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12-19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游戏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幼儿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有趣的幼儿园游戏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选择"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的策略"作为贯彻《纲要》的切入点,就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研究中,吸收新鲜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经验,改变以传统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观,把教育过程构建为让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尤其是幼儿、教师都能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区域活动;主题活动;融合;材料;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游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讲区域游戏关注的是区域材料的使用和挖掘。主题活动和游戏是关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因此,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结合形成教育整体,有效支持主题活动的深入,丰富扩展。反过来又促进幼儿在区域中探索体验,实现教育价值的提升。

一、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含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我学习、探索、发现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和摆弄玩教具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

主题活动是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地利用区域活动 [①] ,将主题中儿童自主探索和操作的内容与区域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融合将极大地拓展儿童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增强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主题活动的很多目标才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与补充。

二、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者”。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发展。当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先思考一些教学活动,还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出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在了解孩子对此活动的兴趣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自主探索。 [②] 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将一些幼儿可以在自主探索思考下完成的东西作为区域活动的内容。

如进行大班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家乡”时,我们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玩高跷、沙包、跳绳、踢毽子等材料,就生成了“我收集的民间玩具”、“好玩的玩具”、“高跷大比拼”、“沙包的多种玩法”“我来做玩具”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玩具的玩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比如我们在进行“树叶变变变”主题活动时设计了一个本土化的集体教育活动“树叶贴”,老师把树叶贴画先投放于美术区内,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是模仿范例贴画,小部分幼儿能进行创意,根据树叶的不同外型制作成“公鸡”,“蝴蝶”“跳舞的人”等画面。只有一位幼儿想利用剪刀进行修剪树叶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小帆船”。于是,在集体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先欣赏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作品,再把活动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根据树叶造型进行充分想象,看谁想的和别人的不一样。最后再出示那位小朋友制作的“小帆船”作品,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路,使幼儿在制作树叶贴画时思维活跃,进行自己独特的创意。

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但是,有时受到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在这时就只能被动地观望,无法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才刚有些开窍,可是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便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想深入下去继续探索,区域活动就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的需要,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比如在小班时我们组织的主题活动“我有一双小小手”中的美术活动《我的小手会作画》,让幼儿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小手作画,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在一堂课的时间里,难以让所有的小朋友一个个进行解说介绍,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时我们就把这一教学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让没完成的幼儿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幼儿还可向小伙伴们解说介绍其作品,并相互进行交流讨论、修改。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集体授课的形式。

教育的出发点从教师转向幼儿,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也为孩子对于主题内容的掌握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三、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融合的策略

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融合,共同作用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结合主题创设区域活动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仅要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要体现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玩教具和活动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而我们教师则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围绕主题教育目标,师幼共创动态、变化的活动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适宜的动态、变化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引发和促进幼儿的发展。 [③] 因此,围绕主题教育目标创设动态、变化的环境尤其重要。

例如,大班主题《我的生活我做主》活动目标为:从不同的角度,采用有效手段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鼓励幼儿展示与众不同的自己;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任务意识以及责任感,激发幼儿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愿望,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感受他人的关爱,乐于与同伴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会感恩,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其他小朋友的关怀以及对周围人的感激之情。

围绕主题教育目标,我们更加突出游戏化、生活化、自主化,师幼共同参与,特别关注幼儿自主游戏、习惯养成、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培养,创设了多元化的活动环境。

主题环境墙饰有:情绪记录表(教师、幼儿每天用简笔画表情脸谱记录自己的情绪,看看谁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我的优缺点(让幼儿通过图文表述、绘画等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展示出来,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我的爱好(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物品陈列出来,大家相互欣赏,彼此交流看法,了解更多知识);奇妙的大自然(师幼共同收集各种自然现象的图片,扩展幼儿知识面,开阔幼儿眼界);我的梦想(展示幼儿表演的图片和自制的图书,让大家了解各自的梦想);感恩的心作品展;我喜欢的运动(展示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的各种体育图片)等。

主题区域环境设置:益智区(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图卡,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生活用品,并了解其用途;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玩分小花、摸棋子游戏,供幼儿进行9、10的分合练习;提供九方格图、记录单,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出九方格图案;提供实物卡片,让幼儿算出两群物体的总数;提供种子供幼儿进行种子分类和制作种子粘贴画)、语言区(提供有关蚕宝宝的书供幼儿阅读,引导幼儿制作蚕宝宝生长、活动过程简介图;提供有关动物游泳的图书,了解各种动物有趣的游泳姿势,丰富相关经验;投放有关自然现象的卡片,下面写有相应的汉字,供幼儿看图片认识汉字;提供纸和笔,鼓励幼儿先用绘画的形式创作“亲一亲”画面,再交流仿编的故事,将幼儿创作的内容订成一本书,供幼儿阅读讲述;提供一些寓言图画书,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种植区(提供种子实物和植物卡片,让幼儿进行“这是谁的种子”的配对活动;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制作制作各种不同材料的尺子,并用尺子学习测量植物宝宝的高度。)、美工区(提供颜料、纸、笔等,引导幼儿印染风筝,练习用对印画的方法表现蝴蝶的造型和色彩的对称、创作七色花;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制作风车;展示各种茶叶罐并引导幼儿设计装饰茶叶罐;提供手工材料硬卡纸、蜡光纸,让幼儿制作小铜人、小蜡人;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设计手套、衣服;提供油泥、纸及废旧物品制作家具、衣服、裤子等,引导幼儿分类摆放;制作给新朋友的礼物)、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变化;提供盆栽植物、小金鱼等,让幼儿做动植物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多提供一些春季盆栽植物供幼儿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表演区(结合歌唱活动《买菜》,引导幼儿在表演区开设菜场,幼儿结伴买菜体验买菜的乐趣;提供安全场地、音乐磁带、一些塑料道具、服饰等,引导幼儿模仿杂技演员简单的表演动作,增强幼儿身体的灵活性,教师注意指导与保护;提供小军装、军帽、玩具手枪等,供幼儿表演解放军英勇战斗的故事;结合语言教学活动,与幼儿共同准备各角色头饰、服饰、道具等进行故事表演活动;将情境表演的材料放置在小舞台中,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才艺展示区(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地进行才艺展示;开展“小小电视台”游戏,让幼儿体验竞选主持人和当主持人,也可以轮流体验当主持人。)

上述主题环境墙饰与主题区域环境设置并不是同一时间呈现,而是结合主题活动相关内容的开展情况同步或作为延伸活动设置相应内容,注重动态性、参与性、教育性 [④] ,防止了环境创设内容的片面化,孩子们在教师新创设的环境中通过与区域活动材料互动、与同伴相互交往,使主题环境创设、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加有趣、生动,真正将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区域活动材料,拓展区域活动内容。

主题区域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分组的形式展开的,根据孩子们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为班级内的每个幼儿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而这么多的材料单单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发动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提供一些就可以解决区域活动材料不足的问题。在优化区域活动环境时 [⑤] ,根据主题内容提前告诉家长与孩子一起准备材料,怎么准备,什么时候用,目的是什么,同家长讲清楚,家长是家园共育中的响应者、参与者、教育者,合理利用家长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区域活动材料收集过程中,让他们与幼儿共同参与,既能丰富区域活动材料,又能拓展区域活动内容,因为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专长和爱好,能成为协助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区域活动材料最重要的提供者。

例如,在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活动《春天和夏天》展开前,我们利用家长园地和班级QQ群,提前告诉家长近阶段主题目标和要开展的主题区域活动,了解废旧材料的教育价值,重点是需要和幼儿一起收集什么材料、共同制作什么玩具、需要参与哪些区域活动、目的是什么,让家长对区域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和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时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很快,家长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要求,收集了系列的活动材料成品与半成品:和幼儿一起收集了有关蜗牛的知识与图片展示到主题墙上;带来了许多方便幼儿观察的动植物并带到班级自然角,如小蝌蚪、蚕、野生小鱼、泥鳅、甲壳虫、蜗牛、迎春花、洋葱、土豆、大蒜、豌豆等;收集扑克牌放到益智区让幼儿比大小、按数字顺序排列或玩接龙游戏;带来了筷子和弹子放在生活区让幼儿开展夹弹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既获得快乐,又锻炼运用筷子的能力,也可让幼儿学习计数和比较数量的多少;带幼儿出游时认识春夏季常见花卉并拍下来,布置到活动室里;收集了动植物标本并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收集了蝴蝶的邮票、印刷品、标本等资料,放到班级展板供孩子们相互交流欣赏;收集了有关京剧扮相、剧照、图片资料带到幼儿园充实京剧角,供幼儿欣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京剧艺术;

正是因为有了家长们的支持,班级的的主题区域环境才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活动内容。另外,每阶段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了解家长参与活动后的感想,只有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能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巧用办法去激发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为以后开发和有效利用家庭资源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

有时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不能有效的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形式与内容的脱节会导致幼儿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显得盲目、无所适从。这时我们教师应充分作好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善于观察、善于调整 [⑥] ,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性环境以及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满足幼儿探索、操作、求知的需要。如在“我爱我的家乡”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的需要,在自然角增加了“种子宴会”“我种的植物”“丰收角”等内容,通过幼儿的观察、思考、讨论、记录等,使幼儿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⑦] ,初步尝试以自己的能力照顾植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培养了幼儿的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认识了大兴的特产植物,并将它们放在丰收角进行展示,形成了较好的自我学习的氛围。这些内容的增加,推动了主题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使幼儿对家乡的认识更加深入。

此外,我们在布置区域的时候要舍得丢弃,有些陈旧的东西就该毫不留情的收起来或扔掉。不要以为放满东西就是好,孰不知一些没用的材料会给幼儿带来困惑,占据幼儿活动场地,同时影响幼儿操作时的注意力。如在“搭建大兴的建筑”的操作活动中,在建筑区放了很多小动物、小汽车模型等,有些幼儿就会忍不住玩玩小动物、小汽车模型,操作重心会明显的转移,势必影响幼儿对搭建建筑物的专心度。所以,我们班在有重点地开展区域活动时,往往提前排除干扰因素,使幼儿专注于某项或某几项操作活动中,保证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知识经验。

(三)在区域活动中生成新的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表面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

如“好玩的瓶瓶罐罐”这一活动就来自于孩子在表演区进行的表演活动,一位幼儿无意间敲打几个我们做实验用的瓶子时,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孩子们高兴极了,有节奏的敲打着瓶子,引来好多小朋友围观,第二天有几位小朋友也带来了好多瓶子,在表演区进行表演。我发现他们对这个特别感兴趣。于是“好玩的瓶瓶罐罐”这个主题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而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和拓展,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但以往的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往往独立进行,缺少相联性、互助性,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教育价值。在幼教改革大步向前的今天,我们将重新审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探讨两者间的有效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主题下的区域活动这以研究内容,它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自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来,幼儿园的主题区域活动已经上升到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提并论的地位。要使区域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为集体教学服务并真正成为主题教学活动的延伸,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仅靠原有传统的班级区域活动和幼儿园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把区域放大,把区域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于是我们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何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展开了探究和实践。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实施主题区域课程时,我们注重发挥以班级为基本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孩子走到户外、走向社会,从而实现了幼儿经验的延伸和拓展。我们把幼儿主题区域活动具体划分为园内、园外两大区域,其中园内区域又分为班级区域和幼儿园共享区域(户外、阳台、楼道、功能厅),园外区域又分为家庭区域、自然区域和社会区域(社区和周边教育资源),真正为幼儿创设了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营造了更适宜、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利用家长资源优化区域活动课程

在区域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引进家长资源,将家长作为幼儿园的“编外”教师。结合课程的需要,幼儿园每学期都邀请家长做助教,到幼儿园参与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开拓了幼儿的视野。特别是当主题开展中遇到一些专业问题教师无法解决时,往往由幼儿发起或由教师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解答问题。如开展“交通”主题时,请交警家长亲自为幼儿培训安全常识、规则意识、指挥手势并创设了“十字路口”情境等。专业人员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利用自然资源感染幼儿,促进其自然和谐地发展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大自然中的一石、一草、一木、一叶,无不是幼儿学习、活动与成长的丰富资源,然而受生活环境、教养理念、安全卫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感觉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把幼儿从封闭的室内、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如结合我园地域特点和优势,我们通过开展游新滨公园、中海写生、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它以一定的形态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又以不同的方式时时刻刻作用于幼儿。我园地处市中心,周围银座超市、小学、医院、邮局、银行、理发店等应有尽有,这样就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根据主题内容,我们每月至少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真正实现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如在开展“什么联络你我他”主题时,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认识了邮筒、邮包、邮车等,体验了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及辛苦;在开展“我上小学了”主题时,带孩子们走进学校亲身体验,激发幼儿上学的欲望;此外还组织幼儿参观蛋糕房、纺织厂、武警支队、银行等,让幼儿感受各行各业工作的辛苦,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四)共享园内教育资源,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我们结合园所特点,利用幼儿园特定的大型场地及班级与班级间相邻的楼道、阳台等空间开辟了共享区域,从而实现了全园区域活动空间、材料和经验的共享,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

1.运动区——户外

结合幼儿园户外场地优势,我们尝试开设了户外活动区域,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主要开设了投掷区(小剧场西侧草地)、平衡区、沙趣区(沙池)、一物多玩区、运动总动员(小型和大型玩具区)、趣味Baby(足球场),在每个区域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多种材料。

2.饲养角——院子一角

我们在户外角落开辟了饲养角,为每个班级划分了小田地,老师带领幼儿栽培植物(花卉、蔬菜),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劳动,饲养小兔子、鸽子、小鸡等动物。通过饲养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丰富幼儿有关动物与植物、人与动物、动物与天气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增进幼儿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服务能力。

3.阅读区——图书阅览室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了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的阅览室,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经典故事书和优秀绘本,让幼儿借助精美的配图和优美的语言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4.益智区——科技操作间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操作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五大活动区域:观察区、探索区、机械区、发现区、生活区。每个区域投放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孩子观察、操作。

5.创意坊——美工区

幼儿园创建了专用活动室——“创意坊”,主要分成五大区域:泥塑区、纸艺区、木艺区、布艺区和自由手绘区。每周创意坊开放时间各班级轮流使用,供幼儿自主选择。意在通过创意坊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双手在一次次制作、创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灵巧起来,让孩子们的心灵在无数次的欣赏、浸染之后变得更纯净美好起来。

6.楼道和阳台特色区域

每个班级在进行主体区域创设时,都是结合主题开展的需要、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本班教师的优势进行,并推荐一个特色区域设置在楼道内供同级部幼儿共享。小班级部楼道内特色区域侧重于感知操作、生活学习、自理能力、情感体验、生活习惯养成等;中班级部侧重于操作探索、发现变化、做事能力、集体意识、学习习惯养成等;大班级部侧重于探究创造、欣赏表现、整合经验、合作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等。除了楼道共享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两个班级之间公共的阳台空间,开设了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多种共享区域,打破了班级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孩子间的交往合作。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方法及内容

在主题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力争使园内园外的每一种可利用资源不再孤立、零散。一是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园级家委会的榜样示范、组织带动作用;二是以育英“爱飞扬”志愿团为依托,下设社区服务、结对帮扶、环境保护和活动带动四个小团队。为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提供了有效保障。

下面以大班“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来推进主题区域活动开展的。

1.活动开展前的信息征集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为了了解掌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在新主题中关注的兴趣点,我们会下发信息征集表,让家长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让家长了解本主题的家庭延伸活动,并调查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征集表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制订本主题计划、创设区域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我们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参考。(附表)

周次

区域活动

兴趣度(☆☆☆☆☆)

我了解了

我还关注

家庭资源利用

其他可利用资源

第周

美工区叶子拓印、叶子标本

☆☆☆☆☆

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学会了用树叶画画;我会听天气预报了,还会在班里给小朋友做预报; 知道了树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乱砍树。

为什么有的树落叶有的树不落叶?

为什么叶子会在秋天从树上落下来?

体温表和温度表为什么不一样?

人们是怎样知道今天下雨,明天晴天的呢? 为什么有的树在我们这里长不活呢?

周末或放学的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搜集落叶;

每天晚上与孩子一起在家看天气预报;

坚持每天户外锻炼或饭后散步。

带孩子一起到老家采摘园采摘各种秋天的果实。

益智区:撒花片

☆☆☆☆☆

科学区:天气预报员

☆☆☆☆☆

阅读区:阅读与树有关的书

☆☆☆☆

户外活动:树叶与风、编花篮

☆☆☆☆

2.制订主题预设活动月计划

每个主题的月计划表中涉及了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家园共育、园内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和社区资源利用等内容。

3.班级区域创设

教师结合主题目标和预设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家长主动参与到班级相关区域创设中。例如大班创设了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种植区、角色区——小医院,其中在美工区我们要开展菊花写生活动,这时家长主动帮忙提供菊花;在益智区“我是天气预报员”活动开展前,我们联系了在气象局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了参观气象局的机会;在创设“小医院”区域时,为了进一步明确医院工作流程和规则,我们特别邀请医生或护士家长指导我们如何创建本区域,使得挂号——就诊——治疗的流程更贴近生活,更科学规范。

4.根据班级月计划和班级区域创设优势。由教研室统筹安排共享区域活动和园外活动

例如“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与其他资源的整合见下表:

园内资源利用

1.阅读区:去幼儿图书阅览室,给幼儿提供有关秋天的图书、绘本。(介绍秋天天气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大人和小朋友在穿着上的变化)

2.益智区:科技操作间,请幼儿观察各种植物种子、树叶标本、小动物的标本;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地球的公转与季节的变化。

3.美工区:创意坊,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树叶粘贴画、种子粘贴画、树叶标本,进行树叶拓印等。

4.饲养角:去小菜园请幼儿观察并收获秋天的蔬菜,观察各种植物,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小油菜、小菠菜、大蒜、大葱等蔬菜。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忙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丰富区域材料。

2.父母与孩子共同制作“秋天的树叶”或“秋天的画面”。

3.请家长提醒孩子在家中对老人要尊敬,不住在一起的要经常探望、打电话问候。

4.请家长配合搜集“世界粮食日”材料,教育孩子养成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5.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到郊外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6.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和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资料。

自然资源利用

1.教师带领幼儿到中海公园、新滨公园、黄河岸边等地方写生,让孩子感受秋天,发现秋天的美,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郊外的田地里挖地瓜、拔花生、掰玉米,体验收获的快乐。

3.走进大自然进行采摘活动,进一步感知秋季水果、蔬菜的特征。

社会资源利用

1.我们创设了小超市,带幼儿到银座超市参观、购物,以帮助我们制订小超市购物流程及活动规则。

2.参观气象局,了解气象常识,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3.结合重阳节开展敬老院送温暖活动。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价值体现

通过探究与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主题活动与资源整合的常规运行模式,具体价值体现在:

(一)促进幼儿发展

资源的整合为幼儿拓展了活动空间,提供了更多有效、完整的教育信息,通过园内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了幼儿与人交往、语言表达和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推进了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探索,更多地培养了分享合作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要做到各项资源的利用,其中信息征集、家长宣传、材料准备、活动基地联系等工作都由老师自主完成,教师的专业素质已不再仅仅体现在幼儿园内区域活动的组织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参与活动的组织,锻炼了教师对外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促使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育目标的落实

每一次走向园外的活动,我们会确定活动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与社区联络员和工作人员沟通,同时向家长做好宣传。例如在重阳节当天,我们社区服务部组织了去敬老院送温暖活动。活动前与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家长代表共同制订了活动方案,确定了培养幼儿关爱老人的活动目标。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带领幼儿参观了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家长们为老人准备礼物,为老人洗衣服、剪指甲,教师和孩子们为老人表演节目、和老人一起做游戏。幼儿园、家长、孩子与社会充分互动,各尽其能,真正落实了三位一体的共育目标。

托班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托班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在托班教育活动中,我们融合了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地在区域中为托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让托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在与环境、材料等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体验成功感。

一、主题的选择――来源于托儿的实际生活

托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是直观的、具体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在选择托班主题时应尽量体现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即从托儿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着手,以托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主题。例如:春天来了,孩子们注意到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有关蝴蝶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结合童话故事《三只蝴蝶》,在开展主题性情境活动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只蝴蝶”主题性区域游戏活动。

二、区域的设置――满足托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般而言,托儿的发展可分为六个部分:身体发展、认识发展、社会发展、情感发展、语言发展、审美发展。它们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在开展主题性情境区域活动时,区域的设置要满足托儿这些发展的需要。如在实施主题性情境区域活动“三只蝴蝶”时,我设置了以下区域:(1)小乌龟家(泥工区):泥工活动“三只美丽的蝴蝶”;涉及领域:表现、探索。(2)小猴家(动脑区):拼图游戏“三只蝴蝶”;涉及领域:探索、表现。(3)小鸭家(动手区):折纸活动“三只蝴蝶”;涉及领域:表现、探索。(4)小兔家(探索区):探索活动“蝴蝶找花”;涉及领域:探索、健康。(5)小熊家(美工区):粘贴活动“三只蝴蝶”;涉及领域:表现、探索、健康。

该主题区域的设置,在内容上将健康、探索、表现等各个领域的目标及要求较好地进行了融合,每个区域都有侧重点,但又不完全独立,是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的。在形式上,摆脱了以往单独以内容分区的做法,而是采用了以小动物家为一个独立的区域空间的形式,将不同活动内容设置在不同的小动物家里。在材料上,力求提供的材料符合托儿的年龄特点又能体现教育目标和内容,并使材料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分期分批有计划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更新材料,在入区问题上,我采取了奖励小动物头像的方法,比如,若托儿在小鸭家玩过了,就赢得小鸭头像。这时,他必须去其他动物家玩而不能再在小鸭家玩了。在指导上,我允许托儿自主结伴、自主探索,当遇到困难时我及时提供帮助,当活动失去应有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时,我适时进行干预,确保活动有效、顺利地实施。

三、情境的创设――为主题性区域活动服务

优化的活动情境不仅要与主题紧密联系,而且要有利于引发、支持托儿的区域游戏和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托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开展主题性情境区域活动“三只蝴蝶”时,我就力图将优化的情境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1.教室大环境的布置

随着“三只蝴蝶”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我班教室的大环境在逐步地变化着。美丽的蝴蝶从孩子们的手中飞到了窗帘上、玻璃上、花枝上、展板上……点点小朋友还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风筝,他说要让蝴蝶飞到空中。由此,教室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蝴蝶的身影,孩子们快乐地称之为“蝴蝶园”。

2.区域小环境的设置

在各个区域中,除了有我和托儿自制的蝴蝶操作材料外,还有他们收集的各种有关蝴蝶的图片、书籍、标本、饰物,甚至还有天天小朋友带来的真蝴蝶……他们时不时地驻足观赏、研究、讨论,和蝴蝶对话着,在“蝴蝶园”中久久不愿离开。

3.活动情境的创设

在托儿活动的过程中,我和托儿一起创设了让蝴蝶飞舞在大花园里的情境,并在“花园”中摆放了真正的蝴蝶花和美丽的蝴蝶。同时在托儿的操作过程中,我一直提供着有关蝴蝶的音乐,包括中外童谣、儿歌、古典音乐。在这样优化的情境中让托儿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蝴蝶的经验,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

融合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


如何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将阅读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绘本课题组探索出挖掘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的方法,即充分挖掘绘本中经典的角色、对话、故事情境、发展情节等元素,作为拓展绘本区域游戏的依据,经过教师们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与调整,逐渐形成丰富有趣的绘本区域游戏内容。

一、表演类绘本区域游戏

1.绘本皮影戏。教师根据绘本故事情节,和幼儿一起将绘本中的角色设计制作成皮影小人或皮影小动物,小朋友拿着皮影小人或小动物在幕布后边操作边表演讲述绘本故事,部分小朋友在台前做小观众,表演完再相互交换角色。

2.百灵鸟剧场。教师根据绘本故事内容,提供绘本中角色的头饰、服装和表演所需要的道具、音乐等,小朋友自选喜欢的绘本角色头饰,表演绘本故事内容。或者教师在区域中提供木偶表演台及绘本故事中角色的布袋玩偶,让小朋友自选布袋玩偶角色表演绘本故事内容。

二、语言讲述类绘本区域游戏

1.精彩再现。将幼儿学习过的绘本按页码缩小打印,小朋友将绘本图片按故事情节,先在KT版上排序,然后进行绘本故事讲述。

2.绘本故事创编。教师在区域里提供学习过的绘本故事背景图及塑封过的小动物卡片、橡皮泥。小朋友选择自己需要的卡片,将其插到橡皮泥上,然后固定于背景图上,进行故事创编讲述。

三、科学类绘本区域游戏

1.开心配对。将绘本中有关科学类知识的小图片,彩打后塑封,供小朋友进行配对练习。如讲述过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后,可在区域里提供常见的小动物和动物“嗯嗯”的图片,让小朋友进行小动物及其“便便”的配对游戏。学习过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后,可让小朋友在区域里进行5以内数量对应关系及数列关系练习.提供1~5的数字卡片及绘本中的水果卡片一套,一个贴有从小到大排序标记的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排序:数卡1,对应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数卡2,对应毛毛虫吃了2个梨子等。

2.开心剧场。教师提供剧场的座位图KT板,横排上标有数字1~5,竖排依次标上第一排到第五排,用记号笔画出横排和竖排的格子,并用刀片轻轻切割出插卡片的小槽。再提供下端贴有座位号的动物卡片,如3排4号,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将座位卡插在相应的座位上。

3.小小实验室。根据绘本中有关内容进行尝试性小实验。如讲述过绘本《小黄和小兰》后,让幼儿试一试,将黄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是不是变成绿色了。也可提供红、黄、蓝三原色,让幼儿任意混色,观察变化。

四、建构类绘本区域游戏

1.建构绘本故事场景。教师提供多种类型的建构积木,并将学习过的有关绘本的图片张贴在建构区域里。让幼儿根据绘本故事的内容,建构故事场景。如学习过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后,可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建构萝丝散步经过的场景:院子、池塘、干草堆、磨面房。

2.建构角色续编故事。有的绘本还可以与建构游戏结合起来,可让幼儿边建构边续编绘本故事。如绘本《佩泽提诺》中的几个角色形象小P、飞得远、游得快等都是由色块组成的,我们让幼儿畅想小P在寻找自我的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并在区域里提供由色块组成的魔棍,让幼儿自由建构形象并起名,如为什么(问号形象)、看得远(望远镜形象)、航海家(龙舟形象)等,然后进一步续编绘本故事。

五、美术类绘本区域游戏(自制绘本)

1.自制绘本的材料。绘画用白纸,也可用废旧挂历、台历、明信片等废旧物品来自制绘本。每一本挂历或台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师可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具有教育价值的挂历台历,剪剪贴贴因地制宜改制成图书。也可用自然物来自制绘本,如用布贴画形式制成布书,用木片制成木片书,还有瓦片书等。

2.自制绘本的形式。

(1)规则型:常规制作,方方正正。

(2)不规则型:书的形状可以设计成圆形、菱形、多边形等,或根据书中的画面内容而定。例如,介绍各种树叶的书,书的外形可以设计成树叶的形状:介绍有关花卉的书,书的外形就可设计成花朵形:介绍汽车的书,外形就可设计成汽车状。

(3)迷你型:通过用纸折叠或裁剪成小页的方法装订成小书,幼儿可随身携带在口袋中,小巧玲珑方便阅读。这些书,有的可悬挂,有的可折叠,有的可边看边游戏,灵活多样,满足了幼儿喜欢新奇、爱玩的天性。

3.自制绘本的内容。

(1)自编故事书:幼儿将自己的想法、意愿自编故事,用绘画的方式或者绘画加照片的形式自编自画。制成简单的图书,用来和同伴、家长、老师分享。例如,轩轩小朋友参观世博会后,用照片和绘画相结合,自制了《轩轩游世博》的图书。

(2)自编画报书: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收集有关资料后,运用剪、贴、画等多种美术手段,编制成图文并茂的画报类“书”。例如《我的动物朋友》《恐龙世界》等。

(3)主题汇编书:在课程主题实施过程中或主题结束后,师幼一起把相关材料整理编辑成书,放在图书区供幼儿阅读。这种书既延伸满足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也为下一年主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园风格,这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游戏学校,让“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地生根;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教师成为有智慧的实践者。带着这样的理想,我们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围绕幼儿关键经验的学习,推进“游戏与学习”的融合,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在研究过程中,园长始终关注一线、深入一线,先思先行,示范引领。教师则是研究的主体,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切磋以及与研究团队的互动、研磨,逐渐领悟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思想,获得专业成长。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具体的研究过程。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习大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O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O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O”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提炼出设计学习材料的四个要素,即能玩、好玩、会玩、乐玩。其中,“能玩”是指材料能蕴含该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能诱发幼儿玩中学、挑战幼儿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能让幼儿获得“过程不同、结果不同”的多种经验。“好玩”是指材料好玩有趣、具有安全性,操作简便、便于幼儿自由掌控,可反复使用、符合幼儿特点。“会玩”是指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索玩法、调整行为、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会依据游戏规则自行检验或判断活动结果,会运用一定的策略、智慧来获取成功。“乐玩”是指材料能激发幼儿持久地玩、表现出玩了还想玩的意愿,幼儿选择的频率高,乐意与玩伴互动、分享游戏成功的快乐和经验、教训。

上述案例只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小小片断。我们之所以持久地关注幼儿游戏,是希望幼儿能够快乐玩,有效学。正是这样的目标不断激励着我们为之努力。“我要把活动材料设计得更好玩、更有效。”“这个教学游戏还能不能设计得更好玩一点?”“今天的角色游戏分享交流是不是说到了关键经验,还有哪些经验可以提升?”“在这个月的‘快乐15分钟’活动中,幼儿真的乐了吗?能不能再乐一些呢?”诸如此类的反思渐渐成为教师的习惯。这种对于“快乐玩,有效学”常态化的追求,就是我们落实保教质量的关键。

让区域与课程走向融合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幼儿园课程目标服务的,区域活动内容常常与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相一致、相融合。

一、区域活动可以是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

1.营造公平环境,给每个幼儿提供操作、体验和表现的机会

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有限,难以给每个幼儿操作、体验和表现的机会。为了尽量消除这种“不公平”,我们将原本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内容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操作、体验和表现。例如,在故事复述或看图讲述等语言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在最后环节请幼儿复述故事内容。但因为时间关系,只有个别幼儿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因此教师就将这些活动延伸至语言区中,以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享受活动的乐趣。

2.创造机会,让理解和接受暂时有困难的幼儿继续学习

每个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不一样,因此,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旦发现有些幼儿暂时还不能理解、接受活动内容,就可将这些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中,以便让那些暂时还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有机会继续学习。例如,学习折纸时,有的幼儿可能平时经常折纸或对折纸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能掌握要领;而有的幼儿则可能因为动手能力弱,要花费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要正视这种情况,在集体教育活动之余将该活动内容投放至区域中,让那些接受能力稍慢、动手能力稍差的幼儿有更多的练习机会,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会随之增强。

3.设置障碍,鼓励幼儿面对新的挑战

有时孩子们对于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某一项内容已掌握,但兴趣依然不减,此时教师不妨将活动内容放置到区域中,并有意识地调高难度,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幼儿面对新的挑战。例如,在一次以剪纸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快掌握了剪纸的技巧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此在将这一活动内容延伸至区域中时,我们用布来替代纸,鼓励幼儿挑战较高的难度。

4.平衡领域,调节主题活动中领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内容有时很不平衡。如有的主题活动中艺术领域的内容比较多,有的主题活动中科学领域的内容比较多,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区域活动来调节领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例如在“生活中的数字”主题中,数学方面的内容比较多,而艺术方面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此时,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补充音乐领域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区域活动可以是集体教育活动的铺垫

1.从容过渡,消除主题切换时的不适应

当一个主题结束、另一个主题即将开始的时候,如果两者缺乏过渡,教师和幼儿往往都会感觉不适应。为此,在前一主题即将结束之前,我们有意识地在某个或某些区域中投放一些与下一个主题内容相关的材料,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对下一个主题内容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实现主题和主题之间的从容过渡。

例如,小班上学期有两个连续着的主题活动一“水果大餐”和“嘀嘀嘟嘟跑得快”。无论从主题名称还是主题目标来看,两者的联系都不密切。为了避免幼儿对这两个主题更换的不适应,我们就在“水果大餐”即将结束之前,在阅读区、展示区等区域投放一些与“嘀嘀嘟嘟跑得快”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了解下一个主题的内容,为主题的正式开展作好铺垫。

2.获得信息,确定教育方案的可行性

教师在设计集体教育活动时,需要了解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能力等,区域活动给幼儿以能力表达、表现的机会,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观察幼儿,真实、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实际经验、能力水平等信息,从而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例如,我们在设计主题“朋友”中的“礼物”活动时,考虑让幼儿用包装纸包装礼物,但问题是用包装带扎蝴蝶结对孩子们来说是否难度太大。于是我们先尝试在动手区中投放玩偶鞋玩具,看看有多少幼儿能比较独立地打蝴蝶结。几天后,教师发现通过练习,全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幼儿能独立地打蝴蝶结,只有四分之一的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根据这一观察结果,我们最终决定让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用包装纸包装礼物,同时为不会打蝴蝶结的幼儿提供更易操作的材料,即让他们直接在礼盒上粘贴蝴蝶结。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区域活动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当区域活动与课程真正融合时,区域活动不再是徒有虚名的摆设,其活动内容随着课程的进程、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调整、丰富,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题活动情境下融合性区域游戏的实践——以主题活动“空中小卫士”为例


针对以往幼儿园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相互割裂的现象,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创设了与主题需要和发展相关的融合性情境区域活动,尝试探索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的融合、区域游戏之间的相互融合、区域游戏的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的融合。下面,以主题活动“空中小卫士”为例,作具体分析。

一、在主题活动中创设融合性区域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面向幼儿的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显示其成效。

事件回放:一天早上,帆帆一进教室就大声对我说:“老师,我告诉你啊,我们幼儿园门口有个‘警察’。”大伟也跟着呼应:“我也看到的!”子研说:“他带着帽子,还背着枪呢!”(我园是一所部队幼儿园,每天都有一位解放军叔叔站岗)康康自豪地对我说:“那是解放军叔叔!”围观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爸爸就是解放军!”“解放军叔叔可厉害的哦!他们会打坏蛋!”边说还边模仿开枪的样子。“我爸爸还是空军呢!他会开大飞机!”豆豆边说边做起了飞机状,还学着飞机的样子飞了起来!其余孩子见状,也跟着豆豆开心地飞了起来!孩子们对“开飞机”的游戏非常感兴趣。于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我制定了“空中小卫士”的主题活动,并组织实施。

区域游戏

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


我园地处农村,长期以来比较注重集体式教学,即便是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我园最近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的研讨与探究。

区域游戏的现状

一是游戏的开展没有一定的主题。每个班级设置的区域游戏基本都是独立的,如结构区、图书角、美工区等,似乎跟班级主题开展关系不大,看不到游戏的主题性,更看不到课程的实施内容。

二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氛围不浓。活动室里看不到和区域相关的环境创设,呈现更多的是幼儿的桌子和椅子。老师们还习惯于将桌子整齐划一地摆放在一边,有的甚至占据活动室内最主要的空间,没有温馨的区域环境。

三是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游戏材料单一,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跟踪一个学期看一个年级,游戏材料各个班似乎一个样;跟踪一个班级看,游戏材料似乎一学期不变。教师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和能力水平,孩子缺乏游戏的兴趣。

四是游戏区域的数量设置单一。班上设置了3—4个区域,将幼儿平均分成3—4组,每天规定好哪组幼儿去哪个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学习区域,孩子选择的内容是受限的,玩法是老师已经规定好了的,供孩子选择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而让孩子去机械地操作。这种个别化学习绝对不是自主游戏,仅仅就是孩子的练习和任务。

区域游戏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一些游戏的现状,结合本园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游戏,减少班级集体教学。

每学期开学前,各个教研组就一起讨论:一学期每个班级可以预设几个主题?一个主题下面开展哪些集体活动?还有哪些集体活动的内容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完成?我们将区域游戏活动与主题活动融为一体,减少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活动促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如四月份,小班开展《春天真美丽》这个主题,教师注重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区域间用花朵做隔断;生活区布置纽扣树、小花园;科学区设置找花心游戏……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不断完善游戏情节,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带宝宝去春游、去田野参观等。还投放一些春天的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中班的教师在建构区设置了“春天的公园”,投放了各种用于构造的材料:积木、大小不同的纸盒、易拉罐等;在阅读吧提供春天的诗歌和图谱,让幼儿边摆弄图谱边讲述诗歌;在创意坊美术区里,则以“春天的花草” 和“春天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幼儿可以结合图示折一折瓢虫、郁金香、小猫,用橡皮泥捏一捏蘑菇、小乌龟、小鱼,在“百宝箱”中选择喜欢的材料,做一做小风筝、蝴蝶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游戏,自由创造,体验成功的乐趣。

2.营造与区域游戏相关的氛围,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创设丰富、温馨的游戏环境,能充分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

(1)巧妙利用立体墙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走廊等空间,将游戏材料进行巧妙地呈现。如小班生活区的“纽扣树”和用各种大小不同瓶口的塑料瓶做成的“花园”,都可以直接布置在墙面上,这样教室里一面单调的墙就变成了美丽的“树林”和“花园”。孩子们进入区域游戏时,只要在此处铺上地垫,就可以直接游戏了。再如大班美工区,教师结合春天的主题,把“桃树”“梨树”“柳树”的树枝布置在走廊里,幼儿每次游戏时,就把折的桃花、梨花、柳条均一一装扮在这些树上,使其不断地枝繁叶茂。活动中,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不断发展的轨迹。

(2)合理设置游戏情景。如生活区的穿线游戏,对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很有帮助,但以前的穿线游戏幼儿没穿几下就不愿意玩了。于是,教师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做成一个没有门的小房子,里面摆上一只猛兽,幼儿利用穿线游戏给这个小房子装上栅栏,猛兽就出不来了。由于有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幼儿都抢着来玩这个游戏。再比如,在娃娃家的墙面上,教师可以利用展板布置成一栋栋的楼房,贴上幼儿带来的全家福,让幼儿有一种家的感觉,使幼儿能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游戏。

(3)规则建立融于情境中。开展区域游戏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包括班级设置区域的数量以及每个区域设定的人数,这些都可以蕴含在环境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图示,如大班把班级的区域设置成一朵花,每个花瓣就表示一个区域名称,每个花瓣上的小瓢虫则表示进入该区域的孩子,这样一目了然,便于教师观察统计:“哪些孩子进入了哪些区域”。如在建构区,老师利用废旧纸盒做成停车场,固定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幼儿游戏结束时可将小车停在里面,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便于幼儿取放游戏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如在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将超市的一面墙设计成一栋楼房的形状,每一间房做成可插超市任务卡片的小袋子,既创设了超市的游戏情境,又解决了任务卡的摆放问题。

3.投放“超市式”的菜单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材料的提供要富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提供上要层层递进,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生活区喂老虎的游戏中,老师提供给幼儿三种小老虎要吃的“糖果”,来帮助他们练习用筷子的技能。三种糖果分别是:方方的塑料做的方糖果、定型粘土做的圆圆大大的糖果、纸团捏起的小糖果。幼儿可以尝试从最好夹的方糖果开始,逐一提升难度,慢慢挑战。还比如在角色区的西点屋游戏中,西点屋提供了两种做点心的游戏材料,一种是用魔术贴和泡沫板及布做成的各种方方、圆圆的大蛋糕,幼儿可以用魔术贴设计各种造型的水果蛋糕。由于使用的是魔术贴,幼儿操作简便,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是提供橡皮泥及几种简单点心或水果的操作图,泥工构造能力强的幼儿则更愿意在这里,按照图示用橡皮泥制作点心或水果。

4.创设富有特色的区域,巧妙融入班级文化。

我园每个年龄班都成立了这样几个相同的区域: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表演区等,但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可以不一样。如小班“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小一班生活区有系丝巾、穿鞋带、小熊穿衣、袜子配对、编织衣服、包糖果等游戏;而小二班生活区则有喂小动物、种纽扣树、关注小动物、编织衣服等游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能适应班级幼儿的原有水平,也能考虑到各班幼儿的兴趣及家长资源等等。

各班还可以根据园内的一些特殊节日,预留1—2周时间进行园本主题的开发。如“小蓝猫”科技节中,围绕“喜爱的动物”、“身边的植物”、“美丽的家园”进行系列主题活动,逐步形成班级课程。还可以将班级文化蕴涵于主题实施过程中,如中五班是蝴蝶班,他们把蝴蝶饰品融入环境布置和区域游戏中,阅读区的手偶台和区域间的隔断都装饰成蝴蝶翅膀的模样;班级主题墙的版块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足迹;幼儿游戏的标记也设计成一只只飞舞的小蝴蝶。

总之,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不追求统一的结果,追求的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我们确定的理念是:每个区域都很重要,每个区域都能让孩子有所获得,鼓励孩子到每个区域尝试活动。

游戏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期望通过我们幼教人的努力,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一样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愿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梦想都能实现!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公共区域与班级区角的衔接融合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许多幼儿园都把各个公共区域创设为“公共活动区”,我园也在探索尝试公共活动区的设置和活动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我们也发现了容易出现的问题,摸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容易出现的问题

内容重复

公共区创设之初,老师大多会结合当地或本园特色设置成超市、手工艺坊、小吃一条街,或者是以儿童五大领域的发展为线索,创设类似于美工区、建筑区、交往区、科学区、语言区(大多为图书区)等班级区角活动的内容。由于这些区域的设置和班里开展的区角游戏内容比较雷同,因此,孩子们的活动兴趣不高、游戏方法缺乏创新。

材料固定

公共区材料的投放通常是由各班的老师们共同商议后,有目的地进行一次性的投放,之后再根据材料的消耗进行补充。由于材料相对固定,孩子们一开始的新鲜感就会逐渐消失,兴趣越来越弱。

活动割裂

公共活动区的材料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但活动相对独立,与班里组织的活动主题和内容没有衔接,完全处于割裂的状态。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区独特的教育功能呢?新学期开始了,在重新利用幼儿园二楼的L形平台建立公共区之初,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既然是孩子们的游戏,那孩子们究竟想玩什么、想怎么玩呢?我们中班六个班的老师决定从“观察各班孩子喜欢玩什么”入手,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二、公共活动区的调整策略

与班级区角活动有机结合

班级的区角活动一般都来源于各班孩子喜欢的游戏内容。那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是什么?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由于班级空间、材料、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有没有实现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呢?中一班和中四班的老师在观察本班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在家庭区游戏的时候,总是有走出家庭区到外面去野营的冲动。中一班的孩子干脆将一块布铺到教室的空地上,从家庭区拉来箱子,推来餐车,抱着宝宝去野餐了。而中四班的孩子也用一个纸箱当烤串的箱子烤起了羊肉串儿。然而,由于空间的限制,孩子们既不舍得将班里其他现有的活动内容去掉,又没有更大的空间来增加他们想玩的游戏。于是,我们想,如果在公共区开辟一块儿场地,专门用来野餐和露营,那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

当我们分别和自己班的孩子谈起公共区可以有专门的野餐露营地时,孩子们兴奋极了,马上就跃跃欲试起来!当问起孩子们那里都需要些什么时,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立刻列举了出来:露营的帐篷、烧烤的箱子、钓鱼的池塘和野餐的垫子……当问到还需要什么时,孩子们却回答说:“我们可以在班里做好了点心,串好了烤串儿到那里去。”

原本以为还需要准备更多、更细致的材料,孩子们才可以游戏,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们想: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也是在家里准备好吃的、用的、玩的东西,然后到一个虽然没有太多设施,但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露营、野餐吗?就这样,在孩子们的设计和共同参与下,一个有大树、有池塘、有帐篷、有白云、有彩虹的地方就成了孩子们露营野餐的小天堂。

最后我们根据各班不同的活动主题和孩子们的兴趣,分别创设了“巴拉拉小剧场”“爱心超市”“顽皮度假村”和“魔幻游乐场”。我们发现:通过跟随孩子游戏的脚步而创立的公共区原来可以这么自然地成为班级区角活动的延伸与拓展。

动态调整活动内容与材料

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没有将各个公共区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固定下来,而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及时进行调整。中二班创建的“爱心超市”在设置之初只有一些货架和大家一起收集的各种商品包装。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喜欢将箱子里各种各样的商品分类摆放在货架上,然后再由前来购物的小朋友自选商品。在“购物”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带来的钱币总是不够。在游戏后的讨论中,孩子们认为应该有一个可以随时取款的ATM自动取款机,因为爸爸妈妈就经常到那儿取钱用。于是孩子们一起动手查找取款机的资料,一起寻找适合的材料,一起制作,并将取款机安装在超市最显眼的地方。当看到小朋友到这里排队取钱的时候,孩子们真是高兴极了!

不仅材料可以调整,活动区的游戏也处于动态调整中。“魔幻游乐场”开展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孩子们兴趣的改变(孩子们更喜欢汽车)以及游戏中的实际需求(游戏中孩子们有喝水的需求),原来单一功能的游乐场被重新组建成孩子们更为感兴趣的“汽车城”和“水吧”。

幼儿自主计划公共区的活动

公共区的活动内容确定了,那么全年级好几个班的活动如何安排?这里的活动又该如何与班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讨论中,老师们认为:班里的活动区都是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做计划,那么公共区也可以尝试由各班的小朋友自己来做计划,然后和其他班的伙伴们一起游戏。在尝试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竟意外地推动了班级内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公共区的活动,也丰富了班内的活动。

我们班的几个小伙伴相约周四的时候带着“娃娃”一起去“顽皮度假村”野餐,而准备活动从周一就开始了。他们在计划单上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各种准备工作:要准备蛋糕和小点心,要给娃娃准备好牛奶和玩具,等等。一连几天孩子们都在积极做着各种准备。而隔壁班的孩子们为了到度假村烧烤,这几天也正忙着穿各种羊肉串儿、蔬菜串儿呢!

周四早饭后,只见孩子们推着装满食物的小车,拎着装满烤串儿的篮子,抱着垫好尿不湿、穿好外套还包着被子的娃娃,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顽皮度假村”。孩子们烧烤的烧烤,钓鱼的钓鱼,看娃娃的看娃娃,玩得不亦乐乎!当一首优美的《小白船》音乐响起,孩子们知道游戏的时间就要结束了,于是一起动手收拾各种带来的材料准备回班……

就这样,当我们将公共区活动的创设与组织权利交还给幼儿时,公共区的活动就流动起来,它从班级内“流”出来,又“流”回到班里。在流动中,孩子们的经验也变得丰满起来。

——学前教育 2015.09

喜欢《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浅谈幼儿园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