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精品13篇)

05-02

哪里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可供借鉴?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读后感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来进行撰写,今天小编分享了一篇网络上选出的“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文章,感谢你的阅读期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收获并请与你的顾客分享!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1)

做一名“慧”教育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发现虽然所处时代不一样,但是教育思想却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教学。章节特别多,我看得也很珍惜。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但在这本书中,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和参考。

在读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这一章节是,我感同身受,极为深刻地体会到:做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定要“慧”教育,用耐心和智慧,发现孩子某一方面的闪光点,然后以这个支点,撬动孩子向上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被老师“定性”为“思维迟钝”的巴普里克却在植物学学***较高的天赋,因为他观察的细致,关注点的不同,敢于实践、探索,成为直接培育苹果树苗不多的2个孩子之一。这件事情,的确引发了我们认真思考教学和教育上的思考:“差孩子”到底如何教育?

用耐心和发现的眼睛赏识每个孩子。赏识教育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整个成功的教育思想中,它提醒我要时刻把赏识放在心里。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浇灌,用爱心培养。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接受我们班的时候,交接老师就给我介绍过这个班级“尾巴大”的问题特别明显。于是,关注优生之外的时间我特别关注“学困生”,试着努力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关注他们的闪光点,控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丁,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他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喜欢跑腿,不按时完成作业。一开始,我只是仔细观察他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我让他去办公室沟通,观察和理解他的问题。经过在语文学***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只是在自信心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基于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但是我发现他在同学交流相处方面非常的暖心、热心,而且只要对他提出明确的要求,他会尽力完成,虽然一开始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是那么近,但是我对他的进步会及时在全班进行庄重的表扬,并且在课堂上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有展现的机会,让他觉得自己行,并当众给予他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就这样逐步地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2)

读《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对教学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除了多问问题,多听多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有幸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学***,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为教育教学工作点亮了一盏指明灯,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真实案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使我真正开阔了眼界。

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光辉思想和简洁的语言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并没有过时,就像一场及时的语,滋润着干渴的灵魂。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每天都很忙,一天过去了,但收获不多。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

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读书,坚持每天读书,与书结下终身的友谊。他在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开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格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书中提到:

“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我认为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

现在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我想再读一遍这本书,仔细品味一下。希望能把书中的灵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3)

再一个我要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辈也在书中着重指出了,“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落后的原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总共只有200、300个词汇。我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歌谣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有一些5、6岁的儿童,从来没有对任何事物表现过惊奇、赞叹和欢乐。

他们也没有幽默感,不理解喜剧性的场面和情境,很少放声地欢笑,而对别人开的玩笑则报以病态的反应”。当我读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了一年级的一个孩子。我喜欢叫他小蔡,因为他姓蔡。我在接班伊始就对小蔡有了比较深的印象。

第一个他坐不住,回头,歪着身子,正确的上课姿势维持不了几分钟。第二,孩子没有表情,眼睛里也没有一岁孩子应该有的颜色。我从教以来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学期或者半学期会带一年级的孩子,我喜欢刚入校门没有被学习生活禁锢还满怀童真的小同学。

但是在小菜的身上,我得不到惯常的反应。他拒绝我的示好,甚至对我的话没有反应。我喜欢揉孩子们的脸和他们一起玩。有时我拥抱他们。

但是小蔡拒绝我。他回避我。当我和班主任交流时,我说了一些关于他的事。班主任告诉我,小蔡的妈妈有精神问题,经常住院。她父亲不得不工作和照顾她母亲。

当然了,孩子肯定相对的就会忽略了。后来一年级合班,学校安排家长会的时候我见过小蔡的爸爸。一位圆润的男士,长得一看就是亲父子。

看着这个多动症的孩子(他坐不住,父亲来之前,我坐在他旁边,第一排,我的腿晃来晃去,椅字咔嗒咔嗒地响)和那个连添不上飞信的胖父亲安慰儿子,我突然觉得我应该多骚扰小蔡。以后凡是我去一年级上课都会逗他,抓住了聊天,提问问题的时候挑他能回答的叫他,同学合作的时候先去他们小组问问小蔡会读单词了吗,能不能给老师展示一下。班主任老师也把孩子安排在前排坐,挨老师近一些。

这样半学期下来,小蔡同学相对刚入学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虽然上课还是会玩,小组合作的时候经常默默的发呆,但是回答问题有了明显地进步,小手时常会举起来,甚至经常“不能自控”地抢答,下课了也能在楼道里疯跑了…… 这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过多的去在乎他的成绩。年后开学,我的办公室在二班隔壁。站队上操的时候,看着小蔡又漠视了眼神,我说磊磊你是不是应该问我老师过年好,小蔡同志波澜不惊的和我擦身而过,留下身后其他孩子热情的“英语老师好”“ 王老师过年好”。

我想,这个孩子缺失的是我作为老师无法弥补的了。

我在立题的时候说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但是文章到了末尾,还是抒发性的东西多一些。因为我觉得这些孩子的负面因素比较多,我觉得在情感上影响、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长会比较有利。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成绩。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4)

厚积而薄发

当姚塘栖谈到教育时,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以及许多关于他的经典句子。但我从未真正下定决心读他的任何作品。最近刚好从网络上看到他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它很不错!

本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建议,**教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由于时间很短,我只是浏览了一下。然而,我对其中的几个印象深刻。对我来说,这使我工作中缺少的。

书中的“教师的时间从**来?” 正是我所困惑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一位30岁的历史老师有一门公开课,这门课非常好。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每节课,我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备课。然而,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花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这就像我们以前经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

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我们现在要的是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不求大海般波涛汹涌,生涩难懂;只求细水长流,永不停歇。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不停地学习,再学习。孔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理念,学习新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步,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厚积才能薄发”,我们要做的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正是因为他们不断阅读,不断补充知识。

我们的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和教学困难。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就那我自己来说吧,课堂上总觉得时间不够,要么预定的教学内容讲不完,要么没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我有时会想,我设计的教学计划结构是否不合理,不照顾学生;或者我总觉得不安,因为每一个内容都很全面,导致重点和难点不突出。

结果是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疲惫不堪。有时,做事急于“抱佛脚”。在最后一节公开课上,花很多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和知识;因为写**也是浪费时间躺在电脑前。

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后果。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学习是很重要的。

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

”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有多少次他觉得自己因为缺乏知识而处于不利的地位?有多少次想旁征博引,却显得力不从心呢?我问自己,我真的冷静下来好好读书吗?

教育教学工作好比是细水长流的小溪,没有了水,还能成为溪吗?有些老师可能会说“我们每天的工作忙得要命,哪来那么多的时间读书啊?”其实,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别人有时间,你为什么会没有呢?

再说,没时间的话可以少读几页,总不至于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吧!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个心。

书籍可以沉淀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内涵。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应当主动地学习,不断地读书。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获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或缺的。

书中的“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使我感触颇深。 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

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让人苦恼和担忧的是这种淡漠的心理状态。学生在某门功科上落后,考试不及格,这并不可怕,但他态度冷淡。”细细体会,这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或很少关注到的问题。

我们老师只是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虽然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真正能做的事情却寥寥无几。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能遇到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你讲课,他呆呆地坐着,有种泰山崩于前而仍能处之泰然的感觉。

你批评他,就像是隔靴抓痒,挠不到要害。这样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很头疼,就像一拳在棉花上,起不来。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了呢?我们所说的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做到了呢?

有多少教师从一开始就真正深刻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就算相处好几年也并不一定真正的了解。既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学生,我们怎么能因材施教呢?

对于那些后进生,不是老师的冷言冷语,就是补不完的作业,订正不完的错误,还能对学习提得起兴趣吗?我们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每天都被他们的功课搞得焦头烂额,怎么有时间去发现?话说回来,真的要因材施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一是班中学生较多、差异较大;二是老师平常的工作已经很忙了,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就算有这个心,但老师的能力也是一个方面。但是,只要我们的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在自己的正常工作中做到这一点,我想总会有收获的。

要让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就必须对你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细致的了解。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像那些对学习无动于衷的学生,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然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课堂上我们要特别关注这类学生,要善于从细微的小事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点拨和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及**价、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尊,找到自信,有所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摆脱思维的惰性,积极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研究中来,就会热爱本学科的学习。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耐心与细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老师都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宽容的心,慧眼帮助我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毕竟人无完人,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在课余生活中,教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对学生多给予情感投入,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呵护,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接纳你。

先做到让学生尊重信任你,然后学生才能喜欢、热爱学习你的学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

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教师这个职业并不简单,因为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5)

杨融融最近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对我启发很大。作者的教育思想既有人文关怀,又有科学素养。他不仅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这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这本书相当于读一本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著,这使我受益匪浅。

本书对青年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建议说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易阅读。

一、教师用一生准备一节课

1、“不断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可缺少的一部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是知识的空虚和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为此就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籍终生为伴。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从阅读教育经典著作入手,再阅读新时期优秀教师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2、写“教育日记”。它可以时随时随地的记录,也可以是一天工作的总结。记录日常工作中的教育现象、学生的问题等。

在周末,我将对所有记录下来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大量实际工作的经验,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三。创造性地学习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学习别人的教学技能,比如听课,看看优秀老师教给学生的作业本。关键是要理解为什么优秀的教师是优秀的,这取决与这些因素。

向别人学习,决不是机械照搬,而是学习其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积极充电,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在日常工作中作一些科学研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教师要能够根据对事实的分析,预见到将来的困难和挫折,未雨绸缪,这样意外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否则会非常不利于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2,研究性学习-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

1、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师应当在学生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就教育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

2、让学生学会观察、理解;学会思考、概括;学会抽象思维。

3、培养学生的扩充阅读。教师要给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前,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阅读是减少学生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可以有效地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4.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劳动,并通过劳动来发展个人能力和爱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手脑并用’。

在时用大脑的同时,用手进行测试;用手的时间,同时用脑去思考,才有可能去创造。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开端;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5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自尊和自信心。亨利海涅曾说过:“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死的。

每一块墓碑下都有一部全世界的历史。”

读书、教育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简单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只要我们从细微处着手,天天坚持把它们做好,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教育家,但我们走自己的路,塑造了自己的风采,铸就自己的未来。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繁荣,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6)

——世茂崇文小学科学范豪杰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李镇西校长给新老师的建议书,受益匪浅。作为一名2016年的新老师,此时读到这本书,对于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工作,学习,生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包含四个章节,分别是关于“基本素养”的建议,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设,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以及关于“修身养性”的建议。 全书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一名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及和学生和谐互动、实现角色互换等问题,给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指明了工作方向,规划了美好的前景。很庆幸我能进入一个有着理智和科学领导团队的学校,在我即将踏入教师岗位的暑假伊始发给我这本书,让我能提前在心里预演了一下将要面临的工作。

李镇西在书中序言部分说:“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可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崇高的师德情感和积极学习思考都将成为我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

那么崇高的师德情感如何获得,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做到较高的诚信度,以诚待人,同时自身做到夯实而又磊落。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最有可能影响到身边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会夸夸其谈,结果却了无事事,诚信度就会受损。

学生不信不服,工作起来就会困难重重。同样,教师本身行为拖沓,必然给自己形象大打折扣,这样怎么可能做好教育工作。所以无论大小事,都要言必信,行必果,求稳求实,有了良好的影响,学生才能被折服。

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尤其在授课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该以“诚”和“信”作为立身之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配合,听从教育,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

其次,教师必须有相当的文化修养,才能为文化素质高的人服务。当然,高涵养并不意味着高学历,学历与涵养并不能划成等号。一般来说,教师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无法表现出较高的宽容度。

我说的高尚道德修养,是一种文化品位,一种高雅而不庸俗的思想境界。如果拥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必然会受到追捧与敬慕,不用说教式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被感染,要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感染是一种深远的影响力。教师是学生直接模仿和依赖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渗透到学生身上。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老师“上梁”不正,必然这种无涵养的举动就反射到学生群体中去,这个班级必然乌烟瘴气,不讲服人,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怎么能教书育人?再有很普遍的现在,仗着自己是老师,处处显得高不可攀,不与学生亲近,爱理不理,甚至言辞粗鄙,这样怎么好好育人?育人先正己,“常三省吾身”,想要学生诚服,就要时时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并且时刻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卑不亢,坦坦荡荡,磊落做人,才能收到“服人育人”的效果。

第三,教师本身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师德”的细节。作为教育者的老师,要学而不倦,要喜于学,乐于学,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风气,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达到育人的目的。其实,教师不断加强各方面技能学习,还有一个极关键的作用,就是“博才多艺”服人,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作为教师如果不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就很难满足教育的需要。

平时就不难发现,越多彩丰富的老师越是受欢迎,作为老师不能只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落伍,起到长期育人服人的作用。

在李校长的书中,也相当重视老师的积极学习思考,既然反思型教育是全书阐述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我以为应做到以下一点。首先,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寄托,而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寄础。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责任,那么我们是否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呢?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书育人亦如盖楼。如果我们有建筑知识大厦的志向,那么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手上有足够多的知识砖块。

如果我们没有像大海这样的头脑,我们怎么能带我们的学生欣赏广阔的美景。如果我们只是用自己仅有的那么点万古不变的老知识,囫囵着学生的课堂,那我们是不是就辜负了国家的寄托,家长的叮咛,社会的期待?

所以,在踏入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参照优秀的老教师,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查漏补缺,不断的填补自己的短板。就像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一样,我们要在不断学习中追求我们的理想,包括合理安排工作,保证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继续锤炼教师的基本功;用教育随笔记录丰盈而真实的教育生活等。好学为要,我们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我们才能称得上尽心尽力了。

第二,在今后的教学事业中,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除了教导我们的师长和共同成长的同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去爱、去教育的学生。而我们与这些朋友交往中的“信”,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所理解的教学实践,即为在对学生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投入到学生关怀当中,认认真真的做好日常事务。

“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不是一句空话,“一生奉献”也不仅仅是一句高声的宣言。我们在坚守教育这份事业的同时,更要坚守本书中的老师给我们的真诚建议,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仅要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还要坚守自己对学生的“信”、对家长和学校的 “信”,更要坚持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信”。

第三,反思型教学是反思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我们应该随时反思:我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

我的教学准确吗?即使我所教授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我所教授的知识适合我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吗?即使是适合的知识,那么我所教授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吗?

我的备课能更好吗?我的教学能更好吗?这些问题可以用书中的一些标准来衡量,例如: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第一堂课,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把讲台让给学生等,但更多的衡量标准,需要我们深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的进行有效反思,才能总结出来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还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反思型教师。他认为,反思型教师是通过对日常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剖析,不断超越和提高自身教育境界的教师。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

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而且,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维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能够坚持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学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才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老师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我曾经幻想过很多具体的老师形象,或端庄儒雅、娓娓道来,或光芒四射、谈吐幽默,也幻想着将来自己的学生对我的评价都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走上那光荣而神圣的三尺讲台,又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自己一生的事业,我一直在思索,很庆幸我在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反思中成长。

因此,品读完本书,我在今后后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崇高的师德情感以及时时进行反思,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7)

最近,又轻轻翻了几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因为篇幅的短小精悍,直击要害,每每翻阅总是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此,我深刻理解到,既然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因,或者说,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改变过多地做很多的作业和练习,应该精心地为学生设计补习内容。现在,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啦,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去做,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用什么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中讲到, “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乐人和动人都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就像110米栏的赛场上,以前有个美国的阿兰·约翰逊,现在出了中国的刘翔,但谁敢说刘翔就坐稳了第一把交椅,明天不会出个阿兰·约翰强或者刘翔翔呢?教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都说: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许多启示。

这本书为我们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相信一定让我们产生不少的共鸣。每天到校后,我们需要面临家作检查,班级卫生监督,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催收个别动作偏慢的孩子,辅导个别暂时落后的孩子……仰望时钟,时间总是每每匆匆流逝。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扪心自问,这恰恰是我最缺少的,每次刚一拿起书籍,总是借口还有别的事需要自己去忙活,便又放下手中的书。于是,时间就匆匆地从我身边擦身而过。而教育类的书籍呢?又嫌理论高深,无法运用于学生的实际,便又望而却步了……所以当别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洋洋洒洒地述说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剖析遭遇教育事故,巧妙化解,寓教育与无痕时,我又只剩下感叹的份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最让人感动至今的还是这个故事: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个故事最初是在求学时我们的带班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次听说,感叹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精益求精的敬佩;而现在,我更多地感动于他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情。

他,一定是个内心装满爱的人!

他,一定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暖暖的太阳!

他,有着爱的力量。

感动之余,也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8)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感想一

这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建议。要盖好房子,必须要打好地基!

今年,我突然接管了六年级的一个班。经过一周的接触,我发现许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问题。为了每一个学生将前面五年所学的知识补回来。我们不得不在别人开展活动的时候,练习生字书写,为的是把字体变得更漂亮些,记住更多以前忽略的词语。

我们不得不在别人都在背诵的课文的时候,还在逐字逐句的读书,为的是把课文读的再流利些,再优美些。我们不得不在别人放声高歌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课文,为的是能更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现在我们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离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还很远,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毕竟,我们的地基上有裂缝。虽然补救有点晚,但我们仍然希望我们的知识殿堂能建的更高。

通过这些经历,我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敲响了警钟。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要注意提高基本的读写能力,读准拼音,写准拼音,这些最基本的工作,我们都做得很好,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中高年级以后的知识工具。此外,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应该充满艺术色彩。如果枯燥的生词抄写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写作作业,更有利于孩子对生词的记忆。

班主任经过多年的工作,将形成自己独特的班级教育管理方法和技能。这些方法和技巧不能通过模仿发挥很大作用,这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9)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自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带学生训练,晚上还要训练……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 这几天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最近,有幸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要继续学习”

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继续学习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设疑问难、探究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等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学习同样给我的课堂教学带进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从最初简单的电教媒体——幻灯、投影,到现在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学效果也越来越理想,使知识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可以把知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当然要熟练掌握使用这些教学手段,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而且实用的课件。 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二、“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

“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定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社会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借用方方校长的一句话:“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重要法宝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并让这种习惯熏陶我们身边的每一株幼苗,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10)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后感16提要:现在我们的身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题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上的后进生”。他们大多是弱势群体,在基础教育中往往被忽视

更多精品源自**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后感16

一看见这本书的题目——《给老师的建议》,一瞥见作者又是苏联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几分敬仰。苏联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探索,值得我们青年教师欣赏和学习。怀着这一份憧憬,抱着谦虚的态度,认真的把这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读了个遍,觉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认同的观点

1、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一个学横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2、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的显眼,那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我们坚信,如果一个学生年轻时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脑力工作指导老师,他将永远学不会思考。

二、联系实际

中职生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很时髦,但思想不太稳定;他们要求进步,但他们的毅力是不够的;他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但他们的理想信念却被削弱了。

现在我们的身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题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上的后进生”。他们大多是弱势群体,在基础教育中往往被忽视。当他们原本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脱节时,便滋生了反叛心理。

严重的失落感、差强人意的学业成绩、家庭的漠不关心,加上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不少中职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三、反思与重构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独立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对社会的多种**,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学校明确提出了从人到人的教育观念,以帮助中专生区分善恶。

《给老师的建议》一本书中,第27条说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的事”。我认为用书来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是个好办法。

所以,一方面,我们自我加压,不断更新变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关爱学生,让其有所作为,在关爱中成长。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11)

最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学到了许多不同的教育观点。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

关于学生学***、学***。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

形象地说,它是一朵娇嫩的花朵,千万根细小的根在潮湿的土壤中孜孜不倦地滋养着它。我们看不到这些根,但我们要小心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丽就会枯萎。”兴趣是学生学***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没有兴趣的引导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导致厌学。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趣,这样才能激发学***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你应该试着让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和触摸他们不理解的东西,让他们在面前有问题。”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

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是一种引导。课堂提问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要点要到位,为学生获取知识铺平道路。好的提问就像节奏鲜明、流畅优美的有节奏的韵动。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生动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线。在带领孩子们上了一堂有趣的植物课之后,他写道:

“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12)

时间不是教师的全部,知识才是教师的本钱。——题记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对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况且教师和所有人一样,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利用这24小时来做如此多的事情呢?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辗转如涌。

突然感觉教育工作者是那么辛苦、那么疲惫。起初,我报考师范院校只是为了有两个足够供我玩的假期:暑假和寒假,现在想想自己的想法是那么幼稚,那么可悲!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突然豁然开朗,同时为教育事业的神圣慨叹!时间对于教师而言是空气,少了它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轨迹。有一种老师整日在时间的苦海追随,上课的时间不能满足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还要占用自己工作日之外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如此辛勤劳作的老师,勤恳的工作者被多少人感动?

记得,我在读小学、中学的时候就有几位这样热情的老师,并以这种老师为骄傲,感觉他们特别亲切,为教育不惜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如今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才明白这不是教育的真谛,这不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学有法的老师在课上能将所有的知识使学生消化,变为自己的食粮。我觉得这需要教师经验的总结与积累,要想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不掉队需要教师用时间来诠释,这也关系到如何开发学生智力的问题。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开发,必须使学生感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就时间来说,还是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但是时间又不是教师的全部,比时间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有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看到这段话,我相信有好多人会为之震撼,同时也产生迷惑。为什么用终生来备课?为什么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备好一节课?用终生来备课,是把终生的时间用来学习、读书,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补充着营养,使自己的知识细水长流。知识沉淀到一定程度就会迸溅出不可预知的力量。可见,知识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要不然怎么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的出现?当把知识汇集成海洋,就会如水波在海中辗转,融汇交织。真正将所具备的知识相融于一起时,在教学中就游刃有余了。用终生来学习不就是为了用这几分钟来备课,减少时间的浪费吗?如果真做到如此,我相信不会有人说我的时间不够用了。

教师除了读书使自己具备足够的知识之外,还应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我觉得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比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才能够少费心思给予学生指点,更不至于时时刻刻牵肠挂肚,这不也节约时间了吗?学会阅读不仅是开发智力的好办法,而且是一个人不可具备的能力。如何读才有成效呢?读与思是并存的,只有学会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才算是真正的阅读,这也能使学生获益匪浅。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可见,思与学之间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想有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教育方法。教师不是缺少时间,真正缺少的是知识,是教育方法!得法才能得天下!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篇13)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力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

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当家长知道孩子的摹仿能力很强时,往往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所谓的培养和教育就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

”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教育不一定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社会上到处都是学校,生活中到处都是老师。然而,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有规律,而且深刻而坚定。从一个人的教育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最早、最长、最有影响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

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你的孩子在一起,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汲取知识和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不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