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儿童研究读后感(实用六篇)

02-29

希望这份“儿童研究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更多的启发,如果您仔细阅读这篇作品,定会对它的精彩情节感到惊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您有收藏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吗?在适当的场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信息哦!

儿童研究读后感 篇1

童话——教育孩子的杠杆

读《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有感

阿基米德说:如果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支撑整个地球。那么,如何寻找杠杆,确定支点,支撑教育的成功呢?

从师范开始,我就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幸的是,我一直没能找到突破点。在与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坚韧不拔的小乌龟,诚实守信的小鸟,活泼进取的小鲤鱼……那一刻我蓦然觉得,我的杠杆找到了,那就是用童话这根杠杆支起孩子的教育。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到了浙师大教授周晓波的《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一书,使我更加坚定了实现梦想的决心。

启发一:用童话的形象支起孩子的“真善美”教育。

周晓波在《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一书中讲到:“许多童话长期以来一直为小读者所钟爱,传了一代又一代,始终保持极大的吸引力,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这些作品中所创造的幻想的童话形象不无关系。”童话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的地位真的有那么高吗?

童话故事中的个中深意在孩子们心中真的根植得有那么深吗?

我试着想印证一下周晓波教授的这句话,于是在一节童话欣赏课上,我让孩子们来推荐真善美的童话形象大使,想不到孩子们如数家珍,报出了一大串,什么美丽的白雪公主,诚实守信的小鸟,坚持不懈的小乌龟,善良的美人鱼,聪明的小叮当……有些,连我都没有想到,我真的有点无地自容,怨自己童话作品读得太少。更让我惊奇的是,在真善美形象大使的推荐过程中,孩子们个个是理由充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是投票决定,评选“美人鱼”为本班的“真善美”的童话形象大使。下课后,我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童话形象的魅力

一个可爱的“美人鱼”就真的可以把“真善美”在孩子们心中演绎得那么深刻,生动,形象。

那节童话欣赏课后,“美人鱼”就成了我们班“真善美”的形象大使。孩子们经常画美丽的美人鱼,不时讲美人鱼的故事。我知道“美人鱼”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脑中,“真善美”的种子已经悄悄植根孩子们的心田。

教育的实践让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周晓波在《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中讲到的一句话;“优秀的童话形象能够让少年儿童充分感受人生、感受人间的美好情感,使他们的情操受到陶冶,同时使他们的心中坚定对人生的信念,激励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启发二:用童话的幻想撑起孩子的“创新”教育。

“幻想,这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也是一种开创新天地的想象,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品质,是人类创造力的心理本源。”这是周晓波教授在《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一书中对童话作品中幻想的精辟论述。幻想不仅是童话的生命,也是创造的翅膀。没有丰富的幻想,孩子们如何创新?

第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证实了周晓波教授观点的正确性。我相信童话的创作一定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于是,我再次翻开《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一书,想找到用童话创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想不到方法还真不少,有看图、画图学编童话,玩具国里创编童话,生活之中寻找童话,**世界引发童话,承前启后续编童话……

我是个拿来主义者。有一次,在刚学完《陶罐和铁罐》一文后,我就用《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一书上的承前启后续编童话的方法,试着让学生续写童话:多年以后陶罐又遇到了铁罐,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想不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铁罐依然那样傲慢无理瞧不起陶罐;有的想象骄傲的铁罐总算认识到了每个人各有各的点,不应该只看别人的缺点,应该取长补短;有的还想到很多年后,陶罐被放在了博物馆里,为了不想和铁罐呆在一起,从柜子上跳下来,结果粉身碎骨……这时,我觉得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激发,不禁暗暗感叹周晓波教授的承前启后续编童话的方法还真是管用。从那以后,我一直在用书中的一些童话创作方法来指导学生创作童话。

半年多的实践使孩子们的童话作文越来越棒,更重要的是富有情趣、童真的童话作文把孩子们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为创作型的思维能力。许多儿童童话中奇妙的想象力让我感到,孩子的创新能力已经开始得到培养和发展。让我们看一看学生写的《种树机》:

28世纪,随着人民疯狂的砍伐,地球上的绿树越来越少,人们生活在臭气熏天的地球上不断抱怨,动物们也渐渐感到自己的活动环境越来越狭小,动物王国的国王正召集大臣们研究对策,要向人类提建议:少砍树,多种树。

过了几天,老鼠博士带着自己在实验室里敲敲打打,呕心沥血七七四十九天制成的庞然大物来到了国王面前。众大臣望着老鼠带来的庞然大物窃窃私语,“这是什么东西?”老鼠博士知道大家的疑惑,说:

“这是我最新研制出来的种树机,性能良好……”“种树机?”“面对现在环境恶化的世界,我花了整整四十九天不眠不休才研制出来的。”“请国王把它卖给人类……”动物中顿时炸开了锅。

对,好主意!

听了老鼠博士的解释,国王非常高兴,立刻把老鼠博士转到皇家科学院,这是一位科学家的莫大荣誉。其实,国王心中早已打好如意算盘了。

下午,他叫来外交大臣,要它同人类谈一桩大生意——购买“种树机”。外交大臣立即乘上超光速飞机。不到2小时,外交大臣回来了,把谈判结果说给了国王,人类同意和我们合作,价钱鼠币20万元(相当于人民币5万)。

国王下达命令把种树机大量生产,卖给人类。

几十年后,地球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股往日的精神得以恢复,流动的声音不绝于耳。大树们多了许多同胞,比往日更有精神了。你看,植树机把种子埋在地里,激光一照射,它就长成参天大树。

从此,大地披上了一件美丽的绿色长裙。

愿我们的地球母亲活得更年轻。

一个在平常人眼中看起来是那么狡猾、让人讨厌的老鼠,在孩子眼中,可以变成这么有本事的博士,可以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可以变成让地球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精神英雄,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想象力的丰富,我们相信孩子的创新能力将会从这里得到开发和提升。

一本不太专业的教育专著,其实让我找到了一个教育孩子的杠杆,支撑了一点教育上的成功。可见,我们教师平时看书要多、要广、要博,在那浩瀚的书海中,我想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启示。

儿童研究读后感 篇2

自从老师帮订阅了《少年儿童研究》这本杂志后,我们每期都会仔细拜读,确实是让我们做家长的受益匪浅。每次我都会拿到办公室跟同事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我认为好东西就是要大家分享,因为他们的孩子也都差不多大,大家一致认为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家长很多好方法,也感觉到了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其实自从孩子上学以来,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在乎孩子在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了,总希望他能哪方面都做好,结果却事与愿违,所以就觉得很累。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我家的这个孩子理解能力不够强,每次的文字题总是要出一些问题,他总是不能把题中的文字结合到生活当中去,就只知道看着字死想。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很着急,他一看我们不高兴了,做题的时候就更没自信了,总怕又做错了我们批评他,所以就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看了第4期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篇文章后,感觉自己的心情一下就豁然开朗了许多。那里面的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如果你的价值观是盯着精英、关注分数、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人上人,那么大多数家长一定会在家里发火,因为孩子离你们的要求相距太远。家长若能接纳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家里就会少一些对孩子的呵斥声,多一些欢笑、松弛。我们要告诉孩子你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你是独一无二的。”感觉这些话简直就是在说给我们听。

所以我们就在想,既然孩子只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而不是智力超群的特殊儿童,那我们家长就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他。与其一味的对他施加压力,不如让他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普通人。当然了,这样说并不代表就不关心他的学习了,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配合老师把孩子教育好,只是心里面感觉没那么累了!如果在大家都能以轻松、快乐的面对学习的情况下成绩又能有所提高的话那不是更好吗?

这套书里还有很多对我们教育孩子有帮助的地方,我们会不断的学习,改善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儿童研究读后感 篇3

曾经在网上看见过一篇文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教育孩子》,和暑假看的这本《儿童研究读本》中的一章——教师应该怎样走近儿童,倒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前者提出很多观点:多点爱心和关心,将孩子的耳朵"叫醒";教育贵在以身作则,人格影响是上策;多方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理智走出"以暴制暴"心理困境等。再看《儿童研究读本》也认为:教育总是指向“育人”。指向儿童的健康成长的,所以,它必然包含了一些共同的基本元素,诸如理解、尊重、关怀、信赖、激励、包容等。

就尊重这一方面来说,尊重孩子的感受,科学引导不良思想和行为。事实本身对人所起的直接作用有限,而主要是通过人结构化的人格和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来施加影响的,也就是人都是用自己的解释系统和经验背景来认知事物的,当然孩子也不例外。成人喜欢用自己的观点、视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去评价他的对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对于社会标准而言,可能他的行为不对,但对于他本身而言,却是认可的、赞同的,其感受也是幸福的、快乐的,你不能简单地否定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道德的。要知道,错误的是他的行为、他的态度、他的方式,而不是他的感受,否定了他的感受等于否定了他的全部、他的意义。

作为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孩子的感受,再来想方设法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找到问题的根子,帮助孩子对世界和人生形成正确的解释和认知方式,形成对问题的合理应对机制,避免形成错误的行为。

儿童研究读后感 篇4

在暑假里拜读了我国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着的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一书,感触颇多。该书是她在少儿美术研究的最新着作,是她在少儿艺术教育的研究中迈入的一个新的台阶。书中阐述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去开启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美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杨教授在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和对少儿美术的研究,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祥实的实例,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杨景芝教授具有四十多年的少儿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她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和心血,倾注在少儿美术教育的园地,在儿童艺术教育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不仅亲自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而且总结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和理论,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杨景芝老师这一着作给我印象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她的开放思想和理论。她认为“开放”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和儿童交流,能够感悟到儿童可爱的童心,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我突破口。杨锦芝不仅和儿童本人交流,也和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和不同儿童作品交流,她找到了打开儿童心灵深层的钥匙,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童美术素质的方法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杨景芝老师从不满足于自己亲身探索出的经验和成果,而是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她的这种开放的心态,导致了她在理论实践方面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不管是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渗透一种爱心,就像她在书中所说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她经常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挚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的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用爱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不是摆摆样子的问题,而是一场激烈的内心革命。

三是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肃性与严肃性。本书涵盖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儿童审美心里活动的描述到素质理论与实践的界定;从开放式教学的构建,到美术教学方法的**,都是她努力工作的结晶。

儿童研究读后感 篇5

在今年的《少年儿童研究》的第7期中看到一片短文“1分的鼓励”作者是傅秀宏。

文章的大意是说一个差生再一次期中语文考试时得了59分,差生害怕回到家中挨打,找老师求他三无老师在作文上给他加上一分,老师经过考虑同意给他加一分,但也提出了这次借一,下次还十,在下次还百的要求,不然就不借。差生思量再三最终鼓足勇气同意了老师的要求。差生没有叫老师失望在期末考试时语文考了81分老师的判分是81+10,那10分是精神嘉奖分。差生得了办理独一无二的精神嘉奖分,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差生受到了鼓舞,在今后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履行诺言考了高分最终考了100分。

通过这篇文章我学到了,孩子还是要鼓励,通过老师家长的鼓励孩子就能重拾信心,有了信心学习就有了劲头就能取得进步,有了进步再受到表扬鼓励就会在学习时更加卖力,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也能给周围的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教育孩子还是要因人施教找出自己的孩子最适合的那种教育方法。

夏天的时候,记得那时还没开学儿子偷拿了他爸爸600元钱,结果被我妈发现了,我妈问他这是多少钱,他说不知道,(那时候我们刚回来没多久,他不认识中国钱),也不认为拿爸爸的钱有啥不对。我妈跟我说了,我和他爸爸商量了一下决定不打他,给他讲道理,如果再有下次就狠狠地收拾他。结果表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现在王子行要买东西就跟我们要钱,我们不给买的时候就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买,虽然他不高兴也知道钱在哪里放着,但是不自己拿钱了。

自9月入学以来已经有快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了王子行有了很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不大爱生病了。以前他有鼻炎每天要吃药(鼻炎药)现在已经有快一个月没吃鼻炎药了。这与他上体育课跑跑跳跳锻炼身体是离不开的。还学会了很多歌,他以前也喜欢唱歌,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在学校受到表扬回家就很开心,帮我洗碗收拾桌子,还扫地拖地倒垃圾。话说的比以前也好多了,最起码他给我讲故事我能听懂了。

晚上在家里基本不看电视了(除周末外),写写口算题卡,复习白天学过的,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再就是给她讲故事。一般晚上9点以前洗洗就睡了。

儿童研究读后感 篇6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健康,品学兼优。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又会遇到许多困难。对于教育孩子的许多大道理,也许每个父母都明白,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感到黔驴技穷,束手无策。因为我们也不是天生就会教育孩子,也是在培育孩子的同时不断摸索和学习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有时我们也常犯一些意识不到的错误,比如:《让表扬单纯些》中妻子说的话:“哎呀,女儿真能干,拖得也很干净,不过还有一点垃圾和脚印哟,待会儿再拖一遍吧?”如果没看此文,我还会认为这话没什么问题。这说明平时我们也应加强学习,多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消化和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及时的总结经验。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有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的教育,而忽略品格的塑造。而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孩子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

为什么有的孩子品格良好,学习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完全相反。其实,古人在教子育人方面早有所探索和总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让孩子懂得仁爱,与人为善。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帮助他人,并让他(她)知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时间多陪在孩子身边说些知心话,做一些有趣的亲子互动。注意家庭气氛的和睦,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协商,不搞独裁专权。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于不良事物,应知晓“堵不如疏”的道理,引导孩子多做有益身心发展的事。就像做菜一样,同一种食材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尽量使学习不枯燥,有趣味,让孩子喜欢学习。这也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经常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对于孩子的交友,我赞同《少年儿童研究》2012年7月刊第13页中“孩子交友的六个原则”,并且要多为孩子创造交友机会。总之,只要用心生活中的事事都能成为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