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游戏材料能够吸引幼儿专心操作,帮助其形成自我建构并获得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效果,对推动幼儿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和提供游戏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幼儿的发展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功效。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原则:
●游戏材料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具有无穷的探索欲望,游戏是幼儿探索未知的途径之一,因此,游戏材料首先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再不断去探索、验证。如在我们设计的游戏“快乐的捕风机”中,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包括扇子、羽毛和教师自制的捕风机等。我们利用捕风机中气流朝特定方向输送的原理,让幼儿自己扇动扇子,将装置内的羽毛送出排气口。在游戏中,当扇动扇子的力量不足时,羽毛就不容易飞出,如果用力过猛羽毛也不容易飞出,只有找到合适的力度才能完成游戏。 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完成游戏,我们在底座的通风口处加上了一块活动挡板,可控制风流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当幼儿在用相同的力的情况下,通风口的大小决定了羽毛飞出的速度。 通过对游戏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了游戏的竞争性,幼儿都兴致高昂地要比一比“谁的羽毛先飞出来”。而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们也逐渐了解了捕风机的原理。 ●游戏材料要引发幼儿的精细动作 锻炼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用游戏材料时,我们也考虑到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如在游戏“看谁跳得高”中,我们在卷筒纸芯上绕上钓鱼线,然后做一个立体的小青蛙或者小兔子“站”在纸芯上。游戏时幼儿用手指转动棉签,绕紧钓鱼线后,再突然放手,看看小动物能跳多高。 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灵活度与绕线的圈数等相关,从而直接决定了游戏的胜负。可见,并不是越复杂的游戏材料才具有挑战性,简单的游戏材料经过教师的设计后,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游戏材料要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教师往往会通过增加游戏材料的新奇性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我们觉得游戏材料还要能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我们在设计游戏“潜水艇的秘密”时,为了配合游戏主题,设计了与众不同的环境,以刺激感官。我们以海盗船作为背景图,在空中悬挂起蜘蛛网,教师和幼儿一起戴上海盗帽,幼儿的脸上再画上两撇八字胡,就像即将去探险的“小海盗”。 首先幼儿将“潜水艇”(即瓶子)灌满水,使其沉到水底并拧紧盖子,然后用嘴对着瓶子上连接的管子吹气,将瓶子内的水通过另一端的管子排出,“潜水艇”就慢慢上浮。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在操作中探索“潜水艇”升降的秘密,而且他们就像“小海盗”一样完全沉浸在游戏氛围中,全身心地参与游戏。 游戏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想象、启发思考、动手操作,还能提供种种挑战,而幼儿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会获得无穷的快乐。在设计和提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物愈简,玩愈乐。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准备的材料和制订的规则简单一些,幼儿反而能玩得更快乐。 专家点评: 睿智地提供游戏材料 我们都知道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游戏材料会引发不同的游戏行为。于是,教师努力地在自主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尝试为小年龄幼儿提供形象逼真的模拟玩具——媒气灶、听诊器等,旨在引导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联想;我们还为大年龄幼儿提供盒子、绳子、雪花片等材料,以鼓励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寻找、变换各种材料,充分表现各自的游戏主题和情节。在结构游戏中,我们为大年龄幼儿提供插塑等材料,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在沙水游戏中,我们添加一些科学探索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建构、想象和探索游戏,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 其实,一位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还远远不止这些。除了上述的自主游戏外,为了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教师还会兢兢业业地为幼儿准备一份份个别化操作材料。如为了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我们提供了“找影子”的材料;为了发展幼儿的手腕转动能力,我们手把手地教幼儿将报纸卷成“金箍棒”;为了巩固幼儿图形配对的能力,我们拿出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我们期待这些材料能“承载”着幼儿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彼岸”,却不料幼儿常常会毫不领情地摇头:“我不喜欢!”“我不想玩了!” 为什么教师认认真真设计的一份份游戏材料得不到幼儿的喜爱,反被幼儿毫不留情地置于脑后?《游戏材料的“一物多玩”——以泡沫拼接板为例》《为幼儿成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两篇文章让我们对教师如何设计与提供游戏材料有了崭新的认识与思考,尤其是文中的“快乐的捕风机”“翻骰子”“谁和谁好”“潜水艇的秘密”“搭房子”“洞洞墙”等游戏,或许可以让我们从中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原来,幼儿喜欢的、痴迷的、钟爱的是具有童趣的、能不断带来快乐的游戏材料。 所以,教师要多提供一些这样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能在过程中享受“玩起来”的乐趣,让幼儿能在每一次的不同经历中体验“跌宕起伏”的刺激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正实现“玩中学”,这才是体现游戏材料魅力所在的关键。 既然我们必须思考并着手为幼儿提供材料,那不妨多想想“游戏材料与幼儿的当前活动适合吗”“游戏材料的特征对幼儿行为的意义何在”“游戏材料能反复吸引幼儿吗”……或许这样的思考能使教师更睿智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使各种特征的游戏材料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 徐则民)层次 年龄段
小班 中班 大班 初级层次材料 道具材料简单 器材类材料组合 道具材料丰富 中级层次材料 (水面、水中) 操作类材料简单 (水面、水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开始复杂 (水面、冰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较复杂 高级层次材料 (水底) 操作类材料简单、单一 集体游戏材料开始多样 情节游戏类材料难度加大 注:道具材料为吹气道具、自制水上游戏道具等;器材类材料为浮板、水泡、呼啦圈、棒类等。 由表可见,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水上游戏活动中,提供的相应材料应有区别。例如:小班幼儿一般比较喜欢简单的操作类游戏材料,但不能合作;中班幼儿能够合作玩较复杂的操作类材料;而大班幼儿则喜欢将复杂的操作性游戏材料运用到游戏情节之中。 2.同一活动中,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教师要对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目标要求上逐步提高、操作难易程度上逐步加大,例如下表:层次 活动内容
水中拾物 打水进行 水中拾物粘贴 初级层次材料 可浮材料水面 浮板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道具 中级层次材料 可漂浮材料水中 水球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游泳池边立面空间 高级层次材料 可沉材料水底 自选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互粘贴合作贴 由表可见,在同一个活动目标“水中拾物”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小班《采莲子》水上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三种莲子:第一种莲子是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初级层次);第二种莲子是小沙包球漂浮在水中(中级层次);第三种莲子是实心球沉在水底(高级层次)。幼儿可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莲子来参与游戏活动。 三、有变通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改变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深入探索 幼儿的游戏热情需要在适宜的情景中激发,为此,教师不仅要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热情的游戏情景,还要及时改变游戏情景以适宜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小班《莲娃娃》水上游戏中。教师把十个绿色的呼拉圈绑在一起,制成一个立体的大莲蓬,让莲娃娃们乘着小舟(荷叶)去采莲子(乒乓球)。在这样的情景中幼儿练习了水中行走,水中拾物的技能。随后教师提出了新的游戏要求:两个人玩或更多的人一起玩又可以怎样玩呢?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 2.改变材料的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材料和其他器材进行组合,从而生成出更多的玩法。例如:在大班《孙悟空大闹龙宫》水上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一支巨型的定海神针,并加入了滑轮设计,使得游戏材料与道具材料相结合,并让幼儿利用金箍棒与其他器材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3.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发更多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器材位置改变后有哪些玩法。例如:在中班《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针对闹海的主题情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条活动巨龙,它们既可以是虾兵蟹将的活动器械,也可以是承载贡品的载体,从而丰富了游戏活动。一。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布置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班幼儿的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游戏材料时随意,主观。甚至为了图省事,看到隔壁大班开展的主题有声有色,就在自己小班里也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希望本班幼儿也能出现类似的主题,但结果并没有如愿。幼儿只对其中的小部分游戏感兴趣。这是因为小班幼儿往往满足于游戏的动作,而很少考虑材料间的联系。
二.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需要,缺乏合理性。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但是很多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误区,她们误以为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这导致了材料在使用价值上大打折扣。如,在“娃娃家”提供的玩具材料中,有些材料并非是幼儿的需要。有些教师精心在娃娃家的桌上设置一瓶美丽的花,但在游戏时却时常被幼儿推挤到地上而无人理睬。反而造成了游戏的杂乱无章。
三.游戏材料功能单一。
随着幼儿园的环境设置日趋齐全,先进,许多玩具也变得逼真,完善起来,同时也带来了功能单一,缺乏可变性的不足。如娃娃家从厨房设备到家用电器,家具应有尽有。小小医疗箱,药瓶,x光片样样齐全。如此丰富,逼真的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呢?让我们通过两个中班的同一主题角色游戏的记录作了一番分析:
班级
中一班
中二班
玩具材料
仿真小家具,茶杯,碗,公事包等;
圆形插片,瓶盖,有色纸,小木棍,仿真碗,小圆桌,公式包,仿真小家具等;
游戏情节
1妈妈做早饭,端着几碗粥出来,爸爸喝完粥,拿起公式包上班去了。
2妈妈买完菜,开始在家打扫卫生,整理家具。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被使用过。
3爸爸下班回来,两人一起洗菜烧菜,然后全家一起用餐
1妈妈做早饭,将小纸捏成团做成小馒头。爸爸拿起报纸看报纸。爸爸吃完馒头,送娃娃去幼儿园。
2外公来做客,妈妈忙着烧饭煮菜,用各色小纸做成了各种丰富的小菜。爸爸看到外公年纪大了,忙给外公做了个拐杖。
3妈妈将小娃娃接回来,爸爸用小插片做了个大蛋糕,把木棍当作蜡烛给娃娃过生日,全家还一起唱生日歌。
由此可以看出,中一班的材料虽然具体形象但功能单一,幼儿反而满足与简单的重复操作,游戏情节也较简单。而中二班的大多数具有开放性,可代替性,灵活性,幼儿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增加,游戏情节显得丰富。
下面我就针对种种误区提出以下见解: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玩具材料时,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幼儿的认知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起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玩具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是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还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的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而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的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以上实验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玩娃娃家也似乎是流水线一样地完成了一天的事。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医院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如以上实验中,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年幼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游戏行为。而对于一般废旧物品或材料,尽管有较高的智力发展价值,来源上比较广泛,经济上也比较节约,但需要幼儿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组织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给幼儿时,应主义根据幼儿象征性水平的差异,选定游戏材料的性质。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材料的变化性。如,废旧的笔管可作“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作吸管给客人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新旧材料应具一定的比例和变化。
我们曾在两个同年龄班的角色游戏中投入不同比例新旧材料,幼儿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新旧材料比例
1:1
2:1
1:2-3
1:7-10
1:15-20
对新材料的关注程度
很关注
非常关注
较关注
关注
一般
幼儿游戏的表现
能交替使用新旧材料
重视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频率较高
在摆弄新材料的同时,会创造性地运用旧材料
较关注新材料的玩法,但与旧材料配合使用较少
忽视新材料,只有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并使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新旧材料的数量相等,幼儿互相商量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当新旧材料的比例在1:2或1:2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年,幼儿容易创造性的使用新旧材料。如在“医院”主题中,教师投入放大镜,小公共汽车以后,新的主题“食品检验所”和“流动采血车”便产生了。幼儿还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的新意义:放大镜不仅用于看“病人”的五官,还用来检查食物是否新鲜。医疗小器械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可以为爱血献爱心活动服务。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新旧玩具比例在1:10时,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极端现象,从而阻碍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五.教师应适时投放材料。
有些教师投放材料时只顾投放而不能及时拿走旧材料,也会导致新旧材料比例失调而使动态变化不明显,从而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动机。
我曾在某大班做过一个比较。同样的游戏主题,前三天提供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幼儿各个玩得很开心,情绪稳定,游戏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后三天又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们的情绪就不稳定了,以前的游戏材料还“余趣未尽”,面对那么多的材料,幼儿一会儿想玩这个游戏,一会儿又想玩那个游戏,甚者还有仍砸玩具得现象。幼儿容易分心,游戏时间也很短。
因此,教师应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不同年龄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徐老师: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正是目前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科学区(发现区和自然角)中的材料(包括工具)而言,对幼儿的探究发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您的问题基本集中在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主要涉及同种材料的层次性、不同材料间的联系与层次性、不同幼儿感兴趣的不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要理清这些“关系”问题,需要对材料的结构与投放方式、幼儿的兴趣需求与关键经验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关于材料的结构和逻辑联系
“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教育中的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如,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这几种材料集合起来,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关系,即磁铁和某些金属(铁、镍)能发生作用,和另一些金属(铜)则不能,这便是磁铁的特性。此外,材料之间还有外在的或“赋予”的关系,假如我们面前摆放着树叶、口红、硬币、锥子、瓶盖、饼干、皮带等材料,它们之间不能发生什么相互作用去揭示任何自然现象,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可以给它们强加上一个关系,如按天然的、人造的,或按动物、植物、矿物,或考虑它们都是固体等把它们加以分类。一旦为一组物体建立起一个分类标准,这组物体之间也就有了一种关系。可见,结构可以指一种内在的关系的形式(属于全体),也可以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强加给一组物体)。
为了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我们强调为幼儿提供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物体和材料发现各种关系,获得有关经验。一般来说,幼儿通过探究和操作常见的各种材料,会发现三种最主要的关系:材料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质地、弹性等,幼儿只有在了解材料的基本特性之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到各种材料之间的差异;材料的变化,有些材料制成的物体可以通过压扁、弯曲、拧、伸长等过程变形,有些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等;重要的相互关系.如沉浮、生锈、摩擦力、磁力等物体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特点。依据这种基本关系的线索,我们要研究并清楚地知道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所具有的结构及其所蕴涵的具体关系,以及幼儿在探究和操作这些材料时发现这些关系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着幼儿认识水平的发展进程。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有些关系会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有些关系则不会;有些关系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呈现出层次性,在同一年龄段则可能大致相同。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材料都要有结构,结构也可以说是某种逻辑联系,但不一定都呈现出层次,因此也没有必要所有的材料都追求层次性,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
所谓“层次”,是指“事物的次序,排列先后的顺序”。您在案例中提到在探究磁铁时投放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实际上,有关磁铁的探究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层次。幼儿通过探究会发现磁铁的属性:能吸引金属制成的物品,但不是所有的金属;具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磁力是可变的。我们可以组织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不同的活动需要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但这些活动并没有绝对固定的先后顺序。幼儿对颜色的探究则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先后顺序,当我们为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的液体,让幼儿自由操作和发现时,他们会先后发现以下几种主要的关系:两种颜色混合生成新的颜色,发现固定的搭配关系,发现深浅与量的关系。幼儿面对三种基本颜色的液体,他们最想做、最先做的事就是混合,把各种颜色放在一起搅拌、添加、覆盖等,这个过程持续很长时间,从中他们感知到了颜色混合可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特性。此后,他们才可能注意到固定的搭配,再后来,才可能去探究颜色深浅与量的关系。
在自然角中,我们也可以把动植物及种植、养护所需要的物品都看作材料,这就是广义的材料。我们给幼儿呈现的动植物也应有一定的结构,但并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因为这些材料展现给幼儿的是一种植物或动物生长的过程、需要的条件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的多样性。
关于材料的呈现方式
材料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否引导幼儿逐渐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关系。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材料呈现方式:
开放性呈现。科学发现区(及科学发现室)和自然角的各种材料一般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呈现。在这种呈现方式下.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各种材料。面对同样的材料,幼儿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操作、发现和感受到事物不同的特点和关系。这种呈现方式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并提供进一步的引导。值得注意的是。以开放的方式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是经过教师仔细研究、斟酌和选择的,是结构好了的,而不是随意投放的。教师对幼儿操作各种材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能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等都应有充分、明确、清楚的预想,以便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设想,有更多的发现。
按明确的主题或任务投放材料。教师也常常会采用一种有“主题”和“任务”的投放材料的做法。如为了引发幼儿的技术制作活动,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幼儿做娃娃或做汽车,在固定的科学发现区或手工区按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主要工具三大类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幼儿在这些材料范围内选择。教师也可以给幼儿提出某个具体问题或任务,让幼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材料,尝试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分为两部分:构成问题或任务的材料,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能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暗示和线索。
材料的投放构成问题情境。
使材料具有适宜的结构,并使其构成一个问题情境呈现在幼儿面前,这将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如,“种在石头、沙子、锯末和土里的四盆种子.谁先发芽?谁长得壮?”“我们借助于磁铁,从玻璃缸外面能把哪些东西取出来?”等等。
分层呈现材料。我们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地探究和发现,努力让他们体验人类的科学探究与发现,重演科学的历史,关键是要给幼儿一种处于科学家地位的感觉,给幼儿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而这种重演是让他们简约式地重演,让他们在半小时或稍长的时间里做到第一个发现者用了许多星期甚至许多年才做到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分层投放材料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的发现由很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知识经验。
通过材料在幼儿的兴趣和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在科学区,努力使材料具有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但结构不仅限于层次,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同种材料的
结构可能会表现出由浅入深的顺序性、渐进性,而不同材料之间的结构可能揭示某种关系,也可能呈现某种现象。因此,不必刻意追求一种实验与另一种实验、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材料与另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材料之间的联系。
您在文中提到了“感知声音和感知光的实验间无法建立逻辑性联系”的困惑,事实上,声音和光是有联系的,它们同属于“物质和物理科学”的范畴,都是一种能量存在的形式,都可以在介质中传播,但又有许许多多的不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无法建立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为幼儿提供探究材料时,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种逻辑联系。
同时.我们既要尊重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又要关注幼儿获得必要的关键经验。您在文中提到,“有的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感兴趣,有的幼儿却对动植物的生长感兴趣。在这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材料之间很难建立逻辑性和层次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的探究积累的是关于地球物质特性的关键经验。对动植物生长的探究积累的是关于生命特征的关键经验,这两方面的关键经验对幼儿来说都是应该获得的。因此,教师首先耍支持幼儿在其各自的兴趣点上j围绕着关键经验进行充分的探究,在探究告一段落后。再采用主题或任务式、或问题情境式等生动有趣的材料呈现方式,激发幼儿对其他内容的关注。当两组幼儿都对自然材料和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可以建立两者的联系。如.请幼儿探究“植物在土里、沙子里、石头里,哪里会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水吗?”等等。从而将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作为植物生长的条件,与植物的生长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总之。科学区的材料是复杂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在幼儿的兴趣和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了解和把握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并物化在适宜的材料及其结构之中,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同时,要能够判断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所蕴涵和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挥究和发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占兰
区域中如何体现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我想就实践中碰到的几点困惑请教于您。
在区域创设中,为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我们班尝试了分层次投放材料的方法。在针对同一性质材料进行层次性投放时.效果不错。如探究磁铁时,我们投放攀。“试一试磁铁能做什么”、“记下来磁铁能吸哪些金属”、“好玩的磁铁游戏”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促进了幼儿对磁铁属性的认识.并在不同层次上促进了幼儿新经验的形成。但幼儿的兴趣是多样的,况且仅通过同一种性质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不同.陛质材料之间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投放,期望在不同胜质材料之闻也建立一种联系,以利于幼儿对新经验的整合。
在尝试不同陡质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时,我们首先考虑到每个区域的核心教育价值,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在各材料间建立一种层次性联系。如在数学医,我们在材料投放中考虑到数量对应和排序练习,数量对应重点在4、5的练习.也相应地进行了数量的排序,如4朵红花、5朵绿花的数量的排序.这样就在数量对应和排序之间以数量为连接点.在两种不丽性质材料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但我们也遇到了以下困惑。
在数学区中数学概念的逻辑性最强以比较容易按难易程度在材料间建立一种联系,但在其他的区域如科学区,许多科学现象的教育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如声音的感知、实验,和光的感知、实验间就无法建立一种逻辑性联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不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呢.还是应该努力建立一种层次性的关系?
区域材料的投放往往要照顾到小组幼儿兴趣的需要,而幼儿的兴趣是多方面、个性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投放的材料更难以在材料间建立一种联系。如同样在科学区,有的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感兴趣,有的幼儿则对动植物的生长感兴趣.在这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材料之闯很难建立一种逻辑性和层次性遇到这种闷题,是尊重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呢,还是应该努力建立一种材料的内在联系?
我个人认为,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区域材料的投放有利于幼儿在各种经验中建立一种内在联系这样能加速幼儿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使之变成自己能力结构中的一部分.但在不同性质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方面有没有科学的准则呢?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徐兴芳
导读: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新入园托、小班幼儿开展游戏,投放哪些玩具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玩具材料投放的依据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托、小班幼儿最接近的生活范围,以及该范围内的典型经验,是教师投放玩具材料的直接参照。如:“家庭”、“汽车”和“医院”是幼儿最接近的生活范围,“喂娃娃和烧饭”是家庭主题中的典型经验,“打针”是医院主题中的典型经验,“开车”是汽车主题中的典型经验,相关的玩具材料围绕这些主题呈现,就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游戏,材料投放有何区别?怎样才能适宜?
答: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表征、合作、构造、规则等行为水平随之提高。因此,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水平层次上的差异。一般来说,形象化玩具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低结构的材料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但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同一年龄的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并不绝对同步,所以材料的投放除了有年龄上的差异更要考虑材料的弹性化,考虑同样的材料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潜在功能。
在同一游戏时段内,只投放同种类型的玩具好,还是投放几种类型的玩具好?
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然而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同一游戏时间段内,幼儿游戏常常是既有表征行为、又有构造行为、还有合作行为与规则行为,游戏行为很少孤立的出现。如:一个幼儿用“雪花片”搭个“吸尘器”,然后,提着吸尘器到处吸灰尘。这里既有“构造游戏”又有“角色游戏”。所以,教师应该为每一个不同兴趣、不同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准备可供选择的游戏材料,而不是按照成人的分类标准来组织游戏。
游戏主题环境是否需要预先固定?
小年龄班幼儿开展游戏需要在某一个阶段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主题环境的预先布置,即固定的空间、固定的玩具材料,有利于幼儿熟悉游戏环境,使他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满足游戏的需要。但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环境的构建应逐渐转向以幼儿为主,游戏主题和内容由幼儿自主决定。
游戏中玩具材料的投放方式一般有哪些?那种方式最好?
游戏中玩具材料投放的放式有多种多样。
从游戏时间上看,可以在游戏开始以前投放和游戏过程中投放,前者依据昨天的游戏情况,后者依据当天游戏过程中产生的新需要;
从材料对幼儿发展的功能看,可考虑区隔空间分类投放,既可依据发展的领域,也可依据课程的领域;
从幼儿发展的主体意识出发,可以将各种材料集中投放,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行选择材料,自行搭配材料。
材料的投放方式是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需要的。
游戏材料是一种媒介、一种符号,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作用并不会“自我凸显”,只有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游戏材料的“隐形”作用才能凸显,幼儿才能从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继而发挥材料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甚至还存在一定误区。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
一、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游戏材料价值理解的歪曲,当前一些教师在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时存在一定的误区。
1.追求游戏材料摆放的秩序感
案例1:“超市”的幼儿正在玩游戏。教师走向超市,指着贷架最下端一层放着的篮子:“不对,想想看,我们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篮子是放在收银台旁边,是吧!”“超市”工作人员把贷架底端的篮子拿出来,但是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教师继续问道:“篮子是放在贷架上的吗?”超市工作人员回答说:“不是。"教师说:“那应该放在哪里?”“收银台。”“对了,篮子应该放在那边,不是放在这里。”教师说完离开,“超市”工作人员又把篮子放在贷架上,对客人说:“这里比较好拿。”
案例l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很关注游戏材料是否摆放整齐,而教师对此类问题所作的指导,幼儿基本是忽视的。当幼儿开始游戏时,许多教师就像巡逻员一样到各个游戏区检查幼儿是否摆放好游戏材料。关注游戏材料摆放的整齐度,说明该教师非常重视游戏活动呈现出的秩序感。如果教师强调的整齐性、秩序感没有打断幼儿的游戏行为,没有违背幼儿的游戏意愿,只要教师指导方式恰当,这种秩序感的培养有其合理性。但是,案例l中教师以打断幼儿的游戏为代价,要求幼儿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将材料摆放整齐之后再开始玩游戏,则是本末倒置了。
案例2:教师发现小舞台的材料柜上掉了一个发箍。教师说:“这是谁的啊,掉到地上了?”女孩将发箍捡起来和乐器一起放在柜子的第一层。教师问:“乐器和发箍是一类的吗?”女孩将发箍放到第二层,虽然第二层已经放满了物品。教师满意地点头。这时,一名男孩走过来,将发箍重新放到第一层,说:“这个应该放在这里。”教师说:“为什么?”“因为这里(第二层)已经放不下了,上面(第一层就放了一个乐器——摇铃)很空,两个放在一起不会挤。”“那它们是一类的吗?”“不是,可是下面放不下了。”“一个是乐器,一个是发箍,不是一类的。"在教师多番“劝解”下,男孩把发箍放到拥挤的第二层。
教师追求材料摆放整齐的另一表现就是,关注游戏材料的分类摆放。分类摆放是隐藏在游戏材料中的教育资源,善于发掘这种教育资源,能将游戏与各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分类存在一定的标准,而教师的误区则是常常把这种标准单一化。如案例2中呈现的,男孩是根据空间的可容性来摆放物品,而教师则是根据物品种类进行摆放。幼儿的分类标准虽然看上去不如教师的分类标准来得规范可靠,可是角色游戏本身是创造性游戏,只要分类是合理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创造性的想法,而不是在观念上就认为幼儿的分类摆放欠缺科学性,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幼儿只会迫于教师的权威暂时妥协。
2.追求游戏材料使用的真实情况 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其创造性特征的莫过于对材料的假想与替代使用。据我们观察发现,当幼儿询问教师游戏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时,教师很少直接告知答案,基本都是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鼓励幼儿,充分给予自由想象的空间,支持幼儿对材料的假想使用。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些材料的使用却给予了限制范围。如教师常常规定“医院”的玩具不能搬到别的区域、“理发店”的工具只能在“理发店”里玩等。
教师对材料使用的指导还特别关注游戏服饰是否穿戴以及是否穿戴整齐。游戏服饰是游戏角色的外在象征,它能让幼儿体验到角色的归属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可以促进幼儿长时间地扮演这个角色。但是,服饰仅仅是角色的外在表征,并不能取代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体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能力的增强,有些幼儿往往并不在意是不是有游戏服饰。因此,当幼儿不想穿戴某种服饰时,教师不应当强迫幼儿必须穿戴服饰才能玩游戏。而对于游戏服饰是否应当穿戴整齐这一问题,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帮助幼儿把服装穿好,提醒幼儿穿戴整齐。但有些教师中断幼儿的游戏,只是让幼儿穿好服装的行为则是不可取的,如下面案例3所呈现的。
案例5:教师到“医院”,发现“医院”的幼儿衣服没有穿戴整齐。教师说:“现在衣服穿得最整齐的是谁?东东,检查你的扣子啊,如果歪了就不整齐了。笑笑,你要检查你的领子。”东东放下手上的听诊器,把医生衣服的扣子努力地扣好,笑笑把竖起来的领子翻好。教师看到男孩在扣扣子的时候总是没把扣子对整齐,对男孩说:“顺着摸,检查看看对不对了!”教师又说:“其他人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穿好没有!”“医院”的几名幼儿只好停下手上的活动,将衣服都穿好。
在案例3的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将自己掌握的日常生活经验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忽略了幼儿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忽略幼儿与游戏材料所进行的创造互动。久而久之,幼儿除了被动地复制现实生活,没有自己对材料的直接感知,根本不可能产生游戏的愉悦。因此,要想幼儿进行真正的游戏,教师就要思考游戏材料赋予幼儿的真正意义,以富有成效地促进幼儿投入地游戏。
二,教师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关键 结合以上一些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抓住指导幼儿使用材料的重点 游戏材料的指导不是强调材料摆放的整齐度或者材料使用的秩序感,而是幼儿对材料的创造性“把玩”。真正的游戏不怕“乱”,教师关注的秩序感反而无形之中给予幼儿压力,让幼儿害怕自己的“捣乱”把玩具弄坏,害怕自己的“玩闹”把教室弄乱。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经常肯定幼儿对材料的离奇想象,若非幼儿求助,尽量减少自身的介入;关注评价的价值,强调游戏分享的激励机制,鼓励幼儿在游戏评价环节中大胆陈述关于材料使用的想法与观点。
2.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大小与外形,要符合年龄特点。据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提供的服饰过于成人化,如围裙、医生服装、导游的扬声器等,基本就是将废旧的材料清洁之后直接投放,而没有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改造。以“围裙”为例,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围裙太大,幼儿围上围裙后甚至拖在地上。游戏中,常常看到幼儿拿着围裙求助教师,或是由于服饰穿戴问题而浪费宝贵的游戏时间。因此,教师尽量提供合乎幼儿身材大小的、易操作的材料而非将成人废弃不用的物品直接进行投放,避免幼儿为穿戴游戏服饰而浪费游戏时间或者因为材料的不易操作而终止游戏。
3.善于观察材料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教师要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哪些游戏行为,观察丰富幼儿的游戏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并及时投放。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当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游戏情节得不到发展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提供的游戏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喜欢《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材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