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类型:音乐游戏
适合年龄:5-6岁
游戏时间:8-10分钟
游戏目的:学会有礼貌的询问别人的名字,并学会介绍自己;在游戏中培养、树立自信心
游戏准备:玩具或手偶
游戏过程:
① 当儿童走进教室后,教师要先进行自我介绍,在介绍一个小手偶。教师可以说:Hello, boys and girls. My name is --- This is Bingo.然后教师手拿 Bingo手偶走近儿童模仿 Bingo的声音对儿童说: Hello, My name’s Bingo. What’s your name?
② 教师走到每位儿童面前,请他们轻轻抚摸一下Bingo 手偶,并试着回答My name’s ---教师不必强迫每位儿童都回答,可采取举手自愿回答的方式,对有勇气并回答得好的儿童,教师应马上给予鼓励 :very good!
③ 做完练习后,可以让儿童唱歌:Bingo’s Song 。教师可以扮成Bingo。
④ 教师可以先反复唱两遍,再鼓励儿童跟着学唱。如果还想介绍其他的小动物,也可改一下歌词:I’m a teddy bear. My name is Teddy. Teddy, Teddy. What’s your name ?
⑤ 也可请儿童之间互问互答。
例:女孩: I’m a little girl. My name is Kelly, Kelly, Kelly. What’s your name?
男孩: I’m a little boy. My name is Tony, Tony, Tony. What’s your name?
⑥ 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儿童戴上小动物的面具,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演唱:
例: I’m a little cat. My name is Mimi, Mimi, Mimi. What’s your name?
F=4/4
1 2 3 4 3 1 ︳ 2 7 6 5 ︳3 5 3 5 ︴3 2 1- ︳
I’m a little dog. My name is Bingo. Bingo Bingo. What’s your name
活动设计意图:在动物主题开展了一周后,幼儿对身边常见的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游戏、歌曲、美术活动,幼儿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动作、叫声、喜欢吃的食物,在此基础上,我进行此活动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引发幼儿能运用语言描述动物的叫声等特征,丰富幼儿口语表达,为幼儿的活动区活动提供幼儿自主的游戏,进一步延伸幼儿对各种动物特征的观察、了解及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表述,体验语言表达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2、喜欢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表现小动物的叫声和食物。
活动重难点:
重点:
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难点:
喜欢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表现小动物的叫声和食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初步认识小猫、小鸡、小鸭、小山羊、黄狗几种动物;
材料准备:
1、小猫、小鸡、小鸭、小山羊、黄狗等幼儿较熟悉的动物头饰,每人一个;其它幼儿较熟悉的动物玩具、图片(牛、马、兔子等)
2、小鼓一面;
3、不透明的口袋一个;森林的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1、游戏:什么动物走来了
“今天来了几位小客人,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你看是谁来了?”
老师带小鸡的头饰,模仿小鸡的动作走出来“谁来了?”
“小鸡怎样叫?”“小鸡喜欢吃什么?”
幼儿和老师(鸡妈妈)一起走,捉虫子吃;老师敲小鼓,有节奏的说:“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将
小虫子的图片贴在小鸡的旁边。
(以此类推,老师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走出来, 和幼儿一起模仿动物的动作、叫声;并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述)
2、游戏:小动物出来玩
(1)摸口袋:
老师把小动物的头饰、玩具、图片装在口袋里,请幼儿来摸动物,拿出后,老师根据图上的动物问话,幼儿集体回答。
(2)小动物出来玩:
请幼儿自己选一种动物的头饰,听动物的叫声,模仿的动作,出来找喜欢的食物吃,并运用儿歌的有节奏的语言描述。(如:出示小鱼的图片或听到嘎嘎嘎的声音,带小鸭子、小猫的头饰的幼儿就学小鸭子、小猫的样子,走出来,“小鸭子,嘎嘎嘎,吃什么,吃小鱼”。“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小鱼”。)
3、将幼儿的话编成儿歌:
今天,你们都会说什么动物吃什么了,老师把你们
说的话变成了一首儿歌,你们听:
“小鸭子,嘎嘎嘎,吃什么,吃小鱼;
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
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老鼠;
小山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
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
延续活动:
1、在信息角中,提供小鼓、口袋,利用各种动物的玩具、图片、指偶等进行摸口袋,说儿歌的游戏;
2、引导幼儿将动物的动作加进儿歌中去,例如:“小白兔,蹦蹦跳,吃什么,吃白菜”。
3、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节奏,在音乐区为幼儿提供表现动物叫声节奏图,动物歌曲录音带,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节奏方式表现动物的动作、叫声等。
1.Finger show 手指秀
游戏玩法:老师伸出1根手指,孩子打一 声招呼,2根手指孩子要大声一点打招呼,当老师秀到5根手指的时候,孩子要捂住自己的嘴巴不出声。
游戏教具:手偶
备注:可用于问候环节
2 .listen and do 听指挥
游戏玩法:老师说one 时孩子就拍手,说Two 时孩子就跺脚,说three时就扭动身体,说four 的时候就大声说出
Hello Albee 。可以重复做三次,从慢到快(大班的可以难一点,直接说Clap you hands /stamp your feet/move your body/ say hello to Albee,让孩子自己作出相应的表现)
3.come here ,go there .
游戏玩法:可以复习学过的歌曲,到老师说Go there 的时候小朋友都回去坐好,举手说I am here ,或者说dangerous.老师做抓的动作。
游戏教具:锤子
备注:可用于热身环节
4.捶胸顿足
游戏玩法:准备一个锤子,当老师锤左肩膀的时候孩子大声说出单词,锤右边就小声,锤左腿大声说,锤右腿就不出声,可以由慢到快。
游戏教具: 图片,锤子。
5.猜猜是谁拍你的肩膀
游戏玩法:先让孩子变着声音来读一下单词,然后让一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蒙着眼睛,然后 邀请一个孩子来拍他肩膀并说出这个单词或者句子,然后让小朋友转过身来,让这组的小朋友一个个的说一遍,猜猜是谁拍的你。(把小朋友分成若干组)
游戏教具:卡片若干。
6.停止检查
游戏玩法:教师先出示停止检查卡,幼儿看到"stop"时手不动嘴不动,看到"check"时思考问题,教师将卡片放下,幼儿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具:停止检查卡 图片若干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2、喜欢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表现小动物的叫声和食物。
喜欢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表现小动物的叫声和食物。
活动准备:
1、小猫、小鸡、小鸭、小山羊、黄狗等幼儿较熟悉的动物头饰,每人一个;其它幼儿较熟悉的动物玩具、图片(牛、马、兔子等)
2、小鼓一面;
3、不透明的口袋一个;森林的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1、游戏:什么动物走来了
"今天来了几位小客人,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你看是谁来了?"
老师带小鸡的头饰,模仿小鸡的动作走出来"谁来了?"
"小鸡怎样叫?""小鸡喜欢吃什么?"
幼儿和老师(鸡妈妈)一起走,捉虫子吃;老师敲小鼓,有节奏的说:"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将
小虫子的图片贴在小鸡的旁边。
(以此类推,老师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走出来, 和幼儿一起模仿动物的动作、叫声;并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述)
2、游戏:小动物出来玩
(1)摸口袋:
老师把小动物的头饰、玩具、图片装在口袋里,请幼儿来摸动物,拿出后,老师根据图上的动物问话,幼儿集体回答。
(2)小动物出来玩:
请幼儿自己选一种动物的头饰,听动物的叫声,模仿的动作,出来找喜欢的食物吃,并运用儿歌的有节奏的语言描述。(如:出示小鱼的图片或听到嘎嘎嘎的声音,带小鸭子、小猫的头饰的幼儿就学小鸭子、小猫的样子,走出来,"小鸭子,嘎嘎嘎,吃什么,吃小鱼"。"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小鱼"。)
3、将幼儿的话编成儿歌:
今天,你们都会说什么动物吃什么了,老师把你们
说的话变成了一首儿歌,你们听:
"小鸭子,嘎嘎嘎,吃什么,吃小鱼;
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
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老鼠;
小山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
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
延续活动:
1、在信息角中,提供小鼓、口袋,利用各种动物的玩具、图片、指偶等进行摸口袋,说儿歌的游戏;
2、引导幼儿将动物的动作加进儿歌中去,例如:"小白兔,蹦蹦跳,吃什么,吃白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