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观后感6篇

10-18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归途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归途观后感 篇1

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择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不过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 in 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亲母亲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在城市户口的父亲母亲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陈素琴夫妇的家乡,在镜头里的美近乎诗意,恬静、纯朴、与世无争,然而这一幅美好悠然田园画卷,在现实中只能酝酿着世世代代的贫穷与落后。年关,夫妇俩经历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最后在随时可能吞没自己的汹涌人潮里身不由己,机械地被裹挟着前行,但朝着目的地移动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因为终点是他们血脉相连着的`土地。熟悉的亲人和家,是城市荒漠里他们心中日夜守候的灯塔。收到手机作为新年礼物的女儿是开心的,被问及成绩面露腼腆之色的儿子是听话的,家中的老母暂时是健康而满足的,这一切都为他们积蓄起了再次返回那个嘈杂、单调、清冷的加工车间的力量。城乡差距注定要改变他们的地缘,改变他们骨子里对泥土的亲近,城里比乡下宽裕的收入像魔咒一般召唤着他们背井离乡,怯生生地踏入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现代化、经济飞跃的进程中,乡土中国悄然隐退,每一处村落都寂静寥落,忧伤绵长。

城市不仅不计后果地将陈素琴夫妇这样的成人剥离他们的土地,更时刻引诱着他们的儿女。于是我们毫不惊讶地发现长大了的丽琴根本不愿读书,执意也要城里挣钱。这个本背负着父亲母亲远大理想的少女放弃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成为城中世界里又一颗微渺的尘埃。这个举动几乎瞬间击碎了父亲母亲赖以生存的基本信念,他们手足无措,只是言语笨拙地进行劝说,自然无果。这一次,三个人一同返乡,父亲母亲在又一轮令人窒息的等待与拥挤中忧心忡忡,女儿察觉的却是眼前世界的荒谬与无序。他们三人的世界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观众再次被提醒,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亲母亲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亲母亲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亲母亲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亲母亲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希望,就连父亲母亲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意义。

影片的最后,劳动力日渐衰竭的陈素琴犹豫着是否应该回家看儿子,以免他重蹈姐姐的覆辙,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又心疼将一个人在外地苦苦支撑的丈夫。走还是不走,此刻竟具有了莎士比亚笔下庄严的“to、be、or、not、to、be”般沉思的力量,成了她生命中最难解的最高命题。

又是一年春运时,像陈素琴一样的农民工们又一次踏上了归途。每一张焦虑的脸庞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次挪步都夹杂着一言难尽的辛酸。坐在电脑前没有经历这一切的我此刻恍惚不已,不明白已成为全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的中国为什么让她最广大的人民过着这般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历史渊源流长的国家,竟在短短几十年里失了最原始的社会根基。

不知为何想起陶渊明的那两句:归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现代中国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尽了诗句里的那种闲逸,此时此刻问起春运潮中的农民工们,徒留隐忍不发的悲凉与艰辛。

归途观后感 篇2

1、《我是城管》

2、《寻找手艺》

3、《神鹿啊,我们的神鹿》

4、《话说运河》

5、《莫让年华付水流》

6、一部优秀的电影纪录片应当符合真实性、故事性和人文性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7、《伟大的舞者·追梦者》

8、《藏北人家》

9、《教育能改变吗》

10、外出务工的人奔着一年一度的返乡大潮,不知何时才有票,等着不知何时开来的车,汗流浃背地伺机、负重、奔跑、占座,任斑驳的期许被疲惫与厌倦扑灭……

11、《望长城》

12、《好死不如赖活着》

13、《极地》

14、《故宫》

15、《大国崛起》

16、《就是那一只蟋蟀》

17、《三十二》

18、一列绿色而蜿蜒漫长在山洞里奔驰的的火车

19、一列飞驰的火车一列崭新的火车一列停着的火车

20、“春运”每年都在真实上演,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但通过上帝视角看“春运”这场面,果然还是很震撼,在纪录片的拍摄上,导演运用了多种技巧,在拍摄春运场面的时候,导演选择从高处俯拍,营造出春运现场的杂、拥挤,纪录片中有两条叙事性同时进行,导演也用了两种不同的光线和氛围进行区别。

21、该片以春运为背景,表现了社会边缘群体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22、《地方台30分钟》

23、《毛主席逝世》

24、《华尔街》

25、《喜马拉雅天梯》

26、《归途列车》

27、向你推荐83部经典纪录片,带你穿越60年的记忆,

28、《最后的棒棒》

29、《劳动万岁》、1966《收租院》、1983《话说长江》、1991《望长城》、2006《大国崛起》……从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再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透过这部短片,你会看到一代代纪录片人默默耕耘,为国家、为时代留住不可替代的历史影像而付出的努力。

30、《生活空间》

31、《高考》

32、《话说长江》

33、这是一个补充描述性形容词的句子,这也是一个缺少形容词的句子。以下是举例子,仅供参考。

34、《收租院》

35、《欢呼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6、《摇摇晃晃的人间》

37、《中国》

38、《八廓南街16号》

39、《红旗渠》

4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一直坚守和默默付出的纪录片人们。纪录的脚步不会停歇,纪录片人也将继续用摄像机整理国家的相册、打磨时代的镜子,用真实书写历史,用光影感知时代。

41、《筑梦2008》

42、《人间世》

43、《晋商》

44、《风味人间》

45、《郑和下西洋》

46、《创新中国》

47、《黄河》

48、上大学了。

49、一列满载着正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所急需的食品、药品和弹药的火车

50、《何有此生》

51、《迁徙的人》

52、《香巴拉深处》

53、《高三十六班》

54、纪录片中城市和乡村是对立的组合,在我们的印象中,城市往往占据中心地位,而处于边缘的乡村往往是城市的背景板,但在《归途列车》中,不同于杂乱的城市风貌,乡村反倒成为一片未受侵染的净土,在镜头中打工者的家乡很唯美,而城市却显得过分嘈杂和压抑,当镜头再次回归乡村时,那种宁静会让人倍感舒畅。

55、《最后的山神》

56、《如果国宝会说话》

57、真实的底层人民生活

58、《我在故宫修文物》

59、《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

60、《说凤阳》

61、《大国重器》

62、《新中国》

63、《水果传》

64、《舌尖上的中国》

65、一列驶往远方的火车,一列带我逃离你的火车,一列充满希望的火车,一列不知归途的火车,一列开往你心海的火车,一列惹人心碎的火车,一列绿皮火车。

66、《英和白》

67、《我的时代和我》

68、《深山船家》

69、《生命里》

70、《1428》

71、《劳动万岁》

72、《二十二》

73、《沙与海》

74、《天安门上看国庆》

75、《踢球吧孩子》

76、《流浪北京》

77、《崭新的媒体》

78、《阴阳》

79、《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80、《互联网时代》

81、《远在北京的家》

82、《美丽中国》

83、《乡村里的中国》

84、《复活的军团》

85、《二十四号大街》

86、《航拍中国》

87、《三节草》

88、《纪录片编辑室》

89、《不如跳舞》

90、《中国梵高》

91、以下是短片中纪录片的片单:

92、《澳门十年》

93、《平衡》

94、《超级工程》

95、《幼儿园》

96、《中国美》

97、《丝绸之路》

98、《中国人的活法》(M.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99、《殇城》

归途观后感 篇3

刚看了《万里归途》的电影,但也不似网友说的那样因为国庆档没有好电影才把这部电影凸显出来。 先说我的观点:这种类型战争题材电影必须要在电影院看,在家看就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只有在影院中才能体会到声音和视觉上的震撼。另外外交题材的电影很新颖,反正国内很少看到。

很多细节做的也很到位,剧情中有很多隐喻,几次主角遇到困难都会有乌云遮日。还有后半段小女孩讲的故事,引导着剧情的走向,电影也少不了广告植入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其中一幕中兴手机的特写。当然也有一处bug说好的王俊凯饰演的成朗不懂阿语,然而到最后一段阿语说的特别溜。

张译演技真是没话说殷桃、张子贤、万茜和王迅的演技也在线。王俊凯其实也没有说的那么差,只是看前半段和张译演对手戏的时候,有一点尴尬,后半段看习惯了也还行。 总体来说电影还是不错的,即便放到往年国庆档也能取得不错的好成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的是夜场十点钟开始的,整个电影院就六个人三男三女,然后就是三个女人都哭了,我媳妇哭了两次,掐我手不知道有几次。

这么有带入感的电影能不好吗?另外奉劝还没看的朋友一句,看完电影不要着急走,字幕后面还有一个吴京出来的小彩蛋。

归途观后感 篇4

第一次观看《归途列车》是在重庆,20xx年大三的纪录片课上。当时看的是大陆网传版本,没有英文字幕,因为熟悉重庆话,所以纪录片里的四川话对白都能直接听懂。在观影的时候,我喜欢把自我同电影当中的人物进行主角对换,把自我放到电影发生的场景中,用心体会主角们当时的心境与矛盾。因此,第二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依旧很有触动。但是比较前后观看的两个版本,我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一样之处,此刻的DVD版本中,字幕替代同期声的地方明显增多。导演为何在最后的版本中这样处理呢?我带着这个疑问,站在电影分析的角度,开始了一趟探索《归途列车》中人情冷暖的心灵之旅。

一列车的背后

大家都说这是一部讲春运的片子,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部讲外出务工者生存、家庭、情感状况的片子。导演范立欣采用剧情片的手法,拍摄一个纪实题材,有主人公,有铺垫,有矛盾冲突,所以很能抓住观影者的眼球。在影片当中,导演把春运形容成为一场大规模的迁徙,每年约有1。3亿的外出务工者,将在春节前,回到离工作地几千公里之远的家乡。在这场浩大的迁徙过程中,火车是他们首选的交通工具,因此,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成为他们这群人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往往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他们需要排好几天的队买票,有时候甚至只能买到酒薄5无论如何,能过年回家同亲人团聚就是对他们一年辛苦工作最大的安慰。因此,春运大潮的主力军就是这群外出务工者。

归途观后感 篇5

“外交官”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这个职业有时十分危险,可还是有人愿意在危险临头时向前冲。这部电影就讲述了这样一群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外交官。

主人公宗大伟是一名十分厉害的外交官,他们工作所在的国家发生暴乱,有许多中国同胞无法避开战乱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宗大伟放弃回国的机会,与自己的助手成朗来到战乱之中,去解救同胞。在一次误打误撞中,他们发现了去世的好友的家人,还有一百二十个中国同胞。宗大伟与成朗决定带同胞们回家,他们一共走了十三天,经历了种种磨难,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人十分提心吊胆。

令我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是因有几个同胞逃走了,宗大伟让成朗带其他人继续走,他和瓦迪尔等人去找同胞们。不幸的是他们遇见了叛军,被抓走了。在叛军让瓦迪尔留下,其他中国人走时,宗大伟却坚持要带走瓦迪尔。瓦迪尔却为了救同伴们,留下了“回家”这份遗嘱,离开了人世,最终宗大伟他们也逃了出来。

当最后中国同胞们得救时,一位同胞说:“我们一共走了三十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一步!”这真是太让人震惊了。在这部电影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小矛盾,可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你一定会认为,能够生活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是多么的幸福且快乐,然而团结则是需要我们相互谦让,相互包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团结的意识,力量才能更强大。

归途观后感 篇6

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取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但是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我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 in 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光想自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取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透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