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美术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在让孩子学画的时候,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孩子的画中如果只有技巧而没有童趣,这样的画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的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
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例如:大班画《美丽的树林》时,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树可以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
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幼儿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上海充满了机遇,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常见的就为美术展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机会组织幼儿前往参观,或者请家长带领幼儿前往参观,让幼儿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五、让孩子画出有个性的画,还应该注意的几点:
1、尽量不要指点孩子作画。
不同个性的孩子会在绘画中使用不同的绘画语言。一个偏爱动物的孩子,通常能画出动物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喜欢交通工具的孩子,则能把车辆的部件凭记忆画出来。什么个性的孩子就让他画什么样的画,这样,孩子的原始创作热情才会被激励。您可以问他画的是什么,但不要去干涉他画什么、怎样画。
2、一个题材,画不同的画。
同一幅绘画题材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画出不同的画,如果您想让孩子的画有个性,充满创造力,不妨在平时让他练习就一个题材,画出不同的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丰富,他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绘画的内容,从而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3、听孩子介绍他的画。
如果您拿到孩子的画,觉得只是一堆颜色的涂鸦,那么就请孩子来介绍他的画吧。他画了什么,这个颜色代表着什么,那边一团又是什么。听了孩子的介绍,您也许会惊讶,原来孩子的眼中,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像您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多让孩子介绍他的画,可以理清孩子的思路,让他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
4、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
孩子喜欢缤纷的色彩,有些在大人眼里看来非常难看的搭配,孩子却非常喜欢。所以,如果您的孩子用色“大胆”,您千万不要对他的画指手画脚,抹杀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对颜色的热情。
绘画对于孕育美感、启迪智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首先老师应当培养小孩对生活的兴趣,对环境的兴趣,对人与物的兴趣,对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大小事件的兴趣,对文学故事的兴趣,这样,当小孩拿起画笔的时候,才会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去表现。第二,让小孩自由地去表现,他想画什么就让他画什么,他想怎么画就让他怎么画,甚至他想在哪儿画就让他在哪儿画。孩子通过绘画表现的是他眼中的人物、环境与事件,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完全相同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第三,尽可能为宝宝创造条件,让他多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从中得到陶冶和启发,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幼儿的自由绘画提供可资借鉴的素材和手法,丰富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但是千万不要强求孩子去模仿成人的作品。
引言: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善于和勇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愉快。这些品质,正是创造个性的性格特征。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培养未来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启发幼儿的想像和培养其创造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环境,增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种生活经验,扩大其知识面;
三、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四、教师要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五、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从内容美到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不但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对美术产生兴趣,教给幼儿美术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通过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去发展 幼儿智力和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环境,增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学习动机,只有在教师调动幼儿的情趣之后,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思路进行操作。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充满感情色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形成精神上的兴奋。这样,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反之,如果教师总是闭门造车,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范画,令他们缺乏日常生活的体验,则美术活动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便激不起幼儿的兴趣。例如,要求幼儿画太阳,就应该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们亲身体验夏天和冬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观察和欣赏早晨、中午、傍晚的太阳的变化。这样,他们再画出来的太阳就不是一红圆周围画几条光线这样一种模式了。
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体验,扩大其知识面。如教师 如果要幼儿表现"美丽的公园"这一活动,那么,在他们的头脑中必须有"美丽的公园"这种表象,这个表象的存在,就是教师要带领他们去公园亲身的体验,这样他们在头脑中才会形成"美丽的公园"的表象。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幼儿的兴趣,就应带领幼儿嬉戏于丰富的自然美景中,引导他们欣赏鸟飞蝶舞、柳暗花明、小桥流水、红梅白雪;怪石奇峰,聆听鸟语蛙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带领幼儿徜徉于优美的生活环境中,引导他们观赏整洁美观的室内布置、新颖多变的橱窗设计、丰富多采的节日装饰,生动有趣的玩具,引导他们参观展览馆、电影院、街道、商店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师还须多与幼儿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及小伙伴,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趣的事以丰富幼儿的创作题材,加深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有绘画和手工两大类。绘画的工具材料有:油画棒,水彩笔,棉签,水粉笔,水彩颜料,宣纸,水墨,毛笔,印章等比较常用的。手工包括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工具材料主要有橡皮泥,泥工板,浆糊,剪刀,色纸,布头,纸盒,蛋壳,花瓣,米粒等。无论何种工具材料,都必须能让幼儿凭想像进行操作。例如,各种树叶,可供幼儿欣赏,又可供幼儿粘贴,剪贴 ,撕贴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形象。
四、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指导,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所进行的探索、创造,远比一幅作品的意义要大的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独自探索,同时,教师本身对美术活动要具有浓厚的兴趣,带着极大的热情同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景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想像。例如,教师要求幼儿用圆形组合成各种形象时,教师要在活动室里多放一些由圆形组合成的玩具及物品,墙壁上多布置一些由圆形组成的各种形象。让幼儿在这种情景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后,再去创造作品。这样,就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五、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评价作品时,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例如,在纸盒造型活动中,能力差的幼儿只要制作出简单的造型即可,而能力强的则要求他们能独立地做出像卡车,轮船等组合起来的,较为复杂的作品。在评价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评价每位幼儿的作品,肯定点滴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对能力差的幼儿要有的放矢,用建议、商量的口吻提出作品不是的地方,使他们逐步由冷淡到热情,由被动变主动,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相互评价作品,进而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通过美术活动,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引言:孩子在刚学画画儿时不敢画,画完以后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目光中闪烁着胆怯和自卑。我们努力让他们放松,将他们引入自由大胆的创作和自我表现状态,由于我们懂得孩子的心理,有意去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发现他们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与鼓励、肯定和表扬。孩子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孩子找到感觉,经常超额完成布置的作业,而且变得自信、开朗大方了,不少“天才”由此诞生。
儿童是天才的画家,他们从小就天生喜欢画画儿。他在画画儿时是否非常兴奋激动、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边画边说、进入角色?是否自由发挥,随心所欲的大胆表演?果真如此,那我告诉你,孩子进入最佳创作状态了,他太快乐了,这种状态对他的成长太有好处了!
那么孩子在画画儿时为什么这么快乐呢?实际上,任何快乐都是一种欲望或愿望的满足。小孩愉快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好玩、色彩鲜艳等都会给他带来愉快,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创造欲的满足。
孩子在画画儿时通过想象在大脑中形成画面,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主体的创造力、想象力、征服力得到具体的体现,主体的目的得到自由的实现。这种愉快是主体对自己内在能力的自我欣赏,自我赞美和自我肯定。我能行,我能创造了,我真棒!
这种愉快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这么小就能在绘画过程中找到“人”的感觉,还能进一步激发他的创造欲,树立自信心,培养创造能力,而且身心都会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个自主地、自由的、快乐的、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大概就从这里开始萌芽的。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不能对自己的能力作评价,当他在自己的创造自由实现以后,不仅陶醉于自我欣赏、自我赞美和自我肯定中,更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赞美和肯定。这种迫切的希望如果得到满足,将会更加前列的增加他的愉快感,还会更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他身上的潜能,人身上的潜能是巨大的。孩子此时就像被点燃的柴火一样,越烧越旺,表现为兴趣越来越大、越来越主动灵活、自信心更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会令你惊异不已。
然而我们的很多家长不懂得这一点,将孩子引入被动状态。还有些家长只看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有的甚至去与别人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画得好,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的孩子聪明,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有的家长甚至当面指责孩子。有的家长很着急,帮他画。有的家长甚至放弃了绘画。以上这些做法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孩子自由创造的机会被剥夺了,孩子愉快的心情被无情的破坏了,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创造欲从此被压抑,不再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你摧毁的不仅是孩子的愉快和兴趣。
由副对联说得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天才于庸才就是一字之差。
引言:涂鸦艺术和嘻哈音乐一样都起源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个和美国本土连在一起的街区,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占领。他们住在政府修建的设备简陋的贫民公寓里,外面是破败的街道和荒芜的杂草。
技能教学完全可以是快乐教学,孩子技能学习是否成功,是否快乐,关键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氛围是否充满生命活力;选取的课程内容是否生活化;采用的手法是否游戏化等等。这是我在小班绘画教学中的一点感悟,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孩子的快乐!
不少教师在技能的教学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始终徘徊在“教与不教,练与不练”的十字路口。有的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让幼儿进行枯燥乏味的模仿;有的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使幼儿走了很多毫无价值的弯路……我始终认为技能教授是必要的,而且只要我们的教法得当,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得很快乐。为此,我以组织的比较成功的小班涂鸦活动《网小鱼》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这是一个以线描练习为主的涂鸦活动,活动时间很长,但是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是那么意犹未尽,是什么支持他们这么长时间地投入活动?我觉得以下四个方面很重要。一、宽松温馨的学习环境
活动中,没有教师强硬的指令和刻板的要求,没有教师按部就班的操作示范,只有教师在富有弹性与结构式的调整中,捕捉来自孩子活动中所生成的教学资源。师幼在认知、沟通、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缩小彼此间的距离,教师给了幼儿完全的自由空间,自由的身体姿势,自由的选择材料,自由的画线条等等。同时变传统的绘画教学中只注重手的动作发展为“跑、跳、钻”等大动作发展的做法,使孩子们轻松快乐的变化中乐此不疲的学习着。
二、生动活泼的游戏方式
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我们必须把他们的学与玩融为一体,所以游戏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活动中,鱼网和小鱼捉迷藏,鱼网和小鱼对话等等,孩子自始至终完全置身在一个诗意的童话世界里,因为孩子们给游戏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在这样的世界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参与热情,唱小鱼歌,织鱼网,网小鱼……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情感技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三、具体明确的任务意识
单纯的技能练习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活动中织鱼网、网小鱼等简单的游戏环节的设计给孩子们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只有把鱼网织得又细又密,才能和小鱼玩游戏,孩子们有了一定的任务意识后,自然产生必须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再此基础上的技能练习,应该说是非常适宜的。
四、统一完善的审美体验
活动中,教师能站在审美启蒙的角度,让幼儿自由表现和创造,注意材料的色彩美,给幼儿准备了彩色的纸张、彩色的蜡笔、彩色的水粉。把技能学习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统一起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喜欢《我真切的绘画教学总结(绘画专题论文大全)》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绘画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