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12-16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如果你是一名幼师,你会开展什么幼儿园游戏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中蕴藏着教育的契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改变“检查者”的身份,从片面关注幼儿是否会使用材料等问题,转移到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漫画中国网 供图

游戏材料的设计与提供是幼儿游戏的基本保障,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探索材料而形成经验。在游戏中幼儿有着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体验和感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如果材料提供层次不明、忽视幼儿年龄特征,就会降低幼儿积极操作材料的兴趣,阻碍幼儿深入地参与区域游戏。 

教师提供材料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和提供既能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又能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材料。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既能提高游戏开展的效果、又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师在游戏材料提供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逐步增加材料数量 

关于材料的数量,教师首先要保持现有游戏材料适宜的数量。许多幼儿园对材料提出了量化要求,于是有的教师片面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导致幼儿忙于摆放物品,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而减少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甚至不交往。如中大班超市游戏中摆放的奶盒、矿泉水瓶多达20几个,放满了两个篮子,而真正供幼儿选择的其他瓜果蔬菜却太少,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游戏应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过多的材料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干扰幼儿的游戏,影响了幼儿在交往、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过少的材料又导致幼儿争抢玩具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观望,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在保持材料适宜数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需求,逐步增加材料数量。在活动区,游戏材料应处于不断变化中,不要最初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而是当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有需求,让幼儿有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定期在游戏区提供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点,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教师提供材料时不能只投不取(未拿走破旧的材料),导致材料变化不明显。 

例如:“加工厂”游戏只是单纯做饼干、蛋糕之类的,久而久之,去“加工厂”玩的幼儿越来越少。教师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启发说:“夏天来了,我们的加工厂还可以做些什么东西呢?”孩子们说:“我想吃冷饮,那可以做冰棒、刨冰;还可以做蛋筒、糖葫芦……”于是相应的材料出现在加工厂里,一下子幼儿的兴趣又被调动了起来。 

适当调整材料比例 

首先,要保持新旧材料合适的比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 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兴趣放在了对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现象;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一些区域无人问津,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图书、部分蔬菜、奶盒破损严重,教师制作的包子、饺子等食物提供时间过长,幼儿对某些区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整了。 

其次,要保持成品与半成品的合适比例,这个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相适宜。例如小班成品的数量要多一些;半成品相对较少;而到了中大班,成品的数量逐渐减少,半成品的数量逐步加大,种类逐步增多。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成品材料数量也不能少于三分之一。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不变,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想法的改变,适当地调整。因为比例的不同,对幼儿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 

多种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游戏材料的运用是变幻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最大可能地挖掘材料的玩法,也鼓励幼儿去寻找教室里可替代的材料,只要游戏需要,凡是教室里的桌面玩具、教学辅助材料等都可以使用。这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并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与替代:教师可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同样一种材料做不同的事情。如冰棒棍,在医院里是体温表、压舌板,在娃娃家里是刀、梳子、勺子,在美工角又是绘画工具,根据特定的环境,发挥材料的效益。又如角色区的小朋友把操作区的珠子当“汤圆”,把科学区的七巧板块又当成了做点心的“刀”,泥工板当成了“扇子”,胶粒积木当成了“梅花桩”。每种材料在每个幼儿手里都有它不同的用途,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鼓励幼儿自制玩具:教师可提供半成品及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做玩具,给幼儿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想象任意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在玩医院的游戏时,需要一个挂盐水的瓶子,后来孩子们竟然想到运用科学角的连通器,师生一起自制了盐水瓶,当护士给病人挂盐水时,教师与孩子们都感到一种满足。 

使用游戏百宝箱:引导幼儿根据情节需要,自由在“百宝箱”内取自己想要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更新与制作。如布头、毛线头、果壳、鸡蛋壳、瓶盖等,幼儿可以用这些在成人眼中看来毫无用处的废旧材料,做出小汽车、民族娃娃、手表等,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游戏情节。百宝箱的提供是针对幼儿对原有游戏材料的不满足而设置,为幼儿提供了再一次选择适合自己材料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一个好的游戏环境应使材料处于不断的建构中,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使提供的游戏材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之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地吸引幼儿,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同时,教师应基于幼儿发展需要,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分层次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法,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或更换难度更大的材料,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快乐。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为幼儿成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适宜的游戏材料能够吸引幼儿专心操作,帮助其形成自我建构并获得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效果,对推动幼儿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和提供游戏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幼儿的发展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功效。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原则:

●游戏材料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具有无穷的探索欲望,游戏是幼儿探索未知的途径之一,因此,游戏材料首先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再不断去探索、验证。如在我们设计的游戏“快乐的捕风机”中,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包括扇子、羽毛和教师自制的捕风机等。我们利用捕风机中气流朝特定方向输送的原理,让幼儿自己扇动扇子,将装置内的羽毛送出排气口。在游戏中,当扇动扇子的力量不足时,羽毛就不容易飞出,如果用力过猛羽毛也不容易飞出,只有找到合适的力度才能完成游戏。

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完成游戏,我们在底座的通风口处加上了一块活动挡板,可控制风流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当幼儿在用相同的力的情况下,通风口的大小决定了羽毛飞出的速度。

通过对游戏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了游戏的竞争性,幼儿都兴致高昂地要比一比“谁的羽毛先飞出来”。而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们也逐渐了解了捕风机的原理。

●游戏材料要引发幼儿的精细动作

锻炼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用游戏材料时,我们也考虑到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如在游戏“看谁跳得高”中,我们在卷筒纸芯上绕上钓鱼线,然后做一个立体的小青蛙或者小兔子“站”在纸芯上。游戏时幼儿用手指转动棉签,绕紧钓鱼线后,再突然放手,看看小动物能跳多高。

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灵活度与绕线的圈数等相关,从而直接决定了游戏的胜负。可见,并不是越复杂的游戏材料才具有挑战性,简单的游戏材料经过教师的设计后,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游戏材料要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教师往往会通过增加游戏材料的新奇性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我们觉得游戏材料还要能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我们在设计游戏“潜水艇的秘密”时,为了配合游戏主题,设计了与众不同的环境,以刺激感官。我们以海盗船作为背景图,在空中悬挂起蜘蛛网,教师和幼儿一起戴上海盗帽,幼儿的脸上再画上两撇八字胡,就像即将去探险的“小海盗”。

首先幼儿将“潜水艇”(即瓶子)灌满水,使其沉到水底并拧紧盖子,然后用嘴对着瓶子上连接的管子吹气,将瓶子内的水通过另一端的管子排出,“潜水艇”就慢慢上浮。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在操作中探索“潜水艇”升降的秘密,而且他们就像“小海盗”一样完全沉浸在游戏氛围中,全身心地参与游戏。

游戏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想象、启发思考、动手操作,还能提供种种挑战,而幼儿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会获得无穷的快乐。在设计和提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物愈简,玩愈乐。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准备的材料和制订的规则简单一些,幼儿反而能玩得更快乐。

专家点评:

睿智地提供游戏材料

我们都知道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游戏材料会引发不同的游戏行为。于是,教师努力地在自主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尝试为小年龄幼儿提供形象逼真的模拟玩具——媒气灶、听诊器等,旨在引导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联想;我们还为大年龄幼儿提供盒子、绳子、雪花片等材料,以鼓励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寻找、变换各种材料,充分表现各自的游戏主题和情节。在结构游戏中,我们为大年龄幼儿提供插塑等材料,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在沙水游戏中,我们添加一些科学探索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建构、想象和探索游戏,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

其实,一位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还远远不止这些。除了上述的自主游戏外,为了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教师还会兢兢业业地为幼儿准备一份份个别化操作材料。如为了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我们提供了“找影子”的材料;为了发展幼儿的手腕转动能力,我们手把手地教幼儿将报纸卷成“金箍棒”;为了巩固幼儿图形配对的能力,我们拿出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我们期待这些材料能“承载”着幼儿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彼岸”,却不料幼儿常常会毫不领情地摇头:“我不喜欢!”“我不想玩了!”

为什么教师认认真真设计的一份份游戏材料得不到幼儿的喜爱,反被幼儿毫不留情地置于脑后?《游戏材料的“一物多玩”——以泡沫拼接板为例》《为幼儿成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两篇文章让我们对教师如何设计与提供游戏材料有了崭新的认识与思考,尤其是文中的“快乐的捕风机”“翻骰子”“谁和谁好”“潜水艇的秘密”“搭房子”“洞洞墙”等游戏,或许可以让我们从中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原来,幼儿喜欢的、痴迷的、钟爱的是具有童趣的、能不断带来快乐的游戏材料。

所以,教师要多提供一些这样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能在过程中享受“玩起来”的乐趣,让幼儿能在每一次的不同经历中体验“跌宕起伏”的刺激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正实现“玩中学”,这才是体现游戏材料魅力所在的关键。

既然我们必须思考并着手为幼儿提供材料,那不妨多想想“游戏材料与幼儿的当前活动适合吗”“游戏材料的特征对幼儿行为的意义何在”“游戏材料能反复吸引幼儿吗”……或许这样的思考能使教师更睿智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使各种特征的游戏材料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 徐则民)

水上游戏材料的有效提供


在幼儿园开展水上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想使得幼儿水上游戏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科学有效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一、有针对性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化废为宝的水上游戏材料

诸如易拉罐、饮料瓶之类的废旧材料可通过取舍、添加等方法变成简单的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救救珠江母亲河》活动中,教师在废旧的AD酸奶瓶上加上了立体的大眼睛和鱼鳍,在瓶身上用多种色彩的即时贴点缀,使得这些本来不起眼的废旧瓶变成了一条条七彩的小鱼。

2.一物多玩的水上游戏材料

在自制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到多用性,尽量让一种材料可变化、可重组成多种玩法,给幼儿留有丰富的探索空间。例如:在小沙包外面包上一层七彩的防水布料,它就能在不同的水上游戏中变成不同的操作材料——在《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成了龙王的贡品;在《天鹅湖》水上游戏中变成了七彩的小珍珠;在《点虫虫》水上游戏中又变成了小虫卵……

3.与时俱进的水上游戏材料

水上游戏材料只有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需要何种水上游戏材料,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汤丸王》活动中,教师把一个个呼拉圈设计为一个个小碗,让小汤丸煮熟后在水中钻入小碗,练习潜水的技能。孩子们在熟练后逐渐变得厌倦,教师就及时地把一个个呼拉圈绑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碗,让他们练习连续潜水呼吸的技能。孩子们的兴趣被这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调动起来,焕发了继续游戏的热情。

二、有层次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不同年龄段,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能力的差异,尽可能适宜不同幼儿水上游戏的需要,例如下表:

层次 年龄段

小班

中班

大班

初级层次材料

道具材料简单

器材类材料组合

道具材料丰富

中级层次材料

(水面、水中) 操作类材料简单

(水面、水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开始复杂

(水面、冰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较复杂

高级层次材料

(水底) 操作类材料简单、单一

集体游戏材料开始多样

情节游戏类材料难度加大

注:道具材料为吹气道具、自制水上游戏道具等;器材类材料为浮板、水泡、呼啦圈、棒类等。

由表可见,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水上游戏活动中,提供的相应材料应有区别。例如:小班幼儿一般比较喜欢简单的操作类游戏材料,但不能合作;中班幼儿能够合作玩较复杂的操作类材料;而大班幼儿则喜欢将复杂的操作性游戏材料运用到游戏情节之中。

2.同一活动中,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教师要对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目标要求上逐步提高、操作难易程度上逐步加大,例如下表:

层次 活动内容

水中拾物

打水进行

水中拾物粘贴

初级层次材料

可浮材料水面

浮板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道具

中级层次材料

可漂浮材料水中

水球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游泳池边立面空间

高级层次材料

可沉材料水底

自选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互粘贴合作贴

由表可见,在同一个活动目标“水中拾物”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小班《采莲子》水上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三种莲子:第一种莲子是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初级层次);第二种莲子是小沙包球漂浮在水中(中级层次);第三种莲子是实心球沉在水底(高级层次)。幼儿可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莲子来参与游戏活动。

三、有变通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改变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深入探索

幼儿的游戏热情需要在适宜的情景中激发,为此,教师不仅要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热情的游戏情景,还要及时改变游戏情景以适宜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小班《莲娃娃》水上游戏中。教师把十个绿色的呼拉圈绑在一起,制成一个立体的大莲蓬,让莲娃娃们乘着小舟(荷叶)去采莲子(乒乓球)。在这样的情景中幼儿练习了水中行走,水中拾物的技能。随后教师提出了新的游戏要求:两个人玩或更多的人一起玩又可以怎样玩呢?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

2.改变材料的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材料和其他器材进行组合,从而生成出更多的玩法。例如:在大班《孙悟空大闹龙宫》水上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一支巨型的定海神针,并加入了滑轮设计,使得游戏材料与道具材料相结合,并让幼儿利用金箍棒与其他器材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3.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发更多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器材位置改变后有哪些玩法。例如:在中班《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针对闹海的主题情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条活动巨龙,它们既可以是虾兵蟹将的活动器械,也可以是承载贡品的载体,从而丰富了游戏活动。

浅议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


一。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布置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班幼儿的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游戏材料时随意,主观。甚至为了图省事,看到隔壁大班开展的主题有声有色,就在自己小班里也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希望本班幼儿也能出现类似的主题,但结果并没有如愿。幼儿只对其中的小部分游戏感兴趣。这是因为小班幼儿往往满足于游戏的动作,而很少考虑材料间的联系。

二.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需要,缺乏合理性。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但是很多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误区,她们误以为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这导致了材料在使用价值上大打折扣。如,在“娃娃家”提供的玩具材料中,有些材料并非是幼儿的需要。有些教师精心在娃娃家的桌上设置一瓶美丽的花,但在游戏时却时常被幼儿推挤到地上而无人理睬。反而造成了游戏的杂乱无章。

三.游戏材料功能单一。

随着幼儿园的环境设置日趋齐全,先进,许多玩具也变得逼真,完善起来,同时也带来了功能单一,缺乏可变性的不足。如娃娃家从厨房设备到家用电器,家具应有尽有。小小医疗箱,药瓶,x光片样样齐全。如此丰富,逼真的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呢?让我们通过两个中班的同一主题角色游戏的记录作了一番分析:

班级

中一班

中二班

玩具材料

仿真小家具,茶杯,碗,公事包等;

圆形插片,瓶盖,有色纸,小木棍,仿真碗,小圆桌,公式包,仿真小家具等;

游戏情节

1妈妈做早饭,端着几碗粥出来,爸爸喝完粥,拿起公式包上班去了。

2妈妈买完菜,开始在家打扫卫生,整理家具。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被使用过。

3爸爸下班回来,两人一起洗菜烧菜,然后全家一起用餐

1妈妈做早饭,将小纸捏成团做成小馒头。爸爸拿起报纸看报纸。爸爸吃完馒头,送娃娃去幼儿园。

2外公来做客,妈妈忙着烧饭煮菜,用各色小纸做成了各种丰富的小菜。爸爸看到外公年纪大了,忙给外公做了个拐杖。

3妈妈将小娃娃接回来,爸爸用小插片做了个大蛋糕,把木棍当作蜡烛给娃娃过生日,全家还一起唱生日歌。

由此可以看出,中一班的材料虽然具体形象但功能单一,幼儿反而满足与简单的重复操作,游戏情节也较简单。而中二班的大多数具有开放性,可代替性,灵活性,幼儿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增加,游戏情节显得丰富。

下面我就针对种种误区提出以下见解: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玩具材料时,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幼儿的认知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起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玩具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是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还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的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而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的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以上实验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玩娃娃家也似乎是流水线一样地完成了一天的事。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医院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如以上实验中,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年幼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游戏行为。而对于一般废旧物品或材料,尽管有较高的智力发展价值,来源上比较广泛,经济上也比较节约,但需要幼儿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组织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给幼儿时,应主义根据幼儿象征性水平的差异,选定游戏材料的性质。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材料的变化性。如,废旧的笔管可作“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作吸管给客人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新旧材料应具一定的比例和变化。

我们曾在两个同年龄班的角色游戏中投入不同比例新旧材料,幼儿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新旧材料比例

1:1

2:1

1:2-3

1:7-10

1:15-20

对新材料的关注程度

很关注

非常关注

较关注

关注

一般

幼儿游戏的表现

能交替使用新旧材料

重视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频率较高

在摆弄新材料的同时,会创造性地运用旧材料

较关注新材料的玩法,但与旧材料配合使用较少

忽视新材料,只有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并使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新旧材料的数量相等,幼儿互相商量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当新旧材料的比例在1:2或1:2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年,幼儿容易创造性的使用新旧材料。如在“医院”主题中,教师投入放大镜,小公共汽车以后,新的主题“食品检验所”和“流动采血车”便产生了。幼儿还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的新意义:放大镜不仅用于看“病人”的五官,还用来检查食物是否新鲜。医疗小器械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可以为爱血献爱心活动服务。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新旧玩具比例在1:10时,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极端现象,从而阻碍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五.教师应适时投放材料。

有些教师投放材料时只顾投放而不能及时拿走旧材料,也会导致新旧材料比例失调而使动态变化不明显,从而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动机。

我曾在某大班做过一个比较。同样的游戏主题,前三天提供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幼儿各个玩得很开心,情绪稳定,游戏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后三天又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们的情绪就不稳定了,以前的游戏材料还“余趣未尽”,面对那么多的材料,幼儿一会儿想玩这个游戏,一会儿又想玩那个游戏,甚者还有仍砸玩具得现象。幼儿容易分心,游戏时间也很短。

因此,教师应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不同年龄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材料的结构与层次――聚焦科学区


徐老师: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正是目前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科学区(发现区和自然角)中的材料(包括工具)而言,对幼儿的探究发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您的问题基本集中在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主要涉及同种材料的层次性、不同材料间的联系与层次性、不同幼儿感兴趣的不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要理清这些“关系”问题,需要对材料的结构与投放方式、幼儿的兴趣需求与关键经验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关于材料的结构和逻辑联系

“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教育中的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如,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这几种材料集合起来,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关系,即磁铁和某些金属(铁、镍)能发生作用,和另一些金属(铜)则不能,这便是磁铁的特性。此外,材料之间还有外在的或“赋予”的关系,假如我们面前摆放着树叶、口红、硬币、锥子、瓶盖、饼干、皮带等材料,它们之间不能发生什么相互作用去揭示任何自然现象,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可以给它们强加上一个关系,如按天然的、人造的,或按动物、植物、矿物,或考虑它们都是固体等把它们加以分类。一旦为一组物体建立起一个分类标准,这组物体之间也就有了一种关系。可见,结构可以指一种内在的关系的形式(属于全体),也可以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强加给一组物体)。

为了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我们强调为幼儿提供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物体和材料发现各种关系,获得有关经验。一般来说,幼儿通过探究和操作常见的各种材料,会发现三种最主要的关系:材料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质地、弹性等,幼儿只有在了解材料的基本特性之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到各种材料之间的差异;材料的变化,有些材料制成的物体可以通过压扁、弯曲、拧、伸长等过程变形,有些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等;重要的相互关系.如沉浮、生锈、摩擦力、磁力等物体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特点。依据这种基本关系的线索,我们要研究并清楚地知道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所具有的结构及其所蕴涵的具体关系,以及幼儿在探究和操作这些材料时发现这些关系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着幼儿认识水平的发展进程。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有些关系会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有些关系则不会;有些关系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呈现出层次性,在同一年龄段则可能大致相同。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材料都要有结构,结构也可以说是某种逻辑联系,但不一定都呈现出层次,因此也没有必要所有的材料都追求层次性,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

所谓“层次”,是指“事物的次序,排列先后的顺序”。您在案例中提到在探究磁铁时投放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实际上,有关磁铁的探究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层次。幼儿通过探究会发现磁铁的属性:能吸引金属制成的物品,但不是所有的金属;具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磁力是可变的。我们可以组织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不同的活动需要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但这些活动并没有绝对固定的先后顺序。幼儿对颜色的探究则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先后顺序,当我们为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的液体,让幼儿自由操作和发现时,他们会先后发现以下几种主要的关系:两种颜色混合生成新的颜色,发现固定的搭配关系,发现深浅与量的关系。幼儿面对三种基本颜色的液体,他们最想做、最先做的事就是混合,把各种颜色放在一起搅拌、添加、覆盖等,这个过程持续很长时间,从中他们感知到了颜色混合可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特性。此后,他们才可能注意到固定的搭配,再后来,才可能去探究颜色深浅与量的关系。

在自然角中,我们也可以把动植物及种植、养护所需要的物品都看作材料,这就是广义的材料。我们给幼儿呈现的动植物也应有一定的结构,但并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因为这些材料展现给幼儿的是一种植物或动物生长的过程、需要的条件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的多样性。

关于材料的呈现方式

材料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否引导幼儿逐渐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关系。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材料呈现方式:

开放性呈现。科学发现区(及科学发现室)和自然角的各种材料一般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呈现。在这种呈现方式下.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各种材料。面对同样的材料,幼儿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操作、发现和感受到事物不同的特点和关系。这种呈现方式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并提供进一步的引导。值得注意的是。以开放的方式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是经过教师仔细研究、斟酌和选择的,是结构好了的,而不是随意投放的。教师对幼儿操作各种材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能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等都应有充分、明确、清楚的预想,以便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设想,有更多的发现。

按明确的主题或任务投放材料。教师也常常会采用一种有“主题”和“任务”的投放材料的做法。如为了引发幼儿的技术制作活动,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幼儿做娃娃或做汽车,在固定的科学发现区或手工区按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主要工具三大类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幼儿在这些材料范围内选择。教师也可以给幼儿提出某个具体问题或任务,让幼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材料,尝试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分为两部分:构成问题或任务的材料,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能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暗示和线索。

材料的投放构成问题情境。

使材料具有适宜的结构,并使其构成一个问题情境呈现在幼儿面前,这将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如,“种在石头、沙子、锯末和土里的四盆种子.谁先发芽?谁长得壮?”“我们借助于磁铁,从玻璃缸外面能把哪些东西取出来?”等等。

分层呈现材料。我们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地探究和发现,努力让他们体验人类的科学探究与发现,重演科学的历史,关键是要给幼儿一种处于科学家地位的感觉,给幼儿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而这种重演是让他们简约式地重演,让他们在半小时或稍长的时间里做到第一个发现者用了许多星期甚至许多年才做到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分层投放材料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的发现由很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知识经验。

通过材料在幼儿的兴趣和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在科学区,努力使材料具有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但结构不仅限于层次,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同种材料的

结构可能会表现出由浅入深的顺序性、渐进性,而不同材料之间的结构可能揭示某种关系,也可能呈现某种现象。因此,不必刻意追求一种实验与另一种实验、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材料与另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材料之间的联系。

您在文中提到了“感知声音和感知光的实验间无法建立逻辑性联系”的困惑,事实上,声音和光是有联系的,它们同属于“物质和物理科学”的范畴,都是一种能量存在的形式,都可以在介质中传播,但又有许许多多的不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无法建立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为幼儿提供探究材料时,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种逻辑联系。

同时.我们既要尊重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又要关注幼儿获得必要的关键经验。您在文中提到,“有的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感兴趣,有的幼儿却对动植物的生长感兴趣。在这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材料之间很难建立逻辑性和层次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的探究积累的是关于地球物质特性的关键经验。对动植物生长的探究积累的是关于生命特征的关键经验,这两方面的关键经验对幼儿来说都是应该获得的。因此,教师首先耍支持幼儿在其各自的兴趣点上j围绕着关键经验进行充分的探究,在探究告一段落后。再采用主题或任务式、或问题情境式等生动有趣的材料呈现方式,激发幼儿对其他内容的关注。当两组幼儿都对自然材料和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可以建立两者的联系。如.请幼儿探究“植物在土里、沙子里、石头里,哪里会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水吗?”等等。从而将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作为植物生长的条件,与植物的生长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总之。科学区的材料是复杂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在幼儿的兴趣和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了解和把握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并物化在适宜的材料及其结构之中,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同时,要能够判断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所蕴涵和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挥究和发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占兰

区域中如何体现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我想就实践中碰到的几点困惑请教于您。

在区域创设中,为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我们班尝试了分层次投放材料的方法。在针对同一性质材料进行层次性投放时.效果不错。如探究磁铁时,我们投放攀。“试一试磁铁能做什么”、“记下来磁铁能吸哪些金属”、“好玩的磁铁游戏”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促进了幼儿对磁铁属性的认识.并在不同层次上促进了幼儿新经验的形成。但幼儿的兴趣是多样的,况且仅通过同一种性质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不同.陛质材料之间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投放,期望在不同胜质材料之闻也建立一种联系,以利于幼儿对新经验的整合。

在尝试不同陡质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时,我们首先考虑到每个区域的核心教育价值,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在各材料间建立一种层次性联系。如在数学医,我们在材料投放中考虑到数量对应和排序练习,数量对应重点在4、5的练习.也相应地进行了数量的排序,如4朵红花、5朵绿花的数量的排序.这样就在数量对应和排序之间以数量为连接点.在两种不丽性质材料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但我们也遇到了以下困惑。

在数学区中数学概念的逻辑性最强以比较容易按难易程度在材料间建立一种联系,但在其他的区域如科学区,许多科学现象的教育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如声音的感知、实验,和光的感知、实验间就无法建立一种逻辑性联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不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呢.还是应该努力建立一种层次性的关系?

区域材料的投放往往要照顾到小组幼儿兴趣的需要,而幼儿的兴趣是多方面、个性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投放的材料更难以在材料间建立一种联系。如同样在科学区,有的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感兴趣,有的幼儿则对动植物的生长感兴趣.在这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材料之闯很难建立一种逻辑性和层次性遇到这种闷题,是尊重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呢,还是应该努力建立一种材料的内在联系?

我个人认为,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区域材料的投放有利于幼儿在各种经验中建立一种内在联系这样能加速幼儿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使之变成自己能力结构中的一部分.但在不同性质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方面有没有科学的准则呢?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徐兴芳

建构室的空问布局和材料提供


为了满足幼儿对于建构空间的需求,我园除了在班级中设立建构区外,还专门创设了专用建构室。如何对建构室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投放哪些建构材料比较适宜……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合理的空间布局,保障建构空间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创设了班级建构区和专用建构室,对建构游戏的时间进行了具体安排(见右表)。一开始我们将60平方米大小的专用建构室平均分为三个区,即单元积木区、接插木制积木区、插塑积木区。

我园建构游戏时间安排

小班

中班

大班

班级建构区(个别)

每天40分钟

一周三次,每次40分钟

一周三次,每次40分钟

专用建构室(集体)

一周两次,每次40分钟

三周一轮,每轮每天1小时

三周一轮,每轮每天1小时

●问题

初入建构室,幼儿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每天都快乐地投入到建构游戏中。但不久之后,各种声音开始出现:“你怎么总是把我搭的作品碰倒?”“我想在马路上安装红绿灯,可是没有材料,怎么办?”“我也想玩单元积木,但是人满了,真没劲!”……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在建构室里的冲突越来越多。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建构室的空间布局不能满足个别幼儿的选择需求;建构室内缺乏辅助制作区,使幼儿无法进一步丰富建构作品。

●策略

1.重新划分建构室:我们将建构室重新分为四个区,即单元积木区、接插木制积木区、插塑积木区和辅助制作区。同时增加一定的规则暗示,如在距离积木框摆放处20厘米的地方贴上即时贴,作为幼儿拿取积木走动时的通道。

2.设立辆助制作区:根据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的替代意识,我们特别在建构室中开辟出辅助制作区,投放各种辅助材料,如各种瓶子、罐子、包装纸和剪刀等。

3.合理分配各区域空间:单元积木区是大多数幼儿喜欢的区域,而辅助制作区只为满足个别幼儿在建构中的需要。因此,我们对各区域空间大小进行合理分配,如单元积木区最大有25平方米,而辅助制作区只有5平方米。

●反思

经过调整后,幼儿不断为建构主题注入新的内容,建构中的合作行为也越来越多。可见,建构室空间的合理布局决定着幼儿建构行为中冲突出现的频率。教师应仔细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调整,使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更自主、自由。

二、适宜的建构材料,满足建构需要

通过“建构材料的配置和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幼儿对各种建构材料的喜好。根据建构室的空间布局,我们最初投放的建构材料包括:单元积木(一套)、接插木制积木(一套)、雪花片(两种规格各两箱)、乐高玩具(四箱)、管子积木(两箱)、迷你家具接插积木(一套)、迷你房子接插积木(四套)。

●问题

面对不同的建构材料,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问题:“我要长方体单元积木搭马路,怎么没有了?”“这是什么形状的积木,可以搭什么?”“这个积木我搭不来!”这些问题出乎我们的意料,为什么投放了这么多材料还是不够用?有的积木明明有操作图纸,为什么幼儿还是不会搭?我们认为,投放的建构材料种类和数量太多,反而会使幼儿在材料选择上遇到困难。

●策略

1.我们首先对全园的单元积木进行种类、数量上的统计,根据幼儿对单元积木的实际需要,按需分配到各个班级与建构室中。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有针对性地投放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建构需要。如针对中班幼儿,投放雪花片、乐高玩具、管子积木、益智接插积木:针对大班幼儿,投放迷你家具接插积木、迷你房子接插积木、拼拼乐接插积木等。

●反思

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教师应根据幼儿与建构材料的互动情况,及时调整、丰富建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建构需要。

点评;

近几年来,闵行区以“快乐游戏、有效学习”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高本区幼儿教师组织游戏的有效性,保证幼儿能自主、快乐地游戏。我们重点分析了本区幼儿教师在组织游戏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游戏指导。

以建构游戏的开展为例,首先我们为区内所有幼儿园提供各类有利于开展园本教研的学习资料,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对建构材料、建构环境的需求、建构能力的发展等;其次,我们注重“点上研究,区内辐射”,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展示活动,让全区幼儿园共享个别幼儿园的实践经验。

目前,我区一些幼儿园已为幼儿创设了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水平投放材料,佳佳中心幼儿园和华漕镇金色幼儿园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所幼儿园。他们根据园舍条件,因地制宜地创设专用建构室,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努力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幼儿的多种需求;他们仔细观察幼儿对建构材料的不同需求,跟随幼儿建构能力发展的脚步,适时地投放和调整材料;他们研究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组织建构游戏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为了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游戏的研究。

(闵行区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训室 倪冰)

如何投放游戏材料?


导读: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新入园托、小班幼儿开展游戏,投放哪些玩具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玩具材料投放的依据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托、小班幼儿最接近的生活范围,以及该范围内的典型经验,是教师投放玩具材料的直接参照。如:“家庭”、“汽车”和“医院”是幼儿最接近的生活范围,“喂娃娃和烧饭”是家庭主题中的典型经验,“打针”是医院主题中的典型经验,“开车”是汽车主题中的典型经验,相关的玩具材料围绕这些主题呈现,就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游戏,材料投放有何区别?怎样才能适宜?

答: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表征、合作、构造、规则等行为水平随之提高。因此,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水平层次上的差异。一般来说,形象化玩具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低结构的材料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但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同一年龄的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并不绝对同步,所以材料的投放除了有年龄上的差异更要考虑材料的弹性化,考虑同样的材料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潜在功能。

在同一游戏时段内,只投放同种类型的玩具好,还是投放几种类型的玩具好?

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然而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同一游戏时间段内,幼儿游戏常常是既有表征行为、又有构造行为、还有合作行为与规则行为,游戏行为很少孤立的出现。如:一个幼儿用“雪花片”搭个“吸尘器”,然后,提着吸尘器到处吸灰尘。这里既有“构造游戏”又有“角色游戏”。所以,教师应该为每一个不同兴趣、不同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准备可供选择的游戏材料,而不是按照成人的分类标准来组织游戏。

游戏主题环境是否需要预先固定?

小年龄班幼儿开展游戏需要在某一个阶段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主题环境的预先布置,即固定的空间、固定的玩具材料,有利于幼儿熟悉游戏环境,使他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满足游戏的需要。但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环境的构建应逐渐转向以幼儿为主,游戏主题和内容由幼儿自主决定。

游戏中玩具材料的投放方式一般有哪些?那种方式最好?

游戏中玩具材料投放的放式有多种多样。

从游戏时间上看,可以在游戏开始以前投放和游戏过程中投放,前者依据昨天的游戏情况,后者依据当天游戏过程中产生的新需要;

从材料对幼儿发展的功能看,可考虑区隔空间分类投放,既可依据发展的领域,也可依据课程的领域;

从幼儿发展的主体意识出发,可以将各种材料集中投放,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行选择材料,自行搭配材料。

材料的投放方式是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需要的。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行为关系解读


本学期我们小班教研组的专题是:关注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促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提高。根据这一专题内容,教师定点观察了小(1)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况,重点围绕游戏环境和材料因素对幼儿游戏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讨,进一步梳理环境和材料与幼儿角色游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教研实录

组长:周一上午,我们每位教师对小(1)班的角色游戏进行了定点观摩。现在,请大家依次来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戏区中,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师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儿在糖果店,乐乐不停地吆喝:“卖糖果喽!卖糖果喽!”他把已经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盖上盖子。放了三个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顾客来了。顾客说:“我要草莓味的。”乐乐就把红色的三颗糖放到了小熊形状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个礼品袋中,说:“给你糖果。”顾客拿着糖果袋,去娃娃家了。顾客走后,乐乐又开始将散装的糖果分别装进糖果盒中,旁边的两名幼儿也开始用糖纸包糖果。过了两分钟后,又一名顾客抱着娃娃来买糖果了。乐乐同样将糖果装进糖果盒,放进袋子。顾客拎着袋子开心地回家了。

组长:今天的“糖果店”,明显比上次活动时候热闹了许多,顾客多了。“糖果店”中的幼儿也明显忙碌了许多。其中,有两样关键性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师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这些材料吸引着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幼儿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组长:对。糖果盒的添置不仅使幼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丰富了幼儿的角色行为。礼品袋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使各游戏区的幼儿之间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流动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点点家”

教师B:我看到“点点家”中的奶奶把锅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开始炒。菜不时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捡起来放进去再炒。旁边的妈妈从一个柜子中取出袜子,一直忙着叠袜子、熨烫围巾等。

组长:从教师的客观描述中,可以发现:较上次观摩,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奶奶、妈妈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为什么把锅拿到餐桌上炒?菜又为什么总是从锅中掉下来?(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师A:可能当时有别的幼儿在用灶头。从图片上看,菜很大,锅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来。

教师B:当时厨房里就奶奶一个人,没有人用灶头。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灶头在哪里,所以才把锅放到桌子上炒。

组长: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师提供的灶具上只有两个圆,幼儿不易认出灶头。建议贴上形象一点的灶具图标,暗示幼儿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够,炊具太小,而蔬菜、馄饨等食物又很大,放几个就装满了,不利于幼儿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师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儿将一个胡萝卜、一个洋葱、一根香蕉、一个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炒了两分钟后,拿来一只碗,用铲子把“菜”盛进了碗里,端着它来到客厅,放在桌子上。接着,他以同样的方法,炒了七八盆这样的“水果蔬菜大杂烩”后喊起来:“开饭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儿就围拢过来,坐在桌子旁吃起来了。

我还看到一名幼儿在卧室里,拿起袜子一个一个夹到网格上,大约一分钟后,夹了四五只就离开了。

组长:请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C:这名幼儿对于炒菜的过程、步骤已经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师B:他还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说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识。

组长:但是,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来。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教师B:这与教师材料投放的地点不适宜有关。厨房中放了水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能是干扰,没有益处。

组长:是的,材料摆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那再想想,为什么教师认为有趣的“袜子对对碰”没有受到幼儿的欢迎?

教师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一定具有游戏情境的材料,对于单调的袜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兴趣。

教师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袜子整理盒,上面贴上不同人物头像的照片,请他们为不同的娃娃整理袜子。

组长:所以“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理发店

教师D:我看的是“理发店”。今天“理发店”内的幼儿比前几天多了一些。教师新添置的材料有三个新吹风机、两把剪刀和10个卷发器。幼儿A把卷发筒放到幼儿B的头上,用吹风机吹头发。过了一会儿,幼儿A说:“好了,你的头发做好了。”于是幼儿B站了起来,准备走了。幼儿A说:“欢迎下次光临!”说着就站到门口大声招呼:“谁要理发呀!谁要理发呀!”过了一分钟,同时有两名顾客来到理发店,他们说:“我们要卷头发。”“好的。”幼儿A请他们坐了下来,然后拿出卷发工具一一给他们卷头发。

总体来说,店内的几名幼儿都已经有了理发师和顾客的角色意识,理发师会招揽顾客、给顾客吹头发、做发型,会使用礼貌用语,顾客会表明自己想要做的发型。

组长: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理发店内的幼儿有较好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A:有很大的关系。直观、形象的吹风机、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在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

教师D: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发现新材料——卷发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儿的眼球,好几名理发师都愿意尝试着用它为顾客卷头发,丰富了这些幼儿的角色行为。

组长: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材料,适时地添置新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从而推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反思和启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上述研讨中,教师观察到理发店中的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较强,这与教师提供的形象、丰富的理发工具吹风机、卷发筒等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生动的材料激发起了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产生了与自己角色相符的语言和行为。

但是在满足幼儿数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如小(1)班中的“袜子对对碰”的材料呈现方式就受到了幼儿的冷淡,没有幼儿主动去玩,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袜子配对版面,是没有趣味的。教师可以从满足幼儿对情境性游戏的需求入手,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二)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高结构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它们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来代替或者模拟其他物体进行游戏。但由于高结构材料不易改变的特点影响着幼儿持续角色行为的发生:不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低结构材料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如:糖果店中的真实糖果和糖盒是高结构材料,幼儿对于这两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装糖果,没有更多的角色行为的产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纸等低结构材料后,他们有了制作糖果、变换糖果口味等相关经验的产生,角色行为因此丰富起来,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也多了。

(三)提供一定数量的流动性材料能够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内容

物质材料的流动取决于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需要,它主要是通过购买或者借用的方式使材料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在物质材料发生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幼儿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如,糖果店中的礼品袋,它是一种真实的物质材料,它具有装东西的功能,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属于流动性物质材料。在角色游戏中,有的顾客买了糖果后,拎着礼品袋去娃娃家做客,有的顾客拎着它回家给娃娃吃糖。这一系列游戏行为的发生与礼品袋本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所以,流动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同时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重要载体。

玩具材料能影响小班幼儿的游戏行为


【一】

家访时,看到一位爸爸为孩子自制了一个方向盘,非常形象逼真。于是,我请这位爸爸为我们的游戏角“79路”公交车也做了一个方向盘。第二天一早,小丁一进教室就钻进驾驶座内,握住方向盘开车了。随之很多男孩都被吸引,争先恐后地抢着学开车。大家不断吆喝着说:“我要去广中路!”“我要去大宁绿地!”“我要去北京!”上车的幼儿有的投币,有的刷卡,有的还为怀抱娃娃的乘客让座。游戏开展得既热闹叉井然有序。

【二】

娃娃家里,餐具及食品被扔了一地,幼儿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饭菜,玩着吃饭的游戏。他们对我投放在材料超市里的各类废旧材料,如橡皮泥、空盒子等都不感兴趣。一个幼儿跑过去拿起一个空盒子,左看看右看看,最后还是放下了。

同样都是区角游戏,为什么玩汽车的幼儿自然、投入、积极,还很有成功感,而玩娃娃家的幼儿却玩得索然无味。我认为,这与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当有很大关系。

玩汽车时,每个幼儿与不同的材料互动,所扮演的角色自然也不同,小司机手握方向盘学开车,乘客上车可以投币、可以刷卡,还有老弱病残孕专座可以模仿让座。尤其是投放的方向盘非常逼真。记得我以前也曾经提供过一个圆圈让幼儿替代做方向盘,结果他们大多将其套在身上玩套圈游戏,并没有如我希望的那样与方向盘建立联系,但一个自制的形象逼真的方向盘却很好地激发了幼儿模仿小司机的兴趣。可见,越是形象的材料越适合小年龄幼儿的游戏需求。而在娃娃家内,材料大多是一些食物替代品,似乎在提示娃娃家的角色都与“吃”有关,幼儿的角色意识当然容易模糊。

材料超市提供的材料更适合中大班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而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模仿和摆弄阶段,因此尚不会利用废旧材料来自制玩具。于是,我便及时地进行了调整,在娃娃家内投放了一些有拉链的小衣服、洗衣机等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游戏的材料。果然,娃娃家又热闹了起来,幼儿们开始尝试为娃娃穿衣服、洗衣服。

可见,玩具和材料影响着幼儿的游戏行为。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施角色游戏时应该更多提供形象化的玩具,这些与实物相仿的玩具能直接引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记忆和联想,诱发幼儿在游戏中模仿生活,再现生活,积累生活经验。而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可以逐渐增加半成品与无固定结构的材料,以适合幼儿不断提高的游戏水平的需要。

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一种媒介、一种符号,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作用并不会“自我凸显”,只有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游戏材料的“隐形”作用才能凸显,幼儿才能从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继而发挥材料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甚至还存在一定误区。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

一、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游戏材料价值理解的歪曲,当前一些教师在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时存在一定的误区。

1.追求游戏材料摆放的秩序感

案例1:“超市”的幼儿正在玩游戏。教师走向超市,指着贷架最下端一层放着的篮子:“不对,想想看,我们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篮子是放在收银台旁边,是吧!”“超市”工作人员把贷架底端的篮子拿出来,但是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教师继续问道:“篮子是放在贷架上的吗?”超市工作人员回答说:“不是。"教师说:“那应该放在哪里?”“收银台。”“对了,篮子应该放在那边,不是放在这里。”教师说完离开,“超市”工作人员又把篮子放在贷架上,对客人说:“这里比较好拿。”

案例l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很关注游戏材料是否摆放整齐,而教师对此类问题所作的指导,幼儿基本是忽视的。当幼儿开始游戏时,许多教师就像巡逻员一样到各个游戏区检查幼儿是否摆放好游戏材料。关注游戏材料摆放的整齐度,说明该教师非常重视游戏活动呈现出的秩序感。如果教师强调的整齐性、秩序感没有打断幼儿的游戏行为,没有违背幼儿的游戏意愿,只要教师指导方式恰当,这种秩序感的培养有其合理性。但是,案例l中教师以打断幼儿的游戏为代价,要求幼儿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将材料摆放整齐之后再开始玩游戏,则是本末倒置了。

案例2:教师发现小舞台的材料柜上掉了一个发箍。教师说:“这是谁的啊,掉到地上了?”女孩将发箍捡起来和乐器一起放在柜子的第一层。教师问:“乐器和发箍是一类的吗?”女孩将发箍放到第二层,虽然第二层已经放满了物品。教师满意地点头。这时,一名男孩走过来,将发箍重新放到第一层,说:“这个应该放在这里。”教师说:“为什么?”“因为这里(第二层)已经放不下了,上面(第一层就放了一个乐器——摇铃)很空,两个放在一起不会挤。”“那它们是一类的吗?”“不是,可是下面放不下了。”“一个是乐器,一个是发箍,不是一类的。"在教师多番“劝解”下,男孩把发箍放到拥挤的第二层。

教师追求材料摆放整齐的另一表现就是,关注游戏材料的分类摆放。分类摆放是隐藏在游戏材料中的教育资源,善于发掘这种教育资源,能将游戏与各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分类存在一定的标准,而教师的误区则是常常把这种标准单一化。如案例2中呈现的,男孩是根据空间的可容性来摆放物品,而教师则是根据物品种类进行摆放。幼儿的分类标准虽然看上去不如教师的分类标准来得规范可靠,可是角色游戏本身是创造性游戏,只要分类是合理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创造性的想法,而不是在观念上就认为幼儿的分类摆放欠缺科学性,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幼儿只会迫于教师的权威暂时妥协。

2.追求游戏材料使用的真实情况 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其创造性特征的莫过于对材料的假想与替代使用。据我们观察发现,当幼儿询问教师游戏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时,教师很少直接告知答案,基本都是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鼓励幼儿,充分给予自由想象的空间,支持幼儿对材料的假想使用。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些材料的使用却给予了限制范围。如教师常常规定“医院”的玩具不能搬到别的区域、“理发店”的工具只能在“理发店”里玩等。

教师对材料使用的指导还特别关注游戏服饰是否穿戴以及是否穿戴整齐。游戏服饰是游戏角色的外在象征,它能让幼儿体验到角色的归属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可以促进幼儿长时间地扮演这个角色。但是,服饰仅仅是角色的外在表征,并不能取代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体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能力的增强,有些幼儿往往并不在意是不是有游戏服饰。因此,当幼儿不想穿戴某种服饰时,教师不应当强迫幼儿必须穿戴服饰才能玩游戏。而对于游戏服饰是否应当穿戴整齐这一问题,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帮助幼儿把服装穿好,提醒幼儿穿戴整齐。但有些教师中断幼儿的游戏,只是让幼儿穿好服装的行为则是不可取的,如下面案例3所呈现的。

案例5:教师到“医院”,发现“医院”的幼儿衣服没有穿戴整齐。教师说:“现在衣服穿得最整齐的是谁?东东,检查你的扣子啊,如果歪了就不整齐了。笑笑,你要检查你的领子。”东东放下手上的听诊器,把医生衣服的扣子努力地扣好,笑笑把竖起来的领子翻好。教师看到男孩在扣扣子的时候总是没把扣子对整齐,对男孩说:“顺着摸,检查看看对不对了!”教师又说:“其他人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穿好没有!”“医院”的几名幼儿只好停下手上的活动,将衣服都穿好。

在案例3的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将自己掌握的日常生活经验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忽略了幼儿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忽略幼儿与游戏材料所进行的创造互动。久而久之,幼儿除了被动地复制现实生活,没有自己对材料的直接感知,根本不可能产生游戏的愉悦。因此,要想幼儿进行真正的游戏,教师就要思考游戏材料赋予幼儿的真正意义,以富有成效地促进幼儿投入地游戏。

二,教师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关键 结合以上一些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抓住指导幼儿使用材料的重点 游戏材料的指导不是强调材料摆放的整齐度或者材料使用的秩序感,而是幼儿对材料的创造性“把玩”。真正的游戏不怕“乱”,教师关注的秩序感反而无形之中给予幼儿压力,让幼儿害怕自己的“捣乱”把玩具弄坏,害怕自己的“玩闹”把教室弄乱。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经常肯定幼儿对材料的离奇想象,若非幼儿求助,尽量减少自身的介入;关注评价的价值,强调游戏分享的激励机制,鼓励幼儿在游戏评价环节中大胆陈述关于材料使用的想法与观点。

2.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大小与外形,要符合年龄特点。据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提供的服饰过于成人化,如围裙、医生服装、导游的扬声器等,基本就是将废旧的材料清洁之后直接投放,而没有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改造。以“围裙”为例,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围裙太大,幼儿围上围裙后甚至拖在地上。游戏中,常常看到幼儿拿着围裙求助教师,或是由于服饰穿戴问题而浪费宝贵的游戏时间。因此,教师尽量提供合乎幼儿身材大小的、易操作的材料而非将成人废弃不用的物品直接进行投放,避免幼儿为穿戴游戏服饰而浪费游戏时间或者因为材料的不易操作而终止游戏。

3.善于观察材料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教师要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哪些游戏行为,观察丰富幼儿的游戏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并及时投放。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当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游戏情节得不到发展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提供的游戏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喜欢《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材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s21.com/wap/js/index.js" type="text/javascript" charset="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