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九篇

04-17

栏目小编倾尽全力打造的“活着观后感”将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观看电影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定有不少感悟吧。 最好花点功夫思考一下,写出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并加深思考。您是否对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感到一脸迷茫呢?

活着观后感【篇1】

“《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这是我读完这本**后无比赞同的一句话。《活着》是一个讲述小人物面对生活,努力生存的故事。

**从“我”和一位田间老汉的对话展开,通过老汉对过往的回忆,叙述了主人公富贵苦难坎坷的一生。一开始**将主人公富贵塑造成一个吊儿郎当的败家子形象,纵情声色、沉迷赌博、不学无术,最终因赌债败光了家产,也间接气死了地主老爹,但这只是他苦难的开始,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他往后的人生经历中,似乎都在诠释着“活着”这个词语。

在《活着》一书中,作者很巧妙地通过描写主人公富贵及其周遭小人物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二十世纪那段艰难暴力的历史时期。作者没有描写国共对战时期那些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描写主人公富贵在进城的半路被军队抓壮丁,在经历了长途跋涉、被困战场、哄抢食物、战友死亡、被军队遗弃等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作者通过描写村民砸锅炼钢,由开始的大吃大喝到后来的人人挨饿的现实,通过描写富贵儿子有庆为给校长献血而被医生抽血致死的悲剧,来体现人民公社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愚昧无知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作者通过描写富贵村里队长被打、富贵战友春生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来体现*****那段荒诞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盲目崇拜与是非不分。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经历了这些苦难岁月,在经历了身边一个个的亲人死亡离去,依然乐观地努力地活着,在他身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看到了信念,看到了希望,更向我们揭示了“活着”的深刻含义以及生命的真谛。

相比于《活着》一书中主人公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下,物质的充裕、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活着”已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

生活!“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说真的,我从未认真去想过。偶尔我会在和朋友的闲聊中谈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爱”、“更好地活着”、“享受生活”这类的答案,看着感觉很有道理,但似乎这些答案比问题来的更加抽象。我想每个人内心都有不一样的答案,或许很多问题都没有统一的答案,就像我们每天工作生活就是在证明自己为什么而活,而这个抽样的问题就是通过很多生活中的片段具象地表现出来。

孩童时期,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就会觉得活着很幸福,多年后我们依旧怀念童年;学生时期,活着似乎就是一张张做不完的试卷和一次次让人无比忐忑的考试,但就是在汗水与泪水中我们经历了青春;终于考试结束了,我们踏上了各自的旅程,开始为不同的目标而努力活着。

“活着”是一道证明题,是童年,是青春,是一个个的梦想,是无数的省略号。无论我们在之前的生活中经历过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曾经活着的证明。在未来,我们会经历失败,但只要我们有和主人公一样的常识,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苦难和挫折就会过去。

活着观后感【篇2】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着一些无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受,去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活着”这两个字眼对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的老人将消解于自己的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的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观后感【篇3】

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在读完之后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并让我深刻的思索“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赋予这部作品直接打动人心的力量。他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文字,镌刻着生命的痛苦和永恒。

《活着》通过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了一生的经历,凄惨的不可思议。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的悲惨生活经历:他一生沉溺于赌博,最后把家业都赌了,穷得一贫如洗;父亲气死,母亲身患重病,穷困潦倒;他去求医,却被抓了被国民党送上强人之路。

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活着》这部作品浓缩了一个历史阶段,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体现了“活着”的艰辛。

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太消极,太沉重,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负面影响。难免会有这样的评论,因为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沉浸在悲剧性的氛围中。主人公的生活是痛苦和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他,他生命中难得的温暖被死亡撕碎。

但作品中历尽艰辛的主人公从头到尾都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口吻进行冷静的讲述,仿佛在描述一个荒诞的故事,而这又切切实实的发生在他的身上。痛苦的经历和超然的心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人公从悲伤到麻木,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时,他将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苦难和生命。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

“我要活着!”

读完整部作品,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作品的题目——“活着”二字时,不禁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

主人公的生活是如此悲惨,但他从不放弃,坚持生活,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

余华先生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

因此,无论生活有多痛苦,你都必须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也是你的责任。

《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作品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对于工作了数年的我,人生阅历虽浅,但亦有所感受,在读毕《活着》后,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体会,活着的意义是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而一旦认识到活着本身的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延伸到工作上,感悟如下:

一。为了生活,不要在工作中为自己找借口。工作是生活的责任。

2、作品中主人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因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痛苦是因为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后来他也因此有过深切的悔恨和反省,以及对自己的无法原谅,但这个事件也很快的戏剧性的演变为塞翁失马的幸运与欣慰。

主人公的一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在生活工作中当欲望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时,严于自律的重要性,不断反省反思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工作上的不如意、不称心我们不必时时挂在心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活着观后感【篇4】

看完了《活着》,余华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跌宕起伏也离不开命里的宿命,他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历史与一个人的命运相连接。我们会为剧中人物的幸福生活感到些许欣慰,也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流泪。据说生活就是为了生活。我不认为富人和贵族刻意想要生活,而只是服从命运的安排。

把家里一百亩地败坏光了之后,不是改邪归正了,只是生活的压迫使他再**不起来。被抓去当壮丁的那段时间,见惯了枪林弹雨,见惯了生残病死,见惯了生命的漠视,除了跟战友相依为命的过下去好像也没什么事情可干,生命的颜色已近乎惨白,就在这什么都不值得在乎的时光里好像还有家人,还有孩子可以让自己再重新感到温暖,于是他又顺从这命运的安排回到了家里,庆幸老婆还在,孩子还在,家还在,还有可以活下去希望。

后来有庆死了,本就重病的家珍仅剩下一丝气息,富贵又到了生命的低谷,他就这样一直战战兢兢的过着惨淡的生活,生怕家珍也离他而去。渐渐的,直到二喜娶走了凤霞,着实在村里风光了一把,家庭和睦,甜过于苦的那段时间应该是他此生最幸福的时光里。老天像是见不得他过得好,有了外孙苦根,凤霞和家珍却相继离他而去,如果说富贵跟二喜一起照顾着苦根抚养着他长大也着实是可以完美结局了,可是生活还是不甘心非要再逼迫他一把。

二喜被水泥板砸死了,苦根被他煮的豆子撑死了,是多么不可思议又苦笑不得的剧情,生活是真的要这样开玩笑么,那富贵该靠着什么活下去,该靠着什么借**下去!

但这一次,他活了下来。他埋葬了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孙子后,看到了钱,又聚又散,又悲又喜。他就想顺其自然的活着,从牲口市场买来了一头跟他一样年老体衰的老牛,过着相依相伴的生活。三代同堂本该幸福和睦的家就剩他自己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过下去,渐渐的竟然活成了老不死的姿态。

或许那头牛真的是他自己,当牛不在了,或许富贵也顺随着命运的安排,静静的,无牵无挂的去了。

大地张开它强壮的胸膛召唤黑夜,女人召唤她们的孩子,命运召唤路人。也许我们不应该想太多,让自然成为最好的安排。苦难来了就一点一点的过,幸福来了就好好的享受。活着不是活在过去,不是活在未来,而是活在现在。

活着观后感【篇5】

为信仰为爱,为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已很少有书能让夜变短了,读《活着》想起来要睡的时候,哈尔滨的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

故事应该从老人在阳光下黑黝黝的脸上的微笑和老牛开始。在茂密的树下,老人谈起了40年前的自己。把自己对一个年轻人和盘托出,我想象着他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并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弹去身上的稻草。

如果说年轻时的那个穷困潦倒败家的福贵所拥有的幸福,便是他周围的爱他的人。不论他是那个有着百亩田的少爷,还是那个输光了家产的混蛋,母亲、家珍、凤霞都一如既往的爱着他,包容他所有的缺点,鼓励他在人生路上继续往下走从不放弃希望,心疼他在路上跌的每一跤,安慰他每一次失去。

很难想象福贵倒台后的艰辛。他更像是同那个时代最困难的穷人生活作斗争的底线。毕竟,每一次经历都是难以忘怀的痛苦。

福贵的父亲在感受自己年老体迈之后,接受不可改变的,他依然爱自己的儿子,给儿子上的最后一课便是让福贵挑着变卖家产的几担铜钱去十几里外的城里还债,“我老了,挑不动了,你自己去还债吧!”父是甲骨文里手持棍棒的子女教育者,是《易经》里所谓“子之天”者。每个父亲都祝福同样美好的时光。

他们教导我们善待他人,平等公正,宽容和放弃。也许福贵的父亲并没有应有的伟大。但他父亲温暖的眼睛仍然是他最后的散兵坑,他躲在那里躲避流弹,舔伤口。

父亲的眼眶能让每一个心力交瘁的战士瞬间回到“满血满魔”的状态。

家珍,这个爱福贵一生一世的女人,陪着她走过一生,也许她的大爱表现出来只是逆来顺受,她想要的,只不过是一家人再不分开,经历了太多生死离别,他们珍惜可以在一起的日子。福贵对家珍早在还是少爷的时候就已经没有的爱情,他们在一起的相互扶持和付出更多的是亲情。我没有经历过动荡不安的社会,没有受过忍饥挨饿的日子,还不能体会两个人走一生的感觉,但仅仅是这个女人的隐忍与担当,已经让我领略到即使在那样的年代里伟大的爱是从来都不缺乏的。

福贵年轻时走错的路在用一生来偿还,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父亲、母亲、女儿、外孙,却依然友好的看这个世界,相信着最最简单的幸福,并心存着鸡变成羊,羊变成牛的希望。最慢的是就是活着。这两个字,不仅过去不容易,现在在中国也不容易。它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痛苦。记得白岩松说过:

“会不会我们出发了太久,而已经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会不会我们在活着这条路上走了太久,而早已经忘记了我们为何而活。一直以来很不明白,是不是生活一直很简单,而是我们太复杂。

当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的时候,母亲告诉她“只要活的快乐,穷也不怕”,当福贵从战场上回来,家珍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我们或许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这种生命的自然延续。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

但厄运的阴影一直跟随着他的脚步,残忍地夺走了所有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失此文**于文秘写作网女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此文**于文秘写作网也离他而去。最终,就连他唯一的孙子于建文也没有逃脱死亡的魔爪,留下他一个人。

故事结束在老人和牛的渐渐远去,老人在远处传来粗哑令人感动的嗓音,他的歌声空旷的傍晚向风一样飘扬,“中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总是希望故事能有转机,希望命运之神不会折磨这些努力求生的人,所以我总是鼓起勇气读整本书。一直以来自己都尽量避开这类灾难没有希望的书,这本书读的有些残忍,一直笔触平静的近乎冷酷,作者几乎不给他们任何希望,只是活着,为爱为罪赎。想不出有什么事比活着更难,所以不应该有什么事比活着让我们畏惧,既然我们活着,于是我们应该无所惧。

偶尔我会想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了信仰,为了爱,为了活着。

活着观后感【篇6】

作者不发泄、不指责、不揭发,而是向人们展示高贵。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但是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一直不明白。他们总是认为生活只是为了幸福,为了爱情,为了养家糊口,为了钱,为了做官,为了别人。

当他们达不到目标时,他们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观后感【篇7】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里的亲人,现在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随着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要他活下去,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人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看头,丹霞的怀孕更是让这个饱受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却很快消失了,孩子一生下来,凤霞死了,3个月不到,家珍也去世了,之后孩子的父亲也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到后来孩子吃豆子被豆子撑死了,主人公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是想着日子也不会太长,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多年…… 这辈子想来过得也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到最后赌了性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我看了这本书,很郁闷,活着是什么意思?也许无所谓,里面的苦难,活着的人必须承受。在命运中,只有耐心,忍受不幸,甚至是自己。

《活着》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而是在陈述一个活着的事实,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说的话就是,“活着,学会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力抛弃命运。”也许不能感叹人类的无力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无论好与坏,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努力过!

活着观后感【篇8】

《活着》,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时,就有种凄凉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一直以来就固有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在人绝望时才会萌发出一个念头——活着。活着二字,总觉得难以琢磨,陌生又遥远。其实就是这样,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没事儿谁会整天想着“活着”呢?

抱着这种对书名潜在的理解,我读完了这本书。对于这样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对于这样的结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它把一个人的一生,从玩世不恭到家境落败、贫困潦倒,再到儿女和妻子的离去,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公福贵的那种坚强的意志,那种对生活的期盼,那种面对“生”的坦然逐渐显露出来,仿佛我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和福贵生活在一起,伴他度过这一道一道的坎。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情节真实、励志、感人。福贵的一生,也许应该说是大半辈子,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令我震撼。与他的困难相比我的又算什么呢?曾经,我会因父母的叨唠而焦躁;曾经,我会因感冒的困扰而痛苦;曾经,我会因突然的考试而不知所措。我抱怨过,不止一次地抱怨;我痛哭过,不止一次地痛哭;我更发过脾气,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回想起来,真是觉得可笑。我经历的这些困难是什么?是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还是因心愿没能满足?这些能称作困难吗?福贵所经历的是家境的一落千丈,是地位的起起伏伏,是亲人的相继离世。对,他抱怨过,他痛哭过,他也发过脾气,但他身上承受的是天塌下来的黑暗,是五指山般的重量,是一家人对他的寄托,是……好,我还是要说一句,福贵承受的,远大于我,而他面对这些的表现,我更是遥不可及,我佩服他克服困难的勇气,我更佩服他面对未知前程的勇敢。福贵,好样儿的!

如果说以上是我读完这本书的全部感悟,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读到的,不只是这些,我还读到了蕴藏在书中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家珍对福贵的信任,是有庆对姐姐的依赖,是凤霞对二喜的爱恋,它们从心而发,因情而生,它们凝聚在生活中,围绕着这个家庭,让这个家庭能够挺立在那个艰苦的时代。这也让我发自内心的敬佩。

《活着》,它包含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生死,不只是活着的念头,它包含的,是苦难中的坚强,是绝望中的挣扎,是身临绝境都不轻言放弃的顽强意志。困难算什么,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能驱逐阴暗,带来光明,就能在挫折的沼泽地里直立前行。

我,活着,我有希望,再遇挫折,我定不放弃,定不懦弱,我会托起希望的灯塔,勇敢地矗立在山巅,我会吹起勇敢的号角,像福贵一样,勇敢地“活着”!

活着观后感【篇9】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命题,包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活着的价值。读完余华的《活着》,重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忌惮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当然毁掉这一切的还包括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愚昧。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亲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殊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了颠簸坎坷之后,福贵依然活着,尽管他是孤独的。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作品的结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调,并没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求。正如福贵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世事沧桑才会知道生命的价值。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情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别,绝不生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