。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和行为不端正的人,能成为一名好的领导干部,能真诚地为人民做好事。
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先进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得到老百姓衷心地拥护和爱戴,也主要是源自他们良好的为人和崇高的人格。
对怎样做、怎样做的人,最彻底、最深刻、最全面的分析是毛泽东同志。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做人主张,那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所谓“高尚的人”,就是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的人。
所谓“纯粹的人”,就是彻底地摆脱了动物本性,能够把自己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人。所谓“有道德的人”,就是注重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人。所谓“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是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落落大方、襟怀坦荡,“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所谓“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取,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
造成一些党员干部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问题在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说堂堂正正做人是党员干部为官做事的前提的话,那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的根本。如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不正确。正直也是空谈。
所以,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首先,要解决好世界观问题。对于一个党员干部来说,世界观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都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就不可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革命意志就必然衰退,头脑就必然空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无产阶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占领我们的思想阵地,扰乱我们的做人准则。世界观的改造过程,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对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都是终生的课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象郑培民同志那样,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改造到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人。
其次,要解决好人生观问题。正确的人生观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从而养成无私奉献精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体现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
检验一名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的基本标准,就是看他是否真起码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三心二意,甚至虚心假意,而对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那一套却满腔热情,千辛万苦,在所不辞,问题就出现在人生观上。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奉献而在于索取,索取的越多,人生意义就越大,所以干起以权谋私的勾通当来贪得无厌,近乎于疯狂。
如果人生观不尽快改变,迟早会被毁掉的。
第三,要解决好价值观问题。一个党员干部,要堂堂正正地做人,除了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以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相结合,并以国家、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基本原则的。
按照这样一个价值观的要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说到底就是一个公与私的问题,公与私的问题处理好了,价值观就端正了,“大公无私为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好人,有公有私为常人,先私后公为小人,损公肥私为罪人。”按这种划分,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是“圣人”或“贤人”,因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我们不谋求任何个人权利。
如果认为这种要求太高还很难做到的话,起码也应做一个先公后私的“好人”,总不能去做那种先私后公的“小人”,更不能去做那种损公肥私的“罪人”。
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发扬党员干部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溶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读本内很多事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必须引以为鉴,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加强理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在工作中要处处为群众着想,从各地群众的利益出发。只有开拓进取,才能努力成为时代的先锋,成为群众喜爱的干部。
通过学习,使我清醒地看到,我们党员干部要真正保持正常心态,保持人生清廉,只有勤奋学习,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抵挡不良风气的侵蚀;要自觉实践“****”的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时终严格要求,凡时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志当存高远,心常怀敬畏,做到廉有初,廉有终,永葆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本色。
廉贵在坚持。“事或见一利而丧万机,取一福而致百祸”本是得不偿失的蠢事,但生活中却有一些人总是喜欢做这种蠢事,为了蝇头小利而误了大好前程,图一时快乐潇洒而身败名裂。“君子”在见一利、取一福时要慎之又慎,只取分内之财,勿使贪欲横纵,以免造成因得一利、取一福而丧万机、致百祸的悲剧。
廉始于足下。家人对我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绝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的信任”;我对自己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一定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让领导和家人放心。”
廉洁其实很简单,快乐其实很简单,把廉洁当做人生重要的砝码,那么,人生的天平就不会倾斜,快乐就会永远与你相伴。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为政
我从《论语》为政篇中,读出两点内容,为政要礼信兼备,为政要知人善用。
为政要礼信兼备
礼制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在,人与人相处就有规范,国家就不会太混乱。周朝礼制最完备。拿士大夫来说,同级士大夫相见,必先亲自登门,和对方的下人预约以表诚意。约好时间后,才可拿着礼物真正登门拜访。进宅后客人要走右廊,主人走左廊。两人互拜的时候,拜访的人要躬得比主人低一些表示尊敬。这种礼仪确实有繁琐之嫌,但很明确地规范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稳定。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他们,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坚守礼仪之邦,将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政,不仅有礼还要有信。一个人要守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就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过中不至,便是一种无信的表现,后果便是被陈太丘舍弃了,连陈太丘的儿子也不愿意理他了。这让我想起班级公约。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诚信,这公约即便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更要守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信是道中的一方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有礼信兼备,才能有人和,才能做到多助之时,天下顺之的局势。否则只能面对寡助之时,亲戚叛之的悲惨局面。
为政要知人善用
有了礼信和方法,会用人也是一大讲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意在说明,要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才会服从。也是在阐释为政要知人善用,治国要利其器,要选贤以能的观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是更是在写为政要知人善用,刘邦有天下大好的贤才供他使用,而项羽只会单枪匹马,不服就干,连一个范增都用不起来,其实刘邦的才干大不如项羽,可他会任用贤才,运用计谋让他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也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项羽只能与虞姬分离,自刎乌江了,同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是在阐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也让我想到班级竞选班干部时,每个岗位都是选了最在行的人来负责,这也是为政要知人善用。
孔子关于为政的论述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揣摩他的微言大义,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可见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众所周知,《论语》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是以文章的前两个字命名的。当然,除了孔子,这两个词出现的太频繁了。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事实上,它们都围绕着政治这个主题。第一句是主旨,起主导作用——以德治国,如北辰,众星共享。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性如水之源,树根之根;德性如水之流,树之叶,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受我们伟大孔子思想的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它表明了美德的重要性,这也表明政之家也需要许多美德来达到这一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我们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为政
王士翱
为政,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政治处理的好,国家就兴盛,政治腐败黑暗,国家对应衰亡。从古到今,历朝历代,出了许多名相明辅名帝,他们的治理使国家达到“近者悦,远者来”。
何为“近者悦,远者来”?这是一个国家兴盛的表现。使国内的人心悦诚服,使国外的人愿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因为国家强大呀,谁不想找一个靠山呢?大树底下好乘凉嘛,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却不多。明代张居正时期,真可谓是达到了这一高标准,不仅使国内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足,还使鞑靼来封贡、归属,大蒙古也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是真正做到了“近者悦,远者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古代政治的一条红线,既你不在那官位,就别掺和那方面的政事。这就有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了,明代杨继胜同志科举没考好,到了南京翰林当了一位边修(正七品),可是他却看不惯当时混乱的内阁(严嵩),于是死劾严嵩,严嵩有点害怕,就让陆炳把杨继盛给砍了。虽然年轻的杨继盛精神可嘉,不畏强权,可是您只不过是位七品芝麻官,不弹劾不也就没你什么事了吗?可见瞎掺和政事的后果有多严重。
国家兴盛,直言直行,国家腐败,直行慎言,这是“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告诉我们的,我觉得这句话不完全对,不管是国家有道还是无道你都得谨言慎行,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你一不小心就会被贬,被剁,被砍,古代的朝廷就是这样的。上文的杨继胜同志也可以做一个典型,而正面典型呢,就拿李贤来说吧,他也是看不惯当时的朝政,又逢于谦被诬陷,结果被斩,悲愤交加,欲给于谦报仇,于是一直隐忍,先计除徐士贞,随后挑拨石亨和皇上的关系,结果石亨石彪全部被斩,曹吉祥感到不妙,准备谋反,结果谋反不成还白白被送掉性命,至此夺门之变三大主谋全部死亡,于谦也被平了反,可见谨言慎行的重要,如果李贤像当时的众言官一样,上书痛骂皇上,估计明朝也就只能存活个几十年了。
“事君数,斯辱矣”,这是我非常赞同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小朋友,当然知道这句话重要意义何在,试想一下,假如一个人在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向你说同一件事,你会不会感到厌烦?答案是肯定的。而大臣每天都在上早朝的时候,向皇上死谏,皇上会不会感到烦?那也是肯定的,因为皇上也是人。所以嘛,当有130个从一品到六品的大臣跪在皇帝家门口痛哭,那皇上岂不要震怒?问题在于当时的皇帝是世称明代最难伺候的皇帝嘉靖。于是呢,130个大臣15个入狱,其他全部廷杖60,所谓廷杖,就是锦衣卫们人手一个水火棍,对着你脱光的屁屁打一下皮就烂了,所以打了60下,后果很严重,当场死亡16人,重伤72人,别看数目多,没死已经万幸了,所以我又想起了一句话,“邦无道,危行言孙。”
最后再讲讲作为一个大国的子孙,我们应该怎么做吧!“虽之夷秋,不可弃也。”即使到了少数民族国家,中国汉文化的气节也不能丢,这就是炎黄子孙骨气的问题了,这就让我想到声律启蒙里的“苏武牧羊,雪履餐于北海”。这有一个典故,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用,欲使其投降。开始时将她幽禁在大窖之中,苏武饥渴难耐,就吃雪和旃毛为生,但绝不投降。后来又将他迁到北海放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获释回国。苏武历经艰辛困苦,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终获释回汉,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华儿女有骨气,软硬不吃,这才是真汉子。
我有幸得到了《为政榜样》这本书。书里一共讲述了77位灿若繁星的道德楷模,他们默默无闻,自强不息,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动人乐章。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使道德之花开的绚丽多彩
一、革弊兴利篇有感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当国家面临各种危机的时候,都会有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以匡正天下、兴利除弊、革除积弊。
商鞅废井田,奖军功,开阡陌,使秦朝经济得以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升。最终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并统一了中原;王安石推行新法,救国安民为己任,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革弊兴利、兴利除弊,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独到的推动作用。但古往今来,在兴利除弊的道路上,总要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改革者具备敢为人先的勇气,不畏艰难的毅力和笃行改革的精神。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继承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当国家和人民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
二、执政为民篇有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人民谋利益和幸福的忠实的践行者。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大力推行仁的学说,提倡对人民进行教化,主张富民,使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战国时期西门豹到邺县上任,果断惩治了危害百姓的人,粉碎了河伯娶妻的谎言,并根治了水患,使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因此,当我们长大以后有了工作,也要始终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党中央要求的那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清正廉洁篇有感m.YJs21.com
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中国历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受世人尊敬的清廉官员。他们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诠释了清正廉洁的真正内涵。
春秋时期的名臣晏婴,提出了廉为政本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最终成为了先秦卿大夫中首倡廉洁且躬行不怠的第一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成为后世为民为官的不朽典范
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都要学会照镜子,学会自省自重,以正言行,努力做一个廉于自身,廉于职守,廉于社会的好青年!
四、执法如山篇有感
执法如山就是历来人民对执法者的赞誉和要求。在中国历史上,执法如山的清官屡见不鲜,他们以身作则,以不同的方式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使国家得以正常运转。
春秋时代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法不阿贵,不畏权势,为了严明军纪,不顾吴王的请求,毅然杀死了两个不守军纪的贵妃,以振军威;敢于对皇帝面折庭净,犯言极谏的唐代侍御史狄仁杰,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之意,捍卫法律的尊严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因此,我们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不畏权势,循规不移,成为新时代的包青天!
同时,这本书也启示我们,要学会树立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摄取榜样的力量。相信以后,还会涌现出更多感天动地的道德楷模。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道德之花在中华大地处处开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