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纪录片观后感优选

03-27

有哪些重点是需要我们写进作品名的观后感里的呢?在观看时,我们内心深处往往会有一些想法。这时我们要细心地写好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时最好描写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优秀的“家园纪录片观后感”文章阅读,我们鼓励您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最新内容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1)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家园纪录片》的纪录片,这部影片着眼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展现了他们在如今现代化社会中的生活和挣扎。这部纪录片打动了我,让我深思现代社会对我们家园的影响以及我们对其未来的责任。

这部纪录片以一个由父亲、母亲和两个小孩组成的家庭为中心,展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代化社会的适应。影片以一个中产家庭的日常为线索,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变革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

首先,纪录片通过展示这个家庭的家居环境来传递信息。他们居住在一栋平凡的公寓里,细节中透露出经济压力的存在。房间内摆放着各种廉价的家具和装饰品,显示着他们勉力维持生活所承受的压力。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照片,让人们看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也逐渐了解到这个家庭的挣扎和付出。

其次,纪录片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来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父亲是个勤劳的工薪族,整天忙于工作以供养家庭。母亲是个负责任的家庭主妇,她尽全力照顾孩子,煮饭洗衣,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孩子们明显能感受到父母的辛勤付出,他们虽然有时会抱怨,但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家庭的感激和对父母的支持。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观众们深刻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家庭关系的冲击。

最后,纪录片通过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见解。影片中,家长们忙于赚钱以维持生计,孩子们则被千篇一律的教育体系所束缚,他们在早上乘坐挤满人的公交车去上学,每天面对着繁重的功课和竞争压力。这样的现代生活方式给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部纪录片挑战了当代社会对家庭的定义和期望,让观众们深思我们对于家庭的定义以及怎样平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家园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部影片,我认识到现代社会对我们家园的影响以及我们对其未来的责任。它让我重新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中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这部纪录片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关注家庭关系并努力寻找平衡。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2)

今天我看了一个记录片——《家园》。地球就是我们的家,而现在,有许多人正在破坏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我在这个纪录片里看到了温泉,它们美不胜收、五颜六色,有一点的绿,又有一点蓝,还有一点金黄色。看到了整群整群的动物们,它们都靠在一块儿,有的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有的在水里游啊游的,有在陆地上来来往往的,真是太壮观了!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如此壮观的最象。我还看到了以前人们造的房子,高高低低,有大有小,有旧有新,一片彩色。可是和我们现在们高楼大厦相比,我们的房子

好看多了。但是,他们那种更节约材料,我们是用砖造房子的,而它们的是用土造的,非常节省。

而现在,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却不爱惜它。河上漂浮垃圾,死鱼……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地球正在悄悄地哭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农业也发展了起来,人们开始采集矿物,这一些矿资源就像一个美丽的调色盘,像个颜料池,五光十色的。

地球上有许多种类的生物,而人类正在捕猎着一些生物,这些生物是没有错的,人类为什么要去捕猎这些生物呢?

如果不爱惜地球上的资源和生物,总有一天,地球会给予反击。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爱护地球上的一切,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纸用电,不破坏生态平衡,让我们的家园一直美下去!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3)

篇一:地球已追不上人类的欲望——法国环保纪录片《家园》观后感顾训中20xx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在全球同步上映。

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

震撼!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的破坏,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书籍、电视和电影已经层出不穷。

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产生的**……《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一直在不断地拍摄空气中地球生态的变化。

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

”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

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xx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阅读、审定。环境专家向贝特朗提供了详细和最新的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言,这一现象才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准确。然而,显而易见的事,地球越来越暖,各种影响正在显现。

面对这种变化,作为地球村最负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观望,更不要继续作恶。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同样,欲望确是是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许多科技发明都是通过满足人的欲望来驱动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能忽视其他事物。这就是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催生的事实。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性的观点,虽然很荒谬,但由于其强大的实用价值,却被很多人牢牢地抓住了。事实上,即使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

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而且,任何一个有点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

是时候让人们恢归理性,用头脑而不是感官来思考了!《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

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那50%的森林是多么可怕,而是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

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当地球赶不上人们的欲望时,我们应该越早越好!篇二: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前不久,经人介绍,在电脑前一口气看完了电影《家园》。影片仅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却是导演历经15年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动用88000多名员工拍摄而成。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深深地问你我:我们该怎么办?

接着,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看着人类一点一点地摧毁她,一步一步地把人类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中,而人类则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让它毒害他们的肺。但这似乎还不够。人类也需要制造杀虫剂和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死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在积极繁殖的同时,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因为人类的存在,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并不乐观。地球越来越热了。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广州,它们打算怎么办?环境问题没有边界,更不用说离我们很远,未来也不远。这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未来。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可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现在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达到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世界将至少有2.5亿气候难民。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

面对贫困,数以百万计的非**组织已经证明,人民之间的团结比国家的自私更强大。许多国家**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择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

但中国每周都会建设两座燃煤发电站,看看丹麦,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炭输送到地面,而不是天空。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不管你怎么做,首先要看你是否愿意做。想想每个人都买了什么。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地球很美,但有赖于你。第三部分:纪录片家园: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生存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

人类历史只有20万年,但地球已经存在了近40亿年。对地球来说,人类只是一道闪光,但这道闪光,在20万年里,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

她美极了,她很富有,我们在她的生活中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地球开始慢慢被净化,氧气开始丰富。

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生机勃勃,充满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承载着生命的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

在人类发展的20万年初期,就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

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

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

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

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

”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

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知道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择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

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曾经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

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

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家园》,值得我们去**。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篇四:纪录片《家园》观后感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

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

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可以”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

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

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能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

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不过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可以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

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形成了现在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不过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

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曾经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能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4)

作为一部关于家园的纪录片,观看《家园》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家园的可贵和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不同的人物和地点,让我们了解到了不同的家园和人们对家园的态度。从日本高科技公寓到美国的小镇,从中国的农村到非洲的贫民窟,这些家园看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人们如何与自己的家园和周围环境相处。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日本高科技公寓内的年轻人们,通过科技的力量打造了一个舒适、安全且便捷的环境,大大提升了生活品质。然而,片中也揭示出了公寓居民因过多依赖科技而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和生命活力。

在美国的小镇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传统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们在家园内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保护和传承了文化传统和环境资源。与此同时,非洲贫民窟中的人们却面临着高度的生存压力,他们的家园甚至不具备基本的食品、水和卫生条件,人们的文化和背景不受保护,生命和健康长期处于危机中。

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园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家园不仅是我们居住、生存的场所,也是留下记忆,传承文化,感受人性和拥有安全感的地方。我们应该保护和珍惜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安全健康的家园。

最后,我想说,《家园》这部纪录片让人们重新关注了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让人们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家园。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5)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可以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能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不过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可以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形成了现在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不过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曾经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能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6)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xx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思考,也不就应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个性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期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下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透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到达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透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就应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7)

《家园》是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我被电影里美妙的自然景色所深深震撼。导演杨恩·亚瑟费尽毕生心血,为我们呈上了最美妙的景色与最深刻的道理。

随着人类脚步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社会从石器时代跨越到了科技时代。一切都变得不一样。而随着这种时代的发展,人类也变得越发贪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开始破坏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建造高楼、工业废气......随着这种形势的愈演愈烈,我们的地球妈妈终于忍受不住,这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地球变暖、冰川融化......原本美丽的地球开始变得满目疮痍。

水资源、煤矿、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再怎么索求也得不到的。这是来自于地球母亲几亿年孕育出的结晶,这是她慷慨的恩赐。如若人们不再贪心,地球可以不断地给予我们恩赐。这些自然资源全部是按着自己的轨迹来自由生长的,它们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容不得外界的阻挠与破坏。可是人类就在不断的破坏这些规律,砍伐了无数珍稀品种的参天大树,污染了蔚蓝美丽的海洋。导致地球不得不停止她的给予。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弄的。

每一个国家和城市一直在喊着环保环保的口号,每一个地方都贴着环保出行的布告。大家口中喊着环保,可行动上又何曾做到环保了呢?又有哪些人真正地去实行环保口号了呢?尽管我现在生活的很好,不缺水,不缺食物,也许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延续这种水资源和食物充足的生活,可是我们的下几代呢?他们也可以过着这样的生活吗?也许答案就不那么笃定了。

我只希望人们可以早早醒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多为地球母亲疗伤,为世界作出一些贡献,保护好美丽的风景并更多地创造这些风景。积少成多,现在的负面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我看了《家园》后的感受。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8)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有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本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达。感性是指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理性是指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即我们地球目前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100年以后整个地球被掏空现实: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但是,地球已经追不上人类的欲望。诚然,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

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实,平衡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节课前我们在课上专门拿出时间来讨论一条小河的变化。我们家乡的小河最大的变化不是环境被污染,正是它本身的资源被耗竭。不知从几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条两条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条上百条。这只是一条宽不过几十米的小河啊!小时候的我们经常到河里去游泳,去嬉戏,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够底的河床和飘满油污的河水。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几年间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的弊端已经显现,鱼类大量死亡,农田灌溉出现困难,甚至牲畜饮水都出现困难!

然而,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事实已经如此,悲伤只是徒劳,我们也无法改变过去既定的事实。本片导演也坦言,“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是啊,人类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变哪怕从现在开始。

虽然影片的最后,导演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只要我们放下包袱正视问题,希望还是有的,未来还可以拥有。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所有人类需要一起,尽我们所能,用尽我们的智慧,为地球母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为,要敢于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哺育我们的地球家园,也为了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个人类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从节制与分享开始,保护一切资源,爱护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9)

前几天**了纪录片《家园》,感触颇深。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深深地问你我:我们该怎么办?

之后,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看着人类一点一点地摧毁她,一步一步地把人类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中,而人类则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让它毒害他们的肺。但这似乎还不够。人类也需要制造杀虫剂和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死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剥夺了其他物种通过心脏繁殖的生存权。因为人类的存在,此刻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不容乐观,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于广州它们将要怎样办?环境问题没有疆界,更不要以为他离我们很远,未来并不遥远,只是要看我们选取怎样的未来。

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此刻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到达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世界将至少有2.5亿气候难民。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为了应对贫困,数以百万计的非**组织已经证明,人民之间的团结比国家的自私更强大。

许多国家**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到达,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取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中国每周都会建设两座燃煤发电站,看看丹麦,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炭输送到地面,而不是天空。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10)

我们的地球正在被我们破坏,我们的环境遭到工业排放的PM2.5的破坏和可饮用水大幅减少。这都是我们在破坏地球的结果。

国家列了很多数据来表示地球已经快撑不住了!除了空气,水就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了,但经过国际科研小组计算地球的水资源仅够我们用到2050年了。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矿产也所剩无几,煤能供人类使用169年,天然气只能供人类使用65年,石油甚至只能让人类使用46年就枯竭了,地球经过好几亿年形成的东西就被我们几百年给使用殆尽了。还有,平均每小时就有1个物种灭绝,每年有一块瑞士大小的热带雨林消失

PM2。5其实是一种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要再执迷不悟了!为了我们,也为了我们的后代,也为了地球爷爷,我觉得应该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让地球爷爷给予我们宝贵的礼物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们首先要节约用水,家里少开一点空调,多开一点风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上学时,可以走路就走路,如果家离得远一些,可以考虑低碳出行,骑单车比较方便。

我在大街上常常遇到一些停在路边的汽车,人在里面吹着空调,我们却在外面呼吸着汽车排出的废气。这些开车的人也不考虑一下外面的人的感受,把废气排出外面,经过的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如果开车的人在外面,经过的人这里面,开车的人会是什么感受?

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