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剪纸艺术的美丽

12-16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对于幼儿园游戏,你有什么看法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剪纸艺术的美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蕴,如果将其引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对培养幼儿审美、创造、观察、思维等能力,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为此,我们在中班区域活动中专门开设了剪纸区,通过一年的组织实施,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引导幼儿制规则,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许多家长对孩子使用剪刀忧心忡忡,对于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剪纸活动持怀疑态度。为此,我们专门对幼儿进行了使用剪刀的安全教育,制订了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如每人一个操作盘,每个操作盘只放一把剪刀;每次活动时,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操作,随时提示幼儿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如剪刀尖不能朝着自己的头和脸,用剪刀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能东瞧西看,与小朋友交流时剪刀尖不能朝着小朋友,把剪刀递给小朋友时一定要将有把手的那一头朝小朋友递过去等等。我们还和幼儿一起商量设计了进区规则,如活动人数不能超过9人,在自己的操作盘里剪纸;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安全意识,能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合理利用材料,不浪费;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等。我们将以上规则以示意图的形式张贴在了剪纸区。

抓住剪纸艺术的特点,将剪纸技法化难为易

区域活动是由多个区组成的,教师在组织指导上不可能只盯着剪纸区,这样就限制了剪纸活动的讲解演示和对剪纸区活动的细致指导。剪纸虽然可以灵活变通,但也有一定技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适合幼儿学习的措施:1.让图示、范例说话。每次活动我们都在剪纸区投放分步范例或示意图,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听完教师的简单讲解后就能掌握方法,能力一般的幼儿看着图示就能明白方法,而能力弱的幼儿学着分步范例,也能慢慢掌握方法。2.运用幼儿喜欢的顺口溜、儿歌或童话形式来学习剪纸。如在引导幼儿剪双喜时,因为还没有学习识字写字,幼儿不容易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我就编了儿歌:“新郎新娘要拜堂,我们来把喜字剪。长方形折两次,开口一边剪五刀,不开口的剪两刀,咔嚓嚓咔嚓嚓,喜字口边要剪掉。大红喜字剪好了,大家见了乐陶陶。”这样一来,本来很难掌握的剪喜字就在儿歌声中完成了。又如,幼儿剪四方连续图案时老是把图案剪断,于是我把四方连续的方法编成了儿歌:“四个好朋友,永远不分离,有时头碰头,有时手拉手,有时脚碰脚。”这样一讲,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不一会儿就剪成功了。

重视环境创设,让环境说话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和材料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经验和知识。为此,开学初,我们就用剪纸作品来布置活动室,活动室的上空悬挂着贴有剪纸图案的纸袋和透明塑料灯笼,玻璃窗上贴着各种剪纸作品,让孩子们置身活动室,到处看到的是一幅幅剪纸艺术品,首先在视觉上感受到美。搬新家、结婚等张贴窗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我们便发动家长拍摄了许多剪纸照片让幼儿欣赏,进一步营造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氛围,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在剪纸区材料的投放上,我们按照幼儿的不同水平、不同的操作盘投放不同的材料。如有的操作盘里只放了纸张、剪刀、胶水、底板,有的操作盘里除了上述材料外还投放了示意图及分步范例。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盘,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时“跳一跳够得着”,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还把剪纸活动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比如圣诞节时我们引导幼儿剪雪花,过年时发动孩子为家里剪窗花,并把自己的剪纸作品送给亲戚朋友张贴;四五月份结婚、搬新家的人特别多,我们就引导幼儿剪双喜,送给办喜事的亲戚朋友……这样的活动更进一步调动了幼儿剪纸的积极性。

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重视剪纸活动的循序渐进

中班幼儿的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之前很少使用剪刀。此外,孩子们在美术方面的绘画、动手操作、欣赏等能力还很薄弱。为此,在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方方面面,对他们各方面能力进行了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如下学习方案:

时间

学习内容

目标

方式

2012.9

欣赏剪纸作品,练习使用剪刀(剪小草、剪饼干)

激发剪纸兴趣,练习剪纸基本功;制订剪纸区规则,并认真执行

创设剪纸情境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

2012.10

学习剪四边形窗花

初步学习剪四边形窗花的方法;会简单的镂空,如圆形、三角形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2.11

学习剪八边形窗花

把折剪四边形的方法变通,折剪出八边形窗花,会镂空出长方形和椭圆形等图案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2.12

201 3.1

学习剪三边形窗花

初步学习剪三边形窗花的方法,能镂空出不规则图形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2

学习剪六边形窗花

运用剪三边形窗花的方法变通剪出六边形窗花,会剪雪花,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镂空出各种花纹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3

学习剪五边形窗花

初步学习剪五边形窗花,并能根据要求剪出花纹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4

学习剪双喜

初步掌握剪双喜的方法,并能对双喜进行变形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5

学习对称剪纸

初步掌握对称剪纸的方法,能剪出各种水果和简单对称物体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

2013.6

学习四方连续剪纸

初步掌握四方连续剪纸的方法,能剪出简单的四方连续图案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我们制订的上述方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样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可以等待他们慢慢摸索、感悟,逐步掌握方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又给他们提供了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方案中,后一个剪纸内容是以前一个内容为基础,这样既体现了剪纸艺术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体现了剪纸活动灵活、变通、创造性的特点。此外,内容安排的由易到难,既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使他们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让他们始终保持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对活动进行观察记录

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剪纸区的活动,并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在剪纸区设置了幼儿自主记录和教师跟踪记录本。幼儿自主记录是要求幼儿记录每次在剪纸区的活动,包含“我今天遇到困难了吗”“解决方式”(是教师指导、同伴帮助还是自主解决,用了什么办法)“作品完成情况”“我的心情”“安全评价”(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是无安全事故,遵守规则;二级是无安全事故,在教师提醒下遵守规则;三级是有危险的行为存在)五个部分。而教师跟踪记录与幼儿自主记录相对应,也包含五个部分:“幼儿是否自主完成作品”“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安全评价”“指导措施”。(如下图)

剪纸区幼儿自主记录表

幼儿姓名: 号数:

我今天遇到困难了吗

解决方式

作品完成情况

我的心情

安全评价

剪纸区教师跟踪记录表

幼儿姓名: 号数:

幼儿是否自主完成作品

遇到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安全评价

指导措施

进行这样的双向记录有两方面的意义:对幼儿而言,记录表有一定的暗示和提醒作用,能够促进幼儿自主积极地入区活动;对教师而言,记录表有利于教师掌控、对比、分析、反思幼儿活动情况,并能依据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指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开展的剪纸艺术活动实施一年来,可谓硕果累累。现在一走进我们的活动室,目之所及。到处是孩子们的剪纸作品。更可贵的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的成长和变化,原来做事马马虎虎的楦楦,自从进入剪纸区活动后安静的时间延长了,做起事来变得认真又专注;原来动不动就说“我不会,你帮我”的椿椿现在也能剪出一幅幅漂亮的图案,脸上时常露出自信的神情;原本不善交往的玥玥变得自信大方起来,总是热心地帮助这个指点那个;原来动不动就打架搞破坏的铭铭也学会了爱护作品,张口闭口说“谢谢”了……因此,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给我们的切身感受是:孩子们的作品很美丽,而活动的过程更美丽。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区域活动中“游荡”的身影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

去年,新学期开学后,我接了一个大班。在班级开展区域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班级中,我开设了五个不同的区域,有益智区、棋类区、美工区、图书区和建构区。每次在区域活动中,我都会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投放适宜的材料,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尽管每次区域活动都为孩子们精心准备材料,但总有个别幼儿在开放的几个区域中随处“游荡”,凯凯是最典型的一个。凯凯平时性格活泼,非常好动,特别喜欢进行户外的游戏活动,无论是跑、跳、钻、爬,他都非常投入,玩得不亦乐乎。可是在区域活动中非常缺乏耐心,经常频繁地在几个区域中不停地进行选择和更换,不能专注地在一个区域中进行活动。

这一天,只见凯凯来到美工区,拿起小剪刀,折好卡纸,像模像样地剪了起来。但在卡纸上剪了几个三角形和长方形后,便失去了耐心,放下剪刀,摘下区域牌放回后,搬着小椅子来到了图书区。图书区的孩子们正在玩“词语接龙游戏”,他看看孩子们的活动后,便径直走向书架,拿起图画书《爱心树》随便翻看起来。他翻看的速度很快,连画面内容都没有仔细看清楚,便翻到了书的封底,然后轻轻把书放回书架,又搬着小椅子来到了玩具区。玩具区的孩子们正在用拼插玩具搭建构造,他也拿起几块积木搭了起来。他先用两块大的积木搭起了房体,然后又搭起了三角形的房顶。他站在那儿看了看,没有继续搭建,而是又把积木一块块拆下来,放到地上。他搬起小椅子,又漫无目的地在活动室“游荡”起来。

有时候,因为凯凯一个人的随意,会干扰到区域活动中其他幼儿专心活动,从而影响班级活动区的秩序。对于凯凯的这种行为,我也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引导,试图提高凯凯做事的耐心和专注力。如投放凯凯比较感兴趣的图书、玩具等,希望他能够有始有终地坚持做完一件事。但这些尝试与努力对凯凯的吸引力也是很有限的。有一次,我和他玩起了他比较喜欢的“钓鱼游戏”,在游戏中,我还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凯凯游戏的积极性。凯凯开始时特别喜欢,但过了一会儿,他就说“我累了,不想玩了”,接着就去了棋类区。棋类区的小朋友正在专注地下着五子棋,没有人理会凯凯,凯凯又失望地离开了。面对凯凯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也总在思考:凯凯为什么在活动中很难投入呢?是耐心不够还是持久性差呢?

针对频繁换区现象,我和孩子们讨论后,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区域活动规则:每天只能到一个区域活动。可是有时候,凯凯还会带动三四个男孩子和他一起自由地乱串区域。考虑到班级区域活动常规要求,我对凯凯的行为只能强行制止:“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只能在一个区活动,不能再到其他区域中去影响其他幼儿的活动。”这样的“强制”规定后,凯凯虽然不

再到其他区域中去“游荡”,看似被固定在一个区了,但他还是不能坚持把一个活动做完。有时候他还会故意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如破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或者推倒同桌小朋友的拼搭材料等。

对于凯凯,我也在思考:如果不允许他到其他区域中随意走动,而他的兴趣点又不在这个区域的活动上,那么区域活动时间对于凯凯就是无形的浪费;而允许他随意在区域中进行选择,又会干扰整个班级区域活动的秩序。我左右为难,该怎样对凯凯进行适宜地引导,使他在区域活动中的专注力得以提升,从而改变他在区域活动中随意“游荡”的行为呢?恳请专家为我支招,谢谢!

让童心在创造中飞扬——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其创造力具有不自觉、不稳定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小范围活动,倡导的是“自主、专注、愉悦、探究”的价值取向,具有高自由、高开放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活动交往、表现能力及汲取养料的机会,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区域活动纳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展了“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多维环境,引发幼儿创造兴趣

幼儿创造力生成的沃土是能与其产生互动、引发创造兴趣、激发创造灵感的环境,创设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有序的、开放的环境,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一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首要条件。活动的环境,一定要是幼儿喜欢和熟悉的,而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就是幼儿创造的开始。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参与意见,使幼儿从对环境漠不关心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环境的主人。二是丰富适宜的物质环境。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道具、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娱乐的玩具。每学期开学初期,我们会和幼儿、家长一起收集材料,大到纸箱小到纽扣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都会经过加工变身充实到区角中。加工时要求做到精致巧妙、推陈出新,并充分考虑到安全性、艺术性、目的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如在“欢天喜地过大年”主题活动中,我们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欢乐祥和的气氛,体验过年的喜悦、热闹,参与过年的准备活动”这一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小超市”里,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彩色包装纸、卡纸和礼盒等,让幼儿开展加工、分类、采购、互赠等活动,孩子们分工合作,玩得不亦乐乎。

多重身份,启迪幼儿创造智慧

教师除了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活动环境外,更需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和创造,以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孩子的能力,并应以多重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不断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探究行为。

1、准确把握角色定位。任何区域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和集体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的最大区别,在于从活动的台前转到了幕后,从引领者转变为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2.准确把握指导时机。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随意提供帮助。我们的理念是: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下去的时侯,才给予帮助。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当孩子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操作时,教师最好不要去打扰,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3.准确把握指导方法。皮亚杰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教师的指导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指导策略上要做到静心、细心、耐心。静心是不打扰幼儿自然的行为,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活动中的有益信息,必要时可做一定记录;耐心是对幼儿的观察要专注,不怕花费时间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多种形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区角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喜爱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区角环境的互动功能,必须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我园,区角环境创设并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随着主题活动的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区角跟着主题走”是区域活动的首要宗旨。我们创设的灵感来源于幼儿的课程、兴趣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幼儿的个性需求。

1.根据年龄特点设置区角。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因此,在区角设置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做到了有的放矢。小班一般设置一些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区域,帮助幼儿学会交往和简单的自理技能,如娃娃家、宝贝乐园等。根据中班幼儿喜欢模仿但社会经验欠丰富的特点,设置了一些角色简单却鲜明的区域,如小医院、理发店等。而一些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区角则多设在大班,如小超市、小银行等。区域设置只有符合年龄特点,才能便于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2.根据幼儿兴趣设置区角。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会在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有的区角男孩喜欢,有的区角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角,有的则喜欢美工角等。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兴趣点也在不断地转移。因此,我们在设置区角时,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点。如针对兴趣点弱、动手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开辟了以模仿成人劳动为题材的“串彩珠”区域,在成人看似机械的劳作中,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一会儿串成项链,一会儿做成腰带,模仿能力、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辫小辫”区域中,老师们颇有创意地把自己的头像投放了进去,女孩们对于为“老师”辫辫子饶有兴致,辫了拆,拆了辫,其乐无穷。男孩们则热衷于数学区中的数字与动物的匹配摆放,不同的动物形象与抽象的数字在幼儿的手中传递,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们的科学区也是“热门”区域之一,如大班的“沉浮”小实验,有的幼儿能连续三天不换区,尽管不能一下子明白什么科学原理,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却从中得到了提高。

3.根据日常教学设定区角。无论是什么活动,幼儿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会将日常教学内容延伸到区角活动中来加以巩固或强化,借助区域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数学区、语言区、美工区等区角活动,本身就是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来设置,其他区角活动内容则是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补充。有的孩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或故事内容掌握得不是很好,我们就在区角活动中投放相关的故事背景和图片,播放音乐,投放乐器,让孩子们进一步练习,在自由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实践证明,在丰富的活动区角里,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价值所在。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自主


很多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既然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应该有过多规则的限制,应该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然而,通过多年实践观察,我们发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保证,不仅不会限制幼儿的自由,还有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发展的作用。那么,在区域活动中究竟应该制订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又是怎样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的呢?

一、合理的进区规则,可引导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具有自主选择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幼儿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并学会选择。

1.活动前的自主选择

刚入园的幼儿对活动区环境和材料都不熟悉,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也不知道可以选择些什么玩一玩,往往会干等教师把活动材料放到他们面前。而不少教师也生怕让孩子自主选择了就会发生争抢现象,因而多采取发放游戏材料或指定幼儿进区活动的方式,替幼儿作出选择。幼儿由此常常处于被动等待状态,久而久之可能对活动失去主动性。因此,教师可设立进区规则,以引导幼儿学习按意愿选择活动,进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在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想玩什么?"如果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项引导幼儿选择:"你想玩这个还是想玩那个?"教师要耐心询问,不断引导。渐渐地,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玩什么、喜欢玩什么,从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对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不断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建立选区规则。如,采用插牌式选区法,即教师和幼儿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共同设计相应的图表,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各区域的分布及人数限制,从而通过插牌的方式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插牌选择的过程可让幼儿逐渐明白选区规则,增强自主选择意识。

到了大班,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规划。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制订选区计划表,即确定什么时间参与什么活动,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规划自己的活动。通过计划表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活动安排,他们会在斟酌自己先前参与过的区域活动的基础上,考虑今天可以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或计划明天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通过自主制订计划表,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习统筹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仅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有意识地参与自己不太擅长或从未尝试过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活动中的再次选择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会较快地完成特定的探究或操作活动,由此,他们会产生再次选择的要求。我们发现,假如不允许幼儿再次选择其他区域的活动,有的幼儿在后面的时间里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事实上,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在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后还要求他们专注于当前的活动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有教师可能会担心允许幼儿再次选择会影响幼儿的专注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并不会因为教师允许他们再次选择而出现不专注于当前活动的现象,只要活动内容是符合幼儿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喜欢的,他们自然会被吸引,从而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

允许幼儿对区域活动作出再次选择,是为了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学习。但幼儿在二次选择时也应遵守规则。例如,幼儿完成了他们当天首选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询问幼儿"还想到哪个区域玩",并帮助幼儿明确"找空"的规则,即引导幼儿观察各区域正在参与活动的人数,判断有无空位,能否进入某区域参与活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选择未尝试过的活动。这些规则的制定,既可有效解决幼儿选区太集中易发生纠纷的问题,又可促使幼儿选择不同区域进行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广泛的活动兴趣。

教师可通过师幼合作将规则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如,区域活动人数控制的规则既可以在各区域标志牌上明确加以显示,也可以通过各区域插牌数量、椅子数量等给予暗示,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自己能否进入某区域进行活动。这样的反复引导有助于幼儿有序、自主地参与区域活动。

二、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可为幼儿提供自我管理机会

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是幼儿顺利开展自主活动的保证。幼儿需要明确,活动中的材料需要自己取放。只有前一位活动者做到有序取放,才能满足后一位活动者自主选择的需要。同时,幼儿自主取放材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管理。

1.利用相应的收放标志

如果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取放标志,即使是小班幼儿也能做到自主取放材料。一般来说,小班时,教师可以用实物照片做标志,以引导幼儿建立将材料按标志对应摆放的规则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产生分类的意识,此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材料按类摆放,以引导幼儿关注材料摆放的规律,并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做分类的标记。这样,幼儿就有可能在活动开始时自主选用材料,在活动结束后再将材料按对应标记放回原处,从而建立起自己用过的材料自己整理的意识。

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序经验,此时的标志也可以更抽象化了。可用数字做标志引导幼儿建立分层取放材料的意识。例如,在语言区,教师可在每本书的封面上贴上数字标志,放在第一排第一本的标上1-1,第二本标上1-2,第二排第一本标上2-1,以此类推。幼儿在取放图书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数字标志既可帮助幼儿明确图书的取放位置,也可帮助幼儿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从而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

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材料也会不断增加,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将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到了真正需要时就出现找不到或缺少必要材料的现象。因此,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习有序收放,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自主管水平。

首先,对于玩法固定的高结构材料可按套收放。如,用盒子、托盘等收纳器具将玩法相对固定的一整套材料集中起来摆放。集中收纳不仅便于幼儿取放,也可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自主管理这些学习材料。如,小班数学区常会开展"套指环"活动,其中的材料既有手掌模型,又有各式指环模型,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个大托盘里,幼儿如果选择这项活动,可整体取走这些材料到合适的空间去操作,玩好后再将材料全部收到托盘中一起送回。又如,中班科学区"玩磁铁"活动会用到磁铁、回形针、牙签等各种材料,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组分类收纳盒中,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分类探究不同的材料能否被磁铁吸引,而且有效避免了操作材料的丢失或与其他活动材料的混淆。

其次,对于玩法开放的低结构材料可分类收放。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幼儿可根据活动需要自主选用,如废旧纸盒、瓶罐等既可用于科学区玩垒高游戏,又可用于建构区搭建活动,还可用于美术区创意制作活动等。对于这类材料,教师只需提供大型筐子或纸盒,将其分类摆放在固定位置即可,幼儿在有需要时可自行拿取,不再需要时要将多余材料放回原处。

最后,对于工具类材料可根据不同的特点或使用要求,采用相应的收纳方法,以方便幼儿随时取用和自我管理。如,可以将美术区活动所需的颜料几个一组嵌入废旧纸盒中,幼儿用时可以整盒取走。又如,幼儿在美术区玩颜料时需要穿的护衣,我们会要求大年龄幼儿脱下后自己叠好放到指定位置,要求小年龄幼儿自己将护衣放进用废旧抽纸盒制作的收纳盒中,待穿时再取出,这种简便易行的取放方式让小年龄幼儿也有了参与管理活动材料的机会。

3.重视未完成作品的收集整理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学习速度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还没有完成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他们收集整理未完成的作品,而是随意处置,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影响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完成的还是未完成的作品,都是幼儿学习的成果,引导幼儿学会保存好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了专用于呈现幼儿活动成果的区域,将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加以分类摆放,从而帮助幼儿明确可以另外安排时间或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对自己已完成的作品不断加以完善。幼儿在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计划性以及反思能力和任务意识。

三、适宜的操作规则,可确保幼儿有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但他们又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展活动的。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不同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制订适宜的区域活动操作规则,有利于兼顾幼儿个人与群体的活动需要,实现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1.常规性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又是幼儿同伴间的共同活动。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就需要制订一些共同活动的规则,以保障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各区域的活动空间有限,因此,要帮助幼儿建立空间共享意识。如,各自在一张桌子上操作不同的材料,在一片空地上玩不同的游戏等。区域活动材料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材料的数量总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材料共享的意识。小年龄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等待,即知道别人在玩了我就得等一等,别人玩好了我才能去玩。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共享活动材料。此外,有些活动是需要幼儿独立思考、集中注意、耐心操作的,因此我们还应帮助幼儿建立互不干扰的规则意识。如,在活动中要轻声交流,别人在专注活动时不要去打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操作规则不应由教师单方面提出,而应根据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针对幼儿在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形成。如,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ipad后,从如何既满足大家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愿望,又确保健康的角度,与幼儿讨论每人每天可以玩几次,每次可以玩几分钟,如何控制时长等问题,让幼儿参与规则制订。同时,我们还让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表征规则并呈现在区域环境中,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明确和遵守这些规则。

2.与各区域活动特点相适应的规则

各区域的活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制订与各区域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有序活动,也可为幼儿获取相关领域关键经验提供支架。

如,在音乐区,幼儿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活动,如果只强调满足个体的需要,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那么,音乐区就会成为相互干扰的噪音场。因此,我们建立了音乐区的活动规则。同一时间在音乐区活动的几名幼儿首先要共同商量活动内容,是选择唱歌、跳舞,还是开展打击乐活动,然后决定选择哪些音乐作品以及它们的播放顺序等,并确定一名幼儿播放音频或视频。如果有幼儿对某一项活动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暂时旁观。语言区的故事表演活动也可制订类似的规则。在经过讨论后,幼儿还制订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首先协商确定剧目、分配角色、选择道具,然后再表演。

又如,在科学区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从活动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需要出发,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后形成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的规则。

再如,生活区的食品制作活动需要提前准备食材,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提前报名"的规则,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食物制作不免会用到电器设备,卫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操作前洗手""安全操作电器"等相关规则。

3.体现活动过程或结果开放性的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材料是开放性的、低结构的,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发挥创造性。例如,多米诺骨牌,幼儿可以拿来进行垒高活动,也可以用于砌墙活动甚至其他更富创意的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用一种材料开展活动,也可以将几种材料组合起来开展活动。对这类活动,我们只强调材料取放的规则,不作玩法上的限制,以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此外,也有一些活动需要幼儿通过探究获得一定的结果,但探究的过程是自由开放的。如,美术区"制作六面灯笼"的活动,教师只提供了成品范例,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带作出六面灯笼,但对于幼儿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不作规定,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又女口,科学区"迪宝乐"电子积木拼装游戏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按照图纸进行拼装。提出"按图纸拼装"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的自由,而是出于发展幼儿自主阅读图纸、理解图示能力的考虑。这里的自主学习体现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根据图纸找到相应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将图纸上的电路表现出来等。虽然一定的规则对幼儿的学习作出了某些限制,但是幼儿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明确学习任务,聚焦探究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幼儿的自主学习并不矛盾。在长期的区域活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有序、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制订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幼儿的自主性,而是为了保证每个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活动。要帮助幼儿真正形成认识、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长期坚持,师幼共同建构、完善区域活动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田野课程中种养区域活动的开展


种养区域活动是我园田野课程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开展满足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兴趣与探究的需要,同时,孩子们从中也能获得丰富的经验。

一、种养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

1.遵循季节和地域的特点。

我们首要考虑季节的因素。教师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了解四季适合种植的植物及特点,以便在与幼儿讨论时给予适合的建议。如冬天可以种植包菜、青菜等不怕寒冷的蔬菜;清明前后,种植各种各样的豆子和瓜果,还可以种植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我们还要考虑地域的差异。选择身边熟悉的动植物,贴近孩子生活。如我们种养南方常见的茼蒿、菊花脑、洋花萝卜、蚕宝宝、龙虾、小鸭子等。

2.适宜幼儿观察与照料。

我们强调种养活动是孩子的而非教师的,因而种养之地是能让孩子走得进,种养之物是适宜孩子观察和照顾的。首先,这些动植物对于孩子来说是安全的。其次,品种是丰富的。选择不同品种、不同形态、不同变化的动植物,保证种类的丰富性,为孩子获得多样化的经验提供可能。再次,生长变化是较为明显的。如植物从种子、秧苗、花朵到果实,动物从小到大再到繁衍后代。幼儿在观察与照料中培养情感、发现变化、获得完整的经验。最后,是富有特点和容易成活的。

3.符合幼儿的年龄与认知。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种养什么?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种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又是怎样的?每个年龄段的种养经验之间有没有层次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小班孩子,适合用点种的方法种植,在确定的小坑里放上种子,盖上土是他们能胜任的,比如点种萝卜、大蒜、红豆。在点种的植物上做上小标记,这样孩子们就可以照料和观察自己种的那株植物,发现植物的变化。中班孩子,可以用撒播的方法种植芝麻,春天在地里较为均匀地撒下种子,秋天收获。大班孩子,可以尝试在一条一条的陇上按一定的距离播种茄子、西红柿等。

在饲养方面,小班的孩子比较适合饲养较大的小动物,比如兔子、鸡、鸭等,这些动物适合小班孩子集体观察,也适合幼儿个体饲养。中班的孩子可以饲养蚯蚓、仓鼠等动物,通过较长时间的饲养,培养孩子们的爱心、细心和坚持性。大班孩子在饲养过程中的要求更加细致。如:饲养蚕宝宝,在花园里寻找蝴蝶,动手制作网状的饲养角,观察蝴蝶的活动及变化。

二、种养区域活动的实施要点

1.整体规划是种养活动的开始。

种养什么?在哪儿种养?怎么种养?这些是由班级教师和孩子们商量决定的。种养内容往往和班级开展的课程内容相关。比如,中班在“蚯蚓日记”主题活动中,就开展饲养蚯蚓的活动,饲养中经验的获得,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的经验,也使饲养活动更具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种养区小组负责全园种养区域活动的整体规划,种养区小组成员包括行政人员、年级组长、教师、有种养经验的专业人员和家长。大家根据季节规划全园种养的内容、空间场地、工具材料等。

2.充分的空间利用是种养活动的基础。

幼儿园的所有空间都可以成为种养的空间。种养区的空间是全域化的,我们关注室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如幼儿园的池塘、廊道、花坛、草地、平台等,在有些空地上放上轮胎、花篮亦或是可移动的种植池。

同时,我们考虑空间和植物的立体性及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在不同季节种养的需要。如在种植园地、果园等相对稳定的种养空间,除了考虑土壤、水源、光照等基本条件,还考虑所种植物的高矮层次及植株间的距离。低矮植物则需种在高大植物的南面,保证阳光不被遮挡。

3.循序渐进的经验获得是种养活动的关键。

在种植方法上,孩子的经验是从尝试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如小班孩子会用点种的方法种植,他们用小勺子,雪糕棒等在自己的种植盆中挖坑,再把种子放在坑里,埋上土。中班孩子在点种的基础上,尝试用撒播的方法种植。而大班的孩子则会在点种、撒播的基础上,尝试用条播的方法在平行的陇上进行种植。

在工具的使用上,幼儿的经验也由易到难。如小班孩子的种植一般使用小号铲子,这种铲子方便孩子在盆子、轮胎等较小的空间挖坑。中班使用的铲子就可以较小班的稍大一些,还可以使用小耙子,在种植园地里翻土和挖坑。大班孩子可以使用小锄头锄地,用工兵铲把大一点的植物从土里铲除。给植物浇水时小班使用小洒水壶,能满足小区域中少量的植物对水的需求。中班可以用小水桶,浇水的面积大一些,保证把每株植物浇透。大班的种植面积相对大,植物也更茂盛,他们可以用自来水喷枪给大片的麦子、高处的丝瓜等浇水。

在观察和记录方面,经验的获得也是循序渐进的。孩子们用眼睛看、使用放大镜观察,用绘画、记录表、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小班幼儿通常采用集体记录的方式,教师用照相或图文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活动和发现,展示在班级环境中或是放置在活动档案中;中班幼儿可以用绘画,泥工等方式进行记录,教师在幼儿的记录旁用简短的文字辅助描述;大班幼儿开始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假期,教师通过影像、照相等方式记录果实的成熟,开学之后,教师与孩子们分享记录的内容。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懒”老师与“勤”孩子——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所谓自主性,也称独立性,是个体依靠自身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决定,并能自我调节而达到目标的行为倾向。幼儿的自主能力包括生活能力的独立、学习能力的独立以及交往能力的独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然而,在幼儿园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真的得到充分发展了吗?尽管我们平时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延长区域活动的时间、开设更多的活动区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等。表面上看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更多了、空间更广了,实际上,孩子在游戏中自主性的发展却依然受到种种的限制,例如:孩子一遇到困难,老师马上“勤快”地提供“帮助”;老师们自己“勤快”地把区域创设出来,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的意愿等。老师们太“勤劳”了,反而对孩子来说成为了一种控制,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机会。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应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游戏伙伴、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步调进行学习。它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促使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对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何不“懒”一些,默默地退到孩子们身后,给他们更多的挑战和自主的空间呢?

一、做一个“懒”得说的老师

1.让环境代替老师的嘴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看来,环境作为一个隐性教育手段,正在对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是,我给自己的嘴巴放了一个假。我把活动区的要求画下来,贴在了墙上;把需要搭建的物体打印下来,贴在了搭建区;将小制作等步骤图打印下来,放在了美工区,让孩子自主探索;把低结构材料融人每一个活动区,不说玩法,只提供材料;把益智区中磁力片等玩具的玩法以及作品范例图片,订成册子,任孩子翻阅;将孩子每天带来的新闻、记录的天气以及新学习的成语,及时地放到相应的展板,供孩子经常温习。当孩子有问题来问我时,我只需稍稍提醒一下,孩子们就明白了,我也轻松了。

2.把话语权交给孩子

活动区的讲评环节,我改变了“老师讲孩子听”的模式,主张孩子之间应该互相分享。活动区结束后,首先我会请孩子们自由交流、欣赏活动区中的作品,等孩子们交流完毕,再请每一个孩子讲一讲“今天玩的什么区”“玩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们讲的过程也是互相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其中也只是一个引导者。例如,有一次,搭建区的孩子分享搭建“景福宫”时说:“屋顶的搭建对我们来说是个难题,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屋顶上没法放木板,我们想了很久,终于想了一个办法,把景福宫的中间放上柱子,这样中间就可以放木板了。”其他孩子听了恍然大悟,都说这个方法好,顺着这个问题我问:“你们想一想有没有不加柱子就能把屋顶搭起来的办法呢?”孩子都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把两个长木板用胶带连起来变成一个更长的木板;有的说可以把木板斜着放,慢慢距离就近了,屋顶就可以搭起来了;还有的说可以用长盒子进行搭建——把话语权交给孩子,老师只做一个引导,孩子学的自主性就会慢慢养成。

二、做一个“懒”得想的老师

1.孩子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1996年,新西兰正式颁布国家幼教课程框架《TeWhariki》,其中明确指出: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与我国的《指南》和《纲要》精神是一致的。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老师必须要对他们有信心,遇到困难不急于帮助和代替,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急于批评指正,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我们班贝贝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在班里经常处于“被孤立”的状态。有一次活动区游戏时,他多次找我反映:“没有小朋友跟我一起下棋。”每次我都是鼓励他:“你自己想想办法,怎么才能找到小朋友陪你下棋呢?”在把问题抛还给他之后,我悄悄地观察他的行为。只见贝贝无奈地回到座位上,双手托着下巴嘴里一直在嘟哝,愁眉苦脸,眼看向老师求助没有希望了,便自己想起了办法。突然,他站起来,一个活动区一个活动区地转,每到一个活动区就会问一句:“你们可以陪我下棋吗?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下棋。”最后,在他的努力下,终于邀请到了一个小伙伴。至今我都忘不了他当时是多么的开心,他能主动地寻找小伙伴了,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脑子“懒”一点,孩子的脑子就会转得“勤”一些,老师要始终坚信孩子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2.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

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以老师的权威制订的规则,孩子执行起来难免会有抵触情绪,所以不妨老师“懒”一点,把规则制订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到大班了,我们新开设了“小诊所”的区角,在游戏之前,我通过“回忆你生病了是怎样就医的?”“药架上的药是怎么摆放的?”等问题引导,以及展现医院图片的方法,请孩子们自己来商量制订在“小诊所”游戏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比如:按照挂号、就诊、缴费、取药的流程就医;轮流当医生、护士、病人;游戏结束后,把药分类放好等。规则制订后,请孩子将规则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贴在诊所。在游戏进行中发现问题也会让孩子及时商量修改,就这样,“小诊所”的游戏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孩子们也玩得很开心。

3.让幼儿成为区域创设的主人

活动区是让孩子进行游戏的区域,如果只是按照老师的想法创设,但孩子不喜欢,那么活动区的创设就毫无意义。所以不如老师“懒”一些,让孩子自己决定创设什么样的活动区或者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大班下学期,班级活动中有一个主题是“浓浓的亲情”,我请孩子们讨论,希望能有什么活动区,最终孩子们一致认为想有一个娃娃家,在娃娃家里给全家人照相并制作相框,感受浓浓的亲情。原本大班没有娃娃家了,但是既然孩子们喜欢,所以我决定跟孩子们一起再另外创设了一个活动区,取名为“我爱我家”。孩子们在这个活动区里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相框,讲述了很多家里有趣的事情,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同时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4.给孩子生成新游戏的空间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与幼儿在一起,1/3是确定的东西,2/3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作为老师事先控制的东西可以少一些,多给孩子一些产生新游戏的空间,并且在没有安全隐患和大错误的情况下,支持并鼓励孩子的新游戏”。我们班美工区和小餐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区,孩子们各玩各的。这一天,我发现他们之间有了合作。刚开始美工区负责用彩泥制作美食,给小餐厅提供食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因为仅仅是单纯地制作美食,所以孩子们玩了一会就腻了。于是我走过去对美工区的小朋友说:“你们可不能白干呀!”他们听后,兴奋地说:“对对对,我们还要收钱呢!”于是美工区小朋友又制作了钱币,并告诉小餐厅,让他们制作美食是要付费的。为了多挣钱,美工区的小朋友制作得更起劲,也更有创意了;小餐厅为了多挣钱购买更多的美食,也拼命地招揽顾客。给生成的游戏留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支持,孩子的思想就会更开阔,也会主动地生成更多的游戏。

三、做一个“懒”得做的老师

1.让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老师创设出来的环境固然美丽,但是,这种缺少孩子想法的环境他们真的喜欢吗?要想创设一个的适宜而又温馨的环境,就应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进来所以老师们不妨给自己的双手放放假,让孩子们来做。在对“我爱我家”这个活动区进环境创设的时候,我事先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说希望能在墙上挂上自己亲手制作相框的全家福照片,而且是一个粉色的背景。于是,我用一块粉色的布织布布置墙面,剩下的挂相片的工作就由孩子来完成了。随着区域游戏的开展,墙上带有形态各异边框的照片越来越多了,还有小朋友在旁边制作了漂亮的装饰物,墙面一天一个样,真是美丽极了。在“劳动最光荣”主题下,创设小餐厅的时候,我请孩子们来设计柜台。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小点子一个接着一个,最终决定在柜台上张贴他们亲手制作的菜谱以及宣传海报。接下来就是他们自由创作的时间了,菜谱天天更新,海报也做得越来越引人入胜了,最终这个柜台成了区域中人气最旺的柜台,小餐厅的客人也是络绎不接。在这些过程中,老师没有费多大力气,活动的效果达到了,孩子们也得到了锻炼。

2.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的氛围

《指南》中对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一个目标:能主动地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游戏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大班孩子已经具有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而是给他们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例如,在美工区,有个小朋友用布和纸制作了一个小娃娃,可是怎么将娃娃的头和身子连接在一起成了一个大难题。我没有急于去帮助她,只是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她看了看值日生牌,然后问我要了别针(因为值日生牌上有别针),把头和身子别在了一起,可爱的小娃娃就做好了。再如,在磁力片游戏中,有个小朋友拼了一个平面的机器人,但是当他遇到其他小朋友的挑战,想与他的机器人比比高时。机器人却怎么都立不起来了,我依然默默地观察,等他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结果令我欣喜:他给机器人多加了一层,让他变成了立体机器人,骄傲的迎接了对方的挑战。

孩子自主性的养成,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度的放手,用心做一个智慧的“懒”老师,避免过多的控制,把脑袋、手、嘴还给孩子,调动幼儿的“勤”,让幼儿“活”起来,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建立规则——以中班角色区“小餐厅”为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往往需要成人的不断提醒与督促。如何让幼儿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自觉遵守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规则不应该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而应是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为此,我们尝试通过区域自主游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并逐步建立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比如,“小餐厅”角色游戏区的建立过程,就是我和幼儿共同探索和建立游戏规则的过程。

“小餐厅开业啦”

今天是小餐厅“开业”的第一天,活动刚刚开始,小餐厅里就挤满了人,除了服务员、厨师外,两个餐桌旁和等餐区都坐满了顾客。服务员有些忙乱,赶紧招待客人,客人点菜后,服务员便自己跑到了厨房拿起铲子炒起了菜,厨师则在操作台上自顾自地摆弄厨具,而顾客也好奇地跑到厨房观看,有的甚至还抢过炒菜铲亲自做菜……

活动区总结时,我问孩子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宣宣说:“人太多太挤了!”章章则说:“服务员不应该自己炒菜!”经过讨论,大家总结出餐厅里应该限制一定的人数,而且每个角色应该有一个明确分工。于是我引导幼儿调动生活经验一起讨论并规定了每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服务员:招待客人,请客人点菜、上菜,收拾餐桌。

厨师:要根据客人点的餐配菜、做菜,不应自顾自地随便做菜。

顾客:在餐桌处就餐,或在等餐区等位,不能进入厨房。

讨论后我们将分工内容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墙饰上以支持幼儿接下来的游戏。

第二天的游戏开始了,服务员、厨师分工明确,客人点餐后服务员会把点菜单递给厨师,厨师按照单子上的菜配菜,然后递给服务员,由服务员端给顾客,活动非常有序。

可是过了几天,服务员又发现了新问题:每天服务员和厨师还没有穿戴准备好,顾客就已经冲进餐厅坐在座位上了。为此大家一起商量制作了提示牌,当牌子在“营业中”一面时顾客才能进入,当牌子在“打扫中” 一面时顾客不能进入。再次游戏时,当顾客看到“打扫中”的牌子时,就很自觉地在门口排队,等牌子翻到“营业中”时才进入。

“我总是吃不上”

一天,我听到有顾客抱怨:“老师,我总是吃不上!”原来由于兴趣所致,就餐区的顾客总是会不停地点餐,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直至游戏时间结束才离开餐桌,因此,等餐区的顾客总也“吃不上”。

活动区总结时,俊俊说:“我觉得顾客点的菜太多了,我们都忙不过来了。”霖霖则说:“我总是吃不上饭。”于是大家一起讨论顾客应该点多少菜才合适,保证既够吃又不浪费。最后统一了意见,增加了新规则:1.每桌点4盘菜,不能点太多,避免浪费;2.等餐区有顾客时,吃完便离开不再继续点餐。

限制了点餐数量后,餐厅里的顾客能够流动起来了,等餐区的顾客也能有机会“就餐”了。游戏结束后,霖霖兴奋地说:“今天,我也点餐来着!”

“这不是我点的菜”

一天,一名就餐的顾客突然对服务员说:“服务员!这不是我点的菜!”原来,两桌顾客点完菜后,菜单都交给了厨师配菜,服务员取菜时菜单搞混了,上错了菜。针对怎样避免上错菜的问题,我和孩子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心心说:“服务员上菜时问一问是不是这桌的菜。”宣宣说:“桌子上写上编号,我和爸爸妈妈去的餐厅,桌子上都有数字编号。”她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也给了我启发,于是我们将两个餐桌分别编上了1号、2号,菜单也分别标注上1号桌、2号桌,两名服务员也戴上了号码牌。我们又共同建立了一项规则:1号服务员使用1号菜单给1号桌顾客点菜,2号服务员使用2号菜单给2号桌顾客点菜。规则建立后服务员戴上标牌站在自己所负责的桌旁照顾客人,厨师做完菜后会按照菜单上的编号招呼“2号桌的菜”,2号桌服务员便来端菜、上菜,再没有出现上错菜的现象了。

“我是星级服务员”

“服务员,菜怎么还没来呀!”小餐厅里传来了顾客的抱怨声,只见可可忽然站起来说:“这菜上得太慢了!我不吃了!”说着便穿鞋走出了小餐厅,而服务员并没有理会顾客,在餐厅里来回溜达。当我向服务员询问原因时,服务员一脸无辜地说:“厨师没给我们菜。”于是我来到厨房,看见厨师正对着两份点好的菜单一份一份地做,每做好一份就放在一旁。我问:“做好的菜为什么还没上呀?”厨师说:“我还没有都做完呐。”难怪拖延了那么长时间。

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上菜慢的原因,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武提出:“厨师可以做好一个菜就上一个菜。”说的真好,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掌声。我接着问:“今天有一个顾客等不及离开了餐厅,当菜还没上时服务员可以怎样招待顾客呢?”孩子们说: “给顾客倒茶水!”“拿点花生、瓜子。”新的服务规则就这样建立了。我们将规则以图画和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墙饰上。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服务满意评价表”,由顾客对服务员的服务给与评价,从一星到五星,星数越多,服务评价就越高。这一下服务员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只见上菜前,服务员悦悦主动给顾客端茶、倒水,还会询问:“您想吃点什么小吃?”游戏结束后,悦悦骄傲地拿着自己的评价单说:“今天我是五星服务员。”

“争当文明小顾客”

今天的顾客在餐厅进餐时,很兴奋,到处走,有的孩子总是大叫:“服务员!服务员!”餐厅里一片喧闹声。有的孩子还把菜倒在地上,最后满地都是食物。

活动区总结时,餐厅服务员姗姗不满地说:“今天瑞瑞把菜撒了一地,我们收拾不过来了!”瑞瑞辩解道:“我吃完了,盘子里就不能有菜了。”悦悦说:“今天,顾客老是大声叫我们服务员,太吵了!”又又说:“他们总是跑来跑去,我们都吃不下饭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餐厅里应该建立文明顾客守则。我们共同建立了以下规则:1.顾客用完餐后将食物留在盘子里或倒入垃圾桶,保持地面清洁,不撒饭;2.在餐厅用餐时要保持轻声,不大声喧哗;3.在原位就餐,不随意走动。孩子们将顾客文明守则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镶上镜框郑重地挂在墙上。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文明顾客优惠券,凡是在餐厅文明就餐的顾客就能得到服务员回馈的“文明顾客优惠券”。凭此券在下一次用餐时能够赠送一个菜。

规则建立后顾客们真的很少再出现随地倒菜的现象,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天,游戏结束后,霖霖高兴地向我汇报:“老师,我今天又得到了一个优惠券。”

在“小餐厅”角色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从成人的角度为孩子们设计和制定规则,而是针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孩子们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规则的建立会使我们的游戏顺利进行,更加富有乐趣,从而真正从内心自主自愿地遵守规则。

浅谈区域活动中图片范例使用的时机


图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能给幼儿较大的探索空间,是幼儿区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图片范例应如何提供给幼儿,怎样提供才能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提供后教师又要如何指导,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观察,通过收集有价值的案例,探索出几种图片范例适用的时机,并针对案例采取了有效的指导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当幼儿没有掌握材料的操作方法时

※案例

王琦小朋友第一次玩拼图游戏,拼来拼去就是不能完整地拼出来,急得他直冒汗。这时我递给他一张拼图内容的原图片,他看着图片顺利就拼出来了。接着,他又照着图片拼出了其他图形。

玉萤小朋友在同伴的邀请下来到操作区,她先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双手不停地敲着桌子。过了一会儿,当看到同伴在玩编织材料时,她也从筐里拿起编织绳随意地编着,再过一会儿,她发现自己的作品不如别人的,就放弃了。正要走时,我拉住她,并递给她一张编织图,引导她学看编织图,在图片的引导下,她逐渐学会了编织。

◆运用的时机

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材料,没有掌握材料的操作方法时,教师适时提供图片,图片就成为幼儿无声的老师,推动游戏进行下去。当所提供的材料偏难,幼儿经过努力后还是不能完成,开始厌倦、焦虑不安、随意摆弄或破坏作品时,教师及时介入并采用提供图片范例的指导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图片范例能够降低游戏材料的难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成为幼儿的好帮手,对幼儿的操作起到点拨和推动作用。

◆运用的要求

第一,要注意图片的适宜性。针对以上情况的幼儿,教师提供的图片范例必须是形象正确、鲜明、清晰,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教师要从这些幼儿的实际出发,包括要适应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第二,要注意图片与语言指导的结合。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图片范例的暗示,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幼儿,能推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当幼儿没掌握材料操作方法,无从下手、随意摆弄或产生破坏行为时,用间接解决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效果更好。

二、当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产生错误认识或对材料不感兴趣时

※案例

芷炫小朋友在美工区粘贴国旗,把五角星贴在了国旗的右上角。我说:“你为什么把五角星贴在右边不贴在其他地方呢?”他摸摸后脑勺说:“我也忘了五角星在哪一边,随便贴的。老师,你说五角星应该贴在哪一边呢?”我假装不懂地对他说:“这五角星应该贴在哪一边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看。”最后他在认知区的墙上找到一张国旗的图片,看完后他明白五角星的位置是在国旗的左上角,于是他又对作品进行修改……

益智区的智力按扣是幼儿比较喜欢的玩具,最近,我发现玩这些玩具的幼儿越来越少了,有的幼儿玩一会儿就开始聊天。今天我拿几张不同扣法的按扣拼图范例放在桌上,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天天小朋友拿起来好奇地看着:“哇,是智力按扣拼的图,真好看。”其他幼儿也争着看,后来各选一张开始拼。连续几天,玩这种玩具的幼儿越来越多,有的幼儿还学会自己设计新图案。

◆运用的时机

针对以上情况的幼儿,他们一般对材料的操作具有一定的经验,只是由于方法错误或认识错误而导致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时提供图片是很有必要的。适时提供图片,能帮助幼儿明确游戏发展方向,不仅能引发幼儿的经验,更能激发他们继续游戏的兴趣。图片对幼儿深人参与游戏起到了支持和引导的作用。当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认识时,适时提供图片,能使他们的错误认识得到及时改正,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了解到有关知识,产生求知欲望,而且获得了提问和解疑的乐趣。

◆运用的要求

第一,要注意图片的典型性。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图片必须是比较典型的,应能代表区域材料的操作知识,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如,当幼儿不了解藏羚羊的生活习性时,我为他们提供了一张有关藏羚羊的生活全图,里面有藏羚羊的生活环境和喜欢吃的食物,幼儿一看就懂。

第二,教师要用引发经验的方式激发幼儿去探究。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当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图片,可以通过假装不懂的方式来激发、引导幼儿去寻找图片。当问题与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也就是说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已不足以解决他遇到的困难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图片的帮助。

三、当幼儿的作品出现雷同时

※案例

美工区活动中,我提供了各种盘子的实物和图片,让幼儿用由中间向四周辐射的方法来装饰纸盘。活动开始时,诗妍小朋友先在圆盘的中间装饰一个圆形,接着在圆形的上、下、左、右各装饰一个长条,最后在长条旁装饰一些圆圈和小圆点。她用同样的方式装饰了三个纸盘。于是我鼓励并启发她说:“你装饰的圆盘真美啊!你还能想出其他图案来装饰吗?”“好的。”说完她又继续装饰,这回她还是用圆点和长条来装饰,与前面的作品有些相似。这时我意识到她对装饰圆盘的知识经验不丰富,难以表征。于是,我带她到旁边参观盘子图片展,引导她感知各种圆盘的装饰规律及不同的图案。看完后她再次操作,果然大有突破,除了用原先的圆点和线条装饰外,还增加了波浪线,采用了重叠和按规律的装饰方式。

◆运用的时机

幼儿的创造性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当发现幼儿作品表征单一,有雷同,没有创造性的原因是幼儿知识经验的贫乏时,借助图片与幼儿互动能打开幼儿继续创造的思路,使幼儿的游戏内容进一步丰富。

◆运用的要求:

第一,要注意范例的适量性。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图片不宜过多,过多的范例往往会扼杀幼儿的潜在创造力。图片应是种类多样,尽量让每张图片都有值得幼儿学习的亮点,从而扩宽幼儿的思路。

第二,教师要用适时点拨来激发幼儿创造的萌芽。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幼儿会按老师的要求,或学着教师的示范方法,或模仿范例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一样作品,作品的表征形式较单一,有雷同,没有自己创造的成分。此时需要教师承担“点睛”的作用,借助图片范例或环境创设,直接提出问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向较高层次。

四、当预设目标与幼儿动态发展不一致时

※案例

我根据近期的区域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应让幼儿自己决定,应改用其他表达形式)在美工区提供了各种福娃的底图及各种用线条装饰的图片。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线条装饰画。在操作过程中,其他小朋友都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只有苏诗盈小朋友先是坐着不动手,眼睛环视四周。过了一会儿,她别出心裁地从美工区找来开心果壳和糨糊,并将开心果壳一个个地装饰在自己的作品上。其他幼儿看到后也纷纷模仿起来,而且非常起劲。于是我及时调整了预设目标,让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装饰福娃。这时,幼儿除了用开心果壳装饰外,有的用毛线,有的用彩色纸,还有的用铅笔屑。幼儿虽然兴趣很高,但作品较单一,装饰技能不好。有的幼儿把作品装饰得密密麻麻的,而有的幼儿则装饰得很稀疏,不注意布局和色彩搭配。第二天,我为幼儿提供各种具有艺术性的装饰图片,并引导幼儿欣赏和感知。幼儿看后,装饰的作品琳琅满目,装饰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运用的时机

在区域活动中,有时活动内容、活动目标及活动材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但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能会与预设目标相差甚远,这时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提供新的图片范例,这样才能及时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当幼儿的操作与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且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调整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图片,既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又能让幼儿获得不同能力的发展。当幼儿在操作中有创新的萌芽而又得到同伴的认可时,适时提供图片,有利于帮助幼儿澄清事实,并能让幼儿的创意得到同伴的认可。

◆运用的要求

第一,要注意图片提供的适时性。针对以上情况的幼儿,他们往往是一些聪明、喜欢探究,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幼儿,为他们提供的图片过早或过晚,都不能发挥图片的最佳效果。只有当他们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或知识经验混淆时适时提供,才能让他们的情感和需要得到满足。

第二,教师不过早干预。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与教师预设的目标背道而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做法,有时会发生争论,这说明他们在思考。这时,教师不要过早地干预,而应该静下心来听听幼儿的心声,并及时调整目标和更换范例。

在区域活动中,图片范例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帮手,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好助手,但教师在提供图片范例过程中,要有一定敏捷性,对图片要及时更新,对幼儿的行为要进行观察和分析,给予适度的回应。

谈区域活动中幼儿姿源的利用


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在与同伴自由的交谈和学习中,掌握自己喜欢的内容。正因为这些独有的特点,区域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必须定期对区域活动的材料进行更换,由于更换材料的频率比较高,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那么区域活动中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吗?

一谈到“资源”,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家长资源、教师资源的利用。因为家长可以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上的引导和帮助。其实幼儿本身也有着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源,但这种资源却最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能挖掘这份资源并合理地利用,将会让我们区域活动的开展更加多姿多彩,更能突出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平行班幼儿资源的利用

在幼儿园里,同龄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同龄幼儿通常按照人数,平均分在几个班级中,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幼儿受到最佳的教育机会。这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活动,一般关注的是本班幼儿的能力、资源。我们发现,如果能将同年龄不同班级幼儿的资源加以利用,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共享空间,共享资源

不同班级区域中都会有相同的内容,如美工区、智力区等。每个区域的设立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来保证,为了利用有限的空间,我们将两个班级之间共有的地方加以利用,合并成一个区域,如:将两个班级中的棋类活动都放在走廊上,两个班幼儿在空余时间都可以来游戏。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班级,但是在他们共同的游戏中,可以学习到不同班级小伙伴下棋的方法,从而获得不同的经验。这里说的显性的资源,是那些可看见的、比较具体的空间,而隐性的资源则是不可见的,主要是幼儿的经验。

(二)共享材料,利用资源

材料是幼儿进区活动必不可少的,是幼儿进行尝试、探究、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与保证。我们在区域中不仅注意操作性的材料,还注意利用幼儿的资源。针对同年级相同的区域内容,我们采取了交换的方式:将同年龄不同班级同一个区域中的材料定期进行交换,并请部分幼儿作为传播学习的使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到其他班去讲解、示范,与其他班小朋友共同游戏。这样做,幼儿不仅能够了解本游戏的玩法、规则,而且能够感受到其他班小朋友学习的态度、思维的习惯等,在共享资源、利用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共享经验,保留资源

经验是隐性的,是最直接、最实用的资源,也是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区域活动中,有的活动幼儿往往玩过就走了,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提升。我们的做法是:保留作品,及时总结。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习得他人好的方法和经验。如:宫格游戏一直是幼儿喜欢的内容,刚开始玩九宫格时,幼儿的经验停留在从行、列中进行对应、比较。当出现十六宫格时,部分幼儿发现了物体排列的规律,即每一斜排的物体是一样的,以此类推,就能正确地排出其他斜排的物体了。但是,由于幼儿之间的差异,这样的方法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很快领会的。我们也并不急于去告诉他们,而是耐心等待,因为幼儿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经过一个阶段后,我们保留了部分幼儿不同排列的方法,为其他幼儿创设了一个潜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他人方法的同时,提升原有的经验。

(四)共享快乐,拓展资源

我们的区域活动内容还包括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区域中,幼儿的资源是最自然、最丰富的,主要表现为:他们在模仿、扮演成人世界角色的过程中,自己的言行也在影响着同伴的情感、态度、能力、习惯等,这是资源的相互利用、相互发展。为此,我们打破了原有班级独立游戏的格局,平行班之间可以共同游戏,在同一个游戏主题里,幼儿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节,在他们体验游戏的快乐中,也促进了游戏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利用区域评价这个平台,将这些情节进行总结,让幼儿在自由交谈中,在一问一答中,丰富经验、拓展认识、发展资源。

二、同班幼儿资源的利用

由于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发挥个别幼儿特有的技能。在幼儿展示自己的同时,也激发了同伴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技能。

(一)个性化的图示,人文性的理念

在区域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图示是一种常见的辅助工具,多用于美工、智力活动中,如:各种折纸、手工活动的步骤图;棋类、迷宫活动的底图等,在幼儿活动中起提示性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图示一般都是现成的,所以变化少,教师更换的工作量大,时间久了,幼儿也容易失去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图形拼贴、插塑、建构等活动中常常会有不同于图示的、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如果我们不及时收集,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就会转瞬即逝,对幼儿的发展也起不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于是,我们将班上个别幼儿在某一活动中创造性的成果、突出的技能或作品用照片的形式拍下来作为本区域中的图示。这种别样、鲜活的图示,真实、有效地反映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仅利用了幼儿的资源,而且使当事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对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的自信心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个性化的制作,自主性的学习

区域活动中的一些内容,虽然是幼儿可以选择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原先宽松的学习环境成为又一个集体活动的延伸。当教师请幼儿一个一个来“汇报”自己在某个活动中完成的情况,然后再手把手地教给幼儿技能时,就如同给小动物们强行喂食物,结果会使幼儿对此类活动不再有兴趣,而是带着负担去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总有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游戏,与当前阶段幼儿的认知需要相联系,我们鼓励幼儿自主地去设计。如:语言区域中的图片表现幼儿自己编出来的故事,图书也可以是幼儿画的连环画故事内容;智力区域中棋、迷宫等游戏,很多都是幼儿自己设计的;美工区域里折纸的图示,也是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物体,将步骤图画好后展示给大家,作为图示来学习的……这些个性化的制作不仅利用了幼儿的资源,而且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

三、不同年龄班级幼儿资源的利用

(一)“走出去”,获得新的资源

我们不仅将本班幼儿活动的照片作为区域图示,而且也注意利用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资源,如:带幼儿参观其他班级环境时,拍摄高一级年龄班幼儿创造性的成果,然后让幼儿进行选择,将自己喜欢的、愿意尝试的活动照片贴在班级相应的区域中作为图示来学习。

(二)“引进来”,资源的再利用

我们发现,当幼儿看见不同年龄班的伙伴制作的一些新颖、好玩的材料时,自己也会在家里尝试制作,有的还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成果。当幼儿将这些看似不规范、不太漂亮的材料带来时,我们共同进行了修改,最终让这些成为符合我们共同需要的有用资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剪纸艺术的美丽》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社区幼儿剪纸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