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观后感(推荐12篇)

03-07

这篇文章将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的内涵和含义,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只有认真观看,才能对作品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如果你正面临以下问题请不妨参考以下信息!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1)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基地分会组织我们参观了首都博物馆。首博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重文化遗产和当代建筑成就于一体,是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北京国宝荟萃,首博收藏了一大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在那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历代宫廷古瓷,还欣赏了名家翰墨;从温润玉器中体会古人对平安生活的向往,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陈列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与城建》、《古都北京艺术精品展》、《京剧文化展》、《京都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可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

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从战国时代一向到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一陈列在橱窗中,货币、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专用物品。清朝盛世时期的街市微缩景观图全部用木头雕刻,做工精细,工程繁杂,陈列了皇帝身穿的龙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与辛劳。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当考究,笔筒、带勾、凤钗、金簪、金錾花饰件、纹镯等全部是纯金做的,显示了皇室生活的奢华,这些是当时的百姓望尘莫及的啊!

四层是艺术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那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黄釉等种类繁多。五层的民俗文化展最贴近百姓生活,当我们进入这个展厅时,感觉像回到了老北京,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那里立刻感觉到了做个北京人的自豪与骄傲。老北京的结婚习俗、过年习俗、包括生子的习俗让我们这些生长在70后的人感到新鲜。结婚在老北京有其特有的程式,迎亲仪仗队、抬婚轿、抬聘礼、洞房花烛等一系列的程序,繁复又热闹非凡,新娘要穿凤冠霞披,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完成了。过年是中国的大节日,过去的百姓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这个节了,从腊月二十三一向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有事情做,送财神、买年画、贴对联、祭灶神,充满了年味,大人孩子各个精神饱满,迎接春节。老北京的街头满是热闹的景象,街头卖艺人踩高跷、舞扇、杂耍,一片太平盛世,体现了老百姓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十分感谢工会组织的这次活动,令我们大长见识,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国家的礼貌精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2)

今天单位组织我们去首都博物馆参观,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于陶瓷、书画、石刻、钱币、玉器、玺印、织绣、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等等。

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北部设计了绿色文化广场,东部设计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属屋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为观众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

中国最早的“太阳神”太阳神纹石刻,据说至今已有两手下垂、双足分离的人,头顶上刻有神射手、战马的尊荣,原来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现在真的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了,心里很兴奋很激动,能看到这些国宝文物首先感谢单位组织的这项活动。

参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参观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而且还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这真让我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欢迎朋友们也前往首都博物馆参观,我这可不是在做广告啊。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3)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一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新首都博物馆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西侧,气势恢宏。进入后,按导游图逐一参观,不自觉地沉溺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草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博客。京城早已为人所知,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

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二为史。

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

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心得体会 )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

栩栩如生的皮影戏和脸谱人物,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典雅的篆刻书法,以及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四射。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内的展品设置,到处处周到的服务,再到细心品味的参观者和天真、活泼、尽责的参观者,都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精神文明的美丽。首都博物馆给人的第二个印象是,这是我第一次来首博。可以说,首博给我带来了太多的震撼。

看到首博第一感觉就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即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这和我过去参观的军博大不相同。它的建筑风格与我参观的国家大剧院相似。它具有非常后现代的意义。一进博物馆,就有一个大厅,上面有明显显示展区分布的标志。

博物馆总共分为5层,分为东区西区。首先我来到的是“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厅”,这里陈列的是明清绘画作品。我可以说我是一个完全的绘画门外汉,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画家深邃、典雅、绿色、美丽的精神世界。

顺着二层的螺旋结构我来到了三层的“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以收藏或流传于北京的明、清时期的名家墨书精品为主线,展示北京书法艺术的特色。四层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四层还有“京剧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脸谱,戏服,听戏的茶楼,坐在小桌旁看着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戏剧,能真实亲切感受到当时来茶楼休闲的人,那种自在享受的心情。

四层还有我最关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细的“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它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以宋辽金至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重要遗址、墓葬、窑藏出土文物为主。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个历史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精美瓷器产品,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各个阶段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是中国的瑰宝。这里有太多让我吃惊,甚至是让我震撼的作品。

我以前只在书中见过很多,但没想到这次能看到,这让我很兴奋。有一种工艺是绝对精细的,那就是景德镇窑青花釉戏舞台人像枕。这个瓷枕被雕刻成舞台形状,舞台上滚动着珠帘。许多演员正在表演一部反映元代戏剧流行社会风尚的戏剧。瓷枕雕刻精美,融建筑、舞台、瓷雕艺术于一体,展现了元代戏剧艺术的面貌和景德镇窑工精湛的制瓷工艺。

瓷枕上的人物和舞台也雕刻的如此精美。而且它的舞台梁、柱、栏杆都很薄,一碰就碎。不知道怎么会保存到现在还这么完整。

真是让我激动感慨万分!陶瓷展厅里的许多展品对我来说太令人眼花缭乱了。不幸的是,我的记忆有限,所以我不能在这里一一列出。真希望还有机会,让我看的更仔细一些。

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四层,来到了五层。五层是“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分为新石器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部分。本次展览从展示北京玉文化的角度,反映了北京玉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

我非常喜欢青玉和白玉。它看起来很纯净。其中有些是晶莹剔透的,让人喜欢。五层还有“老北京民俗展”,在这个展厅随处可见用小泥人模仿当时婚庆热闹喜庆的场面,透露出当时纯朴的民风民情。除此之外,还有剪纸展、风筝展、北京小吃展和服装展。

时间就这么匆匆过去了,没有办法,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首博。真想让我的家人也来看看,绝对不枉此行。留给我的是太多的惊喜,太多的震惊,我仍然很兴奋。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4)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作为一座庄重而充满历史底蕴的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宏伟建筑物虽然在外观上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但当我一步步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我不禁被展示的丰富藏品和独特的艺术品所吸引着,仿佛走进了一个真正的时空隧道。

博物馆内的展区分为多个主题展览,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璀璨的艺术品。我首先来到了考古文物展览区,这里展示了许多古代遗址的发掘成果以及出土的文物。在这个区域里,我看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件古老的青铜器,它巧夺天工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来到了历史文化展览区,这里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艺术。在这个区域里,我看到了许多展板和图片,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塑像。通过展览的解说,我了解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展览区,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壮丽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历史文化展览,首都博物馆还有许多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我特别欣赏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和意境,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深厚的造诣。我尤其喜欢一幅山水画,画家巧妙地运用墨色和布局,将壮丽的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醉神迷。

在参观首都博物馆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文化。博物馆里设有专门的文学展览区,展示了许多古代文人的文学作品和名人手迹。通过观看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观赏展品,首都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些互动的活动和体验,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和文化。我参加了一个传统书法体验课程,老师耐心地教导书写汉字的技巧和要领。通过亲身参与,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首都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仅是欣赏到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背后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小编认为,首都博物馆是一座极富价值和魅力的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艺术品,更提供了考古、历史、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方面的展览,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到首都博物馆,仿佛穿梭时空,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厚重和辉煌。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5)

岁月流转,几十,几百,甚至是几千年前的印记,今日依旧那么清晰。在那一瞬间,仿佛跌入了时空的隧道,时间的深渊,数千年前的一幕幕,在我的眼前,悄然吐露了它隐秘的芬芳。

远处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带着古人还未磨灭的完美愿望,在向我们世人诉说着,倾诉着……看着那一道道形态不一的花纹,不一样的形状,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周杰伦的一首绝美的《青花瓷》把人们对瓷的喜爱演绎得淋漓尽致。置身于这色彩纷呈,灵巧秀逸,精致独特的瓷海中,仿佛隔着千年的烟雨,望着“袅袅的炊烟”,体验到古人淡雅的`情思及对美的追求。

穿过曲缓的走廊,我们逐层观阅。在那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历代宫廷古瓷,还欣赏了名家翰墨,从古朴的瓷器想景德镇盛景。

在这个古韵的境界里呆了两个小时,感受,品味,斟酌了许多非凡的东西。心里不禁生出了一丝羡慕。真期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被称赞的是我们。品味着这一本收获,触动着笔尖,记录着这一段记忆。在千里之外,好像又听到了赞叹。

在我踏出首都博物馆的最终一步时,不禁连想感慨:这是一个蕴含着多么璀璨文化的瑰宝呀!我很庆幸政府组织了这项活动,能让我与相识已久的同学们一齐观光,一齐分享,一齐收获。好奇的来,惊喜的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画卷,在这一刻,向我展开了它惊人的面貌。

一件件经历了战火洗礼过后的文物,看似简单的雕琢,其实这背后却隐藏了多少代人苦思冥想,陈年累月的成果,往近处细细斟酌,才明白这一道道的刻画有多么不容易。

神秘、珍贵和温柔委婉、淡雅脱俗的韵味给人一种淡淡的意境。使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青花瓷器上那深蓝色的线条不断地交织、错杂给人以美的享受。古色古香又带着流行的感觉,把人从现代带到古代,感受古代的气息,并且有一种神秘、珍贵和温柔委婉、淡雅脱俗的韵味。书法、绘画、古典韵味的词句,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加入其中,古色古香,让听者陶醉其中,也给歌中主人公的感情注入了才情、浪漫和飘逸。

踏着清缓流转的音乐,走进了明清绘画作品展。昏黄的灯光下,一幅幅巨大的山水泼墨画,或挂立,或横铺,笔墨工细,设色淡雅,诗画相融。文人画家经过笔墨丹青,肆意挥洒出意境深邃,飘逸,清幽,惟美的世外桃源。而这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足以展示古代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独特魅力。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6)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首都博物馆,于是我便带着社会知识积累本,去品尝一下它的滋味。进入大厅,一股暖流迎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门楼,让人肃然起敬。

从五层开始参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个喜气洋洋的灯笼,上面写着“京城旧事”,一看便知,这一层是关于老北京的文化展,由于时间很多,所以不用跟着大部队走马观花,我要细细品味一下它的滋味,最让我回味的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老北京的婚假妆,富户有着高大的门楼,石头砌的台阶两旁都有狮子,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东西还有跨院,还有园门洞,真跟我们现在的村院大不相同。在出嫁的时候,新娘必须坐花轿,还得盖盖头,向父母扣头,我总觉着它有别样的风味。

看到这些,我想我们的祖先那么聪明,能设计出这么精致的别院,佛像,瓷器和京剧肯定别具风格吧,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来到四层,由于时间紧,我只能细细品味一下瓷器和京剧,进到里面无数件瓷器让我眼花缭乱,最让我注意的是一个圆形瓷器上面有一个凤头,容器上还刻有蓝色交织的花,既显得壮观,又显得娇柔,让人一看心情舒畅,驻足观看,它就是出自元代的青花凤首扁壶。再看京剧,它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它分别有生、旦、净、墨、丑。只在电视上见过,今天就大饱眼福,只见衣服有长有短,脸谱是最重要的,他能体现出各个角色的风味,我想这些创作京剧的人一定煞费苦心,给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参观完四层,来到了三层,主要是书法展,每个作品各有特点,草书行笔如云,隶书像现代汉字,小篆像画,参观了这些,让我对字的认识颇有长进。再来到二层,其中有一幅《万壑千崖》颇受众人喜爱,它描绘地进处如重藻,远处如浮云,山有大有小,树有高有矮,让人如临其境,捉摸不清。

这次首都博物馆之行让我的社会知识增长了不少,也让我明白:不要追随旧时代,要创建新时代。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7)

博物馆的陈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观众的需求为第一的思想。陈列展览要有一个准确“定位”。

观众和收藏、陈列一样,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很难想象没有观众博物馆是个什么样子。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的。

这是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保持对公众的持续吸引力,博物馆必须以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和改革运行机制为基础。实现快速有效的展览创新。就要强化科研力量,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借用社会力量办好博物馆。

对理论进行研究,只有准确地探明博物馆和现代社会关系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等这样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博物馆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物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它的基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种陈列展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组织陈列展览时,要明确主题思想和主题范围,因为主题的确定又在于能准确引导观众,要使它既能反映本馆藏品实际,又具有时代特征,做到陈列与环境,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管理与服务的和谐统一。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求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了解社会,对观众的行为进行相关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藏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向人们展示科技进步是同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它既要展示和传播当代的最新信息,又要展示和传播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要把这两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在陈列展览中,让大多数观众能看懂并感受到。

如:首都博物馆的市政厅珍品,出土于海淀区小西天黑舍里墓。我认为就可以把当时考古的录象、**、资料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展现给观众。

使观众不仅能了解斗彩瓷的艺术价值,还能了解和发现酒杯的传奇工艺,提高观众的兴趣。这样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更加全面。这就要求对陈列的主题,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在陈列中,确定什么样的主题,选择哪些展品,运用怎样的解释性材料及采用何种展示方式等等。可在陈列展览的计划阶段,准备有关专题时,通过问卷和观众座谈等形式来了解社会、观众的需求,尽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组成通俗易懂观众能理解的陈列方案,使陈列做到形象准确生动,组合明了,反映时代,增加审美情趣,适应当前观众的文化素养和要求新、奇、乐的心理,来制定陈列内容和细节,使陈列方案变成符合陈列这个特殊教育形式的内容所采取的方法。展出后再通过观众对陈列展览主题理解的水平,提出修改意见,完善陈列展览中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面,改进一些需要做的更合理的地方。

这样可以鼓励观众的参与意识,为展览结束后的评审提供参考。

此外,展览在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为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提供保障,彰现地方特色。首都博物馆毫无争议的要展示北京的历史。它的特点是具有北京的地方性、综合性。

北京不仅是今天的首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从周初“封召公于燕”,一直是座重要的城市,辽金元明清,直至今日,北京依然保持着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要注意北京北部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统一、交流的特点,突出皇帝、都城、帝王风格的历史和地域文化。

表现出北京城独有的魅力。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二)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新首都博物馆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西侧,气势恢宏。进入后,按导游图逐一参观,不自觉地沉溺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草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了解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了提高:

一为博。京城早已为人所知,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

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

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

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8)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更加热爱她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7月8日,在分工会议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首都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就像进入了时间隧道和洪荒时代。这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很神奇。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我爱北京。

通过这次访问,我最大的收获是,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昨天和今天,才能更加爱她,展望城市的未来。

一进入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硕大的老北京式大牌坊,顿时一股浓浓的京味气息扑向我们。时光流转,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情,今天竟然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从战国时代到中国共产党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件件地陈列在橱窗里。钱币、文字、玉器、碑文和皇室专用物品,都凝聚了工匠的智慧和心血。

一件件精美的古代玉器、一道道错落有致的花纹、一幅幅各具风采的碑文、一幕幕各具风韵的京城旧事,这一切静静地伫立着,以无言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古都北京的辉煌历史……

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经历和史实。

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置身于北京的历史之中,油然而生一种身为北京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我为古都北京的悠久历史而感到震撼。同时,一种真正的责任感充满了我们的脑海:我们沉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变化,我们能为我们所爱的城市做些什么?

当我更多地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我更爱她。我想为这个城市的辉煌未来做出贡献。当时,我明确了自己的行动方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学习业务,努力为每一位患者服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9)

参观国家博物馆有感

今天,阳光明媚,春风习习。全体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前门参观了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参观完了博物馆,我真是感慨万千。

展览分几个部分。“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选择:全景历史中的民族复兴经验。《复兴之路》围绕着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来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以前,我一直认为,现在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是理所应当的,是垂手可得的,稍有不悦就怨天尤人。但是通过这次观看《复兴之路》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当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吃不饱饭,却没有人低头,先发动革命。

让帝国主义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入侵时,当中国人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人民没有放弃。日本侵略者肆意屠杀中国人民,企图破坏中国人民的意志。

可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磨灭,反而变得更加坚强。我们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经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奋斗、发展和前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战斗、一齐行动。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继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已经屹立在世界东方了!

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骄傲。

通过这次访问,我学到了很多,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不容易实现。这是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意志。所以从现在起,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前门外国语初一五班李思琦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10)

暑假里,我和好朋友丁熠去了北京旅游。旅游的八天之内我去了天安门、水立方、鸟巢、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毛泽东纪念堂、八达岭长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首都博物馆。

我们首先来到北京的骄傲“天安门”,才看了一眼就呆了,乖乖太太壮观了,简直无法想像,特别是毛主席的画像,原来毛泽东是这样的。雄伟的天安门有三层,红墙黄瓦、真气派!

第二天,我来到了鸟巢。第一眼看到鸟巢,感觉真是名副其实,果然像鸟巢,密密麻麻的钢条钢柱交织在一起,十分漂亮!

第三天,我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首都博物馆,真大呀!走了好几级台阶,终于看见了大门。我买好了票,踏入大门,只见左边有个建筑,里面是用石头雕的竹子,竹子又高又粗,围成了一个大圆。我走进去,原来是个电影院。看完电影,我更加了解了北京的历史。我们来到第二层,这里展览的是北京瓷器,有观音菩萨、三头六臂神、如来佛祖、弥勒佛等等。这些佛像雕的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有的表情严肃,有的面带微笑,还有的神态安详······由于是彩色瓷器,所以这些佛像都光滑圆润、闪着光泽。第三层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呀!是京剧脸谱。面如黑枣的关羽看上去很威武,正在奸笑的秦桧让人讨厌,还有花脸的孙悟空给人一种神通广大的感觉······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脸谱,真不愧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北京真不愧是我国的首都,不仅是一座国际大都市,而且显示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11)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首博,可以说首博带给我的是太多的震撼。看到首博第一感觉就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即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和以往我参观过的军博是截然不同的,它的建筑风格和我曾参观过的国家大剧院有几分相似,有一种非常的后现代感。

一进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绍展区的分布。博物馆总共分为5层,分为东区西区。

首先我来到的是“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厅”,这里陈列的是明清绘画作品。对于绘画作品我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挥洒出的那种意境深邃、飘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顺着二层的螺旋结构我来到了三层的“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以收藏或流传于北京的明、清时期的'名家墨书精品为主线,展示北京书法艺术的特色。四层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四层还有“京剧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脸谱,戏服,听戏的茶楼,坐在小桌旁看着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戏剧,能真实亲切感受到当时来茶楼休闲的人,那种自在享受的心情。

四层还有我最关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细的“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它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以宋辽金至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重要遗址、墓葬、窑藏出土文物为主。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个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

这里有太多让我吃惊,甚至是让我震撼的作品。很多我以前只在书上见过,没想到这次可以见到实物,这让我非常的兴奋。有一件工艺绝对堪称精细,那就是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此瓷枕雕镂成戏台形式,戏台上珠帘漫卷,众多演员正在演出一场戏剧,反映了元代戏剧流行的社会风尚。瓷枕镂雕精细,集建筑、舞台与瓷塑艺术于一体,表现出元代戏剧艺术的面貌及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工艺。瓷枕里边的人物、舞台竟也雕刻的如此精致。而且它的舞台梁柱、栏杆都非常的细,真怕轻轻一碰就会断掉。不知道怎么会保存到现在还这么完整。真是让我激动感慨万分!陶瓷展厅里的很多展品都太让我大开眼界了,可惜记忆有限,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了。真希望还有机会,让我看的更仔细一些。

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四层,来到了五层。五层是“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分为新石器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部分。本展览从展现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北京地区的玉器发展史和艺术特色。我非常喜欢青白玉,看上去非常的纯净,有些可以说是晶莹剔透,看了就让人喜欢。五层还有“老北京民俗展”,在这个展厅随处可见用小泥人模仿当时婚庆热闹喜庆的场面,透露出当时纯朴的民风民情。除了这些还记得有剪纸展,风筝展,北京小吃展,服饰展。

时间就这么匆匆过去了,没有办法,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首博。真想让我的家人也来看看,绝对不枉此行。留给我的是太多惊奇,太多的震撼,我到现在都处在兴奋之中。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篇12)

老北京民俗展厅的建筑,是青瓦灰墙大红门的四合院;里面的展品,是平平常常的老北京物件儿;所讲的故事,也是热热闹闹的老北京日子。

而这些以往再普通可是的东西,到了我们这一辈,已经越来越少的被了解、被熟识,而更多的存在于老北京人的记忆里。以往每逢中秋家家户户都要买的兔儿爷,如今已成了稀罕玩意儿,孩子们也逐渐只知其名不知其意。而在展厅里,另一个大木箱子似的东西,甚至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不明白它是做什么的。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时常有人架着这个机器吸引孩子,使用机器的人经过手动换片,用一张一张的图片把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呈现给胡同里的孩子。而一些像做风筝的手艺活,虽早已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没有人去传承的窘境,这不正是我们应当去反思的吗

整个民俗展厅就像是一个老北京胡同,正所谓“有名儿的胡同三千六,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大大小小的胡同串联着老北京城,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旺和发达,也陪伴彼此度过最困难的时光。而这些名具特色的胡同,也在随着时光流逝改变。人力车夫、捏小人儿的、走街串巷的小贩儿、吹糖人儿的,街头杂耍等等这些行当,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随之消亡,变成博物馆里的一件件展品,成为一张张泛黄的旧邮票。

从小我就一向在北京城生活,但直到今日,我才发现自我对她的了解如此之少。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都,沉淀着太多太多的文化,而每一个北京人都有职责和义务保护这些文化的印记。我们应当多走进一些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去学习,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中去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人祖祖辈辈勤劳勇敢、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