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巧联盟,游戏妙趣生

12-16

幼儿园游戏把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因素进行融合。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材料巧联盟,游戏妙趣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在组织区角游戏过程中常受材料收集、制作、收管之困扰。我园自实施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后,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丰富了各班区角游戏材料内容,既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让区角游戏妙趣横生。

一、实施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方法巧

1.自由结伴成立联盟

我园带班一般采用小、中、大循环式,即一组保教人员承担同一届幼儿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保教工作。基于这种情况,我园纵向地将同轨的小、中、大班各一抱团为一个单位的区角游戏材料联盟(如: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结为联盟),共同收集、创作并共享区角游戏材料。各班教师先填写愿意结为联盟的班级入选。因采取自愿组合,有些班级倍受欢迎,有些班级则反之,幼儿园分管负责人根据各班受欢迎的程度结合平时所了解的情况与各班教师交流,共同审视前阶段区角游戏开展和材料制作收管的情况,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形成新学期区角游戏材料制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案。而后根据教师的自行选择做一些沟通和调节,进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的意愿,成立志趣相投、风格类似、能力互补的联盟。幼儿园为了完成科研课题攻关工作,建立了数几个强强联手的联盟,以保证高标准展开科学研究,并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推进全园联盟工作水平提升,也便于形成较完整的小、中、大全套区域游戏的材料。

2.制定联盟共守“条约”

各联盟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三个年龄段的区角游戏的计划,周密考虑小、中、大过渡衔接,充分体现前铺垫和后递进的关系。在材料制作和共享方面提出需要共同努力和遵守的一些约定。包括各年龄段的特色体现、游戏开展的连贯性、主题推进的思路、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以及材料的数量、工序、使用方法、整理等。有些联盟还将材料提供的数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每班创设区角游戏的数量要充足,小型的区域不多于4人,提供材料数达班级幼儿数的1.5倍等。

3.分工合作创制材料

联盟是成品材料的共享单位,更是材料创制工程的协作组织,联盟内成员以本年龄班为主阵地,兼顾辅助其他年龄班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有了这个协作的过程,更有利于联盟内成员整体把握整个联盟内区角游戏材料概貌,方便融通使用。游戏的材料要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制作。如:同为银行的货币,小、中、大的标注方法则要有层级,通过实物、点卡或算式等分别标注;同为娃娃家的创设,玩具的设置就要顺应平行单一到分工合作的递进。

4.交接推介利用共享

每学期结束时组织区角游戏材料的推介和交接活动。联盟内各班在自己的“摊位”上晒出一学期创生的区角游戏材料,通过登记表和PPT演示介绍本班成品材料的功能和用法,而后将备材料推磨传递给联盟内的其他班。交出班级要分类别讲透彻,接收班级要听明白理清楚,保证日后最大化利用材料。

二、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意义大

1.省时减耗,提速增量

建立联盟后,减少了制作游戏材料的成本。幼儿园内部对比统计显示,联盟建立前后每班级每学期减少了近两干元的制作材料费用。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减轻了工作量,赢得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比率。建立联盟后,区角游戏材料的做工和牢固程度也有所增强,缺损比以前少了,材料的总量大幅度增加,为组织丰富的幼儿区角游戏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有了对全局游戏材料的整体把握,实现了一物多用、一物巧用,大大地提高了游戏材料的利用率。

2.凝心聚力,激趣增效

在建立游戏材料联盟之前,各班的游戏开展基本上处于单线的独立作战状态。在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评比之前,甚至还有少数班级保密本班的制作方案和材料,失去了许多交流切磋的机会。以往还常因保管不善或处置不当造成材料损失。少数收管得好的,也要闲置三年后再使用,基本忘却了当时的使用方法。所耗积存空间很大,卫生消毒也是难题。建立联盟后及时共享使用当前材料,打破了这种僵局,激活了协作的机制,成员之间相辅相成又互惠互利,在制作交流商磋中获得乐趣,产生成就感。

因自由组合双向选择,使教师产生了危机意识,各自都很努力,希望成为组合下一轮新联盟受欢迎的对象。联盟内群策群力,多人轮回使用同一材料,通过几次推敲、揣摩融进了各成员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思考,同种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悄然发生着变化,材料采集、制作的质量都呈螺旋上升趋势。

三、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窍门多

1.归类整理要有条理,推介共享不厌详尽

随着主题的更换、教育活动的推进、幼儿兴趣的变化、发展要求的递进,我们必须阶段性地更换游戏活动的材料。一学期下来,游戏材料的类别达到几百种,数量也上千。有序列地收集整理显得很重要,不然就会乱着一团糟,不能很好地传递交接和调档使用。我园尝试从教育活动主题和区角类别两个维度将材料归类整理,操作更方便,查找更快捷。(见例表)

学期末,联盟内推出代表逐一介绍本班的材料,有些材料先后重复使用多次,每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点须细说分明,提供了使用时实景照片和录像便一目了然了,让接受的老师心领神会。除了现场的介绍和交接之外,我园充分利用园内网站和共享群建立游戏材料资源库,让联盟内成员随时可以查阅材料的名称和数量,拟出本班的利用计划。

2.组合升级服从需要,创生补充不可或缺

材料的升级更新很重要,在新的年级接手了上届班级传递的材料后,不是全盘的照搬机械恢复使用方法,而是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区角游戏组织的需要做适当的增补或更新。这是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和幼儿自主性的体现。当然资源库的名录也要随之及时更新。在材料的创制过程中,为减轻教师负担兼顾节约成本,我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财力许可下优先考虑购买现成材料;能改装组装就不重新制作;鼓励幼儿自行制作或以物代物创生材料;适可利用家长资源支持班级材料创制。

小范围的区角游戏材料联盟收到了较大的功效。我们思考如果将这种做法推广到特色园、友好园、相邻园的园际之间,建立更大范围的区角游戏材料联盟,让一个地区、一个集团的区角游戏材料流动起来,让教师们在区角游戏的材料创生工作中互动起来。区角游戏质量的提升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那时区角游戏材料的联盟会为更多的老师和幼儿带来福祉。

主题名称

区角类别

游贱名称

游戏材料

玩法简介

制作人

我是

大班哥哥

姐姐啦

生活区

夹豆乐

筷子、玻璃球、雨花石、动物嘴巴盒

给小动物喂食,可以自由夹取也可比赛

小芝

米妮的发卡屋

发卡、丝带、发箍

让幼儿练习系蝴蝶结,装饰打扮米妮

益智区

找双数

数卡、笔、记录卡、双卡模具盒

看看数数,幼儿练习记录

英子

飞行棋

飞行棋2~3盒

引导幼儿学习方法、了解规则

找家

二次分类板、不同颜色图形

引导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美工区

标志设计师

标志的底图、颜料、水笔

为班上各区域设计标志图

小淳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妙趣可言的三类语言游戏


★适应小班幼儿语言需要的“猜测类”游戏

3岁~4岁的幼儿,语言学习仍处在起始阶段,对语音、语调、语速等元素敏感,喜欢与成人或同伴进行猜测性的娱乐游戏。为此,我们给小班幼儿开发、设计了“猜测类”区角语言游戏。

游戏一猜猜在哪头

游戏目标:通过两两玩藏物猜测游戏,能大胆地说出公鸡、母鸡、红豆等物品名称,提高“g、j、h”等发音的准确性,体验游戏的乐趣。

游戏材料:

1.利用废旧纸盒自制公鸡头、母鸡头头饰,用松紧带固定,套挂在椅背上。

2.红豆、黄豆、绿豆等游戏道具若干。

3.游戏场景见图一。

4.儿歌《猜猜在哪头》。

公鸡头,母鸡头,红豆红豆在哪头,在这头,在那头,请你猜猜在哪头?

游戏玩法:

1.幼儿两两自由结伴,协商确定谁先藏谁先猜,藏者坐于鸡头后面,手握住“红豆”双手背后,猜者面对鸡头,两人面对面相坐。

2.两人边念儿歌边开始游戏,念“公鸡头、母鸡头”时。藏者将背后的双手握拳分别放到公鸡头、母鸡头后面。

3.念完儿歌“请你猜猜在哪头”时,藏者将红豆任意放于一头,猜者猜测红豆的位置。若猜对,藏者亮出红豆说:“对对对,红豆是在公鸡头(或母鸡头),你来藏,我来猜。”将红豆交给对方,交换位置、角色,重新开始游戏;若猜错了,藏者则说:“错错错,红豆不在公鸡头(或母鸡头),你还猜,我还藏。”游戏继续进行。

游戏建议:可让幼儿自己变换其他实物,如黄豆、花生、糖果等进行游戏,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设计:巫蓉)

游戏二看谁说得对

游戏目标:感受对答游戏的乐趣,乐意说出动物(或交通工具、小乐器等)的某一特征。

游戏材料:

1.用废旧图书自制卡片若干套,每套用不同颜色底版区分。如动物类:狗、猫、青蛙、鸡等;交通工具类: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乐器类:鼓、锣、碰铃、喇叭等(见图二)。

2.游戏对答儿歌:《看谁说得对》。

甲乙:你来说,我来玩,想一想,猜一猜。甲:小猫小猫怎样叫?乙:小猫小猫喵喵叫。甲:小猫小猫爱吃啥?乙:小猫小猫爱吃鱼。

游戏玩法:

1.幼儿自由结伴,两两一组,面对面坐在放有相同颜色底版卡片的桌子两边,以“包剪锤”游戏决出谁是发令者。

2.发令者(甲为例)出示卡片并发问,回答者(乙为例)根据发问指令回答,进行游戏。如:甲:“小狗小狗怎样叫?”乙:“小狗小狗汪汪叫。”甲:“小狗小狗爱吃啥?”乙:“小狗小狗爱吃骨头。”若乙答对了,甲说:“对对对,你说得对,我把卡片送给你,你来问我来答。”两人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若答错,甲说:“错错错,请你再来说一说。”

3.游戏结束时,数一数自己得到的卡片。

游戏建议:

1.第一层次玩:通过对答儿歌,掌握游戏玩法。

2.第二层次玩:加入模拟动物动作形象边说边游戏,增加游戏情趣。

3.第三层次玩:变化语音、语调模拟动物形象进行游戏,提高游戏的积极性、趣味性。

4.第四层次玩:在掌握对答句式的基础上,改变固定句型,提供想象、仿编与自主表现的机会。如:甲:“火车火车怎样响?火车火车这样响——呜……”(幼儿可一边想象,一边做动作并模拟响声,音节可不固定)。

(设计:巫蓉)

游戏三牵牛花爬高楼

游戏目标:在连接大拇指情境中,边说边玩爬高楼游戏,体验接龙式童谣的韵律与乐趣。

游戏材料:

1.用废旧彩色广告纸或画报纸折叠,自制可粘贴的牵牛花若干,每套两种色彩。

2.用废旧毛线或包装绳做藤蔓(两种颜色),固定在椅背上,游戏场景见图三。

3.童谣:《牵牛花爬高楼》。

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东墙;东墙滑,爬树梢,树梢长,爬篱笆;篱笆细,往上爬,爬上篱笆吹喇叭。滴滴嗒,滴滴嗒,谁的花儿爬得高?我的花儿爬得高——嘿!嘿!

游戏玩法:

1.幼儿自由结伴,两两一组,面对面坐于“牵牛花藤蔓”下,以“包剪锤”游戏,决定谁先爬。

2.两两接说游戏儿歌,并依次协调地连接大拇指,至“爬上篱笆吹喇叭”停。

3.当说到“滴滴嗒,滴滴嗒,谁的花儿爬得高”时,两人同时晃动身体作吹喇叭状,说到“我的花儿爬得高”时,最上面大拇指的幼儿,拇指做连续屈伸动作,在“嘿!嘿!”处,两人同时拍手,表示一次游戏结束,每人拿一朵花贴上楼顶,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建议:游戏结束时,引导幼儿自己数数一共爬上了几朵牵牛花。

(设计:巫蓉)

游戏四棒棒乐

游戏目标:在敲敲、打打、猜猜中,感受民间语言游戏的乐趣。

游戏材料:

1.用废旧纸盒制作“饲养场”(含食物链关系),内置一个用废旧奶罐或瓶子自制的“碗”(见图四);两种颜色的一次性废旧筷子各一;游戏材料“花生”若干。

2.了解过棒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蛀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3.猜拳游戏歌:《棒棒歌》。

棒子棒子棒子,棒子棒子老虎,棒子棒子鸡,棒子棒子虫。

游戏玩法:

1.幼儿两两自由结伴,双手各持一种颜色的筷子,面对面坐在“饲养场”两边,“饲养场”内放置可敲击的“碗”。

2.两人约定好谁先敲击发令。发令者根据“饲养场”的食物链地图,随意从哪个名称开始,边敲碗边说游戏歌,如:“棒子棒子老虎!”另一幼儿则紧接着边敲碗边说下句:“棒子棒子×”。若说的是“棒子棒子鸡”,发令者就赢了,赢者用筷子夹一颗花生放进靠身边的“饲养场”内,交换发令者,游戏重新开始。若一方说“棒子棒子老虎”,另一方说“棒子棒子虫”,则无结果,游戏继续。

4.游戏结束时互相数一数,“饲养场”里花生的数量。

游戏建议:

第一层次玩:在有食物链图(四种实物:老虎、鸡、棒子、虫)提示下,玩猜拳游戏。

第二层次玩:发令者说“棒子棒子棒子”后,双方同时说“棒子棒子×”,赢者用筷子夹一颗花生放进“饲养场”内。

第三层次玩: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熟悉的动物或实物的图片,如:黄鼠狼和鸡、猫和老鼠、狼和羊、老鹰和小鸡,增进对猜拳游戏歌的喜爱之情。

(设计:李芬)

★满足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判断类”游戏

进入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正面临着倾听、复述、表达等多种综合能力的考验。这一时期,随着幼儿有意注意的萌发,孩子们对环境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乐意作出直觉的、言语的判断反应,以证实个体某种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给中班幼儿开发、设计了“判断类”区角语言游戏。

游戏一巧虎乐翻天

游戏目标:通过配对游戏,乐意将两张牌的内容连成一句话,并对同伴连接的话作出准确判断。

游戏材料:

1.用废旧的的衣服衬板自制游戏底板卡若干,以数字、形状、颜色为类别的游戏牌若干套,每套巧虎牌与物品牌各6张~8张。

2.自制奖品“五角星”若干。

游戏玩法:

1.幼儿自由结伴,两两一组,先将游戏牌按牌背的数字、形状、颜色分类,摆放在底板卡上。

2.以“包剪锤”决出谁是先翻牌的人。先翻牌者找规律取一对牌(牌背相同数字、形状或颜色)并翻开,观察两牌画面图案后说出:“××巧虎干什么?”例如:运动巧虎踢足球、学习巧虎爱看书等。

3.如翻牌者说对了,另一幼儿边拍手边说:“对对对,请你把牌拿回去。”若说错了,另一幼儿边拍手边说:“错错错,请你把牌放回来。”则将牌放回原处。换另一幼儿翻牌并说一句话。

4.待所有牌拿走后,比比谁拿走的牌多即为胜者,自取五角星作为奖励。

(设计:张婉)

游戏二喜羊羊巧设暗号

游戏目标:通过互传暗号,体验遵守倾听、判别等游戏规则带来的成功感。

游戏材料:

1.幼儿自制的“羊村村旗”、喜羊羊胸饰若干。

2.5把~6把椅子围成的“羊村”游戏场景(见图五)。

3.熟悉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人物、情节及游戏儿歌。

游戏玩法:

1.幼儿自由结伴,5人~6人一组搬椅子围成“羊村”(圆圈),以“点兵点将”方式选出羊村“村长”,“村长”抽出两张椅子放在“村外”(圈外)。

2.“村长”手持“村旗”组织游戏:“起立!游戏开始!”“村民们”(其他幼儿)围着“羊村”边巡逻边拍手说游戏歌:“羊村外,有敌情,喜羊羊今天去巡逻,发现敌情来报告,说句暗号请你听,请——你——听!”当儿歌念到最后一个字时,村民们立即保卫羊村(占椅子),没有占到椅子的村民扮演“喜羊羊”,说:“我是喜羊羊,我来说暗号。”并对着身旁的村民低声说暗号,该村民将听到的这句暗号轻声传给下一位,依次进行,最后一位村民站起来大声报告:“报告!我们的暗号是——×××”。

3.若传对了,喜羊羊拍手说:“对对对,你们传对了。”并取一面村旗张贴在椅背上,以示奖励。反之,“错错错,你们传错了。”不能得到奖励。

4.交换游戏角色,“村长”返回“羊村”当“村民”,由喜羊羊担任下一轮游戏的“村长”,组织继续游戏。

游戏规则:“村民们”必须等游戏儿歌念完,方可保卫“羊村”抢占椅子,否则,村长有权利要求游戏重新开始。

(设计:巫蓉)

游戏三开心魔方

游戏目标:乐意与同伴玩开心魔方,能用恰当的叠词描述开心魔方的夸张表情。

游戏材料:

1.幼儿将自画的米奇表情像贴于废旧纸盒的六个面上,一面贴一种表情像,制成“开心魔方”。

2.熟悉游戏儿歌:《开心魔方》。

开心魔方转呀转,有哭有笑还有跳,转出一份好心情,说说开心不开心!

游戏玩法:

1.幼儿自由结伴,5人~6人一组,以“手心手背”决出抛魔方的人,即魔方发动者。

2.其余幼儿为转动的魔方,即相互手拉手围成圆圈(魔方),“发动者”手持“开心魔方”站在圈内,发出指令:“开动魔方——”

3.众幼儿开始边拍手边念儿歌,当念完儿歌最后一句话时,“发动者”向任一幼儿抛出魔方,并发问:“米奇心情怎么样?”接到魔方的幼儿观察魔方上方表情图并迅速作出回应,如:“米奇米奇,笑眯眯”、“米奇米奇,哭唧唧”、“米奇米奇,气呼呼”等。

4.若叠词说对了,发动者击掌:“说得好,说得妙!”并交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若说错了或未答上来,发动者说:“很抱歉,没说好!”并重新抛魔方,由下一位回答,游戏继续进行。

游戏建议:可让幼儿自己设计、选择开心魔方的表情类型,如:高兴类、生气类、苦恼类……以丰富幼儿的情感。

(设计:卢颖)

★适合大班幼儿语言挑战的“竞赛类”游戏

大班的幼儿,随着有意注意和形象思维的快速发展,其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连贯性、准确性、变通性日渐彰显,他们已不满足于普通的“和平”游戏,常常以“胜者为王”的英雄姿态自居。为此,我们给大班幼儿开发、设计了带有刺激性、挑战性的“竞赛类”区角语言游戏。

游戏一掼纸炮

游戏目标:通过玩“掼纸炮”游戏,能自主地与同伴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游戏材料:

1.利用废旧的宣传海报、超市宣传单折叠成纸炮若干,反面贴有常用简单汉字。

2.纸炮制作方法见图六。

游戏玩法:

1.两位幼儿合作游戏,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出赢者开始掼纸炮。

2.先把纸炮翻过来的幼儿可先组词,两人轮流,没接上词的幼儿为输者,赢者可得到该枚纸炮。

3.由赢者开始下一轮游戏,直至纸炮取完。

4.游戏结束后,数数谁得到的纸炮多,即为胜利者。

游戏规则:

1.能用前一个词的词尾,做下一个词的词首迅速进行接龙游戏。

2.熟练后,可提高难度,如进行四个词或短句的接龙游戏。

(设计:纪海艳)

游戏二列车长长

游戏目标:能在游戏中快速、恰当地使用反义词,体验列车不断加长带来的成功感。

游戏材料:

1.废旧牛奶罐、薯片罐制作的火车头和车厢10节~15节。

2.列车长指挥牌:红牌、绿牌各一枚。

3.做抢答器的铃鼓一个。

游戏玩法:

1.三名幼儿合作游戏,通过“黑白配”的方式选出谁先当列车长,另两名幼儿各持一个火车头当火车司机。

2.列车长双手各拿一个红绿指挥牌,说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完后发令“开始”。

3.火车司机听到指令后迅速按抢答器,抢到者快速对出相反的词或句。

4.如果回答正确,列车长就出示绿牌,回答正确的司机可以往自己的车上接一列车厢。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则出示红牌,不得接车厢,并由另一名司机继续回答。

5.所有车厢都被接完后,数数双方的列车各有多少节车厢,列车长的一方获胜,并担任下次游戏的列车长。

游戏建议:

1.在幼儿刚开始玩游戏时,可由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幼儿当列车长,逐渐由词过渡到短句,调节游戏难度,增加游戏的挑战性。

2.游戏也可根据幼儿的能力分组进行,增加团体游戏的竞赛性。

(设计:匡瑜)

小班游戏材料的提供


在幼儿实际的活动中,生活的全貌会在儿童的游戏中活生生地再现。小班幼儿入园后,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游戏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最好方法。《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下面我仅以美工区和积木区为例,谈谈如何为小班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不会画不会剪,首先,我利用教室里环境布置的绘画、手工作品,让孩子观察、欣赏,引起他们自己动手创作的兴趣,并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投放材料时要有选择、有计划。美工区可以与美术课相联系,如教育活动中认识纸和油画棒,美工区就相应地给幼儿提供纸和油画棒,使幼儿在随意涂画中巩固对纸、油画棒的认识。同时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养成在纸上画画的习惯,而不是任意在墙上、门上乱画。

对小班幼儿可以先提供油画棒的涂色、绘画,手指点画、棉签画、几何图形粘贴,剪纸、撕纸、折纸,进行泥工等活动。教师要考虑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从易到难投放材料,要注意适应不同幼儿的需要。如涂色活动刚进行时,我为孩子提供的是树的涂色,渐渐提供苹果的涂色,然后是葡萄的涂色。这样涂色面积由大渐渐变小,要求幼儿不出轮廓涂色,难度就有所增加。粘贴也同样,开始为鱼的轮廓线贴小纸片,然后为小花、小船等进行粘贴。当孩子们的粘贴技能提高了,不满足于这些活动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供珠子、珠片,让孩子粘贴各种小动物。随着能力的增长,孩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教师可以提供团好的小纸球,也可以提供没有团的皱纹纸片,引导幼儿自己准备活动材料。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到美工区玩纸团粘贴,玩了一会儿,兴趣不是很高。这时,我就引导他想想小纸团是怎么做出来的,他指着小纸片说:“用小纸片团的。”老师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团纸再粘贴,这样他来了兴趣,很高兴地向老师学习团纸的方法。

以后,根据计划,培养幼儿使用剪刀的能力。我们在美工区给幼儿提供了剪刀以及相应的纸材料。开始,为让幼儿学习在纸上剪直线,我把幼儿画过的画纸裁成直条状,让幼儿为“餐饮店”剪“面条”。之后,提供一些半成品,如蝴蝶、房子等,让他们把一只只蝴蝶、一座座房子剪下来。当幼儿基本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法,我为幼儿提供较为复杂的双层的底纸,让他们动手剪贴小灯笼。从剪“面条”到剪“物体”,从单一的剪到剪贴相结合……材料的提供适应了不同幼儿的能力,他们兴趣高,积极参加美工区的活动,动手又动脑,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基础,为使小班幼儿更好地进行建构游戏,我除提供积木外,还提供适宜的辅材。如在搭建“房子”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小动物,请幼儿为这些小动物造新房,使每个幼儿都有了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辅材的提供不能限制幼儿的活动。如在“汽车”的游戏中,有四位小朋友一开始就抢小汽车。我意识到辅材不适宜或过多,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当我说因为没有停车场汽车要开走后,他们没有了汽车可抢,就开始搭停车场,停车场搭好了,他们就用积木搭出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开始游戏。通过这件事说明,幼儿能创造的东西就要给他们机会去创造,这样更能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给幼儿提供材料不是给他们看的,是给他们玩的,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能激发他们操作的兴趣,能使他们在原有水平得到提高,才具有价值。

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小班下学期,我们准备对娃娃家的布局加以调整。通过和班里孩子的讨论,我们大概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孩子们希望娃娃家里有睡觉、梳头、吃饭的地方……因此。我们调整了娃娃家的空间布局,将娃娃家划分为客厅、厨房、餐厅、卧室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了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食物的半成品。同时提供了面粉以及擀面杖、模具等原料和工具。一时,娃娃家的孩子们对“制作面点”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孩子喜欢自己揉面粉或围在揉面粉的孩子旁边观看,而对其他材料视而不见,类似情况频繁出现。于是。我们开始介入幼儿的游戏,一方面试图引导围观的孩子操作其他材料。另一方面增加投放了一些低结构材料,比如一些彩色纸条,以期能引发孩子们产生制作奶茶、面条、饺子馅之类的游戏活动。然而。观察发现,相对于那些替代性游戏操作材料。孩子们似乎对面粉、擀面杖之类真实的原料和工具更感兴趣。对此,我们感到十分困惑:在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时,是不是应更多地考虑提供真实的原料与工具等。以还原真实的生活?或者说。类似娃娃家的投放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

(浙江杭州市下城区东新幼儿园 杨伟丽提供)

答: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在组织娃娃家游戏时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首先,她非常关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注意了解幼儿对娃娃家的想法,并能依据幼儿的想法调整娃娃家的布局,丰富幼儿的操作材料。其次,她通过提供面粉、擀面杖等引发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再次,她在提供材料后能注意观察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与行为反应,进而对如何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的半成品以及替代性材料如彩色纸条等似乎无甚兴趣,而对面粉、擀面杖、模具等真实的原料和工具等十分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疑问是:孩子是否对真实的生活材料更感兴趣,教师投放的娃娃家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案例所提出的问题,我想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的性质以及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有关。

一、幼儿为什么更喜欢面粉、擀面杖等材料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游戏材料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为什么对半成品及替代性材料无甚兴趣,而对真实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呢?

●源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越是形象逼真、贴近其生活经验的材料越容易引发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可以直接引发幼儿玩“做饭”的游戏,而“做饭”又是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中最爱模仿、再现的活动。

虽然小班幼儿对材料的逼真性、情境性依赖程度较高,但如果游戏情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需要,即使替代性材料也能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笔者一次在某幼儿园观察娃娃家游戏时,发现小班一位当“妈妈”的孩子在很投入地“做饭”,她先在锅里放了一些用棕色橡皮泥做的大小、形状不一的“肉”,接着用铲子来回扒拉。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旁边的报纸撕成一条一条放入锅里,嘴里还念叨着“放点粉条应该很好吃”,然后继续用铲子在锅里扒拉,一会儿又将锅里的“粉条”一一拿出来剪成一块一块的。当时,我曾忍不住好奇地问了她一句:“你这是干嘛呢?”她不加思索地回答:“粉条太长了,我把它剪短点。”只见她剪完后又盖上锅盖,开始擦灶台、摆放好用过的厨具、扫地等。一切收拾停当后,她开始关火起锅,把烧好的“牛肉炖粉条”盛在碗里……这个孩子之所以玩得这么尽兴与投入,我想关键还是她有浓厚的游戏兴趣和这个游戏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在没有真实材料的情况下,为了玩“做饭”的游戏,她用颜色相近的橡皮泥替代牛肉、用报纸替代粉条,尽可能用适宜的替代性材料再现自己的已有经验,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更具真实性,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但我认为幼儿是否乐于使用相关材料开展游戏,并不取决于游戏材料的真实性高低,而是取决于幼儿对游戏内容的兴趣和经验的多寡。如果幼儿缺少相关的游戏兴趣与经验,他们对真实的材料也可能视而不见。

●源于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不同

我们知道,幼儿的游戏有赖于材料,材料的自由度、开放度越大,幼儿的游戏性也就越强。虽然面粉、擀面杖等原料与工具和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都同属于低结构材料,然而从案例描述中我们得知教师对两种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同,导致了幼儿所获得的游戏体验不同。

教师对面粉、擀面杖这类材料采用的是开放式投放方法,每个幼儿在游戏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决定玩什么、如何玩,这种投放方法可以支持不同幼儿的游戏兴趣,或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材料开放、活动空间开放,有助于幼儿自主使用材料,从而成为环境与材料的主人。

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彩色纸条等替代性材料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然而由于这些半成品或替代性材料与制作奶茶、棒棒糖、面条等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得材料具有了明确的指向,于是,材料变得高结构化,投放方式演变为封闭式,从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教师在物化了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固化和控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此时的娃娃家游戏事实上变成了幼儿完成教师规定任务的制作活动,由此也降低了幼儿的游戏体验。这或许就是这些半成品和替代性材料无人问津的原因之所在。

二、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在本游戏中,孩子们对真实材料的热衷导致教师产生了“游戏材料是否越真实越好”的疑问。游戏材料真的是越真实越好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不同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特点,逼真的游戏材料的确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已有经验,有助于幼儿象征性游戏的开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会不断降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并且可以通过替代物展开想象与游戏。而使用替代物的游戏也标志着幼儿具有了更高水平的假想和创造能力。有研究发现,5~6岁幼儿已经不在乎物体形象是否逼真,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了,甚至可以不凭借任何外物就做出象征性动作。

●不同性质的材料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体验

我想,幼儿之所以在娃娃家游戏中更喜欢面粉、擀面杖之类的材料,不仅是出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更是出于对低结构材料的兴趣,因为这类材料更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游戏活动,丰富游戏内容,从而获得游戏体验。幼儿为什么不喜欢选择那些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其他替代性材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从而降低了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兴趣性体验和胜任性体验等游戏性体验水平。

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教师想在娃娃家之类游戏区域激发幼儿更高水平的假想行为,就应将幼儿熟悉的真实材料换成积木、橡皮泥等需要幼儿进行更高水平认知加工的材料,因此,真实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多方面的体验或经验更为重要。

三、游戏材料的投放仅为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吗

最后值得讨论的是,如何看待教师在案例中提到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她才在娃娃家投放了相关的半成品和真实的操作材料的做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的确,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幼儿是借助环境和材料了解世界,寻求答案,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经验的。如果我们仅从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角度提供材料,就会忽视材料所隐含的诸如设计与计划、探索与试误、表达与表现、感知体验与发现关系等多重价值。

为此,教师应视环境、材料为幼儿的第三教师,注重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要,注重研究材料的功能与暗含价值,注重研究材料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有价值的发展。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行为关系解读


本学期我们小班教研组的专题是:关注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促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提高。根据这一专题内容,教师定点观察了小(1)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况,重点围绕游戏环境和材料因素对幼儿游戏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讨,进一步梳理环境和材料与幼儿角色游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教研实录

组长:周一上午,我们每位教师对小(1)班的角色游戏进行了定点观摩。现在,请大家依次来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戏区中,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师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儿在糖果店,乐乐不停地吆喝:“卖糖果喽!卖糖果喽!”他把已经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盖上盖子。放了三个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顾客来了。顾客说:“我要草莓味的。”乐乐就把红色的三颗糖放到了小熊形状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个礼品袋中,说:“给你糖果。”顾客拿着糖果袋,去娃娃家了。顾客走后,乐乐又开始将散装的糖果分别装进糖果盒中,旁边的两名幼儿也开始用糖纸包糖果。过了两分钟后,又一名顾客抱着娃娃来买糖果了。乐乐同样将糖果装进糖果盒,放进袋子。顾客拎着袋子开心地回家了。

组长:今天的“糖果店”,明显比上次活动时候热闹了许多,顾客多了。“糖果店”中的幼儿也明显忙碌了许多。其中,有两样关键性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师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这些材料吸引着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幼儿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组长:对。糖果盒的添置不仅使幼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丰富了幼儿的角色行为。礼品袋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使各游戏区的幼儿之间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流动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点点家”

教师B:我看到“点点家”中的奶奶把锅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开始炒。菜不时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捡起来放进去再炒。旁边的妈妈从一个柜子中取出袜子,一直忙着叠袜子、熨烫围巾等。

组长:从教师的客观描述中,可以发现:较上次观摩,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奶奶、妈妈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为什么把锅拿到餐桌上炒?菜又为什么总是从锅中掉下来?(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师A:可能当时有别的幼儿在用灶头。从图片上看,菜很大,锅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来。

教师B:当时厨房里就奶奶一个人,没有人用灶头。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灶头在哪里,所以才把锅放到桌子上炒。

组长: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师提供的灶具上只有两个圆,幼儿不易认出灶头。建议贴上形象一点的灶具图标,暗示幼儿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够,炊具太小,而蔬菜、馄饨等食物又很大,放几个就装满了,不利于幼儿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师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儿将一个胡萝卜、一个洋葱、一根香蕉、一个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炒了两分钟后,拿来一只碗,用铲子把“菜”盛进了碗里,端着它来到客厅,放在桌子上。接着,他以同样的方法,炒了七八盆这样的“水果蔬菜大杂烩”后喊起来:“开饭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儿就围拢过来,坐在桌子旁吃起来了。

我还看到一名幼儿在卧室里,拿起袜子一个一个夹到网格上,大约一分钟后,夹了四五只就离开了。

组长:请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C:这名幼儿对于炒菜的过程、步骤已经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师B:他还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说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识。

组长:但是,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来。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教师B:这与教师材料投放的地点不适宜有关。厨房中放了水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能是干扰,没有益处。

组长:是的,材料摆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那再想想,为什么教师认为有趣的“袜子对对碰”没有受到幼儿的欢迎?

教师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一定具有游戏情境的材料,对于单调的袜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兴趣。

教师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袜子整理盒,上面贴上不同人物头像的照片,请他们为不同的娃娃整理袜子。

组长:所以“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理发店

教师D:我看的是“理发店”。今天“理发店”内的幼儿比前几天多了一些。教师新添置的材料有三个新吹风机、两把剪刀和10个卷发器。幼儿A把卷发筒放到幼儿B的头上,用吹风机吹头发。过了一会儿,幼儿A说:“好了,你的头发做好了。”于是幼儿B站了起来,准备走了。幼儿A说:“欢迎下次光临!”说着就站到门口大声招呼:“谁要理发呀!谁要理发呀!”过了一分钟,同时有两名顾客来到理发店,他们说:“我们要卷头发。”“好的。”幼儿A请他们坐了下来,然后拿出卷发工具一一给他们卷头发。

总体来说,店内的几名幼儿都已经有了理发师和顾客的角色意识,理发师会招揽顾客、给顾客吹头发、做发型,会使用礼貌用语,顾客会表明自己想要做的发型。

组长: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理发店内的幼儿有较好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A:有很大的关系。直观、形象的吹风机、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在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

教师D: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发现新材料——卷发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儿的眼球,好几名理发师都愿意尝试着用它为顾客卷头发,丰富了这些幼儿的角色行为。

组长: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材料,适时地添置新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从而推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反思和启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上述研讨中,教师观察到理发店中的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较强,这与教师提供的形象、丰富的理发工具吹风机、卷发筒等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生动的材料激发起了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产生了与自己角色相符的语言和行为。

但是在满足幼儿数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如小(1)班中的“袜子对对碰”的材料呈现方式就受到了幼儿的冷淡,没有幼儿主动去玩,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袜子配对版面,是没有趣味的。教师可以从满足幼儿对情境性游戏的需求入手,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二)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高结构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它们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来代替或者模拟其他物体进行游戏。但由于高结构材料不易改变的特点影响着幼儿持续角色行为的发生:不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低结构材料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如:糖果店中的真实糖果和糖盒是高结构材料,幼儿对于这两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装糖果,没有更多的角色行为的产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纸等低结构材料后,他们有了制作糖果、变换糖果口味等相关经验的产生,角色行为因此丰富起来,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也多了。

(三)提供一定数量的流动性材料能够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内容

物质材料的流动取决于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需要,它主要是通过购买或者借用的方式使材料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在物质材料发生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幼儿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如,糖果店中的礼品袋,它是一种真实的物质材料,它具有装东西的功能,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属于流动性物质材料。在角色游戏中,有的顾客买了糖果后,拎着礼品袋去娃娃家做客,有的顾客拎着它回家给娃娃吃糖。这一系列游戏行为的发生与礼品袋本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所以,流动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同时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重要载体。

水上游戏材料的有效提供


在幼儿园开展水上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想使得幼儿水上游戏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科学有效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一、有针对性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化废为宝的水上游戏材料

诸如易拉罐、饮料瓶之类的废旧材料可通过取舍、添加等方法变成简单的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救救珠江母亲河》活动中,教师在废旧的AD酸奶瓶上加上了立体的大眼睛和鱼鳍,在瓶身上用多种色彩的即时贴点缀,使得这些本来不起眼的废旧瓶变成了一条条七彩的小鱼。

2.一物多玩的水上游戏材料

在自制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到多用性,尽量让一种材料可变化、可重组成多种玩法,给幼儿留有丰富的探索空间。例如:在小沙包外面包上一层七彩的防水布料,它就能在不同的水上游戏中变成不同的操作材料——在《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成了龙王的贡品;在《天鹅湖》水上游戏中变成了七彩的小珍珠;在《点虫虫》水上游戏中又变成了小虫卵……

3.与时俱进的水上游戏材料

水上游戏材料只有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需要何种水上游戏材料,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汤丸王》活动中,教师把一个个呼拉圈设计为一个个小碗,让小汤丸煮熟后在水中钻入小碗,练习潜水的技能。孩子们在熟练后逐渐变得厌倦,教师就及时地把一个个呼拉圈绑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碗,让他们练习连续潜水呼吸的技能。孩子们的兴趣被这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调动起来,焕发了继续游戏的热情。

二、有层次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不同年龄段,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能力的差异,尽可能适宜不同幼儿水上游戏的需要,例如下表:

层次 年龄段

小班

中班

大班

初级层次材料

道具材料简单

器材类材料组合

道具材料丰富

中级层次材料

(水面、水中) 操作类材料简单

(水面、水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开始复杂

(水面、冰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较复杂

高级层次材料

(水底) 操作类材料简单、单一

集体游戏材料开始多样

情节游戏类材料难度加大

注:道具材料为吹气道具、自制水上游戏道具等;器材类材料为浮板、水泡、呼啦圈、棒类等。

由表可见,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水上游戏活动中,提供的相应材料应有区别。例如:小班幼儿一般比较喜欢简单的操作类游戏材料,但不能合作;中班幼儿能够合作玩较复杂的操作类材料;而大班幼儿则喜欢将复杂的操作性游戏材料运用到游戏情节之中。

2.同一活动中,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教师要对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目标要求上逐步提高、操作难易程度上逐步加大,例如下表:

层次 活动内容

水中拾物

打水进行

水中拾物粘贴

初级层次材料

可浮材料水面

浮板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道具

中级层次材料

可漂浮材料水中

水球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游泳池边立面空间

高级层次材料

可沉材料水底

自选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互粘贴合作贴

由表可见,在同一个活动目标“水中拾物”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小班《采莲子》水上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三种莲子:第一种莲子是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初级层次);第二种莲子是小沙包球漂浮在水中(中级层次);第三种莲子是实心球沉在水底(高级层次)。幼儿可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莲子来参与游戏活动。

三、有变通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改变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深入探索

幼儿的游戏热情需要在适宜的情景中激发,为此,教师不仅要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热情的游戏情景,还要及时改变游戏情景以适宜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小班《莲娃娃》水上游戏中。教师把十个绿色的呼拉圈绑在一起,制成一个立体的大莲蓬,让莲娃娃们乘着小舟(荷叶)去采莲子(乒乓球)。在这样的情景中幼儿练习了水中行走,水中拾物的技能。随后教师提出了新的游戏要求:两个人玩或更多的人一起玩又可以怎样玩呢?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

2.改变材料的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材料和其他器材进行组合,从而生成出更多的玩法。例如:在大班《孙悟空大闹龙宫》水上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一支巨型的定海神针,并加入了滑轮设计,使得游戏材料与道具材料相结合,并让幼儿利用金箍棒与其他器材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3.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发更多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器材位置改变后有哪些玩法。例如:在中班《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针对闹海的主题情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条活动巨龙,它们既可以是虾兵蟹将的活动器械,也可以是承载贡品的载体,从而丰富了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活动教案:巧玩报纸教案


体育游戏活动巧玩报纸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自由结伴玩报纸,体验集体活动与创造的快乐,探索各种玩法,掌握跳、钻、爬等技能,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活动课,快来看看巧玩报纸教案吧。教学意图:

报纸是小朋友们在家里常见的,报纸可以有很多的玩法,孩子对报纸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利用这一好的教育契机,设计了这次的活动《趣味报纸》。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报纸探索各种玩法,发展幼儿多种运动的综合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教学目标:

1、自由结伴玩报纸,体验集体活动与创造的快乐。

2、探索各种玩法,掌握跳、钻、爬等技能,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废弃报纸制作的作品、旧报纸若干张,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1、准备

老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准备活动。

2、讨论

(1)参观用废旧报纸制作的物品。

(2)怎样玩报纸?注意事项。

(3)自由探索玩法:可一人玩,也可几人合玩,探索多种玩法。

(4)相互示范并学习各种玩报纸的方法。如单脚或双脚在报纸上跳,跨过报纸练跳远等等。

3、结伴玩

展示不同玩法,教师对幼儿创造的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1)轻轻落地跳

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用单脚或双脚在报纸上跳,不把报纸弄破,幼儿自主练习,教师重点指导能力差的幼儿轻轻落地跳。

(2)跳远

将大报纸对半折后平铺在地,请练得好的幼儿示范,可随意调节距离,幼儿分散练习,教师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尽量跳得远些。

(3)钻“山洞”

指导部分幼儿把大报纸连起来高举过头,变成一座“山洞”,其余幼儿玩钻“山洞”的游戏。

(4)爬行

幼儿把大报纸一张连一张平铺在地上,请一名幼儿示范,比膝跪在报纸上向前爬行,小心不能弄破报纸。

4、游戏结束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编报纸舞愉快结束活动,回教室休息。

教学反思:

活动以幼儿自由探索报纸的玩法为主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幼儿与同伴在一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气氛比较活跃,大部分幼儿还是愿意跟着老师玩游戏,但还是有少部分幼儿不愿意玩。活动满足了幼儿的自我探索能力。

不足之处:

准备的报纸量有点少,导致有的小朋友把报纸弄坏了,就没有足够的报纸供他们玩耍,这需在以后的活动中多加注意。

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一种媒介、一种符号,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作用并不会“自我凸显”,只有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游戏材料的“隐形”作用才能凸显,幼儿才能从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继而发挥材料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甚至还存在一定误区。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

一、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游戏材料价值理解的歪曲,当前一些教师在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时存在一定的误区。

1.追求游戏材料摆放的秩序感

案例1:“超市”的幼儿正在玩游戏。教师走向超市,指着贷架最下端一层放着的篮子:“不对,想想看,我们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篮子是放在收银台旁边,是吧!”“超市”工作人员把贷架底端的篮子拿出来,但是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教师继续问道:“篮子是放在贷架上的吗?”超市工作人员回答说:“不是。"教师说:“那应该放在哪里?”“收银台。”“对了,篮子应该放在那边,不是放在这里。”教师说完离开,“超市”工作人员又把篮子放在贷架上,对客人说:“这里比较好拿。”

案例l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很关注游戏材料是否摆放整齐,而教师对此类问题所作的指导,幼儿基本是忽视的。当幼儿开始游戏时,许多教师就像巡逻员一样到各个游戏区检查幼儿是否摆放好游戏材料。关注游戏材料摆放的整齐度,说明该教师非常重视游戏活动呈现出的秩序感。如果教师强调的整齐性、秩序感没有打断幼儿的游戏行为,没有违背幼儿的游戏意愿,只要教师指导方式恰当,这种秩序感的培养有其合理性。但是,案例l中教师以打断幼儿的游戏为代价,要求幼儿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将材料摆放整齐之后再开始玩游戏,则是本末倒置了。

案例2:教师发现小舞台的材料柜上掉了一个发箍。教师说:“这是谁的啊,掉到地上了?”女孩将发箍捡起来和乐器一起放在柜子的第一层。教师问:“乐器和发箍是一类的吗?”女孩将发箍放到第二层,虽然第二层已经放满了物品。教师满意地点头。这时,一名男孩走过来,将发箍重新放到第一层,说:“这个应该放在这里。”教师说:“为什么?”“因为这里(第二层)已经放不下了,上面(第一层就放了一个乐器——摇铃)很空,两个放在一起不会挤。”“那它们是一类的吗?”“不是,可是下面放不下了。”“一个是乐器,一个是发箍,不是一类的。"在教师多番“劝解”下,男孩把发箍放到拥挤的第二层。

教师追求材料摆放整齐的另一表现就是,关注游戏材料的分类摆放。分类摆放是隐藏在游戏材料中的教育资源,善于发掘这种教育资源,能将游戏与各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分类存在一定的标准,而教师的误区则是常常把这种标准单一化。如案例2中呈现的,男孩是根据空间的可容性来摆放物品,而教师则是根据物品种类进行摆放。幼儿的分类标准虽然看上去不如教师的分类标准来得规范可靠,可是角色游戏本身是创造性游戏,只要分类是合理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创造性的想法,而不是在观念上就认为幼儿的分类摆放欠缺科学性,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幼儿只会迫于教师的权威暂时妥协。

2.追求游戏材料使用的真实情况 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其创造性特征的莫过于对材料的假想与替代使用。据我们观察发现,当幼儿询问教师游戏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时,教师很少直接告知答案,基本都是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鼓励幼儿,充分给予自由想象的空间,支持幼儿对材料的假想使用。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些材料的使用却给予了限制范围。如教师常常规定“医院”的玩具不能搬到别的区域、“理发店”的工具只能在“理发店”里玩等。

教师对材料使用的指导还特别关注游戏服饰是否穿戴以及是否穿戴整齐。游戏服饰是游戏角色的外在象征,它能让幼儿体验到角色的归属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可以促进幼儿长时间地扮演这个角色。但是,服饰仅仅是角色的外在表征,并不能取代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体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能力的增强,有些幼儿往往并不在意是不是有游戏服饰。因此,当幼儿不想穿戴某种服饰时,教师不应当强迫幼儿必须穿戴服饰才能玩游戏。而对于游戏服饰是否应当穿戴整齐这一问题,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帮助幼儿把服装穿好,提醒幼儿穿戴整齐。但有些教师中断幼儿的游戏,只是让幼儿穿好服装的行为则是不可取的,如下面案例3所呈现的。

案例5:教师到“医院”,发现“医院”的幼儿衣服没有穿戴整齐。教师说:“现在衣服穿得最整齐的是谁?东东,检查你的扣子啊,如果歪了就不整齐了。笑笑,你要检查你的领子。”东东放下手上的听诊器,把医生衣服的扣子努力地扣好,笑笑把竖起来的领子翻好。教师看到男孩在扣扣子的时候总是没把扣子对整齐,对男孩说:“顺着摸,检查看看对不对了!”教师又说:“其他人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穿好没有!”“医院”的几名幼儿只好停下手上的活动,将衣服都穿好。

在案例3的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将自己掌握的日常生活经验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忽略了幼儿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忽略幼儿与游戏材料所进行的创造互动。久而久之,幼儿除了被动地复制现实生活,没有自己对材料的直接感知,根本不可能产生游戏的愉悦。因此,要想幼儿进行真正的游戏,教师就要思考游戏材料赋予幼儿的真正意义,以富有成效地促进幼儿投入地游戏。

二,教师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关键 结合以上一些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抓住指导幼儿使用材料的重点 游戏材料的指导不是强调材料摆放的整齐度或者材料使用的秩序感,而是幼儿对材料的创造性“把玩”。真正的游戏不怕“乱”,教师关注的秩序感反而无形之中给予幼儿压力,让幼儿害怕自己的“捣乱”把玩具弄坏,害怕自己的“玩闹”把教室弄乱。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经常肯定幼儿对材料的离奇想象,若非幼儿求助,尽量减少自身的介入;关注评价的价值,强调游戏分享的激励机制,鼓励幼儿在游戏评价环节中大胆陈述关于材料使用的想法与观点。

2.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大小与外形,要符合年龄特点。据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提供的服饰过于成人化,如围裙、医生服装、导游的扬声器等,基本就是将废旧的材料清洁之后直接投放,而没有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改造。以“围裙”为例,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围裙太大,幼儿围上围裙后甚至拖在地上。游戏中,常常看到幼儿拿着围裙求助教师,或是由于服饰穿戴问题而浪费宝贵的游戏时间。因此,教师尽量提供合乎幼儿身材大小的、易操作的材料而非将成人废弃不用的物品直接进行投放,避免幼儿为穿戴游戏服饰而浪费游戏时间或者因为材料的不易操作而终止游戏。

3.善于观察材料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教师要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哪些游戏行为,观察丰富幼儿的游戏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并及时投放。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当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游戏情节得不到发展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提供的游戏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要循序渐进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游戏,其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年龄小,游戏时专注性较差,游戏兴趣易转移,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投放游戏材料,创设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内容和游戏环境,从而推动游戏进程,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

在我班的角色游戏中,“农家乐”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内容,这一游戏从开学初的9月一直延续到12月,从简单的“小菜场”发展为热闹丰富的“农家乐”,逐渐形成了“小菜园”“欢乐农庄”“自助烧烤”“五彩苗圃”4个阶段的游戏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游戏需求,循序渐进地投放游戏材料,不断推动着幼儿的游戏进程。

阶段一:小菜园

进入中班后,我们新增设了“小菜场”的游戏主题,最初为孩子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是一些常见的蔬菜和仿真水果玩具、秤、箩筐。

每次游戏时,营业员会先将蔬菜和水果按照颜色、形状分类摆放在箩筐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点心店的师傅也经常来光顾。

“我想买菜。”

“买什么菜?”

“蘑菇。”

“买几个?”

“3个。”

“多少钱?”

“3元。”

一开始,孩子们很乐意来这里,小菜场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买菜的顾客越来越少,工作人员总是无事可做,孩子们对固有的游戏材料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小菜场,和工作人员聊了起来:“你们的蔬菜是在哪里种的?我想买一些不打农药的新鲜蔬菜,可以到你们的菜园里去看看吗?”“可是,我们这儿没有菜园。”孩子们面露难色。讲评中,面对这些问题,有孩子提议建造一个菜园,立刻引来了大家的热烈响应。

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后,我添加了草垫、小栅栏等材料,孩子们尝试用这些材料搭建出了小菜园,将蔬菜和水果摆放在草垫上,十分逼真。娃娃家、小餐厅里的客人来买菜时,会特意要求工作人员挑选小菜园里的新鲜蔬菜。小菜园里的工作人员还会热情地介绍:“这是有机蔬菜,不打农药的,快来买呀!”小菜园里又热闹了起来。

原先小菜场的游戏情节停滞后,幼儿急需一种新的游戏方式,材料变化不明显,将难以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操作动机。建造小菜园的计划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新材料共同布置和设计小菜园,自主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新鲜的小菜园场景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游戏需求又一次被激发,虽然是同样的买菜内容,但投放的新材料使小菜园增添了采摘新鲜蔬菜的功能,游戏场景有了变化,幼儿的游戏热情再次被点燃。

阶段二:欢乐农庄

玩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小菜园里每逢有顾客买菜就十分热闹,但顾客一走,工作人员就无事可做。持续了几天后,有孩子提出想要照顾蔬菜的想法,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你们想怎样照顾蔬菜呢?要用到哪些工具?”“我觉得需要一把挖土的铲子。”“我想要一把水壶来浇水。”“我想为它们捉虫。”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我把孩子们领到材料架前:“看看上面有什么材料可以用?”很快,有的孩子从材料架上找来了管状积木,将它们连接起来,做成了小锄头;有的孩子把植物角中浇花的水壶拿去给蔬菜浇水;还有的孩子将彩纸剪成了许多段,放在草垫上做成了虫子。大家还共同用废旧纸盘、纸条等材料制作了一个可爱的稻草人,放在小菜园里驱赶吃庄稼的小鸟。这下,没顾客的时候,工作人员一会儿除草、浇水,一会儿捉虫,不再无精打采。

过了几天,买菜的小顾客提出想买一些鱼,“做鱼池,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孩子们有些犯难,于是我为他们找来了一些插塑积木,孩子们尝试着将它们围拢变成了鱼池的栅栏,还共同收集制作了小鱼、螃蟹等,摆放在鱼池里。为了能让鱼池里的鱼更新鲜,他们还想出用塑料管状积木制作成氧气管和排水管,有的孩子自发从家中带来了刷子、网兜,供工作人员清洗鱼池用。工作人员更忙了,顾客们发现增添了鱼池等,购买兴趣也高涨起来,有着蔬菜、河鲜等丰富农产品的“欢乐农庄”就此诞生。

当教师投放草垫、小栅栏等材料之后,幼儿的游戏需求被采摘蔬菜的菜园场景激发,他们不仅围绕这些材料进行游戏,还逐渐产生了对铲子、水壶等小工具的需求与构想。当幼儿对材料有新的想法时,教师便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他们,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暗示、讨论分享等方式,梳理幼儿在材料上的需求,发动幼儿的智慧,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以物代物的材料使用意识。

然而,在观察中我也发现幼儿对新材料很感兴趣,操作很熟练,游戏行为得到了丰富,但游戏情节仍比较单一化,缺少与其他主题的联系,我思考着还可以投放哪些材料来进一步深化游戏主题,推动游戏进程。

阶段三:自助烧烤

这天,欢欢提到爸爸妈妈曾经带他去公园吃烧烤,里面的蔬菜串非常好吃,我意识到这是发展游戏情节的好契机。于是,我在蔬菜和水果模型中挑选了玉米、萝卜等,并在中间穿了一根筷子,孩子们见了立刻嚷起来:“我吃烧烤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还有烤土豆、烤香蕉,不过它们是放在烤炉上烤的。”“那烤炉是什么样的?”问题一提出,很快就有孩子拿出材料架上的盒子给我,“这个挺像的。”“不过,我见过的烤炉中间是空的,上面是一根一根的。”于是,我找来扭扭棒和孩子们共同将其一根根固定在盒子里,还用金色的纸做了装饰,逼真的烤炉诞生了。

“那么,怎么来烧烤呢?”“你们还吃过哪些烧烤的食物?”在讨论中,大家提出烧烤还需要刷油的刷子、各种调料瓶,还要有半成品的蔬菜和水果串。一连几天,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烧烤器具终于准备齐全。我将烧烤区布置在农庄的一侧,铺上美丽的桌布,有趣的“自助烧烤”吸引了很多顾客。娃娃家的孩子们相继结伴,来到小菜园采摘蔬果、吃烧烤,他们对自助烧烤的形式非常喜欢。有的孩子还想出了在烧烤区拍照、过生日的有趣情节,而原先一旁清静的“小舞台"在小菜园游戏的带动下,看表演的观众也多了起来,顾客拿着烧烤串边吃边看边聊,尤为热闹。多个主题之间有了联系,“自助烧烤”也成为孩子们到农庄的另一个好去处。

材料提供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材料投放有时有一定的预测性,教师在蔬菜上穿一根筷子,立即赋予了材料新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幼儿对烧烤和材料的讨论。游戏中,教师继续观察,了解幼儿对材料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对原有的烧烤材料进一步添加、删减、组合等,增添的烧烤工具及半成品蔬果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教师在烧烤区投放的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逐渐了解了食品制作的工序,丰富了生活经验,也吸引了玩其他主题的幼儿共同参与,促进了各主题间幼儿的交往。

阶段四:五彩苗圃

天气转冷,不少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水仙花、蜡梅、富贵竹等植物,但这些植物很快便被“遗弃”在了植物角。如何利用这些植物培养孩子关心、照料植物的意识,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我想到了“农家乐”主题,就和孩子们一起把这些植物移入“农家乐”区域,经过讨论,我们为它起名为“五彩苗圃”。“这些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些什么用途?代表哪些含义呢?”我发动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回家与父母一起查找和收集资料,并教他们将了解到的资料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做成温馨提示卡。

此时临近春节,娃娃家、美食店、小医院的孩子都来到这里选购自己需要、喜爱的植物花卉。“五彩苗圃”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还为这些植物浇水,并自制了蜡梅,供客人选择。为了保护菜地里的蔬菜免于霜冻,他们还和老师一起为菜园装上了“暖棚”,为蔬菜宝宝挡风遮雨。

这次的材料调整虽然是教师预设的,但幼儿亲自参与了资料收集与温馨提示卡制作的过程,因此对材料的运用非常熟悉。将植物角的材料与“农家乐”主题有机整合,有关植物的知识不再需要通过生硬的说教来教给幼儿,在有趣的“五彩苗圃”游戏情景中,幼儿很自然地获得了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照顾它们的方法,增强了与植物的情感。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添加材料或组合区域之间的材料,使原先“小菜场”游戏逐渐成为丰富、热闹的“农家乐”游戏,变成了幼儿都想去玩的游戏区域。不断递进或拓展的游戏材料,提高了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不断探索的能力。当然,循序渐进地投放材料必须建立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只有观察到幼儿的实际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材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

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中蕴藏着教育的契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改变“检查者”的身份,从片面关注幼儿是否会使用材料等问题,转移到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漫画中国网 供图

游戏材料的设计与提供是幼儿游戏的基本保障,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探索材料而形成经验。在游戏中幼儿有着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体验和感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如果材料提供层次不明、忽视幼儿年龄特征,就会降低幼儿积极操作材料的兴趣,阻碍幼儿深入地参与区域游戏。 

教师提供材料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和提供既能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又能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材料。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既能提高游戏开展的效果、又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师在游戏材料提供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逐步增加材料数量 

关于材料的数量,教师首先要保持现有游戏材料适宜的数量。许多幼儿园对材料提出了量化要求,于是有的教师片面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导致幼儿忙于摆放物品,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而减少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甚至不交往。如中大班超市游戏中摆放的奶盒、矿泉水瓶多达20几个,放满了两个篮子,而真正供幼儿选择的其他瓜果蔬菜却太少,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游戏应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过多的材料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干扰幼儿的游戏,影响了幼儿在交往、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过少的材料又导致幼儿争抢玩具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观望,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在保持材料适宜数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需求,逐步增加材料数量。在活动区,游戏材料应处于不断变化中,不要最初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而是当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有需求,让幼儿有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定期在游戏区提供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点,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教师提供材料时不能只投不取(未拿走破旧的材料),导致材料变化不明显。 

例如:“加工厂”游戏只是单纯做饼干、蛋糕之类的,久而久之,去“加工厂”玩的幼儿越来越少。教师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启发说:“夏天来了,我们的加工厂还可以做些什么东西呢?”孩子们说:“我想吃冷饮,那可以做冰棒、刨冰;还可以做蛋筒、糖葫芦……”于是相应的材料出现在加工厂里,一下子幼儿的兴趣又被调动了起来。 

适当调整材料比例 

首先,要保持新旧材料合适的比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 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兴趣放在了对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现象;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一些区域无人问津,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图书、部分蔬菜、奶盒破损严重,教师制作的包子、饺子等食物提供时间过长,幼儿对某些区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整了。 

其次,要保持成品与半成品的合适比例,这个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相适宜。例如小班成品的数量要多一些;半成品相对较少;而到了中大班,成品的数量逐渐减少,半成品的数量逐步加大,种类逐步增多。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成品材料数量也不能少于三分之一。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不变,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想法的改变,适当地调整。因为比例的不同,对幼儿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 

多种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游戏材料的运用是变幻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最大可能地挖掘材料的玩法,也鼓励幼儿去寻找教室里可替代的材料,只要游戏需要,凡是教室里的桌面玩具、教学辅助材料等都可以使用。这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并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与替代:教师可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同样一种材料做不同的事情。如冰棒棍,在医院里是体温表、压舌板,在娃娃家里是刀、梳子、勺子,在美工角又是绘画工具,根据特定的环境,发挥材料的效益。又如角色区的小朋友把操作区的珠子当“汤圆”,把科学区的七巧板块又当成了做点心的“刀”,泥工板当成了“扇子”,胶粒积木当成了“梅花桩”。每种材料在每个幼儿手里都有它不同的用途,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鼓励幼儿自制玩具:教师可提供半成品及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做玩具,给幼儿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想象任意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在玩医院的游戏时,需要一个挂盐水的瓶子,后来孩子们竟然想到运用科学角的连通器,师生一起自制了盐水瓶,当护士给病人挂盐水时,教师与孩子们都感到一种满足。 

使用游戏百宝箱:引导幼儿根据情节需要,自由在“百宝箱”内取自己想要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更新与制作。如布头、毛线头、果壳、鸡蛋壳、瓶盖等,幼儿可以用这些在成人眼中看来毫无用处的废旧材料,做出小汽车、民族娃娃、手表等,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游戏情节。百宝箱的提供是针对幼儿对原有游戏材料的不满足而设置,为幼儿提供了再一次选择适合自己材料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一个好的游戏环境应使材料处于不断的建构中,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使提供的游戏材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之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地吸引幼儿,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同时,教师应基于幼儿发展需要,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分层次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法,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或更换难度更大的材料,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快乐。

相信《材料巧联盟,游戏妙趣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材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