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集合9篇)

03-24

您从作品中领悟了获得了什么感悟呢?在阅读了作品感受到了作者的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读后感是对所读文章的总结和提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和分析“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

当年勒庞一定不会想到,他写于1895年的这本书影响力竟然可以长达这么久。

虽然依现在的眼光看,书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严谨,甚至有一点偏激,比如对性别和民族的看法。但是,大部分理论都是很有前瞻性的,完全适用于今天。

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通常认知,将群体的心理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如: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5.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6.要属于某个学派,就会相信它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意见。

7.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8.数量,即是正义。

9.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而已。

10.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11.对历史而言,个人命运可能隐藏在很小的一个小数点里,但对个人而言,却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

12.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13.我们可以利用政变来推翻一个暴君,也可以利用战争来打倒一个独裁者,但是对待那些坚定的信仰,以及那些牢固的信念,我们却没什么手段可以利用。

14.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15.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

16.倘若没有传统,就不可能有民族的气质,也不可能有文明的存在。因此,自从人类存在以来,他们所关心的两件事就是:一、建立传统;二、当它所带来的好处用尽时,就努力摧毁之。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17.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18.如果书写在各民族历史上的只能是一些纯粹理性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大事,那世界史上可以记录的事件就寥寥无几了…………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

该书观点比较零散,好多句子也在得脑子里思考一下才略略知道大概,最要命的是脑子里没有一部法国史,遇见好多例子得吭哧吭哧去百度,一会百一次,虽然看的略心累,但还是增长了见识。

书中大致讲了群体的特征,心理,意见,信念,分类和特点,是一本短小精悍但能准确揭示群体心理现象的书,它即使出版于1895年但其的某些观点也仍然适用于当今社会。通过此书,你能看到群体在生活中的缩影,会想通一些以前不明白的群体心理现象。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冲动,多变,急躁但又单纯,偏执,这并不是说群体不好,而是说群体表现的好与坏全看环境及领袖,领袖通过断言,重复,感染以及名望来说服群众,使群众像狂热的宗教徒般崇拜他,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多次提到共产主义,民主,自由等比较有想象力的词, 政府及领袖通过这些简单,非理性的方式鼓动群众使其遐想进而产生爱国之情,民族荣誉等情怀,这看似无厘头,但想想又何尝不是这样。这些遥遥无期的、抽象的概念代表的是人民的单纯心愿和热切期盼,正因为这些东西的简单,非理性,多重复,感染力强等特征,人们才会有这些如信仰般的热烈情绪,也正是这些期盼,热情,爱国之心等使群体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做出不计名利的举动,这是一些与个人的日常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观念,只有这些才能让群体达到慷慨赴死的地步,所以这种群体成为了历史变迁的主角,群体表现的好坏完全看你怎么驾驭。

总的来说,乌合之众,是一本打开新视野大门的小书,即使部分观点有失偏颇,但仍然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值得一读。当然,如果结合一本法国史就更好了。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3)

从未想过会读《乌合之众》。书名实在太异类,太吸引眼球,大有一副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误入他途。

古斯塔夫·勒庞的好些论断骇人听闻:

1.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非理性),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秘密;

2.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迄今为止,彻底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一直就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它的解体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创造和领导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精英而不是群体;

3.从事实角度看,群体领导人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出自本能但往往十分可靠的了解;

4.群体的特点无意识、观念易传染、容易接受暗示。与人类的催眠状态累似。行为上趋向于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群体在智力上低于孤立个人;

5.群体感情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情绪夸张与单纯,偏执、专横和保守。领头人感动他们的方法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词,不断重复,绝不说理证明任何事情;

6.群体想象力不但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一个传言,在他们脑中唤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但是,只要开始思考,这种形象也会迅速消失。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因此,和群众谈技术不比谈愿景;

7.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群体喜欢的英雄,永远是恺撒。他们受无意识支配,很容易屈服于世俗的等级;

8.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它有移山填海的力量。使一个人具有信仰,就是让他强大了十倍;

9.关于教育,作者说,一味记忆、重复、模仿是一种信仰行为。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

如果对群众心理研究有兴趣,不妨一读。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4)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800字: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1841.5.7-1931.12.13),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读其著作,文风与亚当·斯密之《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相似,结合丰富详细的示例说明作者对于群体心理的观察、总结、思考和升华,不仅是心理学的著作,而且融入的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的反思,因此深度和厚度得以拓展。

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具备自己的思想感情。当个人关注于同一件事时,个性特征消失,群体心理形成。

群体心理依赖于本能(法不责众,数量就是道理,群体就是正义)、传染、暗示,群体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冲动、易变和急躁,没有任何长远策划,不承认现实的障碍;易受暗示和轻信,缺乏理性、批判力,夸大情感等。因此,群体的智力表现远不如群体中的个人;群体更有力量,但是表现极不稳定,完全取决于周遭环境;群体行动受感情激起并主导,往往构成骚乱的因由,但也是英雄主义的来源。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只接受简单观念(例如口号),容易夸张和极端,群体中的个人智商基本丧失,往往容易被极端的感情打动,绝对不能用智力、推理、论证等方式说服。

群体心理意见形成的基础因素包括:民族、传统、时间、制度和教育;直接因素则是鲜明的形象、概念和套话、幻觉、经验。因此,群体领袖常常以断言、重复和传染的手段动员,而没有人细究背后的逻辑(例如电影中将军战前训话)。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合卷深思全书观点,当真当头棒喝、振聋发聩,群体展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回望历史上的运动,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有限的精英;而现实当事件,群体行为偏激往往超乎理性的想象。而我们任何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得不融入各式各样的群体,作为群体成员的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性认知呢?特别是投资经理在面对市场时,如果无法坚持独立思考,随波逐流,那么难免被贪婪和恐惧掌控,沦为情绪的奴隶,业绩也就可想而知。

君子慎独,但也应慎融入群体之后的理性衰退!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5)

终于花了2周的时间把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看完了,这本书是以我认为相当缓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头雾水,无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获不同。

这本书在同学的推荐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到尾我都觉得这本书中偏见很多,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群体的心理、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罗伯特·莫顿的《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他指出这本书确实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勒庞生逢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他在此书的这里或那里,以十分简约甚至时代错置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 群众的反叛、 大众文化、 受别人支配的自我、 群众运动、 人的自我异化、 官僚化过程、 逃避自由投向领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庞考察了一大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念,这使这本《乌合之众》具有持久的意义。

群众,乌合之众。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勒庞看来,当人们变成了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时,一种降低他们智力水平的机制就会发生作用”,“ 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因此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群体具有冲动、 急躁 、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书中列举了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因此,“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同样,这也可以解释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狭窄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希望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这也给领袖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勒庞解释说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会让人犹疑不决(这点我没看懂?)( “每个时代的群体杰出领袖,尤其是革命时期的领袖,大多才疏学浅,他们往往勇气超过才智。才智过多甚至会给领袖带来障碍,但正是这些才智有限的人给世界带来最大影响。”)。但领袖们会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6)

许秀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

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分为异质群体(如街道群体)和同质群体(如政治群体、宗教派别、士兵等)。

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勒庞对这个团体的态度很矛盾。尽管他试图贬低这个群体,但他肯定了它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

1、冲动、易变、急躁。孤立的个体有能力支配自己的反应行为,而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它可以在一瞬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

团体很容易充当刽子手,也很容易慷慨大方。

2、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建议,通过相互感染,很快就会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脑海,群体情感的一致倾向也会立刻成为一个固定的事实。

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这个群体的感情极其简单和夸张,只有极端的感情才能打动他们。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韩德强认为,在游行中扇老人耳光仍然是正义的。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仰要么被完全接受,要么被完全拒绝;他们迷恋传统,对可能改变自己生活条件的所有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因为无论名利,他们都是服从的,绝对致力于真实或虚幻的理想。例如,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数百年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崩溃。

1861年,美国爆发内战,北方战败,美国废除奴隶制。

6。该组织的信仰是盲目服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宣传。比如伽利略、布鲁诺等进步人士在宗教法庭上,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不能归咎于领导人。那些有宗教信仰的团体实际上有很大的责任。

7、群体的观念完全为平等的精神左右,对自由民主没有丝毫的尊重(绝对均贫富)。喜欢绝对、不妥协、简单的形式,夸张、重复,并以合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都能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一旦一个人进入群体,他的个性就会湮灭,群体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异议,情绪化,智商低下。

在情报上,科学家和平民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性格上,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8、群体的想象力,只会被“形象”打动。但事实上,后者更应引起重视,这说明在医疗制度和自我保健方面存在问题。

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人思想感情中的道德约束和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从众、教条主义和放弃责任感油然而生。以爱国名义进行的一些****件,一方面极尽暴力语言辱骂其所憎恨的对象,包括和自己观点相左的同胞;另一方面语言不足发泄其爱国公愤,就把情绪转移到与之相关器物上。

9、群体的理性只能接受比喻等初级推理。比如:冰放在嘴里会融化,则所有透明的物质在嘴里都能融化;相信人多就能够天下无敌;相信仅仅依靠抵制日货这个简单行为就可以打击到日本,但是在很多地方却演变为打砸抢,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犯罪,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则会认为我们还是一个落后愚昧、没有秩序、没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民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时时记着历史上别的国家对我们的侵略,一讲起来则气愤填膺、摩拳擦掌,这是一种弱者的自卑心态。

应该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中国人民脱离了被压迫和奴役的历史,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们和其他国家一样,是平等的人民。

三、群体心理学的应用

1、应对****件

目前****件正呈多发趋势。如2008年3月14日,拉萨市18名无辜群众被烧或砍死,其中382人受伤,58人重伤,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9万元。

2008年8月19日,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41名警察和19人受伤,2人死亡。究其原因,是收购价格较低导致了蛟龙与公司之间的冲突。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发生一起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犯罪,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2012年9月15日,长沙**游行变打砸抢。

2012年9月15日,西安**演变成打砸抢事件。

国外的****件也是层出不穷。2005年10月27日,法国巴黎郊区爆发被认为是法国自1968年学生发起“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持续十余天,波及300个城镇,超过4300辆汽车被焚毁,800多人**。2007年11月25日,巴黎郊区再起骚乱。

因两名少年骑摩托车与警车相撞后死亡,数十名青少年和**发生冲突,焚烧多座建筑和多辆汽车。2011年8月4日,伦敦一名29岁的黑人平民被警察开枪打死,警察上街施暴。它引发了社会动荡,并蔓延到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尔等城市。

学习心理学、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配合其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的破坏性。

2、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了解群体心理学可以对大量的历史经济现象做出真正的解释。群体是无意识的,理性是人类较晚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所有行动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

文明的主要动力是各种情感——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和追求荣誉。

群体现象受文化影响很大。一名清华大学教授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一些群体文化意识,如:强调法律、秩序却又不遵守法律和秩序;希望秩序对别人管用,轮到自己却总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相信法不责众;希望一夜暴富,等等......

3、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群众的是一些传统观念,应该逐步地影响和改变。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总结英国议会250多年稳定的经验时指出,他们“从来不考虑是否严谨对称,更多的考虑它是否方便实用;除非感到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不进行革新。”我国当前一些群体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于传统文化,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4、建设和谐社会

在书的结尾,勒庞非常悲观。他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是野蛮人、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循环,这是哲学的终极悲观主义。现实是不断进步的。所有的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人格的可能性,这将通过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来。

是需要文明的群体行为,还是原始的群体行为?答案很明显。在实践中,要做到宽容、尊重科学理性、理解非理性;关心朋友、了解敌人;关注自己、融入群众。

(作者系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防治科副科级干部)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7)

研究大众心理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作者认为在群体里,累积起来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很多社会学方面的实验都证明了个体会受到群体影响,丧失控制自身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群体中,无论是善念还是恶性,都很容易被推向极端化。

符合群体想象的观点,即便缺少逻辑链条,依然能够大行其道,而不符合群体想象的观点,逻辑再缜密,事实再清楚,也无法说服群体。

每一种文明都是少数几个基本观念的产物,历史的波动就是这些基本观念的改变所引起的,而这种改变是以百年为单位慢慢衍进的。

名称只是毫无用处的标签,就好像英国这个民主国家目前依然是君主制,而相当多所谓共和体制的共和国目前却处于专制压迫之下。相同的制度体系,为什么有些国家实现高度繁荣,而有些国家却陷入了困境,可能就需要探讨这个国家底层的文明框架了。

比较而言,文字的叙述更需要重视逻辑,演讲则应更重视建立形象和感召力,将听众激发的热血沸腾的往往是一连串意象,而非逻辑。

作者提出断言、重复和传染是领袖必备的动员手段。这个论点令人印象深刻,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政党、领袖在用大量断言和重复来争取支持者,建立共同价值观。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想到孔老夫子那句著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者的观点与孔夫子这句话背后的逻辑非常贴近。因为调动群体力量依靠的是意向、幻想,并非真理、逻辑,所以不应该用哲学、思潮去影响群体。不能形成统一意志的群体就会失去力量,进而陷入混乱。作者认为即便是提升群体的智力、认知水平,也无法避免群体致愚,因为任何群体都不可能全知全能,作者甚至说,在普遍性的问题上,40位科学院院士的投票不会比40个搬水工的投票结果高明多少。不能认同这个逻辑,我们今天前所未有的面临的扁平化社会,独立意志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伸张,每个人在不同方向上的探索都有可能使得整个群体受益,只有提高警惕,避免在群体中丧失主体,才能焕发每个个体的价值。40个院士可能是和搬水工一样的外行,但具有科学精神、懂得逻辑和调研重要性的群体做出的判断,与“搬水工”绝不会相同。

因为工作繁忙,所以这本书看的潦草了些。恰逢冯小刚《芳华》上映,由此想到,集体是多么重要,不能获得集体的认同又是多么痛苦。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8)

关于群体心理。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群体习惯被控制和引导,崇拜权力,领导者的权力在群体中至高无上,理性的规劝和让步只会让群体感到软弱和欺骗。

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根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偏离种族本身的群体不会长久存在。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稳定不可忽视的理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个群体之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勒庞认为,传统观念、欲望和情感支配着人们和群体。人们可以轻易地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不能改变传统本身。这个传统根深蒂固。

没有传统,无论民族气质还是文明程度,都将不复存在。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了传统并非益成不变。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破败不堪时,人们才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

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

以上几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对立的,但他并不否认人的存在的本质。为了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必然要打破传统,但他并不提倡剧烈的变革方式。勒庞的这一观点与他对法国大革命风风雨雨的经历密切相关,但对于正在进行改革的现代社会也有借鉴意义。渐进式改革或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指南,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只要能引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就能被推向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这一点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力史中得到印证。在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矛盾,重塑公众信仰,将是中国改革开放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限性,故必须控制和平衡群体的发展,重塑公共信仰,为社会变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此外,每个人都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勒庞也不例外,因此勒庞关于妇女、儿童是低级的、愚蠢的评论可以作为考究其生平的研究材料,这点瑕疵对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犹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篇9)

托克维尔指出,“在从平等的时代,人们彼此之间不信任,因为他们全都一样,然而这种比喻让他们几乎没有限制地相信公众的评判力,其原因就在于让所有的人都保持头脑清晰是不可能的,真理并不会与人数上的优势携手并进。”

在现实中,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会受到群体的干扰,个人的智力会削弱。

每逢节假日,商场会搞一些优惠活动,打折,秒杀和抢购等。当人们发现某一处聚集人多时,虽然不清楚有什么,出于好奇也会蜂拥而至挤在一处看个究竟。他人的七嘴八舌总会对我们的购买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人的行为会感染到我们的购买欲望。于是不管当下是否需要也会盲目跟风大量购买,仿佛不那样对不起大家的热情。

几周后,价格又回到了促销的起点。为了省钱的用心刹那间得到了玷污。我们忽略了商家的营销手段,只在乎了群体的行为和热情。这时候“有钱不买半年闲”的理智涌上心头,对闲置了物品“冻结”了资金的一时冲动感到无奈。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20xx年8月31日20时左右,在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妇产科,一名孕妇从5楼分娩中心坠下身亡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网友围绕“究竟是谁拒绝为产妇剖腹产”的展开热议。

不明真相的网友仅凭医院的视屏截图指责谩骂家属,认为他们为了省钱造成了悲剧。一时间,恶意攻击不觉于耳,根本容不得家属申辩。

有时对事件的评判仅凭一方的言辞和指证便会引起一些群体的共鸣,在那一瞬间,激动的情绪占了上风,智力已显低下,人们忘却待真相大白之后再去评判。

凭借一时冲动发泄内心不满,并不是明智之举。

当最终的调查结果公布:医院撒谎,家属还未来得及闹,院方已先发制人曲解事实,利用截图把视频中因为疼痛摊跪的孕妇,解释为跪求家属同意剖宫产。

网友不知真相,使家属陷入网络暴力,家属在失控的网友面前百口难辩。

真相大白后,打脸的事实让网友逐渐冷静。

群体不具备论证的能力,憎恶一旦在心中生成,也会立刻转变成仇恨。

人云亦云迟早会毁灭一个人的个性,缺少理性的评判是当事者的悲哀。

没有通过调查,不了解事件内幕就不该有发言权。一群人行为的一致性也不代表他们的认知一定正确。

有时候,个人对事件的正确判断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每个人遇事冷静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理性对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