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活动区时间支持幼儿主动性学习

12-16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幼儿园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教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如何在活动区时间支持幼儿主动性学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每天的活动区时间里,你在做些什么?是像消防队员一样帮助幼儿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还是忙于自己手头的其他文本工作,抑或是找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看护着幼儿“自由地玩儿”?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在这样的游戏时间里,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能够用“轻松却专业”的方式来支持幼儿在活动区的主动性学习?本期我们将就这个话题向大家介绍来自HighScope的有效教学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理解幼儿在活动区时间里的学习方式能够影响到教师同幼儿的互动方式。比如,如果一位老师认为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老师讲,或按照老师的方式进行操作,那么他可能在活动区时间里更倾向于用“上课”的模式来主导幼儿的游戏。

与之相反,如果一位教师认为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己游戏,那么他可能更倾向于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幼儿,自己较少去干涉。

如果教师认同幼儿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式,那么他会相信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与同伴和成人互动、操作材料以及接触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而教师的职责是在每天的活动中与幼儿互动,支持幼儿的发展。在前几期中,我们重点介绍过如何创造一个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室环境,本期我们将分享活动区的师幼互动策略。

环视教室的区角,寻找关注点

有些幼儿在活动区时间一开始就会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主动邀请老师或求助。比如,亚当说:“罗斯老师,你快过来,我们一起搭电视塔吧!”或者是“老师,你能帮我找到红色的蜡笔吗?我想用它当消防站的标志。”

而有些幼儿则可能不会做出这样的请求,所以老师需要每隔几分钟就环视一下教室,看看每个孩子在做什么。老师在活动区时间内需要做观察记录,内容包括幼儿的社交情况、游戏类型或者游戏涉及了哪些核心学习经验等。只有这样,当你环视教室的时候才会这样对自己说:“我要以支持的方式与幼儿互动,而不是主导幼儿的游戏。我要选择和哪些幼儿互动以及如何与他们互动。环视幼儿们的游戏情况能够帮助我了解幼儿现在做什么,我可能要支持哪些游戏,以及现在谁可能最欢迎我加入游戏支持他们。”

关注点1:幼儿的活动状态

当环视教室和观察幼儿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吉米刚才说要做宇宙飞船,他在做吗?”

“他在专注地做活动吗?”

“他中断了这项活动计划吗?如果是,为什么?是看别人如何做或是加入到娃娃家的游戏中了吗?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他需要什么材料吗?”

“他完成了自己的活动计划吗?”

通过问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了解哪些幼儿需要我们的支持。比如,你可能会注意到吉米不继续做宇宙飞船是因为他用光了所有发光的纸板。当你提出疑问和建议时,也许他会去寻找其他的替代材料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

关注点2:幼儿的社交互动情况

在环视教室时,你还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哪些幼儿在看其他幼儿游戏?”

“哪些幼儿在独立游戏?”

“哪些幼儿明显在其他幼儿旁边游戏,却没有任何互动?”

“哪些幼儿在同另一个同伴游戏?或在做小组游戏?”

这些问题会让你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儿的互动情况,比如丽莎一直“游荡在”其他在娃娃家玩儿发廊扮演游戏的儿童周围,也许她可以在你的支持下加入这个扮演游戏。

关注点3:特定的游戏类型

要确定特定游戏类型,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问题:

“谁在探索、操作或者实验某件材料?”

“谁在建造或制作某物?”

“谁在与其他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谁在玩儿某种益智玩具?”

这些问题也许可以让你注意到萨姆,他在沙水区往容器里装沙子。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在他身边玩儿,这个老师会更多了解萨姆在想什么以及做什么。

关注点4:核心学习经验KDIs

HighScope的58项核心学习经验是学龄前幼儿主动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当你环视教室时,你可以关注:

“这个活动是核心学习经验活动吗?”

“幼儿是如何将(语言、数字概念、分类等内容)运用到自己的游戏中的?”

“在布兰达玩儿医生扮演游戏时,哪些核心学习经验会出现?”

“当需要更多蓝色积塑来做机器人手臂而找不到时,强尼会不会感觉很沮丧?”

“当没有人倾听她说什么的时候,凯西会不会特别生气?”

当你关注到这些问题时,你就会把蓝色的积塑找出来给强尼,或者给予凯西眼神的鼓励,表示你听到了她在讲的内容。

选择幼儿进行观察,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即时互动计划

通过环视教室,教师可以选择需要观察的幼儿。而细致的观察能够帮助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支持幼儿的互动计划。

1.选择幼儿进行观察

在活动区时间,当你每隔几分钟环视教室的时候,一些幼儿和游戏情况可能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对活动表现出犹豫不决的幼儿;

停止了正在进行的游戏的幼儿;

请求帮助的幼儿;

正在进行一个新奇或者耗时长的活动的幼儿;

很享受自己在做的游戏的幼儿;

自言自语的幼儿;

看其他幼儿游戏的幼儿;

重复同样活动的幼儿;

犹豫着靠近或试图加入其他人活动的幼儿;

探索新材料的幼儿;

尝试做一些复杂事情或事物的幼儿;

能让其他人都加入游戏的幼儿;

正在进行核心学习经验的幼儿;

安静或沉默的幼儿;

生气或沮丧的幼儿。

2.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旦选定了要支持的幼儿,你要靠近这个幼儿,同幼儿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说,如果彼得此刻趴在地上玩汽车,你也要趴在地上;在沙水桌边上时,你可能要双膝跪在地上。当你和幼儿在一个视觉水平线上时,你就能看到幼儿看到了什么,而你也可以变成幼儿的游戏伙伴。适当保持沉默能够让你更好地倾听幼儿,更加关注幼儿的动作或语言。这样也让幼儿意识到你对他做的事情感兴趣,支持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打断幼儿,特别是在未被问及的情况下问幼儿问题、给评价或提建议。

3.形成即时互动计划

当观察幼儿时,你可以关注到幼儿的游戏类型、互动情况或者特定的核心学习经验。你的互动计划可以以此为基础:

(1)你观察的幼儿

(2)活动区时间发生了什么特殊事情

(3)在有限的活动空间、材料和师资情况下,你能提供什么?

一个互动计划要包含一个期望的结果,比如支持幼儿的游戏或者想法;弄清楚幼儿在做什么、想什么以及达成期望的步骤。下面是几位老师的支持计划,供大家参考。

布兰特要玩儿乐高积木,但他看起来有一些犹豫,因为乐高积木不在他认为应该在的地方。我想起来昨天萨沙把乐高积木放到冰箱里做冰块儿了。我要建议布兰特去冰箱那里找找,如果他找到了,他就能够开始自己的游戏活动了。

克里斯汀一直在娃娃家附近转悠,其他小朋友正在玩儿美容沙龙的游戏,她很想加入这个游戏。她一边拿着一个钱包和一些塑料发卷,一边看着另一个“美女”坐在椅子上做头发。也许我也可以拿一个钱包和一些塑料发卷,然后和她说:“嗨,我也想把我的头发弄弄。”根据她的回应,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进入美容沙龙,这样她就可以加入游戏了。

吉米一直都很专注地在做宇宙飞船,但是现在他正在用积木砸一个果汁罐儿,看起来他好像想将罐子的金属底部从纸板上弄下来。如果我对他说:“吉米,你在用力地砸这个罐子。”也许他就会告诉我他在尝试做什么,我就会知道他这个行为是否同做宇宙飞船有关以及如何相关联的。

萨姆一直很开心地在沙水区玩儿。他开始用手当铲子把沙子装进奶瓶里,然后又用杯子当沙铲往里面装,接着他又把奶瓶里的沙子倒出来,用奶瓶当沙铲。他开始尝试用一根管子做铲子,他发现管子两端都能倒出沙子填满奶瓶。如果我也拿一个容器和一根管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操作,他可能会告诉我他在玩什么。

布兰达看起来一直在锯木头。当她锯下来第一块儿后,她把这块木头放到整块儿木头的前端,似乎是想要用这块儿小木头量一下从哪里开始锯下一块儿。当她锯完木头的时候,我要过去看一看然后要对她说:“布兰达,你很认真地在锯木头啊。”通过这样的方式,看看她是否会用自己的语言向我解释她刚刚在做什么。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我们环视教室区角后,观察一个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互动计划,加入幼儿的游戏了。

在同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适合的互动策略——给幼儿安抚和回应、同幼儿游戏互动、与幼儿交流,或者支持幼儿的问题解决。在下一期中,我们将重点分享这些策略,敬请期待!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区角活动时间:如何让幼儿学会做计划


上一期的区角常规专题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高宽课程的计划——工作(游戏)——回顾(分享)流程中的计划时间,主要包括计划能力的重要性,什么是计划时间以及如何为开始计划时间做准备。本期我们将重点分享教师如何在计划时间支持幼儿。

新学期开始,罗斯老师在领着9个幼儿做计划,他们一起坐在家庭区的桌子边。罗斯老师拿着一个硬卡纸纸轴,放到一只眼睛前,假装那是单筒望远镜,然后望向教室里的各个区角。

罗斯:我看到了积木。我看到了画架和颜料。我看到了好多能玩的材料啊! (然后她看向小组的幼儿们)我有足够多的望远镜,你们每个人都能拿一根,这样你们就能够看到今天在区角时间想要玩的材料了。 (当老师把纸轴递给孩子后,有的孩子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起来,有的则马上会说出来他看到了什么。)

克里斯:方向盘。

罗斯:你看到了方向盘。

克里斯:我要用这个。

罗斯:你要用它做什么呢?

克里斯:消防车! (他走向了方向盘,然后开始忙活起来。)

凯瑟琳: (看着美术区)罗斯,我要做两个东西。用剪刀和纸做鸟巢,然后做一个蜂巢。(还没等罗斯老师回复,她已经走到美术区了。)

柯林:(用纸轴指着美术区)我要做一个蜂巢——给蜂宝宝。

罗斯:你昨天做了蛇宝宝。

柯林:是的,但是蜂宝宝用纸来做。 (说完,他走到美术区和凯瑟琳一起玩。)

罗斯:威尔,你看到什么了?

威尔:积木!

罗斯:你想用积木做什么?

威尔:搭船(走过去开始了区角活动。)

就像上面的例子中所展示的一样,计划时间并不长,在这个时间里教师和每个幼儿都分别进行有趣的互动和对话。教师要像罗斯老师一样来引导计划时间,鼓励幼儿并让每个幼儿都融人到计划过程中,尽可能做详细的计划。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支持幼儿做计划。

五种方式支持幼儿做计划

1 正确树立幼儿能够进行计划的信念

2 在亲密的氛围中和幼儿做计划

3 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不同的学习经验激发幼儿做计划的兴趣

4 同每一个幼儿沟通他们的计划

5 要能够预期到幼儿的计划会发生改变教师要树立幼儿能够进行计划的正确信念

如果想要有效地支持幼儿做计划,教师就要审视自己对于幼儿进行计划的看法。很多老师在计划时间都充满激情,因为他们知道幼儿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他们能最有效地学习。老师会享受发现幼儿意图和想法的这个过程,并把幼儿的计划过程融入到一日流程中。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会怀疑计划的作用,因此他们不太愿意改变自己既有的常规流程,害怕对教室的一切失去掌控:“如果教室一片混乱怎么办?如果幼儿说去玩积木结果去做其他事了怎么办?如果所有的幼儿都计划去积木区怎么办?如果幼儿从来不计划去美工区怎么办?如果他们的计划里没有我认为他们应该获得的活动经验怎么办?如果幼儿做的选择不正确怎么办?”不得不告诉各位老师,大家担心的这些情况真的很少在现实中发生。你会发现当幼儿们有了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并真正开始做计划之后,他们会向你证明他们是有能力的。

除了要意识到自己对于计划时间的看法,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审视自己同幼儿互动的方式。有些老师可能会撒手不管,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事儿,我不能插手。”有些老师则可能会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强加给幼儿。比如,他们可能会问幼儿喜欢做什么,当幼儿答复后,他们可能会这样说:

你昨天不是做这个了吗,娟娟,今天做点别的事情吧。

家庭区人已经满了,你还想去哪里玩儿?

我觉得你今天应该去美工区玩儿,艾利克斯,因为你很久都没去过那个区角了。

你为什么不尝试给船上色呢,在等它干的时候,你还可以做几个人偶。

虽然老师说这些话的目的都是好的,但是我们却破坏了想要幼儿自己做决定的初衷。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互动方式,就可以逐渐进行调整了。适宜的方式包含下面这些关键策略:真诚、关注、对话、倾听、问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支持幼儿的探索精神。我们不妨把与幼儿一起做计划的时间当做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冒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支持幼儿不断地发现自我,为自己做决定。

2 教师要在亲密的氛围中和幼儿做计划

其实,教师可以和幼儿在很多地方做计划,比如美术区的桌子旁,积木区的地毯上,教室中间的空地上,所有这些能够进行亲密对话的地方都可以帮助幼儿做计划。

在能够发生亲密对话的舒服的地方做计划

计划是以对话开始的,幼儿可能会通过谈论或某些其他方式表明自己的计划和意图,而教师需要通过进一步对话才能了解到幼儿将如何实现自己的意图。因此,小组内的幼儿越少,教师和幼儿之间亲密的对话就会越多,也不会显得很匆忙。研究表明,小组的幼儿越少,幼儿做详细计划的比例就越大。

在一段时间内老师和小组成员要相对稳定

在幼儿觉得安全亲密的环境中,计划的过程会进行得更顺利。在一段时间内(最短为一个月),小组成员和教师的稳定性让幼儿觉得安全,而且觉得自己对于环境有控制权。一旦发生变化,如果和幼儿交待清楚,他们也能够很好地应对。例如你可能会对幼儿说:“明天我要和鲍勃老师做对换,他将和大家一起做计划,我去他那组,这样我和鲍勃老师就有机会和每个小朋友做计划了。”

因为教师在区角活动时间里要和全班的幼儿互动,而不是单单同自己计划小组内的幼儿互动,所以教师要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必要的轮换,这样老师们能够了解全班幼儿的计划水平,便于教师在区角活动时间给幼儿提供支持。

在能够看到其他幼儿和材料的地方做计划

幼儿越小,越需要他们能够看到区角和材料。当所有的材料都容易被看到的时候,幼儿就能够更好地记起他们可以如何使用这些材料,便于形成计划。例如,如果做计划的时候,幼儿能够看到家庭区,也许他会想到可以玩角色扮演游戏。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教室的现有条件不能保证幼儿能够看到所有区角,那么教师可以定期变换做计划的地点,或者在计划开始前领着幼儿把各个区角转一圈。

3 为了让幼儿对计划时间感兴趣,教师要提供材料和多种学习经验

在做计划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每一个小组的幼儿都参与其中,这样我们能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我们知道当幼儿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用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很介意等待了。所以当幼儿与材料互动时,教师也不用觉得压力很大,好像打仗一样要快速和每一个幼儿都做完沟通。

提供游戏和活动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有非常多的方式让幼儿融入计划活动中。包括可见性活动、小组游戏、道具、与同伴一起计划以及表征性活动。这些活动充满趣味和新奇性,不论幼儿还是老师都不会觉得计划时间无趣,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幼儿的计划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他们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变得更多了。

让幼儿主导

当幼儿熟悉计划流程后,可以让幼儿逐渐获得更多的控制权,除了自己做计划,幼儿也可以承担教师的角色,和同伴做计划或者和小组成员一起做计划。比如,幼儿拿着“电话”同另一个幼儿进行计划交流。

4 同每一个幼儿沟通他们的计划

引入有趣的活动后,教师就可以同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有关计划的对话了。在亲密的对话过程中,不论幼儿是否能够用语言表达意图,教师都能够敏感地发现他们的意图,并与他们沟通。教师要鼓励经常一起玩的幼儿一起做计划,认可幼儿计划的价值,让幼儿注意到计划和行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通过问“什么”的问题引发幼儿做计划

教师首先要让自己蹲下来和幼儿一样高,然后简单地询问:“你今天想要做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这样幼儿就不用先明白“计划”这个词的含义。你还可以这样问:

你在区角时间想要做什么?

你接下来要去做什么?

比尔,跟我说说,你今天要做什么?

我看到你拿了一些磁铁,雪莉,你想用它们做什么?

当幼儿逐渐熟悉了计划流程,明白了计划和区角活动的关系,可以这样问:

“奥利,今天你的计划是什么?”

“茜茜,跟我说说你今天的计划吧!”

“乔伊,你今天计划做什么?”

如果你想要支持幼儿计划能力的发展,你也可以尝试着问下面的问题:

“你要去积木区搭飞机场,我很好奇你会用到什么材料?”

“哦,你需要那种长条的大积木,那你第一步会做什么呢?”

“你能和我展示一下,你会怎么做吗?”

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做计划,并促进他们大脑的发展。

5 教师要能够预期到幼儿的计划会发生改变

随着幼儿和老师之间越来越相互了解,幼儿越来越熟悉教室环境和材料,他们对自己做计划的能力也更加自信。你会发现计划时间从最初没什么太大动静,逐渐变成让幼儿兴奋的时间,他们会自信地大声谈论他们的想法。同时幼儿计划的类型和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最开始的手势,到短语,到能够说出一个完整的计划,以及描述自己想到的过程,最后到他能够和同伴一起合作制定比较复杂的计划。

在下期栏目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如何从头开始实施计划时间的案例,大家会发现当你和幼儿开始做计划的时候,你们就踏上了让区角活动时间充满乐趣的神奇旅程!

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开发幼儿的智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也是提高孩子智力的极好手段,因为幼儿期随意动作、口语及感知觉等都迅速发展,3—6岁的幼儿已经有了自主游戏的能力,并出现最简单的想象,记忆思维也逐渐增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充满自由、自主和愉悦,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特有的活动方式。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游戏的内容也很广泛,有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角色游戏等,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幼儿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因此,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开发幼儿的智力呢?我认为作为我们老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幼儿创造合适的游戏运动环境,从游戏中促进幼儿动作和技能的发展。

在幼儿喜欢的活动环境中,幼儿玩起来就非常主动、认真、投入。还有我们在选择图片时,因选择含有故事内容的图片,或图书。配合能跟着念的儿歌,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还能训练他的音乐节奏感,培养艺术意识。幼儿时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我们老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游戏是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让幼儿认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坚持完成角色任务,可以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如扮演妈妈,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娃娃;扮演售货员,要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扮演警察,则要表现勇敢坚强。通过这些“规则”可以锻炼幼儿意志,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有选择角色的自由,并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自由搭配小伙伴,并且支持他们的选择。又如,针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则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委托他们做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做的事情,孩子经过锻炼,从成功中得到激励,外在的影响内化为个体的素质,性格也就慢慢变得活泼开朗了。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动手,启发幼儿多提问、多思考。

游戏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游戏指导者我们必须意识到,幼儿是其游戏活动的主人,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诸多表现,成人不应苟求与责备,而应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我们必须坚持“寓教于乐”,将游戏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基本活动和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幼儿发展的潜力,促使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充分运用游戏这门艺术,积极开发幼儿的智力。智力开发总是离不开知识的掌握,而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看、听、摸等感知活动。应让幼儿多接受自然环境,多动手以亲身感知事物,促进智力发育。幼儿听故事时,会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应抓住孩子的好奇,求知的这一心理,经常给孩子讲些有趣易懂的故事,这样可增长幼儿的知识。我们应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感觉。好奇、多问是儿童的天性,有些孩子喜欢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要耐心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而不能敷衍了事,有些孩子提不出什么问题,我们应设法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提问,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提一些问题,让孩子思考回答。在给孩子讲述故事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和插话,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及思考能力。

三、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幼儿需要照顾、教育和管理。但是如果约束过紧,过度干预他们的活动,幼儿潜在的智能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幼儿在做游戏时,我们应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创造,引导幼儿自己想象着做,如幼儿在拆弄玩具时,我们不能“全责备”,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去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往往就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幼儿创造的欲望仅仅开始萌发,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引导,如完全按照大人的要求模式做,则会抑制孩子的创造精神。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本身知识结构连续不断地构建的过程,认知结构的不断构建,有赖于幼儿认知机能的作用,即通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功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在折纸游戏中,幼儿会惊奇地发现一张三角形的纸,可以反复折成许多个小三角形,这些小三角形又可以一个个展开来,变成一个大三角形。带幼儿到户外玩沙时,孩子会发现:抓一把沙子在手中,沙子会从手指缝里往下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沙子是一粒一粒的,相互之间不会粘连,因此,沙子很容易从手指缝里往下流。我们应注重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幼儿的思维和活动能力。

鼓励、支持、欣赏:教师在幼儿创造性游戏中的介入指导


幼儿园游戏分类较多,可从社会性发展维度分类,也可从认知发展维度分类。幼儿园通常采用的则是从游戏的教育作用进行分类,即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指以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来进行活动,具体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幼儿可在游戏中表达自己对于生活、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表达自己对世界以及生活的担忧和欣喜、快乐和困惑、期望与愿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作为教师,为实现教师的这一角色定位,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游戏中作应当如何介入指导呢?现以国培计划2015——北碚区乡镇幼儿园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为例,提出以下三种对策。

一、积极鼓励游戏自主,做幼儿的引导者

案例1:角色游戏《娃娃家》

某园小班娃娃家活动,4个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开始,四个人一直忙着“做饭”,娃娃家的床上躺着两个布娃娃。突然,“爸爸”说:“哎呀,孩子病了,赶紧送医院吧!”说着便拎起两个布娃娃,隔着玩具柜,把娃娃“甩”到了“医院”,继续“做饭”。很长时间,娃娃家的四个人忙着手头的操作,谁都没去关注“住院”的“孩子”。

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游戏是促进学习的自助型工具,就像放大镜,能够比现实更早地发现儿童潜在的能力。”在创造性游戏中,虽要大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鼓励幼儿自主游戏,但当幼儿的行为表现离现实生活经验相差太远,或者与现实规则发生冲突时,则有必要介入指导。教师可以角色身份介入,或用简单的语言、行动进行暗示,既保护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回归了自主思考与创造,同时也注重了生活规则的建立及幼儿情感、行为的培养。

对策: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当如何处理呢?角色游戏中,老师除了积极引导角色自主创造的同时也要植入生活规则,注重儿童情绪情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案例中的老师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以邻居的身份对“爸爸、妈妈”说:“听说你们家两个孩子都病了,怎么不去医院陪陪啊?”同时,还可追问:“爸爸,刚才你使这么大劲儿扔宝宝,宝宝不知会有多疼,病情肯定会加重的!”邻居还可来到小床前,故意放大声音说:“哦,宝宝,怎么哭成这个样子?是爸爸把你放得不舒服吗?来,让阿姨抱抱,阿姨轻轻地抱啊!”然后,老师用爱抚、轻柔的动作抱起宝宝,像妈妈一样安抚宝宝。老师通过角色身份鼓励指导,既可隐形示范如何抱宝宝,也可让其他角色卷入爱的情感之中。除此,邻居还可给各角色提供—个抱孩子的机会,假装对娃娃说:“哦,宝宝,你哭得这样厉害,是不是想爸爸啦?宝爸,快来呀,宝宝想你啦!快来抱抱他吧!”宝爸过来抱孩子时,邻居还可提示说:“宝爸,你轻点啊,宝宝感觉会很舒服的。”

二、适时投放游戏材料,做幼儿的支持者

案例2:表演游戏《三只小猪》

某老师正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三只小猪》。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顾故事情节。师问:小猪们都用哪些材料盖了房子?一幼儿说用了草盖房子。师问:还有呢?这时另一幼儿回答:小猪用棉花糖造了一个房子,既好看又好吃。另外的幼儿听到这种回答后,想象力大开。有的说想用巧克力盖房子,大灰狼肚子饿了就咬一口;有的说用橡皮泥盖房子,大灰狼来了马上换一种造型,就不认识小猪的家了;有的说想用热气球盖房子,大灰狼来了之后就可升空,躲避大灰狼……老师听到幼儿们奇妙的回答与自己预想的答案不同,赶紧追问:小朋友,我说的是故事中的小猪用了哪些材料?当听到有小朋友回答用砖修的房子后,老师点头微笑并出示图片将故事呈现出来。故事回顾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开始表演《三只小猪》。刚才那个说棉花糖的幼儿一直着急地说:“我不想这样演,我想让小猪用棉花糖做房子,大灰狼吃了甜甜的棉花糖,非常高兴,便和小猪成了好朋友。”

分析:

由于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鉴于此,老!师在游戏过程中严格遵循故事原作,引导幼儿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可以理解。但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天马行空是小朋友的创造,在这天性的驱使下,孩子们可能更关注游戏的过程而非结果。表演游戏既然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就应当允许儿童根据作品提供的情节线索,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老师的引导应当重点集中在理解线索,体验角色心理,并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那么教师应当怎样介入指导呢?

对策:

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由于幼儿在前期已经熟悉了故事素材,老师在指导表演游戏过程中,可用旁自或串联情节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推动游戏进程,不再要求幼儿记忆复述故事的原话。教师可重点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中角色形象的特征,让幼儿自己讨论如何用动作、语言表现大猪、二猪、小猪的形象,讨论需要什么道具,可用什么材料来代替。还可引导幼儿思考小猪还可用哪些材料来建构房子?并可在表演游戏区中投放常见的自然物品、生活用品。另外,在投放材料时不宜投放装饰性过强或过实的道具。要易于操作,不用太复杂,鼓励幼儿以虚代实。如果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道具上,就会忽略了角色动作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能更好体现创造性游戏以物代物象征性作用的发挥。所以,老师介入角色除了是引导者,更可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尊重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尊重幼儿喜爱娱乐和活动的特点,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适时投放游戏所需的材料。

三、静待幼儿成长,做幼儿的欣赏者

案例3:建构游戏《搭高楼》

某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在建构区摆弄着积木,搭建着各种各样的建筑。由于对图形结构的认识不到位,涛涛小朋友很喜欢将长条的积木搭在圆形或者窄窄的三角形上,建构物品时总是倒下,幼儿一次又一次尝试将圆形搭在三角形上,一次又一次宣告失败,老师看着别的儿童的建构作品已慢慢成型,就着急地跑上前去,指挥着涛涛,将最长的积木搭在下面,正方形要平行摆在上面,圆形和三角形放在顶端。涛涛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一次将圆形摆在楼房的最下面,上面摆上长方形和拱形积木。“大楼”又倒下了,老师有些不耐烦地说:“你怎么不按照我教你的去搭呢?”说着就直接代替了涛涛拿起了积木,三五下搭好了大楼。涛涛被老师这么一说,不再坚持,其他幼儿也纷纷模仿老师搭建好大楼。

分析:

游戏应当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结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应当体现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实现。结构玩具作为一种素材玩具,就应当为幼儿的结构活动提供了想象创造的广阔天地。但在本次建构游戏的活动中,老师一直紧张地观察着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表现,过分注意关注幼儿找寻搭建作品的成败,忽略了幼儿在搭建活动中的每一次尝试,干涉幼儿自己的想象以及创造能力,甚至直接代替了整个活动的开展。表面上看老师在积极的介入和指导,实则是限制了幼儿的操作,剥夺了幼儿尝试的机会,忽略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结构游戏作为一种操作性活动,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即材料构建中,才具有可玩性,才能得到游戏的快乐和满足。为此,老师在此情景中应当担任的是等待幼儿成长的欣赏者,合作者。

对策: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一教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大胆的放手、小心的观察、耐心的等待、适时的指导。以本情景为例,面对幼儿在建构活动的失败,教师由于害怕幼儿无法完成大楼的搭建,过早地介入到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中去,阻碍了幼儿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阻挡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使用,让其墨守成规、毫无创新。同时,该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的方法过于直接,没有秉持一种等待、欣赏的态度去激励幼儿。老师可这样指导:当看到涛涛多次失败以后,首先以欣赏的口吻肯定幼儿的坚持,接着让幼儿换一种积木放在下面试试。老师也可自己拿一些积木放在涛涛附近,不用直接干预涛涛,采用平行暗示的方法,自己边搭边说:“我也来搭一座高楼吧,我把长的大的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圆形的积木放在哪儿好呢?就当大楼的屋顶吧!”“我的大楼稳稳的,搭好了!”老师这一行为,看似无意,却已经进行了隐形指导。除此之外,老师还可用欣赏的态度询问幼儿的想法:哇,看上去你们的作品很不错,搭的什么?几个人搭?打算怎么搭?结束后,老师还应集体分享幼儿的建构成品,照相留底,并打印出来贴在建构游戏区。通过老师欣赏式的过程指导及成果交流,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就会更大胆、自主,创意无限。

关注幼儿,发展为本。只有让教师在创造性的游戏中对幼儿支持、鼓励、欣赏,基于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自主思考,创造想象,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使游戏的过程成为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幼儿学习品质不断提升。

本文系“国培计划2015——北碚区乡镇片区幼儿园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成果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积极开展游戏活动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一、游戏以其内在趣味性,诱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游戏中孩子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超过平时,幼儿的自身潜能也极大地激活了,他们的思考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超出平常。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教学,孩子们能将教师的要求转化成自觉的学习,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是真正意义上的"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在游戏里,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游戏是一个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它以独有的魅力,让幼儿心灵得到畅游,心智得到成长,品格得到培养、性格特征优良……

二、将游戏与集体活动教学有机的整合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孩子们的游戏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劳动和生活,孩子们在游戏中,或许是从头到尾都在"玩",但也正是在"玩"中,引发、支持、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活动。

1、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多途径的培养来完成的,游戏就是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如怎么教授示范,少部分幼儿就是学不会穿衣服,我利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穿衣服了,在说说、讲讲、做做、玩玩中明白了道理。

2、游戏与科学的整合。

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相对有些抽象和枯燥,我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既可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单双数时,让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明白有一些数字里的娃娃找不到朋友,它们就是单数,有的数字里的娃娃都能够找到朋友,这些数字就是双数。又如玩游戏"打地鼠",先打地鼠,让幼儿点数打到地鼠的数量。游戏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简单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3、游戏与社会活动的整合。

社会是个大课堂,孩子的游戏是孩子社会生活的体验,孩子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他们的游戏中。如"如何做个好客人",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幼儿到小熊家做客,孩子们学习了怎样做一个好客人和好主人,又如玩三只小兔的音乐游戏,在唱唱跳跳中明白不给陌生人开门。

4、游戏与语言活动的整合。

由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能采用形象的表演,孩子更容易接受。所以,表演游戏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游戏,让孩子模仿小蝌蚪的形象,依据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结合体育活动,进行表演,孩子在游戏中、玩耍中、表演中掌握所学内容。

5、游戏与艺术活动的整合。

艺术教学更需要游戏活动的支持,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绘画,要掌握这些技能需要反反复复的练习,孩子易出现厌烦情绪,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孩子会很乐意接受。如:美术教学活动"画小鸟",教师在示范时伴随着游戏语言的指导,画个"太阳圆又圆"表示小鸟的头,画个"月亮弯又弯"表示小鸟的身体,"太阳长嘴又长眼"表示小鸟的嘴巴和眼睛,"月牙儿拿把小蒲扇"表示小鸟的尾巴。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语言指导孩子的绘画,孩子们知道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么画,枯燥的绘画变得简单了。再如:舞蹈教学活动,教师将动作配上有趣的游戏语言,孩子边念儿歌边记动作,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学活动渗透的方式也很多,运用得当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运用方式。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有:游戏整体引入法、游戏部分引入法、游戏导入法、游戏延伸法、游戏竞赛法、游戏童谣法及手指游戏法等,将注意力回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

三、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开展传统的游戏活动。

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如一粒石子、一根绳子, 这些随处可得的东西便可使游戏开展起来,却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童年的欢乐。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环节过渡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中,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同时减少了幼儿排队和等待的时间,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

1、在操节中的创新应用

配有音乐的律动,利用小型器械开展的花式操是幼儿身体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活动中,幼儿随音乐的变化,变换着身体动作、对形,以此来开展动作的节奏、协调性、准确性和控制能力,在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如礼仪操,在游戏时,方法十分简便,不需准备器材,只要两人合作进行。同时,游戏伴幼儿边吟边玩,活动充满了生动的节奏感,形象具体且情趣盎然。又如课间操中"小螃蟹""熊的一家",配上有趣简单的儿歌:"一座小房子,住着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熊爸爸很健壮,熊妈妈爱跳舞,熊宝宝爱哭脸"。在游戏中幼儿锻炼了身体的各个关节,改变了往韵律操动作单纯的状况,同时这些音乐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因此在做韵律操时,孩子们特别认真,动作到位,起到了良好的锻炼效果。

2、户外体育活动中创新应用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能合理利用还能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户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更具特色。如传统的民间游戏:"切西瓜""丢手绢"等, 还利用废物改编、创新成游戏器材,如用易拉罐做成高跷,用报纸卷成纸球、纸棍,用楼梯和废旧轮胎完成跳、攀爬、平衡钻等动作能力练习。满足了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发挥了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进行各种有效的身体练习,并直接接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刺激,这对幼儿骨骼的发展,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体质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自主性区域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幼儿十分喜爱自主性游戏,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合作伙伴。根据幼儿喜欢玩小汽车,在走廊一角创设了"小小汽车城"区域,幼儿在这里学习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学会互相谦让和收拾玩具,在教室里设置了娃娃家,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成人的基本活动。另外,我们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开设了民间儿童游戏区,选用了接沙包、喂豆豆、挑棒棒等一些适合在室内开展的民间游戏,使得幼儿各得其所,愉快地游戏,并以此相互交流和影响,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并培养他们合作游戏的习惯。

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幼儿园中善于运用游戏活动,对幼儿是一种"快乐教育",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寓教育乐的发展机会。

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导读:具有自信心的幼儿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人交往,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班(3—4岁)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这是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这一时期又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生活环境改变了,在各方面要学着自理、自我服务,感到诸多不适应。除此之外,幼儿缺乏自信心,缺乏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实践证明:具有自信心的幼儿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人交往,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忽视对幼儿包括自信心在内的心理品质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自信心培养的意义所在,但又往往缺乏具体方法,无从下手。

(二)随着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已逐步树立了目标意识,注意结合幼儿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但是,如何将目标指向幼儿的一日活动和游戏活动及目标与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目标与游戏活动的结合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旨在寻找一个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二、理论依据

第一,小班(3—4岁)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游戏恰恰能满足幼儿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

第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幼儿完成了包含在游戏活动中的一定课题与任务时,幼儿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3—4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要对幼儿实施以自我服务能力、良好卫生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等为内容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尤其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更是密不可分。

三、实施过程

(一)观察评估幼儿最初的自信心水平。

开学初,在对班上幼儿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评估依据。评估依据来自两方面:一是实际观察,从实际中来;二是参照借鉴有关幼儿自信心评价的指标。观察评估力求全面、准确,并具一定代表性。

试点班老师对幼儿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中包含自信心因素的方面进行了观察评估,对幼儿在自信心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以便有的放矢,使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

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具体表现在减少集体组织的活动,减少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把幼儿从束缚的空间、时间中解放出来,给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增加幼儿自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的活动。

(三)挖掘各类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因素。

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表达或表现自我;娃娃家、小医院、美发厅等角色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与同伴交往、大胆想象;在“玩玩做做”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运用材料大胆表现、创作等等。

(四)创设与培养幼儿自信心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1。在环境创设上,遵循把环境创设作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的原则,注重活动室环境布置与有关自信心的主题结合,突出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内容。

如“好孩子自己走”、“我会吃饭、我爱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教师以直观、形象的形式,给幼儿粘贴小红花或幼儿熟悉的小标志及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等,增加趣味性。

2。在精神环境创设上,鼓励幼儿自选活动,以自主、自愿为原则,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活动。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因此,成人应以肯定与信任的态度对待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这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关键。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注意运用旨在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积极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一名幼儿偶然来到语言角,她学着别的小朋友,从布口袋里拿出几个手指偶,套在手上,不连贯地讲起来。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就走上前去,充分鼓励她说:“你讲得真好,老师真爱听!”小女孩受到了鼓励,忽然扬起头,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讲故事啦!”幼儿的一个随意行为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便得到了强化,幼儿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3。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区,投放游戏材料。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将拼插玩具当做“话筒”,举在嘴边,非常投入地“演唱”,从而了解到幼儿有表演的兴趣和愿望。于是,用皱纹纸为幼儿做成美丽、鲜艳的百褶裙、头花儿等装饰品,用废旧纸筒、布头儿制作成“话筒”,把幼儿熟悉、喜爱的歌曲和儿歌串录下来,并找来响板、撞钟、铃鼓等小乐器。这样,“小小舞台”诞生了。新增设的表演游戏角,充分给幼儿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

(2)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同样是玩建筑游戏,大班幼儿能分享、合作、共同协商来建构,而小班幼儿由于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则以独立游戏、平行游戏为主。因此,在小班(尤其是第一学期),教师把积木分成几筐,用纸制的小建筑帽或小脚印等标志控制幼儿人数,使到建筑区的每一名幼儿都有一份数量充足的建筑材料,并给幼儿投放小汽车、小树、花、人物、动物等辅助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3)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

开学初,一名幼儿来到穿珠组,由于他拿的线绳头部散开了,他穿了半天没穿上,扭过头对身后的老师说:“我……想回家……”这表明游戏材料与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的难度,幼儿经过努力未能完成,活动本身没有给幼儿带来快乐与满足,因而幼儿变得担忧和焦虑。

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是让幼儿能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成人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感。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有难易之分,如“小巧手”组,教师根据幼儿小肌肉的发展水平,投放沿直线剪“”(窗帘、拉花)、沿斜线剪“△”、“△△△”(小草),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造型简单的轮廓线,如小鸡、小鱼、小房子等,包含直线、斜线甚至弧线。教师在尊重幼儿兴趣、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适当进行引导。

四、认识体会

第一,合理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是使游戏成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基本保证;

第二,注重挖掘、分析各类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因素,是使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得以落实的主要途径;

第三,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幼儿置身于丰富多采、充满生机、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处在活动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各种问题,便于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并得到满足与愉悦,从而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第四,游戏区的设置、材料的投入,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主题游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探索


自"九五"以来,我园一直在研究主体性教育,探讨如何通过适宜的策略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我们先后开展了关于师幼互动中的适宜应答策略、区域游戏中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策略、观察幼儿的有效策略等研究。通过研究,教师的观念在逐渐转变,幼儿的游戏更加自主、多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些现象,例如,有些幼儿看似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但经常是简单的重复,兴趣性、专注性、坚持性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学会了尊重和放手,但是放手了,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又不够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游戏中,一部分幼儿并没有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游戏中,或者说游戏材料或内容并没有真正激发起幼儿深入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观念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基于此,近几年,我们开始探索如何让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并且在游戏中能实现深度学习;同时,让教师在实践中更有抓手。关于主题游戏的探素就是我们在实践研究中的一种尝试。

主题游戏不是一个新提法,我们所强调的主题游戏是指以幼儿为主体的,从幼儿的兴趣中生发的,能支持幼儿进行深度游戏和学习的有主题的集体、小组或个别游戏。主题其实就是一种情境,它赋予了幼儿的游戏以更加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思、更有意义。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对我园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了简单梳理,大致可以概括为4种情况。(见表1)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园幼儿的游戏状态,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园教师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如何深入细致地观察幼儿,识别幼儿的真兴趣?

第二,如何基于幼儿的游戏兴趣,分析其中蕴含的"学习机会",引导幼儿生成游戏主题?

第三,如何基于幼儿的游戏表现,发挥主导作用,持续推进幼儿游戏,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围绕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持续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我们的研究是在"发现问题--反思调整--再实践--发现问题"这样的循环中螺旋上升的,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促使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边调整。

问题1

如何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思、更有意义?--主题的生成

实践中的现象

在日常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两种游戏状态:一种是,一进入教室,安安静静的,有的幼儿看似在玩自己的游戏,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专注程度、互动等方面观察,并不是很积极;还有一种,进入班级后发现大部分孩子都热火朝天地在忙碌着,很积极,很投入,很自主,而且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似都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在哪一种状态下幼儿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于是,我们分析是什么影响了幼儿的游戏状态和游戏中的发展。研究中我们发现,主题的引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幼儿兴趣的主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幼儿有更多的思维参与和更加持久的探索和学习。

我们的实践与尝试

我们从区域游戏入手,尝试将班级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支持幼儿玩有主题的游戏。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更加有目的、有计划了,而且游戏更加投入和持久。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个别主题如何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兴趣,如何在游戏中处理个别幼儿的兴趣和班级主题的关系?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我们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进一步落实"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以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求为依据确立主题,而不能以一个统一的主题框住幼儿的游戏。(案例《屋顶的秘密》,详见本期第27页)

我们的收获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主题游戏的核心是"游戏",而不是"主题",主题只是一个媒介,一个能让幼儿的游戏更加有目的、有计划、有意思、有意义的载体。主题可大、可小;在同一个主题下,可以融入幼儿不同的兴趣点;主题会随着幼儿游戏的进展而不断推进或者变化。那么,主题从何而来?我们通常的共识是:主题从幼儿的兴趣中来。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到底什么是幼儿的真兴趣,如何在兴趣的基础上生成主题,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正像杜威强调的,兴趣是"儿童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真正的兴趣蕴含着对意志和努力的要求。

1.主题的生成

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剖析,我们尝试梳理出主题游戏中"主题"的生成过程:关注孩子的话题、问题--识别孩子的"真兴趣"--分析游戏中蕴含的发展价值--找到游戏中蕴含的"学习机会"--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和幼儿一起明确游戏的主题--在游戏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主题,生成新主题。

2.主题的类型

在本阶段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兴趣是多元的,由兴趣生发的主题也是多元的,我们不能以统一的主题取代幼儿的个性化兴趣,而是要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支持幼儿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主题游戏。例如,从主题游戏的参与主体划分,可分为个别幼儿的主题游戏、小组的主题游戏、集体的主题游戏;从主题游戏的内容上划分,可分为探究类、创意类、体验类……

不同类型的主题游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在实践中往往是并存并行、互为促进的。主题游戏中蕴含着孩子的多种想法、多种选择、多种学习的机会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问题2

如何支持幼儿在主题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主题游戏的推进

●实践中的现象

幼儿的游戏有了主题的支持,他们的游戏状态更加投入,表现也更加多元了,我们看到的是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加生动的表现。但同时,幼儿的表现又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在表面的"繁荣"背后,幼儿到底有了什么发展?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主题"对幼儿游戏的价值,但是我们可能只关注了主题的多元化,而忽视了幼儿在主题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和发展,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中到底探究了什么?是如何探究的?获得了哪些经验?促进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根本问题。

●我们的实践与尝试

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之后,我们的研究再一次回归到幼儿的真游戏当中,去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过程。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采取典型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持续跟进与研究,探索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案例《搭建小帐篷》,详见本期第28页)

●我们的收获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幼儿游戏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学习。而在幼儿的深度学习中,一定能体现出以下特点:有问题情境、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有认知冲突、有问题解决、有原有经验的调动和新经验的获得。作为教师,要当好幼儿游戏的"催化剂",采取适宜的策略引导幼儿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1.主题游戏发展脉络记录表

要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在观察和识别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进而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为了支持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而推进幼儿的主题游戏,我们尝试制作了主题游戏发展脉络记录表(见表2)。

在该工具的支持下,教师能清晰地记录幼儿主题游戏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明确应该发挥何种支持作用。

2.教师支持的路径及注意要点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关于幼儿深度学习的论述中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儿童的兴趣,而是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好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甚至引进"具有激励性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的"困难"或"问题",使儿童的活动复杂化。

在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教师支持幼儿开展主题游戏的两种路径:第一,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分析其中蕴含的"学习机会",并将其与教育目标对接,拓展和深化幼儿的游戏;第二,预设目标,并将其物化于环境、材料、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情境当中,引发和拓展幼儿的游戏。

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善于深入观察幼儿的游戏,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兴趣点;(2)与幼儿有效互动,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3)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幼儿深入思考;(4)为幼儿创设交流分享的平台,拓展幼儿思路,推进游戏开展;(5)持续跟进游戏,把握游戏节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6)明确目标,抓住契机,不断拓展主题或生成新的主题。

问题3

如何整合各课程要素支持主题游戏的开展?--课程要素的整体建构

●实践中的现象

在支持幼儿开展主题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们又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因为班级里同时有多个主题进行,所以很多时候很难聚焦问题;第二,主题游戏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尝试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班级原有的环境布局与材料有时不能支持幼儿的游戏;第三,幼儿主题游戏进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瓶颈期",进行不下去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识到以往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例如集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每一名幼儿深度学习的需求;固有的班级环境创设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幼儿的游戏,因为,教室的环境布局是教师从成人的视角,按照材料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设计的,而不是从幼儿游戏的角度来设计。看来,主题游戏的开展不能就主题说主题,就游戏说游戏,要真正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还需要我们从课程的角度,整合思考课程的几大要素,包括目标、环境创设、内容、组织实施方式等,整体建构课程。

●我们的实践与尝试

基于上述思考,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从幼儿的游戏需求出发,进行调整。一方面,尝试调整班级环境布局、材料;另一方面,尝试探索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第三,给幼儿搭建更多、更大的游戏平台,支持幼儿延伸兴趣、深度学习。

●我们的收获

1.整合环境资源,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适宜的环境能够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并能延伸幼儿的游戏。如何让环境更加吸引孩子,让材料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和深度学习呢?我们对于班级现有的环境进行分析,尝试整合环境资源,让幼儿玩得更多元,更便利。(案例《从"娃娃家""甜甜屋"到"家"》,详见本期第30页)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是为幼儿的游戏和发展服务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幼儿的游戏需要随时调整。

2.搭建多元平台,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在幼儿进行班级主题游戏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给幼儿创设更多交流和分享的机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从而拓展幼儿的兴趣,延伸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北海市场"是我们在幼儿游戏的基础上为幼儿搭建的多元平台之一。案例《发生在北海市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的多元学习和发展。(详见本期第31页)

3.探索适宜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我们给予幼儿更大的空间,支持幼儿玩自己的游戏,于是幼儿呈现了个性化的表现;但同时,在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原有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如集体活动,有时候不能很好地解决幼儿的个性化问题。于是,我们尝试跟随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探素更加适宜的组织方式。例如,在北海市场活动中,由于孩子们对北海摊位的设想是个性化的,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个性化的,孩子们的活动进程、学习速度、水平层次,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问题,支持他们分组解决遇到的问题。

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是我们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要依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灵活调整,优化设计。

教育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于主题游戏的探索,让我们一方面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幼儿的游戏;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尝试去整合思考课程的几大要素,实现几大要素的联动。

我园关于主题游戏的探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支持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做真正的自己。我们的探索还在延续,有些尝试也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或许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能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自主、全面且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一定会坚持。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导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使更多的幼儿成为将来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我们把幼儿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视为一项主要研究“玩”的课题——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将既能够寓创新精神个时间能力的培养,又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不同层次需要的创新性游戏带给幼儿,让幼儿玩得有文化,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现在幼儿园开展的区角游戏、角色游戏,正是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游戏,充分挖掘创新潜能的最好路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教室根据幼儿的人数等活动空间来设置区域,各区域间布置符合现代教育的五大领域,这些区域也必须适合幼儿游戏,如果区域过分封闭,则会影响幼儿相互交往,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如果没有适当的分割,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影响游戏质量。我们围绕主题目标创设各区域,围绕一种内容设置多个区域,如围绕科学领域设置:变色区,恐龙馆,实验区,电脑区还可以按不同内容设置不同区,如:棋类区,猜谜区,编织区等。在游戏的准备材料上,围绕活动内容与幼儿一起共同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收集不同类型的活动材料,这一过程由幼儿和老师,幼儿和家长以及幼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因此,极具生活化,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筹措,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材料和信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知识上,能力上都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选择区域,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幼儿自身对玩的“过程”比玩的“结果”更感兴趣。玩的“过程”给他们带来地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过玩的“结果”,他们的许多创造型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中。以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为例,我们设置了若干个区域:手工区、汽车制造厂、角色区、交通岗、绘画区、我看到……、建筑区等,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可以用废旧纸盒制造汽车,画汽车,可以扮交警指挥交通,建造主要街道和风景区,公益海报创意设计等,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动起来,开放式的区域设置能解放幼儿的空间、时间,给幼儿更多的活动自主权,减少幼儿模仿“结果”的企图,因为,模仿不是首创,只有首创才是创造性的标志,在“科学发现区”有幼儿提出“金鱼的嘴巴一张一翕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吸引着全班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金鱼是在喝水”、“不,在呼吸,金鱼一直喝水不要给撑死啊!”细致的观察和激烈的讨论,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高了孩子寻疑质疑解疑的积极性。

在区角游戏和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不同使得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或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活动的变化对激发犹如台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对区角游戏的安排可以阶段性和丰富性,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新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兴趣对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也非常的重要。

把创新性的游戏设计与幼儿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又要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愿意参与,还要考虑使其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使他们能在游戏中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区角游戏开发新潜能,通过表演游戏获取快乐,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创新性游戏不仅在于游戏主题(教学内容),而且在更大程度是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模式)。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不论对幼儿教育还是对其他教育形式都有时代性和开拓意义,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两者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表现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很多幼儿园还会根据课程的特色,将某个功能区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有些幼儿园会把功能交叉的活动区合并,有些幼儿园会把某种功能区的材料分散到各个区域。但是,无论如何安排空间,按功能分,活动区不外乎四大类型,即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本文阐述的是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它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这类活动区中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类活动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装扮区

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活动,其主题和情节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该区域应当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幼儿越能充分表现他们对生活的印象,巩固对生活事件的理解,游戏情节的展开水平也就越高。

吸引孩子到装扮区进行角色游戏的两大要素是主题情景和模拟物。装扮区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比如所有幼儿都会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医院、超市等,布置主题标识并加上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具、听诊器、收银机等,就能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是有差异的,具体经历的事件和生活印象也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必须投放替代物,以便给幼儿留下自我表现的空间,使幼儿通过“以物代物”,表现更多教师预设以外的主题,展开更加丰富的情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对替代物的自发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是衡量幼儿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标志,因为它预示着幼儿表征思维的发展和行为目的性的增强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可见,装扮区是幼儿最能自由表达意愿以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教师创设的环境足以使他们自由表现。由此,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叙事能力的发展,都将得到实现。

2.表演区

在表演区可以开展两类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类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的。

“表演”和“表演游戏”的区别在于:“表演”是幼儿按照导演(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剧本的台词展开剧情的,每次再现时,台词和动作基本一样: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通过想象自由、创造性地即兴再现作品。作为活动区活动出现的幼儿表演主要还是属于表演游戏。

以故事情节展开的表演游戏虽然也是以扮演角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与角色游戏是有区别的,它创造性地反映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现实生活经验。幼儿熟悉而有趣的作品容易引发幼儿对故事表演游戏的兴趣。

以歌舞形式展开的表演游戏与舞台上的正式表演不同,它是幼儿对音乐活动中已经学会的歌曲和舞蹈的自发性再现。幼儿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即兴创编动作,所以是幼儿的一种自娱自乐。幼儿熟悉的歌曲越多,越容易引发歌舞表演游戏。

由于故事表演游戏和歌舞表演游戏都具有表现的特点,表演的空间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同,所以这两类游戏往往是分开设置的。就故事表演游戏而言,由幼儿装扮角色时,需要的主要道具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或面具等,或者根本不用道具,仅以角色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幼儿通过手偶、指偶、木偶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就歌舞表演游戏而言,幼儿只是自娱自乐时除了需要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外,有时需要一些表演服装和装点性的服饰、头饰,还可以有一面立镜。但无论是哪种表演游戏,都必须投放替代物,比如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因为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替代物来进行表演游戏,也是体现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两种游戏如果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出现,有演员、有观众,那么表演游戏实际上已经与角色游戏合二为一了。

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有助于幼儿充分发挥再造性想象和增强表现力,也有助于幼儿开朗、自信、合作品质的发展。

3.建构区

建构区是幼儿通过各种基本材料进行结构造型游戏的场所。根据所提供材料的特点,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结构造型活动,如果是小型的材料,则可在桌面进行,如果是较大的材料,则可在地面上展开。然而,无论是进行大件造型还是小件造型,对幼儿的发展都是重要的,但其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建构区空间划分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幼儿园倾向于投放哪一类建构材料所决定的。

室内建构区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积木,一类是插塑,两种材料各有其价值。积木易倒易建,因此要求幼儿有较高的拼搭技能,需要幼儿在垒高、架空的搭建中对平衡点、支撑力等有较好的把控。就插塑而言,幼儿可以通过插塑材料之间的接插来造型,其作品的稳固性主要通过手眼协调的小肌肉操作技能来实现,且成型后不容易毁坏,有利于作品的保留。但也正因为插塑具有接插相扣、不易毁坏的特点,所以要求不如积木那么高。同时,积木游戏中,每个作品的搭建必须固定在某个位置,不能移动,这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也容易引发更多幼儿的联合搭建;而在插塑游戏中,幼儿在接插过程中可以随意移动自己的作品,且容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平行游戏,所以对空间的要求不像积木游戏那么高。

结构造型游戏对材料投放的要求很高,材料的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摆放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比如,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单色比彩色更有利于幼儿搭出造型复杂的作品,但审美规则在彩色搭建中更早出现。对插塑而言,种类多但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少,不如种类少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多,更容易使幼儿接插出复杂而高水平的作品。无论是积木还是插塑,分类摆放比混合摆放更有助于幼儿搭建,所以提供插塑筐和积木柜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单元积木的尺寸大小一致且构成比例,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搭建经验。可见,建构区的材料投放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较强的专业性。

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数、形、空间方面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搭建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可见,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4.美工区

在美工区中,由教师投放材料所诱发的是绘画活动和手工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这两类活动属于艺术范畴的活动。但对幼儿来说艺术的初级形式就是游戏。因此,美工区也应当是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场所。

涂鸦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只要有笔就会涂,只要会涂,就会产生表征,因为在幼儿形象表征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手和手指控制笔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思维和动作的同步发展,成就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当然,能力和机会是相关的,这是在幼儿大量涂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为了支持并推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保证各种涂鸦工具和材料是重要的。只要工具和材料得到保证,幼儿就会自发地在各种纸上用笔和颜料进行探索,幼儿一方面在尝试表征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从而学会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来表现;另一方面在掌握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表征水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体验和情感。

手工包括了泥工、纸工和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粘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变形,特别能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随着幼儿手指日益变得灵巧,搓、揉、捏、压等技能逐渐熟练起来,幼儿可越来越随心所欲地进行多种造型,因此泥工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而纸工对幼儿精细动作的要求更高,幼儿通过折、剪、粘贴等基本动作进行多种创作,从中获得对作品的丰富的审美体验。至于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则是在泥工、纸工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手工技巧,比如穿、编,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组合性创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手工,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机会在充分练习精细动作的同时,探索不同颜色、形状、材质的材料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力。

可见,美工区既为幼儿提供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机会,也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美工区的活动,会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其创造性将日益充分地展现出来。

活动区游戏材料投放适宜性的研究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近年来我国幼教专家和幼教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园游戏进行了研究。

如北师大的冯小霞教授、张燕教授、上海的林茅、南京师大的赵寄石教授,华东师大的华爱华等对游戏课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环境的创设、教师的指导、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以及有关科学探究区材料投放的研究。而深入探究幼儿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仍是游戏的一个热点问题。

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区游戏,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我园提出了活动区游戏材料适宜性的研究。试图研究游戏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使材料成为不说话的老师,让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本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150名,年龄3——5岁。

(二)调查方式:

1、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

2、观察法,幼儿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三、研究效果

(一)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中二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近阶段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结合目标与“变”的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教师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报纸、皱纹纸、卡纸、宣纸)娃娃家投放了蜡烛、气球,自然角投放了小蝌蚪、小鸡和小鸭等。幼儿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五颜六色的泥团团,可以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各种漂亮的纸可以折成许多好玩的玩具,将这些玩具放在水中,发现它们逐渐的就变了,皱纹纸将水染的五颜六色;宣纸折的小鸭子一会儿就湿了倒在了水面上;卡纸折的天鹅坚持性最强;为娃娃过生日的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小了,气球用嘴一吹慢慢的变大了,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后长出了前腿,逐渐变成了小青蛙,小鸡、小鸭也长大了。在这一系列观察操作探索活动中,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发现了许多事物的不同变化,使预定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高。

(二)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活动区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小二班在建筑区投放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筑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筑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构建的能力。中二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了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小一班在娃娃家投放了小推车、摇篮、药箱、图书、洗衣服的用具等,每个幼儿都玩的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他们在游戏情景中操作,在合作中学习、探索,在玩中成长。

(三)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能力。在研究中,我们采取观察记录的方法了解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反映及需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小一班幼儿在娃娃家中非常喜欢为娃娃洗衣服、做饭,过生日,但是缺少有关的材料,教师观察到幼儿的兴趣后,及时投放了“肥皂、凉衣绳、水龙头、调料瓶、照相机、生日蛋糕等”,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中二班幼儿在自然角中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展了以“变”为主题的探索活动。教师在活动区中投放了适宜幼儿观察探索变化的材料,如: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照片、彩泥、胶泥、蜡烛、气球、各种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纸张,大小不一的纸盒,小鸡、小鸭、小蝌蚪等,幼儿完全沉浸在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尽情的探索发现。大班在科学区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的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

(四)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

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

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在活动区游戏中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突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三位教师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中二班在泥塑区,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发展,逐渐投放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使材料的层次性更加突出,促进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通过对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的初步探索,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的研究探索还很不全面和深入,如:怎样根据幼儿的兴趣在音乐区、语言区投放相应的材料,如何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突出材料的丰富性等,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

幼儿园游戏《教师如何在活动区时间支持幼儿主动性学习》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学习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