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活着观后感11篇

07-21

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名观后感记录下呢?总的来说,观后感分为内容简介,发表评论,抒发感悟这三个方面,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活着观后感”,不妨来看看或许会发现新的思路!

活着观后感 篇1

说实在的,我一直都不爱看小说,觉得虚构的东西没意思。这本书却是真人真事真情感,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通过它,对你有了更深的了解:帅气,有才,善良,自强不息……但同时也有一种天妒英才的感觉。另外,你不只是为了讲述自己的故事,更是通过每件事,指导大家走好今后的路,这说明你很善良,为大家着想。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学习你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你用你的知识你的能力自力更生,真的佩服!

最后是关于家庭,你从小感觉孤单无助,这是很多农村孩子都有过的,觉得父母文化低或是农活忙或是代沟,这种现象我们无法改变,但也许正是从小自己的孤独无助才造就了后来自强不息的自己。

不管怎样,父母对我们的爱真实的,病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里,父母比孩子更难受。你希望父母改变一点点,可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或思想真的很难改变,只要父母是爱我们的,我们改变不了他们,就去适应他们吧。

最后,愿你和家人都越来越好!

活着观后感 篇2

《活着》读后感1000字: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满整个封面,其中的“活着”醒目地立于这深深的绝望中,似负隅抵抗。是阐述深重苦难之下人为了活着而不择手段的争斗?是体现活着的艰难?是批判什么?是揭露什么?

不,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讲述着这些:少爷出身的福贵,在一赌之后败掉所有家产,历尽自己父亲的死亡,进城为母亲找郎中后又被抓去做壮丁,回乡时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因献血过多身亡,凤霞也在难产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去了。

但命运并未从此就优待他——之后福贵又见证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最后在傍晚的乡道上,福贵拿捏着粗哑的嗓子唱着“少女去游离,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与那头老牛渐渐远去。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如是说

这句话诠释了三种状态:疼痛、清醒、释然。无疑,徐福贵就是这种英雄,他的一生也符合这三种状态。疼痛:福贵第一次体会到生活的疼痛是家里破产背着铜钱还债时,“一天下来,我的绸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随后他的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相继逝去,福贵所经历的疼痛远超于常人。末了,他孑然一身,唯有一老牛相伴。

清醒。无论是遭遇了什么样的变故,福贵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活着。他身边的亲人愈是少,愈是活得清醒。他晓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比什么都好。

释然。晚年的福贵铅华褪尽,较之于青年,中年的它,多了几分闲趣,平静地享受生活,满足生活。“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地也是尽心尽力了。”读后感·读到这一段时,本来就已经盈着泪水的眼眶止也止不住地倾盆而下,是掺杂着感动、怜悯、敬佩的泪。福贵,可真是个鲜活的英雄,不甘屈于生活之下,奋力跃然其上。所以晚年才过得风雅姿意,闲适安详。

从任性败家到离家漂泊再到失去挚爱孤单一人,如今的福贵已能够坦然面对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独的个体,他活在世界上总会有可以依靠的,或人,或物。所以,当读书人还在唏嘘不已时,书中那人早已牵着老牛一头,在平淡的余生中渐渐远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着。如果可以,请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应,不如试着接受不幸,坦然面对生活。

活着观后感 篇3

当你在早上醒来闻到早餐的香味时,当你父母辅导你学习时,当你父母为你收拾房间时,朋友,你有感恩过吗?当你被你父母错怪时,当你父母为了你的一些错误唠唠叨叨时,当你父母恨铁不成钢时,朋友,你有怨恨过吗?我希望你会说:我感恩过,却从未饮恨过。是的,天底下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子女好,他们的爱是以无私的爱,他们的爱是最深厚的爱!我们为人子女的,又怎能不懂得,不体会,不珍惜这份爱呢?

有一件这样真实的案子:1989年,北京诗人查海生,在他25岁生日的时候,自杀在火车轨上。这是多么让人痛心和惋惜的悲剧啊!25岁,正是美好人生的开始,所谓好春正来,好花正开,如此的美好,怎么可以这么随便,轻易地放弃,自杀了呢?!我不知道海生为什么要自杀,可是纵有再难过的事情,也不应轻言放弃生命!他这种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想想,他的妈妈25年来含辛茹苦地把他扶养长大,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希望和寄托。查海生在生前曾向他妈妈包里放了300元钱,直到现在,他妈妈也没动过这300元钱。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并不图望着子女将来会怎样报答他们,只是希望他们的子女一生健康,平安快乐就足够了!而海生的这种行为,给他妈妈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啊!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这世上的最大的哀痛莫过于失去了他们心爱的孩子!

年轻的朋友们,太阳光大,父母恩大!我们扪心自问,对于父母的这份恩情,我们用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既然如此,我们该怎样来慰藉我们伟大的父母呢?那就是好好地活着啊,为了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如海的父母,我们也应好好保重自己,保护自己啊!对于父母而言,这世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啊!

是的,也许我们并未能给予我们的父母很多很多,可是,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活着就是爱,做妈妈心里永远的好孩子!

活着观后感 篇4

不忘初心——读《活着》有感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被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吸引,转而投身于原著《活着》。说到品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踏在主人公的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每一步都沉重的让人饱受煎熬。

或许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未曾经历人生起落的我,从未想过人的一生会经受如此多的磨难。起初对于福贵的嗜赌成性,败光家产,我也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曾想,苦难的人生对这个可怜人而言才刚刚起步。

从地主富少到赤贫,老父不堪打击撒手人寰。随后母亲病危,福贵在取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在战火中侥幸逃生,本以为可以守着妻子儿女过完一生。

不料,儿子有庆意外献血身亡;女儿凤霞难产身亡;不久,他生命中最珍惜的人终于让他无法承受打击。但命运觉得,这并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痛苦,再次夺走了他6岁的孙子的生命,只留下他一头又弱又病的老牛。“活着”,这两个简单的字,在福贵身上确是如此不易。

可怜的他一生,也在苦难的深渊里哭泣,在生命的长河里挣扎。

合上书卷,我的内心充满了压抑。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何而活?“往后的日子里,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

”,“做人好事平常点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这是福贵用他惨淡的一生给出的答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靠内心的声音生活要花多少钱?

托尔斯泰说过:“其实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能够自由的享受阳光、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然而,当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灵被套上利益的枷锁,它还能自由飞翔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就像一艘孤帆,在岁月的长河里随波逐流。

不管你是进入迷人的风景还是闯入暗礁。不要去祈求上帝,因为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临的,也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唯一要做的,就是泰然处之,纵使沧海桑田,我亦初心不变。

活着观后感 篇5

“你看那些可怜的人,正缝缝补补唯唯诺诺,这么活着又算什么呢让我搞不懂”

以前觉得朴树歌里唱的是放弃抵抗,看完《活着》,突然惊觉他们说的好像是一种东西。

那种虽然饱受痛苦,仍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努力挣扎活着的渺小人类,抵不过任何天灾人祸,却还在拼命地活着。

这让我开始正视“活着”这两个字,是如此沉重,如此得需要努力才能做到。

富贵一生被命运裹挟着,他是大户人家的孩子,赌博败光家业的二流子,时局动荡中的一颗小草,他有了一个家又渐渐没了,最后可能伶仃却不孤苦地带着回忆死去。但在死去之前,都要“这么凑活,这么快乐的活着”。

书中开头有句话很有意思,“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我就会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看得我乐不可支。看完再回头看这句话,那种“绿色”,是那啥的欲望,也是活着的欲望啊!

活着观后感 篇6

《活着》这本书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机会看,也不了解书里讲了怎样的故事,《活着》用最质朴的文笔描述最真实的故事,诉说人生的哲理。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是地主家的少爷,正如那些纨绔子弟一样,他吃喝嫖赌,是个败家子,家里给他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家珍,家珍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她也一心要好好的和福贵过日子,但结婚后的福贵还是赌博,把家里都败光了,父亲被他气死,家道中落,家里的地被龙二拿走,这也让福贵意识到一无所有的他,不应该再这样,要踏踏实实的过日子。

没多久,母亲重病,他去请郎中,结果半路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等到解放后才回来,这一走就是两三年,才知道母亲已经离世,家珍一人照顾一对儿女艰难的生活,对他从一而终,于是一家人平静但又艰苦的生活着,但悲剧却在继续上演,家珍患了软骨病,平时生活,走路都变得艰难,去哪里都是福贵背着她,女儿凤霞因为发烧不能再说话了,村里的龙二因为之前分到福贵家的地被当做地主枪毙了,龙二喊着说是他代替福贵死了,儿子在上学时,因为县长夫人需要献血,刚好符合血型的他被抽血抽干了,那时他还是个孩子啊

后来家珍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也离开了人世,女儿凤霞嫁给了二喜,却因为难产大出血死亡,生下了孩子苦根,作文二喜最后又在工地上出事故去世,只剩下苦根和福贵,结果苦根因为豆子吃太多撑死了,最后的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所有人都离开了。

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老牛,有人调侃说这头老牛比福贵的父亲年龄还要大,福贵想的自己没几年活了,就让老牛陪伴他最后的生活。

这部书在告诉我们,活着好难,正因为如此,活着也变得有意义,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历经世间磨难和沧桑,一生艰难坎坷,福贵经历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开,最后的时刻也变得豁然开朗。

这个悲剧到底的故事,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细腻的人物描写,一次次经历死亡,其实至少曾经一家人在一起有过温情。

活着本身的意义,也是人生积极乐观的导向。

活着观后感 篇7

《活着》读后感1000字!

余华在《活着》自序里写道:”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的一生在我们眼中是悲剧,是坎坷。无论他从一位衣食无忧的少爷沦落为家徒四壁的穷人,还是他脱下之前滑溜溜的丝绸衣衫,换上粗布衣裳,忍受肉体之苦,他的妻子和儿子被接走了娘家,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忍受妻离子散之苦;他的父亲也老了,站不住脚,摔倒在地竟再也睁不开眼,忍受至亲离世之苦。蜂拥而来的痛苦与丑恶的一切在福贵眼中也不过是他人生中所需经历的一部分。他所感受的人生最重要的应是幸福。

“幸福应该是来得巧,而不是来得多,就像口渴时喝上一杯冰麦茶,而不是吃撑时再上满汉全席。”朱德庸曾说过。福贵是幸福的,妻子与他度过了半辈子,不嫌他从贵家子弟变为贫穷的佃户;长根在家里是一位忠实的仆人,即使福贵赌搏破产,但长根依然不会忘记福贵家的恩德;还有二喜,真心对待福贵的女儿凤霞,不离不弃。所以,这幸福的降临是来之不易,不易被悲观人所发现的,在《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中,主人公的遭遇是因钱感到绝望,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一边为主人公的遭遇痛苦流泪,但到最后又为主人公的结局欣喜流泪。

石田衣良说:“一个人的强大,并非看他能做什么,而是看他能承担什么。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涛涛江水猛兽似的要摧垮最薄弱的人心。福贵却是有极强大的承受力,被抓去当兵,差点死在战场,濒临死亡时兴许还放不下他的妻子,他的孩子,毅然回来回到家里;知道自己的儿子存庆死后,哭了又哭,本该是痛心之时,却还要顾及自己多病的妻子,便偷偷埋了儿子,也不敢说实话;在之后,妻子还是病死了,女儿难产死了,女婿做活时被压死,连唯一的亲人孙子苦根也被活活撑死。直到最后,买了头老牛一起干活。福贵承担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灾难,在命运中苦苦挣扎,他的强大,他活着的意志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世事无常事,我们历经这些磨难时,风风雨雨,死时什么也带不走,就像是福贵的平生。活着的意义在于你既然被上帝选中成为一个生命体,长大成人,活了下来,那就是一件事实,无从辨论你为活着,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书中,我看到了福贵对“我”讲述了他的一生,我想即使他死了那些活着的人依然会记得他活过。所以,哪怕知道自己只留下了一幅空壳,也无须害怕,还有人记得你是活着的。所以,忍耐平庸是我们不可逃避的。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极强的生命力让我勇敢去面对不堪,忍受苦难逢生希望,活着,就是我强大有力的证明。

活着观后感 篇8

《活着》读后感800字范文:读完了《活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富贵的妻子家珍。

家珍对富贵总是逆来顺受。当富贵说在城里不回家时,家珍只是在心里打鼓,从不说他什么,脸上也不让他看出来,而是用一些拐弯抹角的话来告诉他,或者是提醒他。

但再向下读,却又发现并不是这样。她在赌桌旁被富贵拖出去之后,也曾到她父亲的米行去,她也曾想过反抗。回到父亲家里,她的心动摇不定,但当她看到父亲映在墙上的影子时,她放弃了留在娘家的想法,一个人走了十多里地回到富贵的家。即使在富贵破败后,她也没有回娘家的想法了,即使被父亲接回城里,她也毅然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带着半岁的有庆回到了富贵身边,可见,家珍不是逆来顺受,她的软弱的背后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以及她对整个家庭的责任感。

富贵进城为母亲找医生,被拉去当兵,一去不回。家珍挑起生活的重担,照顾着富贵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是需要多少勇气和多大的决心才能完成的任务啊!这种没有希望的日子被她坚持下来了,直到富贵回家。

饥荒发生以后,家珍得了软骨病,这个一贯为别人付出的人,在不能再干活时却担心了起来,又害怕看病吃药花钱,又着急自己会不会成为负担。即使整天躺在床上,也不肯休息,做衣服到深夜,直到拿不动针线。她交代的后事里只有一句话是关于自己的:少花些钱,和有庆埋在一起。家珍毫无利己主义,事事为家人,为整个家庭着想,甚至在断粮后,一个人去城里找父亲,只为了要些米来给孩子煮粥喝。

有庆抽血太多死了,家珍一度归罪于春生,不肯春生进门,不肯收春生的钱。但当春生在文化革命中被打成走资派,想自杀时,她对春生说:“你要好好活着,你欠我们一条命,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读后感.甚至在春生死后,她说:“其实有庆的死不能怪春生。”她很宽容,并且富有同情心,明事理。

家珍代表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妇女,坚忍、顽强、勇敢、勤劳、负责,像牛一样沉稳敦厚。家珍这样的人给了家庭永恒的温暖,她的宽容通达、明事理,象征着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家珍死了,但她还活着。

评:既然家珍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妇女形象,为什么行文中不把她置身于时代背景之中,挖掘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呢?

活着观后感 篇9

活着读后感1000字:

一家人健健康康,比什么都重要。余华《活着》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之前喜欢它,是因为其故事性很强,很好看。现在喜欢它,是在读书会讨论中给了我很多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很大。

在读书会上,义福兄提出的怎么去理解余华在自序中写道的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是为理想,为财富,还是为了家人?似乎好像给不出答案。

但在读书会上陈老师说了一个实验,让我有点知道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个实验就是在深夜的时候,拿出一张纸写满你内心的想法,写到你泪流满面的那个想法,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虽然陈老师说他试验过后没有答案,但在康老师的提议下,让我们想出我们脑海的第一个想法。

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我的家人,我希望我家人都健康,健康比什么都好。无论过着贫穷还是富有,吃的是粗粮淡饭还是山珍海味,只要健康,比什么都强。

在《活着》这本书里也有写到“只要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可能我现在的阅历,经历太少,很难去理解“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觉得更多的是在为活着以外的事情而活着,也许我到了福贵老人那个年龄才会懂得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吧。

还有在读书会上,康老师提到为什么福贵能够很快适应从一个地主少爷变成穷光蛋的转变,一个不闻人间烟火的少爷却能很快为了生计自力更生,转变是不是太快。我倒觉得这很正常,因为人经历过一些打击以后就会一下子长大,想开了很多东西。

就像福贵,家里被他输得一贫如洗,为了生存无论怎样都要自力更生。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我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以前家里是很有钱的,基本不愁吃不愁穿,过着大小姐的生活。后来读高三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变故。父亲因为高利贷出逃在外,母亲因为涉嫌一些事情被关进了看守所。读后感·迫于生活的无奈,她每天上完课还要到餐厅当服务员。这件事情是从我母亲那里得知的,我很疑惑地问我母亲,为什么她高三了还要去打工,从小那么娇生惯养,受得了这份苦吗?

母亲说,人到了某种境地,就要不得不去接受现实,无论好与不好,都要承受。我想大概福贵能那么快的转变也是因为这个吧。

其实读书可以说很容易,也可以说很难,我们每个人都会读书,把它读完了解写了什么就很容易,但想要读精,去得到一些思考跟感悟,其实是不太容易的。读书会一直是把书读精,读透,每次参加都收获满满,多了很多思考,也得到了很多感悟。

活着观后感 篇10

夜深人静,窗外传来了稀稀落落的犬吠声,点点星光洒落在床头,闻着淡淡的茉莉花茶香味,翻开了搁置许久的《活着》。起初我是不知道余华写的这本书,还是偶尔看到朋友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当和尚”吸引了我。我想,这种对生命的感慨,已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简短的一句话写到了我心里,但却不敢苟同。我想自己也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我觉得活着之外也有许多人们想要追求的东西。作为一个年轻人,并不想以福贵那种老来当和尚的心态去活着。

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个浪荡子弟,吃喝嫖赌败光了自己的家产,沦为一介贫农。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再去给母亲请大夫看病的时候又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福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的一面时,我已经对这个主人公失去了信心,同时心怀怨恨,怎么就没死在战场呢。在我看来,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情感的一种寄托。虽然此时的福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了,想要去过稳当的日子,但这时的女儿凤霞却因病变成了哑巴,妻子身体也因病而每况日下。

生活的苦难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少给你增添一点压力。福贵的妻子本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却要跟着福贵去辛苦的劳作,最后因为营养不良吃喝不好,而得了软骨病。索性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一天天长大,那真的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就是这么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却在为自己的校长(县长的女儿)献血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看着医生不顾孩子死活,抽干孩子的血,只为了救县长的女儿。我哭了,因为这个可爱的孩子死的真的太冤枉了。那个时代,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命就那么不值钱吗?此刻的我已无力去追问那些坏人是否受到应有的惩罚。

四口之家变成了三口之家,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慢慢长大了,终于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本以为生活可以让这个苦难的家庭幸福一些。可是凤霞在生孩子之后大出血死了,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苦根。福贵的妻子,在几个月之后也拖着病体撒手人寰,去找自己的孩子了。我想,或许此刻的她才是最幸福最轻松的时候吧。

这时候的家庭,就剩下了福贵的外孙、女婿一起生活。尽管如此,大家也要努力活着。可是福贵的女婿也在工作的过程中死去了,然后苦根在福贵无意中让孩子吃了豆子之后撑死了。此刻的我已经无法用言语去描述自己对于福贵这个主人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

就是这样的生活,风烛残年的福贵还在努力的生活下去。我在想起了书中开始时候的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或许真的是吧。富贵的一生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在想,如果我处于福贵的状态中,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他所面对的一切,又是否有勇气去继续活下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此刻的我仿佛看到了福贵坐在大槐树下,缓缓讲述着他的一生,语气中没有大喜大悲,这种大喜大悲却传达到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福贵学习,学习他那种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面对多么沉痛的打击,都要有活下去的勇气,这大概就是生命的真谛吧。

生活有时候是无奈的,甚至很现实、残忍,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努力去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正如我们遇到生工作中的困难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得抱有希望,去努力的工作,去解决问题,去经历磨难的洗礼,才会懂得成长,懂得珍爱生命,懂得努力奋斗,懂得生活!

活着观后感 篇11

四星是因为不敢在一片赞誉中打三星,也抱着万一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怀疑遂留下台阶

记得是初中读的,然后后来的学习生活(现大学)中反反复复不同老师们都要提一嘴这本书,(今儿又是讨论这个)我寻思着这意味着这本书的优秀。

可我实在是难以欣赏,虽然很想跟上作家的步伐,但大概是我和他们有代沟。

生在现在这个社会,只要有手有脚不至于饿死,活到现在甚少经历社会动荡天外横祸,难以理解福贵,他是为啥活着啊?要我就死了,已经孑然一身无牵挂了,我为什么非要忍,吃苦就是好品质?我只觉得是旧时候不得以的事情,要是有选择,谁还去继续折磨。

虽然初中的我看的哭的稀里哗啦,其实只是因为他的苦难而哭的,完全没法共情这个人。

也不能忍受只为活着而活着,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现代人是如此贪婪,我觉得现在的人更多的痛苦是和自己较劲,苦于无法自我实现。总之这个时代下的我是这样的,我就难以产生处于巨大生存困境下的福贵的感悟,活着只为活着,亦或是芙蓉镇那种——活下去,牲口一样活下去。

我觉得这两种苦难没有高下之分,只是,确实没法沟通,终究是代沟吧?毕竟把我要是生在福贵那年头,我估计也是能活就万幸。福贵到我这……嗯那就不是福贵了。我感觉不出这本书的普适性,所以不晓得他算不算是众人口中的经典名著。当然也可能是我太年轻,不懂,读出的只是表面故事。今天有看到余华写给韩文版的序,着实震了我一下,可是在读书过程中,没感受到他序中的那个世界……大概这么多年了,应该重读一下再总结吧。

以下引用:余华韩文版自序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一部作品,这样的任务交给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愿意试一试,我希望韩国的读者能够容忍我的冒险。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事物,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