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刚入园的托班幼儿都会不同程度表现出分离焦虑,这一时期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性尤为突出,由于幼小的孩子他们语言发展还不完善,他们会以各自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在情感和需要,成人有时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各种表征的,经常对他们突如其来的情绪反映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分析,就不难找出解决的方法。
记得,刚入园有的幼儿比其他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分离焦虑,一入园门口就会哭起来,他总是重复着那句话:“让妈妈接”,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地说也无济于事,他依旧重复着那句话。每次家长来接时,看见家长一脸愁云,我们也为孩子着急,家长很担心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认真的思考分析,我们认为分离焦虑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和孩子都存在,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孩子则表现出应环境不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焦虑感。要想让孩子爱来幼儿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和幼儿本身是两个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因素。
家长是我们共同教育孩子的伙伴,是可以增加教育助力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仔细分析了家庭成员,这样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根据幼儿的生长的外部环境来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我们还回忆了家访时的情景,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闪光点,日常活动中注意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经过对分离焦虑原因的初步分析与思考,我们班还进行了以下教育策略的尝试:
首先,为了减少孩子来园时的哭闹现象,一开始我们用玩具吸引幼儿,但如果只是把孩子集中在一起,来园时哭的孩子的会影响不哭的孩子,当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们开始将“哭的”和“不哭”的孩子分开。接下来尝试着一来园就让孩子进区活动,在与玩具的互动中,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快乐,这种自由而开放的空间有助于幼儿建立 “我来幼儿园不哭,幼儿园里有好多玩具朋友等着我呢”的 意识,减少分离焦虑,形成良好的来园情绪情感。
其次,我班幼儿有一进班级门口就不停地说“让妈妈接”之类的话,这样的幼儿我们会用极大的耐心去接纳孩子的表现。一开始,要用拥抱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让他们与你建立情感依恋,有这样的现象: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依赖程度总是跟随一个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这老师,如吃饭让这个老师喂,睡觉让这个老师拍,换了其她老师她就哭。对于孩子的这种依赖现象,我们每个老师都给予接纳的态度,当孩子们与我们建立一种情感依赖后,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玩“我们一起搭高楼”的游戏,在老师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与此同时,孩子在和老师共同体验玩具的过程中,有了探索的意识。接下来我们会帮助孩子进行情感转移,告诉他(她)每个老师都爱他,慢慢的就愿意参加活动了。
最后,在午睡环节我们特别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这样也是让孩子爱来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初我们会允许孩子们中午喝奶、背着书包、拿着喜欢的毛绒玩具等,这都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自己小床的依赖关系,有午睡的意识的途径,孩子们拿着这些东西有一种安全感,在老师们的细心呵护下,帮助孩子们将这种安全感进行转移,转移到孩子与老师、小床建立的一种安全感上,孩子经过这样的情感转移后会逐渐习惯午睡。经过两周的时间大部分幼儿能午睡了,时间有长有短,这都是正常的,孩子还需要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接下来,我们会依据孩子的表现对不同幼儿提出发展性的引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会提一些他们努力就能完成的要求,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
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会有很大的进步,但哭闹的现象有时会阶段性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由于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幼儿会产生反复,这时家长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周末方便的话要尽量保持孩子在幼儿园的作息,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尽快适应,促进孩子成长,度过分离焦虑期。
引言: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对3-6岁的幼儿实施德育,其德育的内容和途径是什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简而言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那么,怎样才能有机的和谐的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中去呢?
第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第二,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用餐时经常鞭笞变掉饭菜。我利用食堂需要帮忙摘菜的机会,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小朋友们很投入,可是时间一久,他们就没有耐心了,有的小朋友喊脚酸,有的喊脚痛。通过这次劳动,让幼儿认识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
第三,要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在活动时中创设了一个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的活动角,并随着活动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内容,是幼儿一进活动室就感受到了五爱教育的气息。我们的环境不能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另外,我们除了为诱饵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眼角”,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最大。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有一次,我在上厕所时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脚,我连忙扶起那位小朋友,赶紧跟他赔礼道歉,或许,这种无声的行动要比你在课堂上讲十次、二十次要凑笑得多。
第四,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家长是幼儿第一人教师,家长的品德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此,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小朋友用的橡皮拿回家去了,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橡皮带回。可当我们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的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
引言:可能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午饭后休息一会儿,这并不是我们懒散,而是由于我们体内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而午睡恰恰是人体保护生物节律的一种方法。
德国的研究者坎贝尔认为,睡眠周期是由大脑控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某种变化;同时发现,午休是自然睡眠周期的一个部分。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午休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方式。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休成为人们避免遭受热浪袭击的方法。
2--3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中绝大部分孩子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情感依赖也特别强,更需要老师的照顾和关爱。天气渐凉,感冒的孩子日渐增多,可老师要照顾到每个孩子,有时也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有时,老师也许多花点心思也能找到一些方法和策略照顾到每个孩子。
午睡前后,对于托班来说是最忙最乱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入厕,帮孩子穿裤子,帮孩子脱衣服,帮孩子盖被子,哄孩子入睡。。。。。。起床时,也是一样的繁琐。如何安排好所有这一系列的事情呢?我觉得,要关注每个细节,每个环节,观察孩子在这一时段所出现的问题,寻求省时省力,最能全方位照顾到孩子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到每个孩子。
经过实践,我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睡觉前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入厕。这样,在睡觉时孩子就不容易尿床,同时也减少了在午睡时去上厕所的次数,否则,孩子入厕多了不但会影响别的孩子午睡,还容易着凉、感冒;而在孩子入厕时,卫生间一定要安排一个老师,帮助孩子入厕和穿裤子。因为卫生间是比较容易出危险的地方,再加上托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弱,上卫生间是很需要老师帮助的环节,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旁帮助、提醒。同时,另一个老师要在教室里提醒孩子自己脱鞋,然后在床上等待老师帮助脱衣服,盖被子。鼓励孩子自己脱鞋,自己上床是让他们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然后,老师再逐个帮助孩子脱衣服,盖被子。这样,能保证孩子脱了衣服以后马上就能盖好被子入睡,就不容易着凉。
最后,老师再安慰一些入睡较困难的孩子,或对老师较依恋的孩子入睡。
孩子醒了之后,老师要求孩子,在老师帮你穿好衣服之后才能起床,起床后先入厕,然后拿小椅子坐在规定区域。而老师也是分工合作,一个老师逐个帮助孩子穿衣服,另一个老师则帮助孩子入厕,穿裤子。同时,鼓励孩子自己穿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教学中,安排一些如自己穿鞋,自己上厕所之类的活动,同时,也鼓励家长在家多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让孩子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引言: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迅速捕捉孩子们一瞬即逝的兴趣焦点,并对孩子们进行有效引导,还应相信孩子、放手把活动的主权还给孩子。从而生成一个个有生命力的活动,让教育真正源于生活又提升于生活,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在一次次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快乐发展!
今天早上淳淳小朋友一到幼儿园就兴奋地对我说:“王老师,我爸爸也戒烟了!昨天晚上他一支(烟)都没有抽!”我心里一喜,十几天来的一幕幕又重现在我面前……
事情起源于十几天前一次科学活动——《达达感冒了》的延伸活动中。当时由于孩子们对肺等呼吸器官发生了兴趣,于是我就结合VCD碟片的播放让幼儿初步了解了人体中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功能、及保护方法。就在碟片播放到一个常年吸烟的严重支气管炎患者因病情加重被急救车送到医院去抢救时,孩子们开始担心起来:
张易小朋友说:“我爸爸也要吸烟的,每天都要吸很多烟的!”
宁宁小朋友说:“我爸爸和爷爷都要吸烟的,每天还要咳嗽。”
潇潇小朋友也担心地说:“我爸爸也要吸烟的,他的肺也会变黑的!这可怎么办啊?”
……
一时间,许多孩子都变得愁眉苦脸,不安地看着我,他们的眼神分明在向我求助——老师,我们该怎么办?要是在几年前,我可能会马上给孩子们提出建议——“那就让我们马上劝爸爸他们戒烟吧”,但多年来的经验和新《纲要》理念提醒我:别着急,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因为我们不能随便越俎代庖地剥夺孩子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于是,我把“球”又抛还给了孩子:“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一段寂静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扬扬说:“我可以把外公的烟都藏起来。” 然然说:“把爸爸的烟都扔到垃圾筒里去!”
小马说:“把爸爸的香烟都放到水里去,就点不着了,爸爸也吸不了烟了。”
其其说:“我跟爸爸讲道理,把今天电视里的事情说给爸爸听。”
……
听着孩子们的“高见”,我心里乐滋滋的,不仅因为孩子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解决方案,一个新的活动又开始生成,更因为自己刚才的冷静。
最后,经过讨论,我们一致同意用讲道理地方法回家劝爸爸、爷爷、外公戒烟,并为我们的这次活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戒烟天使在行动”。并在“5.31”世界无烟日前通过画宣传画、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全体家长宣传吸烟的害处,劝吸烟的家长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快快戒烟。
一晃十多天过去了,不断有小朋友向我报告爸爸、爷爷、外公的戒烟信息。我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许多女性家长的大力拥护和支持。更有趣的是,在孩子们的《优点记录册》和每天的晨间谈话中所反馈的孩子们和吸烟家长间的“艰苦持久战”,以及“猫捉老鼠”式令人忍俊不忍的类似于“昨天我爸爸在下楼倒垃圾时偷偷吸烟,被我和妈妈抓住了”等戒烟趣事。
至今为止,我们班上已经有两位家长完全戒烟了,有七位家长决心戒烟了,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完全戒烟的家长也不再在家中或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了!这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活动成功的喜悦,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孩子在家被动吸烟的次数,为孩子身体健康提供了一个空气清新的“温馨”环境。更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次活动中也进一步引发了孩子们对身边亲人珍贵的关爱情感。
喜欢《孩子的挫折教育意义深远(社会教育论文大全)》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