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优选152句

05-08

“如果说“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则是对“为”的“肯定”。”你都知道有哪些必读的名人格言句子?名人格言使我们感受到人性的高尚和智慧,优秀的名人格言能够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经过严格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汇总了老子名言的最新资讯,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在您的生活中起到一些实际作用!

老子名言(1--19条)

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人活到一定份上,很多事情就看淡了,人生就多了一份闲适与从容。

2、南怀瑾经典著作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3、老子为此还倡导我们要做到“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高自大。

4、二、“此平世之士”:“平世”的意思,不如文中的“离世”、“非世”、“避世”明显,疑为“并世”之误字。“并世”与世相谐和、即与现今社会合作之意。

5、可我们如今的有些国家,整天扮演世界警察,到处打打杀杀,却为的是一己私利;我们有些企业,要求员工无底线加班,难免就有人会猝死在办公桌旁;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任意打骂,导致孩子跳楼新闻屡见报端。

6、而治理一个国家呢,也是一个道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8、作恶多端的人,上有国法,利剑高悬,下有公序良俗,是怎么也逃不掉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人生最终逃不掉的因果!

9、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10、而一旦受到冷落,受到非议、讥讽,也会非常的敏感,反应强烈,坐立不安,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好像在意自己得大病一样。

11、看过一篇新闻报道——有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视如生命,孩子冷了,热了,疼了,无不让他牵肠挂肚,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然后再忙也要陪孩子写作业,给孩子讲故事,在他眼里,孩子就是天使。

12、译文: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政去化解民怨。想解决难题,得从容易的时候入手。要完成大业,须从细微的点滴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刚产生时是容易解决的。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13、花放水流,自有旨趣;禽鸣鱼乐,各具天真。大自然的美,让我们不自觉地去追随。“荷风送香气,潭影空人心”,人与自然的互动,有时能让我们保持清醒。

14、比如说,领导因为你表现好,夸奖你,提拔你,你因此感激涕零,不知道何以为报,害怕对方以后冷落自己,同时又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达不到对方的要求,这样思前想后,坐卧不安,那就是受宠若惊。你太在意领导对你的态度,甚至自己生了病都没有这么在意过。

15、就是表示从a点通过这个“道”可以到b点。

16、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顺应天道,以“有为”入世,以“无为”修心,方有身处红尘的清静。

17、【译文】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1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心情低落说说发朋友圈。

19、一觉醒来,诺诺穿成书里霸总男主的十七岁小逃妻。男主看着她眼角凭空多出的泪痣,阴森森地掐住她脖子,语气兴奋病态:你不是宋诺诺,你真美。趁我还没爱上你,去死吧。诺诺就被杀了。书中时间倒带,回到家里人刚要把宋诺诺送给男主的时候。重来一次,诺诺战战兢兢,怕得要死。诺诺记起男主杀她的理由,拼命牢记三件事。要丑一点点。努力扮演宋诺诺。别让男主有任何爱上她的苗头!【魔鬼病态霸总×沉迷活命小可爱】“仇……仇少,我快高考啦,五、五三还没做完呢。”男主嗤笑解衬衫扣子:“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老子名言(20--38条)

20、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

21、“无为而治”,是在符合规律的事情上“竭尽所能”,在违反规律的事情上“一事无成”。

2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道德经》

23、其实哪一个人在人生的坎坷的路途上不有过颠踬?哪一个不再憧憬那神圣的自由的快乐的境界?不过人生的路途就是这个样子,抱怨没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飞也只是一个梦想。人作画是现实的,现实的人生还需要现实的方法去处理。偶然作个白昼梦,想入非非,任想象去驰骋,获得一进的慰安,当然亦无不可,但是这究竟只是一时有效的镇定剂,可以暂止痛,但不根本治疗。——梁实秋〖156字〗

24、文学的审美意义被一种纯净的表达的欲望取代,散文在它的最高意义上已经不是文学,而是生命,它不需要华丽的文藻,不需要运筹和方式,不需要想象力的驰骋,生命本身的激情成就了一切。——王虹艳〖83字〗

25、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26、你为别人提供帮助,解决难题,别人自然对你产生好感,愿意和你进一步来往合作,这样你的人脉和资源越来越多,想不成功都难。

27、现在的黑白之道意思是指黑色和白色的道路,比喻暗黑和光明的道路

28、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29、老子的道德经,最厉害之处就是书中蕴藏的顶尖思维,你如果想要有超凡的成就,首先要有脱俗的思维,穷则变,变则通,真正厉害的人,如果觉得自己固有的思想观念行不通,会在以上这两点“做出改变”,可以快速打开局面,往往越来越走运!

30、《周易》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世间万物皆遵循阴阳之道,如:天地,日月,男女,昼夜等。

31、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看到的也许是假象而已,如果对方是个善于伪装之人,并且对他的底细了如指掌,有针对的投其所好,那他的那一套就不管用了,事实上,曾国藩也的确因为轻信自己的判断而吃过大亏。

32、原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如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3、老子《道德经》:两条处世天规,暗藏大智慧,若能悟透,成就非凡。

34、老子说,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到别人的恩惠,赞扬,或者追捧,就会感到诚惶诚恐,无形之中感到非常大的压力,很怕自己做不到位,而令对方失望。

35、以前,我们习惯于对矿产资源的疯狂开采,我们习惯于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干预;现在,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讲“让孩子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36、《老子》一书中说:“万物负阴可抱阳,冲气以为和”,指的也是阴阳二气。

37、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

38、老子所在时代,列国争城掠地、贵族骄奢淫逸、苛政甚于猛虎、法令多如牛毛、人民怨声载道、暴动彼伏此起……正是这些情况,让老子对所谓“有为”的认识,才尤为深刻。

老子名言(39--57条)

39、不良人的十六句经典语录,最后一句画面感十足

40、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万物万事皆是因果!这个是千百年来,恒古不变的真理!

41、曾国藩顿时瞠目结舌。看来,经验是死的,人是活的,太相信自己的感觉,注定要吃大亏啊,凡事还是不要掺杂太多个人的主观判断,多站在客观角度,多方调查了解之后,再做出决定,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42、黄磊与妻子孙莉相恋九年,结婚二十三年,三十二年的朝夕相处里,他们没有厌倦彼此,感情依然如相恋时一般美好,黄磊说:“两个人在一起久了,是习惯还是爱呢?——是习惯了爱。”

43、所以说,一个人没必要玩那么多花样,也不用挖空心思琢磨算计,只需要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然后稳稳当当,踏踏实实的按规律做事,按规矩做人,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老子道德经所言:执大象,天下往。

44、不仅如此,这人总能找到理由把曾国藩暗自吹捧一下,但是又不着痕迹,听起来真诚自然,发自肺腑,这让曾国藩暗自称许:这年轻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留在军中委以重任,一时间,怎么看这人怎么顺眼,简直当成忘年之交。

45、由于老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悟道、行道(即“贵食母”)。因此,他绝不会说此道是不可言说的。这只能是那些望文生义的孔儒们的有意歪曲。

46、乾的特质,一个人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

47、早期代表有姜子牙(姜尚)和周文王,姜子牙不但是一位精通道术的奇人,而且对阴阳五行的推演颇有建树。传说善于运用奇门遁甲。辅佐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了周朝。周文王是后天八卦的发明者,周易的创始人,善于占断。

48、“无为而治”,是依据规律、依据制度来管理,是超越法治的法治,是超越人治的人治。人治也可以,但不能乱治;法治也可以,但不能枉法。

49、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50、好大喜功,终为怨府;贪多求全,必逢忧苦。老子从规律性的角度,梳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51、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清静经》《道德经》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52、而应该全面客观的看问题

53、慎独就是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表里不一、没有素质的事,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南宋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慎独之时,人主要面对的是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才称得上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54、【译文】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对此糊里糊涂——俗人聪明于小事,而我明于大道。俗人都精于算计,只有我少私寡欲——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朴。

55、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6、同德自相求,肯因休显看。

57、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老子名言(58--76条)

58、五、“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淡然”和“无极”,从词性看,都是形容之词,或者是“淡然”形容“无极”,或者是“无极”形容“淡然”,其意却都难协,其间必有舛误。

59、二就是阴阳,也就是乾坤。

60、【译文】人们都害怕的事情(必然有其原因),所以不能不有所警惕。人们都害怕的事情(必然有其原因),所以不能不有所警惕。

61、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四句话顺序是如下:

62、哲学的认知,最早是观察自然而发现的“阴阳法则”,之后发现“道”;因为“道”的要则“无有论”,就是“阴阳”范畴。“道德经”中“老子”讲的所有二元道法,都是运用“阴阳法则”推导出来的。可以说“道德经”是“老子”对“阴阳法则”应用的总结。所以,“道”在“阴阳”之间;“道”是“阴阳法则”的应用。

63、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

64、如果说“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则是对“为”的“肯定”。

65、人活着,要有精神,要有龙马精神。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乾阳之气。

66、其实,老子的所谓“自然”,不仅包括“大自然”,而且也包括与其类似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67、五行相生含义: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加热熔化金属,使其变为液态)也可变为水(此时的水可以理解成液态物资的范畴),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68、而“道”呢,就是万物的本源、发展的规律和做事的准则。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任何的事情,都要自然而然、顺势而为,保持本真、自由发展。

69、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70、换言之,所有的理论,规矩,规律,方法,经验,技巧,都未必完全精确,对于经验之谈,不能过于信任依赖,因为这些都是因你的主观认知而得来,如果轻易相信,过于依赖,往往不能认清客观事实,弄巧成拙。

71、夫轻诺必寡信出自《老子》六十三章这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

72、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73、老子的思想精华是“无为而治”

74、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75、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76、意思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天地万物,刚开始是一体的,后来变成阴阳,随着阴阳的运转,最后产生了万事万物。

老子名言(77--95条)

77、老子非常善于以一种“正言若反”的方式表达其观点。正如我们熟知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祸福相依、相互转化。

78、万物的成长与成熟,离不开我们的爱养和保护。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79、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80、计程息劳牵,日晚江路永。

81、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82、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有较高研究价值。……

83、【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84、《说文解字》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明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涵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85、【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86、过了几天,曾国藩拨给年轻人一笔不小的款项,用于采购必需品,没想到几天之后,手下亲兵急匆匆来报——那个青年才俊是个大骗子,已经携款潜逃!

87、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老子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他只是把那种又有禁又有纵,又不能禁又不能纵的状况,叫做无知无欲。无知的意思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知识。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有害的欲望。尤其现在,小孩子一学会上网就完了,他控制不了自己。人有欲望,本来不是坏事。欲望是让人成长的动力,是让人进步的关键。可一旦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就糟糕了。

88、这里的黑白之道,亦可以同老子、庄子影响下的处世之道相互融合。所谓知白守黑,多是指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以沉默内敛的暗状自守,以做到和光同尘。即便身处尘埃之中,也能够保持自身之高洁,不露锋芒,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

89、可以说,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治,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是阴阳互生的哲学。

90、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的发展原本简单有趣,只要我们减少人为地过度干预。

91、阴阳家的消失确实是一大遗憾,这也许是其系统理论难以深化认识或改正错误的主要原因,这显示了战国以后,大一统社会的重要缺点。

92、连樯如有待,聚泊就村井。

93、人有多善良,福有多深厚。

94、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

95、自我意识,是烦恼的根源。

老子名言(96--114条)

96、老子名言名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97、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98、这是老子说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99、时下,各种“识人术”、“观人法”大行其道,其实那些玩意儿娱乐一下还是可以的,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用处,为什么呢?术,是心智思辨的产物,而万事万物真正遵循的是什么呢?——道。若不懂道,再高明的术也是隔岸观火,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

100、天地万物遵循阴阳之道,才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人遵循阴阳之道,一辈子才有好风水。

101、老子活一百六十岁是《史记》最保守的估计不过民间有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就是因为老子活了84岁,而孔子活了73岁。所以民间的说法是84岁。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这是历史资料的说法)。

102、宠:偏爱、褒扬。辱:指责、斥责。受到偏爱、褒扬或责罚惊慌失措。宠辱若惊,得宠或失宠就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恐惧不宁,像大祸临头一样。

103、“老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104、【译文】。轻视敌人是最大的祸患。此言骄傲自大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105、人算计,比不上天算计。

106、道虽无名,却有名;道虽无为,却有为。“无为”并不是消极应对、无所作为,而是凭借“无为”而“有为”。

107、释义:有的人在受宠或者失宠的时候,都会惊慌失措,那种在意程度,就好像在意自己得了大病一样。之所以会特别担忧在意,是因为有一个“自我”存在,如果可以做到无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108、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109、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110、福祸相依是出自老子《道德经》名言:若兮福所依,福兮祸所至。

111、译文:当人们在没有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时刻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要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古人说:“心中越谨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风格上则又要泼辣大胆、雷厉风行。”遇到事情都应该如此对待。

112、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为什么情感不一样了?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了,所以,他真正在意那个孩子吗?——不是,他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真正爱的也是他自己而已。

11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14、董仲舒创立了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其学说主要有两个要点:祥瑞、灾异说。天下有祥瑞的现象出现时,是因为君主有德,人心向善,而感动了天地;天有不详之兆时,例如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必是人们做了对不起上天的行为,上天会以灾害的形式,来警告人们,要人们赶快自醒。这种理论主要是为了威慑掌握着极大权利的君主们,让其行为收敛,这是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最佳利用。

老子名言(115--133条)

115、答:老子,是个长寿之人,到底活了多少岁,说法不一,总有一百多岁吧。老子长寿的原因主要是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恬淡虚无,精神內守。安其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总之,懂养生之道。所以,他活了一百多岁,确实是长寿之人!

116、还比如说,他用“江海”来解释“谦恭”,所谓“江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他用“树木楼台”来解释“基础积累”,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7、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是古人对人类社会或自然界的归纳总结的哲学认识。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18、有朋友会说,不一定吧,比如人的情感也不真实吗?爱一个人难道也是在意自己的感受?你别说,真还就的的确确如此!当你爱上一个人,你有没有想过——你真正爱的,也许并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带给你的感受。

119、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样的智慧。

120、世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121、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122、古人说,阳气尽了,人就走了。乾阳,也是生命之力。失去了阳气,一个人就失去生命力。如果阳气虚弱,人就会变得虚弱无力。

123、和气生财的两个特质,就藏在乾坤、阴阳的和谐统一里。

124、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1]都有提到阴阳。

125、对身边的人,包括你的领导,客户,朋友,同事,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自己有什么需求就该考虑到朋友有什么需求、客户有什么需求,然后想方设法,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让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样,别人只会帮助你,促进你得偿所愿,而不是阻挠你,攻击你。

126、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27、作品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28、大的自然界,一个天,一个地,是一个大乾坤。而一个人,是一个小世界,自成一个小乾坤。

129、贵大患若身,把个人看得太重,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虚荣等看得太重,而能淡然处之,不当回事,还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必要和大祸临头的感觉呢。

130、王安石就很理解老子,他说过:“圣人未尝不为也,盖为出于不为。”虽为之时,未尝有为;虽无为之时,未尝不为。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形容生活惬意的诗句。

132、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要明白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都要学习一点,每天都有进步,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有看待事物要从辩论的角度去看。

133、廉颇共翟公,雅抱常自宽。

老子名言(134--152条)

134、老子就特别注重“自然”,他经常借用自然界的“万物”来解释社会上的“万事”。

135、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一十七章

136、人真正爱的人其实是自己,真正在意的也是自己,正因为人的本性如此,为了自己可以不惜一切,所以,老子接着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天下人,那么天下都可以托付给他。

137、先有《易经》,后有《道德经》。老子讲和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冲和,和谐统一,称为“和气”。

138、为人处世不要依据太多主观判断,

139、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140、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141、释义——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感受可以通过命名定义、阐述描绘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人的表达描述,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142、【译文】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143、过度干预,就违背了规律。违背了规律,就不是“道法自然”了,而变成了“道法不自然”。

144、历史上老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老子的思想精华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就是任何的事情,都要自然而然、顺势而为,保持本真、自由发展。无为而治,就是在符合规律的事情上“竭尽所能”,尽量不做违反规律的事情。

145、我们驰骋的江湖,又岂是一把利剑所能轻易概括的。可能还应该包括一些尼姑,秘笈,还有金庸的签名。——金庸〖45字〗

146、“道”即是一个无名为始的东,当他有名为母时即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西。从东到西的字是一,由上到下的字也是丨,故一即道也!一即紫氣东来也!一即东山再起也!一即一元复始也!一即一问三不知也!

147、反过来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在老子看来,只有保持清静祥和的心态,才是生命的常态,才因符合“道法自然”的规律而光大长久,甚至少遭危险、终成大业。

148、老子以其超凡的智慧警示我们要“去甚、去奢、去泰”,不走极端、不求奢华、不贪大求全,因为极端、奢侈、过分的行为,都是贪得无厌,必然招致彻底的失败。

149、阴阳被认为是构成宇宙的基础,世界万物均可用阴阳解释。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正如《列子·天瑞》中所说:“天地之道,非阴则阳”是古人常有的宇宙观。

150、老子曰:“夫轻诺必寡信。”不加思索地随口应答,轻易应允,这样承诺是难以守信的。不轻易承诺,才能遵守承诺。

151、那么,老子讲的“自然”,真的就是“大自然”吗?

152、【译文】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间之事,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