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体育游戏

12-19

迄今为止,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幼儿园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浅谈幼儿体育游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可知,个性心理表现为:幼儿大多活泼爱动,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做到不知疲倦,容易产生兴奋,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游戏活动的自觉性、持久性受到兴趣支配,意志行为很少起作用。动作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靠直观形象,而不是抽象逻辑,体育游戏时喜欢具有情节性、故事性的内容,喜欢在音乐伴奏下做韵律性、节奏性动作。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喜欢模仿动物行走、跳跃、爬行、攀越等动作,等等。

2趣味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激发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其内容和形式与幼儿生理特征紧密联系,它的娱乐性和竞技性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心理需要,它对幼儿生长发育、心身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2.1趣味体育游戏可增强幼儿的机体健康

趣味体育游戏是以体育运动为基础,采用游戏的形式,将人体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幼儿教育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特定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比赛规则创编的,兼具运动性和趣味性。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能使身体各部位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使幼儿的体质不断增强。单纯的体育锻炼枯燥无谓,重复的动作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体育游戏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能引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欲望,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2.2趣味体育游戏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

幼儿成长不仅需要机体发育完善,更需要接受外部知识信息。幼儿的大多自然和社会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知,趣味体育游戏根据特定需要创设环境,设置情境,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思维活动的条件,通过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乐中接受新知识,吸取新信息,不断储存积累知识技能经验,丰富对事物的感知,逐渐完善感知观察能力、表象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幼儿认知能力提升的保证。同时,通过体育游戏,使幼儿具备正常的智力,积极愉快的情绪,活泼开朗的性格。

2.3趣味体育游戏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从难易角度考虑,体育游戏的开发应用要始终坚持突出幼儿主体性,让幼儿处于主动地位,积极、独立完成游戏,这就要求体育游戏简单易学,易于开展。

3.2趣味游戏开发应用要符合幼儿认知能力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的有效途径,游戏的开发应用不能脱离幼儿认知水平。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幼儿来说,通过阅读图书、成人讲述深刻认识事物是不现实的,幼儿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一般能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都是符合幼儿心理认知水平的,过高或过低于幼儿心理认知水平的事物都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而也不容易引起幼儿的感知注意。例如,用图片教幼儿认识兔子的特征,远不如让幼儿去看或去摸兔子,由成人直接教给幼儿知识,幼儿缺少感官的直接接触,而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所以,开发应用体育游戏要考虑幼儿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要让幼儿动用各种感官参与,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以便幼儿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促进感知能力的提高。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浅谈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


导读: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并且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而到了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特别喜欢模仿一些他人的行动和语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角色游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很受欢迎。

那么,什么是角色游戏呢?

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并且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比起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要复杂。如在”娃娃家”,小班幼儿只能利用现有的玩具材料来摆弄:看到奶瓶就会给娃娃喂奶,看见条梗就会给娃娃喂饭。但中班幼儿就不同,进入角色的孩子们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从而进行游戏:如做妈妈的会很周到地整理好家里的事,再去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当娃娃病了还会打急救电话呢!做爸爸的还真在家像模像样的修电视机、煤气灶等。他们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过的周围生活的人和事,他(她)们积累的经验印象越深刻,游戏反映也越自然逼真,角色行为也越形象具体。

其次,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孩子们能依靠已有的思维,在进行主题活动前,就讨论、协商好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如谁当妈妈?谁当爸爸?还会安排好妈妈、爸爸的任务,然后才开始游戏。但小班孩子就不能。他们只会想到什么玩什么,玩到哪里算哪里:如当“爸爸”的看到别人在做“驾驶员”时会毅然前去加入等。

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所以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如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汽车站”游戏:有几位“乘客”上了车,先后买了票子,然后当中的一人当起“小偷”,他偷一位“女乘客”的包,于是大家一起来抓“他”,并把他制服,还让“驾驶员”“把他送到“派出所”,其间的几个角色还真扮演的逼真,看得出游戏时他们的投入程度,和对“汽车站”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但小班的孩子在进行同样的游戏是肯定达不到这个程度的。

最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后的谈话积极主动。正因为中班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积极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所以,等到游戏结束后,他们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各自担任角色的情况会积极地进行评议和争议。如当“汽车站”的游戏一结束,几个孩子就议论开了:“我这个小偷本领很大吧,你们几个人才把我给抓住”“下次我们再玩时弄个假手拷,这样更好玩”等等。

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我们也不否定:在幼儿游戏时还会经常地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因为角色游戏的需要和幼儿有限的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适宜地指导。

那么,如何来指导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分工合作,互相协商。

不难发现,在中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最多的还是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于是,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为了扮演某个角色而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地指导和引导,使他们明白各个角色所担当的重任及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游戏的道理。因此,教师可在游戏前通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来分工,让孩子们懂得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重要。记得在《小兔乖乖》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动物头饰放到了“表演区”。当时,我就想到孩子们在游戏时可能都会争当“兔妈妈”,因为在教学活动时,他们都要来表演“兔妈妈”,没人愿意当“大灰狼”。于是,我就在孩子们进行游戏前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

教师:你们喜欢《小兔乖乖》中的谁?

幼儿:兔妈妈。

教师:还有吗?

幼儿:长耳朵

短尾巴,

红眼睛。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大灰狼?

幼儿:因为它要吃小兔,太坏了,

因为它长得太难看了,还要吃小兔。

教师:是呀,大灰狼专门干坏事,的确太坏了,怪不得我们小朋友都不喜欢它。但是,如果我们来表演这个故事,没人当大会狼,我们能表演吗?

幼儿:不能。

教师“那怎么办?

幼儿:……(都摇头,)

教师:其实,我们只是表演,就像电视、电影里的演员们一样,不是表演坏人就变坏人了,只要演的成功都是好演员。同样,谁要是把大灰狼的凶狠样子表演出来了,还真算是好演员呢!

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孩子们在进行故事表演时,角色分配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孩子们不在为没人当“大灰狼”而争论不已。相反,他们的游戏顺利进行了。

二:善于观察,个别引导。

幼儿在游戏时,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要随时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善于观察每位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通过游戏来改变其弱点、不良行为习惯等。我班的天瑜就是个很内向的男孩。每次游戏,都是别人拖着充当一些次要的角色。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医院”里当病人,“高医生”在给他看病。于是,我进去,蹲下和他说:“我看你这位病人一直请“高医生”看病,肯定学到了“高医生”的一些本领,现在就当一回医生给我看看病吧”!在我半拖半拉之下,他终于当了一回“医生”。游戏结束后,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以后,我还多次创造机会让他担任重要角色慢慢地,他活跃了,每次游戏都能主动地参与,连他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真的变了。还有几次,在游戏时,总有孩子来“告状”:说辉辉总是去捣乱。原来,辉辉是个爱动的孩子,很调皮,在游戏时喜欢蹿来蹿去,因此,许多孩子见他来了,就不欢迎,甚至讨厌。于是,我就请他当起了“值勤警卫”,让他戴个军帽,并趁机告诉他:警卫要保证各个活动区的安全,发现有人闹事什么的,要制止。结果,他认真地干了起来,还真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的观察和及时引导是何等的重要!

三;适宜指导,发展情节。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生活经验的有限,在游戏时对角色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时还会出现问题。如钓鱼的小猫见自己钓不到鱼便直接拿住鱼钩去钓;娃娃家来了几位男客人竟搓起麻将等。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在了解的基础上适时指导,以提高幼儿扮演的水平,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促进游戏的健康发展和深入。记得有次游戏,“医院”里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有位“病人”竟装做“精神病人”,在大吵大闹,还去抢“医生”的听筒。结果,其他区域的孩子都过来看。这时,我赶紧走进“医院”,对“医生”说:“他是我的孩子,又发神经了,我们给他打针“镇定剂”让他安静吧!”“医生”赶紧行动起来了。游戏又可以继续进行了。

教师能深入游戏,通过建议、参与,启迪了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了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克服了游戏的障碍,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愿游戏,教师要随时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好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

“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相信,我们都愿做个会指导游戏的老师,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幼儿一起快乐游戏!

浅谈游戏化教学


编导语:游戏是美丽的梦想,是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兴味盎然的活动,没有功利,没有强加的任务,有的是孩子全身心的放松与参与。也正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喜欢,无形中就提高了孩子参与语言活动的机会。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更好地去展示自己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注意游戏前的引发

首先要从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开放的、自主的环境,并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幼儿的游戏主要还是依据他们的现实生活,只要有“典型情景”,幼儿就会进入游戏的世界。如看到一只布娃娃,幼儿精神世界的妈妈角色就激活了,特别是女孩儿就会产生佯装成人照顾孩子的愿望;有白大褂和听诊器就自然联想到医生。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图片观察、让幼儿与父母交谈、或者亲身体验成人的工作等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也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于是就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从中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这样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好教师,不但是幼儿的老师,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去成为幼儿的朋友、游戏的伙伴。这不仅会使幼儿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亲近,把自己的想法、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告诉老师,更有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性格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本班幼儿的游戏内容,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处于受刺激、兴奋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心理、语言、形体等各方面首先进入角色,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幼儿吸引进来。游戏是美丽的梦想,是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兴味盎然的活动,没有功利,没有强加的任务,有的是孩子全身心的放松与参与。教师游戏化的语言,有可能让更多的孩子懂得交流,愿意合作,乐于说话;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会觉得那是为了学习而游戏,他们会很高兴地认为那是为完成游戏而学习。在这样的思想趋动下,孩子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更是真真切切的。那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不言而喻。不是生硬的说“你怎么不玩的啊……”而使用亲切、自然的话语如“我们一起去参观……”“我跟你一起来……”等言语。

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主要以观察为主,尊重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尊重并认可幼儿的发现,尽可能多的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的以角色的身份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有目的地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浅谈游戏的运用


导读: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性,我们经常玩《老鹰捉小鸡》和《小兔子乖乖》的游戏。游戏简单明了,幼儿玩而不腻。

游戏是幼教的最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着用。但是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呢?是不是所有活动都滥用游戏呢?我认为游戏可灵活运用。有时适度而止,有时可运用多种游戏来明辨同一个事理,有时还可以用老游戏变成新玩法来达到活动目的。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性,我们经常玩《老鹰捉小鸡》和《小兔子乖乖》的游戏。游戏简单明了,幼儿玩而不腻。但是有时为了培养幼儿的跑、跳、爬、钻以及平衡能力,我们经常要进行一些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基本上都在户外完成。在户外活动空间开阔,幼儿活动起来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幼儿运动量大,热量大减导致体力下降。这时老师需控制幼儿游戏,即适度而止。教育幼儿要诚实,我们经常利用情境表演游戏《狼来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通过游戏,使幼儿明白了经常说慌的人最终会象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样被狼吃掉,而诚实可信的人会象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样最终被当选为国王。孩子们从这潜移默化的情境中体验到诚信的可贵。这也正是游戏的升华。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要让幼儿明白齐心协力的含义。运用游戏,《拔萝卜》和《小蚂蚁运大饼》,幼儿通过参与玩不同的游戏,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在某些活动过程中玩游戏,刚开始玩时,幼儿兴趣浓厚,但玩了几遍下来,他们就感到厌倦了。这时老师可考虑把老游戏变成新玩法了。比喻说玩《开火车》的游戏吧。刚开始幼儿们跟着音乐边唱边跑,火车头司机还用手比划着握方向盘。幼儿们玩得很开心。但几遍过后,孩子们就你推我拉地捣乱。看到这个情况老师就把游戏的难度加深,花样变多。如同样是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在游戏中设置红、绿灯,让幼儿遵守交通规则。还有让幼儿说出火车开往的地点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武汉、南昌)等地,让幼儿从玩新游戏中了解许多地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总之,游戏在活动过程中运用要适时适度,游戏的内容要与活动的目标一致。游戏的具体操作要适合各年龄特点,这样游戏才能为完成教育目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浅谈结构游戏的作用


导读:结构游戏就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双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不懈地、持久地努力;需要克服困难。

结构游戏就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双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不懈地、持久地努力;需要克服困难。无论是个别进行构建还是合作进行构建,对于幼儿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学会物件用完后归放原处、学会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学会协商等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结构游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结构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并能迁移到其它各类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从中班开始,适当增加结构游戏的份量,特别是克服了以前每班结构材料类多量少的弊端,他们主要集中选用积木,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对幼儿进行大型建构活动的指导,把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结构技能的提高放在同等的位置。一段时间下来,由此教师并会发现:幼儿无论是结构技能还是游戏的坚持性和兴趣大大提高。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通过建立适当的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结构游戏中,幼儿争吵的焦点,往往是为了争夺材料。这时,教师可对使用材料做出以下的要求:

(一)按需取材,不能一下盲目地先占有很多材料

当自己需要的材料不够,又寻找无着时,也不能任意取走他人的材料,而应与同伴协商,经过同意后,才能取走材料。而且,要让幼儿明白,协商不等于强索,协商不可能时,要另外设法解决。

(二)拿材料是轻拿轻放,学会爱惜材料

建立好常规后,幼儿有了行为的准则,在材料使用中的争执少了,协商和谦让的气氛浓了,偶尔有幼儿违反常规,同伴就会用行为准则去衡量他的行为,让他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它如收放材料,游戏人数也一一做了规定。如教师给每种积木都做了标记,以便幼儿分门别类地收放材料。到中班后期,幼儿还能根据下大上小,楼梯形交叉堆放等比较稳的道理来堆放积木,这样堆放的积木分类明显,而且美观,不易倒塌。

在游戏人数方面,教师在用入区卡限制人数之外,还利用入区登记表登记幼儿玩的次数,以便掌握幼儿玩的情况。针对有的幼儿喜欢去结构区,有的不喜欢就很少去:男孩子喜欢玩,大部分女孩子不喜欢玩的情况,那经常就要在活动前作出一定的规定,如:每名幼儿不能两天玩同一活动区,有时特别规定女孩子去结构区,并请几名能力较强的男孩子和她们一起玩,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他们的兴趣。

解决了材料和人数等问题,幼儿从结构游戏中获得的是比较愉快的经验,从而更加吸引他们参与游戏。而幼儿在不断的控制自己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通过观察与适时引导,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克服困难和不懈、持久地努力。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材料不足、结构技能的局限、同伴之间的矛盾,致使游戏出现停顿,玩不下去的情况,甚至有的幼儿因而放弃继续游戏。为了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师坚持从兴趣入手,利用各种手段以期达到目的。

(一)抓住幼儿的闪光之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活动初期,教师主要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尝试、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拼搭结构物体,在拼拼搭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搭的东西像桥、房子、花坛……这时,教师大加赞赏,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油然而生,游戏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游戏水平也随之上升。

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如我在实习时遇到的有一名幼儿性格孤僻、胆小、不合群,有一次我的指导老师偶尔发现他搭的汽车造型独特、优美,特意在游戏结束时表扬了他,让他觉得特别高兴。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创造的车辆多达三十几种,被孩子们称为“汽车大王”,大概几十年后他就是真的汽车大王也说不定。

(二)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能帮助幼儿坚持游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幼儿准备搭一座天文馆。大的框架搭好了,但是总觉的不象天文馆,有的幼儿因为想不出办法就去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一直在旁边静静观察的老师走过去,提示他们:“我们班上有哪些东西是和天文知识有关的?”这一下,幼儿茅塞顿开,有的跑到科学区拿来了地球仪放在屋顶做天文馆的标记,把高倍望远镜放在天文馆的平台上;有的去图书区找来几本介绍天文知识的图书。这样一来,天文馆就象模象样了,幼儿也有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类似的经验多了,幼儿就会迁移到其它建构活动中去,如住宅花园出现了绿色植物和玩具小汽车;立交桥上有了花坛;桥下有了自折的纸船……

(三)创设条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对幼儿来说,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持续游戏的最好催化剂,教师必须有意识创设条件给幼儿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搭建自己的幼儿园时,幼儿开始搭的是普通的三层楼,看不出什么特征。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的房子和别的房子有什么最明显的不一样。马上有幼儿反应过来,幼儿园的房子是有一个高高的房顶的。孩子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再经过尝试果然获得成功。于是兴趣来了,幼儿园的滑滑梯,幼儿园的操场等。搭了一个又一个。幼儿就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延续了游戏的时间,培养了坚持性,有时超过一个小时还意犹为尽。

三、通过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结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首先,教师应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在游戏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从制定计划,如何分工入手帮助幼儿,让幼儿形成整体意识,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如中班学生进行结构活动时,教师帮助幼儿进行详细分工,让幼儿增强活动的目的性。迁移到其他非班级组织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以前的经验,进行分工协作。

再次,好的评价,也往往能获得实际的教育效果。如:有一次游戏讲评时,指导老师指着游乐场的造型问:“这么好的游乐场,是谁搭的?”一下举起了八只小手,教师指着其中一名幼儿问:“是你搭的吗?”“不,我搭的是围墙。”教师又依次问其他幼儿,他们分别说:“我搭的是大门”,“我搭的是滑滑梯”,“我是专门帮他们找材料的”。老师听完说:“怪不得搭的这么出色,原来是你们分工合作的,好啊。”短短的一个评价过程,没有空泛的说教,却使全体幼儿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一个较抽象的道理。

通过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顺利进行结构游戏的保证。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这一点,抓住结构游戏的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应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更要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发挥游戏的实际效能。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冬天,幼儿之间有关“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个以幼儿自编小动物过冬的故事为内容的系列表演活动——《挖洞的故事》开展起来。我还组织一些能引起幼儿共同兴趣的参观或观察活动,引发出表演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从春天观察小蝌蚪后开展起来的。

二、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和幼儿讨论,我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当《挖洞的故事》编好后,我们一起讨论: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幼儿提出做壁板、做头饰、做道具进行表演等主张。

讨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幼儿尝试用单一材料制作道具表演《挖洞的故事》后,下一步是扩展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经验,还是继续表演故事呢?我决定听孩子的。讨论结果,他们提出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道具,活动便向探索用不同材料制作道具的方向发展下去。

讨论上一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在第一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活动中,幼儿搞不清青蛙产卵后是否还要孵卵,这个问题就成为第二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青蛙只是产卵并不孵卵的结论,还想出在纸条上点黑点拴在腰上表演青蛙产卵过程的方法。

另外,我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讨论情况,随后,再共同分享记录结果。如把幼儿编的《挖洞的故事》记录下来再读给幼儿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记录幼儿下次活动所需材料、分工、方法等建议,则使幼儿理解大家的主意可以汇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当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挖洞的故事》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洞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洞,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就百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⒈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我们做出反馈时,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⒉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我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⒊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我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综上所述,是开展科研课题以来的一些心得,希望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策略,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活动。

浅谈幼儿课间领域游戏的开展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在智力教育中都比较强调上课,通过课堂教学使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上课确实是智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比课堂上更多、更活。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开展课间游戏,把课间的游戏活动与上课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把上课作为一种孤立的学习过程。课间领域游戏是指课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预先设定的领域游戏区内,通过游戏,让每个幼儿都动手、动脑,从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获得知识的一种活动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实际,对如何开展课间领域游戏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我们开展的课间领域游戏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领域、自然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这四个领域又分别包括许多相关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语言领域:包括普通话和儿童文学作品两大类,即幼儿听、说、早期阅读和写前训练的基本内容。自然领域:包括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如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习性;植物的形态、生长规律和生长的基本条件;天气、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其次还包括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如声、光、电、磁等及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参与制作科学玩具。另外,还包括对幼儿进行数量、形体的感知、认识教育,如物体的分类、数的加减、空间方位、时间的初步概念等等。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含律动和舞蹈)、美术(绘画、塑造及各种手工制作)、文学(含戏剧表演)三部分的内容。社会领域: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规范、民族文化。这四个领域构成了幼儿教育活动的大部分,充分体现了整体教育的思想。我们在开展课间领域游戏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如大班常识教学中有一堂课是“认识风”,为了使孩子们增加对风的感性认识,我们在课间自然领域游戏中便有针对性地选择“风来了”这一游戏内容,通过让幼儿人人动手做风车、玩风车,感受风的产生及特性。再如十月份的教育主题是“我爱祖国”,我们便在社会领域中设计了“中国之最”的游戏,通过模拟电视里的知识竞赛,让幼儿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设计入区卡,幼儿分组游戏时,使每个幼儿均有机会参加每一领域的活动。我们将全班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幼儿持一种卡,在游戏前发下卡,幼儿按卡上的不同标记到相应的领域游戏区活动。第二天又换一种卡,到另一领域游戏区游戏。如此轮流进行,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做完四个领域的游戏,做到了面向全体幼儿。

(3)定期更换内容,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课间领域游戏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一般两周更换一次新内容,并且每一次都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以保证游戏的质量。如自然领域游戏《找找哪些东西有生命》,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较多的动物、植物、非生物图片材料,并且每个参加游戏的幼儿都有一套,让他们区分,找出有生命的东西。

(4)正确提供指导,注重幼儿实践。幼儿的学习不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只是幼儿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的兴趣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主要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引导幼儿通过自我探索、自我体会、观察积累经验,总结知识。如在艺术领域游戏“身体乐器”中,我们并没有单纯地教幼儿如何去打节奏,要求他们节奏准确,而是启发幼儿自己用手、脚、嘴发出各种声音,幼儿敲打身体各个部位,从而探索出人体的各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打法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幼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打节奏的方法,增加了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并且,在练习、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开展课间领域游戏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课间领域游戏的开展,大大扩展了幼儿教育的空间,把对幼儿的教育延伸到了课外,幼儿的智力教育不再局限于小小的课堂。第二,领域游戏一般是分组轮流进行,每组幼儿人数不多,这就便于教师照顾每一个幼儿,掌握每一个幼儿的特点,把精力放在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个别幼儿的指导上。第三,课间领域游戏注重人人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学习知识,形式主要是各类游戏,因而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四,领域游戏内容涉及较广,不仅包括了对幼儿的智力教育,还包括了许多非智力教育,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对艺术的表现能力等等,注重各方面均衡发展。因此,课间领域游戏的开展,拓展了幼儿教育的内容,使幼儿的学习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总之,课间领域游戏符合幼儿的特点,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并且具有上课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助于使幼儿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均衡的发展。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竞争色彩,幼儿通过努力可以不断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成就感与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的愉悦的同时,不断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锐意进取、机智勇敢的良好个性品质。民间体育游戏除了锻炼之外,还具有多样性、随意性和浓厚的趣味性、竞技性,它丰富了当代儿童游戏的内容,满足了儿童自由游戏的愿望。因此,民间体育游戏有着不同于体育活动的独特的设计思路与组织方法。

一、民间体育游戏必须贯彻灵巧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设有发展幼儿灵巧机能的内容和机制。这是针对幼儿机体能力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学前儿童的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基本动作虽已基本成形,但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都比较差——即缺乏灵巧性,动作的整体形态还显得较为笨拙。通过设有灵巧训练内容和制约机制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使幼儿的各项基本动作的发展逐步朝着准确、协调、熟练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动力定型。灵巧性原则要求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必须有机动应变的可行性存在。如民间体育游戏“老鹰抓小鸡”中的躲闪动作等,都属于含有机动、应变制约机制和相关运动能力的训练内容。灵巧性原则还要求多安排或穿插进行有益于发展幼儿精确能力、协调能力的游戏内容,如拍球计时赛、过独木桥、跳格子等等。

二、民间体育游戏必须体现智慧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过程能够体现幼儿智慧的闪光点。通常在民间体育游戏中,都存在一个怎样完成游戏才能做到最快、最好,或者请幼儿自己讨论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编游戏歌谣等。故意给幼儿留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空间,有利于促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以最佳的方式完成游戏。民间体育游戏也只有体现出较多的智慧性,才有可能显示出较多的趣味性。而“好玩”则是促使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游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智慧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留有完成游戏的多种方法的选择余地,这样就能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如果说一种民间体育游戏只有一种玩法,就很难说它是一则好的民间体育游戏,同样是“跳格子”、“打沙包”、“贴膏药”,就应该有不同的“跳”法、“打”法和“贴”法。这正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所在。

三、民间体育游戏必须坚持教育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竞技性、趣味性,除了能发展、完善幼儿精细动作和局部机能之外,更能在心理上使幼儿体验各种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痛苦;或希冀的实现,或期望的落空。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风貌的塑造上。一个好的民间体育游戏应该既能表现个人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为此,在设计民间体育游戏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不搞单一的个人项目的游戏,也不搞纯粹的集体项目游戏。换句话说,所有表现个人技能的游戏最好都用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又能体现集体的力量,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或产生失落感)的同时又能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强大,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利于互助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

四、民间体育游戏必须强调安全性原则

安全第一是学前教育工作中各项具体活动的普遍要求。在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组织过程中应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竞争、竞技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激烈程度和完成难度,幼儿参与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这就使得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忘乎所以”,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激动的情绪,再加上有允许自由发挥来完成游戏的余地,因此每个幼儿完成游戏的过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老师也就无法完全事先预料游戏过程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准备工作想得周到一些,以便防患于未然。比如,游戏要求的场地、设施没有任何尖棱角和较硬的物体,不会产生撞击,不会因摔跤而造成伤害等等。这就要求游戏应在有草坪或有木地板上进行;应采用质地轻柔、棱角圆滑的材料或塑料、橡胶、泡沫、海绵等制作的游戏道具;游戏材料的立体高度不能太高,坡度不能太陡,诸如“独木桥”、“跷跷板”、“平衡木”之类的安装设计高度离开地面十五——三十厘米即可;民间体育游戏还要特别防止人为的伤害。因为有时在比赛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调解,简要地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让他们及时化解矛盾,继续游戏,直至完成。

五、民间体育游戏的指导必须强调科学性原则

要尊重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游戏对于幼儿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在民间体育游戏中,随意性较强,幼儿可以自主的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独特途径和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媒介。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确保民间体育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依据游戏计划,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是保证幼儿充分活动的物质条件。

要尊重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除了有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有效指导,关键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感并接受他们的情感,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游戏,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游戏中应用提问或建议的方法去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而不要一味地命令或责备他们。

要尊重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儿童除了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外,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儿童是发展的、能动的主体,在游戏中,要相信他们自身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和优异环境的“创造者”。由于受遗传、环境、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制约,每个幼儿在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在组织和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时,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有哪些生活经验,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乐于干什么,为他们提供最佳的游戏环境。

浅谈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浅谈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影响和决定幼儿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根本性变化的主导活动,缺少游戏机会与经验将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幼儿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游戏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关系;游戏与幼儿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游戏与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关系等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关键词:游戏 幼儿发展 天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影响和决定幼儿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根本性变化的主导活动,缺少游戏机会与经验将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幼儿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游戏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关系;游戏与幼儿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游戏与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关系等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那么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

一、 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1、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乃儿童的天性,这是人们的共同,因此有许多思想家阐述这个哲理。其中,将儿童的游戏天性提升到人的本位论高度来认识的是德国哲学家席勒。席勒提出了他最着名的这个命题:"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是自然赋予儿童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爱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游戏,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大脑细胞的发育需要。所以,孩子才专注地从事着在成人看来极其枯燥无味的游戏。孩子喜欢游戏,尤其喜欢复杂的游戏。因为游戏越是复杂,对孩子的刺激越大,孩子就越兴奋。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增强体质。所以说孩子天生就是勤奋的,他们生来就有一种求得胜任的内在欲望,生来就有去做、去学如何做的冲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的天性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挥。

2、游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

当前在婴幼儿教育中,游戏行为往往不被鼓励,爱玩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婴幼儿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由于婴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

因此游戏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孩子需要游戏,就像人需要足够的食物与休息,他们在游戏中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后,综合感觉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3、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儿童通过学习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焰,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会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的时候他能够体会并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器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如推小汽车玩,他会观察到汽车的速度和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幼儿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探索。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性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从不马虎,他们先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方法就成了他们的游戏行为。另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练习。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就是重复性行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出现的动作、刚获得的经验的活动倾向。这种重复的价值就在于练习,重复就表明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孩子就是在这种重复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从而带动认知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所以说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

1、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她就能比较自然地学会交往语言。

2、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并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可能成为角色。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在游戏中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游戏分为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顾名思义,单人游戏是一个人独自参与并完成的游戏,多人游戏(也可以叫做合作游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游戏常常以多人游戏的形式出现,多人游戏是游戏的主要成分。在多人游戏中,富含着社会性教育因素,有分工协作,有人际交往,有相互尊重与谅解,甚至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 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一面,为他们融人社会,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游戏促进幼儿情绪的发展。

幼儿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其发展的一般趋势为:情绪社会化;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而通过情绪社会化趋势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通过游戏使儿童能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试验性的、没有恐惧的情境中学习对待焦虑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从而能够设法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因此游戏好像是儿童情绪的晴雨表,教师可以从游戏中观察了解到儿童的喜怒哀乐。如一个小女孩抱着她心爱的洋娃娃,温暖地抚摩、亲热、说悄悄话,也充分表现了孩子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

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重要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他们选择一件玩具。这个玩具代表了他所惧怕或不喜欢的东西。在游戏中操作和摆弄它,能够使儿童消除害怕或者厌恶的情绪,重新获得自信,解决问题。如儿童乐意玩医生和护士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医生或护士,津津有味地玩着打针的游戏。有的孩子在娃娃家中哼着唱歌哄娃娃睡觉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里利用游戏让儿童掌握一些难以掌握的词。例如,用示范法让女孩掌握"你"字,不成功,用游戏情绪激动法则成功了。姨妈问她:"这只手风琴是谁送给你的?"女孩答:"刘老师送给你的。"姨妈立即说:"啊!送给我的。"随即拿走了。这使女孩激动起来,立刻叫喊:"送给我的。"从此对"你"、"我"二字十分注意。有时说了"某某给你的",立刻改正为"给我的"。有时干脆先说"给我的"。有时干脆先说"给我",再说"某某给我的"。

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例:我在开展游戏活动中,观察到我班小阳小朋友,看他长得高大,其实他的胆子特别小。有一次,我发现他自己吊起药瓶不停地给自己扎针,游戏结束后我跟他谈话,他说:“平时爸爸妈妈带我去打针,我总是又哭又叫,爸爸说我不像男子汉,丢脸。老师你看,刚才我给自己打针,不是没有哭了吗?”原来在游戏中,他觉得自己做到了现实中做不到的事,证明了自己不是爸爸说的“丢脸”。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理问题能够在游戏中得到解决,自信心也就树立了增强了。

5、游戏有利于幼儿自主性、探索性、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我成长是相当重要的。自我成长是探索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也是自主性、创造性的成长。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幼儿在实现游戏意图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其中乐趣,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愿意得以最终实现。例:在游戏“理发店”里,我看到两个幼儿在争吵。一个说:“我不洗头了,你们的理发店连吹风机也没有。”另一个说:“你不要这样了,我们一起想办法啊。”商量了一阵后,他们拿了一个纸巾筒,一个筷子,做成了一个吹风筒。可以看出,通过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了。自主性、探索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例:在游戏“商店”里,我观察到慧慧小朋友因买不到电脑而苦恼。在游戏评价时,我向幼儿提出,现在电脑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好朋友,但我们这里还没有电脑出售,怎么办呢?问题一展开,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用积木做、用纸箱做、用泡沫做……品种多样。电脑城构建起来了并走进了各个游戏区内。可见创造能使游戏顺利开展、游戏发展的动力,反之游戏能调动幼儿的创造力。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有明显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的间接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快乐、对别人的关心与同情、成功的喜悦或恐惧等,又可以自己控制蛇蝎情感。其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或参加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对开展的情况,幼儿的表现几游戏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各班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怎样间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呢?

首先,要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观察。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较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幼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较高,教师通过对幼儿人际交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1)要观察幼儿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角色游戏最明显的特点是能撇开自己,进入角色,当幼儿能按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说明幼儿已开始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基本的心理条件。(2)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怎样分配主次角色及两者在游戏中是如何协调关系的主次,角色若发生矛盾,要了解清楚是幼儿没掌握分配交涉的方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以便即使帮助解决矛盾。(3)观察每个主题间角色与自己的关系,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富,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说话的口吻,处事态度及交往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中,以次作为指导促进不同角色间的的积极交往。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更要观察幼儿扮演角色时操作材料的神情,包括面部表情手部动作、姿态等。从中可以了解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以及利用游戏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语言动作代替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是由于幼儿年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供多样的半成品材料。教师在游戏中应该把握时机予以指导,引导幼儿在原有的游戏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再次,我认为在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更多的信息,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多,知识面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情节才会不断的丰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还要做到耳聪目明,及时掌握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动向。例如:他们想玩什么?需要加深哪些知识印象?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指导,随机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把游戏主题引向深入。同时,幼儿通过游戏又不断的丰富了有关知识,较正确的反映现实生活。例如:在主题游戏“医院”中,幼儿扮演医生给病人开刀,常常不假思索,举刀就做手术。显然幼儿对做手术的过程缺乏了解,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1)医生给病人开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2)在开刀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医生要采取什么措施?这个说:“开刀就要用酒精棉球消毒”那个说:“开刀时病人要出血,要打止血针,还要输氧气、输血。”“开刀的房间只有医生和护士可以进去,家人只能在门外等。”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的粗浅知识,以后的“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自然把这些知识都用了进去。此外,要指导好角色游戏教师必须积极地参加游戏,并要有角色意识。教师以角色身份间接指导游戏,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也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的角色,机智的引导游戏的进程和调节游戏者的关系,而又不抑制游戏者独创能力。

最后,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总是把角色、游戏的主题事先安排好,幼儿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因怕乱,给幼儿的束缚太多。我认为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关系,这两者并不矛盾,教师为主体并不是把幼儿控制在“框框内”,幼儿为主体也不是撒手不管,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幼儿的“参谋”。这就是说教师要实施间接指导,以角色的身份游戏的口吻,或以提供游戏材料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设计游戏项目,幼儿就能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间接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教师必须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只有这样幼儿在体力、智力、情感、道德、品质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将会对幼儿今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园游戏《浅谈幼儿体育游戏》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浅谈幼儿园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