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教案锦集六篇

04-28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工具。下面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帮大家编辑的“李煜虞美人教案”,请到我们的网站上查看以了解更多信息!

李煜虞美人教案(篇1)

《虞美人了李煜教案》


《虞美人了李煜教案》是一部经典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深入解读李煜所写的《如梦令》中的虞美人一词,以此展现了唐代李煜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具体且生动地阐述这篇教案的内涵。


一、介绍李煜和《如梦令》


李煜,唐代末年的南汉王,他在位期间,极力整顿政治、文化,提倡各种文艺活动。《如梦令》是李煜创作的一首词,词中以描绘“虞美人”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解析《虞美人了李煜教案》


文章首先以问题的方式引出教案的主题,即“虞美人了李煜”,并迅速进入李煜和《如梦令》中的虞美人一词的分析。接着,文章详细解读了“虞美人”这个词的具体含义,通过对“虞美人”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李煜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表达了对痛苦人生的思考。


文章接着通过对李煜生平的介绍,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李煜的身世背景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的背景信息提供了对李煜的理解,也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虞美人了李煜教案》的内涵。


然后,文章进一步展开对《如梦令》的深入分析。通过对词语、意象和结构的分析,深入阐述了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尤其是对“虞美人”这一意象的引申和词语之间的呼应,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李煜在词中表达的思想。


文章从具体的语言技巧入手,解析了教案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篇章安排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读者更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思考。


文章对整篇教案进行总结。总结了教案的核心思想、对李煜的解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总结,文章拉近了读者和教案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加思考这篇教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虞美人了李煜教案》的详细、具体且生动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李煜通过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唤起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这篇教案在帮助读者理解李煜的作品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对美好事物的思考和追求的启示。

李煜虞美人教案(篇2)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词《虞美人》,下面请大家朗诵一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首板书在黑板上面)

二、背景知识导入

学这首词之前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虞美人》这个词牌名的来历(在这位同学板书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看到一《虞美人》这个词牌名会想到哪些相关的东西)

大家看到这个词牌可否想到与此相关的东西?电影《霸王别姬》,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据说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此词牌名源于项羽与虞姬的悲剧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想想,李煜的命运是不是一个悲剧故事呢?

板书:《虞美人》 《霸王别姬》 虞姬

三、再接着我们了解作者李煜。

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用现在的话可以这样概括,李煜,民族汉,职业皇帝,业余爱好填词作曲,不良习惯贪酒好色。但他这个皇帝是乱世皇帝,当时候的南唐,内忧外困,风雨飘摇,但此时的李煜仍“泡酒吧,卡拉ok,苟且偷安”,史书上记载他“好声色,不恤国事”,最后国破家亡,被北宋俘虏至汴京,封为“违命侯”,过起了“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但这位皇帝政治上的平庸,并非不学无术,他的副业就搞得特别好,他热衷于他皇帝职业以外的事,比如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被后人誉为“千古词帝”,今天我们学习的《虞美人》,就是李煜词作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篇,也就是这首艺术价值极高的词,同时给李煜招来杀身之祸,成为李煜的绝命词。为此后人感叹:“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板书: 千古词帝 亡国之君

李煜

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帝王

【国家不幸词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四、赏析

古人说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是如何在《虞美人》中表达他的凄婉和哀愁呢?我们先看这首词的上阕: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词的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显示出愁思就象那一江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一江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五、课后思考题

请大家想想在中国古典诗词还有哪些描写“愁”的绝妙词句,然后跟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比较,看看哪一种更具有艺术震撼力

1.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zemeng)舟,载不动,许多愁

3.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附注

1.解释:

小楼:作者被关押在汴京的寓所。

故国:旧国,此指南唐。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朱颜改:指自身原本红润的容颜,由于被囚禁而无限忧郁而显得老态了。

君:作者借以第三者的口吻来扣问自己。

2.翻译: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李煜虞美人教案(篇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教学设想

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的篇目,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把握意象、关键词句以及艺术手法来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课后习题引入他的《浪淘沙》进行拓展阅读。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整体感知——诵读

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们齐读本词。(生齐读)

2、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

3、师: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想象成李煜,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感情基调:凄凉哀伤

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听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

5、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情感。

6、再找一学生诵读。

7、学生再次齐读本词。(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分析鉴赏——品读

1、师:刚才大家诵读了这首词,已经感受到作者凄凉哀伤的情感,那么词中哪个字能直接抒发这种情感?

词眼:愁

2、说一说:李煜有哪些愁?

往事之叹

愁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3、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合作探究):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

提示:从意象、关键词句、艺术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

4、展示交流:

(1)品读意象

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美好景象——亡国之痛

往事:锦衣玉食,九五至尊——往事之叹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故国之思

(2)品读关键词句

①又

“又东风”点明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②改

改:朱颜、地位、感受

不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③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④拓展:写愁思的名句。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列举一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3)品读手法

①诘问(自问)

宇宙永恒有常昔日九五至尊

②对比

人生短暂无常今日阶下囚

③设问、比喻、夸张

④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自然永恒----景

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生无常----情

(4)课堂小结

①、通过抓意象、把握关键词句和艺术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愁绪: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对他曾经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惹来忌恨,招来杀身之祸,《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②、归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品读——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缘景明情(意象关键词句手法----感情)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思考讨论: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点拨: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梦醒之后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离别之痛,对青春易逝、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

(六)课堂总结

1、小结: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2、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再次通过视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3、学生背诵全词。

(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七)课后作业

1、必做题: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略)

2、选做题:

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提示:①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

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八)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重要考点,如何做到既要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能避免“满堂灌”而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应对高考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节课可以说是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尝试。在本节课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是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进行交流展示,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李煜词作的音乐美。反复诵读侧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深层品读既结合考点又不致课堂气氛乏闷,反而给学生提供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展示交流的舞台。而且在整个课堂节奏上把握得当,没有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但这节课仍有不足之处,就是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的功课较多,而且展示交流时忽略了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今后仍需努力改进。

李煜虞美人教案(篇4)

虞美人李煜课件


虞美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传世之作,被视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作之一。而李煜,正是这首词的作者。李煜是南唐末年的皇帝,也是一位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南国才子”。他的词作以豪放、浪漫而著称,虞美人更是他的代表作,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本文将基于虞美人李煜课件的标题,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虞美人及李煜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来看一下虞美人的创作背景。虞美人词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李煜被囚禁在江宁的时期。当时,李煜已经失去了帝位,被迫过着囚徒的生活。这段不幸的经历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激情。相反,他的心灵在囹圄之中获得了另一种自由。在狭小的囚室中,他用笔写下了他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虞美人就是这样一首关于爱情、美和自由的词,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有激情和自由奔放的情感。


接着,来分析一下虞美人这首词的文学特点。虞美人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词四句共八句,表达了作者对虞美人的深情追思。从词的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就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接着,作者以虞美人为主题,描绘了她的美丽与短暂,以及自己对她的深深思念。在虞美人之美、光阴之短暂之间,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悲剧。整首词给人一种豪迈、伤感的氛围,同时却又仿佛传递着对美与自由的追求。


虞美人这首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作之一,开拓了豪放词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它以其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影响了后世很多文学家的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虞美人这首词被后世文人频繁引用,并成为了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虞美人李煜课件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了虞美人这首词及其创作背景、文学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虞美人这首词以其豪放、浪漫的风格和对美与自由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而李煜作为杰出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创作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和自由的思考。虞美人李煜课件通过详细、具体且生动的介绍,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虞美人及李煜的创作和影响,也让对古代文学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李煜虞美人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中的第一篇。本单元是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词从唐朝后期开始兴起,《虞美人》正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

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词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在诗词鉴赏学习中往往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积累不足,鉴赏时往往脱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不能挖掘出原作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是学生普遍缺乏鉴赏兴趣,因而只能停留于表面的东西,无法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优点:

该班学生班级凝聚力加强,比较活跃,与教师的互动性较好,动手能力较强。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回顾词的发展,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领悟词的意境,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词的鉴赏能力和知识搜集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领会作者创设意境、抒发情感的手法和风格

1、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鉴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探究法。

(二)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第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感悟该词意境。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课时(40分钟),主要由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感受词情、体会词意、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这六部分组成。

1、播放邓丽君《虞美人》MTV导入。

设计意图:词最初是歌唱文学,现在的学生平时也很喜欢唱歌,以歌的形式引入能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诗情,为下面赏析打下良好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故事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霸王别姬》又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把握住词的情感基调,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是请学生分组提前预习后自己制作好了介绍材料,走上讲台由学生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介绍形式可用多媒体或卡片等。

设计意图: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用音像效果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开始自由朗读。

2、听示范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词情。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情境有利于情感体验,先自读后听读能使学生进行自我比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更好把握词情。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具体方法:由感受词情部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该词的整体基调。提出问题:找出词中概括李煜心情的词(愁)。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抓住关键词,揣摩诗人情感,学生可拓展思考,为什么说“又”

问题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学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问题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讨论后总结,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所知。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

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以前的教法多以教师为主,以朗读、讲解、分析为重,学生兴趣不大。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喜欢的音乐入手,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提起,后作者生平从搜集资料到制作介绍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结合背景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李煜虞美人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关于李煜的历史故事、优秀词作。指导学生诵读,并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词,充分把握文本差异这个切入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与情韵;了解本词体现的人生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艺术手法,对重点句子的深入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述与启发有效结合

学法:诵读法、分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文件:邓丽君的《几多愁》,通过音乐旋律让学生们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二)知人论世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因为李煜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子,历史上的项羽也是双瞳子的。古代迷信说法相貌不凡的人一定是帝王之相。因此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李煜的哥哥李弘冀对他是颇为忌惮的。为了避嫌,也为了韬光养晦,李煜采取了避世的.生活态度,整天花前月下、饮酒赋闲,所以号钟隐、莲峰居士。)他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前期的词风感染了明显的轻靡绮丽色彩;后期的词风呈现出苍凉沉郁的格调。词风的变化源于词人生活环境、人生遭遇的改变。975年,宋朝军队攻占金陵,俘虏了后主。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亡国之后的阶下囚生活,让他的词转向对思乡之苦、离家之痛、亡国之恨的书写。

987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写下了《虞美人》这首词,并命令乐工进行演唱。当皇帝听闻此事,龙颜大怒,并赐“牵机药”(牵机药乃是古来帝王要将近臣和妃子赐死时所用的毒药)毒死了李煜。因此《虞美人》就成为李煜的绝命词。因此有人就说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首普普通通的词怎么会要了李煜的身家性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再走近李煜、走近他的作品吧。

(三)诵读指导

诗歌教学应该重点强调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才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抑或者是今天的新课程理念都将朗诵定格为诗歌教学的重心。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排除字词读音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可以播放名家诗朗诵片段,朗诵能力好的教师也可以亲自示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这门艺术的语言魅力。然后进行具体的诵读指导:

1.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凄楚哀怨

2.整首词的高潮部分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几多”、“一江”要进行重读,进而将心中怒不可遏的愁怨喷涌出来。“愁”与“春水”需要轻度。“向东流”需要将声音延长,进而体现出愁绪的绵延不绝。

(四)分析品鉴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有的版本将“春花秋月”写作“春花秋叶”,你认为哪一种好?

明确:认为“春花秋月”好的。理由是:钟嵘《诗品序》:“春风春鸟,秋月秋蝉。”这些自然风物的变化是能够感动人心的。古代人是习惯使用“春花秋月”来象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然而此时的诗人已经沦为阶下囚,面对如此美景只能心生遗憾、抱怨。往日自己奢侈、自由的生活只能浮现在记忆之中,所以词人希望“春花秋月”的日子尽早结束。

认为“春花秋叶”好的。理由是:“春花”是比较容易凋零的,比喻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而“秋叶”给人一种萧条肃杀之感。所以“春花秋叶”,春、秋两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特征,正好能够衬托词人遭受的牢狱生活之漫长和痛苦。

(这两句诗运用的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对比。。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是自然永恒的现象。而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的。将宇宙的永恒与人世的短暂形成对比,其哀怨落寞之情呈现纸面。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何理解“东风”?

明确:按字面理解就是从东面吹来的风。南唐定都在金陵,在宋朝的东南方。因此之于李煜而言,“东风”就是从故国吹来的风,这么理解正好与后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契合。或者“东风”理解成“春天”,表示自己离开故国,成为阶下囚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一个“又”表现出词人的绝望,无限感慨之情被表露无遗。陆游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又”也是一种渴望复国的无望。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词人的被杀有何关联?

明确:“月是故乡明”,月圆之夜不免引起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始终怀念故土,怎么会不引起统治者的忌惮呢。再加上后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故国的怀念之情又得以加强,宋朝皇帝怎么还会留下词人李煜呢!因为词人写了这首词而被杀掉,也就能够说得通了。

(这两句诗运用的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对比。小楼东风可以视为李煜在现实中受到囚禁约束的体现,而故国明月可以视为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的体现。用昔日的美好来对比反衬今日的凄惨,悲痛的情感不言而喻。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有的版本将“雕栏玉砌应犹在”写作“雕栏玉砌依然在”,请问哪个更好?

明确:“应犹在”比较符合情理。因为词人李煜客居异乡,故国的“雕栏玉砌”、“雕梁画栋”不能亲眼见到,只能浮现在词人的回忆之中。这种推测与遥想更符合逻辑。因为是推测与遥想,所以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同时一个“在”、一个“改”构成对比,表现出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谁的“朱颜”在改变?

明确: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故国的容颜。朱自清《诗多义举例》:“多义也并非有义必收: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我们广求多义,却全以‘切合’为准;必须亲切,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经过取舍,我觉得将“朱颜”理解为李煜的自身是较为恰切的,因为这样,“只是”、“几多愁”、“朱颜改”都能解释通顺。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的版本将“几多愁”写作“许多愁”,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

明确:我觉得“几多愁”比较好。这是诗人自己问“愁”的数量,但是它并没有给人以明确的答案。人生的愁怨就犹如那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一个陈述词“许多”显然是不能够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这两句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从内容角度来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九个字的长句,一口气贯彻下去,滔滔滚滚,声情合一。这两句诗之所以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源于创作主体具有真纯的情感,正如尼采所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同时也需要将真纯的情感琢磨得完美晶莹。

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运用比喻(将“愁”比喻成“水”)、夸张(将“愁”夸大成漫无边际的江水)、设问(以情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突出愁之多,愁之浓)。

(五)合作探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别是这样评价李煜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其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同一个人的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明确:这个问题比较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探究,形成读书报告。参考书目叶嘉莹的《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等。

(六)总结

词人李煜娴熟地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将真纯的情感倾注其中,被王国维赞誉为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法国著名作家缪塞曾言:“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休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就是《虞美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吧。

(七)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虞美人》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第三题:讨论《虞美人》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个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有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五、教学反思:

1.使用多媒体课件,内容充实丰富、具有直观性特点,而且音频文件的名家朗诵更能带领学生走进词境,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共鸣。

2.强调古诗词的诵读,只有充分的吟咏才能体味到诗词的语言魅力与情感力量。我觉得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一种音乐的艺术,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喜欢音乐。

3.充分利用文本差异,推进串讲的展开。其实,不同版本的文字各有千秋,各有各的艺术魅力。只要理由“自圆其说”即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质疑批判精神。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李煜虞美人教案锦集六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李煜虞美人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