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类起源观后感

09-04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起源观后感”的详细内容,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每次看完一部作品都有许多话想要说出来。观后感对于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能深度挖掘出作品的内涵精髓。有没有好的作品名观后感模板呢?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1

卢梭认为,在人类中存在两种不平等:自然的不平等及人为的不平等。(一种称之为自然的或是生理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年龄、身体、体力、智力以及心灵方面;另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的或是政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依靠一种公约,在人类共识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或者至少为人类共识所认可,主要体现为少数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更加富有、更加尊贵、更加强大,或者甚至让他人臣服。)

本书第一部分描写了作者想象并虚构的人类原始状态,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通过对这群“野蛮人”的分析和想象,作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中很难看出不平等的现象”。

第二部分才是本书的重头戏,一开头,作者便说“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够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人类的第一个感知便是他的存在,而第一个担忧的问题就是他的自我保存。”

作者把农业文明的诞生以及生产力的进步与私有制联系在了一起,“然而,一旦某个人需要另一个人伸出援手,一旦人们发现一个人能够拥有两人份食粮的好处,平等就此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私有制。”据此卢梭指出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还把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形成私,出现贫富差距;第二阶段是通过法官的设立,形成强弱差距;第三阶段是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出现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对立。

同时,作者关于父权的一段解释也让我很感兴趣:“根据自然法则,只有在孩子需要父亲帮助时,父亲才是孩子的主人,而这一阶段一旦过去,他们就变成平等的主体,子女将完全独立于父亲,他们对父亲保留的将只有尊敬而没有服从:因为感激之情只能被看作一项应该完成的义务,而不应该是一项应该索取的权利。”

最后,作者认为“专制政治的建立是出于人民自愿的这一说法,既没有可靠的依据,也缺乏真实性。同时,我们也将很难指出这样一份契约的合法性何在:一方只承担义务,另一方则只享受权利,而受损害的恰恰是负担义务的人。我们可以得出: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与壮大产生于人类天赋的发展与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与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

卢梭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为实证法所认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当它与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称时,便与自然法相抵触;这种不相称足以决定我们对流行于一切文明民族之中的那种不平等应该持什么看法,因为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定义不平等,无论是一个孩子支配一位老人,还是一个笨蛋操纵一位智者,或是少部分人财物有所盈余,而大部分人却食不果腹,所有这些都是明显与自然法背道而驰的。”

谈谈读完此书的感受:

1、卢梭的思想与孟子的”人性本善“、庄子的”人为为伪“的思想中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2、卢梭的思想受洛克、休谟、贝克莱等人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后世很多人,第一部分关于人性的理解对康德应该影响很大。第二部分“生产力”和“私有制”的理解,一定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恩格斯等人。

3、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已跟不上如今的时代了,甚至有些在今天已经被否定了,尤其第一部分,随着人类学和基因学的进步,作者关于野蛮人的猜想早也落伍。

4、这本书创作于1755年,距今已200多年了。其实这些年世界的很多学科方面的前进脚步都非常巨大,很希望能看到最新西方学者的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作品,现在在国内想看到西方一些最新的学术作品实在太难了,就那么几家出版社每年出几部作品,网上论文也不大好找。毕竟,知识无国界。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2

卢梭在《论人类的不平等的起源》中的论述与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他的论述主线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人类最开始处于自然状态,随着偶然的契机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落,此时还不能说人类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但他们的行为尚未严重依赖于其他人共同行动。由于人类聚集而随之产生的欲望在此阶段主要是依靠对无主物(无人占有的土地)的占有而得到满足。但随着人类的再生产和无地土地的逐渐占有,财产占有的差距逐渐显现,个人之间的自然能力差异加剧了财产的不平等。

同时,为了保护人类整治的整体安全利益,这种不平等被固化。卢梭所谓的人类不平等已经达到了极致。

政治不平等一开始往往依赖财富的支撑,但一旦形成,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从这个节点上看,财富不平等加剧了政治不平等,政治为财富提供了有力保障。不过在中西方表现出差异的是:西方国家往往带有一种很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因此相互之间的征服变得比中国困难很多,于是他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政治权势者在向外殖民追求更大满足的同时,使得一批商人由此暴富,从而形成了商人阶层。

重商主义的兴盛则为他们的财富扩张搭上了国家强盛的顺风车。商人阶层的不断强大使得这种在古老时期已经定性下来的不可逆的阶级分层产生了改变的可能,于是他们再一次重复了那一不平等的演进。

人们对这个历史循环感到失望,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共产主义试图从源头上控制财产,使之趋于平均。西方当权者为了使自己的财富得到保护只得实行了两项改变人类历史的制度。普选的实施,打破了政治生产的稳固性,美国梦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不分出身而致富的希望。

然而,这种人工循环只能减缓不均匀积累,不能使问题完全解决。归根结底,可能只能依靠这一制度,使人类自我毁灭的周期变长,使人类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3

《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是一本少儿科普名人名著系列的书,它是贾兰坡的一本科普书籍,一本科学巨著。

这一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的称为总序,第二部分是考古过程中,作者的悠长岁月。这本书重点介绍了人类起源经过了考古学家,科学家的岁月,人类起源调查来之不易。记得书中说过正当杠布瓦找到头骨盖时,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谩骂他,使他一锁就锁了xx年。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书中的历史。

人来起源一直是科学上的一个谜团。达尔文说,人类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可是人们还是有谜团,不停地追问:剩下的猿猴,为何没有进化成人的迹象?但我觉得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的悠长岁月,及找下的证据已经明确地指出是由猿变人,也许是现在的猿猴基因变了,无法由猿变人?

我也不能断定,可我读了这本书,感到了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为了明确由猿变人这是真的,因为它历尽了种种磨难。期待未来会有一个更加详细的变化过程吧!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4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费舍尔。这本书讲述了人类从非洲起源,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成为今天的人类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费舍尔向我们介绍了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的一些关键节点。他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00万年前,当时人类的祖先是非洲的灵长类动物。这些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最终形成了人类的祖先——智人。

随着人类的祖先智人不断扩散,他们遇到了许多挑战,比如食物短缺、疾病流行等。但是,人类的祖先通过不断的适应,最终成为了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

在这本书中,费舍尔还介绍了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比如直立行走、语言的形成、农业的出现等。这些事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演化过程的漫长和复杂。我更加了解了人类的历史,也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我相信,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我们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5

吴睿涵

你想知道人究竟来源于哪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吗?请跟我一起探索贾兰坡爷爷写的科普书《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吧。

原来人是从猿进化来的,人与猿的真正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逐渐减少,丰富的地面食物促使树栖生活的古猿开始向地栖生活转化。

为了取食、防御猛兽的侵害、谋求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得不借助其他物体来延长自己的肢体,弥补自身的不足。频繁地使用木棍和石块,慢慢地成了地面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也意味着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随之开始了。这些人科动物因频繁使用天然物,上肢逐渐从支撑身体的功能中解放出来,形成了灵巧的双手。上肢变短,拇指变长并能与其他四指相对,以便灵巧地捏、拿、握任何物体。整个下肢增强、变长,为了适应地面行走,大脚趾与其他四趾变短并靠拢,脚底形成有弹性的足弓和发达的后跟,逐渐形成了人的腿和脚。特别是骨盆的变化更大,猿的半直立的狭长的骨盆开始向短宽强壮的人类骨盆发展,这说明人科动物正在向人的直立姿势进化。

能劳动、会制作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更加要热爱劳动,鄙视不劳而获的行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多动手,多思考。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人类的起源演化过程读后感400字精选3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6

**私有制的起源

从小到大,在历史课上,每当我们上外国历史课,老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强调外国人才、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渊源。这时,伏尔泰、卢梭等家喻户晓的名字都会照在黑板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我只知道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却不知道人民主权的真正含义、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卢梭的经典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才真正深刻的感受到名家的辉煌所在。书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卢梭的法律思维与哲学思想,在我看来,他行文的风格犹如一首首抒情诗,处处洋溢着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和哲学的激情!我不敢对卢梭发表太多评论。让我们看看其他人对卢梭的评论: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除揭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奠定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基础外,还**了人类的自然性问题。阐发了卢梭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非常新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提出了最初原始人是散居于动物之中,独来独往,并非群居;人的思考状态是反自然状态;人们作为自由人参加自己的活动;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全人类的衰落;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人性变得**;关于“人”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等重要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和研究是非常独特的。其一,研究的目的性强。

其次,提出了人类社会的退化是由人性引起的思想。第三,人类的进步和退化同时伴随着增长和衰退。第四,社会性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第五,人的自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卢梭的人文科学研究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他的人学理论不仅内涵深刻,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为人类科学的研究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贡献。专家的评价如此之高,卢梭的成就毋庸置疑。

起初,在人类被称为万物之主之前,当人类还处于自然状态时,他们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生活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无论是食物、肤色、性。食物的颜色很可能是大自然赋予所有生物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所谓的原始需求。

生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色彩,对于生命,原始人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想这可能是他们的心理极限。精神的停滞限制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因为他们的精神也处于自然赋予的最原始状态,只要所有的生物都有精神。

没有精神,如何控制身体?又怎么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呢?不幸的是,原始人的这些精神力量,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用来支配自己来满足最初的需要。

在这里,用支配其实是不合适的,他们完全没有支配的概念,只能说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能力吧,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原始人类包括其他动物在饥饿时看到食物为什么就会有去吃的冲动(饿了吃东西为什么能消除饥饿感);为什么在某个季节,看到异性的精神本身就会支配身体接近他们,并想和他们发生性关系;为什么看到美好的景色会自发地留神......我也没有能力去**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暂且规定这是大自然赋予全部生命体的一种天生的能力与欲望吧。

卢梭强调,私有制的产生必定要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联系才会有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差别,这就是不平等的起源了。然而,正如卢梭所说,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整天在森林中游荡,没有劳动,没有语言,没有家庭。

既不知何谓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于根本不能区分他们谁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们所拥有的感情和知识与他们的处境相称,他们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他们只关心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们的智力发展超不过他们的幻想,即便他们偶有发明,也不能传授别人,因为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每种技艺都会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因为没有任何教育,下一代不会比上一代更有前途。每一代人都从同一个起点开始。

是的,也许正如卢梭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建立联系,需要语言。语言的出现需要智慧的萌芽。智慧的萌芽需要精神的升华。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精神和身体是自然拥有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衡。

我们在婴儿时期常常濑尿,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还没发达,还没有成熟,至于为什么没有成熟是因为精神力的不足,我们的精神意念不足以控制自身的肉体所以一般婴儿会濑尿。随着人们的成长,身心会得到平衡。关于为什么自动会平衡,我想这大概跟我们的生理,如水盐平衡相似吧。

所以我推测,早期自然人类的所谓“天才”是一些身体特别强壮的人,这样他们的精神意念不会比一般人差,对于事物的感知度就自然而然的增强了。另外,人是有同情心和感情的生物!但我不认为当时的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度,敏感度强到足以使他们产生“认识”。

也许正如卢梭所说,新鲜环境的刺激使人的新灵得到发展。当险峻的环境逼得一群强壮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模糊的,只限于感官的升华。想想一下,看到一大群同龄人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

其次,同情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如书中所说:同情是最自然的品质。

“自然赋予人类以眼泪,那时因为她给人类以最慈悲的心。当看到同类陷入困境时,原始人类会自发地想要帮忙的冲动,因为不想同类受到自己之前所受到的伤害。而且受到的伤害越多,您将越富有同情心,因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您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这时,在大灾难来临时,同情心也许会促发原始人类去营救同类,或者用他们一切技能,诸如声音来提示所谓的灾难。久而久之,语言的雏形产生了。这多发生在家庭中。

或许幸运的是,几个家庭同时聚集在一起。集团组织也开始诞生了!

团体组织的诞生对私有制的萌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一个制度的形成来自一个群体,这个制度也包含着领导者的意志。我想制度的起源是人类生活的本能。

作为动物人,原始人的本能是吃和照顾后代。而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怎么做,他的本能就是想到‘我也有同样的权利像他么那样去做’。所以,早在人类的丛林时代,当那些聚集在一起的貌似蒙昧的原始人为争夺食物,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冲突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不忍心看到同类悲惨的生活,一种确定各个人的权利,义务,而且符合公平,正确的做法,就会在人群中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做法将演变成惯例和习俗,并逐渐演变**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秩序。我想说的是,要达到原始人能够创造秩序来维护大家的利益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就像卢梭所说的,伴随着观念和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精神才开始活跃,使得他们逐渐抛弃原始的粗野状态。因为群居而开始互相关注,由于持续不断的见面而产生了家族之间男女结合的冲动,进而有了模糊的感情,于是乎不能忍受长期不能见面的痛苦。

然而,当人们渴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时,他们是自私的。正如我上面所说,他们争夺食物和配偶。这可能与卢梭的想法不同。他心中的原始人太天真了。而我则认为因为环境的压迫,群居的联系,使得混乱产生。

最后,强者战胜弱者,弱者服从强者。

最后关于食物的私有制产生了,因为食物是人们的最早期可称之为财产的财产,而又根据食色性的天性,食物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占有十分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建立私有制是从拥有粮食开始的。

也许我对私有制的起源阐述得不够明晰,没有卢梭大师那么的逻辑清晰,思辨如水中蛟龙,读着它,就像走一条蜿蜒的路,海阔天空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我的理解是:私有制来自人类的理解!

而这悟性是由自然长期的压迫,群居生活,加之同情心的驱使而产生的原始智慧!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7

李扬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逻辑,这是一部很有逻辑性的作品,也是一次伟大的经历。

逻辑性强或许是哲学家应有的品质,至于为什么说是经验大全,这是因为作者孔狄亚克在为我们阐述各种观点时,绝大多数都是以他的经验为依据来为我们论证。这也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同时,我意识到我们不应低估任何经验,也许这是成功的捷径。

然后我意识到抓住机会是多么重要。只有抓住机会,我才能获得经验。它让我醒了很多,知道很多。

《人类知识起源论》是把一切与理解力有关的东西全都归之于一条唯一原理的著作。他的研究对象是心身结合所产生的实际活动,而不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心性。第一卷是关于精神活动从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思维意识中的分析和推导。

要正确引导精神活动,必须研究符号的起源和发展。因此,康迪克在第二卷致力于语言和方法的研究。所以研究理解力的科学,乃是整个儿地建立在意识、判断、观念与观念之间的相互连结,以及观念与符号之间的连结之上的。

在《人类知识起源论》一书中,孔狄亚克受了丰德奈尔的启发,偏离了洛克的观点,走到了百科全书派的前面。他给出了感觉、知觉、记忆、概念、语言等一系列的定义,区分了身心;知觉、意识、注意和回忆;想象、默想和记忆;想象和抽象;动作言语和发音言语等问题。告诉我们错误的原因和真理的探索和阐述的顺序。

同时,让我们认识到一些我们习惯但不知道原因的现象和经验。它还为我们指出并纠正了错误,使我对这些又了新的认识。

比如文中提出的“我们的知识确切地说来是开始于意识,而不是开始于知觉的”“在想象、记忆、回忆之间存在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即想象,唤起知觉的本身;第二种是记忆,它只回忆感知的信号和环境;最后一个是记忆,它使人们能够分辨出人类所拥有的信号和环境。”“兽类是决不会有记忆的”“只有努力加工,使语言变得愈益精确,才能使科学日趋完善”“一个人的著作一旦脱稿,便确定了他的精神的特征和广度,从而,它不但能说明他也已显露出来的才能是怎样的,而且还能说明他有可能获得的才能有哪些。

”等等。它都足以给与我们新的认知。

通过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明白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感官是我们知识的源泉。各种不同的感觉、知觉、意识、回忆、注意和想象都产生了;这最后的两种,在被认为尚未处于我们支配之下的时候,都还只不过是知识的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支配的想象、记忆,他们和反省以及其他的一些心灵活动一起,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我们把上述这些心灵活动的运用归诸于符号,而符号就是心灵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观念之间的连结则是最初的原动力,他为其他的一切运动提供了动力。

《人类知识起源论》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有关人类知识的一种学说。这值得我们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8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1755年4月初版于阿姆斯特丹。此书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自然状态及其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和引导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沦丧在社会状态下的发展。此外,卢梭在该书出版后有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做了附注。——引用于百度文库

从书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希望在这本书中讨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他从原始自然人进入主题,所描写的自然人处于史前小说时代。他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是理性的,而是自由的。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它能够自我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给出了大量的论据和推理,以证明一些学者认为自然人更加野蛮是错误的。相反,在原始社会,人类过着最自由的生活。而随后,卢梭指出:

如果一个人能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掌握另一个人的生存手段,就会出现不平等。因此,直到有一天,私有制产生了,每个人都开始思考自己,这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乍一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人类越先进,就越不平等?这简直就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啊。卢梭认为是人类在心灵和精神告别的原始状态后得到了活跃,开始关注别人,也期待受到别人的关注,人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想改变,于是开始变得勤奋,在财富出现以后,自然也就出现了穷人和富人。

而财富的先占者之间、先占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人们进入了“最可怕的战争状态”。此时,富人们相处了“一个人类头脑中前所未有的绝妙主意”。

他们向穷人提出了一项联合契约,于是这个国家就产生了。国家不过是富人骗取穷人的结果,富人可以利用穷人的力量来对付穷人,保护他们的财产。

对于国家层次,我赞同卢梭关于国家间关系的一些描述。生活在21世纪,我们自夸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时代。然而,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一个文明的国家会引发一场可怕的战争?当然,高中政治书上有答案,因为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但我一直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如果国家真的进入了文明状态,那么,解决利益冲突的手段应当更智慧一些,战争只能是双方的利益总和变小,共赢才应当是文明所应追求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有战争呢?卢梭告诉我们,政治社会一旦在某个地方形成,就会迫使周边地区形成政治社会与之竞争。

这样,生活在自己社会中的人们终于脱离了自然状态。然而,不同社会之间的关系仍然保持着这种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只受到构成国际法的一些默契的约束,但这些国际法永远无法阻止国家战争。因此,为了消灭个别战争,人类创造了文明国家,却频频引发更可怕的战争。

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国家为了利益充满冲突,需要建立公平和秩序。

在卢梭的作品中,人类进步的历史更像是人类堕落的历史。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到:“造成所有这些差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为什么我们总是问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从不敢扪心自问。

人类已经创造了这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人道精神和文明成果,制订了这么高尚的道德准则,可我们却只有一副徒有其名的骗人外表,再就是那些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没有幸福的快乐?... 人类的原始状态并非如此,但社会精神和社会产生的不平等改变了我们所有固有的习惯。”的确,现在有太多的人为他人的评价而活,其实,我也不例外。

努力学习,找到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的每一步决定都受到外界的影响,因为我们希望得到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等的赞誉。现在的我们已经越来越不明白生活的意义所在了,越来越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走在他人为我们规划好的轨迹上,完全就像卢梭说的,我们追求荣誉却丧失美德,保持理性却没有智慧,看似快乐却从未幸福。这真的是一种进步吗?

当社会上的人变成只能满足别人要求的机器,失去自我思考的时候,社会上的大机器只会盲目前进,不认清方向,也许离悬崖不远。这,或许就是伯尔曼曾经说过的社会的“整体性危机”吧。

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老实说,我认为实现卢梭的理想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比实现共产主义还要长。我想至少我看不到它得实现。很多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法中,纵然这些观点能够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一丝激荡,一丝抚慰,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最终我们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无论好坏。

但是,生活也不总是暗淡无光、无能为力的。有一件是我们可以确信并做,那就是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而不是总是问别人他们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自由是什么?

它应该包含身体和精神两重自由。也许我们身体上不能自由,但精神上可以自由。影片《美丽人生》中的父亲虽然被关在集中营里,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那高耸的围墙禁锢,还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也莫不是高度精神自由的智者。

为别人而活,依别人的意志行事,我们一直都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问问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即使那个梦想难以实现,但我们至少也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向,这总比一直浑浑噩噩、不知所谓的活着来的有意义。当然,也不排除会有这样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甚至连悼词都是别人的评价,但他连一个字都没有,真的很可悲。

我不想自己的结局也是这样。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不应该指望别人能记住自己,但起码应该让自己记住自己,说的真有道理啊。

既然改变现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那就先改变我们的态度吧。俗话说:如果你不能改变环境,就试着改变你自己!

清楚的理解自己,明白自己,自己是什么,这需要勇气,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并且需要这样的勇气去毁掉那沉重的精神枷锁,或许这才是目前最需要我们要进行的革命吧。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9

我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发现,卢梭对人的不平等认识是比较唯心的。他的对私有制的仇视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文中的某些子句中可见一斑。但是,对于其不平等的**以及其发展的逻辑性,我认为是很辨证的。

社会主义思想里面反复提到了关于建立一个消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差异的观点正好谋和了我在阅读此书的一些感受。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这些事情的想法。

其一,我认为私有制是必须存在的,是社会文明前进的坚实不可动摇的一步,消除之必然是制度的倒退,文明的倒退。它的存在的必须性我会在下文做具体的论述。

其次,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制度和阶级剥削是客观存在的,至少在现有客观历史条件下,其必然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又由于阶级差异及其剥削是私有制的产物(我在下文重具体论述)因此为了认识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存在性,在讨论阶级制度以及其剥削现状是不得不将其与私有制的产生的必须性和私有制存在必然性一起讨论的。

其三,我将把若干比较重要的字句在文中加了一遍注译,以便于加深理解。

假若说我们把消除现在有私有制引起的不平等当做艰巨的任务,那么在私有制产生之前的某个时间段,一定有些时间段是处于人人平等的美好状态。

在较早的时间(在这里,让我跳过卢梭最早的人类原始生长时期),地球上的人口非常稀少。人类的生活条件是原始的,人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例如,制造石器,生火,建造一个可以居住的环境(不能称之为房子的东西)。

当然,他们也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沟通功能(现在不能说他们有语言)。这个时候的人们是可以说过着相对平等的生活,在排除所有生理上的先天差异后,我们首先可以说在生理上已经处于了平等的状态,然后,我们关注到他们不会过于关心自己的存物,因为储存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卢梭在成长篇里论述证明他们还不具备考虑到第二天事情的能力),或者即使有存物,他们仍然只有到了要用到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不仅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平等的。

由于生活需求的自给自足,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视为一种条件平等的社会状态。假若,有一种特殊情况。在某地已经有若干个人长期生活着,而这时遇到了外来者的野蛮入侵,这些较为强势的外来者强行若要将他们驱逐出生活地。

这时,如果避免了杀人的可能性,原来的人就得搬到别的地方去。我们在考虑到这里时,或许会想起社会中的依仗强权、暴力剥削他人的形象。但是,只要稍微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价值观放在他们身上(或说是放在这个时候的人类身上)是完全不合乎逻辑的。

因为,很简单,他们不会在心理上受到欺负或剥削。因为首先,在没有私有这个意识的情况下,谁也不会把某物强调为财产,这种迁移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吃饭睡觉而已,这一点也不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换言之,无论他们被什么样的外来者驱逐走,无论之后又迁移到什么地方,人们都是自己为自己地生活着。

再假设,若当这个外来者稍后离开这片区域,这个栖居地又将处于没有归属的状态。(何况在有人居住的时候,你也不能说其是有归属的)因此,说不上是谁抢占了谁的,只能说,这些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不停交换着自己的栖居地,自给自足的模式仍然继续。当然,前提是人非常少,外部物质资源大量不可控,没有私有制的概念。

因此,此时的人们在生活的物质条件上具有无可争辩的平等。

时间可以再往后推移一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指某地区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密集。不可避免地导致合作的产生。而这种比个人或者小型部落生产能力高得多的新型人口集合群体必然将前两者逐渐边缘化。

这便形成了早期的社会。当然,此时的社会,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人口集合,没有等级分化。人们只是在开始时就逐渐意识到合作的好处。

捕食动物只需要这个集合中一小部分较为精壮的人去就可以满足全部人的需求了(这也是在多次打猎过程中意识到的,在最最初的时候,更为精壮的人会比弱小的人捕食的东西多,这时候所剩下的食物,也许较为弱小的一方有其他资源作为交换,这也就促生了一种物品交换的早期形式。当然,也许也是源于精壮者的施舍,这都存在可能)。一句话,合事的猎人会发现他的任务是(或最好的)狩猎,擅长其他事情的人应该做其他事情。

因此,每到一天末尾清算的时候(我们假设他们还是不能预想到第二天早上的事情)物品的交换就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内容。我想在这里补充的是,在这个社会的收藏方面,没有关于人们的住宿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不解决它,我认为后面的逻辑将是无用的。

所以,我的解释是,早期的人口聚集一开始还是不介意迁就。我可以这么说,我想,这个早期的集合仍然是一个概念集合。居住地是相对自由的(没有外人打扰的,没有土地纠纷的),这些人在合作劳作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水平不高的大脑多次加深影像后,发现居住在一起,劳作更方便,社会效率更高。

所以,这个人口集合在初期也有从概念到实际的慢慢转变的过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外部物质上,人类之间互相更加紧密。于是人们会约定在某一块地方规划出一块适居地,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某种行为上的巧合为先导。这都存在可能性,重点是,这些人,很多的人,慢慢住在一起了。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继续想象,他们为彼此划分区域。这时,当某人以是到某个领土和某物可以拥有所有权时,这就是最早的私有所有权概念的诞生。很自然,他们都会尽力描述他们眼中的自己。

另外,我们也可以很简单地推想出来,由于脑力的发展限制,这些人还不知道贪婪,当然,他们也不会为别人考虑这些规划。因此,可以想象,在当时的规划中,每个人都适当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领土、其他材料)。比如,当有人说,这棵树是我的了,很巧的是,其他人居然也就信了,因为这些人他们也在不停地对外宣称着自己的财产,由于人数相对于自然资源的少数,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的过程看作是相安无事的。

最后,这一段我想说的就是,在这个社会形成(也可以说成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初期)的初期,没有人生气,没有人为某物而争执。这时候,而且在没有引起任何变化的短时间内,进行着物品的交易(交换),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物质条件人人平等的社会。

因此,在这个时候,我可以宣布即将诞生的是作为简单商品的商品交换,以及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的分工并不是结束。接着,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是生产力的提升(这里是指相对早期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生产力的提升会导致生产出的物质过剩。

假如我们还停留在这些人不会预想第二天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人也是在无数次生产过剩中学会囤积物品的(一开始是食物)。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已经学会了为第二天或接下来的几天做计划。因此,我这么说,他们开始为自己以后做打算也就是由物质眼前的私有性进步到物质的潜在价值(就是说永恒的私有性),换言之,他们会逐渐认为,这些东西一定会用上,或许明天,或许后几天。

因此,私有财产的初始阶段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问题是,社会平等还没有被打破吗?当然不是。人们有自己的财产和商品交换的概念。

因此,我们只需要区分人的素质。我们可以看到,不喜欢工作的懒人,在交换了原来的财产后,一贫如洗。勤劳的人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很快他就比别人多了好几个年级。

(在这里之后,我稍微省略一些篇幅)贫穷的人已经不会像最早的阶段一样选择迁移了,因为他发现人类个体是无法产生这些优质的物质条件的(丰富的劳作产品,包括衣食住行)即脱离这种社会是完全不理智的,不过我还不能排除类似这种个体案例发生的可能性。富裕的人在看到囤积的物资远远超出生活物资交换范围时,他逐渐(可以这么认为)想出了其他利用这些物质的渠道。例如,让贫穷的人替他劳作(这时穷人只有劳动力可以做交换了),而他利用已有的丰富物质逐渐地使自己摆脱了劳作的境地。

此外,为了维持这种状况,他必须将为他工作的人的大部分收入作为自己的收入。事实上,对于穷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这种模式仍然存在。

(对于初期必然会有的对财富不均引起的暴力斗争直到**等官方监管部门的建立,我在这里就略掉了,当做既成事实)从此以后,平衡就打破了,我们看到的场景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还有一大部分不能被归为以上两类的人士仍继续在分配给自己的社会分工里劳作着。

这里不是已经不平等了吗?不是已经出现了剥削吗?

但环顾四周,我们是否看到私有制起源于财富分配不均?在最初的分配中是否已经存在不愉快?所以,造成现在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是由一个平衡的起点开始,在不断地发生着符合买卖双方意愿以及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交换原则为准则的事物后,逐渐形成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情况不是辩证的、平等的吗?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段落,假设私有制没有出现。代之以公有制,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所有人将生产产物交归公家,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

谁是公家?由谁来操办?公众既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人利益的代表。

当时人们之间是以共同居住的若干人组成的小型部落为单位凝聚起来的,假若要选出一个操持所有人物质的代表组织,这里不免有一场血战。而事实上,这时候的人的智商是没有到达这种地步的,在只为自己谋求更多物质的情况下,要他们想到要使每一个人所得平均是不现实的。人的眼光以及视野都是由自我到外物的,私有制就是最早为谋求自身利益,保全既得自身利益的规则,是一种基础的保护原则。

而这对当初的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我们摆脱了暴力抢夺等不正常手段的利润。在统一制度的框架下,每个人都按照历史条件的交换原则进行交易。

我们排除外界所有创造平衡的条件,唯一看到的是人性的差异。人分勤劳和懒惰,不平等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勤劳的人多工作,多工作的直接结果是物质的丰富;然而懒惰的人少劳作或不劳作,物质少的或许养不起自身,以至于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接受投入与产出比很低的替人劳作的境地。

然而,这种工作岗位的存在,也是一种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有条件交换原则的交易。因为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无法完成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劳作,如果他不出卖劳动力,他将在这个有机构成的社会中逐渐死去。

所以,我这样看待,私有制的产生是保全个人所得,保全个人创造的准则。在社会分工过程中,暴露出人性的缺陷。在商品交换的平等原则下,懒惰的人在他还有物质基础的时候可以养活自己,但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却就不能像在上文中被驱逐出栖居地的早期人类那样随意再找个地盘养活自己了。

这时,他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养活自己。

人类起源观后感 篇10

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题记

同学们你们知道爷爷的爷爷是从哪里来的吗?原来我并不知道,暑假里,我读了著名的考古学家、科学家贾兰坡爷爷写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这本书。一个个娓娓道来的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从神创论蒙昧时期到找到北京人头盖骨,从北京人头盖骨丢失到发现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力尽种种磨难,不断在实践中探究人类的诞生。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贾爷爷的童年、成长经历和工作历程。其中我最让我敬佩的一个故事是:1936年面对日本人侵华战争步步紧逼和科研经费的短缺,尽管大家都对“后事”做了安排,贾爷爷还是独挑大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在周口店发掘寻找人类化石。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大家为找不到人类化石一筹莫展的时候,贾爷爷在11天内连续发现了三个头盖骨、一个下颌骨和三枚牙齿的消息传遍国内外,举世震惊。

贾爷爷一生都在为证实人类起源问题的不懈努力,取得成绩没有骄傲,遇到挫折没有放弃。在我心中,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还教会我们很多道理。学习如考古一样,唯有坚持不断地探索和寻觅,才会有意外惊喜出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