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的教案

09-21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读唐诗的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读唐诗的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身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同学跟着教师誊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和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同学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同学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同学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同学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发明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同学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读唐诗的教案(篇2)

《野望》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犊(d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3.品析诗句。(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读唐诗的教案(篇3)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独坐敬亭山》一诗的生字。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图片

教育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学习生字亭

独坐敬亭山

点击查看图片

指出亭字是后鼻韵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听录音

划出节奏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词语意思

独坐: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北郊),古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众鸟:

高飞尽:

独去闲:

厌:

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

赏析本首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众鸟一般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本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多有情趣啊!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却是越来越远,一个高字扩展了空间: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这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这时的万般惆怅。运用这种烘托写法的,还有很多,例如……

后句中,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小精灵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我们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令人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露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我们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与这一句非常类似。

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这静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的景色,抒发内心无奈的情感。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联系自己实际谈问题:

我们有没有过李白的这种孤寂感觉?谁能举例说明?

我们是怎么排遣这种孤寂带来的苦闷感觉的呢?

读唐诗的教案(篇4)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读唐诗的教案(篇5)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读唐诗的教案(篇6)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文章第一句,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杜少府即将上任的地方。“辅”写出了长安城的雄伟,“风烟”“望”道出虽然秦蜀相连,但是却相隔千里,被风烟遮住,露出了送别的`伤感。

第二句,本想写离别不舍之意,却峰回路转写出“宦游人”,指出两人处境相当,都是异地之客,不必过于伤感。

第三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只要有位知己相知,即使相隔天涯也像就在身边,道出了作者和友人的深厚感情,惺惺相惜。常被后人用来表达友谊深厚之情。

第四局,一扫送别时的悲伤情感,爽朗高调,意境豁达,独具一格。

大多数的送别诗都有黯然伤感之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具一格,意境开阔,不仅表现了朋友间相知相惜之情,更表现了作者本身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王勃少时才华显露,诗风优雅朴实,不附庸风雅,一改当时诗篇浮华艳丽之风,改善了创作的风气。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一方面要感受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感情,一方面也要学习作者这种朴实中凝聚精华的创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学问。

读唐诗的教案(篇7)

1、在作者眼中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么特点?用文章中句子回答。

提示: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是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是早晨”?

提示:早晨是充满希望的少年精神,清新,神采飞扬,这与唐诗中表达的.精神一脉相承。

3、唐诗具有哪些精神特质?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分条概括回答。

提示:⑴唐诗世界广阔,力量充沛,精神豪迈;

⑵可以提升人格,振作生命;

⑶选择题材多为大江大河,高山平原,生命刚健,积极有为;

⑷唐诗有贯通宇宙之豪气;

⑸唐诗中有充沛的生命力量

总之,唐诗中充满了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4、唐诗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的精神特质?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语句筛选信息。

提示: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

5、倡导读唐诗对今天的时代具有怎样的意义?分析归纳,然后回答。

提示:⑴可以增强提升生命的真实力量,从而增强我们社会的英雄主义。

⑵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尊重人性。

⑶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思想,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读唐诗的教案(篇8)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精品课件】

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霸”。

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可参考【微教案】《〈卖炭翁〉中的对比》

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参考:卖炭翁—“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

4.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案预设: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读唐诗的教案(篇9)

诗歌鉴赏(一)

教学目标: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

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喜欢《读唐诗的教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唐诗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